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孤独的心灵
32059000000025

第25章 迷途的羔羊

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将是一个很失败的人,或许因为信仰是人生的精神目标。其实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好似没有帆的船,也只有拥有目标的人,才会使灵魂不再有漂泊的幸福感,因为信仰可以驱散迷雾让孤独走开,同时也可以让真实的生命个体自然回归。当今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物质满足,可是,人们的幸福指数没有提高反而还有下降,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信仰,为人生意义而迷茫。因此,如何确立自己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是每个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案例1

我不愿与人交往,在人群里很孤独,出来工作已有一年多了,没有朋友,发现自己越来越迷失了,像一只迷途的羔羊。尽管,想哭的时候却大声地笑着,告诉自己我很好,可是自己很清楚心情是多么的抑郁。我醒了,却发现没有了记忆,我不记得我是谁,不记得我从哪里来。当时我很无助,很孤独,甚至每时每刻都会问自己:“我是谁,我的过去是什么,为什么我会这么孤单的来到这个世界上?”。姐姐说,我安静的时候让人害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力量让别人无从走近。她说这样的人会很孤独。我不怕孤独。我只怕被别人看透活得没有方向。看一篇文章,作者说他18岁的时候在想两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说我现在17岁,我也在想两个问题: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想用最生动的文字形容我此时此刻的状态,可是我不能。纷繁芜杂的世界,只有一个人,一个没有目标、没有信仰的人孤独的前行着,如履薄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这类问题一直在思考,没办法,思考了这么久,从来都没有答案。早春迟暮,落花流水泪如珠,几多寒暑,总是梦断天涯路。我想,自己在悲观里沉浸的太久了。

案例2

记得高三的时候(现在说来好像很久远的感觉),在学校里我最常有的一个姿势就是低下头,将视线埋进双臂之中,我害怕看见别人充实的生活或是快乐讲话的样子,这些是我缺乏的。我害怕别人看见我思绪如浮云般流转的眼神,我不希望谁会看透我重重的心事,我始终努力活得大众一些。可是即使这样我面对人群依旧恐惧。在他们面前我只得沉默,在他们面前我不是我自己。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扶托不起的曾经……

我站在稀薄的回忆里,一直没能停止怀念。在时代经历了如此的多变之后,我依然延续宛如当年北平学生的革命之气,为了理想、为了信仰,不愿意随波逐流,不愿意狡猾奸诈,只想做一个最简单的人,实现一个最鸿鹄之志,追求一个最美的梦想。

我知道,我是一个流浪的艺人。穿梭于城市的街道,带着并不很多的知识,在可能的场合去卖艺。不一定有人会欣赏,但是,为了生存,为了所谓的理想,我执着于自己的执着。在秋风萧瑟的街头,我会静静的去感受流浪歌手的歌声,当狂风肆虐时,在他们被风凌乱的头发和衣裳下,我看到了坚强的眼神。那里,有我的影子。

我知道,我是一个孤独的舞者。白天的喧嚣,足以叫醒我身体每一个活跃的细胞,大脑始终支配快速的步伐和忙碌的身影。每一个夜晚,当一切的躁动平静下来,心灵得以安静,可以静静感受,感受自己。房间伤感的音乐,伴随着夜的静,和那一个孤独的灵魂。

我知道我很执着,但我不知道是对是错;我知道我很辛勤,但我不知道值不值得;我知道我很有志气,但不知道它是否会变成现实;我知道我在流浪,但不知道是否有人明白;我知道我很孤独,但不知道是否会永远如此。我知道我现在是什么,但我不知道我未来要什么;我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但我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

一切,一切,都只会沉淀成为今生的困惑。一千年以后,世界早已没有我,所有人都遗忘了我,那时红色黄昏的沙漠,能有谁,解开缠绕千年的寂寞。

案例3

事实上,我很渴望友谊,渴望爱情,渴望温暖,可是,我整天被一些无聊的问题折磨,就像戴上了手铐和脚镣,跌进了万丈深渊而不可自拔,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像正常人那样交往,享受生活的乐趣。

