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惑,为孩子操碎了心,可是孩子就是不听家长的话。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让家庭和谐、提高生活品质,也会使父母在教养子女上变得轻松许多,近年来,许多亲子冲突的结果,造成了许多遗憾,更证明了亲子沟通的重要性。如果说父母也是一种职业的话,那它应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因为它没有岗前培训,没有岗中培训,既不能辞职,也不能退休。做父母的凭什么教育孩子?凭经验吗?哪里的经验?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否良好,首重在亲子沟通的技巧。
案例1:无法与孩子沟通
15岁的王乐(化名)是某中学初三学生,性格内向。上周星期五离家出走三天被父母找回。3月21日上午8时许,他打开液化气并喝了半瓶敌敌畏农药自杀。幸亏被其舅舅及时发现,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面对如此沉默寡言的孩子,其父母伤透了脑筋。“我们到底该怎样与他沟通呢?”
坐在病床旁边流泪的王乐母亲说,儿子今年15岁,在某中学上学。孩子平时性格内向,根本无法与其沟通。“我想和他聊聊,但他什么也不说,真不知该怎么办,当大人的太难了,也不知道他这几天干什么去了,为什么要自杀……”
案例2
章先生,博士学历,年轻时做过高校教师,后来下海经营公司,目前已经是某大型企业高管。儿子15岁了,在重点中学上初二。孩子在上中学前,有什么事,孩子也愿意和自己说,沟通一直比较好。自从儿子上了初中,章先生就发现与儿子沟通越来越困难,自己说的话儿子不爱听,孩子总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两人经常为一点小事不欢而散。
最近,父子俩一起看电视,没过一会儿,爷儿俩就开始有了分歧,儿子还说:“你懂什么啊!”儿子摔门而去,留下章先生怔怔地站在客厅里待了半天,百思不得其解。“我到底犯了什么错?孩子怎么这样对我?”“好歹我也是读过书的人,怎么与孩子的交流这么困难呢?”
案例3
一个妈妈说:我孩子正在上初三,以前写完作业主动让父母检查,学校的事情也经常和我们交流,近期经常流露厌烦学习,并且禁止我们进他的房间,学习从原来的中等生直线下划,喜欢上网(玩游戏)我们很难控制时间,现在跟孩子无法对话,说多了,大家就吵起来了,我一张嘴:你最近考得怎么样了?他就做出一个停止的手势,连话都懒得跟我们讲,哪还谈得上交流?自己特要强,工作很出色,人缘很好,可怎么也弄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跟独生女的关系闹得那么僵?孩子现在根本不和我们说话,在房门口挂了个牌子:闲人免进!我们已经进不去了。这样长久下去,孩子的学业必然会受到影响,我们该怎样和孩子沟通比较好?
亲子沟通障碍事出有因
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可是并不是每个家长都知道该怎样爱自己的孩子。有许多心力交瘁的父母在不解地探究:为什么自己那么关爱孩子,反而造成亲子间更大的冲突与鸿沟?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亲子间的沟通有了障碍。
一、家庭中常见的沟通困难
在家庭中经常出现的沟通障碍主要表现为一些不恰当的非语言沟通行为及不恰当的语言沟通行为。
家庭中情感的表达,大部分是透过非语言的方式,如身体距离、眼神的凝视等来传达。在家庭中常出现的沟通问题是沟通时彼此眼神的接触很少、脸部没有表情、声音很平淡,或是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不一致等。例如母亲心疼孩子的食欲差不想吃饭,出去买了女儿最爱吃的炸鸡翅,回家后却对睡在床上的女儿用不情愿的语气大声喊道:“炸鸡翅买回来了,要吃自己起来吃。”事实上母亲很关怀孩子,但是她这样的沟通方式却使她的心意打了折扣,孩子听到这种远距离的声音和这样语气,可能也会忽略了妈妈的关怀和诚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与家人之间的沟通,应特别注意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是否一致,而说话时如果眼睛不看着对方或脸部无表情,就会容易被误会是在生气或不情愿。
