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钱文忠解读《百家姓》1
32025800000002

第2章 赵钱孙李

《百家姓》作为流传最广的儿童启蒙读物,它告诉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姓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寻根意识,寻根溯源、认祖归宗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传统。这种意识也使得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传承中得以体现。那么“赵钱孙李”四姓究竟起源于哪里呢?姓赵的全是汉族人吗?钱姓是不是和钱有关呢?为什么有人说孙中山是河南人呢?在李姓的演化过程中,又出现过什么样的故事呢?

1、能跟秦始皇攀亲戚的赵姓

作为《百家姓》里排第一的姓氏,赵姓有什么过人之处吗?它同战国七雄里的赵国有怎样的联系呢?“一意孤行”这个成语又跟哪个赵姓人有关呢?

赵,《百家姓》排名第一,它起源于什么呢?起源于嬴姓,也就是秦始皇嬴政的那个姓,形成于西周时期。嬴姓的祖先叫伯益,伯益第13世孙里有一个叫造父的,他是干什么的呢?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驾驶员”,是为那位特别爱玩的周穆王赶马车的。造父驾驶技术非常了得,是一个超速大王,放到今天,肯定罚单无数。史书记载,他曾经赶着八匹千里马驾的车,一天一夜走了两千里路。这当然是开玩笑,不可能的事。总之就是造父赶车速度非常快,并为此得到了周穆王的封赏。周穆王把造父封在赵城,就是今天山西省赵城县南部。于是,造父的子孙后代就姓赵了。

赵姓的后续发展过程很复杂,因为姓赵的人里面很多不是汉族人。比如汉代有个人叫赵安稽,这个名字全是汉字吧?对不起,他其实是匈奴人,不是汉族人。比如唐朝有一个人叫赵曳天,非常漂亮的汉字姓名吧?对不起,他是南蛮,也不是汉族人。情况类似的还有五代时期的一个人,叫赵国珍,是广西、贵州一带的南蛮人。蒙古族当中有一个姓,叫要术甲氏,不知道为什么改成了赵,所以蒙古族里面也有赵姓。壮族、瑶族当中,也有赵姓。而赵宋王朝时赵匡胤又赐了很多他姓的人为赵姓。比如,他曾经赐过姓李的、姓穆的、姓隆的、姓宇文的人改姓为赵。所以赵姓的血缘非常复杂。这排在百家姓第一位的姓,就彰显出中国姓氏文化的这种复杂特点了:不单纯。

到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灭亡时,赵姓就已经分布在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一带了。秦初,秦始皇派了一个叫赵公辅的人到甘肃天水,于是甘肃也开始出现赵姓了。大概在同时,有一个赵王的后代,被流放到了今天的湖北房县,所以湖北也开始有了赵姓。还有个叫赵佗的人,建立了南越国,所以赵姓又进入了两广。赵姓大规模的南迁始于三国时期,宋朝建立后,赵成为国姓,赵姓人口开始飞速增长。宋以后,赵姓已经遍布全国。

赵姓的迁徙线路很清楚,先是在中原地区,包括今天的山西、山东、河北、河南(今后我们谈到地名,除了明确标出的,基本都是指今天的地名);然后到了湖北和甘肃天水,一个往南一个向西;三国时候,开始大规模南迁,最终遍布全国。在我所掌握的较新的资料当中,中国的赵姓人口排名第八,总人口2600万,几乎相当于人家欧洲一个国家的人口总数了,主要集中在黄河沿岸和东北,占全国人口的2.6%,可见这是很大的姓。这里必须强调一点,请大家务必注意:关于某个姓的人口数,在今天的排名,占全国人口的比例,都是一个大约数;我们没有一个权威的数据,各种数据彼此并不一致。应该说,在这个方面,情况还是相当混乱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所以,如果大家发现我在讲述中提供的数据有问题,不要觉得很奇怪。有的姓有不止一个数据,有的姓干脆找不到任何数据。提供数据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有个约略的、直观的印象,如此而已。

除了介绍起源和迁徙,怎样能够让大家更好地去感受一个姓氏呢?我的想法是,每个姓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和这个姓有关的人或典故。可能有人要问了,和每个姓有关的典故多了,你怎么选呢?我想,就选一个今天我们都不太了解其原始意义的。比如说,有的典故当年是褒义,今天变成贬义了;或者当年是贬义,今天变成褒义了。这样或许可以更好地让大家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历史演变中发生的变化。

有一个成语叫“一意孤行”,与之相关的典故就跟姓赵的人有关。《史记·酷吏列传》里讲到,汉武帝时有两个官,一个叫赵禹,一个叫张汤,都是位居九卿的高官,而且是好朋友。但这两个人的做人风格完全不一样:张汤为人多变,非常圆滑,而赵禹为人忠朴廉洁。赵禹做官以后,门下一个食客都不招揽,绝对不任人唯亲,就是公卿去拜访他,他也一概不见;别人托他办事,果断拒绝。所以,大家都说他:“孤立行一意”。这就是一意孤行的来历。什么意思呢?就是坚持原则,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大家看到了吧,原来一意孤行是褒义的,今天却成了贬义的,不是好词了,一说“你这个人怎么一意孤行啊?”意思就是你怎么这么拧啊,怎么听不进别人的话?

