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人劝,吃饱饭”,这是朴实的道理。一个人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接受他人的批评指正,能促使自己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获益匪浅。旁观者及时劝慰、提醒,能让被劝者少受损失、少走弯路、少遇挫折,毫无疑问,能听劝的人显然要比不听劝者更需加受益。
民间有句俗语:“听人劝,吃饭饱。”这句话表明听人劝的重要性。在生活中,谁都免不了有失去理智与耐性的时候,也有考虑不周的时候,听劝是十分必要的。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人指点,有助于揭开谜团。在职场中,同样也要听人劝,不能蛮横不讲理,也不能自以为是。
人就怕不听劝,坏的不听倒也罢了,连好言相劝也不管不顾,那就说不过去了。可事实上偏偏有些人不识好歹,就是不听劝,结果白白丢了性命。
在《三国演义》中,张飞就是一个不听劝的人。他嗜酒如命,别人要劝不听。更糟糕的是,张飞喝醉酒后脾气很不好,动不动就鞭挞士卒。为此,刘备多次告诫、劝慰他:“军中醉酒,必祸战事。”同时,对于他鞭挞士兵的行为也诸多规劝。
但是,张飞不以为然,他根本就不听,依然大饮狂饮,依然鞭挞士卒。最后,他喝酒醉倒在帐中,被自己鞭挞过的士卒杀害了。
在张飞临死的当天晚上,两名刺客密谋:“若飞当死,则他醉于床上;若不当死,则他不醉。”
张飞是一个逢酒必喝、喝酒必醉的人,岂有不喝醉的道理?结果,被刺客取了首级,投降东吴去了。
如果张飞肯听劝,三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了。可惜的是,张飞不听劝,不仅无缘继续建功立业,还为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这需要别人的指正;每个人做事都有考虑不到的地方,这需要他人提建议。事情不能做到十全十美,难免有缺陷,甚至出错,如果能够多听人劝,就能多避免一些失误,少犯一些错误。
一个人若想少出错,就要考虑周全,这种境界不易达到,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不能固守己见,自以为是。
纵观芸芸众生,凡不接受别人意见的人都难免失败。历代固执不肯纳谏的帝王,王位没有坐长的。尽管人们都知道虚心听人劝的道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虚怀若谷,接受别人的意见。正所谓“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他们不知道,一个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才能把工作做得出色。
为了多出色少出错,应该放下自己的架子、面子,认真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成就自己。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愿意听人劝,还是个善于纳谏的皇帝,唐太宗时代人才济济绝非偶然,这与他善于用人与纳谏是分不开的。
魏征原来是李建成手下有名的谋士,曾经多次建议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算得上是李世民的大仇人。不过,魏征这个人性格耿直,又富有才干。“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计前仇,任用他为谏议大夫。
魏征不断向李世民提出好的建议,使李世民对他十分佩服,经常将魏征请人居室,询问得失。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猎,车马都准备好了,最后还是没敢去。魏征问他为什么没有出去,唐太宗说“我起初是想去打猎,可又怕被你责备,就不敢出去了。”一个皇帝自愿向一个臣子低头,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魏征和唐太宗相处17年,一个以直言进谏著称,一个以虚怀纳谏出名,尽管有时争论激烈,互不相让,最后唐太宗也能按治道而纳谏。
唐太宗听人劝,虚心纳谏,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由此可见,听人劝之重要。
身为职场人士,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懂得听人劝的道理,不能做一头往前乱撞的倔驴。旁观者及时劝慰、提醒,能让被劝者少受损失、少走弯路、少遇挫折,毫无疑问,能听劝的人显然要比不听劝者更需加受益。
“听人劝,吃饱饭”,这是朴实的道理。一个人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接受他人的批评指正,能促使自己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获益匪浅。
无论你是一名管理者,还是一名普通的员工,当有人对你的工作提出建议时,你会表现出的态度?
