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商者还必须具备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善识人、善用人。要能敏锐的察觉他人的个性——独特的性格,优缺点,长短处,从而安排他合适的位置。当然,要做到“善识人、善用人”远不是这么简单,它还要求我们心胸要足够的广阔,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才能抛弃成见、偏见,我们的眼睛才能够更明亮。
智莫大乎知人
古人云:“智莫大乎知人。”人才是事业成功最重要的资本和基础,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李嘉诚深谙此道。
上世纪七十年代,身为怡和贸易代表的英国人马世民,到长实公司推销冷气机。虽然李嘉诚一般不过问此类业务,但马世民却一再坚持要求面见李嘉诚。他的倔强吸引了李嘉诚,这次偶然的接触,彼此相见恨晚留下了的深刻印象。后来时机成熟,李嘉诚不惜重金收购了马世民创办的Davenham工程顾问公司,延揽了马世民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以五万港元开始创业的李嘉诚先生,何以一跃成为统领着20多万人庞大商业帝国的当今世界华人首富?这种善于发现人才的慧眼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李嘉诚为邀得袁天凡的加盟,经历“峰回路转”到“柳暗花明”的曲折历程。袁天凡的才华在香港金融界尽人皆知。尽管两人过往甚密,但袁天凡却多次谢绝了李嘉诚邀其加入长实的好意。李嘉诚并不言弃,仍一如既往地支持袁天凡:荣智健联手李嘉诚等香港富豪收购恒昌行,李嘉诚游说袁天凡出任恒昌行行政总裁一职;袁天凡与他人合伙创办天丰投资公司,李嘉诚主动认购了天丰公司9.6%的股份。李嘉诚多年来的真诚相待,终于打动了孤傲不羁而又才华出众的袁天凡,他应邀出任盈科亚洲拓展公司副总经理。在袁天凡的鼎力协助下,李嘉诚孕育出了叫响香港的腾飞“神话”。
古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叹,然而,港人却盛赞李嘉诚具有九方皋相马的慧眼。李嘉诚正是凭借这种极为高明地辨识和使用众多“千里马”的本领,他指挥的高速前进的商业巨舰,驰骋商场几十年而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招贤纳士,不拘一格
李嘉诚由一个打工仔,一步步发展成了香港首屈一指的富商;长江也由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他的巨大成功,除了靠他自己的勤奋和能力外,还凭借他的“选人、用人之道”。
李嘉诚招贤纳士的方法,概括起来,无非有这样几条:其一是以身作则,其二是利益共享,其三是以情感人,其四是知人善任。这几条,看起来比较简单,但真正用起来,还要有博大的胸怀。对下属若是抱着还像过去地主使唤“长工”的心理,不可能聚集到一群同心同德的追随者。
刚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忠心苦干的左右手,对企业的起步发家有很大的推动力,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元老重臣们不一定都能跟得上新的形势。如果一家企业要扩大规模,就必须向外招揽新的人才进来,这一方面可以减少老臣们胸襟见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专业人才,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因此,一个企业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就需要任用不同的人才。
李嘉诚深明此理,他虽然一直很看重那些刚开始的创业伙伴,但并不一味倚赖元老重臣。必须承认,元老重臣们劳苦功高,且工作经验十分丰富,但他们必然会拙于开拓,缺乏闯劲,作风易流于保守。为此,在事业稍有进步之后,李嘉诚便决定起用新人。
在长实管理层的后起之秀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霍建宁。他的脱颖而出,并非因为他经常抛头露面,实际上,他从事的是幕后工作。他擅长理财,负责长江全系的财务策划,他为人处事较为低调,认为自己不是个冲锋陷阵的干将,而是一个专业管理人士。
霍建宁毕业于香港大学,随后赴美深造。上世纪80年代初学成回港,被李嘉诚招至旗下,曾出任长实会计主任。他利用业余时间进修,考取了英联邦澳洲的特许会计师资格证(凭此证可去任何英联邦国家与地区做开业会计师)。李嘉诚对他的才学很是赏识,四年后委任他为长实董事,两年后又提升他为董事副总经理。
此时,霍建宁只有35岁,如此年轻就担任香港最大集团的要职,实属罕见。霍建宁不仅担任着长实系四家公司的董事,另外,他还是与长实有密切关系的公司如熊谷组(长实地产的重要建筑承包商)、广生行(李嘉诚亲自扶植的商行)、爱美高(长实持有股份)的董事。
