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说话办事取舍之道
31977800000003

第3章 上篇:取之道:掌控以退为进的说话办事技巧

学会倾听

说话的目的是为了办事,所以解决具体问题是说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具体的问题总是复杂而多变的,总要与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纠缠在一起,不讲求说话的方法和技巧,就不能以最恰当的方式,把话说到最恰当的地方,其结果就是让说话毁了办事的实效。

我们很多人在与陌生人谈话时,都不自觉地犯这样的“错误”:总喜欢说自己的事情,结果是长篇大论、喋喋不休。完全忽略了对方是不是对我们的谈话感兴趣,这是很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对方尽情地说话,说得越多越好。你应该学会向他提出问题,最好能让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向你和盘托出,这样你们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拉越近,直至成为好的朋友。

你在和别人谈话时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话,你也许很想打断他。不要那样做,那样做很危险。当他有许多话急着要说的时候,他不会理你的。因此,你要耐心地听着,抱着一种开阔的心胸,诚恳地鼓励他充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唐太宗李世民曾以诚恳诱导他人说出自己的看法著称。

宰相魏征在当时是朝野上下都敬佩的官吏。满朝文武既敬佩他的博学多才,又敬佩他的直言进谏,他因此一时名噪朝野。然而唐太宗却不相信,总想找机会试探魏征,有一次,魏征进谏,太宗问道:“魏爱卿,你是忠臣还是良臣?”魏征就深深地低着头说:“老臣一向为国鞠躬尽瘁,往后当然也会尽职尽责,不负陛下所托。但,请陛下不要把老臣视为忠臣,就当作是良臣吧!”

于是,唐太宗便问道:“忠臣与良臣有何不同呢?”

“自然有所不同。所谓良臣非但其本身可受世人称赞,而且也可以为君主带来明君的隆誉,这样明君和良臣不仅世代平安幸福,还能名垂青史,让后人铭记他们。但忠臣非但自己会遭受诛杀的横祸,而且君主也会背上暴虐无道的罪名,国家也会灭亡,最后也许只留下‘曾经有位忠臣’的名声流传后代。由此可见,良臣与忠臣有如天地之别呢!”唐太宗听后深感佩服,从此不再对魏征有不良看法了。

王凯是一家天然食品公司的推销员。一天,他还是一如往常,把芦荟精的功能、效用告诉一位陌生的家庭主妇,对方同样没有兴趣。王凯自己嘀咕:“今天又无功而返了。”当王凯正准备向对方告辞时,突然看到阳台上摆着一盆美丽的盆栽,上面种着紫色的植物。王凯于是请教对方说:“好漂亮的盆栽啊!平常似乎很少见到。”

“确实很罕见。这种植物叫嘉德里亚,属于兰花的一种。它的美,在于那种优雅的风情。”陌生的家庭主妇从容地解释道。

“的确如此。会不会很贵呢?”王凯接着问道。

“很昂贵。这盆盆栽就要800元呢!”家庭主妇口气当中有炫耀的成分。

“什么?800元……”王凯故作惊讶地问道。

王凯心里想:“芦荟精也是800元,大概有希望成交。”于是慢慢地把话题转入重点:“每天都要浇水吗?”

“是的,每天都要很细心养育。”

“那么,这盆花也算是家中的一分子喽?”这位家庭主妇觉得王凯真是有心人,于是开始倾囊传授所有关于兰花的学问,而王凯也聚精会神地听。

过了一会儿,王凯很自然地把刚才心里所想的事情提出来:“太太,您这么喜欢兰花,您一定对植物很有研究,您是一个高雅的人。同时您肯定也知道植物带给人类的种种好处,带给您的温馨、健康和喜悦。我们的天然食品正是从植物里提取的精华,是纯粹的绿色食品。太太,今天就当作买一盆兰花把天然食品买下来吧!”

结果对方竟爽快地答应下来。她一边打开钱包,一边还说道:“即使是我丈夫,也不愿听我唠唠叨叨讲这么多;而你却愿意听我说,甚至能够理解我这番话。希望改天再来听我谈兰花,好吗?”

这一结果出人意料,但并非在情理之外。实际上,只要你善于以话语诱导陌生人,你要办的事情往往会柳暗花明,甚至在你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骤然成功。

我们每个人说话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意念。谁都具有想要表现自己,说出自己主张的强烈欲望,倘若有人能够满足他的自我表现欲望,则听者对说者而言,必将其引为知己而大受欢迎。

打个比方,你是一个商人,若接到顾客的投诉时,该怎么办呢?首先必须站在顾客的立场上,冷静且耐心地倾听,一直等对方把要说的说完。训练有素的推销员戴维曾经说过:“处理顾客投诉,推销员要用80%的时间来听话,用20%的时间说话。”

任何一个顾客来投诉,无论开始脾气有多大,只要我们耐心地听,鼓励他把心里的不满都发泄出来,那么,他的脾气会越来越小,直到让自己完全平静下来。只有恢复了理智,才能正确地着手处理面前的问题。而且因情绪激动而失礼的顾客冷静下来以后,必然有些后悔,这比我们迎头批评他们要有效得多。

有一位姓马的先生在他订的牛奶中发现了一小块玻璃碎片,于是前往牛奶公司投诉。不用说,他的情绪是愤怒的。一路上他已经打好腹稿,并想出了许多尖刻的词语。一到总经理办公室,连自我介绍都省略了,把李经理伸出的友谊之手也拨向一旁,把自己的不满情绪一股脑地发泄出来:

“你们牛奶公司,简直是要命公司!你们都掉进钱眼里去了,为了自己多赚钱,多分奖金,把我们千百万消费者的生死置之度外,你们一点都不像社会主义的企业,地地道道是资本家的勾当!……”

好在这位李经理经验丰富,面对这么强大的刺激,毫不动怒,仍旧诚恳地对他说:“先生,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请您快点告诉我,好吗?”

马先生继续激动地说:“你放心,我来这里正是为了告诉你这件事的。”说完,从提袋中拿出一瓶牛奶,“砰”的一声,重重地往办公桌上一放,说:“你自己看看,你们做了什么样的好事!”

李经理拿起奶瓶仔细一看,什么都明白了。他变得严肃起来,有些激动,说:“这是怎么搞活经济的,人吃下这东西是要命的!特别是老人和孩子若吃到肚子里去,后果不堪设想!”