而不恰当的语言沟通行为则包括了模糊的沟通以及过于概括化的陈述等现象。模糊的沟通如:爸爸对要出门上学的儿子说:你今天很不错,这是一种很模糊的语言表达。有效的语言沟通一定要指定明确的“行为”所引起的情感反应,例如可以这么说:“今天你不用妈妈叫你就自己起床,还把自己收拾得很整齐去上学,我觉得很高兴。”
另外,在家庭沟通中要表达生气、失望、怨恨等情绪时,常会出现过份概括化的语言,这种语言常常夸大扭曲事实而且对孩子的心灵带有伤害性,例如孩子乱发脾气,母亲在批评她时说:你真是我见到的最不听话的孩子,这种因为生气之下说出来的话语,常造成孩子极大的挫折感,还常常可能增强她对家人的敌意。因此如果有时候必须给孩子一些在应当的批评时,应该只提及事实本身,而不要涉及孩子的个性品质。
二、引发沟通障碍的原因
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会出现上述那些常见的困难,究其原因,是在于很多父母与孩子沟通时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心态。下列这些情形,常常是引发亲子之间沟通障碍的导火索:
1、命令、指挥、支配:
许多父母为了快速实现对孩子的管教预期,常以父母的权威去命令孩子行动。这种情况下的沟通是单向沟通而非双向沟通,只是一味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而不听孩子说出自身感受及困难。例如当孩子不想吃饭时,父母的语气常常是这样的:我要你吃你就吃!不要讲条件1、“现在就给我吃!一定要吃完!”,孩子虽然暂时屈服于父母的威权之下,但是也关闭了沟通之门。常常看到许多父母因孩子很听自己的话而沾沾自喜,父母说一孩子不敢说二,却不知道孩子很可能已悄悄为自己开辟了一条暗道,躲避父母的威权,乃至于误入歧途,这是值得很多父母警惕的。
2、警告、威胁:
“你不听话的话,给我试试看,不去洗碗的话,今天就不让你看电视了。”这是警告、威胁的语气。还有说狠话来威胁孩子:“再说就打断你的腿。”“你死在外面,不要再回来!”以这种强势的手段来管教孩子,就和上一种方式一样,短期或表面上虽然可以看到孩子的服从,却会逐渐失去孩子的心。
3、批评、斥责:
在时间紧迫的情形下,父母常常会因为孩子没达到自己的期待而动怒,斥责孩子:“你怎么动作那么慢!皮又痒了是不是?”或是不尊重孩子,不给孩子台阶下,批评他:“看看你这样子,全身都让我看不顺眼!”。甚至是恶狠狠的辱骂:“死孩子,生了你,也不知道是上辈子做了什么孽!”父母宣泄怒气的无心话语,会让孩子感觉更大的挫折,很容易引起孩子情绪上的抵触和逆反心理。
4、讥讽、挖苦、羞辱:
当孩子的表现不符合期望时,有时候父母会在一时冲动之下,以讥讽、挖苦、羞辱的语气来表达失望,比如责骂孩子:“废物,没用的东西。”“我就知道你天生就是笨脑袋,不是读书的料。”或是嘲讽:“上次两门不及格,这次三门不及格,下次就可想而知了。”甚至指桑骂槐:“真是和你爸爸一模一样,没什么出息。”一句无心的话,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使他失去努力的动力。
5、盘问、审问:
对孩子怀有成见或敌意。“又在骗我了,又在找借口了!”父母以严厉的口气,像审问犯人一般问孩子:“你是不是在学校做了什么坏事?为什么这么晚才放学?”这样的话常见于紧张型的父母。不适当的盘问:“你出去干嘛?和谁在一起?在一起做什么?干嘛不待在家里?”因担心而脱口而出的盘问,常让孩子自认为自己在父母心中就是负面的形象或对父母起反感,因而感觉受挫,进而放弃与父母沟通的想法。
6、训诫、教条、矛盾:
这是传统父母表达望子成龙的心情,急于向孩子说教的方式:“当一个学生就是要上学,难道你不知道吗?”虽然这是父母在表达关心,但是教条式的说词,并不能真的安抚孩子当下不想上学的心情,甚至会激起孩子的不耐烦和反感,无法解决问题。还有些父母管教孩子的时候自身态度很矛盾:买电动玩具给孩子,然而如果孩子玩却又骂他。
7、否定、拒絕、疏離:
拒绝孩子:“你的事我不管!”。疏离: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者把孩子总当小孩看,未能尊重孩子也是完整的个体,常会使用这样的否定来回应孩子:“不要再说了!都是借口!每次总是会有一大堆捏造的理由。”关闭了与孩子深入互动的管道,当孩子不断被父母否定,他也就与父母越来越疏远了。
8、比较:
“你看看隔壁的小明那么乖,要多和人家学学,不要每次都让妈妈没面子。”父母原本是希望鼓励孩子,却使孩子在比较中不断失去了自信心,反而自甘堕落。
9、自以为是:
主观性强的父母在孩子遇到什么情况时,总是自做主张为孩子下定论:“你一定是功课没写完,要么就是和别人打架了,才不敢去上学,是不是?”让孩子觉得百口莫辩、有口难言,或觉得挫折、不被了解,而懒得理父母。