有的人会表示不屑,并置之不理。这样做的理由是,我的工作我做主,我有自己的主见,懒得听别人聒噪。有的人装出在听的样子,听过之后笑笑了之。有的人非常虚心地认真听取别人的建议,然后深刻反思自己的工作,吸收有益的建议,使工作做得更好。
显然,第三种态度才是正确的。听取别人的建议并不表明你的没有主见。在很多时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由于自信或者自身惰性等原因,你的工作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你可能一时觉察不到。当有人反馈给你时,你认真对待,结合自己的工作确定建议是合理正解,对有益的建议进行采纳,以改进自己的工作,反而是有主见的表现。因为你的选择防止了自己的工作向坏的方向发展,避免给自己和公司造成损失,真正主宰了自己的命运。如果你自高自大,不屑理睬别人的建议,就可能丧失改进工作的机会。等到问题大白于天下,到了很难换救的地步,你再醒悟来动手弥补,无论你多么努力,也称不上有主见。
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无论你多么聪明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得上一个诸葛亮。集思广益,会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在执行力上得到提高。所以,不但要善于倾听别人的建议,更要主动去征求别人的意见。
美国著名女企业家玛丽·凯在《玛丽·凯谈人的管理》一书中指出:“不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是管理者量大的疏忽。”如果你是一名管理者,你就应该把听取别人的建议看做是自己的责任。实际上,当你制订一项计划时,主动征求他人的意见,会使计划更加完善,更具有操作性,而在计划的运营过程中,虚心倾听参与人员的建议,会让你及时发现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计划进行修订,避免大家出力不少,到头来却获得一个准也不愿看到的糟糕的结果。
被称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就是非常善于倾听员工的意见不管是好的建议,还是发牢骚,他都非常重视。
松下经常这样问公司的下属管理人员:“说说看,你对这件事是怎么考虑的?要是你干的话,你会怎么办?”有些年轻的管理人员,开始还不太愿意说,但当他们看到董事长一副庄重的神情,非常认真地在倾听自己讲话,而且常常用笔记下自己建议时,就开始认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此外,松下一有时间就到工厂去转转,一方面便于发现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听取一线工人的意见和建议。而他认为后一点更为重要。他向工人们提各种问题,让工人们发表看法,还让工人们把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讲给他听。当工人们向他反映问题时,他总是认真倾听,不管对方有多罗嗦,也不管自己有多忙。他还不时地对正确的意见表示肯定。他说是说:“不管谁的话,总有一两句是正确可取的。”
IBM的创始人托马斯·沃森也经常深入基层,以亲切的态度了解基层员工的愿望、不满和目标。他还鼓励员工有建议直接向上级,直至向总裁陈述。这样在公司内就形成了良好的意见箱反映到公司。意见箱有专人负责,对于切实可行的建议,收到10万张意见卡,奖励那些贡献新思想的员工也形成了一项制度。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位年轻人走进沃森的办公室告诉了他一个非常棒的建议。沃森高兴之余,找遍自己的衣袋找到了一根香蕉。他就把这根香蕉给了小伙子。小伙子则恭敬地接受了奖品。从那时起,香蕉在IBM就成为了成绩的象征。
反思一下自己,你是怎么做的?你是像松下和沃森那样把倾听下属的建议的意见看作是自己的责任,还是高高在上,不屑于理睬下属的建议,更不去主动倾听他们的意见?如果是后者,那就应该积极向松下和沃森学习,这样会使你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成为完美的执行者。
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员工,平常只是在执行计划,做具体的工作,也要把听取别人的建议看做是自己的责任;如果你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可能就要栽个大跟头。
孙成被公司委派去俄罗斯开发市场,很快他就拟订了一份市场开发方案,他组织当地的业务员讨论这份方案时,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他却傲慢地说:“国际市场我开发得多了,难道还不知道怎么作?就按照方案去做吧。”结果,公司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损失很大。公司将孙成降职处分,重新安排一个人负责开发这片市场。
