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在婴幼儿时期,家长常常教育孩子要老实听话,讨厌调皮捣蛋的孩子。可是,有些孩子过分的乖,甚至不和人说话,这也是不健康的表现,家长应该引起注意。
毛毛男6岁
6岁多的儿子毛毛看到家里来了陌生客人就哭着躲在父母背后;小时候就是特别胆小的男孩,看到家里来了陌生人便会躲在,原本只是觉得孩子有些怕生,本以为是正常的,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身上胆小的问题更加明显了,比如带他出去散步,妈妈遇到熟人停下来说话,他就会躲在妈妈的背后,拖着妈妈赶快离开,如果妈妈的熟人和他说话,他便会害怕得哭出来。不仅如此,毛毛还很不喜欢人多的地方。暑假带回老家,老家有几个和儿子差不多同龄的堂兄弟姐妹,儿子一回老家,就哭着不肯进门,吵嚷着要回家,6岁的小堂兄和4岁的小堂妹很大方,热情地想拉儿子一起玩,可是孩子一见这种状况便吓坏了,尖叫着甩开手不许他们碰他,有亲戚朋友过来看他,他就躲在房间里,和爸爸闹了不少别扭。
童童男4岁
这么大了还不愿和别人交流,一天到晚什么都不说,逗他都不说,而且还不和别的孩子在一起玩,自己一个人玩,他时常会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半天,两只小眼睛只盯着荧光屏,对其他什么都不感兴趣。同龄的孩子往往感兴趣的事,他却总是漠不关心,也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喜欢提问题。三个月前,幼儿园的老师向家长反映,孩子每天都沉醉于刻板重复的翻书动作,而且只翻一本书。孩子家长同时也发现,孩子感情淡漠,即使妈妈坐在他身边,他也不看一眼,对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没有什么反应。其老师还反映,他在幼儿园也是整天一个人呆在旁边,不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明显愿意离群独处。他不愿活动,连对吃饭也没有多大热情。见了外人也不抬头,就连摇马都不会坐。小童童的表现引起妈咪的注意,只好带他去医院的儿科心理门诊。
小齐男5岁
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一张很可爱的笑脸,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一刻也不停息,到处乱跑,大人和他说话,好象就根本没听到,在更多的情况下,他弄不清你,我他之间的复杂关系,只能机械的重复别人的语言,只对一件事特别的敏感,反应绝对准确——吃,他能听懂任何关于吃的谈话,他对吃很有缘分。小齐虽然人不大,脾气可不小,经常会对别人产生不理不睬的表情,行为非常的刻板,喜欢玩长方形的东西,玩完了以后一定要把东西放好,要是没放好的话,就表现出局促不安,甚至会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的把东西放好。小齐学习差,因为没有目光对视,加上刚开始时很是好动,常常是坐不住,在上课的时候情绪很是低落,常常表情漠然,不和老师交流。
过分保护可导致孩子社交退缩
宝宝不与人交往的原因很多,这需要父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家长对孩子的保护太多是让孩子胆小的原因之一。如今,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全家人对这宝贝呵护备至,无论是在生活细节中还是学习过程中,一些本该让孩子自己解决的问题家长都会代劳,这种情况在大城市更加严重。在大城市,家长还会时常灌输给孩子所谓的“安全意识”,比如经常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外面太危险”,甚至有些家长用恐吓的语气来教育孩子,这些意识在孩子脑子中落地生根,便会让孩子觉得只有在家里、在父母身边才是安全的,其他地方都不安全。因此当孩子离开了家,便会出现害怕、退缩等表现。
孩子出现怕生胆小的现象,还可能在于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家长说,他们在单独与孩子进行沟通时发现,孩子常会告诉家长自己害怕,但具体害怕什么,孩子自己也说不出来。从这个方面来说,孩子的确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才会有胆小的表现。幼儿园的小朋友普遍存在与父母分离的焦虑情绪,在家之外的环境中就会极度缺乏安全感。有些孩子从小就经常被迫与父母分离,或是被送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或是白天由保姆带,每到和父母分离的时候,孩子都会哭闹,长此以往,孩子内心就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自闭不是性格内向
初听到“孤独症”或“自闭症”,往往联想到性格孤僻或内向,即把它与某类纯心理疾病联系起来,认为是受到某种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而发生障碍;也有人认为是因为不良的家庭气氛。这类被称做“心理环境致病”的“心因论”被研究结果所否认。
