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的潜能是这样挖掘出来的
32001500000009

第9章 让孩子在多个方面提高自我

1.让孩子把小事做好

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做大事,成大器,但如果眼前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都做不好,又怎么指望他能做成什么大事呢?孩子是一张白纸,将来他做事认真还是粗心大意以致总把好事办坏,全在于幼小时父母在这张白纸上面书写些什么。

徐嘉很聪明,可她的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妈妈发现她试卷上的错题有不少都是小数点丢掉了,就让她重做一遍。她在草稿纸上做得很正确,可是再往作业本上抄写时,还是把小数点丢掉了。不仅如此,生活中,徐嘉也是个“马大哈”:袜子经常会丢了一只找不到;离开家却把钥匙锁在房子里;上学了文具盒里不是不见了铅笔就是没有了橡皮……

有一天中午,妈妈让她去倒垃圾,她高高兴兴地去了。当她倒完垃圾回来后,妈妈到楼道里一看,天啊!垃圾从自己家门口到垃圾道口满地都是,于是就喊徐嘉,让她快过来看看。

她看后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还说:“这有什么?不就是一点垃圾吗?大惊小怪的。一会儿打扫卫生的阿姨会打扫干净的。”

妈妈看她满不在乎的毛病又出来了,就说:“你不把楼道里的垃圾打扫干净,下午就不要上学了。平时做作业粗心大意,倒垃圾也马马虎虎,你从小就这个样子,长大了能做什么呢?”

徐嘉听到妈妈生气的口气,乖乖地打扫楼道去了。妈妈想到女儿的问题,真是烦恼极了。当晚,刚好电视里播出了教育孩子的节目。其中,有一个孩子与徐嘉的毛病如出一辙,看来这种情况还挺普遍的。这以后妈妈重点加强了对徐嘉这方面的纠正教育,情况也慢慢变得好转起来。

其实,大多数小孩或多或少都有在小事上不细心、无耐心的毛病,这很正常,因为他对有些错误导致的结果没有充分的认识,这时候家长的引导就显得不可或缺。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父母教育孩子必须抓住每一个小环节,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孩子的心灵是脆弱和敏感的,不要觉得他们还小,什么也不懂。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可能件件都是大事。

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它精辟地阐述了一个道理:想有所成就,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父母关注孩子做事细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一个个小问题,更重要的在于在问题的解决之中,逐渐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将会成为孩子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习惯,决定孩子的行为;行为,又潜在地决定着孩子的性格;性格,最终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清华大学有两句著名的口号,一句是“心怀天下”,另一句是“从小事做起”。但是很多人往往只欣赏第一句口号,不懂得“从小事做起”才是做人做事的起点。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让人无奈的不是突如其来的雨,而是自己忘记带伞。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都要带好那把伞。生活中,常常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细节无休止地消耗着人们的精力,阻碍人们的成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人父母者一定要让孩子懂得:天下的良好习惯,都是通过细节的磨砺而养成的。

为此,父母要培养孩子既要心怀壮志,更要脚踏实地。细节实际上是获得某种机遇的长期准备。细节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眼光,也是一种积累、一种智慧。父母要善于教育孩子竭尽全力地圆满完成一些不起眼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洗一件自己的衣服,清理一次地板等等。这对全面锻炼孩子,增强孩子的综合素质,肯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古人曾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孩子能够做好一件小事后,自然高兴,父母再加以引导去完成其他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讲,家长教孩子做好小事还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之一。因此说,教育孩子认真细致地做好不起眼的事情,甚至做好别人不愿意干的事情,是成就孩子未来事业的必备素质。

让孩子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会越帮越忙,自己5分钟能做好的事情孩子半个小时都做不好,所以不愿让孩子动手做事,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可以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如果不想培养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孩子的话,千万不要做万事包办的父母。

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为了让孩子的生活更加完美,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认真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的习惯。

2.让孩子按规律作息

小孩子的时间观念一般都不强,做起事来常常边玩边做,对于规定好的作息时间有时会耍赖、不遵守。应该说对于孩子这都是正常的表现,但是作为家长不能任其发展下去,需要花大力气来纠正。

孙建亮读小学了,做任何事都特别慢,磨蹭。早上起床起半天,有时穿一件衣服要磨蹭五六分钟的样子。刷牙挤个牙膏也用上半天,好像在玩牙膏。吃早饭,基本上每顿要1小时,张张望望,吃吃停停。晚上看电视,看起来就没个完,妈妈三番两次地催促他,他也不上床睡觉。更急人的是,这两天学校考试,他的试卷有好几道题都来不及做,考试结果一塌糊涂。见到这种情况,他的妈妈后来想了个办法。

一天,当他还有十分钟就要上学的时候,妈妈才喊他该吃早饭了,妈妈就站在一边时刻地提醒他还有几分钟,过了一会儿,又提醒他还有几分钟。这样一来孙建亮有了紧张感,但是还是迟到了。

妈妈于是给班主任打了个电话,说明了具体情况,请老师协助她。

孙建亮到了学校以后被老师批评了。从那以后,他每次吃早饭都很着急。因为他担心如果真的晚了,到学校以后班主任老师又会批评他的。

妈妈想,吃饭慢的问题是解决了,其他的问题仍然存在,该怎么办呢?

