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的潜能是这样挖掘出来的
32001500000007

第7章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孩子释放潜能

1.做好预习才能掌握学习主动权

有句话叫做“有备无患”,意思是事前做好准备、成竹在胸后,做起事来才能应对自如。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如果你想提高孩子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就一定要让他养成做好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一位获得全国数学竞赛第一名的小学生在谈自己的学习经验时说:“如果要说我学习效率高的话,首先应得益于我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课堂学习的高效率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学习所无法比拟的。”事实证明,课堂学习是孩子学习的重中之重,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应认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学会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听讲,仔细做好课堂笔记,敢于提问,善于表达,紧跟老师的思路走,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学习成绩。

课前准备直接关系到课堂学习的质量。有的孩子课堂学习效率低的原因并不在于课堂上如何如何,而在于课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许多孩子往往忽视学习过程中的课前准备这一细微环节,导致不好的学习状况始终得不到改善。专家认为,这就是课前没有预习所导致的后果。

对孩子来说,知识的准备主要是通过预习来实现的,应该说它是决定听课效率高低与否的最主要因素,是最为重要的课前准备工作。由于在预习过程中了解了新课的学习内容,排除了听新课的知识障碍,课堂学习也就主动多了。

实际上,与老师的课堂授课相比,预习是一件很有创造力的事情,当然并不是说课堂授课是缺乏创造力的。但是,几乎所有的课堂授课都是群体的,而预习,对我们来说就是个人的事情了。在没有老师介入的情况下,我们对待学习的知识往往会有自己的看法,因为很多时候,自己的想法和教师的授课内容是两回事情。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老师的讲授会让我们对作品的结构、思想内容有更深的理解,然而像写作背景、整体感觉等等在预习的时候都可以有所把握。背景资料这些丰富而具体化的东西,无疑会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起到积极作用。而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单纯依靠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养成好的预习习惯一定要有科学的预习方法,这样学习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笑笑是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但是上课的时候,总是沉默不语,很少主动提出问题。

笑笑自己也非常纳闷,他想:“我和同学们一样都非常认真地预习,可是同学们上课时总能提出很多问题,我怎么就提不出来呢?”

于是,他找到了老师咨询,老师笑着说:“预习确实很重要,但预习也要有方法,不讲方法的预习是在白费力气啊!”

老师告诉笑笑,兵书上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上课也应该像打仗一样,要对课上所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取得学习上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课前进行科学的预习。所谓科学预习就是要在巩固旧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知识,发现疑问,以做到心中有数,为进行新一轮的学习而进行准备。预习的最大好处是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预习会使人变得积极主动,而只有站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才容易打胜仗。可见,只要抓住了预习,就抓住了提高的关键。

那么,什么样的预习方法才是科学有效的呢?

①要认真学习。先将教材粗读一遍,领会基本大意,然后再反复细读。细读时,可用彩笔在课本上初步勾画出重点、难点、疑难问题。

②要认真思考。预习时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有关参考材料,进行积极的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新内容中的每一个概念、定律、公式等。若有初步的体会和感受,也可适当地作点批注。

③要适当地做些习题和进行实际操作。预习后,可适当地做些练习题,以便及时检查预习的效果和巩固、深化知识系统。如有可能,还可做些必要的操作,现场观察、调查研究等,从而为上新课做些必要的准备。

④要认真做好笔记。写预习笔记是预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具体来说,预习笔记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每一课或每一章节中的重点结构或提纲、摘要;二是每一课或每一章节中包括的几个紧密联系的主要问题;三是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四是所查资料中有关内容的摘抄,并注明出处;五是心得体会。

除此之外,有两个问题是在预习时必须要注意的:

第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挑选科目预习。

预习的好处固然很多,但需要一定的时间,为了保证预习的质量,我们最好先从基础学科或个人感到困难的学科中选出一两门进行试点,当取得一定经验和成效后,再逐步展开。对于个人的优势学科或较易掌握的内容可以不预习或少预习。

第二,预习时间的长短,要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及当时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定,时间的安排要服从整体计划。

预习的时间要根据实际可能来安排,不要因预习占用过多的时间而打乱了学习的整体计划。时间多时,可多预习一点;时间少时,可少预习一点,钻得浅一点。有些疑难问题解决不了是正常现象,预习不可能将全部新内容都钻透。

需要提醒家长们注意的是,预习不能代替听讲,即便是在预习时已经掌握的东西,仍不要忘记督促孩子上课时仍要专心听讲,听听老师的分析思路,提高自己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一定要专心致志

生活中,很多孩子之所以无法取得好成绩,就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的,坐在书桌旁发呆或者手捧书本想入非非,这样的状态怎能学好知识呢?因此我们必须让孩子从小养成专心致志的好习惯,专心是学习知识的前提和保证。

一个成绩较差的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说:“学校教的课程太枯燥,没趣味,上课我也不注意听讲。放学回家,我妈妈虽然逼我复习,但我心不在焉,复习的时候,我总想电视里动画片的事,什么都记不住,考试成绩不好,总挨我妈训斥。但我一看动画片就上瘾,别的什么都忘了,动画片里的情节却记得很清楚,有时在上课时,动画片的情节还会突然在我脑海里浮现出来。”

这个孩子的问题不在于笨,而在于注意力不集中。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的孩子中都存在。