说到这里,李经理一把拉住马先生的手,急切地问:“请你赶快告诉我,家中是否有人误吞了玻璃片,或被它刺伤口腔。咱们现在马上要车送他们去医院治疗。”说着,抄起电话准备叫车。

这时候,马先生心中怒火已消了一大半了,他告诉李经理说,并没有人受伤,李经理这才放下心来,掏出手帕,擦擦额头上渗出的汗珠说:“哎呀!真是谢天谢地。”接着李经理又对马先生说:“我代表全公司的干部职工向您表示感谢。因为您为我们指出了工作中的一个巨大的事故隐患。我要将此事立刻向全公司通报,采取措施,今后务必杜绝此类事情发生。还有,您的这瓶牛奶,我们要照价赔偿。”

李经理的这番话,一下子把空气给缓和了。马先生接过那瓶奶钱的时候,气已经全消了,而且还有点内疚:“经理是个这么好的人,我开始真不该给他扣那么多的帽子。”

接下去,他便开始向李经理建议,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避免此类事故继续发生。结果越谈越融洽,原来双方都是站在一个立场上。

李经理处理这起顾客投诉,有几点做得很好:

第一,当顾客发火时,他很冷静;第二,用询问法鼓励顾客把真正的原因讲出来;第三,当顾客讲清原因后,站在顾客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当即采取措施;第四,对顾客前来投诉表示诚挚的感谢,并就搞好工作的问题,继续听取顾客的意见。

耐心听取对方的倾诉是很重要的。一个人一分钟能听600个字,而在一分钟内只能讲120个字,所以当一方滔滔不绝地说话时,另一方有充裕的时间去考虑问题。不要在未听完对方的全部投诉之前就做解释,或急于表态、下结论。

一名真正懂得谈话艺术的人,首先是一个注意倾听别人说话的人。倾听别人说话表示敞开自己的心扉,坦诚地接受对方,宽容对方、体贴对方,因而才能让彼此心灵相通,获得成功与友情。

制造谈话中的共同话题

当一个人试图与对方交谈时,他最先需要选择的就是谈话的主题。通俗地讲,就是你要与对方谈什么,从什么开始交谈。如果你常常觉得与人谈话很吃力,恐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你对应该讲什么话这个问题有很深的误解。

人们对交谈有一个最普遍的误解是:以为只有那些最不平凡的事件才是值得谈的。这样的结果使他们把彼此的交谈搞得索然无味。他们在搜肠刮肚地寻找重大事件的同时,却忽略了谈话本身所应具有的意义。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你见到熟人的时候,你在脑子里苦苦地搜索,想找一些怪诞的奇闻,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令人神往的经历,以及令人兴奋刺激的事情。

自然,这一类事情是一般人最感兴趣的了。能够在谈话的时候,讲出这样动听的事情,无论对听的人,还是对讲的人,都是一种满足。

但是,这一类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毕竟不多。有些轰动社会的新闻,是用不着你来说别人就已经听说过的。即使是你亲身经历过的比较特殊的事情,也不必到处一讲再讲。此外,你在某一个场合讲的故事很受欢迎,在另外一些场合就不一定受欢迎。因此,你若认为只有那些最不平凡的事情才值得谈,那你就会经常觉得无话可谈了。

其实,人们除了爱听一些奇闻轶事以外,也很愿意和朋友们谈一些有关日常生活的普通话题。比如,小孩子长大了,要进哪一所学校比较好啦,花木被虫子咬了应该买哪一种杀虫药啦,这个周末有什么好电影看啦,等等,这些都是良好的谈话题材,也都能使谈话双方感到有兴趣。总之,当你选择谈话的主题时,你要了解对方是否对此感兴趣,对方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是否能够将这次谈话进行到底。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优秀的谈话者。

运用非语言传递信息

自从孩提时代起,我们在学会说话的同时,就开始懂得如何去“读”懂他人的意思。如,当我们做错了某一事情而看到父母满脸怒色时,我们会赶紧避而远之。而当我们成年以后,我们需要的是人类的相互作用,通过一些错综复杂的词语和手势,我们就能明白他人所示之意。为了说服、劝说他人,为了与人交流,仅仅靠我们所用的语言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借助于自己的面部表情、手势、肢体运动,以增强我们的口头表达效果。有时,我们会将这些东西与语言结合起来使用。在我们说话时,可能会伴随着点头、皱眉、耸肩或竖起大拇指。我们遭遇困境时会迫使自己保持冷静,我们有时会表现出自己的激情与幽默。当我们极度紧张、害怕或充满爱慕之情时,我们想尽力掩盖自己的感情,但事实上,我们无法控制的身体语言却将我们的内心表露无遗。

专家研究表明,视觉的影响不可低估和忽视。他们的调查显示:无论是两个私下谈话的人,还是一个在大庭广众之下的演讲者,有5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说话者的个人形象传递出来的,只有40%是经由性格和声音等来传递。他们调查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果是,与声音有关的因素比语言本身更为重要,只有不足10%是受说话语言本身的影响。还有些研究的结果更为惊人:在两个人的对话中,表达意思的方式中语言与非语言的比率为35∶65.正如面部表情可以向他人告知你的喜怒哀乐一样,如果你试图以一种单调乏味的声音说出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并且毫无面部表情,那听者一定会感到厌烦,而且你所传递的信息可能不会让他人真正理解。专家们做过一次实验,当我们以一种与实际信息相反的非语言方式发出信息时,非语言表达的效果是语言效果的5倍。如果以敌意的方式给出一种友好的信息,那么让对方留有印象和保持记忆的不会是你所说的内容,而是你的表情。因此,当我们要表达出一种十分准确的信息,而又担心会以一种不当的方式令人产生误解时,一定要对自己的表情和神态格外注意。

当我们皱眉、作怪相、微笑、目光呆滞时,都会给他人传递一种相关的信息,我们的身体语言,如耸肩、挥手、跺脚等对我们的语言谈话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含糊法”交际要诀

愚蠢的人什么话都说,但什么都说不清楚;普通人说话留三分,说得清楚明白;聪明的人不是把心里话都抖出来,而是把该说的说到明面上,不该说的换一种方法含糊地说。

含糊法是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言进行交际的妙法。在人际交往中运用适当的含糊,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艺术。交际需要语词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合逻辑”。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那么,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非常贫乏,就会使它的交际和表达的作用受到严重的限制,而其结果就损害了语言的目的,人们的交际就很难进行,因为我们用以交流的工具——语言遭到了损害。

例如:某经理在给员工做报告时说:“我们企业内绝大多数的青年是好学、要求上进的。”这里的“绝大多数”是一个尽量接近被反映对象的模糊判断,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认识,而这种认识往往带来很大的模糊性。因此,用含糊语言“绝大多数”比用精确的数学形式的适应性强。即使在严肃的对外关系中,也需要含糊语言,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受欢迎的人”等等。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不受欢迎,其具体内容,不受欢迎的程度,均是模糊的。平时,你要求别人到办公室找一个他所不认识的人,你只需要用模糊语言说明那个人高个儿、有些微胖、高鼻梁、戴眼镜,便不难找到了。倘若你具体地说出他的身高、腰围精确尺寸,他倒反而很难找到这个人。因此,我们必须至少在日常交际说话时放弃说话力求准确这样一种观念。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语言含糊法:

(1)宽泛式含糊法

宽泛式含糊法,是用含义宽泛、富有弹性的语言传递主要信息的方法,例如:

现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是个自甘寂寞的人。居家研读,闭门谢客,最怕被人宣传,尤其不愿在报刊、电视中扬名露面。他的《围城》再版以后,又拍成了电视,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不少新闻机构的记者,都想约见采访他,均被钱老执意谢绝了。一天,一位英国女士,好不容易打通了他家的电话,恳请让她登门拜见钱老。钱老一再婉言谢绝没有效果,他就妙语惊人地对英国女士说:“假如你看了《围城》,像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洋女士终被说服了。

钱先生的回话,首句语义明确,后续两句:“像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和“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虽是借喻,但从语言效果上看,却是达到了“一石三鸟”的奇效:其一,是属于语义宽泛,富有弹性的模糊语言,给听话人留下深入思考的余地;其二,与外宾女士交际中,不宜直接明拒,采用宽泛含蓄的语言,尤显得有礼有节;其三,更反映了钱先生超脱盛誉之累、自比“母鸡”的这种谦逊淳朴的人格之美。一言既出,不仅无懈可击,且又引人领悟话语中的深意,格外令人敬仰。

(2)回避转移法

在许多交际场合中,成功的狡辩所产生的幽默效果也非常好。用适当的含糊,可以使你在表面上显得又痴又傻,可实际的机智又非常人能比,分明是大智若愚。

一次,乾隆皇帝突然问刘墉:“京城共有多少人?”刘墉猝不及防,却非常冷静地回了一句:“只有两人。”乾隆问:“此话何意?”刘墉答曰:“人再多,其实只有男女两种,不是只有两人?”皇帝又问:“今年京城里有几人出生?有几人去世?”刘墉回答:“只有一人出生,却有十二人去世。”乾隆问:“此话怎讲?”刘墉妙答曰:“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个属相,岂不是只出世一人?今年去世的人十二种属相皆有,岂不是死去十二人?”乾隆听了大笑,对刘墉的巧妙回答很是佩服。

确实,刘墉的回答极妙,皇上发问,不回答显然不妥,答吧,心中无数又不能乱说,这才急中生智,转眼间以含糊的回避转移法趣对皇上。

(3)幽默法

在人际交往中,幽默法是高度机智的产物,尽管对方和自己都知道其中的“痴”和“傻”,但客观上会因“痴言傻语”的俏皮味而引发幽默谐趣。

一位青年骑自行车不小心骑到了道路的左边,正巧和迎面驰来的一位老人骑的自行车相撞,那青年火冒三丈,张嘴就嚷:“你学过交通规则没有?骑车为什么不靠右边走?”

面对青年的盛怒,老人借用韩复榘的一句话笑着答复对方:“如果所有的人都靠右行,那么左边的路不就会空着了!”

这句违背常情的“痴言傻语”,引得对方“噗哧”一笑,满肚子的火气在笑声中消散了。

含糊其辞可以避免把话说死,给自己留下一个较大的回旋空间。这样说话既不得罪人,又可保全自身,实在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灵活运用你的沟通潜能

如果你很难开口跟陌生人交谈,或是你觉得无论到哪里都很孤独,没有人想跟你说话,以下就是一些协助你建立自信的练习方法。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做练习。这样就可以灵活地运用你的沟通潜能。

(1)练习在电梯里和人谈话

你有没有注意过,在电梯里人人皆是噤声站着、直视前方?这似乎是个不成文的规定,限制我们在电梯中彼此交谈。其实这是谁定的规矩?难道是大楼的管理办法吗?

其实,电梯提供了一个让人简短招呼的绝佳场所。只需要简单的眼神接触、微笑,同时说“嗨,今天天气真好”或“这电梯真慢”,无论什么话都能打破沉寂。这是一招零风险的练习,你大可以满怀自信地去做。因为你很明白,待在电梯里就那么一分钟,或许你永远不会再跟这些人碰面。这个点子是针对“与陌生人交谈”做简单的练习,不是叫你一定要去做和人家接洽生意或是结成终身莫逆(虽然这也可能发生)。

下次你进了电梯后,可以来一个最大胆的“亮相”尝试:你不要直着走进去、立刻转身对众人——把你的背紧贴着电梯门,脸正对着整个电梯里的人。大家会以为你发神经了,但是你可以直接告诉大家:“我正在上一门名为‘如何克服羞怯’的课,其中有一项作业就是要在电梯里练习面对众人。”保证你能博得众人一笑,而且你会充满自信地离开电梯。

(2)练习长一点的会话

从今天起,请在银行或超市排队时跟别人说话。在超市结账时,你可以指着画报上的小道消息说:“我前几天在一家自助洗衣店看见过毛宁。”有时候交谈也可以仅止于一声“嗨”,当然,你可能不会以这种方式找到你所爱的人或是你梦想的工作,但是经常做这种练习,会让你习惯与陌生人搭讪。

(3)练习和比较不胆怯的人谈话

你可以在快递公司的收货员、邮差、接线员、承办宴会的服务生或是修车厂技工的身上,练习你的胆量和口才。这些人由于职责所在,理当很有礼貌,你可以和他们做有趣的交谈。他们和你生活中的任何人一样重要,同时也可以变成你珍贵的伙伴。

(4)请尝试单刀直入的方式

为何要躲开那些胆怯的人呢?你可以大胆走向他们,说:“我一直想跟你说话,但是我很怕接近你。”此语单刀直入,切入对方的自我中心,他们会无法抗拒地问你何以如此。这不仅让你开始了一段对话,还是一种最有效率的沟通方式,省了一堆繁文缛节。

(5)学会去冒险

多去参加艺廊的开业典礼,并向艺术家道贺;在商场上一旦你听到什么人做了什么有趣的事,便拨打个电话给他(你可以从期刊上得知消息);你也可以去听一场你熟悉的主题演讲,主动向主讲人介绍自己;尽量接近成功的人,向他们表达赞美恭维之意。如此就能为你开启机会之门。

(6)从谈话中去寻找乐趣

生命充满乐趣,没有什么事必须严阵以待。我们生而为人,是为了要拓展自己、自由思考、全心相爱,这个过程满是乐趣。

积极把新朋友带进你的生活,其收获是让生活得以扩展。这意味着,你的生活将满是新点子、新朋友和新机会;如果你不开金口、不说一声“嗨”,是无法得到的。所以,不要害怕,勇敢地运用你的沟通潜能。

找到一位替你穿针引线的朋友

如果你在求人时,能够找到一位替你穿针引线的朋友,让他尽其所能,从中撮合,传递信息,论理说情,真是再好不过了。

战国时代有位有名的人物——孟尝君。提到孟尝君自然令人想到他豪侠仗义,食客三千。孟尝君是齐国的名门贵族,几度出任相职,是政界的实力派。但有一次他与齐闵王意见不和,一气之下辞去相职回到了私人领地——一个叫薛的地方。

到薛不久发生了一件大事,使孟尝君始料不及。

战国时代各国之间的互相攻伐,犹如儿戏,十分频繁,邻国之间的关系常处于不稳定状态。这时与薛接邻的南方大国楚正待举兵攻薛。与楚相比,薛不过是弹丸之地,兵力粮草等均不能与之相比,楚兵一旦到来,薛地后果不堪设想。

燃眉之急,惟有求救于齐。但孟尝君刚刚与闵王闹了意见,没有面子去求,去了也怕闵王不答应。为此他伤透了脑筋,几乎一筹莫展。

绝路之中老天给他降下了一线希望,齐国大夫淳于髡来薛地拜访。他是奉闵王之命去楚国交涉国事,归途顺便来看望孟尝君这位名门望族的。孟尝君抚额称庆,可谓天助我也。他早已想好了主意,亲自到城外迎接淳于髡,并以盛宴款待。

淳于髡是何许人也?