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的报告中说自己观察到一个5岁的男孩唐纳德的奇特症状:他旁若无人地生活在自己独有的世界里,他记忆力惊人,两岁半时就能流利背诵《圣经》23节以及历届美国正副总统的名字,但却分不清你我,不能与人正常对话;他迷恋旋转的平锅和其他圆形物体,对周围物体的安放位置记忆清楚,但对位置的变动和生活中的轻微变化却不能容忍。这一年,他报道了11名唐纳德式的孩子。他引用了“孤独”这个概念,把这些症状称为“情绪交往的孤独性障碍”及“婴儿孤独症”。
这是一种特殊的病,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在被发现后的几十年中,人类一直找不到导致疾病的病因,找不到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些得病的孩子仿佛都经过上帝的遴选一样,一个个都异常的纯洁、漂亮。可是,他们却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缺乏应有的反应。
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语言却很难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总与你的安排违背,人们无从解释,只好把这样的孩子叫作“星星的孩子”。
孤独症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有着很短的历史记载。这说明孤独症这种疾病由来已久,其发生与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
“孤独症”和“自闭症”同为英文Autism一词的中译名。“孤独症”主要被中国大陆地区的医学界及特殊教育界所使用;“自闭症”则是在中国大陆以外的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使用汉字或汉语的国家和地区使用。1978年,9岁的王伟被确诊为患有儿童孤独症。我国首度确认“孤独症”至今已有31年了。
研究表明,孤独症的发生与大脑系统的生理结构异常有关系,只是目前尚无法确定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脑系统的结构异常。虽然孤独症并非纯心理疾病,但由于其社会交往能力非常弱,很难与周围的人沟通,这就致使他们心理活动过程异常,而发生特有的心理障碍。其行为特征表现为:拒绝正常反应形式、莫名其妙地笑、模仿别人说话、听而不闻,无反应、不怕危险、对疼痛感觉迟钝、无特别原因却表现为苦闹不停、转动物体、不喜欢被拥抱或被疼爱、持续奇特的游戏方式、与其他儿童相处困难、拒绝变化行为固执、目光不对视、态度冷淡、操作技巧缺乏一致性、对物体喜好表示不恰当、以动作表示需求、极端好动或过度安静。
到今天为止,医学界对自闭症的行为归纳总结是:
1.社交互动能力的瘫痪。
2.语言能力的学习失常和迟缓发展。
3.明显地排斥同龄孩子相仿的户外活动和玩具的兴趣。
4.无法与玩伴产生社交的共同兴趣。
5.无法用手指明表示注意力的响应。
6.缺乏想象力的游戏能力。
7.最早在4个月大的婴孩脸上可发现,任凭人怎么逗他/她,都没微笑的反应。
8.最早在6个月大的语言能力上可发现,没有声音,也没有眼目注视的身体语言。
9.在1岁以前,没有或是甚少的牙牙学语声。
10.身体会有固定的肌肉推动形态,例如摇手、身体摇摆、脚尖行走等。
11.不寻常的面无表情。
12.在1岁,仍有颈部无力不能撑头起身的现象。
13.眼神常锁定不知去向的魂游。
14.语言表态上,会有不正常的说话语调、速度和节奏。
15.模仿语言上,像照原稿念的没有音调。
16.言语表达上,有反复唠叨和无法控制音量的表现。
17.坚持千篇一律。
18.对感官神精的刺激,有异常古怪的反应。
婴儿期就有前兆
在自闭症病例中,男性患者是女性患者数目的4倍,基于这一现实,英国剑桥大学自闭症研究中心主任——西蒙科恩博士,对此做出了大胆的推测:自闭症是‘极端男性化’的表现形态。但这还只是推测,有待科学的验证。
目前在美国,对新生婴儿进行有关自闭症的识别研究已经被认可。通过对婴儿洗礼及周岁生日录像的研究,研究者能从中找到有关潜在自闭症患者的一些前兆。
杰拉尔丁道森是华盛顿大学自闭症研究中心主任。她在研究中发现:小孩在8——10个月大时,如果他/她经常不能对父母的呼唤做出应有的反应时,日后就极有可能成为自闭症患者。杰拉尔丁说:“即使是更小的小孩,只要你呼唤他/她的名字,他/她也会回过头来看你的!”在小孩1岁开始学走路时,患有自闭症的小孩就会有不同于正常小孩的表现,如:通常很少和他人有眼睛的接触、交流;不会用手指认周围的物体或人。
小孩自闭症的另外一些共有的显著特征有:语言发展滞后于同龄小孩;缺乏和他人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行动或动作呆板、僵硬等。但是研究发现,小孩的天性及缺乏能力的程度各有所不同。
最新自闭症的统计数字:
1.自闭症的行为和语言症兆在满36个月前,会全部显出。
2.男生和女生有自闭症的比例是5:1.