孩子时间观念的培养应该从小做起,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应灌输和强化这一观念,因为这对每个人一生的成长都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如果像孙建亮妈妈一样到了小学才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也不必太着急,只要想办法,循序渐进,问题总会解决的。

有的孩子平时做作业磨蹭,一小时能做完的作业,边玩边做了三个小时也没有做完,不但会形成动作慢的坏习惯,而且还会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品质,浪费了求学的黄金时间。对此,家长应与孩子一起讨论,以确立日常生活中的常规事务(如起床、吃早饭、上学、放学回家、午睡、下午上学、放学回家、做家庭作业、上床睡觉等),该从什么时间开始干,最多花多少时间干完等。重要的是要指导孩子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即制定好学习计划,按计划学习,要让孩子拥有一份切实可行的周安排表,力求做到每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完成作业后,才去参加适当的文娱、体育活动,要求孩子“今日事,今日毕”,当天的作业不要拖到第二天完成。惜时是成功的秘诀。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是一个人做事成功的基本前提。孩子的拖沓久而久之会形成习惯,最终使他们变得懒惰,而懒惰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要培养孩子有计划地做事情,分配时间,节省时间。这是培养时间感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训练孩子时间感的目的所在。时间感的培养包含了对时间的把握和感知,对时间的合理分配。一个有时间感的孩子,通常做事情会比较有条理性,主次分明,效率很高,而没有时间感的孩子,即使他自己知道是几点、几号、星期几,却不一定懂得合理地使用和分配时间,做事情作风拖拉,没有时间观念。所以,如果让孩子从小就对时间有着很强的感觉和概念,能够从小训练他合理地分配时间,将对孩子今后的生活学习非常有帮助。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人生不出售回程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要让孩子懂得珍惜时间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从而树立高度的时间观念,充分利用时间,发挥自己生命的最大潜力,有效率地去学习和工作。

另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家长帮助孩子制定了作息时间,生活气氛就会紧张。渐渐地,孩子的懒散行为就可以克服了。平时,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他们的动手能力获得提高。刚开始时,孩子的进步会很慢,父母必须要有耐心。父母不要每天跟孩子唠唠叨叨,这种说教是毫无益处的。当孩子浪费时间尝到了一些苦头时,他才会在其中接受教训,认识到不抓紧时间就要受到损失。

(2)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办理的,例如上课、做作业、打扫卫生等;另一类是较为自由的,在一段时间内,什么时候办都可以,例如理发、买衣服等。对于第一类要求孩子形成定时、及时完成的好习惯,比如孩子放学回家要先做完作业后再去玩;对于第二类,则要求孩子学会随机办理的好习惯,完全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出去散心的时候办理。

在如何利用时间问题上,家长一定要树立一个好榜样。“当日的事当日完成”。父母对这样的格言,既要传授给孩子,更要身体力行,绝不能说“我现在没时间,明天再说”。父母也应遵守时间表,干任何事都要准时。

3.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就是孩子的好奇心,因此做父母的决不能漠然视之,更不应当泼冷水,要进行有效地启发和诱导,要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尽力引导孩子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季亚是个活泼的孩子,他对身边事物总是感到那么好奇,凡是有不知道的,他一定会努力寻找答案。他是那么喜欢问问题,同学们因此送给他一个“十万个为什么”的绰号。季亚还真是对得起这个外号。他那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儿一直保持着。季亚的父母很欣赏他这种凡事喜欢问“为什么”的好习惯,爸爸妈妈努力保护和鼓励他的好奇心。

有一次,季亚正在电脑上玩游戏,突然他对电脑的零件产生了兴趣。于是,他问爸爸:“电脑里面硬件是怎样工作的呢?”

面对季亚的发问,爸爸想了想,笑着对他说:“关于电脑如何运作的问题,我也不是特别清楚。不过,我有个建议,咱俩一起把它拆开,研究一下怎么样?”季亚高兴地说道:“太棒了,我们一起来找答案!”

接下来的时间,爸爸和季亚对电脑进行了一次“解剖”,而季亚的问题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答案。

之后,爸爸看着如此好奇好学的儿子,欣慰地说:“儿子,我们来签一份合同吧,以后,凡是遇到什么问题,一定要保持你这份好奇心,将问题一网打尽。怎么样?”

季亚回答:“好的!我举双手赞成。”

孩子从小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会观察、比较、分析,长大后往往会变得更加充满智慧。好奇心受到良好保护和激发的孩子,将表现出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些都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散性思维很重要,它是一种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问题、寻找答案的反常规思考方式,往往有想象和幻想成分的参与。孩子的好奇心可导致其思考,利于锻炼发散思维,最终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家长要鼓励孩子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当孩子天真地向父母问这问那时,或用自己的想象来解释客观事物时,父母不应一笑置之或随意地加以否定,而是要正面鼓励并积极引导孩子的发问及幻想。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奇。”求知欲一般由好奇心发展而来,是人们积极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欲望。当一个人把求知当做自己的欲望时,他的学习过程就变成一个积极主动“上下求索”的过程,他就会主动地去阅读以获取知识,积极地思考问题,并通过做实验来验证他所学的知识,他学习时的注意力也会特别集中,会呈现出一个良好的求知状态。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源泉,而创造力又可以奠定一个人日后成功的基础。好奇是走向成功的第一秘诀。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想方设法发掘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别出心裁的新花样和恶作剧,正是他们创新精神的体现,父母千万不要感到气恼,更不要责怪孩子。

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好奇心很重要,要搞科学离不开好奇。道理很简单,只有好奇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孩子的好奇心与生俱来,它主要表现在好问、好动方面。提问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由于思维的不成熟或者某方面知识的欠缺,提出的问题在成人看来往往很可笑。父母千万不要嘲笑孩子的幼稚。孩子喜欢探究并具有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常常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每当见到一个新事物,总想去了解,父母的呵斥会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并启发孩子“异想天开”。

