书城管理物流企业规范化管理全书
31959100000057

第57章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基础(1)

(第一节)物流配送概述

一、配送的概念

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是商流与物流的紧密结合,包含了商流活动和物流活动,也包含了物流中若干功能要素。

从物流来讲,配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小范围中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一般的配送集装卸、包装、保管、运输于一身,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完成将货物送达的目的。特殊的配送则还要以加工活动支撑,所以包括的方面更广。但是,配送的主体活动与一般物流却有不同,一般物流是运输及保管,而配送则是运输及分拣配货,分拣配货是配送的独特要求,也是配送中有特点的活动,以送货为目的的运输则是最后实现配送的主要手段,从这一主要手段出发,常常将配送简化地看成运输中之一种。

从商流来讲,配送和物流不同之处在于,物流是商物分离的产物而配送则是商物合一的产物,配送本身就是一种商业形式。虽然配送具体实施时,也有以商物分离形式实现的,但从配送的发展趋势看,商流与物流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是配送成功的重要保障。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配送的概念:从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对配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位置和配送的本质行为予以表述。

1.配送的内涵

⑴配送的内涵

配送是以现代送货形式实现资源的最终配置的经济活动。这个概念的内涵,概括了四点:

配送是资源配置的一部分,根据经济学家的理论认识,因而是经济体制的一种形式。

配送的资源配置作用,是“最终配置”,因而是接近顾客的配置。接近顾客是经营战略至关重要的内容。美国兰德公司对《财富》杂志所列的500家大公司的一项的调查表明,“经营战略和接近顾客至关重要”,证明了这种配置方式的重要性。

配送的主要经济活动是送货,这里面强调现代送货,表述了和我国旧式送货的区别,其区别以“现代”两字概括,即以现代生产力、劳动手段支撑的、依靠科技进步的、实现“配”和“送”有机结合的一种方式。

配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位置,是处于接近用户的那一段流通领域,因而有其局限性,配送是-种重要的方式,有其战略价值,但是它并不能解决流通领域的所有问题。

⑵配送形式

从配送的实施形态角度,表述如下:

按用户定货要求,在配送中心或其它物流结点进行货物配备,并以最合理方式送交用户。这个概念的内容概括了六点:

整个概念描述了接近用户资源配置的全过程。

配送实质是送货。配送是一种送货,但和一般送货有区别:一般送货可以是一种偶然的行为,而配送却是一种固定的形态,甚至是一种有确定组织、确定渠道,有-套装备和管理力量、技术力量,有一套制度的体制形式的活动。所以,配送是高水平送货形式。

配送是一种“中转”形式。配送是从物流结点至用户的一种特殊送货形式。从送货功能看,其特殊性表现为:从事送货的是专职流通企业,而不是生产企业;配送是“中转”型送货,而一般送货,尤其从工厂至用户的送货往往是直达型;一般送货是生产什么送什么,有什么送什么,配送则是企业需要什么送什么。所以,要做到需要什么送什么,就必需在一定中转环节筹集这种需要,从而使配送必然以中转形式出现。当然,广义上,许多人也将非中转型送货纳入配送范围,将配送外延从中转扩大到非中转,仅以“送”为标志来划分配送外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配送是“配”和“送”有机结合的形式。配送与一般送货的重要区别在于,配送利用有效的分拣、配货等理货工作,使送货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利用规模优势取得较低的送货成本。如果不进行分拣、配货,有一件运一件,需要一点送一点,这就会大大增加动力的消耗,使送货并不优于取货。所以,追求整个配送的优势,分拣、配货等项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配送以用户要求为出发点。在定义中强调“按用户的定货要求”,明确了用户的主导地位。配送是从用户利益出发、按用户要求进行的一种活动,因此,在观念上必须明确“用户第一”、“质量第一”,配送企业的地位是服务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因此不能从本企业利益出发,而应从用户利益出发,在满足用户利益基础上,取得本企业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不能利用配送损伤或控制用户,不能利用配送做为部门分割、行业分割、割据市场的手段。

概念中“以最合理方式”的提法,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过分强调“按用户要求”是不妥的,用户要求受用户本身的局限,有时实际会损失自我或双方的利益。对于配送者讲,必须以“要求”为据,但是不能盲目,应该追求合理性,进而指导用户,实现共同受益的商业原则。这个问题在近年国外的研究着作也常提到。

2.配送的方式

在观念发生变化的同时,配送方式和手段也有很大发展,尤其突出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⑴配送共同化的进展

初期送货,是以单独企业为主体,为满足用户配送要求,出现了配送企业车辆利用率低,不同配送企业之间交错运输,交通紧张,事故频繁等许多方面不合理。例如:日本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共同配送”,是在各个公司效率低,而且难以解决的情况下才被采用,如果在本公司就能建立合理化配送系统,也就没有必要考虑共同配送了。但近来的发展,已上升到从大范围考虑合理化,致力于推行到整个城市、所有企业的共同配送。

⑵配送计划化的进展

初期配送,强调即时较多,即完全按顾客要求办事,而并不是按顾客的合理要求办事。制定合理计划而不是完全按顾客要求那样进行配送,是高水平的计划配送的一大进展。计划有效地促进了配送合理化,由于可采用大量发货减少收费,也受到用户的欢迎。

⑶配送区域的扩大

近些年,配送已突破了一个城市范围,在更大范围中找到了优势。美国已开展了洲际配送,日本不少配送是在全国范围或很大区域范围进行的,如日本东京的三味株式会社的全国性配送系统,日本Asica配送系统,日本资生堂配送系统等,都是全国性的配送系统。