3.新生婴儿有自闭症比例是1:150.
对自闭症的误解:
自闭症并不是缺乏温暖的教养环境(冰箱父母)所造成的结果;
它不限于儿童,意思是自闭症的征状不会随年龄增长而消失;
自闭症不一定同时拥有超凡能力,大概只有十分一的自闭症人士有特别的专长,专长多见于历法计算、数学、音乐、绘画、记忆力;
自闭症不是一个困着一个正常小孩的壳或罩—只要打破壳或罩,自闭症小孩就可变回常人;
药物不能治疗自闭症,只能治疗一些附带的征状;
它与注射MMR疫苗无关;
自闭症人士不一定没有眼神接触或避开人。
相对于上述,对自闭症的正确理解应该如下:
它是生理方面的失调;
它是成长性的失调,随着年龄、智力、能力、性格显示不同的行为,有些障碍并不是明显可见的;
自闭症的行为会因上述而改变,但它背后的障碍是终身性的,Freemanetal(1991)的研究:12年后为同一群病人测试,发现稍微多于20%的人有了改善,虽然认知能力分数增高了或保持一样,但所有病人的社交能力还是显示出很大的障碍;
自闭症人士的智力或能力表现是不平均的,能力较高的范围包括硬记的记忆力、砌拼图、朗读文字、英文串字,能力最差的是在回答普通常识问题、或杜撰图画故事方面;
自闭症见于所有不同的智商水平,但很多伴有智障问题,约四分三的智商是70以下;
成因——遗传(单卵孪生儿是90%,双卵孪生儿是10%,兄弟姊妹是3%)、脑部疾病或创伤,多种不同的生理原因均有可能造成自闭症。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自闭?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症状,就应该怀疑孩子是否得了孤独症:孩子不大愿意与外界交往,自言自语,别人跟他讲话没反应,讲话与周围的环境不切题,游戏活动简单,做事刻板重复,老玩一种玩具或一种方法的游戏等,严重者还会丧失语言,或有自残自伤行为,如咬自己,揪自己的头发等。如有上述症状就应该带他(她)到医院的心理专科或儿童保健门诊去就诊。
自闭症儿童的判断原则
(一)两岁前自闭症儿童的判断原则
1、出生:没有特征。
2、3——10天:没有明显特征。
3、4——6周:常哭闹,但并不是由于有需求,如:饿了。
4、3——4个月:不笑或对外界逗引没有笑的反应,不认识父母。
5、6——7个月:对玩具不感兴趣,别人要抱他时,不伸出手臂。举高时身体僵硬或松弛无力,不喜欢将头依偎在成人身上,没有喃喃自语。
6、10——12个月:对周围环境缺乏兴趣,独处时呈满足状。长时间哭叫,常刻板行为(摇晃身体、敲打物品等)。拿着玩具不会玩,只是重复某一固定动作。与母亲缺乏目光对视。对其他人不能分辨,对声音刺激缺乏反应(像耳聋),不用手指人或物品,不模仿动作,语言发育迟缓(发音单调,或莫名其妙的声音,不模仿发音,更没有有意义发声)。
7、21——24个月:睡觉不稳,有时甚至通宵不眠。不嚼东西,只吃流食或粥样食物。喜欢看固定不变的东西,有刻板的手部动作(如:旋转、翻动、敲打、抓挠等)。肌肉松弛,常摔倒。缺乏目光对视,看人时只是一扫而过即转移别处。没有好奇感,对环境的变化感到不安或害怕。可能出现学舌,对词语理解迟缓。
(二)两岁后自闭症儿童的判断原则
对于两岁以后的儿童,如果在以下的行为中同时具备7种或7种以上的行为,就可以怀疑他有自闭症倾向。
1、对声音没有反应。
2、难于介入同龄人。
3、拒绝接受变化。
4、对环境冷漠。
5、鹦鹉学舌。
6、喜欢摆弄物品。
7、莫名其妙的发笑。
8、奇怪的玩耍方式。
9、动作发展不协调。
10、抵抗正常的学习方法。
11、对疼痛不敏感。
12、缺乏目光对视。
13、特别依赖某一物品。
14、不明原因的哭闹。
15、特别好动或不安。
16、拒绝拥抱和亲吻。
17、对真正的危险不惧怕。
18、用动作表达需求。
1到2岁为最佳判断年龄
虽然自闭症患者年龄最小的只有3个月,但要看出几个月大的宝宝是否有自闭倾向却并不容易。一般到1岁后,父母才能看出宝宝的异常行为。最佳判断年龄为1到2岁,如果家里孩子到2岁还不会说话,排除耳朵、发音器官的病障后,应该立即做自闭症检查。