在培养孩子好奇心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1)当孩子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父母不用给孩子提供所有的标准答案,而是要鼓励和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来寻找答案。不要敷衍孩子,要给孩子以满意的回答。父母如果不懂,就与孩子一起去找答案。也可以进一步提出一个疑问和悬念,激起孩子更强的好奇心。

(2)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设置一些适合孩子动手的物件,增强孩子动手的信心和探索事物的机会。不要对孩子严厉管束,更不能打骂孩子,要让孩子有自由想象与拼装东西的空间,并让他获得成功的感觉。

(3)父母应该与孩子一起探讨未知的世界,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鼓励孩子与父母共同参与游戏活动。在孩子讲话时家长要认真听并提出问题,显示出极大的兴趣。在游戏过程中,鼓励孩子要积极动手。这样既能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又可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不要阻止孩子进行新的尝试,即使它是错误的,因为孩子会从动手的错误中学到东西。

(4)可以让孩子为自己的努力做个评价,让孩子为自己做出积极的评价。比如“我成功拼装了一个物件”、“我要继续做下去”等等。

(5)父母要多给孩子介绍周围的世界,对周围世界了解得越多,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就越强烈。从平常生活中找到孩子感兴趣的事,让他从平淡的生活里找到兴趣点,诱发好奇心。

4.别不把孩子的动手能力当回事

教育家陶行知有句浅显易懂的话,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家长们应该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学习能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尤其是在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考试成绩排第五名还是第十五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拥有了学习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孩子无论在什么样的学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学有所成,也会给中学、大学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动手能力就是学习能力中重要的一环,而这一环被许多家长忽略了。

高女士有个女儿巧巧,今年8岁,已经读二年级了。高女士当年高中毕业后因成绩不理想,当了一名公交车售票员,后来通过刻苦自学会计专业,取得了大专文凭和会计师证书,才有机会调到现在的单位。自身的经历让她下决心抓好女儿的教育,不能让巧巧像自己一样在求学阶段落在人后,从而给以后的人生增加奋斗的难度。所以,除了学习之外,需要动手去做的事情她基本不让女儿伸手。但是有一件事的发生让高女士受到了震动。

巧巧跟同学们一起参加市电视台一个少儿节目,在做一个十分简单的手工时,巧巧没有做下来。看着电视上巧巧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高女士感觉很尴尬。后来巧巧的老师也反映,巧巧的动手能力太差,如不加强,会影响她以后的学习。

但是巧巧不喜欢动手的习惯已经养成,高女士采取的一些措施很难奏效,为此她很着急。

这一天,高女士在办公室聊起这事,同事老张一听直拍大腿:“唉呀高姐,有巧巧这样的孩子你就烧高香吧,我们家的那个捣蛋鬼才真让人头疼呢。”

原来老张的儿子虎子今年6岁,正上幼儿园。虎子的性格十分好动,更要命的是他的手始终闲不住,无论走到哪里都这里捅一捅,那里拍一拍,好奇的东西就拆开来捣腾一番。老张家里的电视机、电脑、DVD以及他自己的玩具都是坏了修,修了坏,可他对学习识字这样的事情却一点不感兴趣。

在这里,巧巧的过于不好动手和虎子的过于喜欢动手都有其积极的一面和需要矫正的一面。就巧巧来说,她属于好静一类的性格,加强思考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固然适合她的个性,也有利于她的成材,但如果动手能力过差,则会制约她的成长。就虎子来说,喜欢动手并不是坏事,因为就人才的类型来说,有的人偏长于书本知识的学习,有的人偏向于动手能力,虎子也许属于后者,关键是要积极引导,不能乱动手,同时书本知识的学习也不能放松。

科学证明,动手能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进而提高孩子的智力。很多好动的孩子虽然不安分但是很聪明,经常动手做一些小东西,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会特别丰富,所以试着让孩子动动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是父母的明智之举。创新素质是一个人各种素质中的关键因素,是成功素质的核心。一个人创新素质的高低不仅体现出他的智力水平高低,还与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个性品质密切相关。喜欢动手去做且具有高创造能力的孩子自信、乐观、执著、顽强、坚忍不拔,这种坚强的性格、坚定的意志品质是成功的根本保证。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教授认为:“中国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注重动脑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动手能力的锻炼。当前素质教育要求:变单纯的灌输知识为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孩子动手能力差,主要原因有:1.父母担心孩子小不会做事,或怕孩子损坏东西,怕他出事,许多事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而由自己包办,所以,孩子失去了动手的机会。2.家庭装饰摆设成人化,没有孩子动手的小天地。孩子进了家门,这不许动,那不许碰,玩具不能自由拿放,孩子可活动的空间太小。3.孩子动手材料少。爸爸妈妈花钱买的玩具,外表虽美观,但大多数是机械或电动的,不能拆拼,孩子缺乏动手材料。

灵巧的手是一个人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在大脑中支配手部动作的神经细胞有20万个,而负责躯干的神经细胞却只有5万个,可见大脑发育对手灵巧的重要性,而手动作的灵敏又会反过来促进大脑各个区域的发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灵手巧”。

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首要条件是从“趣”字入手,只有孩子在情感上进入了,孩子才有可能具有主动性。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家长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活动,使孩子所学的知识、技能重新组合加工,进行新的设想、创作。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模仿的新发展。要通过各种活动,启发孩子的创造精神,想方设法让孩子通过各种活动,促使他们“动口、动眼、动脑、动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启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综合起来,培养动手能力,父母尤其不能忽视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多动手勤练习。让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千方百计翻书查资料,设计出最好、最合理的,甚至找到连家长都想不到的简单易行的好办法。不要对孩子严厉管束,更不能打骂孩子,要让孩子有自由想象与拼装东西的空间,并让他获得成功的感觉。

