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的潜能是这样挖掘出来的
32001500000011

第11章 附录与潜能有关的人生故事

错题本的奥秘

瓦特出生在苏格兰一个技工家庭,爸爸是一位工程师,母亲是一位普通家庭妇女。由于他小时候体质很弱,经常头痛感冒,小毛病不断,所以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里还没有把他送进学校,就在家中由母亲教他。这样过了上学年龄好几年,瓦特才被送进学校。由于身体差,比他小几岁的孩子和他个儿差不多。

瓦特从小就很聪明,尤其是钻研问题到了入痴入迷的程度。6岁那年的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见瓦特拿着粉笔在火炉旁的地上乱画,就对他父亲说:“孩子这么大了,怎么还爱在地上乱画?”

瓦特的父亲笑着答道:“你仔细看看我儿子画什么吧!”客人走近一看,发现瓦特在地上画了许多圆圈,真还有点名堂,而且标示得很细致,还在上面标着计算的数据和文字。客人问了他几个问题,瓦特答得又快又好,客人感到很吃惊,瓦特的父母也为他感到高兴。

瓦特从小爱细心观察,喜欢独立思考。有一次,瓦特在姑妈家吃晚饭,吃到一半,厨房传来“噗噗”的声音,他跑到厨房一看,原来炉子上的水烧开了,蒸汽把壶盖顶得噗噗直响。奇怪!那些热气怎么能把盖子不停地往上推呢?这一现象吸引了他,这是怎么回事?他觉得太奇怪了,便目不转睛地盯着壶盖,在炉旁待了很长时间,想了很久,忘了吃饭。姑妈看见了,说他是“傻孩子”。可谁想得到,这个“傻孩子”后来发明蒸汽机,就是从这件事受到启发的呀!

后来,瓦特进入本城的学校学习,由于他刻苦钻研,各门功课都很优秀,数学成绩特别好。他制作了一个数学错题本,每当在作业或考试时,出现了错题,他都把它记录在错题本上,然后在错题的下面写明出错的原因和准确的答案。但因身体不好,他没毕业就退学了,只得在家里坚持自学。

瓦特自学的日子也没有把他的错题本丢掉,他始终坚持将错题作记录。就这样,他学习了天文学、化学、物理学、解剖学等各学科的知识,还有拉丁文、德文、法文和意大利文。

17岁那年,他出去当学徒,又通过自学学会了制造罗盘等仪器。

通过多年的自学和不懈努力地动手实践,他最终发明了蒸汽机。

瓦特是个勤于观察、爱思考的好孩子,他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开阔视野,博览群书且动手实践,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最终成功发明了蒸汽机。他的成功在于:始终对自然科学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并孜孜不倦地追求自然的奥秘。

以师为友

英国著名化学家拉姆塞上中学时的个子很高,所以排座位时,总被排到后面。他的性格十分内向,上课不爱回答问题,课下也不爱和老师同学们交流。上初级中学都快半年了,有的老师一句话都没和他说过。他成绩平平,在班里也不突出。除了班主任,其他老师几乎都不知道他的名字。

由于近视的原因,拉姆塞被班主任调到了第一排的最边上。这一位置,是老师在讲课之余最愿意待的地方。

调整座位后的第一节课是地理课,老师很快注意到他。老师调侃道:“怎么今天头排坐着一位高人呢!我提的第一个问题就由你来回答吧!先做一下自我介绍吧,你叫什么呢?”这是拉姆塞自从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和地理老师说话。

老师都习惯性地站在第一排的边上,随便问学生一些学习情况。自从坐到前排后,拉姆塞就成了老师询问的对象。为了在老师提问时不难堪,拉姆塞比平时努力多了。上课时也不像以前那样爱走神了,在老师的眼皮底下,他可不敢掉以轻心。

就这样,拉姆塞慢慢地和老师熟识了,学习成绩提高得很快。有一位老师甚至都把他当做知心朋友来看待了。拉姆塞的学习抓得更紧了,不仅是地理课,其他功课都很快提高了。

这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每个同学都想和老师的关系好一些,但大都苦于找不到和老师接近的办法。其实,把自己的座位调到第一排,整天坐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就会引起老师对自己的注意。时间久了,和老师的距离自然就拉近了。

第一个足球

1940年,球王贝利出生在巴西一个贫穷的家庭里,家里人爱称他为地科。靠从事职业足球获得微薄收入来维持全家生计的父亲,希望小地科长大后成为出色的足球运动员。而母亲打心眼里不愿儿子长大了去踢那可恶的足球。小贝利的父亲外号叫堂丁奥,他球技高超,很有声望,但运气很不照顾他,所以一直没机会出人头地。当时,在特雷斯·科拉索斯这种小地方,在一个小足球俱乐部里当职业运动员的收入非常微薄,要养活自己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养活一家人了。父亲堂丁奥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刚刚降生的儿子身上,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子承父业”。

贝利4岁那年,父亲加盟圣保罗州包鲁体育俱乐部,全家人也随之迁到了包鲁市。这里便成了贝利的第二个故乡。家庭的搬迁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使经济状况有所好转。本来包鲁体育俱乐部答应给堂丁奥再找一份差事,以弥补他经济上的窘迫,结果未能兑现。这里无亲无故,日子过得更加艰难了。贝利的父母为维持全家人的生计四处奔波,日夜操劳,但全家人还是衣不蔽体,食不裹腹。他们住在一间破旧不堪的小木屋里,一下雨,屋顶就像筛子底似的漏个不停,而且最惨的是漏水的地方经常变动,躲也没处躲。因此,一遇雨天,一家人晚上就别想睡个好觉。

刚刚懂事的贝利渐渐地明白了贫困是怎么回事,但年幼的贝利还不能为父母分担忧愁。

孩子的天性使他有些淘气和调皮,只要肚子不太饿,他就非常快活、开心。4岁的时候,在父亲的熏陶下,他深深地爱上了足球,学着父亲的样子玩起足球来。

玩足球首先得有一只足球。一只足球对有钱人来说是区区小事,但对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来说,却是一个奢侈的梦想。但贝利有的是办法,强烈的踢球愿望使贝利和小伙伴们开动脑筋,自己动手做了一只足球。他们找来一只最大的袜子,在里面塞满破布和旧报纸,然后尽量捏成球形,最后在外面用绳子扎紧。“足球”有了。至于运动鞋,贝利是想也不敢想的。他就光着脚,把他家住的那条街——鲁宾斯阿鲁达路当地球场,兴致勃勃地和小伙伴们踢起来。尽管这条路凹凸不平,尘土飞扬,但他们却把它当做平展宽阔的绿茵场,踢得劲头十足,不知疲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球越踢越精,袜子里面塞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球”也越来越大,越来越重。