⑷直达配送的进展

不经过物流基地中转,在有足够批量且不增加用户库存情况下,配送在“直达”领域中也找到了优势,因而突破了配送的原来概念,有了新的发展,对于生产资料而言,直达配送有更广泛的应用。

⑸计算机管理配送的进展

随着配送规模的扩大和计算机的微型化,计算机管理配送取得很大进展,这个进展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信息传递与处理,甚至建立了EDI系统;

计算机辅助决策,如辅助进货决策,辅助配货决策,辅助选址决策等,美国IBM公司率先建立了配送车辆计划和配送路线的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与其他自动化装置的操作控制,如无人搬运车、配送中心的自动分拣系统等。

有一篇名为《日本制造业行业配送系统变革》的文章中认为,配送领域“技术条件的核心,就是信息系统和建立在该系统上的分拣系统”反映了这一进展已形成了配送技术条件的核心。

⑹配送劳动手段的进展

配送劳动手段做为支撑配送的生产力要素,是进展很快的领域。到80年代,发达国家配送,已普遍采用了计算机系统、自动搬运系统、大规模分拣、光电识别、条形码技术。

二、发达国家的配送

1.发达国家对配送的认识

⑴发达国家对配送的认识并非完全一致,在表述上有其区别。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认识:配送就是送货。美国配送的英语原词是Delivery,是送货的意思,强调的是将货送达。日本对配送的权威解释,应该是日本工业标准JIS解释。“将货物从物流结点送交收货人”,送货含义明确无误,配送主体是送货。

⑵现代经济中的送货,也必定比历史上送货有所发展,这种发展是竞争的产物,受利润和占领市场驱使,想方设法使送货行为优化,于是实践上出现了送货时,车辆合理调配、路线规划选择、送货前配货、配装等。

⑶在发达国家对配送解释中,并不强调“配”,而仅强调送达,原因是在买方市场的国家中“配”是完善“送”的经济行为,是进行竞争和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必然延伸,是在竞争中优化形式。既然是一种必然行为,就没有再强调的必要了。

⑷对于配送稍详尽一些的解释,反映了发达国家对配送范围、性质、作用等认识。1991年版日本的《物流手册》这样描述它的范围:“与城市之间和物流据点之间的运输相对而言,将面向城市内和区域范围内需要者的运输,称之为‘配送’”。很明显,日本人对配送的一个重要认识,是配送局限在一个区域(城市)范围内,而且从性质来看,配送是一种运输形式,关于这一点,书中又有进一步描述:“生产厂到配送中心之间的物品空间移动叫‘运输’从配送中心到顾客之间的物品空间移动叫‘配送’”。

2.发达国家的配送发展及现状

⑴一般的送货形态在西方国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可以说是随市场而诞生的一种必然市场行为。尤其是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过剩,在买方市场情况下,必然采取各种各样推销手段,送货最初便是做为一种不得已的推销手段出现的。仅将其作为推销手段而未认识到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手段,在有些国家持续了很长时间,甚至出现经济发展的高峰期仍然如此,很多企业直到20世纪70年代仍然将送货看成“无法回避、令人讨厌、费力低效活动,甚至有碍企业的发展”,正是反映了这种现实。

⑵从历史上曾采用的一般送货,发展到以高技术方式支持的,做为企业发展战略手段的配送,也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许多国家甚至到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国外一篇文章提到,“在过去十年里,这种态度和认识有了极大转变。企业界普遍认识到,配送是企业经营活动主要组成部分,它能给企业创造出更多盈利,是企业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手段”。这种认识的转变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可以为经济界提供省力且高效的管理方式与技术装备方式,将“无法回避、令人讨厌,且费力低效的活动”,转变为刻意追求、容易接受、且省力高效的活动;

生产领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越发使人看出流通和物流过程中的潜力,不少实践证明,包括配送在内的物流领域开发,可以取得很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就不再“有碍于企业的发展”;

生产力发展大大促进了社会分工,服务性生产大大发展,服务性社会出现,使人们增强了配送的主动服务意识,成为企业“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手段”。

(第二节)物流配送的要素与流程

一、配送功能要素

1.备货

是配送的准备工作或基础工作,备货工作包括筹集货源、订货或购货、集货、进货及有关的质量检查、结算、交接等。配送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集中用户的需求进行一定规模的备货。备货是决定配送成败的初期工作,如果备货成本太高,会大大降低配送的效益。

2.储存

配送中的储存有储备及暂存两种形态。

⑴储备

配送储备是按一定时期的配送经营要求,形成的对配送的资源保证。这种类型的储备数量较大,储备结构也较完善,视货源及到货情况,可以有计划地确定周转储备及保险储备结构及数量。配送的储备保证有时在配送中心附近单独设库解决。

⑵暂存

另一种储存形态是暂存,是具体执行日配送时,按分拣配货要求,在理货场地所做的少量储存准备。由于总体储存效益取决于储存总量,所以,这部分暂存数量只会对工作方便与否造成影响,而不会影响储存的总效益,因而在数量上控制并不严格。

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暂存,即分拣、配货之后,形成的发送货物的暂存,这个暂存主要是调节配货与送货的节奏,暂存时间不长。

3.分拣及配货

是配送不同于其它物流形式的、有特点的功能要素,也是配送成败的一项重要支持性工作。分拣及配货是完善送货、支持送货准备性工作,是不同配送企业在送货时进行竞争和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必然延伸,所以,也可以说是送货向高级形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了分拣及配货就会大大提高送货服务水平,所以,分拣及配货是决定整个配送系统水平的关键要素。

4.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