我们经常说的分心,就是在听课时注意力被别的事情吸引过去,离开了听课的内容。例如,有个同学上课时思想上开小差,当老师叫他的名字的时候,他竟然没有听见,一脸漠然,或者东张西望,甚至问他的同桌:“老师在叫谁啊?”结果引起全班同学的哄笑。

上课分心就无法专心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是学习的最大障碍之一。要想克服分心的现象,必须首先了解分心的原因。

第一,外部环境刺激往往是引起分心的主要原因。例如:突然下阵雨了,同学们都没有带雨具,老盼着雨停,因此上课时常向外看;讲台上的粉笔掉在地上了,爱淘气的同学小声说了一句:“地震了!”引起其他同学的不安;教室外操场上不时响起的哨声,使一些同学想起了昨天晚上那精彩的足球赛,虽然人在教室里坐着,心早就跑到足球场上去了……

在课堂上发生的一些事情也会使我们分心,而且影响可能会更大。例如:有的学生不服老师的教育和管理,与老师吵了起来;有的同学说悄悄话,使旁边的同学无法正常听课;在课堂上学生之间因为一点小事吵了起来,使老师无法讲课……

第二,心理原因也是引起分心的重要因素。有些同学在上课的时候老是想起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有趣的事情。例如:有的学生脑子里浮现出了前一段时间看的电影或电视剧的画面,想到精彩处竟忍不住笑出了声音,有时还情不自禁地与旁边的同学讨论起来,不仅自己不能听好课,也影响了别人听课。

有的同学在课上总是想自己课下将要做的事情。例如:晚上要跟家人去亲戚家做客;过两天的校运动会自己应怎样跑才能为班级争光……

第三,身体不好或精神不振也是引起上课分心的原因。比如,有些同学没有吃早点的习惯,到第三节课就饿了,怎么下定决心也提不起精神;有些同学晚上看电视看得太晚了,睡眠不够,上课时趴在桌上睡着了,还尽做一些奇怪的梦;也有些同学体弱多病,感冒了,咳嗽了,影响了听课的效率……

好的习惯是需要培养的,孩子年龄小,可塑性极高,只要经过训练,就一定能够养成专心致志的好习惯:

(1)克服外界干扰,养成闹中取静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中,常常有不少内外因素的干扰,使我们难以集中精力学习。良好的环境固然重要,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有些客观条件是我们所不能改变的,因此掌握“闹中取静”的本领更加重要。

这种本领完全是通过练习而锻炼出来的。比如,有人为了锻炼“闹中取静”的本领,就故意蹲在繁杂的集市或公园看书。当然,开始时会遇到许多困难,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取得成功。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刺激,如汽车、电视等的声音,吵闹声、工地施工的声音等等,如果改变不了这些外界刺激的话,千万不要心浮气躁,一定要静下心来,投入到学习中去,不去想它。可能过一会儿你适应了之后就感觉不到它了。

在吵闹的环境里,为了抵制分心,你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阅读不同的书籍内容。具体说来,可以这样做:

①在安静的环境里,可以默读,而在嘈杂的环境里,就采用朗读和记笔记的方式来对付;

②在安静的环境下,读课文、做练习,而在喧闹的环境下,看看文艺作品、读点报纸杂志等;

③利用安静的环境精读、细思,而在纷乱的情况下,粗读、浏览等。

(2)加强意志锻炼,做支配注意力的主人。

在学习中我们除了会遇到外界的刺激外,还会受到内部因素的干扰,如情绪低落、身体欠佳、不良习惯等,这些更容易使我们分心。因此,我们要学会以坚强的意志同一切干扰作斗争。汉朝杰出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仍忍受屈辱,在极其恶劣的情况下,用坚强的意志控制自己的情感,集中精力撰写史书,经过(3)十多年的艰苦劳动,终于写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史记》。

(3)注意休息。

人在疲劳的时候是很难集中注意力的。所以我们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时全力以赴,休息时尽情娱乐。

(4)跟上老师讲课的节奏。

在听课时如果你遇到了听不懂的内容,这时千万不要停下来卡在那里,脱离教师的讲课轨道,这时候你应该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个记号,然后接着听老师的讲课内容。等下课后,再去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不理解的问题。

(5)放松心情。

如果你在上课时,老是胡思乱想,静不下心来,那么,这时候你就先不要强迫自己听课,而是闭上眼睛,全身放松,缓慢呼吸,尽量排除其他念头,全神贯注数自己呼吸的次数。大约3分钟后,再开始听课,这样就会集中你的注意力了。

专心可以调动整个大脑神经系统来高效率地学习,而分心就会降低学习效率,甚至对本来可以弄懂的问题感到迷茫。每个孩子头脑里都有专注的成分,只要耐心引导一定能养成专心致志的好习惯。

3.勤思考才能有进步

法国大文学家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毫无意义的问号。”这就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会思考,会思考才能有创造、有发展。因此一个孩子如果能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那么他就一定会表现得更加出类拔萃。

英国科学家波普尔说过:“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解决的历史。由此可见,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孜孜以求地探索解决问题,对一个人的学问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高斯是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在历史上影响之大,可以和阿基米德、牛顿、欧拉并列,有“数学王子”之称。高斯非常善于思考,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在他小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