我现在几乎是接触到什么东西就会对这个东西产生穷思竭虑,想的都是些过去从来不想的问题,但现在却自动的去想它,觉得想它似乎有些意义,又似乎没有,说不清,但总觉得非要把那些问题搞清楚不可,否则的话就很焦虑,没办法带着这个疙瘩去做其他事情,而且总是越想越多,越想越细,而且是越想越不明白……如我听郭德纲的相声,听到“没有这些优点当年跟兔子赛跑他就赢不了”这句笑话,谁都知道是在调侃对方是乌龟,一般人想到这一步就停止了,就理解了,就发笑了,然后就不会继续往下想了。而我却仍然要想下去:“为什么观众会笑?是因为观众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为什么观众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呢?因为很多观众小学时学过这篇课文,可如果有些观众没有学过这篇课文呢……”就这样别人不会去想的问题我却要去钻牛角尖。我锻炼身体的时候,又对锻炼产生了穷思竭虑:“我要举哑铃练手臂的肌肉,可举哑铃也同时会顺带锻炼到胸肌啊,但我要练的是手臂不是胸肌,管他呢,只要练到手臂就行了,练不练到胸肌我就不关心了”,可一举哑铃的时候,又想到了胸肌的问题。我进行心理调节的时候,又对心理学产生了穷思竭虑:当别人注意我脸上的瘢痕的时候,我就想“这世上什么难看的人没有啊?”,这样想似乎会好受一些自信一些,但后来又想:“这种想法在心理学上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人会这样想?为什么人这样想就会好受一些?这样想正不正常?应不应该正不正确……”因为想不通这个问题,我对“这世上什么难看的人没有啊?”这种过去安慰自己的想法产生了不确定感,也就对自己这种自信方法产生了怀疑,导致了不自信。过去我没有强迫思维时,只要想想这句话就能有了底气,可现在我想这句话时却产生强迫思维,让我感到焦虑和不能再从中获得自信。我翻心理学的资料,看到讨论某人心理防御机制的内容“……投射——使内在的焦虑投射到外界去并见诸行动,冲动之后直接见诸行动——刻苦的经营行为,是患者的一贯行为特点;幻想——患者经常自己成为一名成功人士……”,看了这部分内容,我又对心理学产生了些困惑:心理专家将患者的心理解释为“置换”、投射"、"幻想"等专业术语,似乎已经分析得很透彻很深层次了,但到底什么是“经营行为”呢?他并没有从心理学上去分析,什么是经营行为?人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为什么要把这种行为叫做经营行为?还有“成功人士”,到底什么是成功呢?为什么这样那样就叫成功呢?为什么人要做那种叫做“成功”的行为呢?心理学家解释了吗?这些问题他都没有解决,他用没有解决的问题来解释患者的心理,是不是很荒谬呢?联想到整个心理学,一方面在研究“自我”、“本我”、“潜意识”、“心理防御机制”等等这些很深层次的东西,对人的心理进行了一部分深入的分析,但它同时又是在结合着我们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来解释人的心理的,如“工作”、“学习”、“赌博”、“失恋”、“破产”、“车祸”等等,例如说某个人因为工作的困难而出现了抑郁情绪,可心理学对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作分析了吗?它回答了什么是抑郁,可什么是工作呢?人为什么要进行这种叫“工作”的行为?心理动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心理学回答了吗?如果没有,那心理学拿着一部分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和另一部分没有解决的问题去解释人的心理是不是很荒唐呢……

人类痛苦的根源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的痛苦并非物质的匮乏,身体的病痛或残疾,而是精神的痛苦。常常有来访者长叹一口气,问我:“施教授,一想到出生前我不存在,死后我也不存在,我就非常痛苦,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

提这样问题的人大多数生活条件优越,地位较高,头脑聪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民的幸福感没有提高,反而下降的原因。人们富裕了,衣食无忧了,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追求理想和成功了,可有很多问题是没有答案,无法回答,怎么想也想不明白的问题,思考这样的问题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痛苦”。所以,古人云:知识越多越反动,聪明反被聪明误!当然,很多人没有明白这个道路,不接受这个观点。事实上,你稍微观察一下,不难发现,周围的人,智商稍微低下的人是没有什么烦恼的,尽管他们地位卑微,工资微薄,但他们很知足,不烦恼,其实他们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更没有学过什么心理学的知识,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换一句话说,他们天生没有自寻烦恼的能力!

苏东坡曾感叹: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经常被提问“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让我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可是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一旦思考起来必然烦恼,然后迷失自己!在反复咨询的经历中,我终于悟出了一个答案,让许多痛苦的人释然,也让自己解脱!那就是,人类是万物之灵,但人类也是自寻烦恼的动物,探讨“人活着有什么意义”的问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是典型的“自寻烦恼”!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这类“自寻烦恼”比比皆是!人类的许多痛苦不是肉体的而是精神的,是自寻烦恼的,如追求伟大的“理想”、“主义”;

渺小的“完美”、“公正”、“合理”,要么在不切实际的空想之中痛苦,要么在不切实际的追求中自我毁灭!