5岁以上才查出自闭症的孩子,自闭症的影响就更大了。甚至有20多岁的患者,不会使用生活中最简单的工具,遇到不顺心的事便大吼大叫,更别提外出工作,正常的恋爱了。
自闭症家长诊断:看眼睛
和患自闭症的孩子语言交流很困难,常常答非所问、自言自语。其实判断自闭症,看眼睛比听他说话更重要。孩子若患自闭症,和人很少有目光交流,只关心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但这种兴趣通常很奇怪,比如出门前后,一定要做一套完整的仪式,否则就大吵大闹。想要东西,却不会望着家长的眼睛说出来,而是像对待没有生命的物体一样,达到目的即可。
正常孩子的心理发育过程
了解正常孩子的心理发育过程对判断是否自闭有帮助。如果你的孩子爱哭,别担心!
交往是人类生存的本能反应,婴儿一来到世界,就会哭,新生儿最有智慧的一点就是哭,他们知道一旦哭就会有人来照顾,如果不会哭,恐怕许多孩子会饿死了,1—30天的新生儿对于身体的感觉是很灵敏的,如果饿了、拉了或尿了,到达一定程度新生儿就会哭,哭也许是人类最早和大人的交往方式。
婴儿社交的主要表现
到第2个月时,婴儿每天将花费更多的时间观察他周围的人并聆听他们的谈话。当看到周围人笑时他感到舒心,他似乎本能知道他自己也会微笑。他也会咧嘴笑。这些动作和表情是对愉快和友善的表达。
微笑是婴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父母看到孩子第一次咧嘴笑时,会突然感到你的最初几周日夜操劳和精神紧张的日子得到了最好的补偿,为总能看到这种笑,会尽力做任何事情。在孩子方面,他会突然发现仅仅通过运动他的口唇就可以完成与你的双向交流,因为他开口笑使他更受关注,并且感觉更好。笑将是在除了哭泣之外,另外一个表达需求的方式,并使他可以控制周围的事情。
到3个月时,孩子会掌握用“微笑”谈话,有时他会通过有目的的微笑与你进行“交流”,并且咯咯笑引起你的注意。与成年人一样,孩子也会更喜欢某些人。很自然他最喜欢父母,随后在3~4个月内,他会喜欢其他小朋友。如果他有哥哥或姐姐,当哥哥或姐姐与他说话时,你会看到他非常高兴。如果他听到街上或电视中儿童的声音,他也会扭头去寻找。随着孩子长大,他对儿童的喜欢程度也增加。
在这个阶段,不用担心过多的关怀会惯坏他。仔细观察你的孩子并在他需要时立即做出反应。你可能不能每一次都使他平静,但表示你的关心不会有错。事实上,在半岁以前,你安慰孩子挑剔的反应越迅速,长大后他的要求可能越少。在这个阶段,他需要你总能保证他的安全。如果你在这个阶段帮助他建立了安全感,也会今后放心而自信地让孩子逐步不再依赖你,并成长为一个坚强、自信的人而打下基础。
本阶段末期情感和社交发育里程碑
开始出现社交性的微笑;
愉快地与他人玩耍,玩耍结束时会哭泣;
更容易沟通,用面部和身体表达需求;
模仿一些活动和面部表情。
自闭症康复有可能
一些患自闭症的小孩可能会在普通的学校就读;而另外一些病情比较严重的小孩,则不得不接受专门的护理。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能流利地讲话,而更多的是木讷寡言。有一些属于完全的自我封闭,另外一些人通过学习和辅导,则可能成功地摆脱困境,成为正常的人。
研究表明,有15—20%的儿童患者,通过有效的治疗能彻底恢复健康,长大以后,能和正常人一样拥有独立的生活和工作。
自闭症的矫治
早期发现,早期疗育,可以补足自闭症患者先天学习能力之缺陷,减少其不适应、破坏性行为之出现,并使其潜能得以充份发挥。自闭症如果能及早发现,及早矫治,对其病症的改善越有帮助。主要的矫治内容如下:
一、建立学习的习惯