高斯的父亲是泥瓦厂的工头,每周他都要发薪水给工人。在高斯3岁时,有一次当父亲正要发薪水的时候,小高斯突然大声说:“爸爸,你弄错了。”然后他说了另外一个数目。原来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着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惊得目瞪口呆。

小高斯10岁时,有一次他的数学老师让他们全班解答一道习题:立即计算出“1 24100=?”。这个题目在今天早已家喻户晓,可是在那个时候、那个场合,对于一群小学生来说,还真不容易。要算出这么长的算术题耗时不少,孩子们都想争取第一个算出来,立刻在草稿纸上做了起来。

只有小高斯还没有开始动手,他不是想偷懒,他在想,难道一定得经过这么复杂的计算过程吗?从客观上说,他在思考,目的是要寻找一种能够成倍提高计算效率的策略,这个过程花去了相当于其他同学进行加法计算的二分之一的时间。这时候,老师看见了他,走上前来问他怎么了,为何还不开始计算。小高斯说他已经知道答案了,是5050.老师十分诧异,问他是否提前做过这道题。高斯于是告诉老师,他通过思考发现这一组数字中1加100等于101、2加99等于101……这样的等式一共有50个,因此这道题可以化简为“101×50=5050”。

“真是太聪明了!”老师赞扬他。

这种“聪明”并不取决于孩子的智商。事实上,小学生的智力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系数只有0.21,它应该归功于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智力的潜在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认真的思考虽然为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加了一个环节,却使解决问题的时间缩短了很多倍,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小高斯进行思考花去了相当于别人解题所耗时间的一半,然而计算出“101×50=?”只需要1秒钟。从这里,你难道还看不出善于思考的优势吗?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养成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

我们再来看一看张肇牧的学习经历。

肇牧十分喜欢做实验性游戏,当听爸爸妈妈说要做有趣的实验游戏时,肇牧非常高兴。

“肇牧,从你的玩具中,找出两个同样大的杯子,一个比杯子大的碗或者是锅都行。”肇牧将三样东西拿来了。“爸爸,你看行吗?”爸爸满意地说:“行。你用锅装些水来,并且将水分别倒进两个杯子,要求两个杯子的水要一样多。”肇牧按示意进行。然后爸爸问肇牧:“你看两个杯子的水,是不是一样多呀?”肇牧想了想,说:“啊,是一样多。”“你将一个杯子的水倒进锅里,你再看看,是锅里的水多呀,还是杯子的水多?”谁知肇牧不假思索地给了爸爸满意的答案:“一样多。”“为什么?你看锅里的水这么少,杯子的水那么多,怎么是一样多呢?”肇牧从容地说:“爸爸你看,这是两个同样大的杯子,我倒进的是同样多的水,然后再把这个杯子装的同样多的水倒进了锅里,因为锅比杯子大,所以看起来锅里水像少些,其实它们一样多。”

谁能相信,这是一个年仅4岁的孩子对液体容量守恒定律如此肯定的回答,而且思维清晰,语言表达准确、完整!

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数学教学正进入直式运算阶段,学生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从低位向高位顺序运算,唯独肇牧别出心裁从高位到低位进行逆向运算。爸爸妈妈问他时,肇牧振振有词:“从左边算到右边是我想出来的窍门。”

正是由于小肇牧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了小肇牧的思维、判断和推理能力。

学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经过思考的学习,一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学习。我们可能有这种体验,没经过思考的东西,即使学了,也会很快忘得一干二净。理解了再加上自己思考后的东西记得最牢,往往会一生受用无穷。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

因此,在学习时一定要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总有问题要问,而另外一些学生刚好相反,总是沉默不语。

老师向很少发问的同学询问:“为什么不提问?”

绝大部分的人总是回答说:“我不知道该问些什么。”

这种连该问什么都不懂的人,不管上什么课,对老师的讲课内容一定是不知所语,只能在迷迷糊糊中打发那一堂课。

其实,发问并没有好坏的分别。刚学发问的时候,不必拘泥于“应该问得漂亮”,大可从小小的疑问来问起。一旦养成思考的习惯,日子一久,你自然就觉得该问的事情实在很多,而问得愈多,学习的乐趣也就越来越高了。

在上课中或上、下学途中,忽然想到的疑问都要立刻拿出备忘小册,趁还没忘记的时候将它记录下来,然后设法早早解决它。

你要知道,疑问在刚想到的时候可真是新鲜无比,如果存放过久,就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魅力尽失,发生不了什么作用的。

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师都说,经常提出问题的学生,应用能力总是超人一等,也是最能考得第一名的。这些学生,平时看起来似乎领悟得较慢,但是在实力测验或模拟考试的时候,就会发挥惊人的潜能,拿到顶尖的成绩。

反过来说,那些平时不断点头,好像什么都懂的人,一碰到了应用问题就发傻,考不出好的成绩来。这就是勤于思考与不爱思考的区别。

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积极思考的习惯是十分有益的,年龄越小思维越灵活,随着时间增长,这个好习惯也将更加巩固,将来必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4.潜心观察会有更多收获

眼睛是“心灵之窗”,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擦亮“心灵之窗”,勤于观察,潜心探索。而良好的观察能力是提高整个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增长知识、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善于观察的习惯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实践证明:学生观察力的强弱对学习的好坏有直接影响。如在语文拼音、识字教学中,有些拼音、生字的字形和写法只有细微差别,观察力较强的孩子一眼就能看出来,而观察力较差的孩子就常把它们认错或写错。

