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奶奶心神不宁地在外面等着。不一会儿,孙女走了出来,赵奶奶急切地问:“疼吗?你哭了吗?”孙女说:“有点疼,可我一声都没有哭!”
后来,老大夫解答了赵奶奶的疑问:“你知道当时我为什么要你出去吗?你守在孩子的身边,孩子感受到依靠,就会撒娇、任性。我让你离开你的孩子,是要促使孩子自己去面对痛苦和磨难。孩子没有了依靠,自然丢掉幻想,用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去战胜怯懦和疼痛。”
[问题根源]
挫折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遇到困难和干扰,使自己预期的目标未能达到、需求不能满足时的一种情绪失衡状态,包括紧张、焦虑、沮丧、困惑、痛苦等。生活中不可能避免的是困难与挫折,也不可能避免的是孩子在困难中不跌倒,让孩子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了爬不起来。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富有的年代,优越的生活条件已经使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贫穷与艰难。过分的溺爱自己的孩子是今天不少祖辈的通病,也是今天祖辈所面临的一个真正让自己感到无所适从的问题与挑战。因为祖辈们很难过自己的感情关。
其实,孩子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怯懦和脆弱。但是,在隔代教育中,由于祖辈对孩子的担心和疼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首先无法忍受的往往是祖辈自己。于是,急切地对着孩子问这问那,很是感情用事。这种表现,不仅无助于孩子克服困难、战胜痛苦,相反,还会增加孩子的恐慌和软弱。
比如,当孩子与小朋友玩耍时,不小心跌倒了,他们会迅速地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继续和小朋友一起快乐地玩。这时,如果祖辈担心孩子会摔疼,而焦急地跑过去,抚摸着孩子问长问短,孩子则往往会因为害怕疼痛,不再和小朋友一起玩,或者为了博得祖辈更多的关注而大哭一场。
也正是祖辈怕孩子吃苦受累,不让他干这做那,才是儿童形成怯懦心理的主要原因。
所以,在隔代教育中,祖辈如果希望孩子坚强勇敢,自己首先要坚强起来。在孩子遇到小小的痛苦和磨难时,离开你的孩子,让他独立面对困难和痛苦,经受锻炼和考验。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坚强地面对人生中的任何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