时光在脚下流逝,一晃3年过去了。贝利7岁那年,瘦弱的肩上开始承担起生活的重担。他的一位好朋友帮他做了一个精致结实的皮鞋箱,舅舅给他买了必要的工具和鞋油。小贝利单枪匹马来到火车站,成了一个擦鞋童。

擦皮鞋是又苦又累的差事。一天下来,小贝利有些疲惫不堪。但他没有忘记心爱的足球。有一天,他在足球场外踢椰子壳,被一位教练看见了。他发现这个孩子踢得十分专注,就主动送了他一只足球。从此,贝利踢得更卖力气了。不久,他就能准确地将球踢进远处随意摆放的水桶里。

8岁那年,贝利踏进了学校的大门。贝利在入学以后,每天放学后,还得带上工具赶到火车站去擦皮鞋,把赚来的钱全部交给家里,补贴家里的开支。

贝利的学习成绩虽然不那么让人称道,但球却踢得越来越引人瞩目。在这里,他获得了以后全世界都为之倾倒的名字——贝利。有一天,有人偶然喊了他一声“贝利”,从此,他那“地科”的昵称就不再被人提起。至于贝利究竟是什么意思,大家都说不清。后来他回忆道:“我只知道我9岁前后,凡认识我的人都叫我‘贝利’。”

贝利来到国家队后,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了。他在训练时,非常注重交流。例如,在发角球时,贝利就多次提醒队友要注意抢第一落点,并大声喊出他发出角球的落点,而队友也对贝利的角球提出一定的要求。有了这样的交流,贝利在训练中角球战术的成功率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做好自己的事,学好自己的课,这是很多人的做人原则。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通过与别人交换意见,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无线电通信的鼻祖

小马可尼出生在意大利波隆那一个风景如画的农庄里,家境比较富裕。

农庄里藏书很丰富,马可尼每天早晨洗漱过了,就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歪着脖子紧靠窗边认真地看书,直到妈妈喊他吃饭,才记起肚子饿了。就这样,没多长时间,他就把所有的藏书都看了,这培养了他广泛的兴趣,并增长了广博的知识。

马可尼想亲自动手搞实验,他在阁楼上专门辟了一个小小的化学实验室。最初,他想把空气中的某种杂质提取出来,但未能获得成功。继而他又把兴趣转到空气本身。他想:空气传播声音可能同水波传播原理是一样的。为了探索这个问题,他研读了赫兹的电波论著。马可尼在波隆那大学就读时,受意大利物理学家奥古斯特·利热的启发,对空间通讯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想:有线电报架设起来非常费力,而且不能跨越海洋。如果能利用无线电波传送电报,那该多好啊!

从此以后,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空间通讯的实验上,虽然屡屡碰壁,但他并不灰心,依然信心百倍地进行着艰苦卓绝的研究。母亲十分担心,怕他累坏了身体,但他毫不在乎,始终如一地从事着研究工作。终于有一天,他欣喜若狂地把母亲拉到阁楼上,让她欣赏自己的“伟大发明”——他亲手试制的第一台无线电收发报机的雏形。母亲惊异地问:“这是怎么回事,怎么没有电线竟会听见吱吱的响声?”

他自豪地回答说:“我不是早就跟你讲过,我要发明无线电传音嘛!”

母亲为他的成功感到高兴和自豪,给了马可尼一千美元,鼓励他继续奋斗下去。

实验的规模越来越大,费用也越来越繁多。马可尼不得不请求意大利政府资助。而当时的意大利权贵们对他这个无名小卒的研究只是付之一笑,把他的方案束之高阁。他只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信的形式,告诉给英国的勃利斯爵士,希望得到英国政府的支持。尊重并爱惜人才的勃利斯爵士当即把他邀请到英国。从此马可尼便正式踏上了从事空间通讯实验的艰难历程。

人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要想学好数理化,并不容易。在数理化的学习上有很多技巧,其中动手做实验就很关键。

半夜练琴

肖邦是世界著名钢琴家,他的母亲朱斯蒂娜是一位很有名的钢琴家。她每天都教肖邦的姐姐露易莎弹钢琴,因为肖邦年龄较小,母亲就暂时没有教他,但他非常想学弹钢琴。

在一个秋天的深夜里,肖邦的父亲被一阵钢琴声惊醒。

“奇怪,这么晚了,谁在楼下琴房弹琴呢?”然后他把妻子朱斯蒂娜唤醒。

“大概是露易莎吧?我去看看。”

朱斯蒂娜匆匆忙忙走下楼,想叫露易莎睡觉。不料一看,吃惊得差一点儿叫起来。她万万没有想到,弹钢琴的,竟是肖邦,而且弹得相当不错。

“是谁教你弹钢琴的?”母亲轻轻走到肖邦跟前,小声问道。

“是我自己学的。你教姐姐弹琴时,我就在旁边听,听着听着就记住了。”肖邦回答。

肖邦的母亲两眼激动得泪花直闪,亲亲儿子的小脸蛋,说:“好孩子,你能不能再弹一遍,让妈妈听听?”

肖邦高兴地说:“可以呀!”他把双手轻轻地放在键盘上,开始弹奏起一首著名的小奏鸣曲。

朱斯蒂娜听着听着,竟说不出话来。肖邦只是靠耳朵听,凭脑子记,没有人教,弹出的音调和节奏就这么好,更可贵的是还没有弹错一个音,这简直是奇迹!