新安排的人名叫石应成,他先与当地的业务员一起做市场调查,拟订出市场开发方案之后又一起开会讨论。会上,大家畅畅所欲言,他把有益的建议吸收到方案中去,使方案更加完善和切实可行。方案被执行后,很快就打开了市场,并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同样的工作,不同的态度,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谁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谁就能获得成功。
听取别人的建议,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否则,即使你想知道别人的想法,别人也不会告诉你,或者不跟你说真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你是站着还是坐着,都要端正身体,用平和的目光注视着对方。这样才会让对方觉得他的建议很受重视,他也受到尊重。如果你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就会打击对方的热情,甚至伤害对方的自尊。
办公室不是你的会友场所
办公室终究是办公的地方,不是私人场合。所以最好不要让自己的朋友和亲人来参观。从你秘密会客的那一刻起,你就要知道:你已经得罪了三方:你的同事、你的老板、你的公司。同事觉得隐私受到了威胁,老板觉得地盘受到了侵犯,公司觉得机密面临危险。
潘小惠人长得漂亮,能力又强,刚毕业进单位就很得上司赏识,虽然没有官位头衔,但是整个部门都知道她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潘小惠因为在学校就是学生会成员出身,历练出一身为人处世的好本事。在单位,做事做人别人都无可挑剔。
有一点,潘小惠还没有完全职业化,就是迷恋于“狐朋狗友”的聚会。刚毕业嘛,还没有到职业断乳期,隔三差九的聚聚也无可厚非。因为潘小惠的职场相比之下比较顺利,所以故人找她的比较多。一般情况下,潘小惠都会带她们到外边疯狂。但是有一次加班之后,丽丽却给了她一个惊喜:她刚走出大门口,就看见丽丽笑嘻嘻站在对面。
因为毕业后一直没有见面,还是一个宿舍的,潘小惠和丽丽激动不已。丽丽要参观潘小惠的办公室,一向职业化的潘小惠居然也同意了。潘小惠安置丽丽到自己的格子区,自己去给她弄咖啡,可是好奇的丽丽,哪里坐得住,很快被潘小惠邻座瑞瑞的时尚杂志吸引。
当时潘小惠也没在意,不就翻了翻杂志嘛。可是第二天一早,潘小惠就被上司叫到了办公室。上司阴沉沉地问潘小惠:“你昨天是不是带朋友来办公室了”
公司有摄像头,潘小惠自然不敢否认。上司告诉她:瑞瑞执笔的待签客户合同掉在过道上,被看了底儿,大伙儿几天以来的集体智慧就这样外泄了。从此,潘小惠被上司打入冷宫。
只是潘小惠不知道的是,合同外泄的事情完全是瑞瑞一手操作。潘小惠没有来公司之前,瑞瑞一直深得上司赏识。潘小惠来之后,原本就要上升为办公室主任的瑞瑞,忽然失去了往日的宠爱。瑞瑞对潘小惠忌恨在心,只是潘小惠太会做人做事,一直无处下手。直到那天上厕所回来看到丽丽在自己的隔段,瑞瑞找到了机会。
办公室不是你的私人会所。说好听点,有商业机密在里面。事实上,即使没有什么机密,任何公司的老板也不愿意陌生人进入自己的地盘。办公室虽然是办公的地方,但是大家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度过,或多或少还是有一定的私人感情在里面。所以,即使是你自己,也不要随便去动同事的东西。何况是潘小惠带来的非公司人员呢。尽管潘小惠被暗算值得同情,但是归根结底只能怪潘小惠自己。带闲人进办公室,很多事情是说不清楚的,被人要计谋也就很自然了。
与潘小惠相比,黄玉的遭遇就更可悲了:
有一次,黄玉的朋友路过她所在的公司,急于上个厕所,就给黄玉打了个电话。黄玉就带她到单位的厕所,没有想到意外发生了:朋友被老板的狗冷不丁咬了一口。
这一口花了一大笔医药费。朋友找黄玉的老板赔偿,老板倒是很干脆,二话不说付了赔偿金。从法律角度说,宠物的饲养人有妥善看管宠物的义务,如果宠物对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那么宠物的饲养人应当承担因损害造成的赔偿义务。显然,老板很清楚这一点。
一个月后,到发工资的那天,黄玉拿到了近乎空的信封。面对黄玉充满疑问的脸,老板拿出了合同,只见上面一条被圈了起来:“不要带非公司人员随便出入公司;否则引起的一切损失将有本人担当责任。”
黄玉明白了,那笔医药费老板是要自己出。黄玉当时表示了不应该由自己全部负责的态度,结局可想而知。公司终于找到了开人而又不需要付违约金的理由:什么给公司带来直接经济损失啦,什么公司机密面临泄密风险啦等。
热心的黄玉不就是带人上了个厨所吗她何至于赔了工资又丢了饭碗呢