10、宣泄委屈:
父母把所有的委屈一股脑儿向孩子宣泄:“我辛辛苦苦赚钱是为了什么?怎么生出你这种不长进的孩子?”孩子将同时背负自己与父母的压力,一旦有一天承受不住而爆发,将更不可收拾。
孩子逆反始源于父母
现实生活中家长常有这样的感受: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脾气越来越倔强了,刚要说孩子几句他就十分厌烦,想让孩子这么做他偏那么做,不想让孩子那么做他偏与你唱反调。其实,孩子的这些逆反行为都是事出有因的,除了一些主客观原因外,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1.家长唠叨不休
有的家长唯恐孩子不听话,遇事就反反复复地唠叨个没完,一会儿让孩子注意这,一会儿又让孩子注意那,这个要这么做,那个要那么做;有的家长在孩子犯了错误时喜欢揭孩子的老底,把孩子过去的“劣迹”统统翻出来,一一地数落给孩子听,大有不把孩子搞得恢恢溜溜誓不罢休的意思。岂不知,正是这些做法造成了许多孩子的逆反!当孩子过多地接受了重复不断的教育内容时,他的大脑会对这些信息进行自然的屏蔽,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现象,更为不利的是,如果家长经常采用这种“敲木鱼”式的教育,孩子过一段时间就会听烦了、听腻了,即使他明白家长说得十分有理,可能也不乐意听、不乐意照着做了。
2.提出的要求过高
有些父母很少考虑孩子的能力、年龄和原有基础,对孩子提出一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比如硬性地规定孩子必须完成什么样的指标:考试成绩一定要“双百”,至少也要在班里位居前三名;片面地要求孩子学习多少知识:今天强迫孩子参加这个补习班,明天强迫孩子去上那个辅导课,琴棋书画样样都不能缺。这些强人所难、拔苗助长式的做法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孩子每天都在为实现父母给自己苦心设计的宏伟蓝图而疲于奔命,节假日也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当日久天长孩子感到心力交瘁、再也无法承受这些压力时,他们就会奋起以言语或者行动来反抗。
3.不顾孩子的意愿
一些父母为使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将来能“成龙成凤”,在安排孩子学习什么东西时往往很盲目,而且经常与别的家庭互相攀比,什么学舞蹈、学钢琴、学绘画、学外语、学书法,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与财力,可他们在辛辛苦苦地陪孩子学这学那时,却没有真正考虑到孩子的实际兴趣和爱好。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如果孩子对家长安排的这些内容不感兴趣、不心甘情愿地去学,他是肯定学不好的,这时家长倘若再摆出长辈的架势采取高压政策逼孩子就范,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4.对孩子专制粗暴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认为对孩子要求严就是要体罚,当孩子做错了事或者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开始大发雷霆,动辄打骂、罚跪、罚站甚至逐之门外。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个性较温顺的孩子经常会屈服于父母的淫威,但同时也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孩子会因此而变得胆小、懦弱和自卑;而一些个性较刚强的孩子则会在心里形成对父母的强烈不满,他们会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并不时地以反抗的形式来回应家长,最终导致逆反成性。
5.对孩子过分溺爱
有些父母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是百依百顺,甚至即使是在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仍然对孩子过分迁就,这样就给孩子带来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孩子会认为犯错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正爸爸妈妈也不会批评自己,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养成不允许别人批评、指正的习惯,当孩子渐渐长大或犯的错误比较严重而家长想对其进行管教时,孩子由于被宠惯了,自然就会出现不服管,出现与家长对抗的局面。