朱斯蒂娜这时在心里深深自责起来:“肖邦一直要求跟姐姐一起学钢琴,我却因为他年纪太小,没有同意。真是差一点儿误了儿子的前程啊!”想到这里,朱斯蒂娜把儿子紧紧地抱在怀里,说:“孩子,从明天起妈妈就开始教你弹钢琴,你以后不要再在夜里偷偷起来弹钢琴了。”肖邦听了,高兴地搂着妈妈的脖子亲了又亲。

肖邦长大了一些,母亲就把他送到了学校。在学校里学钢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学生较多,钢琴老师根本就照顾不过来。白天,老师把要讲授的知识都传授下去。肖邦刚开始感到很吃力,但很快他就体会到:只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晚上复习起来就很容易,老师所讲的内容也不会忘记。

从此,在课堂上,无论同学们怎样打闹,肖邦总是全神贯注地听课。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音乐大师。全神贯注地听课,也是学习中的一个细节。课堂的45分钟把握不好,就不会有好成绩。因此,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全神贯注地听课。

父亲的一封信

布拉格从小家里穷,父母省吃俭用,尽最大努力供他上了学。

小时布拉格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他深知自己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所以非常刻苦认真,成绩也出类拔萃。后来他被学校保送进了威廉皇家学院。在这所学院里读书的大多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可是布拉格衣衫破旧,有很多处补丁,拖着一双破旧大皮鞋。那些富家子弟,见他这套装束,不仅经常讥讽他,拿他开心,甚至有人说他这双破皮鞋是偷来的。

布拉格是个人穷志不短的孩子,他无法忍受那些富家子弟对自己的侮辱及人格侵犯,想找机会揍这些家伙一顿,教训教训他们。可他清楚地知道,一旦和这些孩子打起架来,触犯了校规,倒霉的一定还是自己这个穷孩子。他一忍再忍,尽力克制自己,以免不冷静招惹是非。然而,流言蜚语却越传越厉害,很快传到了学校领导的耳朵里。

一天,他突然被召到学监的办公室。他一进门,就发现那个老学监,面孔板得铁青,双唇紧闭,两只眼睛射出锐利、威逼的目光,死死盯在他那双大得不合脚的破皮鞋上。布拉格明白了,他镇定自若,不慌不忙挺胸走到学监面前,把右手伸进怀里掏出一张折得起了毛的纸片,交给了学监。

学监接过纸片,打开来细细地看。随着他目光在纸片上的移动,他那铁青的面色逐渐消失。看完之后,他的脸上竟然绽开了笑容,并轻拍着布拉格的肩膀,表示歉意。学监也被深深地感动,说不出话来了。而蒙受极大侮辱的布拉格,再也忍不住了,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他哭得那么伤心,他要把埋在心头已久的委屈和积愤完全发泄出来。这一张纸片,是他父亲写给他的一封信,其中有这样几句话:“儿呀,我希望再过一二年,我的那双破皮鞋,你穿在脚上合适。我抱着这样的希望:等你一旦有了成就,我将引以为荣,因为我的儿子是穿着我的破皮鞋努力奋斗成功的……”

布拉格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来自家庭的穷困和富家孩子的凌辱不仅没有压倒他,反而使他变得更坚强了。他决心加倍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穷人争口气。他的勤奋和努力,换来了优异的成绩,被保荐到世界著名的英国剑桥大学去深造。在剑桥大学一年一度的数理比赛中,他总是成绩优异,独占鳌头。他酷爱物理,数学成绩也很突出,那时他得的数学奖状甚至比物理奖还要多。1886年,当他担任南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数学兼物理学教授时,只有24岁。也正是在这里,布拉格开始了对放射性的研究。

贫穷并不等于人品。被贫穷压倒的人才是真正的贫穷。幼时的布拉格是那种贫穷在骨头中能长出金子的人,一双破皮鞋像父亲的叮咛时刻告诫自己:我是穷人家的孩子,只有刻苦努力地学习才是自己唯一的前途所在。

因疑而问

范特霍夫出生在荷兰鹿特丹市。他从小就是一个好动脑筋、爱学习的好孩子。

一个春天的下午,阳光灿烂,微风习习,公园里有一对小伙伴,一个在滑梯上上下下尽情地玩耍,另一个却坐在一边的草地上,捧着一本小画册,眼睛盯着书本皱着眉头,在努力地思考着什么问题。

“喂,范特霍夫,别老是看书,玩一会儿吧!”坐在滑梯上的小男孩发现了他的小伙伴,就大叫起来。

“不,我正在想一个问题呢,等我想通了再和你玩。”坐在草地上的小范特霍夫却不急。他抬起头来,面对着耀眼的阳光,眯着眼睛对他的伙伴解释。

“又是想问题,每次都这样。”汤米很不高兴地嘀咕着,从滑梯上滑下来,走到范特霍夫面前,一屁股坐下来,说,“说给我听听吧,这次又是什么问题?”

范特霍夫听见汤米的问话很是高兴。因为这下子可不是他一个人在思考了,而且,汤米很聪明,每次他把问题提出来,汤米总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解决,或者替他做个挺满意的回答。想到这里,便放心大胆地说起他的问题来:“我在想为什么铁锅、铁锁、铁管这些用铁做的东西总是容易锈,原来是亮亮的银白色的,过不了多久就会变成黑色的,表面再也不光滑了,可是钥匙就不会。”说完,他双眼盯住汤米,好像看着他就能看出答案来似的。汤米也迷糊了,他皱了皱眉说:“我也不知道,问问我爸爸吧。”

范特霍夫无奈,只好跑去找汤米的爸爸,他向汤米的爸爸讲了一遍他的疑问,这位瘦瘦的老头眯起眼看了看他,便开始解释说:“这是一种化学反应,铁的化学性质特别活泼,容易和空气中的氧气起反应,而生成另一种东西,也就是你说的黑黑的东西,它叫氧化铁,而里面的还是铁,所以磨去了最外面的一层,里面还是银白色的铁。而钥匙是用锌金属制作的,它不容易和氧气起反应,加上钥匙经常和锁接触,即使生成了细微的一些其他物质,也会在频繁的摩擦中被磨掉,所以钥匙不容易变颜色。”

范特霍夫从此对化学产生了兴趣,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会起反应,而变成另一种东西。它们是怎么起的反应呢?是有人在暗中帮助它们吗?还有,静止的东西又怎么分,哪个性质活泼些?这些问题都使他困惑极了。可是,汤米的爸爸说要知道这些,得认真学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才能明白这些道理。否则,别人解释给你听,你也听不懂。

从小学到中学,范特霍夫对每一个疑惑都从不放松。每遇到一个问题,他都从不放过,一定要追寻出答案为止。正是由于他有这种追根究底的好习惯,所以才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总难免遇到疑难问题,不妨多问问同学和老师,直到弄懂为止。如果心中的疑难积累多了,学习就会掉队了。