《史记·滑稽列传》载:淳于髡,身高五尺,其貌不扬,然善临机应变,常为诸侯效力,多以不辱使命而归。又有《孟子·荀卿列传》载:淳于髡,齐国人,博闻强记,善顺人意,是观察对方脸色而应付自如的高手。

而且淳于髡不仅个人资质好,与王室也有密切的关系。威、宣、闵三代齐王都很器重他。威王时代全权委托他招待诸侯;宣王时代负责研究学问,是“稷下学”的中心人物;闵王时代成了王室的政治顾问,且与孟尝君本人也有私交。

“对,只有委托他穿针引线了。”

孟尝君决心已下,开口直言相求:“我将遭楚国攻击,危在旦夕,请君助我。”

淳于髡也很干脆:“承蒙不弃,从命就是。”

后人猜测,淳于髡此行,可能是有目的而来,专为朋友解危的,只不过这话须孟尝君亲自当面求他就是了。朋友之交,有许多心照不宣的东西,古来如此。

却说淳于髡赶回齐国进宫晋见闵王。正面的话题当然是要相告出国履行公务的结果,他真正要办的事情也早已盘算在心。

闵王问道:“楚国的情况如何?”

闵王的话题正投淳于髡的所好,顺着这个话题,淳于髡要开始展开攻心术,履行对朋友的承诺了。

“事情很糟。楚国太顽固,自恃强大,满脑子想以强凌弱;而薛呢,也不自量……”

闵王一听,马上就问:“薛又怎么样?”

淳于髡眼见闵王入了圈套,便捉住机会说:

“薛对自己的力量缺乏分析,没有远虑,建筑了一座祭拜祖先的祠庙,规模宏大,却不问自己是否有保卫它的能力。目前楚王出兵攻击这一祠庙,咳,真不知后果怎样!所以我说薛不自量,楚也太顽固。”

齐王表情大变:“喔,原来薛有那么大的祠庙?”随即下令派兵救薛。

守护先祖之祠庙,是国君最大义务之一。为了保护祖先祠庙就必须出兵救薛,薛的危机就是齐的危机,在这种危机面前,闵王就完全不会再计较与孟尝君的个人恩怨了。整个过程,淳于髡没有提到一句请闵王发兵救孟尝君的话,而是抓住闵王最关心的问题——也就是最大的弱点,旁敲侧击,点到痛处,令闵王自己主动发兵救薛,实际上是救了孟尝君。淳于髡的纵横术真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孟尝君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了淳于髡的媒妁之言,他的这种“穿针引线,媒妁之言”的求人技巧的确是高明。

这里还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孟尝君之父是靖郭君,父子两代在齐国任相职,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孟尝君有食客三千,其父靖郭君也食客众多。

齐貌弁在靖郭君的食客中是位缺点最多、最不合群的人。可是靖郭君出于他的独到观察力,不以此为意,反而对齐貌弁给予更多的怜惜,对他的饮食起居也给予超乎一般人的关心。

数年之后,齐威王过世,齐宣王即位。宣王与靖郭君是异母兄弟,王室间复杂的血缘关系与权力争斗,使他们二人感情不和。宣王一即位,靖郭君只好辞掉相职回到封地叫作薛的地方隐居去了。齐貌弁也跟随主人到了薛。

一次,两人坐在茶桌前,以兄弟相称,一起品茶高谈国事。齐貌弁与靖郭君神交已久,早已明白了对方的请求。于是,主动提出要回国帮助靖郭君。靖郭君知道齐貌弁去意已决,只好诚恳地说:“宣王不但恨我,对你的印象也很恶劣,这次你回国都,怕是凶多吉少。”

齐貌弁平淡地说:“我已决定了,我不怕死,请不要为我担心。”

“士为知己者死”,古代这样动人的故事很多,齐貌弁的表演算精彩的一个。他不怕死,但死亦不足报君恩。他此行是要完成一个主人无法开口、众人亦皆无法完成的使命。

齐貌弁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得见宣王。

齐宣王说:“据说靖郭君最宠爱你,对你是言听计从呀!”

齐貌弁对此早有准备,好像专等这句话入题:“是的,他关心我,并很重视我。但我最关键性的主意他并不采纳。事到了今天,我不想隐瞒什么,那是大王还当太子时候的事。”

“我说太子其貌不扬,下颚突出,眼里带有邪恶的凶光,有谋反之相。我为主人着想,提议他早点下手,废立太子,以免将来不测。

可是靖郭君大声指责我,不许我再胡说,否则逐我出门。哎,他不听我之进言,果有今日,也是天命。

还有一次,靖郭君回到薛以后,楚国大臣昭阳提议将一块面积两倍于薛的土地与靖郭君交换。我力主交换,一是面积更大,二是可远避宣王你的迫害,为什么不换呢?

可是靖郭君说薛是先王赠送的,虽然现在与宣王交恶,但不愿做对不起先王的事。更何况先王的宗祠在薛,怎么能连祖宗的宗祠都交给别人呢?

如此,我的两次重要建议都给他否决掉。我只有离开他回京都另谋出路。”

齐貌弁所述两件事,都是陷害宣王或对齐国不利的事,出自齐貌弁之口,自己认账,就使宣王确信有此事。宣王因受他一席话所感,决定与靖郭君恢复兄弟情谊。

要达到这种求人的目的,以普通的方法说服,十分苍白,几乎没有什么希望。宣王十分清楚,齐貌弁是靖郭君忠实的部下,你替他说好话,说得越好,宣王越不信;反过来,以一个背弃主子、又知道很多底细的人的身份说坏话,难免不打动宣王怀念兄弟之情。

让别人心顺才能让自己事顺

要达到成功办事的目的,就要抓住人性的特点,摸透人们的心理,几乎每个人都喜欢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我们应该学会顺应人们这种心理,既让对方满意,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罗斯福做纽约州州长的时候,完成了一项特殊事业。他与其他政治首脑们感情并不好,但他却能推行他们最不喜欢的改革。

他是如何做的呢?