6.家长干预设限过多
有些父母在生活中给孩子设置了太多的限制,这也不行、那也不准;有些父母则对孩子管得过细过死,孩子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事必恭问。孩子也是人,他们也希望有自己的自由、也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主、也希望自己的独立活动不受到限制和干涉,而家长对孩子干预、设限过多,会使孩子觉得自己的生活领空被全面侵入了,心理压力很大,为了使这些压力的得到释放,于是就选择了与父母公然对抗,对父母的劝说和忠告置若罔闻。一位离家出走的孩子说:“他们一切都给我安排好了,我在家里就像一个木偶,一点自由都没有。他们越爱管我这管我那,我就越要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
7.父母没有做好表率
有些父母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但对自身则放任自流,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却往往做不到,在孩子面前没有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比如要求孩子早起晚睡努力学习,自己却从来不看书不读报;要求孩子少看动画片,自己则沉迷于几十、上百集的“韩剧”欲罢不能;要求孩子讲究文明礼貌,自己则随地吐痰出口成“脏”;要求孩子不要打游戏,自己则坐在电脑前为了升级过关而通宵达旦。如此劣迹斑斑的家长在管教孩子时必然是没有说服力的,孩子从心理上会很不服气,他会想当父母的你自己都没做到,凭什么对我要求这么严,逆反和对抗的心理自然就出现了。
还有一些家庭父母不和,夫妻之间长期有意见分歧,而且在处理家庭纠纷与矛盾时不是互相磋商协调解决,而是丧失理智地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家庭敌对气氛相当严重。孩子生活在这种家庭里会感到十分讨厌和无助,他们经常会以逆反行为来宣泄自己的不满,另外由于耳渲目染和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也会学着采用对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8.对孩子缺少必要的尊重
孩子年龄虽小但也有自尊心,然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无视孩子的自尊,有些父母在批评教育孩子时不考虑场合,在众目睽睽之下对孩子就是一顿训斥;有些父母习惯于拿别的孩子的优点来教训和数落孩子,以达到促使孩子醒悟、激发其上进心的目的;有些父母肆意侵犯孩子的隐私权,孩子的电话要监听、孩子的日记要偷看;有些父母以家长身份自居,对待孩子时总是居高临下、泰山压顶,孩子不服也得服;有些父母对孩子则是简单粗暴,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如同家常便饭。其实,每个人都不能忍受别人对其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的轻视与诋毁,处于成长中的孩子更是如此,他们的自尊心往往比较强,父母的贬低和否定会强烈地刺激他们,如果父母的一些态度和行为刺伤了孩子的自尊,他们就会自然地进行自我保护,在态度和行为上抗拒外界的劝导和说教,这时任凭父母的批评再正确,孩子也会听不进去。
9.教育的方式方法有缺陷
有些家长习惯于把自己的意思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他们认为子女就应理所当然地听从父母,自己小的时候都是这么过来的,因此如果孩子不顺从,在他们眼里就成了叛逆;有些家长喜欢在孩子犯错误时指责孩子,并对孩子的人格进行批判,把孩子说的一钱不值,孩子受到这种刺激后心里会很不服气,于是就不甘心向大人认错,逆反的心理和行为也就跟着出现了;有些家长在孩子与自己发生抵触的时候,便有气不打一处来,对孩子采取粗暴和强制的高压政策,这经常会使孩子的逆反心理逐渐升级;有些家长平时对孩子使用的否定语言太多,孩子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好,连前途也没什么希望了,没有人愿意别人整天地指责和批评自己,时间久了再有耐性的孩子也会反感的。