(2)生活中的动手能力。在不影响孩子探索和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设置一些适合孩子动手的物件,增强孩子动手的信心和探索事物的勇气。

(3)鼓励孩子与父母共同参与游戏活动。在孩子讲话时家长要认真听并提出问题,显示出极大的兴趣。在游戏过程中,鼓励孩子积极动手,可以让孩子把做东西的感觉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4)父母可以与孩子围绕一个题目编游戏,要注意根据孩子的兴趣、特点选择游戏,探索它的内容,比如,以放大镜、收藏箱、分类盒为主题。

(5)教孩子生活独立。鼓励孩子自己洗手、洗脸、刷牙;家中的一些家务活,如包饺子、择菜等,可让孩子动手和父母一起做。很多孩子能在选择物品时做出正确的决定,尽量让孩子选择那些有助于开发他动手能力的物品,然后让孩子按自己的选择去做。

5.从小注意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小孩子讲究什么思维能力?”持这一想法的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较强的思维能力正是通过小时候的锻炼得来的,一个从小就遇到问题不求甚解的孩子,你还能指望他长大后有深入思考的能力吗?

郝友的依赖性比较强,他做事经常问爸爸妈妈自己该怎么做,做作业时,遇到一时不懂的问题想都不想一下就去向妈妈爸爸请求为他讲解。

有一天,郝友的爸爸骑自行车带着他去郊外玩。在路上有一架飞机刚好飞过头顶。郝友的爸爸说:“儿子,你看,飞机尾巴后面长长的一条是什么呀?”郝友往天上一看,果然有一条长长的白线,他迫不及待地问爸爸:“爸爸,快告诉我,那是什么呢?”

爸爸说:“你要自己先想一想,为什么飞机飞过会有那么笔直的一条线呢?自己动脑之后,想不出来时,才能去问别人啊。”

后来老师也向郝友的爸爸反映,郝友遇到问题总是先问别人、问老师,而不是先认真地看看题目、动动脑筋,这个毛病如不能纠正,会影响他的学习和成长。

郝友的爸爸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苦于不知从何入手。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家长需要做的只是适当的引导,孩子喜欢问说明他好奇心强,只要把这种好奇心往深处做一点引导,他就会发现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的乐趣。

孩子思维的发展是由具体向抽象发展。适当的教育与训练,不仅可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还可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等,从而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家长要主动提出一些孩子能回答的问题,引导他去思考,锻炼孩子的思考力。在家庭生活中,锻炼孩子思考力的机会是很多的,只要家长在这方面做有心人,善于引导儿童去思考就会获得收获。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有了较多的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语言表达能力也达到较高水平,为思维发展提供了工具。父母要引导孩子遇到问题如何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做出逻辑的判断、推理来解决。教孩子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一旦他们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会像插上了思维发展的翅膀,抽象思维能力就能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

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要让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遇事不能先问别人的看法,先要好好分析一下过程和原因,自己想出办法来之后,再看看别人的意见,看看自己的思路和别人的有何不同,然后再总结一下,告诉孩子不要太在乎别人的否定意见。培养孩子科学用脑的习惯,对学好各门功课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应要求孩子独立完成作业,不可抄袭作业,使孩子养成勤思、勤问、先思后问的习惯。

创造精神是独立思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瑞士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做过的事的人。”不要怕孩子提出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要尊重他们不同寻常的提问、想法,这些问题背后有可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要尽量引导孩子突破定势的约束,推陈出新,不落俗套。如果父母一味地用狭窄的标准来约束和衡量孩子,必将扼杀多样化的思维,从而也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人的创造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没有人一出生就是创造者,他们只是喜欢思考。任何新的理论刚提出时,都可能被人们嘲笑,提出者都可能被人们骂做是疯子,他们的成功都归功于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向权威挑战。

敢于提问的人才是勇敢者。事事留心皆学问,要孩子留心身边的现象,发现平凡中的新奇,也是追求成功所必须养成的一种习惯。对于孩子来说,它可以通过培养而形成。观察者要做有心人,要有意识地观察某种事物,要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样的观察,收获大,印象深。

6.急脾气是孩子潜能得以释放的障碍

人们谈到对某个人的印象,大多会提到某某是个慢性子,某某是个急脾气,可见脾气的急与缓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脾气急躁有很多坏处,小孩子脾气急躁做事便没有耐心,大人脾气急躁会让人觉得不能托以重任。有的人认为一个人的脾气是天生的,很难改变。很难改变不假,但只要家长付出努力,别用你的急躁脾气去纠正孩子的急躁脾气,就一定能见到成效。

陆凯是个机警、反应很快的孩子,但同时他的性格也是很急躁的。吃饭、走路、说话无不表现出一个“快”字。每次跟大人一起做事情,都是他在催促爸爸妈妈怎么样怎么样,有时,甚至人家话还没讲完,他就抢过话头把自己的观点表述个不停。

这一年元旦,陆凯和爸爸、妈妈、奶奶一起打扑克牌。爸爸发现,每当陆凯手里有好牌时,他便焦急地催促坐在他左边的奶奶快些出牌,他这样做就是为了自己能快些出完手中的牌。

于是,爸爸对陆凯说:“玩牌是大家共同参与的游戏,你要给别人一点思考的时间才行,不能只是为了你一个人能早点赢牌就不顾别人。这样下去,谁还会再跟你一起玩呢?”