当有重要位置需要补缺的时候,罗斯福请政治首脑们推荐。

“最初,”罗斯福说,“他们会推荐一个能力很差的人选,一个根本不能胜任这个位置的人。”

我就告诉他们,任命这样一个人,我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因为公众不会同意。

然后,他们向我提出另一个工作不主动的候选人,是来混差事的那种人。这个人工作没有失误,但也不会有什么很好的政绩,我就告诉他们,这个人也不能满足公众的期望,我请他们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更适合这个位置的人。

他们的第三个提议是一个差不多够格的人,但也不十分合适。

于是我感谢他们,请他们再试一次。他们这时就提出了我自己选中的那个人。我对他们的帮助表示感谢,然后我说就任命这个人吧。我让他们得到了推荐人选的功劳……我请他们帮我做这些事,为的是使他们愉快,现在轮到他们使我愉快了。”

他们真的这样做了。他们赞成各种改革,如公民服役案、免税案等等,这使罗斯福工作愉快。

艾登·博格基尼是美国著名的音乐经纪人之一。他曾做过许多世界著名演唱家的经纪人,并且十分成功。

众所周知,明星是最难相处的,由于舆论和社会的吹捧,他们的身价十分高。这从客观上使他们形成了一种孤高、不可一世的处世态度。他们那种不合作的态度时常令一些音乐经纪人十分头痛。

卡尼斯·基尔勃格是美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明星,他那浑厚、激昂的嗓音赢得了众人的青睐。但就是这种青睐,使他养成了一种坏脾气。可是,艾登·博格基尼却成功地做了他的音乐经纪人达5年之久。说到其中奥妙,艾登·博格基尼谈了一件令他难忘的事:

一次演出的前一天晚上,卡尼斯·基尔勃格在与朋友的聚会上不小心吃了一块辣椒。结果可想而知。万幸的是及时采取了措施,还没有什么大的妨碍。

但是当天下午4点,卡尼斯·基尔勃格打电话给艾登·博格基尼,说他的嗓子又痛了起来,无法演出。这下急坏了博格基尼,他立刻赶到了基尔勃格的住所,询问他的情况。他十分明智,没有提当天晚上的事,只是叮嘱他好好休息。下午6点,博格基尼又来询问了一次,基尔勃格看起来仍十分难受,博格基尼只好压住焦急的情绪,安慰了他几句。

晚上7点,仍不见好转,博格基尼对基尔勃格说:“既然你仍不能进入状态,那就只好取消这次演出了,虽然这会使你少收入几千美元,但这比起你的荣誉来,算不了什么。”就在博格基尼驱车前往纽约歌剧院,打算取消这次演出时,基尔勃格终于打电话来了,他说他愿意今天晚上参加演出,因为,如果他不这样做的话,他就对不起博格基尼了,是博格基尼的慰藉使他恢复了状态。

在这两个故事中,罗斯福和博格基尼都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思,而是顺着对方的意图,晓以利害,这样就使他们不自觉地改变了当初的想法或做法,而正好让当事人达到了目的。所以说,这其实是一种高明的策划手段,既达到目的,又不露痕迹。

比尔是专门为一家设计花样的画室推销草图的推销员,对象是服装设计师和纺织品制造商。一连几个月,他每个礼拜都去拜访巴黎一位著名的服装设计师。“他从来不会拒绝我,每次接见我都很热情,”他说,“但是他也从来不买我推销的那些图纸,他总是很有礼貌地跟我谈话,还很仔细地看我带去的东西。可到了最后总是那句话,‘比尔,我看我们是做不成这笔生意的。’”

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比尔总结了经验,他太遵循那老一套的推销方法,一见面就拿出自己的图纸,滔滔不绝地讲它的构思、创意,新奇在何处,该用到什么地方,客户都听得烦了,是出于礼貌才让他说完的。比尔认识到这种方法已太落后,需要改进。于是他下定决心,每个星期都抽出一个晚上去看处世方面的书,思考为人处世的哲学,以及发展观念,创造新的热忱。

过了不久,他想出了对付那位服装设计师的方法。他了解到那位服装设计师比较自负,别人设计的东西他大多看不上眼,他抓起几张尚未完成的设计草图来到买主的办公室。“艾里先生,如果你愿意的话,能否帮我一个小忙?”他对服装设计师说,“这里有几张我们尚未完成的草图,能否请你告诉我,我们应该如何把它们完成,才能对你更有用处呢?”那位买主仔细地看了看图纸,发现设计人的初衷很有创意,就说:“比尔,你把这些图纸留在这里让我看看吧。”

几天过去了,比尔再次来到办公室,服装设计师对这几张图纸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尔用笔记下来,然后回去按照他的意思很快就把草图完成了。结果是服装设计师大为满意,全部接受了。

从那之后,比尔总是去问买主的意见,然后根据买主的意见绘制图纸。买主订购了许多图纸,都非常满意,因为这相当于他自己设计的。比尔从中赚了不少的佣金。“我现在才明白,那么多天过去了,为什么我和他不能做成买卖。”比尔若有所思地说,“我在以前总是催促他快来买,还告诉他这是他应该买的,买了对他很有用,而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这里不合适,那里不新颖。而现在我按他的意思去做,他觉得是他自己设计的,实际上还有别人的功劳。这样就满足了他内心中那种渴望——自己的优越感表现欲,他再也不排斥我推荐给他的东西了。这就变成了他要而不是我推销,工作起来就容易多了。”

没有人喜欢觉得他是被强迫购买或遵守命令行事。有人会说:“我们宁愿觉得是出于自愿去购买这些东西,或者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我们很高兴有人来了解我们的愿望和我们需要的东西,以及我们的想法。”

办事之中有很多技巧,其中顺着别人的意图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失为一种又快捷又有效的方法,请各位不妨试一试。

变“陌生”为“故知”:没话找话说的诀窍

不善言谈在交际场中很容易陷入尴尬局面。要想成为求人办事的高手,首先必须掌握善于没话找话的诀窍。

没话找话说的关键是要善于找话题,或者根据某事引出话题。因为话题是初步交谈的媒介,是深入细谈的基础,是纵情畅谈的开端。没有话题,谈话是很难顺利进行下去的。

好话题的标准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谈;大家感兴趣,爱谈;有展开探讨的余地,好谈。

那么,怎么找到话题呢?