父母是孩子的折光镜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一面折光镜。在孩子的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为人处世的哲学和做人的准则。还有一句民间俗语说的好:“孩子是妈的脚后跟”,这就是说,看到孩子的行为就能知道他们的父母是什么样子。
王女士儿子今年上初中,学习成绩很差,经常逃学、打架,她说他、骂他都无济于事,一不高兴就十天半个月不回家,找都找不见。儿子还在初二时因为有一次无意撞到父亲与一个小姐偷欢的场景,从此他就开始偷看色情小说和色情电影。03年的时候因为参与打架和强奸,还被拘留了半个月。孩子不争气,给她不幸福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她的情况我很清楚,老公常年酗酒,并且在外与社会上的妇女鬼混,没有钱花就伸手朝她要,不给就打。为了与婚外情人结婚五年前他们协议离婚。原本以为就此可以清静过日子,可谁知酗酒后的他常回家闹事,她的生活苦不堪言。
她有一双儿女。女儿虽说已参加工作,但性格懦弱,内向自闭,儿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惹是生非。就只能凭着她的那点事业费来养活这个频临崩溃的家。
上面的情况,都是因为受到家庭的影响而毁了孩子。如果我们的父母能担负一点点责任,从小就给他们以良好的行为榜样,他们就不会这个样子,他们的童年也应该是美好蔚蓝的。
这些让我想起一位朋友曾当作笑料讲述了他和儿子的一段对话。这位朋友说:“儿子,你这几天总是玩游戏机,就不能控制一下自己,把精力用到学习上吗?”儿子回答:“你还说我呢,我爷爷经常告诉你不要在外边玩麻将,你怎么还总是整天整天地玩呢?”一下子弄得我这位朋友语塞舌结,不知道该怎么说好了。
孩子在成长阶段,他们的心脑发育正处于稚嫩时期,分不清是非,来自外界的任何行为都会让他们去模仿,尤其是天天相处在一起的父母。如果这个时期,我们不能够很好的去引导他们给他们做榜样,相反许多“坏习惯”、“坏行为”就会影响他们,他们心里会想:“爸爸妈妈就是这样做的”,他们会一直认为父母做的就是对的,然后他们就会模仿着去做。可见,孩子们常常把自己的行为与父母相对照,甚至父母行为中的某些不良行为,也往往会成为一些孩子开脱自己错误的“理由”,孩子既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优点,又可以学到缺点。
在日常生活中,夫妻双方都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当我们身边多了一个哇哇会哭的婴儿时,我们将是三口之家,在孩子的眼里,我们就是老师,我们也是他们的榜样。我们不光是要让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他们的身心也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照顾,我们的行为虽然做不到尽善尽美,但是一言一行也必定会给孩子有益的影响。有些父母常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感觉到困惑,其实我想,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应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父母的人生观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是有句话说的好吗:“孩子长大了,我们也长大了”。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这便是告诉我们育人先要育己。
网瘾不是孩子的错
网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许多家庭为此痛苦不堪。著名的青少年网瘾戒陶宏开教授认为:国内上网成瘾的孩子这么多,绝对不能怪孩子,这应该怪教育,人们对电脑和网络没有正确的认知,很多孩子,甚至家长都误以为电脑只是一个先进的玩具,70%的人将电脑当作玩具用,其中还包括一些成人也是如此。我接到过很多家长给我的电话、加急电报、特快专递,去年10月开始,我收到了大量孩子的来信,一开始我以为是网瘾问题,结果有很多孩子说的并不是网瘾,而是说他们的痛苦,有的无法和父母沟通,有的无法和同学沟通,有的无法处理学习压力,有的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己对异性的好奇心。我和他们素不相识,他们却找我倾诉,中国的孩子太需要被了解了。