2、钱姓原来真是“管钱”的!

要说钱姓的祖先,非寿即贵,远的可以考证到寿星彭祖,近的可以推到吴越国钱镠。最值得钱姓骄傲的是,历史上钱家人还出了个连中六元的才子,他是谁呢?

《百家姓》里第二个姓是钱。钱姓的起源相当单纯,还真和钱有关。根据《史记·楚世家》记载,五帝之一颛顼有个曾孙叫陆终,陆终的太太怀孕了,居然一怀三年,不生,最后剖腹产,一胎生了六个。这事的真假姑且不论,这其中的老三,就是著名的寿星彭祖。彭祖叫什么?姓篯,名铿。在商朝,他当的官叫做守藏史。因为他活了800岁,所以到了周代,他还在当官,官名叫柱下史。彭祖有个后代叫彭孚,西周时担任了钱府上士,类似于今天的财政部长。从此以后,他的后人便以钱为姓,去掉了竹字头。所以,钱姓源于彭姓,发源地在今天的西安附近,这是可以确定的。听我们家老辈讲,在过去,钱彭是不能通婚的,当然,今天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我查过我们家的家谱,里面就写着,钱彭是不通婚的,并且还有这么一道家规:如果彭氏有难,钱姓要提供帮助。毕竟两家源于一个姓嘛。

钱姓的迁移路线是怎样的呢?大概到了秦朝、汉朝的时候,钱姓开始南迁,迁到了江浙一带。到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镠建立了吴越国。他有几十个儿子,都分派到江浙各个地方当官。最后由于吴越国纳土归宋,直接投降了,所以,钱姓子孙基本得以保全。要知道,历朝的末代皇族,下场一般都是很惨的。像崇祯皇帝,最后上了吊,其余的朱姓子孙,不少被各地农民起义军赶杀,多惨啊;宋代灭亡后,赵姓皇族子孙即便逃亡海上也未能幸免。得益于祖先的先见之明,吴越国的几十个钱姓子孙基本上获得了善终,一直还在环太湖流域生活。现在的钱氏也主要来源于这一支,堂号叫吴越堂。我老家祠堂门口贴的对联就是“吴越家声远,彭城世泽长”。中国科技界著名的“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祖先都可以追溯到吴越王那里。而且,由于钱氏不是一个大姓,主要的家谱都还在,排名按照“百字派”,五个字一句诗,一共是20句诗,子孙排名排序森严,辈分很清楚。

钱姓的起源很单一,但即便这样,它的血缘也是很复杂的。比如,满族里面有钱姓,哈尼族里面也有钱姓,而且,哈尼族里面钱姓还是一个大姓。为什么哈尼族里会有钱姓呢?我一查之后发现:在浙江临安一带,曾经有一个钱姓的子孙,他担任过云南哈尼族聚居的一个地方的官员,后来,就留在当地了,其子孙渐渐地就被同化成了哈尼族,甚至后来都忘了自己是汉族。所以,哈尼族里就有了这么一支钱姓。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兄弟民族中的钱姓的起源非常有意思。例如蒙古族的钱姓怎么来的呢?在历史上的某一天, 某位姓“敏罕”的蒙古族大哥碰到了一位汉族人,人家问他:“您贵姓啊?”因为“敏罕”在蒙语当中与“千”的含义相同,这位蒙古大哥怕人家听不懂,于是用汉语答道:“我姓‘千’。”结果汉族人就给听成钱了,也就写成钱了。误会已然发生,这位蒙古大哥倒没发脾气,反而觉得,自己姓钱,挺好,于是他这一支就姓钱了。比较有意思的是,台湾的高山族中居然也有一支姓钱。怎么回事呢?乾隆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758年,这里一个效忠朝廷的部落被乾隆皇帝赐姓为钱,从那以后这一支高山族一直保留钱姓,直到今天都没改过。

此外,由于吴越国割据江浙达71年,这期间赐了很多人姓钱。所以钱姓的复杂,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你看,钱姓这么个小姓,都那么复杂,大姓就更别提了,这不是更反映出中华民族是一家吗?