最大的敌人

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里。他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到处乱涂乱画,画他所看到的,画他所想象的。

小罗丹如此喜欢画画,所以每一次过生日时,父母都特意买一些绘画的铅笔送给他。他特别喜欢这些小礼物,有了它们以及父母的鼓励小罗丹画得更起劲了。

姐姐看他这么爱画画,而且功底很好,就鼓励并支持他上学深造。可家里没有钱交学费,怎么办呢?姐姐通过辛苦打听,找到一所免费的工艺美术学校。罗丹14岁那年,在姐姐的帮助下,考上了这所学校,从此开始了正规学校的学习生涯。

这所学校主要是培养技工和工艺人才。小罗丹想成为美术家,而工艺美术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并不合他的胃口。只是因为这所学校免费,跟美术也有关系,所以,小罗丹还是非常高兴地去上学了。

学校每天只上半天课,小罗丹上完课,就跑到世界著名的罗浮宫,观看和临摹罗浮宫内的那些名画。他第一次看见这些名画时,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了。他被那些大师笔下的名画震撼了,他握紧自己的双手,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他们画得多好啊!你的水平差远了,你一定要努力呀!”每天在罗浮宫观看和临摹,大大开阔了罗丹的艺术视野和鉴赏水平,也坚定了他把画画好的信心。

小罗丹学习非常自觉而且刻苦。他除了上好每一堂课,还给自己增加作业量。课余时间,他总是带着画本,走到哪里,画到哪里,看见什么,就画什么。有一次罗丹画着画着来到一个水池边,但他自己一点都不知道,直到“扑通”一声整个掉在水池里,画笔和画纸撒了一池,旁边的人不知是怎么回事,纷纷在一旁看热闹。罗丹费了好大劲才从水池里爬上来。学校里有的同学贪玩,不好好学习,他嘴上不说,心里却想: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多么可惜!

在课堂上,罗丹也是提问题最多的学生。一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马上向老师提出来。老师也被他这种好学的精神所感动。所以,每当罗丹提问时,老师都会耐心做出回答。罗丹深信:不懂装懂是学习中最大的敌人。因此,每当遇到不会的问题,他都坦率地说出来,从不留在心里。

时间老人是公平的,它没有让罗丹的努力付之东流。他刻苦勤奋,不屈不挠,一生创作了大量不朽的艺术雕塑,被全世界所敬仰。

有很多人为了面子,即使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不说出来,这对学习是很有害处的。因此,我们要坦率地将问题讲出来,不要不懂装懂。

善意的帮助

范仲淹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改嫁朱氏,范仲淹也因此改名叫朱说。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少年范仲淹懂得学习的重要,本来就有远大志向的他决定不依靠任何人,通过自己的刻苦读书来成就一番事业。他十多岁时辞别母亲,孤身一人来到应天府,跟随戚同文老师学习。戚老师有很多学生,有些学生家境富裕,整天穿着时髦漂亮的衣服,结伴在外面闲逛,范仲淹却衣着朴素,甚至一件衣服有多处补丁。他对游玩也没有兴趣,只是争分夺秒地读书。他深深知道时间的可贵和紧迫,总是刻苦努力地学习。

范仲淹不依靠家里,生活过得很艰辛,但是凭着超人的毅力,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冬天到了,很多人都躲在暖和的被窝里睡大觉。而范仲淹却手不释卷地学习,困倦的时候,范仲淹就用寒冷刺骨的冰水洗脸,保持清醒;他没有钱去大吃大喝,每天只用稀粥匆匆填饱肚子,然后马上就去学习。天气寒冷,稀粥冻成硬块,很难下咽,他却吃得很香。有位同学的父亲很同情范仲淹,也着实佩服他刻苦学习的精神,就送了一些可口的饭菜给他。一会儿后,这位同学的父亲去收拾碗筷时,发现饭菜还原封不动地摆在那里,范仲淹仍在大口大口地喝着稀粥。同学的父亲很恼火,就质问范仲淹:“你为什么不领受别人对你的好意呢?”范仲淹诚恳地回答:“先生,我难道不知道这些香气扑鼻的菜肴比稀粥好吃吗?但是我买不起这种饭菜,如果这一次我吃了您送的菜,以后我就不会觉得稀粥可口了,再吃饭的时候就会挑肥拣瘦,再说,艰苦的生活会更加磨炼我的意志。”一席话说得那位同学的父亲更加佩服范仲淹了。

范仲淹以这样的毅力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终于考取了进士,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同时,他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才华震惊了世人。

范仲淹身世坎坷,家境贫寒,但他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逆境反而更加激发了他学习的欲望。他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和困难作斗争的过程,最终他克服了所有困难,学有所成,实现了梦想,成为人人敬仰的大文学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范仲淹的成功,完全是他长期虚心学习和刻苦实践得来的。

朱可夫的“讨饭袋。”

朱可夫是前苏联杰出的战略家。他小的时候,看到人家三四岁的孩子都上学了,也向父母提出了上学的要求。这对贫穷的夫妇虽然经常吃饭都很困难,可是对孩子上学的事还是很关心。他们已经把朱可夫的姐姐送进了学校,现在,儿子要求上学,他们没多考虑就答应了。

新生开学的日子到了,同村与朱可夫一起上学的有五个孩子。他们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家庭条件都比朱可夫家好一点。上学的第一天,父母都为孩子们买来了新书包,只有朱可夫背的是妈妈用粗麻布缝的布口袋,难看的很。这个布口袋表面上看起来,很像讨饭的叫花子背的布口袋。朱可夫背上这个布袋,走在同学们中间,浑身不自在。他平时聪明机灵,乐于助人,在孩子们当中很有威信。这一次,他觉得太丢面子了。好不容易熬到放学了,朱可夫一个人独自回了家。回家后,朱可夫把布袋子往地上狠狠一摔,生气地对妈妈说:“我再也不背这讨饭的布口袋了。”妈妈见儿子如此生气,没有责怪儿子,而是耐心地告诉他,书包是用来装书的,书包好坏和学习成绩没有关系。如果背上一只好书包,而考试的成绩却只得2分、3分,那也不是一个好学生。相反,背的是个讨饭袋,学习成绩却是5分,那才是好样的。朱可夫听懂了妈妈的话,从此安安心心地上学了。他知道父母挣钱养活一家人不容易。此后,这个穷孩子没有再提书包的事,而是一直背着这个“讨饭袋”上学。