在自然的情况下,儿童可经由主动的探索操作,观察模仿以及他人的给指导,而学习各项新的技巧与行为,自闭症的患者,由于受到先天上病征的影响,自幼儿开始,便难以如一般儿童经由上述的过程而学习到种种的技能,他们在学习上,常出现注意力短暂、易离座、不受约束、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等妨碍学习的问题。学习习惯的建立,主要是运用增强的原理,以及孩子所喜欢的增强物并给予称赞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学习。
二、沟通能力
自闭症儿童在五、六岁前是否发展出语言,对其日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般说来,沟通的能力培养可分为二部份:
(1)语言理解能力
理解为表达的基础,为了要增进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能力,宜透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游戏中,配合简短、清析的语句,将孩子在从事的活动说给他听,例如:妈妈帮小强穿衣服,强强喝水,强强搭公交车,也就是靠着实际的动作与语言的配合,帮助自闭症儿童了解语言的实质义意。
(2)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为一个复杂且因孩子而异的长期历程,一般的训练进阶如下:
1.模仿动作(训练视觉注意力)
2.听口令做动作(视觉与听觉的配合)
3.叫名反应(训练听觉注意力)
4.强化发音
5.仿说单音
6.仿说单字
7.仿说词
8.仿说句子
9.自动说
10.练习简答
11.使用人称代名词
12.简单对答
13.叙述
三、人际关系
为增进自闭症儿童和他人的互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适当的安排,让家人的作息活动和孩子的互动牵连在一起,如此孩子就有更多的机会去认识他人的情绪表现,去学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表达自我与他人之关系。
四、生活自理
凡是食衣住行,都是很基本的生活自理的能力,这些基本的自我能力,常会因自闭症儿童学习上的障碍,而造成由家人帮助代劳的现象,不仅孩子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也容易养成依赖性,因此为培养孩子基本照顾自己的能力和习惯,生活自理的训练宜从小开始。
自闭症要及早发现、及早疗育,接受适当的诊断及相关的身体检查、治疗。对于其不适当行为,用行为矫治、学习原理发展而来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实际年龄、心理年龄及阶段发展性的需要来安排课程。矫治内容透过适合矫治环境的建立,在专业人员、老师及家人的配合下,协助其学习,使其潜能得以发挥,长大后能照顾自己,并适应社会生活。
中央电视台报道,深圳海洋世界专门为孤独症儿童开设了一个海豚伴游的训练项目,海豚像妈妈一样的传递一些向他孩子传递一些情感,孩子又喜欢这个动物,它可能会吸引他的注意力。他长期跟它接触以后,可能会,实际上也是一种,让他越轨了一种互动。他跟海豚的互动,可以慢慢的转化成与人的互动。
海豚是自闭儿童的良师
用海豚治疗孤独症儿童方法最早源于美国,在美国有一些研究资料表明,海豚是用超声波定位的海洋生物,它所发出的声音通常是两千赫兹至10万赫兹等多种波长的高频超声波,这种超声波可以刺激人的中枢神经,对脑组织受损的孩子有一定的激活作用,而且外形和蔼可亲的小海豚,也能使孤独症儿童产生兴奋感。放弃对环境的警惕与封闭,但是对于这样的研究结果,目前在科学界还尚无定论。
深圳海洋世界开展这个海豚伴游这个项目是在2001年开始的。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治疗100个小朋友,其中有20%已经有了明显好转的迹象。
附:成功的秘诀
信心+恒心+方法=成功