1975年出生的任寰,被认为是神童,7岁写诗,9岁发表作品,10岁出版第一本诗集,12岁加入河北省作家协会,18岁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至今已出版诗、文集7部,发表各类文章近500篇,多次获国际、国内文学奖。

任寰小时候不爱说话,这与她从小患过敏性哮喘有关。每次住院、打吊针、输氧,她也不多说话。这种生活使她自然形成了善于用眼睛观察的习惯。

任寰上小学二年级时,就经常观察、描写大自然。上小学三年级时,就学会了注意观察人物,体察人的心理,进而观察思考社会和人生。《10岁女孩任寰诗文选》就是她观察、思考生活的结晶。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称她的诗具有思辨性。

巴甫洛夫说过,在你研究、实验和观察的时候,不要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你应当力图深入事物的根源,应当百折不挠地探求支配事实的规律。这就是说,巴甫洛夫主张观察不但要准确,而且还应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探索事物奥秘的程度。

达尔文曾自我评价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察觉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及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杜邦公司化学家卜莱克博士做了一次实验。打开试管后,他没有看到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看来实验失败了。但是,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随手把试管丢掉,而是仔细地观察试管,觉得里面好像有一种东西,但又没有看到。他觉得很奇怪,就放在天平上称了称这个试管,结果发现它比同型号的试管要重些。他更好奇了,又仔细地观察了之后,他发现了非常透明的特弗伦。这种物质日后为杜邦公司创造了很大的财富。

这些人,他们在某一时刻突然受到了启发,或是发现了某种意想不到的事情,都应归功于善于观察。

实际上,他们为了这一天的成功也许已经潜心留意周围事物多少年了,这正是他们本身素质的体现。要知道机会只留给那些为了寻找它而不断探索的人,只要我们专心致志于周围有趣的事物,成功就会降临。

既然观察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培养观察力呢?培养观察力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观察时要目标明确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观看、感知活动。试验证明,课堂学习中,如果课前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的,学习效果就良好,如果不知目的,盲目地跟从老师,那么效果就会很差。因为有明确目的就能带着任务去观察、去聆听。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一个老师带着几个小学生到一家餐馆去吃饭,找了一个靠门口的地方入座。老师对学生说,等一会儿某某老师会来找我们,你们几个留意进出餐馆的人。十分钟后,老师问学生:刚才餐馆一共进来了几个人?他们都长什么模样?学生们回答都是某某老师没有来。但到底进来多少人、什么模样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清楚。这时老师又说:“现在大家再观察十分钟,回去以后以《食客》为题写一篇作文。”后面10分钟学生观察都比较仔细。在作文里不但写出了这段时间里来就餐的人的外貌、性别等,还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这说明,观察有无目的,其结果大不一样。

明确目的就是要弄清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这两个问题。观察者的态度积极与否,对观察能力影响极大。一个人如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积极的学习态度,那么,万千事物对他来说就是一本宽广无垠的“活书”,其中处处有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处处有使人惊讶和值得观察思考的奥秘。反之,他可能对一切事物都态度冷漠,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观察力势必陷于迟钝。

(2)观察时头脑要活跃

观察能力强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得,而丰富的知识又可以提高观察能力,捕捉到不易发现的重要现象,并能使观察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低级阶段。

例如,打开盛放浓盐酸的玻璃瓶盖子,看到瓶中冒出白色的烟雾,如果不懂得盐酸的有关知识,就可能得出“盐酸挥发出白色气体”的错误结论。只有懂得浓盐酸的相关知识,知道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本是无色的,之所以变白,是因为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而形成了白色的酸雾。这样,观察才能正确反映物质变化的本来面目。

在观察过程中,对出现的各种现象,应多问几个为什么?对观察中出现的每一种变化,都要彻底弄通弄懂,使这些感性认识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认识。例如看见金属钠被泡在煤油中保存,如果不去思考,对这一现象就说不出所以然来。如果积极思考,问一问为什么不能放在空气中,能不能放在水里保存等问题,就会使你联想到金属钠金属活性极强这一特性,掌握钠的一系列性质。

(3)观察一定要细心准确

有一个化学教授曾做过一个精彩表演:他拿了一个装有煤油、蓖麻油和醋的混合溶液的玻璃瓶。伸进一个指头蘸了蘸,然后把指头伸进嘴里,好像用舌头尝混合液的滋味似的。然后把瓶子递给他的学生,让他们照着做。

这些学生照老师的样子,果真一个个都尝了起来,不是蹙眉皱额,就是呕吐不止。可见,他们尝的绝不是什么美味。这位教授告诉他们说:“我是在考你们的观察能力,看你们观察仔细不仔细,我伸进瓶子里的是中指,而伸进嘴里的是食指。”学生们一个个面红耳赤,羞愧难言。但从此,这些学生都非常注意观察了。

这说明,观察时,要专心致志,对事物的形状、位置、变化过程等每一个细小的地方都应该准确无误地反映到大脑之中,这样才能获取科学的知识。

(4)观察方法要科学

观察方法十分重要,特别是整分合观察和对比观察,同学们一定要掌握。

整分合观察就是先整体观察,然后再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观察事物的各方面、各种特性,最后再观察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对事物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例如要想掌握人体解剖知识,就应当首先观察人体的整体形状;再将人体结构分成各大系统,分别进行观察;各系统再分为各个器官分别进行观察;然后观察各器官、各系统之间的位置和联系;最后再回到对人体整体的认识。