刻苦学习换来了好的成绩。在阶段小考中,朱可夫的算术、俄文都得了5分。当朱可夫拿着成绩单回家后,母亲问儿子,那书包与学习成绩有关系吗?朱可夫默不作声,只是腼腆地看着母亲。他早就承认自己错了。而那些背新书包上学的孩子,考试成绩都不如朱可夫,其中一个只得了2分。同学们当然不服气。他们说,这是小考,什么也不算,等到了期末大考时再见高低。这些孩子也许随便说一说,而朱可夫却记在心里。他要在期末考试时也拿5分。学校对期末考试非常重视,不仅张榜公布考分,而且对成绩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成绩公布出来了,朱可夫名列全班第一,学校奖励了他一个作业本和一支铅笔。这是他第一次凭自己的能力挣得物质奖励。朱可夫非常高兴,他把本子和铅笔带回家,献给了父母。

勤学刻苦的朱可夫,在家乡的教会小学读了4年书。在同学和老师们的眼里,他是个好学生。在4年的小学生活中,他年年都获得一张奖状。他家那黑糊糊的泥墙上,唯一的装饰就是朱可夫上学时获得的奖状。那红绿相间的奖状,在父母眼里比什么艺术品都漂亮。

物质上的暂时贫穷和匮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和思想上的贫穷,少年朱可夫在母亲的谆谆教诲下,不计较外在的东西,而注重自己内质的变化。正因为明确了学习目的,使朱可夫把学习知识作为自己奋斗的唯一目标。

不被书本所累

李叔同是学识渊博的佛学家。他年轻时想学禅,找到了一位著名的禅师。禅师开导他很长时间,李叔同还是找不到入门的路径。于是,禅师端起茶壶,朝他面前的茶碗里倒茶。茶碗已经斟满茶水,禅师还在不住地倒。李叔同终于忍不住,提醒说:

“师父,您别倒了!茶杯已经装不下了。”

禅师这才停住手,慢悠悠地对他说:

“是啊,装不下了。你也是这样,要想学到禅的奥妙,就必须把头脑清理出来,把充塞其中的幻象和杂念清除出去。”

听了此言,李叔同当下恍然大悟。

大脑的容量是有限的,要想多学一些东西,就要及时将充斥在大脑中的杂念去除。这样就能腾出地方,容纳新知识了。

敢思敢想的戴震

在封建社会大都实行科举制度,用考试的方式,在考生中选取文武官员。而科举考试所读的书都有规定,其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被认为是主要经典,南宋学者朱熹曾著有《四书集注》,对这四种书作了详细的注释,是读书人的必修课。

可是,清代雍正年间,在安徽南部的休宁县,有一个十岁的孩子戴震,对这部书提出了大胆的疑问。

有一天,塾师在教《大学》,其中一篇朱熹注释道:“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戴震马上置疑地想:曾子是孔子的门生,记下先生的话,这或可信;曾子之意,未必讲出,他的门人怎么知道而能记下?而且,朱熹生于南宋,距离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有两千年左右时间,他又是怎么知道这些文字记载的来源的呢?从此他就发挥自己的钻研精神,不盲目信从,最后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

敢思敢想可以说是一种钻研的形式,学会科学地汲取书中的营养,把别人的东西化为己用。

不要拘泥于前人的空论,要敢于思考,提出疑虑,找到正确的答案和思想。

劣等生

丘吉尔是二战时期英国的杰出首相,他诞生于英国牛津郡的一个贵族世家。他是一个早产儿,先天不足,身体虚弱,发育也很慢。

小时候,他还有口吃的毛病。在贵族子弟学校——哈罗公读学校读书期间,丘吉尔曾是班上的劣等生。他从小厌恶读书,一心向往将来成为一名军人。由于知识学得少,经过4次考试他才考取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在军事学院毕业之后,丘吉尔曾作为军事观察员到过古巴,后以记者身份在驻印度西北边境上的英军中工作。在印度期间,他醒悟到自己早年荒废了学业,曾在日记中写道:“我什么也不知道,太可怜了,从今以后,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丘吉尔一旦觉悟,立即写信请亲友给他寄来各种书籍,如饥似渴地读起来。他不顾印度的炎热酷暑,利用休息时间坚持学习。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哲学、历史和文学著作,积累了各方面的知识,后来他又去埃及参加了基契纳勋爵统率下的骑兵团。1899年英南战争爆发后,他又以《晨邮报》记者身份奔赴南非,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他经常深入前线。在一次战斗中,他被俘,后来侥幸逃脱,回到英国。此后他写了好几本记述他在海外冒险经历的书,开始引起公众的注意。

1901年,丘吉尔作为保守党人被选入议会,进入政界。3年后因持不同政见脱离保守党,加入自由党。1906年大选时,他又一次被选入议会,此后,他又成为保守党成员,历任英国政府殖民部次官、贸易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军需大臣、陆军和空军大臣、殖民大臣、财政大臣等要职。1929年工党上台后,丘吉尔离开政界,当了3年爱丁堡大学校长,并致力于业余写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纳粹德国疯狂侵略欧洲各国,战局急转直下。1940年5月1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下台,丘吉尔临危受命,65岁时肩负起英国战时首相和三军最高统帅的重任。

作为战时首相,丘吉尔始终以坚定的信心指挥了这场生死攸关的战争。他在上任之初,通过公开演说鼓舞了本国同胞,他的雄辩言词振奋了民族精神。

纳粹德国战败后不久,1945年7月丘吉尔离开政治舞台。下台后的丘吉尔又致力于写作,陆续出版了六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这部记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洋洋巨著,受到了世界上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的高度评价。他在序言中还写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殷切地希望,新的一代能够纠正以前的一些错误,把遗漏的知识补上来,从而根据人类的需要和光荣,控制住正在展开的可怕的未来景象。”