今天的钱姓人数在全国排名第96位,人口220万,占全国人口约0.2%,主要分布在江浙皖,已经不算是个大姓了。和钱姓有关的典故也不少,给大家举两个,一文一武。

一个叫衣锦还乡。吴越堂的始祖钱镠早年家境贫寒,后来投身军旅,不想却由此发迹,割据一方,最终占有吴越13州土地,建立了吴越国,成为一方霸主。发迹以后,他就想模仿汉高祖刘邦,在家乡人面前炫耀一下。怎么炫耀的呢?他将自己的家乡改名叫衣锦郡,在老家大建亭台楼阁,召集亲朋好友,笙歌宴舞,彻夜不休。而且,他还把自己小时候玩耍的地方都披上了锦绣、彩缎,以表示不忘过去。他自己还写了一首歌让大家唱,名字就叫《还乡歌》。这样一来,家乡自然是热闹非凡,也就有了衣锦还乡这个典故。

再给大家讲一个文的典故。连中三元大家都听过吧,连中六元听过吗?很少吧。这说的是有一个叫钱棨的人,公元1734年出生,1799年去世,是苏州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28岁那年,县试、府试、院试都考了第一名,中了秀才。这叫小三元。接下来,乾隆四十四年,他又以乡试第一名中了解元,即第一名举人。两年以后,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又中了会元。同年,参加殿试,又高中状元。这样一来,钱棨就连中六元。在历史上,上一个连中六元的人是明朝人黄观,而钱棨则是清朝第一个连中六元的。乾隆皇帝大为高兴,觉得这是太平盛世的瑞兆,于是便让他教皇子读书。后来,由于拒绝跟和珅同流合污,钱棨遭到了和珅的迫害,辗转到了云南做官。嘉庆四年(1799年),钱棨卒于云南任上,后归葬于苏州府吴县胥口镇香山。

这就是钱姓的两个典故。

3、孙中山是河南人?

孙姓与商末的比干有什么渊源?荀子的后代为什么要改姓为孙?为什么有人说孙中山先生是河南人呢?原来,这其中还有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和赵、钱相比,孙姓的来源就更加复杂了。

第一,出自子姓。谁呢?商朝著名的忠臣比干。大家都知道,比干是被商纣王子受害死的。比干是纣王的叔叔,也姓子。他死了以后,他的子孙为了避祸,不姓子了,改姓孙,即在“子”的右边加了个“小”。这是一支。

第二,出自姬姓。这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这支与上面那支是没有血缘关系的。

第三,出于妫姓。这又是非常古老的姓,是谁的后人呢?舜帝。这是孙姓非常重要的一支,被齐景公封在乐安,也就是今天山东博兴县那一带。后来,由于齐国内乱,这一支逃到了吴国,住在富春。这一支里出了谁呢?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泰斗孙武。

第四,还有一支,出自芈姓,非常怪的一个字,现在不大有人会写了,这是春秋时期楚国贵族的姓氏。春秋时楚国的大官孙叔敖,本姓芈,名敖,字孙叔,因为先秦人习惯将字放在名之前,所以楚国人就通称其为“孙叔敖”。孙叔敖开发水利,得到了楚人的拥护。他死了以后,子孙以之为荣,其中一部分便以“孙叔”为姓,还有一部分就以“孙”为姓。

还有第五个来源,中国著名思想家荀子之后。荀子,名况,字卿,诸子百家之一。西汉时,因为宣帝名字叫刘询,要避讳,同音的荀字也在其内,宣帝便下诏书,命令荀姓改为孙姓。后来,有些人又改回荀姓去了,有些人没有改回去,就成了孙姓的一支。

第六,改自复姓夏侯。汉朝开国功臣夏侯婴的后代中就有人改成了孙姓。

孙姓的播迁路径是怎样的呢?春秋时,孙姓主要分布在河南濮阳和山东博兴这两个大本营。到了春秋末年便开始移动,河南的孙姓往山西走。战国时,山东博兴出自妫姓的一支孙姓,有了很大发展,成为了孙姓的主干,秦汉以后,这一支逐渐迁徙到了山西、浙江、湖北境内。三国时,孙吴割据江东,孙姓迅猛发展,名门大族辈出。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爆发,河南陈留的孙姓中出了一个叫孙俐的将军,率兵在闽、粤、江右一带作战,后受封东平侯,他最后定居在今天江西宁都一带。他的后人后来又迁到了福建、广东。康熙年间,其中的一支便迁到了广东香山翠亨村,这就是孙中山先生这一支的来历。孙中山先生虽然出生在广东香山翠亨村,但是他的祖先历历可考,可以一直上溯到河南陈留,这很清楚。由此可见,中国姓氏文化的流动与发展,是很丰富和迷人的。

总之,孙姓的播迁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唐宋以后,孙姓遍布大江南北,其中也不乏兄弟民族,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今天,孙姓人口在全中国姓氏当中排行第12,有18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1.5%,也是一个大姓。

4、贩卖鲤鱼?板子伺候!