对比观察是改变两个相同事物当中一个的存在条件,看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异常变化。例如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同样湿润的种子,一部分放在常温下,一部分放入冰箱中控制低温,结果发芽时间不一样,我们就可以获得该种子发芽时间与温度变化的有关知识。

观察还要有恒心,有时要重复、长期地观察,因为有很多事物发展很快,观察的速度跟不上,还没有观察清楚就消失了。所以做实验时,我们要一再重复,直到观察的结果明确、可靠为止。有的事物发展过程很慢,周期很长,这就需要进行长期的观察。例如遗传学家孟德尔做了8年豌豆的杂交试验,观察了8年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才发现著名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5)观察时一定要做好记录

对观察到的现象要认真地记录下来,以便进一步研究。因为观察到的感性知识不见得立刻能上升为理性知识,原因有可能是知识和能力的问题,也可能是观察到的感性材料还不够,需要继续积累。所以要及时记录下来,便于以后有可能继续进行观察和研究。另外,观察时,各种现象数据很多,光凭记忆不可靠,应记下来避免遗忘,以便将来准确地使用这些观察结果。记录一定要真实,不能凭主观想象乱修正。不少学生在实验时不尊重观察的结果,任意修改,人为地制造“数据”,这是一种极不严肃的学习态度。

观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从小培养孩子善于观察的习惯意义重大。现在我们需要用观察激发求知欲,而长大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我们同样需要通过观察来获取信息,求取成功。

5.复习一定要及时

复习是为了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加深记忆,因此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今天的功课今天复习完,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同学特别聪明,对于老师在课上讲的内容一听就明白,理解得也比别人快,按理说,这么聪明的学生,学习应该很优秀,但是,事与愿违,他们的成绩平平。

为什么呢?他们自己也很纳闷:“上课的时候,我明明都听懂了,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了,怎么还是得不到好成绩呢?”

如果再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原来这些学生自以为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知识,而且自己的记忆力也很好,所以下了课后也不去复习,久而久之,那些学过的东西就渐渐淡忘了。

桥梁学家茅以升记忆力超群,很多人曾经询问他的记忆秘诀,他回答说:“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重复!再重复!”

这就告诉我们:学过的东西,只有反复去复习,才能够牢固地记忆,并能运用自如。有这样两个大学生,A的外语水平比B高一筹。毕业后,两个人在同一个高中里工作。后来A成了学工处长,而B担任外语教师。三年过去了,由于B天天接触外语,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口语能力也很强,并开始翻译一部外国小说。而A呢?自从毕业后,就极少再复习运用英语,他甚至已经想不起几个英语单词了。

这就是复习与不复习的巨大差别。

心理学研究表明,刚学过的东西如果不马上复习巩固的话,就会产生遗忘。虽然你上课听懂了,但你省略了复习环节,这样致使所学的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受到破坏。时间一长所学的知识就会模糊、不系统、被忘却,这样的知识当然容易忘记了。

教育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三个组的学生熟记一篇诗歌,第一组间隔一天复习;第二组间隔三天复习;第三组间隔六天复习。一直达到熟记的统一程度,结果第一组学生平均需复习四次;第二组平均需要复习六次;第三组平均需要复习七次。可见,复习间隔的时间越短,复习的次数越少。实验结果表明:如果复习能做到及时,可以提高熟记的程度。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呢?

(1)课后回忆法

课后回忆法很简单,即在听课的基础上,把所学内容回忆一遍,它可以检验你的听课效果。

也有人把课后回忆叫做“过电影”。如果能顺利回忆,就证明听课效果好,反之就应寻找原因,改进听课的方法。

回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把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重播”一遍,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

你可以一个人单独回忆,也可以几个人在一起互相启发、补充回忆。课后回忆可以按教师的板书提纲进行,也可按教材的纲目结构进行,从课题到重点内容,再到例题和每部分的细节。

电影开幕前的那几分钟,你是在焦急地等待,还是与人唧唧喳喳议论不休?还有等电梯的时候,在站牌下等公交车的时候,在回家的路上……这么多等待的时候,也许只有几分钟,可是如果能在这短暂的几分钟里,把今天刚学的内容在你的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放映一遍,效果肯定大不一样。

这种方法至少有两个优点:一是快。放电影回忆法可以简单回忆知识点,也可以详细回忆所有的内容,所以可快可慢,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一些零碎的时间。二是可以查缺补漏。放电影回忆是在脑海中尽可能清晰地重现学过的内容,如果放映不出来,说明还没有完全记住。这时要立即看书并找出记忆的薄弱环节,如此循环往复,记忆效果将会倍增,而且所记内容也会清晰无比、牢固准确。

(2)整理课堂笔记

课堂听课时间是有限的,而且老师讲课的速度较快,难免会漏记一些内容,这就需要课后整理笔记时加以补充。特别是提纲式笔记,它只记录了课堂内容的纲要,因此必须整理笔记,充实内容。

此外,在课后复习中,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也需要补充到笔记中去。整理好的笔记,应该线索清楚、重点突出、内容简要,应该是一份经过自己的加工、适合自己使用的复习资料。除此之外还要注意:

补上该记而没记的内容,使知识系统化。

更正课堂记录不太准确,用词不当,深度不够的地方。

添上个人学习的心得、见解、评价等。

无论你采用何种方法复习,都一定要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有的孩子放学回家,先复习一些功课,饭后看电视,剩下的功课就想留到明天再复习了。其实,这样也是会影响记忆效果的,如果能当天晚上把它复习完,就都记住了,如果等到第二天晚上再复习就会遗忘一些东西。打个简单的比喻,比如你第一天晚上用30分钟复习可能完全记得住;如果放到第二天晚上再复习,就可能用40分钟才能把要记的东西记住。这些看来都是小事情,但是,不要放任和迁就自己,以免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要力争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安排今天复习的课程绝不能放到明天再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强化自己复习功课的意识,养成及时复习的良好习惯。学会同遗忘作斗争,掌握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复习不应该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应当对复习内容加深理解,力求通过听、读、写、说等多种途径来提高复习效果。只要能把良好的复习习惯保持下去,就一定能获得优异的成绩。

6.自觉学习成绩才会更优秀

很多孩子在学习上都缺乏自觉性,总是要让父母三催四请才肯学习,以这样的态度去学习又怎能学好呢?只有从小培养自觉学习的习惯,才能积极进取,取得好成绩。

学习就是充分发展自己,而课堂教学为你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我们应当充分珍惜课堂学习的条件,自动自发地学习,它会使你受益无穷。

什么是自觉学习?自觉学习就是没有人要求、强迫你,自觉而且出色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动自发地学习,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很多家长已经习惯这样的唠叨:

“快去学习!怎么还有心思玩啊?”

“都快考试了,怎么还不抓紧时间看书?”

其实,诸如此类的“学习!学习”的命令并不能产生多大的效果。因为学习是个人自己的事情,外界的催促和逼迫并不能产生根本性的作用。

学习不能靠别人的督促,而是靠主动的心态和求知欲。许多学生在学习时被人催促学习,可能会有逆反心理,不听家长的劝告和要求,不太想做老师布置的功课。这种情况下,学习通常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完成的。这样一来,学习效果显然不会理想。

事实上,没有比做作业更好的复习方式了。与其被动地做功课,还不如主动积极地面对,这样有助于巩固基础。还有,大部分的考试题其实都是出自于作业。

现在不少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在被问及“为什么学习”时,不少学生的回答是“父母要我来读”,也有学生回答“为了将来找份好工作”,甚至有的学生说“我来上学是因为我爸妈要求我出人头地”。这样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必然缺乏内在的驱动力,而处于被动、消极状态。另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说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没有追求的理想,但他们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取得一个好分数,以求将来进一所好学校,谋得一份好职业。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崇高的人生理想,是我们不能主动学习的最主要的内在原因。

刚刚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很好,一直都是父母的骄傲,可是自从上了初中,学习成绩却急转直下,他的父母非常着急,但是自己的孩子又绝对不是那种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学生。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其实,个中原因也不难发现。小学的时候,孩子大多跟着老师和家长的指挥棒走,只要听老师和家长的话,一定会是一个好学生。但是初中和小学不同,初中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鱼”和“渔”的矛盾,使得一向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刚刚吃了应试教育的大亏。

调查表明,一些孩子不爱学习,或者是学习不刻苦,知难而退,他们的学习动机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在家长与学校的压力下学习。他们的学习目的或者是为了让别人能看得起自己,或者是为了满足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得到老师的重视,或者是为了升学、考试等等。

无论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发展,还是为了报答父母等,都是把学习当做一种手段。从这一点来看,孩子们在面对学习的时候,有可能欠缺主动性。我们之所以说“有可能”,是因为有的孩子在一些目的的驱使下,也会很努力、很主动地去学习,但这种学习是存在某些功利目的的,这些目的在一段时间内的确可以促使他们努力学习、主动学习,但这种主动性的动力来源却未必能够持久。当他们的功利性目的达到以后,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渐渐消失。

也有一些孩子,在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之后,他们或许感到自己力量微薄,当他们认为自己不可能达到想要的学习目的时,也有可能把一段时间的主动学习变成被动学习。因此,在生活中,我们才看到那么多孩子在父母的逼迫下,无奈地学习,被动地学习,有的孩子甚至为此而逃学。

在各种学习目的中,唯有以知识作为需要,才能让自己真正热爱学习,主动学习。也就是通过学习和获得知识本身,学习者就能得到满足,知识本身就是学习的目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呈“爆炸”性增加,科学文化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当快。研究表明:科技资料的“老化半衰期”物理为4~6年,化学为2~3年,电脑硬件的更新期为1~2年,软件为半年到1年。由此可知,人的知识老化是相当快的,每个人在一生中,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进行知识的更新和补充,以适应工作上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也在迅速发展,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在不断地变革,竞争日趋激烈,谁都无法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知识宝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终身学习。在年少时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态度和人格特点,不但有利于这一时期的学习,也学会了如何学习,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的挑战,搏击世界潮流,体现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为终身学习、毕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记住,没有哪个人会因被动学习而始终取得好成绩,在学习中总处于被动的孩子将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烦恼,所以,从小养成自动自发的学习习惯也是在为自己负责。

