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敌当前,不管怎样的计谋,只要能克敌制胜就是好计策。两军交战,就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更要明辨是非,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
公元73年的一天晚上,月明星稀,万籁俱寂。云中(今内蒙托克托一带)太守廉范却愁眉不展,心事重重地在军营帐篷内踱步思索。他的书案上摆着看了一遍又一遍的兵书,却依然想不出破敌良策。眼见匈奴大举进攻,自己手下的部队只有匈奴人马的半数,怎么能奉命抵抗呢?
跟随廉范多年的部将们,见廉范苦思冥想,便建议向四邻驻军求救,共同抵抗匈奴。但廉范认为不妥。他说:“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能请求增援。因为这次匈奴大举进攻,四邻皆知。有的为保存自己力量不愿发兵,有的也势单力薄分不出兵。我们首先立足自己力量,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但部将们确实为难,他们说:“咱们想要打退匈奴的进攻,只有靠太守您想个以少胜多的破敌奇策。”“对,以少胜多,兵不厌诈。”廉范顿然醒悟:“三十六计中有‘无中生有’之计,我怎么一时忘记了呢。”
廉范对疑惑不解的部将们如此这般地布置一番,部将们一一领会,点头称妙,马上召集士兵们按照廉范太守的计谋去做了。
军营内外,巡逻的哨兵们举着火炬在巡营。每人手里火炬只有一团火焰。可是按照廉范的计策,每个士兵都成为手握火炬的哨兵,而且他们握的火炬,不是只有一团火焰,而是十字形火炬,用手握一头,其余三头都点着火,然后在军营里分散站开,这样,一个人“变”成了三个人。
这时,正准备大举进攻的匈奴人看到廉范的军营内,士兵成阵,火炬如海。他们认为一定是汉朝的增援大军到来了,很是害怕。待天色渐曙,晨风凛冽,匈奴部队悄悄地收起帐篷,急急忙忙撤兵了。廉范命令士兵们战鼓敲得震天响,喊杀声铺天盖地。随即精锐部队杀了出来,追击匈奴撤退大军,匈奴兵个个心惊胆战,在慌乱中自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
廉范用“无中生有”计智退匈奴兵,威名远扬。
有时眼见未必就是真实,廉将军的“无中生有”就是用视觉效果上的错觉蒙蔽了敌方,可谓以智取胜,以少胜多的典范。而匈奴兵认假为真也从反面让我们受到启示。
下面也是一个利用假象而智取的故事:
北周大冢宰宇文护率军攻打北齐洛阳,临行前,命令大司空杨忠联合突厥人征服稽胡(今陕西米脂、横山一带的少数民族)。可是半个月已过去,杨忠的军粮越来越少,不仅在短期内无法征服稽胡人,反而有被其困死的危险。何况,宇文护在洛阳已被齐军打败。如果这个消息再让稽胡人知道了,那后果更不堪设想。
中军帐内,众多北周将领都皱紧了双眉,一时想不出什么破敌取胜的好办法。过了好长时间,杨忠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他说:“我们布置个圈套,让稽胡人乖乖钻进去!”
第二天下午,稽胡首领全都喜滋滋地坐在杨忠的中军帐内。这天上午,他们都接到了杨忠盛邀赴宴的大红请帖,便一个不漏地来了。
这批首领落座后,开始面露喜色地谈笑风生。这时,北周湖州刺史王杰全副武装,敲着战鼓大步闯了进来,那模样像是要上战场似的。杨忠一见,佯作不懂:“王大人,这是什么意思?”
王杰装作不知道有稽胡首领在场,大声作答:“大冢宰(指宇文护)已经攻下洛阳城。皇上听说银、夏二州之间的稽胡不老实,特地派我来和您一块儿出兵攻打他们。”
两人正言语间,假突厥使者策马奔来,刚跳下马,便气喘吁吁禀告:“杨大人,我们可汗(首领)已在长城下面布置10万雄兵。他特意派我来通报,如果稽胡不服,马上统统调来帮您打败他们!”在场稽胡首领听罢,个个呆若木鸡:“这,我们要反抗,岂不是以卵击石?”杨忠看在眼中,双手抱拳,虚情假意地安慰他们:“请放心,我北周大军决不会乱杀生灵!”
这批人千恩万谢地躬身曲腰退出,不少人回家以后越想越害怕,几天后,便相约一些胡人首领,率兵前来归顺了杨忠。其实稽胡首领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杨忠精心设计的一出假戏。
寥寥数语几句话,杨忠编造了一番军事战况,故意让稽胡人听到信以为真,结果令对方心惊胆战而顺利归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