反省和自我批评是一面镜子,能迅速地照出自己身上的不足和学习中的知识空缺。把遗漏的功课补上来,不要留尾巴。亡羊补牢,犹为未晚。

狄尔斯悬崖禁步

早在童年时代,狄尔斯就是一个性格内向勤于思索的孩子,遇事总要问个为什么。入学校读书后,他就表现出数学方面的天分。他的心算能力特别强,计算速度之快让老师大为惊讶!然而狄尔斯最喜欢的还是化学,他和弟弟常常想方设法,用土办法做一些有趣的化学小实验。每成功一次,都使他对奇妙无穷的化学世界,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狄尔斯进入大学以后,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同学们佩服他,老师们常常夸奖他赞扬他,家长对他更是十分宠爱。因此,狄尔斯变得骄傲自大了,甚至觉得自己是最了不起的天才。他渐渐疏远了同学和老师,很少和他人研究问题。加上他内向的性格,很快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这一切,使狄尔斯感到非常苦恼。有几次,他决心要改掉这个坏毛病,然而,坏毛病一旦改起来并非容易之事,所以老师和同学们仍然同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狄尔斯灰心了,于是又产生了自暴自弃和自卑的思想,甚至想离开学校,不再继续深造了。

正当他徘徊苦闷的时候,他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学识渊博、教育有方的费雪教授。他觉得狄尔斯是个好苗子,需要正确的指点和帮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把狄尔斯找来,决定先给他猛击一掌。他尖锐而又诚恳地对狄尔斯说:“一个人在学习中,一定要谦虚谨慎,虚心好学,学习成绩再好也没有半点值得骄傲自大的。你所知道的只不过是一点皮毛,你那种骄傲的表现,恰恰反映出自己的愚蠢与无知。”狄尔斯先是心里一震,继而想开口争辩,但终于默默不语,用心听着这位严师的教导。费雪又进一步指出:“即便是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也没有什么好炫耀的,只有这样,你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出更大的成绩。”费雪教授的当头棒喝,使狄尔斯开始清醒了,狄尔斯的心扉终于被打开。他决心改正错误,重新开始。

狄尔斯当了费雪教授的助手以后,更加勤奋刻苦了。这时费雪又告诫他说:“不学则罢,既学就必专必精。在实验室里一定要养成多看、多问、多动手的习惯,否则将会一事无成。”这些语重心长的教导,一直铭刻在狄尔斯的心中。他决心不辜负导师的期望,在追随费雪的岁月里,他作出了很多贡献。

狄尔斯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他认为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事实本身就说明了问题,所以他总是脚踏实地埋头于实验,尽量地把实验结果做得使人心服口服,无懈可击。人们称他为杰出的实验家。他所编著的《有机化学导论》于1907年出版,到1962年已经再版19次了。该书资料翔实,论述系统而精确,是有机化学中一本重要的教科书。

世界无限大,不要做井底蛙。不要因自己的成绩上进了就产生骄傲心理,忽视了学习,应接受老师严厉的批评。其实,骄傲的表现恰恰反映出自己的无知和愚蠢。

让姐姐惊讶的普希金

俄国19世纪的诗人普希金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这个家庭并没有给他多少亲情和温暖,他的童年生活的乐趣以及他文艺爱好的由来,几乎都是在听保姆讲故事中慢慢培养的。

普希金五六岁时,最喜欢听保姆讲故事了。白天,小普希金坐在保姆身边,两只小手托着腮,眼睛盯着保姆讲故事的双唇,边听边思考。晚上,小普希金躺在床上,眨着眼睛,一边看保姆干家务活,一边听她讲生动有趣故事。那时的普希金认为保姆真了不起,肚子里的故事真多,天上的星星呀,地下的魔鬼呀,水里的妖怪呀,她全知道。只要保姆一有空暇他就缠着她讲故事,保姆讲的故事,大大丰富了普希金的想象力,使他产生了要自己编故事的念头。

有一天,他乘家人午睡的时候,偷偷溜进父亲的书房,心里想:“我也要写个好故事讲给大家听。让姐姐和父亲都大吃一惊!”说干就干,他找出父亲用的纸和笔,趴在书桌上,认真地写起来。他充分发挥想象力,用了整整一个午休的时间,写了一个小故事,取名叫《机灵的窃贼》。

“我也能写故事了!”他拿着写好的故事,高兴地跑出去,正巧碰到刚午休起来的姐姐。他马上拿给姐姐看,说:“姐姐,你看,这是我写的!”

本来满心欢喜想得到姐姐的赞许,不料,姐姐看过后,说:“什么呀宝贝,还是你自己拿回去看吧!”

姐姐不欣赏,小普希金一点也不泄气,他发誓要写出让姐姐看了感到惊讶的东西。从此以后,他开始认真读书了,边读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只要一有空,他就到父亲的书房里去看书。有时,他夜里也悄悄爬起来,跑到书房,继续看书,一看就是一个通宵。

他把父亲书房里的书看完,就去向别人借。

普希金边学习边练习写作,终于写出了让姐姐惊讶的作品,成为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

普希金为了能写出好的作品,认真读书,有时深更半夜也要跑到父亲的书房看书,这种精神难能可贵。普希金的勤奋与不间断的努力,使他博览群书,最终以自然、深刻、不乏美丽的作品风格立足文坛,给俄罗斯文学留下了可贵的遗产。普希金之所以成为伟大的诗人,与他刻苦勤奋地博览群书是分不开的。

普希金的经历告诉我们:对立志于业余创作的同学来说,写作是很辛苦的,重在平时多练笔,只有笔底功夫练扎实了,才能写出有分量的文章。

同桌

乔伊娜是称雄世界的田径女“飞人”。她小的时候,由于家庭的原因,总是从一所学校转到另一所学校。

有一次,乔伊娜又转学了。这次,她转学来到的是一所学风严谨的学校。初来乍到的不安和新环境的陌生感,使她在最初的几天里,总是感到局促不安。和新同学相处不知怎么办才好,有的同学目光中含着疑虑,有的同学目光中带着探寻。但乔伊娜是个很聪明的女孩,她懂得和同学融洽相处的重要性。于是乔伊娜从同桌琼斯开始进行她的“友情策略”,此后琼斯便兼职做了乔伊娜的“辅导员”兼校园导游。没多久,班级的学习制度、干部结构,学校的教学方案、成长历史,各个科目老师的趣闻及班内每位同学的嗜好,校园里的“风土人情”就被乔伊娜知晓得差不多了。同时,因为琼斯的帮助,乔伊娜了解到了班内每一位同学的个性,她又从邻桌做起,慢慢地开拓她的友谊地盘。