(1)众人都关心的话题

面对众多的陌生人,要选择众人关心的事件为话题,把话题对准大家的兴奋中心。这类话题是大家想谈、爱谈又能谈的,人人有话,自然能说个不停了,以致引起许多人的议论和发言,导致“语花”飞溅。

(2)借用新闻或身边的材料

巧妙地以彼时、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为题,借此引发交谈。有人善于借助对方的姓名、籍贯、年龄、服饰、居室等,即兴引出话题,常常收到好的效果。“即兴引入”法的优点是灵活自然,就地取材,其关键是要思维敏捷,能作由此及彼的联想。

(3)提问的方式

向河水中投块石子,探明水的深浅再前进,就能有把握地过河;与陌生人交谈,先提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便能谈得更为自如。如“老兄在哪儿发财?”“您孩子多大了?”等。

(4)找到共同爱好

问明陌生人的兴趣,循趣发问,能顺利地进入话题。如对方喜爱足球,便可以此为话题,谈最近的精彩赛事,某球星在场上的表现,以及中国队与外国队的差距等,都可以作为话题而引起对方的谈兴。引发话题,类似“抽线头”、“插路标”,重点在引,目的在导出对方的话茬儿。

(5)搭上关系,由浅入深

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只有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拢。我国有许多“一见如故”的美谈。陌生人要能谈得投机,要在“故”字上做文章,变“陌生”为“故知”。下面是变“陌生”为“故知”的几个方法:

①适时切入。看准情势,不放过应当说话的机会,适时插入交谈,适时地“自我表现”,能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

交谈是双边活动,光了解对方,不让对方了解自己,同样难以深谈。陌生人如能从你“切入”式的谈话中获取教益,双方会更亲近。适时切入,能把你的知识主动有效地献给对方,实际上符合“互补”原则,奠定了“情投意合”的基础。

②借用媒介。寻找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语言,缩短双方距离。如见一位陌生人手里拿着一件什么东西,可问:“这是什么?……看来你在这方面一定是个行家。正巧我有个问题想向你请教。”对别人的一切显出浓厚兴趣,通过媒介物引发表露自我,交谈也会顺利进行。

③留有余地。留些空缺让对方接口,使对方感到双方的心是相通的,交谈是和谐的,进而缩短距离。因此,和陌生人交谈,千万不要把话讲完,把自己的观点讲死,而应虚怀若谷,欢迎探讨。出奇制胜,巧妙运用“激将法”

树怕剥皮,人怕激气。许多事情可以凭借这一激而办成功。

我们在与人共事的过程中,在方法上决不可死套一个模式,应该随着共事的对象及其思想的变化而变化。有些方法,适合于某人某事,但不一定适合于所有的人所有的事。对有些人,只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诚相待,就能打动他,但在同样情况下,另外一些人可能“就不吃你这一套”,你磨破嘴皮,他就是不答应你的请求。此刻如果你改变策略,突然给他一个强烈的反刺激,用超常的手段去激励他,说不定就轻而易举地达到了你的目的。

张仪因久不得志,穷困潦倒,一日到苏秦府上拜见苏秦。好几天后,苏秦才出来见他,并只让他坐在家仆们坐的堂下,仅赐给仆妾们吃的饭食,而且还几次故意责备张仪,说他穷酸,不想和他打交道。张仪听后气愤不已,离开了苏秦,前往秦国。

在张仪去秦国的途中,有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与他结伴同行,还送给他许多金钱。张仪到达秦国后,依靠陌生人资助的钱财得以拜见了秦惠王,并很快被秦惠王拜为客卿。这时,那位同伴向张仪告辞要走了,张仪问其缘由,那人说:“我并不了解你,真正了解和关心你的是苏君(即苏秦)。他当时担心秦国伐赵而破坏了合纵抗秦的计划,认为只有你才有能力去左右秦国的国策,所以他当时用语言刺激你,使你来到秦国。尔后又私下派我跟着并接近你,供给你日常生活所需。现在你已被秦王聘用,我就算完成了任务,该回去告诉苏君了。”张仪听后大为感慨。张仪后来凭他的智慧和才能,说服秦王,使秦军15年未越函谷关一步,为苏秦合纵之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可见激将法只要使用恰到好处,适时适度,效果是妙不可言的。

激将法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直接刺激。这种方法通过故意贬低对方,看不起他,说他不行,借以激起对方求胜的欲望,也能使其超常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

当马超领兵攻打葭萌关时,诸葛亮告诉刘备,只有张飞、赵云二人是马超的对手。刘备建议让张飞去迎战。诸葛亮说:“主公先别说话,让我去激激翼德。”

二人正在谈话间,张飞主动请缨去迎战马超,诸葛亮却假装没有听见,只是对刘备说:“马超智勇双全,无人能敌,除非往荆州唤云长来,方能对敌。”

张飞说:“军师为何小瞧我?我曾经一人独对曹操百万大军,难道还畏惧马超这个匹夫?”

诸葛亮笑着说:“你在当阳拒水断桥,是因为曹操不知虚实,他若知道虚实,你岂能占到便宜?马超英勇无比,他渭桥之战差点杀了曹操,我看就是云长来了也未必能胜得了他。”

张飞说:“我现在就去取马超颈上人头,如若不胜,甘当军令。”

诸葛亮见激将法起了作用,便顺水推舟地点头答应了。张飞得令,与马超在葭萌关下酣战了二百多个回合,当时虽未决出胜负,却使马超产生敬畏之心,几天后,率众归顺了刘备。

激将法的第二种形式,是间接刺激。它以张扬、称赞他人他物的方式,间接贬低对方,以激发对方压倒、超过第三者的决心,从而为我所用。

还是诸葛亮的故事。曹操北定中原,举兵南下时,刘备派诸葛亮去吴国拜见孙权,游说吴国与蜀国两家合力抗魏,诸葛亮深知,如果直接要求吴蜀联兵,一定使孙权以为刘备有求于他,事情会不好办。最好的方法是用激将法激他。

诸葛亮在柴桑见到孙权后,说:“我看曹操兵多势众,东吴弹丸之地不是对手,将军何不向曹操投降称臣,以求暂时的安宁?”孙权听了很不高兴,反问诸葛亮,为什么刘备不向曹操投降称臣?诸葛亮回答道:“古代的田横仅仅是齐的壮士,尚能守义不辱,何况我主是帝王之后,盖世英才,岂能屈居奸贼屋檐之下?”诸葛亮这一招果然管用,孙权最终同意孙刘联盟,共抗曹操。而诸葛亮也就此圆满完成了出使江东的使命。

有一句俗话说:“点将不如激将”。这句话用在军事作战方面,效果非常好,同时它也适用于我们平常办事的过程中。有时候,我们从正面引导说服没有什么效果,采用“激将法”反而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朋友们不妨一试。

有礼有节,灵活应对非常场景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这样的事:说话的对象跟自己格格不入,甚至站在敌对的立场上,要说服他们就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这时可以用一些“软中带硬”的话,因势利导,让他顺着自己的思路来思考问题,最终说服对方,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一年楚国攻打吴国,吴国势单力薄,吴王派沮卫给楚军送一份厚礼,顺便了解一点军情。谁知沮卫一到楚国就给楚兵抓住了,被绑得紧紧的,说要杀了他,拿来衅鼓,即用血涂新鼓上的缝隙,以求出师大吉。

面对死神,沮卫不慌不忙,面无惧色。楚将惊奇地问他:“你出发前占卜过吗?”

“占卜过的。”

“吉凶如何?”楚将望着被五花大绑的沮卫,洋洋得意地问道。

“大吉。”沮卫的答案正和楚将问话的原意相反。

楚将高声大笑:“如今就要杀掉你了,还有什么大吉啊!”

沮卫的答话仍和楚将想的完全相反:“吴王派我来,目的就是要试探你们的态度。如果你们对我以礼相待,那么,吴国就会放松戒备;如果你们杀了我,还拿我的血衅鼓,吴国一定会百倍警惕。这对吴国不正是件天大的好事吗?”