别把公司真的当成家
有些职场人却会在自己的某些弱势与贪占便宜心理驱使下,不自觉把办公室当做居住的家或者情感的家……
办公室和家,直觉告诉我们,那是风马牛不相关的两个地方。不要把办公室当做家,这个道理大家都理解,但是有些职场人却会在自己的某些弱势与贪占便宜心理驱使下,不自觉把办公室当做居住的家或者情感的家。表面上看,同事们都会像个家人那样配合你,但是事实上,他们都对你颇有非议了,私下里一定在批判你的幼稚。
某大型国企,有一天忽然因办公场所检修而放假半天,一打听,才知道是发生了电磁炉爆炸的事件。办公室有微波炉和冰箱,是为了方便自带午餐的同事,这个大家都并不奇怪,可是这次居然连电磁炉都冒了出来,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该企业有一位单身男员工,真正是把办公室当成了家。吃在单位,电磁炉和电饭锅都是单位发的,食堂还有柴米油盐和青菜鸡蛋卖;住在单位,夏天最方便,几张椅子一拼,铺上张亚麻席子就可以梦周公,冬天是麻烦一点,到休息室凑合一下,倒也是蛮舒适的。休闲娱乐方面,单位24小时供电供水,电话全国直拨,开机即可上网,随便装个软件就可以看电视,大楼戒备森严,安全问题上也绝对不必担忧。如果不是这次这位员工忘记了关电磁炉而导致爆炸,这种衣食无忧的美好日子,恐怕还能够坦然地过下去吧不得不佩服,这位员工的确是够精明的。这一招,一下子省了房租、水电、物业费、网费、有线电视费等诸多开销,减轻了不少生活压力,从经济上来核算是稳赚不赔的。
办公室毕竟不是员工宿舍,在这样的场所吃喝拉撤,自己美在心里,同事看在眼里,长此以往,谁还能安心工作。电脑和网络是工作的需要,休息室是为那些偶尔通宵加班的同事预留的,如果一个办公室里总是散发着汗水的臭味和饭菜的香味,那还是个工作的场所吗你可以这么做,别人也可以这么做;而你这么做了,别人没有这么做,他们的心里难免会不平衡。
亲眼看着自己的员工在自己的公司里上班,是做老板的重要乐趣之一,至少是促使他当上企业家的部分动机,相当于旧社会里“四世同堂”的乐趣。“四世”代表人多,但关键在于“同堂”。一家公司员工再多,一旦实行“在家办公”,在“家长”看来,就像是一个分了家的大家族,抄了家的大宅门,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凄凉得不得了。
对同事和老板不要称呼得太亲切
是否可以把办公室营造成家庭,要看企业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氛围。如果领导者着力于营造和谐友好的家庭氛围,以哥姐称呼同事也未尝不可。
卢妍妍是一个性格开朗的女孩,在她的职场称日子里,从来没有“上司”和“同事”的概念,比她大又不至于太老的男士一律叫“哥”,女士则不分年龄一律叫“姐”。她总是抱着文件夹一会儿飘到这个哥哥面前,笑靥如花地汇报工作;一会儿拐到那个姐姐面前,大谈最近的流行趋势。
上司虽然不情愿,但还是默许了做她的哥哥。从此,每次走到她身边,总能听到她的唠叨:“我给爸爸打电话了,让他近期来帮我看房子,得出手了。”“合租的室友真难相处,一个西瓜都这么在意。”那阵势,似乎要把所有的个人琐事都暴露在同事面前,直到得到别人的安慰与回应,心里才安稳。
上司本来觉得不过是小女生没长大而己,可卢妍妍在工作中的撒娇和不认真,却是他最头疼的。才来没几个月,卢妍妍已经犯过不少大错小错,在她事后的扮乖、讨可怜的状态下,也能安然度过。可前几天的一个重大错误,令上司几乎想炒了她。
那天,上司约好到另外一家公司谈一个重大项目。前一天,他千叮咛万嘱卢妍妍,一定要准备好项目材料,打印成6份,谈判时要人手一份。
嫂嫂一口保证:“哥,这点儿小事儿,你还不相信我那是怀疑我的能力!”
上司一笑了之,转身回去忙自己的事了。
第二天,谈判如约进行,卢妍妍准备的材料却出了大问题——本来30页的材料,到了现场却只有18页!这么重要的场合,居然出这么大的纰漏!谈判自然进行得很不顺利。
回到办公室,上司火冒三丈,将材料摔到卢妍妍面前:“这就是我对你的信任!”
卢妍妍一脸委屈:“怎么会这样当时是打完了呀!”
“要是因为这个原因项目没有成功,你给我走人!”上司发了狠话。
“人家也不是故意的!”卢妍妍争辩。
“人家,人家,谁跟你是人家,以后请注意称谓!办公室不是你们家!”
几天后,卢妍妍向朋友抱怨:你说这是我的错吗他们怎么能这样我得赶紧准备下家,在被公司炒掉之前先炒了公司!
是否可以把办公室营造成家庭,要看企业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氛围。如果领导者着力于营造和谐友好的家庭氛围,以哥姐称呼同事也未尝不可。可如果企业有严格的目标与规则,气氛严谨,那么过于亲近的称呼不仅老板不喜欢,同事也会反感。毕竟每个人的开放程度是不一样的,自我防御性很强的人天生就不愿与人走得很近。
每个老板都不希望员工把家里的情绪带到办公室,每个家人也都不希望家庭成员把办公室的牢骚拿回家里继续。懂得生活的人,尽量把工作和生活的界线划清楚。
§§第十六章 职业江湖避险学:避开陷阱才能吃到馅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