作为当今的第一大姓,李姓的起源在哪里呢?它的人口规模何以如此庞大?在李姓的演化过程中,出现过什么样的故事呢?

接下来,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赵钱孙李的最后一个姓——李姓。李是中国当今第一大姓,人口9200万,约占中国全部人口的7.5%,要是算上旅居海外的,得超过一个亿。

李姓的来源相当复杂,其中最浪漫的一种说法是出自皋陶。皋陶是虞舜时的司法官,当时这个职务叫理官,他的后代一直世袭这一职务,便以“理”为姓。商纣王时,皋陶后人理征,因执法如山惹恼了纣王,招来杀身之祸,理征的妻子契和氏便携幼子理利贞出逃。逃难途中几乎饿死,到了一棵李子树下,靠食李子得以存活。后来为了表达对李子树的感恩之情,就由“理”改成了“李”。附带一句,皋陶的长子叫伯益,讲赵姓来源的时候我提到过,伯益就是嬴姓的祖先。从这个角度说,李姓和秦始皇还是大有渊源的。

另外一个说法,没有李子什么事儿。根据《姓氏考略》,周以前没有李姓。李最早见于史籍姓名的,是老子李耳。李耳或许也是理利贞的后裔,不知道为什么,到他这儿就由“理”改成“李”了。

李姓的族源相当复杂。唐朝时,李成了国姓,有很多人就被赐姓为李。比如徐、安、杜、郭、麻、鲜于,这些姓氏中很多人都被赐姓为李。李姓当中有一支非常重要的洛阳李氏,其实是鲜卑族之后。鲜卑族被赐姓为李不仅发生在唐朝,更早的时候也有过。还有,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南方蛮族叛乱后,因为当地的民族都没有姓,就赐了很多姓给他们,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改姓李。所以,李姓的血缘很复杂。尤其让人称奇的是,在李姓当中,还有一部分是犹太人,这个可能连姓李的朋友都不知道。犹太人进入中国始于唐朝,这是中外文化史上非常重大的事件。到北宋中叶,进入中国的犹太人越来越多,主要散居在洛阳、南京、杭州、宁波、泉州,其中以河南开封人数最多。他们的寺庙叫“一赐乐业寺”,读快一点,发音与“以色列”相似。开封的犹太人当中,姓李的居多,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姓李,反正姓了一千多年了。

李姓发源于今天河南鹿邑一带,这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后来,其中一支迁到了陇西一带,又分出三十九房。在英文里这叫“家族树”,就像树干、树枝、枝杈,一支支分出去。三十九房中的一房后来迁到了赵郡,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邯郸一带,再后来这一房又分成东、南、西三支。所以李姓分得非常厉害。到了西汉,李姓开始迁往山东、江西,东汉时,迁往西南,其中有很多原本是汉族的李姓,甚至加入到白族、苗族、壮族、彝族等兄弟民族中。三国以后,李姓就已经分布全国了。唐朝有一次非常重要的党争,叫牛李党争——姓牛的和姓李的吵起来了。李派首领李德裕后来被贬到崖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这样,他的子孙就留在海南了,成为海南岛上李姓的始祖。

李姓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的政权最多,称帝称王者达60多人,所以李姓声威显赫。但也正因为如此,给老百姓也带来很多麻烦。根据《酉阳杂俎》记载,由于李姓是国姓,所以在唐朝是禁食鲤鱼的,抓到鲤鱼以后,必须放掉,如果胆敢贩卖鲤鱼,重打60大板。这个禁忌还算是比较高雅的,还有一件事,可能就不太雅了。唐高祖李渊的父亲叫什么?李虎。所以,老虎当然是不许吃的,当然一般也吃不着。这还不算,还不许人说“虎”字,得用别的字代替。哪个字呢?马。这个“马”字不是重点,重点是一个过去咱们都常用的物件——马桶。其实早在汉朝的时候,马桶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一直以来不叫“马桶”,叫“虎子”。到了唐朝,由于要避讳李虎的名字,虎子就改叫马子了。再到了后来,这物件又改叫马桶。你看,李姓的威风,甚至改变了我们的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