许多家长为了制止孩子逃课上网,他们挨过孩子的打,给孩子下过跪,甚至割过腕,离了婚,可他们深爱的孩子竟失去了人性,不为所动。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忽视了他们的精神。孩子从小没有理想,没有方向感,很容易出问题,上网成瘾只是极端的表现形式而巳。
孩子渴望得到的是平等的交流,要帮助孩子戒除网瘾,一定要得到父母的配合,我本身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自己就应该保持一个开朗的情绪,要常常微笑。
陶宏开教授自述:破解孩子上网成瘾三诀窍:责任心、爱心、耐心。
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社会工作者,只要你真正具备这三种品质,就能水到渠成,就掌握了破解孩子上网成瘾难题的诀窍。
责任心——不竭动力的源泉
有了责任心,才会有不竭的动力,促使我尽最大努力,挽救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和家庭。我培训我的志愿者,首先强调的是提高自身素质,一定要有社会责任心。
爱心——走进孩子心灵的关键
很多人说对孩子是恨铁不成钢,但钢是“恨”出来的吗?钢是“炼”出来的啊!我要提醒大家,当你开导孩子没什么成效时,千万不要放弃,不要对孩子有丝毫的怨恨,要始终保持阳光心态,保持爱心。
其实孩子上网成瘾,关键是家长、老师没有与时俱进,或者根本不懂电脑,把它视为洪水猛兽;或者没有引导孩子看清主流,明白哪些应该学习,哪些应该避免。正如打开窗户可呼吸新鲜空气,但蚊子苍蝇也会飞进来,所以我们要装纱窗,要过滤,为孩子把握时代的脉搏。
耐心——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
教育孩子是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不配合,会出现反复。遵循教育规律,不断尝试采用各种办法,耐心地打开他心中的一个个死结。
陶宏开语录
关于电脑
电脑不是洪水猛兽,简单粗暴地反对孩子上网,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我们要告诉孩子,说到底,电脑是一种工具,是给我们用的,而不是玩的;学会用的人是聪明人,只会玩的人则是愚蠢的。
关于人生
世上的事分三种:该做的;不该做的;可做可不做的,比如说上网玩游戏。可做可不做的事做得越少,成功的概率就越高。
人生充满积累和消费的矛盾,如果积累大于消费,你就能成功;如果消费大于积累,你就会失败。作为学生,不认真学习、积累知识,整天上网,消费青春和父母钱财,很难达到成功的彼岸!
什么是真正的聪明人?第一,聪明人会认识自己的错误;第二,聪明人会改正自己的错误;第三,聪明人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当然,最聪明的人是不重复犯别人的错误。
关于家庭教育
孩子上网成瘾,主要原因是家长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家长的爱多表现在物质的慷慨,而忽视了精神、情感上的关爱。
家庭教育,原则的事要寸步不让,小事要宽容理解,要多和孩子像朋友一样交流沟通。
一定要注意选择教育孩子的时机、角度、语气、表情。其实天下的道理说到底都很简单,但如何让孩子心服口服地接受,就大有学问了。
家长喜欢说恨铁不成钢,可钢是“炼”出来的,不是“恨”出来的。所以教育孩子,家长一定要具备极好的耐心。
父母的爱就像是一件湿棉袄
鲁迅先生曾说过,“父母爱像穿在身上的湿棉袄,脱了嫌凉,穿着不舒服。”湿棉袄——在没有的时候感觉凄冷,有的时候却想摆脱,觉得这个比喻太残酷有点刻薄却非常精辟。
亲情就像母亲的裙带,在我们小的时候,给我们亲密依恋、安全与归属感。随着成长,孩子们渐渐地有了自我意识,有了自己独特的情绪体验,对生活与行为方式也有了自己的选择。当孩子把眼光投向外部世界,步履维艰地走向社会的时候,寻求与他人丰富的友情,和认同新的生活模式或精神榜样看起来要比亲情更重要一些。其实,亲情依然留存在人类意识的下层,像心灵的摇篮,抚慰着孩子们疲惫的心。亲情是孩子们心理发展的原动力,三个最重要的自我要素是在亲情的呵护下形成,依恋体验,产生爱和被爱的能力;客体关系,获得依赖与独立,并信任他人的能力;自我认同,协调自卑与自尊,创造与发展的能力。