所以,作为个人,要有现实的追求目标,往大一点讲,需要有理想和信仰。因为,人生若没有理想,生活就像一坛死水,人就会在痛苦中迷失自己。

在2001年初,中国社会最大的新闻无疑就是,1月23日14点40分左右,在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北侧发生的5名法轮功成员自焚事件。当我们从最初的惊愕、愤怒、惋惜、伤感中沉静下来之后,不解与迷惑也日益浓重。1999年就被取缔的邪教法轮功一直受到揭批,为什么至今仍有人对此执迷不悟?李洪志宣称的法轮大法听起来荒诞不经,为什么还有人,除了党政军干部之外,竟然还有少数知识分子对此奉若神明,甚至还不惜为此付出人最宝贵的生命的代价?其反动的力量甚至到了中央需要动用专政工具的地步。我们迷惑了,中国人的信仰,在这个世纪的关头,在这个纷繁莫测的大千世界,又到底是面临着怎么样的一种处境呢?

中央到地方的各种媒体所揭批的大量的法轮功信徒的事实报道中指出,大部分的信徒是因为精神空虚,才会走上信仰邪教这一条道路,很多老百姓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而已,而对于为什么会产生精神空虚,而且为什么会有这么的人存在着精神空虚,为什么邪教会占据着人们的心灵,却并没有深究。我们认为,无意识地忽视某一问题的深入,或人为的中止某一问题的讨论,则并不代表这一问题的不存在或解决。

上个世纪80年代,宁铂这个名字被整个中国无数次地重复着,作为第一位少年大学生,他被誉为“第一神童”,他的故事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影响力被称之为“宁铂现象”。1978年,整个中国的报纸、杂志、广播都在报道宁铂。报道上说,这个13岁的神奇少年2岁半时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并能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擅长古诗词,通晓天文、地理等百科知识。人们把这个聪慧过人、智力超群的孩子称为“神童”。

进入大学后,媒体仍然不停地追逐着宁铂,他被安排出席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个本就安静敏感的少年在众人注视的目光中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刻意躲避着人们的视线。他后来对他的伯乐倪霖讲:“倪叔叔啊,我是一条活鱼啊被摔死了卖了,被摔死了卖了的一条活鱼。”

宁铂写给中学时代老师和同学的一段文字:“往日如烟,往事似梦。28年的尘世风雨,使得沐浴、荡涤在其中的每一位昂首挺立者都会变得如此地成熟和沧桑,也使得世间绝大多数善良的心都更加执着地陷入对自己早已逝去的少年时光的回味和遐想之中……回首往事,我猛然发现,在崇高的社会目标背后,还有自由发展的个人需要。我们不能因为社会目标的崇高,而牺牲个人的自由发展。”那是1998年。2002年,宁铂离开中科大前往五台山出家,被校方找回;2003年,宁铂再次出家,这次他成功了。

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社会媒体众说纷纭。笔者观点,神童在急功近利的社会中迷失了自己!

人类需要信仰

自从佛教诞生到穆罕默德去世的一千年里,世界上产生了四种至今仍然支配全球的“宗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对于每个民族而言,都不可能没有信仰,信仰是指对人生存在根据和价值的总体关照与反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急剧的社会变化、高度的社会压力以及稍显无序的文化氛围导致人们精神无助与失落。人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对人生意义的不断追问。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人很少提及信仰。人们通常提到的信仰不外乎就是宗教信仰,甚至批判过信仰主义。后来经过一段时间,信仰一词才有了正面的意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信仰的内涵大大地扩充了,包含的面也比较广泛了,当然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其实道德也是一种信仰。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应该有信仰,不同之处是信仰的层面存在着差异而已。有人信仰马克思主义,有人信仰上帝,而有些人则声称他什么也不信。但是他还是有其特定的信念的,比如相信明天会更好。也有可能某人有很多的信念,表现在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或者我们可以说是“处世哲学”,但是他的信念是相互矛盾的,是分裂的,是没有一个指向的,那么我们可以称之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当代人们信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感觉人生意义的丧失,无聊和流浪的心态侵袭众人,自杀和邪教活动普遍;第二、感觉追问人生意义的意义丧失,甚至失去追问人生意义的勇气;第三、以为解决了生活资料的问题,就解决了生活意义的问题。意义问题总根源在于传统上虚构的、绝对的价值实体(如上帝、国家、家族等)受到了理性的批判,不再产生信仰。