7.阅读能够开启你的智慧之门

书籍是孩子最好的朋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让孩子终生受益。

当我们审视每一个成功人士时,我们会一次又一次地感到总有一股力量在左右着他们的人生,这就是知识的力量。一个人要构筑自己的知识城堡需要做许多努力,但最重要的莫过于读书。而少儿时期是孩子学会读书的重要时期,更是人一生潜能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一定要从小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多读书,才能丰富语言,才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能力。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说:“小学生今天作某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达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他的话语明确指出了写作与积累的关系:积累多了,作文的表达自然也丰富了。积累从何而来?从大量的阅读中来。因为读得多了,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就多起来了,语言积累就丰富起来,下笔也有“神”了。

可有的孩子天生不爱读书,认为读书对自己来说就是多此一举,还不如看看电视、听听音乐呢!因此就有了这样的例子:吕楠快小学毕业了。她在学校成绩中上等,但口头表达能力较强,非常惹人喜爱,亲朋好友都夸她聪明。可是吕楠喜欢和电视相伴,平时从不读书;还说读书不如看电视,看电视也可以长知识。

作家赵丽宏在其散文《永远不要做野蛮人》中不无忧虑地写道:“我曾经担心,现在的孩子课外阅读的范围越来越窄,能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很多人已经丧失了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和欲望,而与课程和考试无关的书,他们更是难有机会涉猎。这是一个令人担忧也多少使人感到悲哀的现象。”实际上,伴随着电子产品(尤其是网络)长大的孩子,他们不但阅读时间日益减少,阅读范围日趋狭窄,而且他们的阅读兴趣也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而减弱,许多孩子甚至养成了排斥文字的坏习惯。他们的课余时间被影像、电子游戏和卡通占据着,文字在他们的阅读中只是一种点缀。

很多教育专家呼吁:“孩子对文字的冷漠态度就像一种隐形液体,正慢慢渗透到社会之中。当逃避阅读成为习惯,孩子的阅读能力便迅速退化,从而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

《中国青年报》2001年8月6日刊登的一篇题目为《网络与影视横行的年代,你冷淡了文字吗?》的文章提到:只要留心,人们就会发现,如今两三岁的孩子简直都是古怪精灵,一张小嘴表达能力特强。教育学家认为,这是电视大量信息对儿童刺激的结果,电视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开发。但奇怪的是,这些孩子长到十几岁时却大多归于平庸,读写能力尤差。

教育学家认为,清晰表达思想的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获得,而电视无法培养人们的这种能力。在与电视依存的日子里,人们养成了一种远离书籍的坏习惯,就像与一位朋友在一起待久了,他的坏毛病会传染你一样。

楼女士家有3个女儿,都非常优秀:大女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二女儿在美国攻读多媒体专业硕士,将成为中国第一个在美国获多媒体硕士学位的人;三女儿16岁开始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小说,已出版多部专著、中英文小说,现任美国国务院中文翻译。楼女士说他们培养孩子的秘诀是家里的8个大书柜。楼女士家3个女儿对于课外书各有爱好:老大从小喜欢古典诗词和古典文学,被别人戏称为“王古代”;老二喜欢散文和现代文学,被称为“王现代”;老三喜欢外语和外国文学等,被称为“王未来”。因此,他们家的书五花八门,以满足孩子的需要。1997年楼女士家被评为“北京市明星状元藏书户”,这是一份很高的荣誉,全北京市也只有10个家庭获此殊荣。

阅读可以使你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取得长远的知识效益。有贤哲说过,读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出色的教师。同时还可以从书中获得人生的经验。因为人生短暂,不可能事事都去亲身体验,书中的间接经验,将有效地补充个人经历的不足,增添生活的感受。

匀出一些看卡通、听音乐、打游戏的时间给课外阅读吧!一旦孩子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也就等于握住了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必将拥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

8.学习还得要勤动笔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大多有勤动笔的习惯,因为写的过程就是强化记忆的过程,勤动笔就可以让知识在脑海中留下更清晰和深刻的印象。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有些学习好的同学在学习的时候,习惯拿一个小本子,一边看书,一边在本子上写写画画。

而另外一些同学在学习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了,他们仅仅是在看书罢了。

我们都知道,学游泳时,一般都是先在陆地上学如何摆动手脚。但是,即使在陆地上学得再熟练,如果永远不下水试试,还是学不会游泳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记忆某种知识的时候,只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往大脑里猛塞,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应该动手去“写”,在“写”的过程中使知识在脑海中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比如,在准备数学考试的时候,有的人只是猛看习题的解答方法,想在“看”的过程中将其牢记,而不愿用笔去亲自解答。这是不对的。要牢记某种知识,边写边记才是最确实可靠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有时候脑袋里一片空白,怎么也想不起来的事,如果以前曾边写边记过,这时只要你拿笔一写,往往就自然而然地在笔端出现些眉目了。

“要记得牢就得多动手。”话虽如此,这个世界上仍有不少懒得动笔的人。确实,临时想起要写什么,还得先找出小册子和铅笔,挺不方便的,因此也就更加不想书写了。如果身边经常放着小册子和铅笔,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比如,将小册子和铅笔经常放在书桌、餐桌之类某个固定的地方,就可以免去寻找之苦,而且由于伸手可及,使用它们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当你突然想到要整理或记忆某个知识,可以就近拿到小册子和铅笔,这样就方便多了。