有些时候,亲情也会给我们带来烦恼。“妈妈的裙带”太短,亲子之间易于形成纠结,孩子与父母的脚步常常绊在一起,甚至摔倒,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亲情的包袱。孩子面对未来,踌躇满志的时候,过于牢固的裙带会限制孩子社会化发展,让孩子们觉得亲情似乎在控制他。另一些时候,孩子们会把在外部世界体验到的不安、挫败、恐惧、敌意投射给父母,以为一切都是亲情惹的祸。其实,孩子们不知道,对亲情的愤怒是在磨砺自己的情绪能力,学习识别、体验、释放与管理这些情绪,人才能变得成熟。看看自然界,小老虎与兄弟姐妹、父母之间的打斗,你就知道那小家伙在锻炼自己求生的本领。
不管对孩子多么厉害的父母,内心都是被爱所使然,恨也是爱的同义词。爱孩子爱得过分,把孩子纳入自我范畴,忘了彼此的边界,以为孩子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内心一刻也不能安宁,真实可怜天下父母心。好的父母能够妥善利用亲情这根裙带,该放长的时候放长,该松开的时候松开,容许孩子去创造他自己崭新的未来。不过,让孩子离开自己,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孩子与父母双方都会体验那种分离的痛苦。由于害怕这种痛苦,亲情会无意识的创造出隔离与误解,以此来对抗依恋与关系纠结。彼此对关系的愤怒越来越明显,冲突升级,分离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我们不得不承认许多内部的冲突都是有非常的意义,关系依恋越厉害的家庭,孩子与父母的冲突也越激烈,不然分离永远不能实现,孩子已永远长不大。
所以,该放手时要放手!
理解万岁
家庭教育是建立在亲子沟通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与孩子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进行良好的沟通,是有效教育孩子的前提。以下建议供你参考。1.做孩子的朋友。放弃家长的权威,改变控制孩子的意愿。尽可能避免使用一些如“应该”“不要”等命令式的词语。尊重孩子,在态度上以朋友相待,走近孩子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思想。2.给孩子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孩子应有自己的思想,走自己的路。让孩子有时间有空间做他自己的事,体验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给他自由,父母更容易引导孩子走向独立,获得自信。3.给孩子以宽容。成长中的孩子容易犯错,孩子是在犯错中长大的,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接纳孩子。孩子犯错时,家长要提出批评,批评要就事论事,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帮助分析原因,引导他怎么做,而不是数落、责骂。要宽容、要帮助,使孩子在成长中更自信。4.讲究沟通的技巧。孩子高兴的时候、伤心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不要错过关心孩子、倾听孩子的机会;孩子生气的时候,家长不要急着去讲道理,更不要去埋怨、唠叨、指责,你可默默地关注。对孩子多些鼓励,少些指责,做到经常交流沟通,才能增强亲子关系。
针对成年成家子女,不妨适用以下建议:
换位思考。人皆为父母,也皆为儿女。当儿女的做法与老人想象中的情景不相符时,您不妨换位思考,想想自己的父母。在中国历史的千年长河中,儿女总是亏欠父母的,代代流传至今。而这却恰恰是一种哺育的美德,而并非晚年的缺憾。
及时排解心中的烦恼。俗话说:“牙齿也会磕嘴唇,左手也会碰右手。”父母与子女即便再如何亲密无间,生活中也难免会有磕磕碰碰。但磕完碰完,父母却应及时和儿女进行沟通。一家人哪有隔夜仇,在愉快的沟通过程中,气出了,心情也舒坦了,烦恼自己也就排解了。
多想儿女的好处。您与儿女发生矛盾了,若只是一味念叨他们的过错,认为他们不孝,这只会使得家庭气氛陷入僵局。如若在发生矛盾之后,多想儿女们的好处,不但可以缓和矛盾,亦可缓解自己内心的压力,儿女们也会念及父母的宽宏大量而更加亲近您。一举两得,您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