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周恩来与抗战戏剧
32066400000005

第5章 抗战期间的顾毓琇

概述

顾毓琇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戏剧家。他的教育业绩和戏剧生涯最辉煌的时期,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尤其是在重庆。

1927年,顾毓琇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1929年,他回国后到浙江大学任教,后又到国立中央大学、清华大学任工学院院长。

1938年初,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国民政府迁往汉口,为抗战所需,教育部进行了改组,陈立夫任教育部部长,张道藩任常务次长,顾毓琇任教育部政务次长。同年3月,教育部迁至重庆。

作为一名学者,顾毓琇力主在国内发展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他多次演讲宣传自己的主张,中国教育非改革不可,既要适应需要,又要着眼于为国家长期培养人才。教育部成立“战时教育委员会”,由顾毓琇任主任委员。与他同时担任教育部常务次长的张道藩,任中华全国文艺家抗敌协会负责人。1938年10月,重庆举办中华民国第一届戏剧节,张道藩兴高采烈地参加话剧《全民总动员》的演出。他认为剧中职位最高的孙将军非由他扮演不可,并自费买了一件黑大氅,模仿蒋介石的形象。后来内政部到蒋介石处告发他,说他以最高领袖自居,而被撤去教育部次长之职。顾毓琇担任教育部政务次长达6年半之久。1944年1月,为表彰顾毓琇在教育方面的业绩,国民政府授予他三等景星勋章。

顾毓琇担任教育部政务次长后,首先视察各大学区,做到亲见亲闻,心中有数。1938年12月,他冒着寒冬先后到了西宁师范学院、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这几所学校设备简陋,名教授为数甚少。

尽管天气寒冷,学生们仍衣着单薄,且每天以窝窝头、包谷面汤、黄豆芽为主食(学生称之为唱“三黄”度日月),营养不良。这里卫生条件差,生病害疮者比比皆是。这些都给顾毓琇留下了深刻印象。1939年4月,顾毓琇又视察了成都华西坝学区,这里集中有北平燕京大学、山东齐鲁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及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还有原有的华西大学。华西坝各大学物质条件优越,不乏西式大楼、图书馆,实验室设备也比较完善。学生中男的有西装革履,女的有着装摩登者,睡的单人床,吃的白米饭。

1939年5月,顾毓琇又到昆明,视察了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国立艺专。西南联大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内迁而来,万里迢迢,备尝艰辛,其中很多人是顾毓琇旧友,相逢在大后方,倍感亲切。师生们满腔抗日救亡热情,颇多学界精英。他们不仅勤奋学习,而且关心国家大事。

至于重庆的沙坪坝学区,乃至北碚夏坝,顾毓琇更是常去。这里的重庆大学环境设备尚佳,国立中央大学则是竹片加泥巴建成的平房,住宿、伙食均差。因为是战时陪都所在地,名师云集,院系齐全,学术研究空气浓厚。

顾毓琇对这里印象极佳。

总的来说,顾毓琇认为教育改革,应从网罗人才,改善物质条件,注重学术研究着手。他乃以此为职志,尽力而为。

1944年8月,顾毓琇接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上任之初,就在向新闻界发表谈话时表示,将以提高学术研究空气,改革研究人员待遇,学校应以教授为第一而努力。

首先,顾毓琇注意到我国西部地区的落后。当时,“开发大西北,建设大西南”的口号喊的震天响,到处都刷有这一类标语口号,国民政府当局却很少实际行动。1944年秋,顾毓琇在国立中央大学和西北大学创办了边政系,为了广为招徕学生,规定学生享受师范生待遇;他有鉴于苏联社会先进,科学、文化发达,认为沟通中苏文化至为重要。国立中央大学于1945年春设俄文专修科,属文学院;他对国立中央大学的师范学院进行大规模改革,取消了为一党专政服务的公民训育系以及童子军专修科等若干系科,着力发展艺术及体育教学。

顾毓琇治校,实践了他的“教授第一”的诺言。在他担任校长的一年间,国立中央大学的教授、副教授达290人,加上讲师、助教总数超过600人,是同期西南联大教师总数的两倍。其中著名的教授有赵忠尧、潘菽、金善宝、涂长望、朱伯康、卢冀野、曾昭抡、杨述孝、冯泽芳、蔡翘等。艺术系更是人才荟萃,著名绘画大师徐悲鸿、吕凤子、张书旅、吴作人尽在其中。曹禺、老舍、马寅初、茅以升、冯友兰等知名人士常被请到国立中央大学举办讲座。鸿儒到来,国立中央大学唯一的一座砖木结构的大礼堂,听者甚众,连窗户外面也站了好几层。听者比每月吃一次荤菜打“牙祭”都高兴。

