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鹅凶猛:马化腾的中国功夫
3204700000005

第5章 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1)

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薛芳

网络刚兴起时,《纽约客》杂志上有一张颇为著名的漫画,大致含义是:“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在网名、虚拟形象为特征的网络空间中,侏儒现身为英雄,丑陋化身为英俊,羸弱者迸发出力量,黄发垂髫者温文尔雅,鹤发鸡皮者展现着青春年少……而网络的另一端,坐在电脑前的可能是一条狗。

在中国,这种交流沟通的虚拟性和荒诞性被一个叫QQ的即时聊天通讯工具承载了。2000年9月的时候,我走在合肥城东北角一个极其破败的小路上,听见有人聊天,大概的意思,“你不上个网,聊个QQ,交个网友,谈个恋爱?”回头,看见几个打扮得非常居家的中年男人。

2001年,大一寒假过完的时候,注册一个QQ号码变成了很艰难的事情,申请QQ号码的页面上显示的信息是正在申请服务器链接,等待了若干时间之后,页面上出现了四个字——申请失败。我和我的同学们把注册失败的原因归结为网吧的网速太慢,申请号码的人太多,网络堵塞。于是,一遍一遍地申请,一遍一遍地失败,循环往复。忽然有一天得到消息,手机申请QQ号码通过很快。但是2001年的大学校园,手机是个奢侈品,只有很少的同学有手机。于是,很多人请有手机的人帮忙申请号码,这在校园里、或者宿舍里成为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定期去上网聊QQ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自己的QQ号码绝对是一个能脱口而出的数字。

到了2002年末的时候,有同学告诉我,有一个叫UC的即时通讯软件很不错。我尝试着下载、运行,发现UC的页面设置比QQ时尚。我隐约记得,窗口上的颜色很漂亮,界面上树叶一片一片落下,非常唯美。但是我的高中同学和一些熟悉的陌生人,都在QQ上,所以,UC我只用过几次,后来就逐渐忘记了号码。

2003年岁末的时候,我心血来潮,决定报考厦门大学现代文学的研究生,辗转找到了当时在厦门大学读研究生的师姐,师姐很热心,给我发来很长的短信,我当时极为感动。短信最后,出现了“泡泡”两个字,后来才明白,师姐给我发的短信是通过互联网发的,我觉得“泡泡”这个软件不错,便下载到电脑上,但很少用。

2004年11月,我到一个新成立的号称中国华尔街日报的报社实习,初来乍到,部门领导让我负责收集选题、通知开会等琐碎事物。第一天,领导就交给我一张单子,上面印着部门所有人的手机号码、MSN邮件地址。那是我第一次听说MSN这个软件,我用自己名字的全拼注册了一个地址,如同QQ的号码,又加了当时所有同事的MSN。那时候我就用两个即时通讯软件,但隐约觉得,用MSN是在工作,用QQ是在聊天。后来我在QQ上发现一个同学的头像变成了一种蓝色的小人头,不再花哨,跟MSN的感觉颇为相似,而这个同学在上班时间,他的头像也一直亮着。由此得知这是商务用的QQ,于是我也申请了一个工作版的QQ,但很少用,因为工作相关的人群还是在MSN上。

这就是我自己与众多即时通讯工具之间或多或少的联系。后来成长为财经记者,每天读着各种各样的公司新闻、风险投资、上市、不超过30岁的亿万富翁……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和互联网相关的。

回过头看我那段与即时通讯一起走过的日子,一些以前想不明白的问题忽然明晰了起来。2001年2月,QQ开始限制用户注册并开始推出手机注册,这个在后来被认为是错误的决策使得腾讯这个即时通讯市场的老大丢失了一部分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