有传媒称霍建宁是一个“浑身充满赚钱细胞的人”,即他的经商头脑异常发达。长实全系的重大投资安排、股票发行、银行贷款、债券兑换等,都是由霍建宁亲自策划或参与决策的。长实之所以能长实有今天的成就,与霍建宁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项目,动辄涉及数十亿资金,亏与盈都取决于最终决策。从李嘉诚对他如此器重和信任来看,可知盈大亏少。
霍建宁不仅充当着长江的心腹人员,而且还为李嘉诚担当着“太傅”的角色,肩负着培育李氏二子李泽楷、李泽钜的职责。从这一点看来,李嘉诚非常重视对专业管理人才的任用,把它看做事业拓展的基石。不但能够不拘一格委以大任,而且给予其相应的效益,以增强其对企业归属感,这不能不说是李嘉诚的高明之处。
李嘉诚少年时接受的教育,以儒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为主。潜移默化,在他的公司内部,自然带有儒教色彩。李嘉诚是个善于吸收新事物的人,又绝不人云亦云,人爱我喜,对任何事都有他独到的看法。他说:“我看了很多哲理的书,儒家一部分思想可以用,但不是全部。”他又说:“我认为要像西方那样,有制度,比较进取,用两种方式来做,而不是全盘西化或者全盘儒家。儒家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短处,儒家进取方面是不够的。”
在家族企业里,亲与贤是个永恒的矛盾。李嘉诚采取的是以贤为主的基础之上的折中态度。李嘉诚在这里找到了平衡:让亲人变贤人,让贤人变亲信。
现代公司都把抢夺人才摆在了关系成败的重要位置上。杰克·韦尔奇就说:“人才是经营公司的一等任务。在用人方面,怎样对待人才,是管理者领导能力和驾御能力的高度体现。”李嘉诚就是这样他总能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身边的人才,并对他们委以重任,从而使他们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为公司创造巨大的业绩,这种本领也是李嘉诚能够取得今天这样雄伟事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假如今日,如果没有那么多人替我办事,我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
用人也宜适时应变
一个人的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他在公司中的地位。自然,能力强者即为尖端人才,会受到老板的青睐。李嘉诚经商的一大特点是:寻找人才!毫无疑问,他明白:得人才者,得商业大势。随着竞争的全球化,人才的重要性益显重要。
李嘉诚的人才观是开放的,做到了中西合璧,各采其长——只要是人才,他就喜欢,不计其他,这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马世民等于是李嘉诚连公司一道买下的人才。
西蒙·默里1940年生于英国,马世民是他来香港后取的中文名。马世民未读大学,他说人生就是他的大学。他有不凡的经历,19岁跑去参加法国雇佣兵团,派驻阿尔及利亚作战。他后来把他的经历写成一部名为《Legionaire》的小说,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
1966年,马世民来到英殖民地香港,进入最负盛名的怡和洋行工作。他形容自己就像个推销员,墙纸、果仁、钢材、机器、电器等,什么都卖过。其中的3年,他被派驻怡和在泰国的分支机构,负责怡和地产的建筑合约,他借用一种华人独钟的药品——万金油来称谓自己。也正是他在多种领域经受过锻炼,李嘉诚在物色综合性集团和黄行政总裁时,把马世民列为首选人选。马世民在怡和服务了14年,深得怡和重视,他是多间公司的执行董事,如怡和工程、金门建筑等。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他还被派往伦敦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专修经济管理专业课程。
70年代末的一天,马世民代表怡和贸易来长实推销冷气机,希望长实在未来的大厦建筑中,采用怡和经销的冷气系统。他竭力要见李嘉诚,李嘉诚并不过问这一类“小事”,但还是同意会见这位倔犟的“鬼佬”经理。这次会面,彼此都留下深刻印象。马世民自我评价说:“目前来说,我的能力和经验还有待于边干边学,但香港是这样,只要你拿出真本事来做生意,你就会学得很快。”马世民还说:“我属龙,用你们中国人的话说,是龙的儿子。”李嘉诚也属龙,不过,比马世民整整大12岁。李嘉诚与马世民就好些话题交换了意见,对这位“龙老夔”颇有好感。
1980年,40岁的马世民决定告别打工生涯,自立门户创立Davenham工程顾问公司,承接新加坡地铁工程。1982年后,李嘉诚与和黄行政总裁李察信,在“立足香港”问题上分歧加深。李察信去意已定,李嘉诚积极物色接任人选,竭力拉马世民加盟。