我的儿子是一个孤独症儿童,今年6岁。1岁半出现孤独症的某些症状:恋物、恋广告、天气预告,行为刻板,情绪不稳定;2—3岁发展到尖叫、旋转身体、摇头、滚地、哭闹不止、自残、眼光发散、疯狂迷恋钟、电风扇,语言发育迟滞,无主动性语言,经常自言自语,口齿不清。98年6月到北京求医,经北京医科大学第六医院诊断为孤独症。
从儿子被确认为孤独症开始,我便开始与命运抗争,踏上了一条探索训练孤独症的漫漫征途。由于我原来读师范大学,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加上在高校工作,有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研究,我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吸收百家之长,结合我儿子自身的特点,一定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使我儿子早日康复。抱着这一信念,我咨询了北京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及星星雨教育研究所的专家,订阅了他们的资料,从图书馆、网上搜集关于孤独症儿童训练的资料,并对国内外有关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资料进行系统的研究,从中我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那就是行为训练和智力开发相结合,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在行为训练的同时,伴着大量信息的刺激,促使脑部发育,达到认知能力的提高,实现儿子的逐步康复。通过三年的艰苦训练,我儿子终于发生了质的飞跃。除了偶尔情绪控制不好发脾气之外,其它各方面与正常儿童基本一样,甚至有些方面比同龄儿童超常,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理解力,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识字二千多,可以较轻松地阅读并获取所需的知识,喜欢电脑、绘画、做游戏;喜欢讲故事,登台表演节目;喜欢串门和小朋友玩。现在把我训练的原理、内容和方法简述如下,与各位专业人士和家长分享与交流。
众所周知,孤独症儿童的临床表现通常为:语言迟滞、社交障碍、情感障碍、行为刻板、怪异、恋物、自残等选煤,这些行为其实都可以归结为认知能力不足,而认知能力不足,最根本的原因是脑发育不全,而大脑的发育必须在提供物质营养品的同时给予精神营养品,所谓的精神营养品也就是信息刺激,只有适当的信息刺激(包括语言、文字、图像、声音、感觉等)才能使脑细胞不断发育。
行为
为什么把信息刺激作为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核心呢?这是因为孤独症儿童与一般弱智儿童不一样,弱智儿童是愿意学习但学不会,而孤独症儿童是能学会但不愿意学,他可以学东西,但他不肯也不会主动去学,大多数时候处于自我封闭状态,专注于自我,对外界的一切因为缺乏认知而时刻感到恐惧不安,从而拒绝任何新的东西,新的变化,所以不能象正常儿童一样主动去适应这个世界、探索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更不能主动地获取信息。孤独症儿童就象一台电脑、一张白纸、一片处女地,需要我们千方百计的往电脑上输入信息,在白纸上描绘,在处女地上耕耘,通过信息的不断输入,按照信息输入——刺激——引导——再引导的过程,水滴石穿,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质的飞跃。那么,如何进行信息刺激呢?