“你自己完蛋啦,这怎么能说是大吉呢?”楚将追问道。

沮卫的第三次应答还是和问者意思相反的:“我占卜是问国家前途,并非为我个人。如果杀了我就能保全整个国家,这怎么不是大吉呢?更何况人死了便没有知觉了,拿我来衅鼓对你们有何好处?要是人死了仍有灵魂,那么,我肯定要附在你们的鼓上,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显灵,让你们的战鼓发不出响声,使你们一败涂地!”

楚将听了不知所措,思考再三,总感到杀沮卫衅鼓已一无好处,只得长叹一声说:“算了,放了他吧!”

沮卫以软中带硬的说话技巧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当然并不是非要在性命攸关的时候才使用这一技巧,其要点是让对方觉察不到你的硬与软,而硬与软这两手都已经包含在你的娓娓劝导中了。深谙此道经验丰富的老李正是用了这一说话技巧才得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老李从河南出差到武汉,有位年轻同事正准备结婚,想买一台高档进口彩电,便托老李去南华街帮忙带回一台大屏幕彩电。

到了南华街,老李发现果然名不虚传,商品丰富。便想先去给小孙子买几件衣服,再到商场替同事看电视机。终于替小孙子选了几套衣服,付完钱老李正准备走,忽然发现钱包不翼而飞了。这下老李可着急了,包里有同事的几千元钱!明明刚才付款时才拿出来的,怎么可能一下子就不见了?刚才旁边也没什么人,只有卖衣服的姑娘和自己两人。老李思考,十有八九是卖衣服的姑娘随手把钱包塞进了衣服堆里。

老李问姑娘:“小同志,看见我的钱包没有?”

姑娘一听,翻了脸:“噢,这人怎么说话呢?你是说我拿了?那你去叫警察呀!”

老李一听,姑娘的口气不对,自己并没有说她拿了,只是询问一下,她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老李明白,自己只有一个人,一旦离开小摊,赃物转移,那就再没希望了。如果和她来“硬”的,只会把关系弄僵。于是,他决定来“软”的,他笑了笑说:“我也没说是你拿了,是不是忙中出错,混到衣服堆里去了。”这话很有分寸,给姑娘下台准备了台阶。

这时来人买东西,打断了说话。老李摆出了打“持久战”的架势,姑娘终于动摇了,趁没客人时在衣服堆里翻了起来。

老李说:“我就知道你会帮我的。”

果然,姑娘就坡下驴,翻了一阵子,在衣服堆里“找”出了钱包,羞答答地递给了他。

所以,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即使你占着十分理,也不能把话说得太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软硬兼施地因势利导,可能效果更好。

妙语反击无理的行为

赠人以言,重如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剑戟。

我们总难免碰到一些无理取闹的事情。你对某人的不良或错误行为进行直接责备,他却反过来与你顶撞,这时就要有良好的语言应变能力。语气是言词的包装,反击别人不可向对方泄露你所要说的真实目的。

在一外国球场里,一个年轻人的视线完全被前面一个中年妇女的帽子挡住了,于是他说:“请您摘下帽子。”可妇女连头也不回。“请您摘下帽子。”年轻人气冲冲地重复了一遍,“为了这个位子,我破费了15个里拉,却什么也看不见!”

“为了这顶帽子,我破费了115个里拉。我要让所有的人都看它。”中年妇女说完,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她违反公共道德,却反而振振有词地反驳年轻人的正当要求。

碰到这种无理行为,许多人常常大发一通怒火,大骂一顿无赖,可到头来,对方还是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解,你自己倒气得手脚发颤,只会说:“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怎样说话才能反击这种无理的行为,使得对方理屈词穷、无言以对呢?有几点值得注意。

(1)情绪平和

遇到无理的行为,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激动,要控制情绪。这个时候的心境平和,对反击对方有重要作用:一是表现自己的涵养与气量,以“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无畏气概在气势上镇住对方,如一下子就犯颜动怒,变脸作色,这不是勇敢的行为。古人曰:“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对方对此不但不会惧怕,反而会对你的失态感到得意。二是能够冷静地考虑对策,只有平静情绪,才能从容选出最佳对策,否则人都弄糊涂了,就可能做出莽撞之举来,更不要说什么最佳对策了。萧伯纳的名剧《武器与人》首演时,获得极大成功。他应观众的要求来到台前谢幕。这时,有人在座位上高喊“实在不怎么样,简直糟透了”,对于这种无理的语言,萧伯纳没有怒气冲冲,他微笑地对那人鞠了一躬,彬彬有礼地说道:“我的朋友,我同意你的意见。”他耸了耸肩,又指着正在热烈喝彩的观众说道:“但是,我们俩反对这么多观众又有什么用呢?”观众中顿时爆发出更为热烈的掌声。萧伯纳在反击对方的过程中无论是那温文尔雅的举动,还是那调侃戏弄的言辞,都显示出一种情绪的平和,单就这种情绪的力量,即足以压倒对方。

(2)含蓄地讽刺

对无理行为进行反击,可直言相告,但有时不宜锋芒毕露,露则太刚,刚则易折。旁敲侧击,绵里藏针,反而更见力量,它使对方张口结舌、无话可讲,只得自己种的苦果往肚里吞,在心中暗暗叫苦,苏格兰诗人彭斯就是善用讽刺反击对方的语言能手。

有一天,彭斯在泰晤士河畔见到一个富翁被人从河里救起。富翁给了那个冒着生命危险救他的人一块钱作为报酬。围观的路人都为富翁会吝啬到如此程度而愤怒,要把富翁再投到河里去。彭斯上前阻止道:“放了他吧,他自己很了解他生命的价值。”

(3)巧妙借用

对无理的行为进行语言反击,是正义的语言与无理的语言相互较量。所以,反击的语言一定要与对方的语言表现出某种关联,正是在这种关联中,才会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机智与力量。要做到双方语言的巧妙关联,方法有三:

第一,顺其言,反其意。这种方法的效果在于使人感到那个无理的人是引火烧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德国大诗人海涅是个犹太人,常遭到一些无耻之徒的攻击。在一个晚会上,一个人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小岛上竟然没有驴子和犹太人。”海涅白了他一眼,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

“驴子”在南方语言中,常常是“傻瓜,笨蛋”的代词。面对是犹太人的海涅,将“犹太人与驴子”并称,无疑是侮辱人,可海涅没有对他大骂,对这种说法也没有异议,相反,他把这种并称换上“你和我”,这样就一下子把“你”与“驴”相等了。

第二,结构相仿,意义相对。这种方法是在双方语言的相仿与相对中,表现出极其鲜明的对抗性。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简朴,常常戴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行走。有个不怀好意的人嘲笑道:“脑袋上面的那个玩艺是个什么东西,能算是顶帽子吗?”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下面那玩艺是个什么东西,能算是个脑袋吗?”安徒生的话语和对方的话语结构、语词都相仿,只是几个关键词的位置颠倒了一下,显得对立色彩格外鲜明。