陆凯若有所悟地点点头。但是过了一会儿,他还是不停地说:“快点出吧,我这次的牌又特好!”

结合儿子平常遇事总爱急躁的表现,爸爸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在这方面的教育出现了空白,如果不及时纠正,不管对他日常的学习还是对他将来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坏处。

是否有耐心被认为是一个人心理素质优劣、心理健康与否的衡量标准之一,也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培养孩子的耐心、帮助他克服急躁的毛病,不仅对他在学习上有帮助,而且对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的帮助。

培养孩子的耐心和意志力建议使用如下方法:

(1)确立目标法。家长应该指导和帮助孩子制定短暂和长远的目标,使孩子有努力方向。孩子心中有了目标,有了“盼头”,就会为表现出坚毅、顽强和勇气,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确立目标一定要恰当,应该使孩子明白这目标不经过努力是达不到的,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目标不能太难或者太容易,太难或太易的目标都不能锻炼孩子的意志。另外,目标如果是合理的,那就应当要求孩子坚决执行,直到实现为止,不能迁就孩子,更不能让孩子半途而废。

(2)独立做事法。应尽可能让孩子独立活动,比如让孩子自己穿衣,自己完成作业,等等。孩子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必定要克服一些困难、障碍,也正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使他的意志得到了锻炼。假如孩子不能独立完成这些活动,父母也不应赶紧去帮助,应该“先等一会儿”,要让他自己去解决困难。当他战胜了困难,达到了目的,会显示出一种经过努力终于胜利的满足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耐力和意志也就随之增强。

(3)解决困难法。父母应该有意识地为孩子设置些障碍,为他们提供克服困难的机会,使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有点小小的坡度。倘若把孩子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全部清扫干净,他现在可能平平安安,日后就会逐步失去走过坎坷道路的能力。

(4)自我激励法。孩子的意志品质是在成人的严格要求下养成的,也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自我控制的结果。父母应时常启发孩子加强自我控制、自我鼓励、自我禁止、自我命令以及自我暗示等,都是意志锻炼的好方式。比如,当孩子感到很难开始行动时,让孩子给自己下个命令:“大胆些!”“不要怕!”“再坚持一下!”等。

(5)充分肯定法。对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努力和取得的点滴进步,父母要给予合适的肯定和赞许。赞扬、鼓励可以鼓舞孩子的勇气,提高孩子的信心,有利于意志的锻炼。在孩子没有耐性完成计划时,家长要进行具体分析,切忌说:“我就知道你完不成任务”,“我早就说你没长性”等丧气话。否则,只能使孩子一次次增加挫折感,而最终失去做事的信心与耐心。最后,要提请父母注意的是,人的意志品质与性格特征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耐心与意志力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性格内向的孩子应加强果断性和灵活性的锻炼,培养他大胆、勇敢、坚毅的品格。

父母可以从孩子的兴趣着手,选择一项孩子感兴趣而又能够适应的活动,做深入持久的培养;为孩子制定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相对严格的生活作息制度,借助家长的督促,来培养孩子的耐心。为孩子设立一定的困难情景或有目的地让孩子接受一些磨难教育,通过挑战和考验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力,达到培养耐心的目的。

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只要情况允许,不要立刻满足,这叫做“延迟满足”。要让他等一段时间,让他学会忍耐,让他知道这个世界的事情不是他想怎样就怎样的,他所要的东西不是立刻就可以到手的。要磨他的脾气,炼他的性子,使他变得更有弹性、更有耐心,这对孩子学会做事是非常重要的。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家长必须学会拒绝,否则就是在鼓励孩子放纵自己。这方面特别要注意的是父亲和母亲要互相通气,保持一致,以免孩子钻空子。家长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点障碍,为孩子提供一些克服困难的机会。因为耐心是坚强意志磨炼出来的,越是在困难的环境中,越能锻炼孩子的耐心。

纠正孩子的急脾气,父母要做到以下几点:

(1)父母要通过和孩子交谈帮助孩子认识问题,培养孩子的耐心。如果孩子因为玩不好游戏而大发脾气,干脆不玩游戏。那么,父母可以告诉他,这些事的确使人不高兴,但是拒绝游戏也解决不了问题,然后再引导孩子完成它。

(2)父母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时就要有耐心。孩子做错了事,要给他讲道理,耐心地告诉他错在哪里,即使在拒绝他的不合理要求时也要使其心悦诚服。父母要经常结合身边的人和事,讲讲历史上的成功故事,让孩子认识到每一个成功的人、每一项成果,无不是经过几年乃至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的结果,没有耐心是无法取得的。父母要让孩子意识到,成功是件了不起的事,但过程往往是枯燥无味的,是需要耐心和毅力才能达到的。

(3)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菜、擦桌子、洗碗等等。刚开始孩子会漫不经心地边做边想玩,此时家长就要站在一边,教孩子做事的全过程,让孩子用心去做,直到把事情做好。要集中孩子的精力,使他们持久地沉浸在一种活动中。要让孩子知道,生活中许多事是需要耐心和等待的。不能因为孩子饿了马上要吃,渴了马上要喝,想要什么立即就给买。

(4)家长可以给孩子找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做。例如天天扫地、照顾邻居老人、坚持晨练、写日记等等,至少要能坚持一个学期。这种事对培养孩子耐心作用非常大。不过要和孩子商量,不要硬派,让孩子自己下决心去做。