1984年,马世民接替英籍前任李察信,坐上和黄首席行政长官交椅。李察信的辞职,是主张放弃香港,大举投资海外。这与老板李嘉诚立足香港的信念背道而驰,李嘉诚便启用看好香港前途的马世民。马世民上任,把和黄搞得风生水起!1986年,马世民提出立足香港、跨国投资的策略,得到李嘉诚的支持。于是,就有了和黄、长实及李嘉诚私人大笔投资海外的惊人之举,引起世界经济界的瞩目。谁知,种子撒出去,却不见摘回丰硕的果实——投资回报不理想。与此同期,香港不少财团已在中国内地轰轰烈烈干起来,取得骄人业绩。李嘉诚先输一轮,不甘再落后,从1992年起,把港外投资轴心放到内地市场。正是这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经济特区,掀起改革开放的巨浪。中国内地,被世界经济界看成全球最具潜力的投资市场。据传,亲英亦亲华的马世民,固执地要李嘉诚三思而行。李嘉诚往往行动迟人一步,但决策一定,就不易随便更改。
李嘉诚过去对收购来的英资公司,不但保留英人,还继续招聘英人,实行“以夷制夷”,港人惯称之“鬼打鬼”。1993年9月,马世民辞去和黄行政总裁的职务,由长实董事副总经理与和黄执行董事霍建宁接替。马世民成为和黄最后一位洋大班。也就是说,从霍建宁开始,以后不太可能启用洋大班。李嘉诚向高层表示,和黄以后请人,要多用本地人,并且通晓普通话是必要条件——这很清楚地表明,他的投资大计是放眼内地。李嘉诚“以夷制夷”的策略方针,对于稳定军心、控制局势起到了无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收购英资公司之后,如果实行排外,势必会使公司出现混乱,陷于停滞和瘫痪。这样,经济上势必遭受惨重的损失。相反,保持稳定,以夷制夷,可使公司正常运转。以马世民为例,他任和黄总裁达9年之久,为和黄创下了辉煌的业绩,一些投资的失利,只是白璧微瑕。
马世民的政见,曾招来不少非议,但他的人品,却几近完美——他的口碑,甚至可与李嘉诚相提并论。马世民辞职后,其下属无不对“波士”(老板)交口称赞,有的还掉下眼泪,由此可见李嘉诚“以夷制夷”战略的成功。然而,李嘉诚的投资重心转向内地时,就顺应现实需要,以当地华人为重,并且要通晓普通话,这是李嘉诚适时应变的体现。
知人善任,大多数人都会有部分的长处、部分的短处,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为原则。
选好继往开来者
李嘉诚,最富有的华的人,在他缔造的企业王国里,他居有绝对君主的地位。年逾古稀的他,是怎样考虑家族权力的交接问题呢?
望子成龙与子承父业是中国人有关父子关系最为精辟的两句话,而这两句话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为了使自己的儿子能够早承父业,李嘉诚对儿子的培养,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了。据说,在泽钜兄弟俩不满10岁时,李嘉诚就在长实会议室配有“专席”,让他的两位公子出席董事会议,接受最早的商业训练。这件事,好些年后才披露出来,不然,当时就要被传媒炒得沸沸扬扬。有人不禁纳闷,不满10岁的孩子懂得什么?其实,李嘉诚并不计较他们听懂了什么,重要的是商业氛围的熏陶,李嘉诚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为了磨炼儿子们的意志和才能,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李泽钜获结构工程博士学位回港,即在父亲的公司里任普通职员。因为李嘉诚不想让他一步登天,曾有董事提议让泽钜进董事局,遭到李嘉诚拒绝。但李嘉诚专门安排长实集团第二把手,毕业于剑桥经济系的董事副主席麦理思充当培养大公子的“太傅”。
1986年,李嘉诚、麦理思、马世民等频频与加拿大官员商人会谈,李泽钜常参与其中。
当初硅谷巨富王安一意孤行,安排平庸的长子接班,其长子不但无才,而且无德,使王安电脑公司迅速走向没落,王安博士创下的事业没有能再继续下去,对此,李嘉诚怎会不引以为诫?李嘉诚认为自己没有中国人一贯“父业子承”观念,但他仍会在事业上给予两儿子机会,但假如他们能力不够,他的企业会交由外人打理,因为他相信只要组织正确,企业就能健全地发展下去。
当今经济社会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香港,子承父业、子继父位看似顺理成章,但却越来越多地会引起人们的议论和担忧。李嘉诚在确定儿子李泽钜的继承人地位之后,并没有简单地予以宣布,而是让李泽钜放手一搏,以自己的业绩来确定其在企业领导中的地位。
李泽钜的成功来自于当年他所筹划的“万博豪园”。但李嘉诚认为,要奠定李泽钜的重要地位,仅仅有这一个功绩还远远不够。因为这些成绩作为仍沿循李嘉诚的路线,一如其他创业人仍在位的企业一样,长江实业集团仍深深烙刻着李嘉诚的印迹,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经营理念、发展技巧,都有着鲜明的李嘉诚个性。
李泽钜要想最终将李嘉诚的事业继往开来,还必须推陈出新,在发扬原有的行之有效的法则之外,还要开创新的经营理念,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这个“新”也正是新一代受过良好教育、履历完整而不乏前沿性的公子们有别于其父辈白手起家的地方。另一方面,作为李氏王国国王的李嘉诚也要借助于儿子的手来重塑企业的声威,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儿子能够获得牢固的继承人地位,而老子也能获得开明父亲的美称。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呢?