第三,佯装进入,大智若愚。即假装没识破对方的圈套,照直钻进去。这种方法的效果是显出自己完全不在乎对方的那种小伎俩。例如,一个嫉妒的人写了一封讽刺信给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信上说:“我知道你现在是一字千金,现在附上一块美元,请你寄个样品来看看。”海明威收下钱,回答一个字——“谢!”海明威完全识破对方的刁难、侮辱人的行为,但他根本不将此放在眼里,他就照那人的刁难要求办,结果也真搞得那人狼狈不堪。

对于无理取闹的人,我们就要学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巧妙的方式给对方以迎头痛击,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做人的尊严。

了解对方的弱点

我们在与别人共事时,别人有什么需要,我们应该尽量去满足,那么他会很容易地接纳我们。当然也包括满足我们的要求。

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圣贤哲士、凡夫俗子,每个人都有弱点,办事时,你掌握了对方的弱点而利用之,一切都将得心应手,称心如意。

人们无时不在为名而生存,无时不在为利而生存。世间有为名甚于为利的人,有为利甚于为名的人,有既为名又为利的人。有名义上是为名,实际为利的人;有名义上是为利,实际是为名的人。你需要做周密而细致的观察,使利用的技巧有新的提高。

自从汉二年(公元前200年)五月开始,楚、汉在荥阳一带展开拉锯战,谁也没有占到多大优势。于是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其西归汉,其东归楚。

汉四年九月,项羽解围东撤,刘邦也要引兵西归。张良充分认识到此时的项羽因刚愎自用,到了众叛亲离、濒临灭亡的地步。于是,张良、陈平二人同谏刘邦,希望他趁机灭楚,免得养虎遗患。刘邦从谏,亲统大军追击项羽,另遣人约韩信、彭越合围楚军。

汉五年十月,汉军追至固陵,却不见韩信、彭越二人前来驰援。项羽回击汉军,刘邦又复败北。刘邦躲在山洞中,不胜焦躁,询问张良道:“诸侯不来践约,那将怎么办?”张良是一位工于心计的谋略家,他时刻关注着几个影响时局的重要角色的一举一动,试图探究他们心灵深处的隐秘,并筹划着应对之策。

当时,虽然韩信名义上是淮阴侯,彭越是建成侯,实际却只是空头衔,没有一点实权。因此,张良回答刘邦道:“楚兵即将败亡,韩信、彭越虽然受封为王,却未有确定疆界,二人不来赴援,原因就在于此。您若能与之共分天下,当可立招二将。若不能,成败之事尚无法预料。我请您将陈地到东海的土地尽划归给韩信,淮阳以北到谷城的土地尽划归给彭越,让他们各自为战,楚军将会很容易被攻破。”刘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听从了张良的劝谏,不久,韩信、彭越果然率兵来援。十二月,各路兵马会集垓下,韩信设下十面埋伏大阵,与楚决战。项羽兵败,逃至乌江自刎。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在处理韩信、彭越索要实惠这件事情上,张良做得十分周到,也充分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好名、好利。划归一些封地给他们,就满足了他们的心愿,使他们各自为战,尽力而战。

人没有不自私的,与其让他为你办事,不如让他为自己办事。后者比前者的成功率要高得多。

周文王在渭水北岸见到了正在直钩钓鱼的姜太公,太公说,用人办事的道理和钓鱼有点相似之处:一是禄等以权,即用厚禄聘人与用诱饵钓鱼一样;二是死等以权,即用重赏收买死士与用香饵钓鱼一样;三是官等以权,即用不同的官职封赏不同的人才,就像用不同的钓饵钓取不同的鱼一样。姜太公接着说:“钓丝细微,饵食可见时,小鱼就会来吃;钓丝适中,饵食味香时,中鱼就会来吃;钓丝粗长,饵食丰富时,大鱼就会来吃。鱼贪吃饵食,就会被钓丝牵住;人食君禄,就会服从君主。所以,用饵钓鱼时,鱼就被捕杀;用爵禄收罗人时,人就会尽力办事。”

我们在与人共事时,应该掌握人们的共同心理,了解对方的心理弱点,集中攻取一点,从而成功达到自己的目的。暗示比直接批评更有效

当面指责别人,这会造成对方顽强的反抗;而巧妙地暗示对方注意自己的错误,他反而会真诚地去改正。

华纳梅克每天都到他费城的大商店去巡视一遍。有一次他看见一名顾客站在台前等待,没有一个人对她稍加注意。那些售货员在柜台远处的另一头挤成一堆,彼此又说又笑。华纳梅克不说一句话,他默默站到柜台后面,亲自招呼那位女顾客,然后把货品交给售货员包装,接着他就走开了。这件事让售货员感触颇深,他们及时改正了服务态度。

官员们常被批评不接待民众。他们非常忙碌,但有时候,是由于助理们过度保护他的主管,为了不使主管见太多的访客造成负担。卡尔·兰福特,在迪斯尼世界所在地——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布,当了许多年的市长。他时常告诫他的部属,要让民众来见他。他宣称施行“开门政策”。然而他所在社区的民众来拜访他时,都被他的秘书和行政官员挡在了门外。

这位市长知道这件事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把办公室的大门给拆了。这位市长真正做到了“行政公开”。

若要不惹恼人而改变他,只要换一种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确实那些直接的批评会令人非常愤怒,间接地让别人去面对自己的错误,会有非常神奇的效果。玛姬·杰各是这样提到她如何使得一群懒惰的建筑工人,在帮她盖房子之后清理干净现场的。

最初几天,当杰各太太下班回家之后,发现满院子都是锯木屑子。她不想去跟工人们抗议,因为他们工程做得很好。所以等工人走了之后,她跟孩子们把这些碎木块捡起来,并整整齐齐地堆放在屋角。次日早晨,她把领班叫到旁边说:“我很高兴昨天晚上草地上这么干净,又没有冒犯到邻居。”从那天起,工人每天都把木屑捡起来放在一边堆好,领班也每天都来察看草地的状况。

在后备役军人和正规军士兵的训练之间,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理发,后备役军人认为他们是老百姓,因此非常痛恨把他们的头发剪短。

当陆军第542分校的士官长哈雷·凯塞带领了一群后备役军官时,他要求自己解决这个问题,跟以前正规军的士官长一样,他可以向他的部队吼几声或威胁他们,但他不想直接说出他要说的话。

他开始说了:“各位先生们,你们都是领导者。你们必须为尊重你的人做个榜样。你们该了解军队对理发的规定。我现在也要去理发,而它却比某些人的头发要短得多。你们可以对着镜子看看,你要做个榜样的话,是不是需要理发了,我会帮你们安排时间到营区理发部理发。”

结果是可以预料的,有几个人自愿到镜子前看了看,然后下午就到理发部去按规定理了发。次日,凯塞士官长讲评时说,他已经看到,在队伍中有些人已具备了领导者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