这样,乔伊娜的热情大方和广泛的爱好充分发挥了威力。没多久,同学们就完全接纳了乔伊娜。

伸出援助的手

比尔·盖茨是闻名世界的微软公司董事长。他上中学的时候,因为车祸住院了。

已经在医院的病房里躺了一个月了,比尔·盖茨整天与白衣白褂、药液、来苏水、石膏绷带打交道。他远离了热闹的校园和可亲可爱的老师同学,加上自身的伤痛,比尔·盖茨很是难过。

不过,好在好朋友杰克每天一放学就来医院看望比尔·盖茨,帮他补习功课,给他讲一些校园趣事。渐渐地,比尔·盖茨的脸上有了笑容,而身体也慢慢地康复起来。

终于有一天,同学们看到杰克扶着比尔·盖茨一起来上课了。不久以后,校园里又到处都洒满了他们欢快的笑声。

给人一份爱心,自己也能产生一份温情,在学习生活中,你帮助同学解决疑惑,同学也会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一份丰厚的回报。

不被别人左右

三毛上中学时是一个异常敏感、心思细腻的女孩,喜欢小心翼翼地揣摩每一个同学的心思,久而久之,她觉得同学的一举一动都别有用心。这种在乎别人心理活动的毛病,使她总是生活在诚惶诚恐之中,很多时候都不知道如何是好;而同学们也因此不敢与她接近,与她说笑,生怕又让她误会什么。

莫文鑫和三毛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在和朋友们的友好交往中,她总能保持一种正常的心态,来回穿梭于她和朋友之间,显得从容而游刃有余。她最得意的就是她对待朋友观点的态度。莫文鑫的好友徐娅这样评价她:“她很真实,你和她交往或进行交流时,会感觉到她的这种真实的魅力。”徐娅举了一个她和莫文鑫交往的例子。

在学校举办外语口语大赛上,莫文鑫第一个走上讲台,用地道的英文讲述平民对前总统林肯的评价。在上台之前,莫文鑫把演讲稿拿给徐娅好好参考,徐娅认为加那么多俚语在里面会破坏演讲稿主题的严肃性。莫文鑫对她的话只是不作理会,径直朝讲台上走去。事实证明莫文鑫的做法是对的,俚语的加入非但没有影响到演讲主题,反而增加了整个演讲过程的活泼气氛。

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你必须拥有自己真实的想法,有自己的主见,而不能被别人的想法和看法所左右。做一个有思想、有自己独特处世方式的人,你会发现自己更有魅力!

试着去改变吧!不要太不把自己当回事,有时候你的观点是很好的,也是很容易被别人接受的。努力去表现自己,没人会说你不合群!

当一次最好的听众

玛格丽特·米切尔是美国著名作家。在她还上小学的时候,同学们就知道她是一个活泼好动的人。

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新学期一开始,同学们便发现活泼开朗的玛格丽特·米切尔突然之间变得沉默寡言起来。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变化好朋友伊丽莎白当然看在了眼里,热心的伊丽莎白总想让以前活泼开朗、笑语飞扬的玛格丽特·米切尔再回到大家中间,于是就想找机会和米切尔谈心。

有一天伊丽莎白在图书馆借书时,正巧遇见玛格丽特·米切尔刚从里面走出来,于是早有准备的伊丽莎白便央求玛格丽特·米切尔,在门口等她一下,待她借了书后一起走。路过花园时又恳求玛格丽特·米切尔和自己再坐一会儿,玛格丽特·米切尔也预感到了什么,便笑着说:“你有什么事,就说吧,不要再绕弯子了!”

伊丽莎白见自己的心事被识破,便直接对玛格丽特·米切尔讲了对她的疑问,“为什么开学后总是闷闷不乐、心事重重的样子?”

立刻,阴郁的神情又回到了玛格丽特·米切尔的脸上。停了一会儿,玛格丽特·米切尔才说:“我爸妈现在总是吵架闹矛盾,让我心里很不舒服。”

“怎么会呢!你父母的感情不是一直很好吗,什么原因?”伊丽莎白惊讶地问道。

“是呀,以前我也一直为我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和优秀的父母而骄傲。但现在不知为什么他们一直在吵架,好像是爸爸要离开我们,到英国去工作。”玛格丽特·米切尔苦恼地说。

“怎么会这么严重呢,玛格丽特·米切尔,你先让爸爸不要以过于强硬的方式和你妈妈谈论这件事情,然后再做妈妈的工作,有你陪着她,让你爸爸继续他的事业。”

“我爸爸的这次机会来之不易,他也很想出去感受一下国外的工作方式。我一直想劝他们一下,可每次见他们针锋相对争吵时,话到嘴边又不敢说了。”玛格丽特·米切尔接着说。

“你一定要尝试一下,不要让你父母把事情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伊丽莎白认真地说。“那好吧,伊丽莎白,谢谢你,让我把憋了那么久的话说了出来,否则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伊丽莎白笑笑说:“大家是朋友嘛,就要互相帮助,你说对吗?”

当你的同学有了苦恼,需要倾诉时,你要寻找机会让自己做一次最好的听众,让他或她敞开心扉,把心中积压的苦恼和泪水一起倾泻出来,并时时表现出深有同感,即使他流出眼泪也不要阻止。此时,简朴的话语、默默地注视就能减轻同学的烦恼。告诉他: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吧,这时,同学一定将你当做最好的朋友看待。

喜欢军演游戏的少年

夏尔·戴高乐,1890年11月22日出生于法国里尔外祖母的住宅中。祖父是个颇有造诣的历史学家。祖母是个文学家,发表过多部作品。夏尔的父亲兄弟三人,一个是诗人和凯尔特人问题研究专家,一个是昆虫学家,戴高乐的父亲亨利·戴高乐则是教授和校长。

这个家庭充满着民族责任感。当普法战争爆发、法国面临失败时,亨利·戴高乐毅然参加了国民自卫队。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包围时,他担任陆军少尉,率领一排人参加战斗,在这次战斗中,他负了伤。战后,他为此获得了一枚勋章。儿子夏尔懂事之后,把这枚勋章当成宝贝。