在经过30年的改革之后,维持意识形态大一统局面的经济基础已经改变(而我国一直锐意经济改革,对政治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变迁则显得稍有点落后),任何人都不可能仅仅“物质地”生活而不需要一种精神的基础,同样,一种“精神”运动也不能完全弃绝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主要是在公共层面上的,而社会生活包括两个领域: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有人想过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来指导人们全部的生活,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随着从个人生活领域的淡化,马克思和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主要用来指导国家的大政方针。此时,个人生活就出现了信仰的空白,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利益矛盾突出。大家对意识形态的有效性与权威性产生了怀疑。

而精神世界、信仰的所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文科学对此做出解释。人文科学的作用,就是为人类寻找精神家园。而我们很遗憾的看到,当今的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却面临着相当的困境。文革前的30年,中国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人文研究与人文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家视科技为第一生产力,举国上下视经济为最高的发展目标,因此教育也成了经济发展的工具。而教育政策短视和偏差的后果,就是使教育沦入了实用技术性和工具性的教育,重视价值和意义创造的人文教育在日渐萎缩。人文科学这种外在的困境又反过来影响了师资水平和生源的质量。整个社会人文主义氛围的缺失以及功利主义色彩的充斥,许多人尽管拥有富足的物质生活,而精神空虚感却常常冲击着他们的灵魂,在物欲横流与一些社会丑恶现象面前,他们普遍地感到了一种茫然与不知所措,“不明白自己是谁,又不明白自己从何而来,又将何去何从”。

人生信仰的问题也不能够经由心理咨询或精神分析的途径加以解决。教育特别是人文教育可以扮演“信仰治疗”的角色,具体来说:第一、引导人们区分意义问题和非意义问题;第二、鼓起人们追问意义问题的信心和勇气;第三、通过价值教育,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科学的世界观。

性格就是命运

俗话说,灯笼不知脚下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每种物品都有其优缺点,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聪明的人善于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可是,聪明的人一旦执着于某些无法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苦海,深渊。日本的森田正马认为,人群中有一些人,生的欲望过强,想达到完善的状态,反而容易陷入“死的恐怖”之中去。这些人是一种内向型气质,偏重于自我内省。他们的性格特征可以概括为:

(1)内向、内省、理智、追求完善;

(2)感情抑制性,很少感情用事;

(3)比一般人敏感,爱担心;

(4)好强、上进、不安于现状,容易产生内心冲突;

(5)执着、固执、具有坚持性;

(6)具有较高程度的智能水平。

森田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现神经症的症状。如初次在众人面前露面,会感到紧张;听说别人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后总觉得自家煤气阀没关好,不反复检查就放不下心等等。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种紧张和不安的感觉是生活中正常的、必需的心理和生理现象,事过之后就会消失。但是,对于这些具有特殊性格的人会使这种不安感病态地固定下来,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活。这些人容易情不自禁地去思考一些穷思竭虑的问题而不能自拔。

穷思竭虑,顾名思义,患者的痛苦来自自身的内心思维,这些思维反复出现,难以自拔,这些思维的内容往往令人不快或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患者本身对此很清楚,并试图作出抵制(并非都是如此),但往往是徒劳的。

患者总想一些没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多为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中的一般事件,例如:“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树木为什么不向地下去?”这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就表示这个意思?为什么可以用它来表示这个意思?人是怎么看懂这个字的?人为什么可以看懂这个字?等等。他们明知考虑这些问题毫无实际意义,但不这样考虑,就总是惴惴不安而无法摆脱。这些“问题”都很神经质,在别人眼里很可笑,一般人都不会去想它关注它,所以普通人可以正常的开心的过日子,这些问题叫他们去想他们也想不明白,但他们不会去想,也就不会因为“想不明白”而焦虑,但有强迫思维的人就会去钻别人不会钻的牛角尖,自己折磨自己。

许多科学家钻研的问题很抽象,普通的人难以理解。如果他们成功了,便成了科学家,不能成功,就成了神经症患者。所以,有人称:科学家与“精神病”是一纸之隔。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所以,当我们感到痛苦时,一定要明白,我们之所以痛苦,一定是在追求错误的东西。人生中的一大智慧是要学会“放弃”。只有放弃,才能得到精神自由,无为而无所不为。正所谓: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陶冶性格,扬长避短