孤独症儿童拒绝新的变化、新的事物,但某个信息一旦进入他的脑袋,某个技能被他掌握,他就会反复尝试,从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所以孤独症儿童学习任何东西都会经因一个从拒绝→接收→适应→迷恋的过程。我教儿子语言、看电视、画画、玩玩具等各种活动无一不是从强迫开始的。比如,教他看电视,要先搂着他让其安静下来,当他被约束不能自由时,他会挣扎抗争,但几个回合下来,他就会明白,任何努力都无济于事,于是他会放弃挣扎慢慢被电视的画画所吸引,此时,我随着画面时而讲解,时而伴着音乐、情节让儿子模仿、感受,让其走入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开始第一次可能只看5分钟,甚至2分钟,但只要有了开头的2分钟,就可能有第二次的10分钟,第三次的20分钟,再坚持下去,强迫变成为自学,看电视就成为他每天想做的事情之一。强迫的同时,要从兴趣着手。孤独症儿童大多数有恋物的行为,我儿子2—3岁半就曾疯狂地迷迹电风扇和钟,我不是简单地阻止他,而是因势利导,收集各种各样的电风扇、钟,教他折、组装、修理,教他画电风扇、画钟,画完后又剪下来贴在墙上,给他讲电风扇、钟的故事,教他把钟、电风扇和其它事物联系起来一起做游戏。通过上述围绕电风扇、钟展开的活动,可以在注意力、理解力、想象力、语言、动手、配合、兴趣等各方面得到培养,在快乐中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信息在快乐中不知不觉进入脑海,实现第一步目标之后,再设法把他的兴趣从电风扇、钟向其它事物转移,达到信息的扩大、多样化,向深度、广度发展。
第二,生活中学,尽可能扩大信息量。
孤独症儿童就像外星人来到地球一样,不认识这个世界,不理解这个世界。我们训练的目的是要使其回到主流社会,能按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学习,所以脱离生活去训练孤独症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此,我重点放在如何让他感受生活,认识生活,感受环境,认识环境,不分时间、地点,随时随地教,渗入生活中去。在家里,充分利家中的资源,比如关于水,可以让其感知冷水、热水、温水,可以找开水龙对感受水流大、水流小的区别,可以让其在洗澡盆中玩水,给他搓背,放各种瓶子给他盛水,告诉他什么是洗水,什么是盛水,什么是沉,什么是浮,什么是轻,什么是重,什么是湿,什么是干,从厨房的锅碗瓢盆到油盐酱醋,从各种电器到家具,从衣服被褥到书刊报纸都是很好的生活素材。在户外,可以引导他看天空,看一草一木,看路灯广告,看人来车住,看不同的建筑物,不同道路。比如画画,在家用笔,出外可以用木棍画,用石头垒,用脚画,画在地上,画在手上,画在身上,画在树叶上;认字可以在看广告、车牌、商标、门牌、看书看报中学会。通过识字、绘画、听音乐、看电视、玩玩具、玩电脑、玩游戏等从声音、图像、语言、触感等方面输入大量信息,不仅让他无暇去顾及那些刻板的模式,而且使他体验到学习之乐、生活之乐。
第三,及早介入,持之以恒。
据国内外研究表明,大脑发育的最关键年龄是0—7岁,对孤独症儿童来说,一般发现其症状已有2—3岁,甚至经确认接受现实已有3—4岁,也就是说,从2—7岁是孤独症儿童训练最关键的时期。我的儿子之所以有那么大的进步,一是及时发现及时介入干预,二是持之以恒。有的家长因为不能面对现实或四处求医而错过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有的家长急功近利,训练一段时间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便半途而废。我的态度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持以之恒,水滴石穿,与时间赛跑,分秒必争。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产生质的飞跃。比如教我儿子骑车,教了四个多月,什么方法都用了,我们夫妇、外公外婆轮番上阵教都无济于事,正当我们准备把车送给别人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他会骑了,而且方向把握得非常准确;又如教他认字,开始教几十遍他都不会,突然某一天他非常清晰地读出那个字,然后进入“识字敏感期和”,任何一个新的字、词、句教给他只需一至二遍就可以掌握;再如他的语言从一点不会→发出单音→鹦鹉学舌→主动性语言→口齿伶俐,整整经过了2年除睡觉之外的每分每秒的努力。每一次教他听、看、闻、摸、游戏、操作我都辅以语言不厌其烦地说,不管他是否弄懂。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果我们的信息能进入他的脑袋,如果信息量能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那么某一天他就有可能开窍,就会形成良好性循环,突飞猛进。我们的秘决是:信心+恒心+方法=成功。我祝愿各位孤独症儿童能走出孤独,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