另外,还要注意多写几次,比如记英语单词的时候,我们一般习惯拿着笔在草稿纸上写下那个单词。但是,如果只写一遍的话,是万万不行的。

用手写一个字,看起来很容易,但是深入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该过程是相当复杂的。

首先是以眼观事,以耳听事,然后将这些看到的、听到的信息传给大脑,再由大脑发出信号,指挥手的动作,在手臂肌肉的协同努力下,才能写出一个字来。

由此可见,写的动作至少要三次,借此试试身体各部分是否配合得当,从容自如。

写的动作,不是由手控制的,而是由大脑控制的,大脑越训练越灵活。所以平时自认为记忆力不佳的人,可以培养起“多写”的好习惯,你会为自己记忆力的进步而大吃一惊。

“写”是最有效的记忆方法之一。第一个阶段就是“边看边写”。光是“看”不足以抓住要点,“看着写”就可以捕捉到未曾注意的细节,就可以将模糊的记忆跟正确的事实进行比较。

第二个阶段就是要试试“边背诵边写”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就必须对需要记忆的事项做彻底的了解。

因此,当你无法做到第二步时,就不得不返回到第一阶段,把必须记忆的东西重新背好,再进入第二阶段。如此多次的反复,再难的东西也能够牢牢记住了。勤动笔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做笔记。在课堂上,恰当而合理地做好笔记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个学习成绩优秀者一定是做笔记的高手,他们能够体会到记笔记的重要性,而且知道如何去记好笔记。总的来讲,笔记应该发挥这样几个作用:

①帮助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②整理自己的思路,加深思考;

③通过学习过程的记录,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

④使模糊的认识和疑点变得明确。

所谓的记笔记,并不是在笔记本上重新抄录教科书已有的内容,这无疑是多此一举,用不着如此费力耗时;而且笔记内容如果连自己都不晓得哪些内容是写在哪里,杂乱无章,那就更无法发挥笔记本的功用。

笔记务必发挥“超级辞典”的作用,记的原则是将必须知道的基础性知识和应用项目,有条不紊地整理成册。

那么记笔记就是把老师的话全都记下来吗?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记笔记并不是愈详细愈好,它的价值在于用心听课后,把了解透彻的内容,以自己的语句重新写出来。所以,笔记的内容必须简明扼要,做到只需瞄一眼就知道那一堂课的内容大纲,而不必有一句记一句。为了列出这样的大纲,需要花一点脑筋,才能整理出来。

这个“超级词典”应该是一个简单明了的综合式笔记。一般来说,它必须包括:预习时查出来的疑问、老师讲课的重点、参考书中得来的资料、从报纸上找来的剪贴资料、例题、练习问题、自己容易犯错的地方、同学的另一种解答方法等等。

把上面的这些内容全部都整理在一本笔记本内,它才能发挥“超级辞典”的作用。

那么,课堂笔记到底该记些什么呢?

①记老师的板书。这些是老师讲课的思路,也是重点内容。如:基本的大小标题,基本定义、原理等,力求准确。还有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在黑板上画的图形、表格、文字说明、关键词语、有说服力的数据、典型事例等。

②要简明扼要地概括记录老师的讲解,特别是例证分析——可谓课堂讲授的精华,一定要尽量记录。

③记下自己在听讲过程中突然产生的对解决某个问题有启发意义的灵感或殊途同归的解题思路,尤其是最佳方案。

此外,在笔记的版面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笔记与通常书本不同,它主要是一种供我们复习用的纲要式文本,因此在版面形式上也要注意与一般书本区别开来,要力求做到简明扼要、形象生动、一目了然。重点、难点、疑点要记全,但不必照抄老师的原话,否则会因忙于记笔记而顾不上听下面的内容。

②笔记不要写得太密,最好在一页纸的左边、右边或下边留有空白,以便以后做补充。

好的笔记还有自己的独特的标记方式,包括各种各样的符号,彩色标记以及在课后复习过后留下的痕迹和进一步的疑问,同时还应该在笔记边缘处列出小标题,以便于整理思路。记好笔记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学习,善待自己的笔记才能说是真正善待自己的学习。

对于课堂上做的笔记,在课后要进行及时的复习,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办法:

①圈点法。运用自己熟知的符号,如“圈”、“点”、“线”、“框”等,圈定老师讲解的知识重点,锁定目标,便于今后复习巩固时掌握重点。注意标示位置要恰当,目的要明确,切不可“鬼画符”,似是而非,在课后整理的时候自己也看不懂。

②文字压缩法。上课认真细致地听讲,留心老师反复重复的话题。边思考边把重要的知识要点在相应的地方记录下来,只记几个重要词语,其他一律用省略号代替。对不清楚的记录要利用休息时间进行整理,切不可贪多求全,把记笔记当成听写训练而忽略对知识的“消化”。

③卡片法。把笔记整理成问答式的卡片,贴进书里。卡片逐渐增多,你的视野也会随着教材“丰满”起来,书就成了一个“袖珍图书馆”。制作卡片要讲究科学、简明、实用;纸片不宜过大,内容不宜冗长,以免成为复习时的精神负担。

勤动笔的好习惯应该注意从小养成,这样好习惯才会更加巩固,孩子的学习劲头也才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