7.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

人的交际能力越高,交往的时间与空间就越大,生活也越丰富,得到的支持与帮助也就越多,机遇将不期而至。人际交往能力是孩子常会面临的一种困难。教育孩子调整自己的行为与态度,主动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人际交往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孩子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发挥必备的素质之一。

姜美辰是个长得很可爱的小姑娘,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妈妈发现姜美辰很少与同学们一起玩,经常一个人独来独往,总是对着电视消磨时间。出去玩时,遇到同龄的小朋友,即使人家主动跟她打招呼,她也很少与对方交流,家里更没有她的同学来玩,她也几乎不与爸爸妈妈说自己的事情。看到电视节目感到好笑时,她也是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傻笑,从不讲给爸爸妈妈听。

有一次,她在看《猫和老鼠》时,哈哈大笑起来。

妈妈走到她的身边,问道:“女儿,这个故事有那么好笑呀?”

姜美辰没有理会妈妈。等她看完了之后,妈妈又走过来,耐心地说:“女儿,《猫和老鼠》你从小就看,现在你已经读三年级了,你能告诉妈妈,你有没有自己的好朋友?”

姜美辰摇摇头:“妈妈,我只喜欢看电视,不愿意和别的同学玩,因为每次玩的时候总是会吵架。”妈妈说:“哦,原来是这样。那么,妈妈教你怎样去跟其他人交朋友,好吗?”

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家庭生活很重要。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多创造与孩子合作的机会,如母女一起做饭、父子一起修理自行车等。在与父母的合作中,孩子可以学到与他人合作的技能,在今后与他人的交往中能运用这些技能。对于孩子主动进行合作的行为,父母应该给予表扬。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孩子真正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技能往往是在与同伴集体的活动中,如在学校的运动会上,为同学服务、加油等。在当今社会,团队精神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如果孩子具有团队精神,将更有益于他立足于世。因此,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合作的机会,让孩子在合作中学会与人交往。

人际关系的破裂也往往是由于缺乏主动宽容他人、谅解他人的胸怀所致。交际的重点是要让孩子学会宽容待人,要心胸开阔,宽以待人,不嫉妒他人,得理也让人,教育孩子胸怀宽广,摆脱嫉妒心理。

有的孩子不能与伙伴友好和睦地相处,不能掌握基本的社会交往方法、规则。有的孩子更害怕与老师交往,不懂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不敢在老师面前发表意见。父母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解决孩子的这类问题。

首先要注重爱的表达,比如分享孩子的高兴情绪,理解和分担孩子的痛苦情绪等。让孩子感到父母是他完全可以信赖的人,从而感觉安全。

父母还要腾出时间与孩子共同玩耍。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给孩子多找一些同龄伙伴,鼓励孩子与他们一起玩耍,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到欢乐,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激起他们友好相处的意愿和行为。不要夸奖孩子的独自玩耍行为,这将使孩子更喜欢独自玩耍。在孩子面前要多鼓励他与别人一起游戏,告诉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是很好的。

鼓励孩子帮助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父母在孩子面前说话时也要注意,让孩子懂得得理让人,以和为贵。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这是难免的,重要的是要学会处理。孩子的很多理念和行为是受父母影响的,要是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说某个孩子的坏话,孩子就会对那个孩子产生敌意,而不愿与他交往。

现代社会,如果不会与他人合作,知识再多也枉然。父母有责任培养孩子与他人友好合作的习惯。社会是一张网,个人是组成这张网的点,不管你做什么事,你都会与你周围的那几个点发生某种关系。关心和帮助他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父母应当让孩子懂得,帮助别人就是帮自己,当孩子无私地帮助别人的时候,心中是自豪的、宽容的,当他全身心投入的时候,他的价值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要教育孩子助人为乐。助人就是助己,生存就是共存,你希望别人怎样对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别人。父母必须做出榜样,父母要在生活中热心帮助弱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同时鼓励孩子帮助别人。

相信为人父母的都希望教导孩子能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乐意与人合作。实践证明,人与人之间明显冷淡的相互关系,必然导致人产生消极的劳动态度,给共同的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与人合作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父母要积极引导孩子与人合作,在合作中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8.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在别人面前把想法表达清楚,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准确地把自己的想法或情感传递给别人,让别人了解、理解你。良好的口才对于孩子将来的发展非常重要。

章显是个特别听父母话的孩子,可是,有一点,他就是不爱多说话。平时,做完作业,他就喜欢读书或者看电视,很少同父母一起交流、谈心。章显的爸爸妈妈平时也是大忙人,不是很重视孩子这方面的表现。

2005年11月11日电视里公布了奥运福娃,章显和爸爸妈妈一起看这个节目。爸爸和妈妈在讨论五个福娃哪一个名字和形象更好一些,在一旁坐着的章显却一言不发。

妈妈觉得每一个孩子看到小福娃可爱的样子,都会情不自禁地说上几句的,爸爸也意识到儿子实在是太沉默了,家里几乎听不到他的声音,于是问道:“儿子,你喜欢哪一个福娃呢?”

章显见爸爸问自己,想也没想就回答说:“都差不多。”

妈妈接着说:“我喜欢‘北北’。你觉得怎么样呢?”