亨利·戴高乐有五个孩子。在五个孩子中,夏尔排行老二。他身材修长,眼睛很大,经常低垂着眼皮,但神态中透着聪明和坚韧。在几个孩子中,戴高乐最忠实地体现了父亲的思想。

少年戴高乐在自己的行为中表现出了明显的爱国倾向。他很小的年纪,就开始关心法国的前途和命运。他非常爱看法国历史人物中描写英雄的故事,戴高乐家在多尔多涅河谷有一处房子。每当暑假,全家人就到那里去度假。亨利要求每个孩子各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带去,只能带一本。其他的孩子都选娱乐性质的书籍,而戴高乐却选择了《法国史》。他要全面了解法国,包括她的过去和现实。

戴高乐从小生性好斗。他细高的个子,有用不完的力气,总是天天在外忙得不亦乐乎!尽管他很敬重自己的父母,也听他们的话,但好斗的性格使他经常招惹是非。一旦惹事,他就要受到父母的指责甚至体罚。虽然亨利·戴高乐夫妇很有教养,但是也时常被戴高乐的顽皮好斗惹下的事端所激怒,气愤之中也难免对戴高乐加以体罚。

少年的游戏,不仅能够反映出人的个性,也能看出他们的志向。夏尔少年时期,和许多男孩子一样,喜欢玩战争游戏。在游戏中,夏尔总是要求参加者像真打仗一样,要服从命令,坚决战斗到底,只能自我牺牲,而不能出卖战友和情报。有一次,他和几个孩子又在玩战争游戏。小弟弟皮埃尔负责送情报。夏尔担任司令官。他的要求是,一旦被敌人抓住,就要立即把写有情报的纸吞掉,而不能让敌人得到它。游戏开始了。负责传送情报的弟弟皮埃尔果然被“敌人”俘虏了。慌乱之中的皮埃尔,忘记了“司令官”的命令。当“敌人”准备拷打他时,他立即把情报交给了“敌人”。皮埃尔被“敌人”放了回去。“司令官”夏尔大怒,说他叛变了,就把小弟弟当做“叛徒”揍了一顿。受了委屈的小弟弟跑到母亲那里告状说:“司令官把我给打痛了。”母亲问:“哪个司令官?”皮埃尔指着一起回家的夏尔说:“就是他。”母亲听了之后,又好气又好笑不知怎么办才好。

在战斗游戏中,戴高乐经常把自己装扮成将军,还自称是常胜将军。到了十几岁,夏尔就长得和成人的个子差不多高了。由于身高的优势,再加上他有主意,惯于发号施令,很受孩子们的拥戴,所以,他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孩子们的头儿。在游戏中他当司令或将军,孩子们都认可了。

有一次,他化了装,挺起胸脯,迈着方步,去敲自己家的大门。他憋粗了声音,对前来开门的母亲声称:“是戴高乐先生家吗?我是费德尔布将军,前来拜访先生。”在屋里的母亲听到这声音感到莫名其妙。母亲打开大门,发现又是二儿子捣蛋后,很不耐烦地责骂了他,因为他开这种玩笑已不是第一次了。

在夏尔的主张下,孩子们经常在一起玩德法战争的游戏。在游戏中,哥哥格扎维埃的角色是充当德国皇帝。后来他觉得老当德国皇帝不好玩了,就提出要换法国国王当一当。可是,他一提出这个要求就被夏尔坚决地反驳了回去。夏尔高声说:“法国是我的,不允许你到这里来当国王。你只能在德国当皇帝。”不管哥哥格扎维埃怎样要求,夏尔坚决不答应。戴高乐在游戏中体会到了成功的滋味,为他日后走入政坛确定了奋斗方向,为建立法兰西共和国作出贡献奠定了基础。

游戏也是一种学习,孩子从游戏中能领悟到什么是尊严、人格、团队精神以及失败带来的耻辱。因此,恳求家长不要阻止孩子正当的游戏,让孩子从游戏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示弱,离同学更近

阿里各方面都很优秀,但却五音不全,他的鸭嗓唱起歌来不把人吓得半死,也要把人震晕,可在联欢会上,他却主动请缨要来一曲苏联的《莫斯科郊外的夜晚》。结果一曲下来,同学们早已抱头捂耳,女同学们更是笑得前仰后合。后来,有位同学对阿里说:“我再也不能听苏联的歌了,听见、看见关于苏联的音乐立马就联想起你的重量级鸭嗓整死同学们的惨状!”从此,“重级鸭嗓”便成了阿里的代名词了,但阿里也因此更加受大家欢迎了,并和同学们融洽相处。

我们有时会把“任何事都要追求完美”作为目标,但这个“完美”会让同学有一种不安的感觉,有一种心理上的距离。故意暴露自己的弱点,反而会让同学感到你很好亲近。使他们在人格尊严上有了一种平衡的感觉,从而,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

喜欢老师

纽约一家杂志社的一位主编沃克先生说,他每天拿起送到他桌上的数十篇小说稿件只要读几段,就能感觉出作者是否喜欢别人,关心别人的感受。“如果作者不喜欢别人和读者,也就是说不热爱生活,他就不会关心别人的感受。”他说,“读者也一定不会喜欢他的小说,当然他的稿件就不会被采用了。”

沃克先生在校园生活中是个成绩不怎么突出的孩子,由于老师认为他天资不错,加以引导,倾注了许多心血,从而使沃克变成了优秀的学生。沃克喜欢自己的作文老师之后,在交往中自然地流露出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意。这种喜欢老师的意识和作用是很微妙的。沃克刚开始试着把老师想象成自己喜爱的明星、自己最爱戴的人,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那样地光彩照人,令人回味无穷;她的一言一语都是那样地悦耳动听。

在与老师的交往中,沃克从不隐瞒自己喜欢老师的感情,喜欢就说出来。有一次,沃克在走廊上遇到漂亮的作文老师,敬了个礼,恭恭敬敬地说:“老师,您的眼睛真漂亮,要是我能和您一样有双漂亮的眼睛就好了。”“您笑的时候很像梦露,太美了。”年轻漂亮的作文老师高兴地说:“沃克,谢谢你。把我当做你的朋友吧,让我们共同学习,尤其是提高你的写作水平。”

在以后的学习中,沃克开始阅读大量的课外书刊,坚持写日记,他的写作水平进步很快,有些作文在班上作范文通读。

想办法找到老师的优点和长处,确切地说,是找到老师身上那些令我们喜欢的部分,我们就有可能慢慢地真心喜欢上老师以及他所教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