换言之,李泽钜必须将长江实业集团变得更“务虚”,以提高其适应性,并把注意力由专注地产变得更加开放、多元这是产业资产向金融资本的必然过渡,长江实业也不能例外。李泽钜是斯坦福大学的高才生,又有其父的商业理念的潜移默化,如果能够发挥其创造性,做到这点还是很有把握的。
1997年1月6日,长江实业集团宣布,将在两个星期以内,实施一项名叫“长江集团迈向基建纪元”的重组计划,目标是通过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股权置换行为,对长江系统的四家上市公司——长江实业、和记黄埔、港灯集团和长江基建进行重组。重组以前,长江实业持有45.36%的港灯集团股权和3.9%的长江基建股权,和记黄埔持有34.36%的港灯集团股权和3.93%的长江基建股权。根据重组计划,和黄发行3.49亿股新股给长实,换取长实持有的5%长基股权,长基也发行8.86亿股新股给和黄,以换取其拥有的三成半的港灯股权。重组后,长江系形成垂直的控股关系,长实持有50.17%的和黄,和黄持有84.6%的长基和24.99%的港灯,长基则持有了50.01%的港灯。
这次重组是一举多得的成功之作。首先,长实结构简化了,各上市公司业务各展所长,长实日后的业务将集中于地产和策略性投资;和黄则重点发展码头、电讯和零售业务,并且它通过长基间接投资内地;长基将继续拓展内地道路、桥梁和电力业务,但它的实力已大大加强了,它可借港灯工程技术方面和资金方面的力量,发展内地投资额更大的电力项目,同时也可能参与港灯在海外的电力项目的投资,以体现这次重组“迈向基建新纪元”的目标。其次,重组使长实与和黄获得不俗的特殊项目收益,据一些证券公司的估计,长实当年的特殊项目收益可达41亿港元,和黄则达到15亿港元。再者,重组也使长实、和黄和长基的资产值大增,增强了其借贷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实系的资产值从730亿港元猛增至1540亿港元,成为香港资产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重组的成功,使长实等各家上市公司的股价爆升,市值大涨了数百亿港元,在这形势较好的时机下,李泽钜提出的重组计划,没动用一分钱,便使长实大赚了一把,使投资者也受惠,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确有非凡的生意头脑。大型外资基金里昂基金特别出了一期大标题是《李泽钜的胜利》的特刊,高度评价了李泽钜的表现,使香港机构投资者大为看好李泽钜,这也正中了李嘉诚的下怀。
李嘉诚培养李泽钜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些,外界认为,这标志着华资家族企业已开始逐渐吸收西方企业管理的精华,这种变更将随创业家族第二代的接班而加速。一个崭新的华人管理模式现在逐渐兴起,其中既包罗中国人克勤克俭、重视社会关系的传统观念,又融汇了西方人崇尚灵活创新及同化外来者的处事手法。李泽钜在李嘉诚的支持下,已完全走到了社会的前台,成为了新一代华资商人管理者的杰出代表。
对于泽钜和泽楷,我没有一般中国人一定要子孙继承事业的想法。但是,我也会给他们机会,给他们创造继续发展的好条件,如果最后他们的能力确实无法胜任,那么我认为企业可以继续发展,只是毋须李家管理。一个真正优质的企业,只有组织正确,有一套健全的制度和科学的管理,便能生存并继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