章显说:“嗯,可以。”

爸爸和妈妈相视了一下,妈妈又对他说:“显显,你已经是大孩子了,对任何事物都该有一个自己的喜好评价呀?每个人都是有头脑和思想的。你有什么想法,以后要跟爸爸妈妈说出来才行。”

后来从章显的老师、同学那里了解到,章显碰到说话、发言的事情就往后躲,上课回答老师问题从不举手,偶尔被老师提问到,他会满脸通红、吭哧吭哧地说不出话来。

家长不能简单地把孩子不爱说话归结为性格因素,认为是不可改变的,实际上越是早一点重视这个问题,越容易“撬开”孩子的嘴巴,让他变得爱说话。

当然,孩子爱说话还不够,还必须会说话,所谓会说话就是说出的话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说话有条理,而且能抓住重点。说话的一方要表达清楚,以便听的一方能马上理解,没有偏差,没有误会。许多孩子很能说,在家里,只要给他机会,就可以不停地说下去,但大多都不着边际,有很多时候话讲完了,听的人却一头雾水,不知道孩子到底表达了什么。有很多孩子,在父母面前能说会道,但如果来了生人,便吓得不敢出声。有些孩子在私底下说得头头是道,但真正让他上了正规场合却扭扭捏捏,说话结结巴巴,这些都不利于孩子今后独立地走入社会,做父母的应该从小引导孩子会说话,有勇气有信心说话。

许多孩子在说话方面存在障碍。前人说:“一言可以兴邦”,“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具备良好口才的孩子能与周围的人们很好地沟通,与周围的同学朋友友好相处,能在某些场合很大方地推销自己。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没有竞争意识的人是很难适应社会生活的。

父母要学会倾听,满足孩子说话的欲望。一般情况下,孩子回到家里见到父母通常会把发生在自己身边有趣、稀奇的事情说给他们听。这时父母应认真倾听孩子的讲述,并要用一些神态、身体语言让孩子感觉到他们正听得很投入。如果父母正忙着没时间听,要态度温和地跟孩子商量:“你看,妈妈正忙着呢!等会儿我坐下来仔细听,好吗?”因为孩子在讲话前总是一腔热情,这样一说,孩子就不会感觉很失望。

父母还要学会引导、激发孩子的欲望。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常常喜欢独自一人玩,默默地做事,父母对待这样的孩子要千方百计地引导他说话,把他说话的欲望给激发出来。问孩子一些问题,尽量避免问那些只需要孩子点头说“是”或摇头说“不是”,“有”或“没有”这一类的问题。可以问他一些学校里的情况,比如“老师是怎样夸奖你的?”“班里和你最要好的同学都有谁?”

父母要学会指导、帮助孩子说正确的话。孩子说话时可能会出现用词不当、前言不搭后语等现象。父母在听的过程中,要随时帮助选用正确的词汇,要求孩子有准备地搭配语言,让孩子把话讲完整,教孩子把想讲的话联系起来思考后再讲出来。坚持下来,孩子语言的准确性就会不断提高。

父母要注意提高孩子的思辨能力。由于孩子的知识面较浅,接触外界的机会相对要少,辨别能力比较低,所以,他们说的话常会与客观事实不符。父母在听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孩子的说话内容,并作出肯定,给予正确的判断。在父母与孩子共同的评析过程中,孩子思想的准确性、深刻性会变得更好。

孩子爱不爱说话,还跟环境有关,家里人多说,孩子的语言能力也强。思辨能力跟口才有着必然联系,思辨能力强,口才就好。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让孩子多看一些科普书,看电视新闻,了解世界,了解社会,平时多跟孩子交流、讨论一下人和事,多参加社会活动。在家庭中不管讨论任何问题都要让孩子发表意见,也可以锻炼孩子的口才。多看书,看多了,理解多了,学习书中优美语言的用法,逻辑思维自然有条理了,孩子也就会引经据典,更有说服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提高了。常带着孩子出去走动走动,多见见人,多与他人交流。只要有机会就与孩子说话,有意识地反问、提问。让孩子在聚会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全家人一起演讲,大家相互提意见,哪怕孩子说得不好,也要鼓励他。总之,父母要多给孩子提供训练说话和锻炼口才的机会与环境。

9.让孩子变得快乐起来

乐观的态度对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生会有很多坎坷与曲折,保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更好地走好人生之路。乐观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情绪,开朗乐观的人不仅健康,事业上也易获得成功。

袁洋经常是一副没精打采、郁郁寡欢的样子。学校里有知识竞赛,他根本不去积极参加,有别的同学参加了,他也感觉自己的班级不会赢,这种悲观的性格让他做什么事都信心不足,遇到一点挫折就打退堂鼓。

一个晴朗的星期天,袁洋的爸爸妈妈带着他去郊区爬香山。爸爸妈妈发现,本来就不喜欢运动的袁洋,进入冬天以后,越来越懒得动了。这样肯定对他的身体不好,所以组织了这次一家三口的登山活动。

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达以后,袁洋就有些疲惫感,表现得很懈怠。爸爸说:“打起精神,战斗马上开始了,我们来比赛呀。”到了山脚下,一家三口开始了登山比赛。

刚爬了十多分钟的工夫,袁洋就落后了。他抬头看看那数不尽的石阶,没精打采地选了旁边的一块大石头,一屁股坐在上面了。

走在前面的妈妈发现他没有跟上来,回头来找。她看到袁洋的样子,问道:“儿子,怎么了?战斗才刚刚开始,你就准备缴械投降啦?”