森田疗法认为,性格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随着主观意志而改变的。无论什么性格都有积极面和消极面。神经质性格特征亦如此。神经质性格有许多长处,如反省强、做事认真、踏实、勤奋、责任感强;但也有许多不足,如过于细心谨慎、自卑、夸大自己的弱点,追求完美等。应该通过积极的社会生活磨炼,发挥性格中的优点,抑制性格中的缺点。

采用森田疗法治疗神经质患者时,首先要帮助患者认清神经质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其症状是怎样发生的,神经质者的性格特征。搞清神经质症的本质对治疗有极重要的作用。有些患者弄清了症状的本质就很快治愈了。在治疗过程中,一般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顺应自然

森田认为,要达到治疗目的,说理是徒劳的。正如从道理上认识到没有鬼,但夜间走过坟地时照样感到恐惧一样,单靠理智上的理解是不行的,只有在感情上实际体验到才能有所改变。而人的感情变化有它的规律,注意越集中,情绪越加强;听其自然不予理睬,反而逐渐消退;在同一感觉下习惯了,情感即变得迟钝;对患者的苦闷、烦恼情绪不加劝慰,任其发展到顶点,也就不再感到苦闷烦恼了。因此,要求患者对症状首先要承认现实,不必强求改变,要顺其自然。

(1)什么叫顺其自然呢?森田把它看作是相当佛禅的“顿悟”状态。所谓“顿悟”,就是让患者认识并体验到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体验到对超越自己控制能力的平常的事,看得很严重而产生抗拒之心,结果使自己陷入了神经质的旋涡。即由于集中注意于令其感到厌恶的情感,并不断压抑这种情感而使之受到强化,经多次反复而培养起他对人极度恐惧的体验。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使患者认识情感活动的规律,接受自己的情感,不去压抑和排斥它,让其自生自灭,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2)要认清精神活动的规律,接受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和观念。神经质患者常常主观地认为,自己对某件事物只能有某种想法而不能有另一种想法,有了就是不正常或者不道德的,即极端的完善欲造成了强烈的劣等感。要改变这一点,就得接受人非圣贤这一事实,接受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存在邪念、疾妒、狭隘之心的事实,认识到这是人的精神活动中必然会出现的事情,是一个靠理智和意志不能改变和决定的;但是否去做不理智的事情,却是一个人完全可以决定的。因此,不必去对抗自己的想法而需注意自己所采取的行动,同时,还要认清精神拮抗作用,从心理上放弃对自己的对立观念的抗拒,认识到人有对生的欲望和对死的恐惧两种相互对立的心理现象,并接受这种心理现象,而不必为出现死亡的恐怖而恐惧不安,也不必拼除这些令人恐惧的念头,使自己陷入激烈的精神冲突之中。

(3)要认清症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接受症状。神经质症患者原本无任何身心异常,只是因为他存在疑病素质,将某种原本正常的感觉看成是异常的,想排斥和控制这种感觉,使注意固着在这种感觉上,造成注意和感觉相互加强的作用,即形成精神交互作用。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是形成症状并使之继续的主要原因,认清这一点,对自己的症状采取接受态度,一方面不会强化对状状的主观感觉;另一方面,因为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不再固着在症状之上,以这样的方式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使症状得以减轻直至消除。

(4)要认清主客观之间的关系,接受事物的客观规律。人之所以患神经质症,疑病素质是症状形成的基础,精神交互作用是症状形成的原因,而其根源在于人的思想矛盾。这一思想矛盾的特征就是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来“理应如此”限定自身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森田指出:“人究竟如何破除思想矛盾呢?一言以蔽之,应该放弃徒劳的人为拙策,服从自然。想依靠人为的办法,任意支配自己的情感,就如同要使鸡毛上天、河水断流一样,不仅不能如愿,反而徒增烦恼。此皆力所不能及之事,而强为之,当然痛苦难忍。然而,何谓自然?夏热冬寒乃自然规律,要想使夏不热、冬不寒,悖其道而行之则人为的拙策;按照自然规律,服从、接受,就是顺应自然。”针对思想矛盾,森田提出了“事实唯真”的观点,意即“事实即是真理”,并以此作为座右铭。他说:“吾人不要把情绪或想象,误认为事实来欺骗自己。因为不论你是否同意,事实是不可动摇的。事实就是事实,所以人必须承认事实。认清自己的精神实质,就是自觉;如实地确认外界,就是真理。”只有使人的主观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才能跳出思想矛盾的怪圈。

