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追星从11岁开始,十二三岁比较明显,到16岁以后开始消退。在这个时期,孩子对自己崇拜的偶像会产生“光环效应”,把偶像看得完美无缺,认为偶像的所作所为都是对的,并把偶像当作生活中的模范。这个时候,父母的态度无疑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刘德华为例,他英俊的外表固然吸引人,其执著勤奋的个性却更有魅力。如果家长能够正确引导,及时帮助孩子完成注意力转移,让追星的孩子理性看待刘德华,学习他不懈努力的拼搏精神,就能使孩子把追星当成一种前进的动力,起到积极的作用;相反,如果家长粗暴阻止或者盲目纵容孩子追星,孩子就有可能偏离正常的轨道。
不少心理学者也因此呼吁,社会应理智看待青少年追星。首先,不一味反对孩子追星,社会本身也会为青少年推出一些榜样,比如体育明星、影视明星、艺术家、小说家等。因为青少年的生活是可塑的,通过这些榜样,他们会更朝着符合主流文化的方向发展。但追星要把握好度。追星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对偶像的崇拜是青少年必经的道路,这条道路只是让自己更加喜欢自己,并不是真的和偶像有什么关系。通过追星,可以激发向榜样学习的力量,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 成长需要偶像
每个年代的人都会有偶像崇拜,偶像崇拜者给偶像人物赋予无穷的魔力。青少年正处于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青春期,崇拜偶像是他们走向社会之前的人生准备,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过程。青少年在人生的成长阶段,需要通过对不同偶像的认同和依恋来确定自我价值,寻求自我发展,所以在四处寻找可以认同和仿效的对象,学习他们的各个方面,而年轻偶像的风光与功成名就,往往就成了他们生活的方向及生命的指标。从这层意义上说,偶像崇拜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行为,是青少年时期心理矛盾运动的产物,有其必然性和过渡性的一面,也有其非理性和盲目性的一面。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建立起青少年族群的共通语言,从而凝聚成为我们独有的文化现象,他们的成长需要偶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