袁洋说:“妈妈,这么高的山,看不到顶,登山的石阶也没有尽头,什么时候才能爬上去呀?我可以放弃吗?你们上去吧,我在山脚下等。”

爸爸这时也回头来找他了,听到袁洋的话,不高兴地说:“洋洋,香山的主峰才五百多米,你完全有能力轻松地爬上去的,你看,还有很多小朋友都走在了你的前面呢。”

妈妈也说:“不要把困难想象得太大,眼是懒蛋,脚是好汉。石阶大概有一千多阶,你把它们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比如,每登五十个台阶就休息一会儿,然后再继续。说不定,你还能得冠军呢。”

听到这里,袁洋说:“那好吧。我试试。”

果然,在爸爸妈妈的鼓励和督促之下,袁洋和爸爸同时到达了顶峰,把妈妈甩在了身后。

登上山顶之后,袁洋显得非常兴奋。他说:“爸爸,原来事情并不像我想的那么难呀。看,香山已经在我脚下了,我们的城市尽收眼底啊!”

爸爸大笑着抚摸了一下他的头,“儿子,记住,要永远保持乐观的心境,它将助你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快乐是一种动机力量,有利于个人的成长。袁洋正是在乐观情绪的支配下,成功登山的。让孩子学会乐观,他会对世界、对社会和人生有信心,待人也多了宽容和忍耐。孩子的快乐不一定是由物质的东西引发的,需要父母的培养和精神上的支持。

健康的情绪能引导人积极向上,不良的情绪会阻碍人的健康成长。孩子拥有乐观、稳定的情绪是与父母分不开的。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人们克服困难,使人看到希望,保持进取的旺盛斗志;消极的心态使人沮丧、失望,对人生充满了抱怨。情绪有着极强的感染性,父母情绪的好坏会通过言行、举止反映出来,影响到孩子的情绪。父母的乐观情绪能够感染孩子,使孩子胸襟宽广、热爱生活、处世豁达,使孩子怀着积极的心态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和谐幸福的家庭气氛,父母乐观自信,幽默豁达,能将自己的乐观精神感染给孩子,孩子就会乐观。即使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碰到困难挫折,他也能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具备心理承受力,克服困难,实现既定的目标。

乐观的孩子活泼可爱,思维活跃,他们将来可成为事业上的成功者、幸福家庭的组织者。相反,有的孩子怕见生人,怕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怕做错事,爱哭泣;很少与父母家人说话,喜欢缩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在学校热闹的地方找不到他的身影,这类小孩子长大之后极有可能成为悲观主义者。一个心存渴望的人看见的是成功的一面,而悲观失望的人看见的则是失败的一面;积极向上的人觉得生活中总是阳光灿烂,而失望沮丧的人见到的只是阴雨暴风。拥有自信十分重要,一个自卑的孩子往往不可能开朗乐观。拥有自信与乐观性格的形成密切相关,对充满自卑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多发现他的长处,多加表扬和鼓励,父母的肯定有利于孩子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一个充满了敌意甚至暴力的家庭,是绝对不可能培养出快乐的孩子的。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呈现一副唉声叹气、无能为力的样子。即使事情关系到孩子,父母也要给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父母对小孩的举止、行为不要太过苛刻,应帮助引导孩子摆脱困难的处境,或者使孩子学会忍耐和随遇而安,也可使孩子在困境中寻找到另外的精神寄托。

父母还要鼓励孩子多接触人,多交一些朋友。友谊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孩子而言,也是一样的。孩子在与同伴相处中享受到友情的温暖,将会使他们更加快乐。努力教会孩子如何与他人融洽相处,与他人的融洽关系有助于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应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孩子具备了各种兴趣爱好以后,会在不同的爱好中发现自己的快乐。

父母要时常让孩子为自己的事情做主,要设法给孩子提供机会,使孩子从小就懂得自主使用决策权。还要让孩子能够主宰自己的情绪。在孩子受到挫折时,父母应该为他们指出,前途总是光明的,使他们在恢复快乐心情的环境中寻找到安慰。父母应该使孩子懂得,人生的快乐不是与物质财富的占有划等号的。告诉孩子,不要过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对物质占有适可而止。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一辈子生活优裕,但是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给孩子准备好了,这样就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娇惯了孩子,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什么都应该给我”,孩子因此容易形成“患得患失”的心态。

概而言之,让孩子更快乐、更乐观,父母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从自我做起。父母要激励孩子,告诉孩子:“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让孩子接触各类事物,接触的事情多了,心胸自然就开阔,悲观思想便不容易产生了。父母不仅要尽量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乐观的情绪,营造快乐的气氛。更重要的是要真正拥有一颗乐观的心。父母乐观处事的实例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让孩子学会爱别人,积极去帮助他人,向他人显示自己的信心,并把这种信心传递给别人。

(2)教孩子做事情不要拖沓。孩子的大多数烦恼都是由于习惯拖延,从而使其产生一系列的担忧。

(3)快乐随完成某种成就的努力而产生。在成功中,孩子得到快乐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力量和信心,有助于自我肯定。让孩子多看一些幽默漫画书,培养幽默感,尽可能地用幽默的态度对待事物。父母要注重孩子的爱好,帮助孩子培养各种兴趣,并给以必要的引导。

(4)对于孩子的想法、兴趣爱好,作为父母千万不要过分限制,它将压抑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多参加有益的文娱活动。比如和伙伴玩游戏,参加学校的体育项目等,开阔视野。

(5)不论工作有多繁忙,父母都要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满与和谐。从小没有得到感情体验,没有感情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对别人报以爱和同情,他们将形成冷漠无情的性格,难以与人相处,很少体验快乐,当然也不会具有乐观精神。

(6)父母要少发些牢骚,多一些宽容心,尽量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这样孩子就会明白,有些人一生快乐,在于他们有很好的心理状态,这会使他们能很快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就会调整心理状态,恢复快乐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