2.为所当为

森田疗法把与人相关的事物划分为两大类:可控制的事物和不可控制的事物。所谓可控制的事物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可以调控、改变的事物;而不可控制的事物是指个人主观意志不能决定的事物。

森田疗法要求神经质症患者通过治疗,以学习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去控制不可控制之事,如人的情感;但还是注意为所当为,即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如人的行动。“为所当为”是指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的行动,是对顺应自然治疗原则的充实。

忍受痛苦、为所当为。森田疗法认为,改变患者的症状,一方面要对症状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另一方面还要随着本来有的生的欲望,去做应该做的事情,通常症状不会即刻消失,在症状仍存在的情况下,尽管痛苦也要接受,把注意力及能量投向自己生活中有确定意义,且能见成效的事情上,努力做应做之事;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动上,任凭症状起伏,都有助于打破精神交互作用,逐步建立起从症状中解脱出来的信心。而“为所当为”要求患者该做什么马上就去做什么,尽管痛苦也要坚持,就打破了过去那种精神束缚行动的模式。

面对现实,陶冶性格。森田疗法的专家高武良久指出:“人的行动一般会影响其性格。不可否认,一定的性格又会指导其做出一定的事情,但仅仅看到这一方面,则是一个片面性的认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的行动会造就我们的性格’这一客观事实。正是这一点,才是神经质性格得以陶冶的根本理由。”

神经质患者的精神冲突,往往停留在患者的主观世界之中,他们对引起自己恐惧不安的事物想了又想,斗了又斗,但在实际生活中,对引起其痛苦的事物却采取了一种逃避和敷衍的态度,事实上,单凭个人主观意志的努力,是无法脱神经质症状的苦恼的,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会使思维变得更加实际和深刻。实际行动才是提高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的最直接的催化剂。对此,高武良久举例说,要学会游泳,不跳入水中就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即使完全不会游泳,跳入水中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然后再逐步学习必要的技术。与此道理相同,神经质症患者无论怎么痛苦,也会在别人指导下做到,这样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自信的体验。要想见人不再感到恐惧,只有坚持与人接触,在实际触中采用顺其自然的态度,使恐惧感下降,而逐步获得自信。前面已经谈到,“为所当为”有助于使症状得到改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实际生活中将精神能量引向外部,就要注意所做的事情,这就减少了指向自己心身内部的精神能量。而与外部世界的实际接触,又有助于患者认识自身症状的主观虚构性。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使内向型性格产生某种改变的过程。

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的“为所当为”,有助于陶冶神经质性格。这种陶冶并非彻底改变,而是对其性格的不同部分进行扬弃。即发扬神经质性格中的长处;认真、勤奋。富有责任感等,拼弃神经质性格中的致病之处:神经质的极端的内省及完善欲。

由此可见,顺应自然既不是对症状的消极忍受,无所作为,也不是对症状放任自流、听之任之,而是按事物本来的规律行事,允许症状存在,不抗拒排斥,带着症状积极生活。顺应自然、为所当为治疗原则的着眼点是,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陶冶性格。这种治疗原则还反映了森田疗法对意志、情感、行动和情格之间的关系的看法,即意志不能改变人的情感,但意志可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改为人的行为来改变一个人的情感,陶冶一个人的性格。

3.目的本位,行动本位

森田疗法主张患者抛弃以情绪为准则的生活态度,而应该以行为为准则。神经质者共有的生活态度是看重情绪,常常感情用事。情绪不好时什么都不想做,一些平常的生理现象也觉得是得了病。森田疗法要求对于不受意志支配的情绪不必予以理睬,让我们重视符合自己心愿的行动,唯有行动和行动的成果才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与其想,不如做”。对情绪既来之则安之,不受其控制,要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去行动。

4.克服自卑,保持自信

神经质者有极强的追求完美的欲望,做事务求尽善尽美,对自己苛刻。事实上人无完人,我们每天都可能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失误。苛求自己的结果只能使自己感到失望、失败,从而失去信心。神经质者当事实与他们的主观愿望背道而驰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完善恐怖,常常夸大自己的不足与弱点,并为此苦恼不堪,自卑自责,低人一等,结果一事无成。自信产生于努力之中。许多陷入完善欲支配之中的人三思而再思,却不去行动,强调自己没有信心。认为有了信心才能去行动是荒谬的。当徘徊在做与不做之间时,就应该大胆去做,即使没有自信或可能失败,也必须去行动。只要努力就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