顾毓琇主持校政一年间,在繁忙的公务中还亲自讲课,指导实验。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26岁时即用英国电磁学权威赫维塞的《运算微积分》理论和转换定理分析电机瞬变现象,被国际电机界称为“顾氏变数”。继而他又发表“顾氏图解法”和“顾氏定则”,奠定了他在国际电机界的崇高地位。顾毓琇在国立中央大学工科研究所开设了“交流电网分析”课,为电机工程系开设了“电工教学”课。他讲这些课,驾轻就熟,不带书,不用讲义,全凭自己脑海里的记忆,数字准确,条理分明。像他这样高质量的教授,理所当然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顾毓琇在国立中央大学任校长期间,不仅学术空气浓厚,民主风气也渐涨。各班级办的壁报异彩纷呈,并有《沙坪周报》、《大学新闻》、《正潮周刊》、《中国先锋报》和《中大导报》等多种铅印周报。其中《大学新闻》倾向进步,呼唤民主,其发行到全国大、中学校,影响深远。1946年1月25日,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大学、育才学校等10所学校一万余师生示威游行,到国民政府向正在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请愿,提出停止内战,政治民主化等七项主张,受到周恩来等中共领导的接见。周恩来表示完全同意七项主张。国立中央大学游行委员会组织校内7家报纸联合出版《游行快报》,在游行前后出版油印报纸10余期,大张争民主的声势,在新闻史上留下别开生面的一页。这时顾毓琇虽已离校,但这种自由民主的好风气却正是他在任时开创的。

20世纪40年代,国立中央大学在重庆汇集众多卓越的教学人员,创造了它的鼎盛时期,顾毓琇担任校长后更上一层楼。国立中央大学被全国学子所景仰。有统计数字表明,当时大后方各国立中学和著名学校的高中应届毕业生,在联合招生中,第一志愿报考国立中央大学的考生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国立中央大学在高等学府中的地位显而易见。这一时期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数以百计。

顾毓琇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功不可没。

顾毓琇是科坛泰斗,杏坛宿将,同时又是文坛翘楚。他是“五四”运动后,于1921年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成员。顾毓琇的第一个剧本《孤鸿》、第一篇小说《芝兰与茉莉》就是发表在文学研究会主办的《小说月报》上的。顾毓琇文学创作最多的是诗词,出版有数十部之多。他又擅长音乐,曾在重庆任国立音乐学院院长,交响乐团团长。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中的合唱《欢乐颂》,就是由他译成中文演唱的。然而他在各种文学艺术事业中,戏剧的业绩最为辉煌。

顾毓琇醉心于戏剧创作是在20世纪20年代留学美国期间。他在课余时间写出歌颂我国古人的剧本《荆轲》、《苏武》、《项羽》,关于古代女性的有《西施》、《琵琶记》等剧本。

1937年抗战爆发,顾毓琇于当年9月随清华大学到长沙。清华与北大、南开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国立剧校亦滞留长沙。当时他常与曹禺在一起,共抒忧国之思。当时最令人痛心的是抗战伊始,就有少数民族败类为保荣华富贵,媚敌当了汉奸。顾毓琇相信光明终将战胜黑暗,正义必将获得最后的胜利。他怀着这种心情,创作了三幕话剧《古城烽火》,描写古都北平爱国同胞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以及日寇的穷凶极恶、汉奸的奴颜求荣。剧本一面世,即被人们认为是抗战初期不可多得的优秀剧本。

1938年9月9日,我国戏剧界最高学府——国立戏剧学校在重庆国泰大戏院公演了这出抗战话剧,连演四个晚场,11日还加演日场。导演陈永倞。演职员都是该校二年级学生,当时还不是知名演员,然而演出场场爆满。抗战期间被错误地批判为主张“文艺与抗战无关”论的著名文学家梁实秋,是反对空洞的抗战八股作品的。他看了《古城烽火》的演出后,在《新蜀报》写出剧评赞扬该剧:

“《古城烽火》这一类的戏,是当前我们所需要的。这不是浅薄的宣传品。制造宣传品,用不着费这样大的事……作者把握到现实,加以适当的种种配合,来激动我们观众的感情——对于丑恶卑鄙者的愤恨,对于忠勇正直者的爱慕。一出戏能够激动我们的愤怒与爱慕,这便已经尽了戏剧的最高任务了……作者在分析人性,描写性格,都是狠下了一番工夫的。这戏是一件成功的艺术品。”顾毓琇的剧本最轰动一时的当数《岳飞》。1940年4月,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专程由江安来重庆国泰大戏院演出这出四幕历史剧。其时,国贼汪精卫刚在南京成立了伪政权,全国上下掀起讨汪浪潮。《岳飞》原写于1932年。“一二八”日军侵略上海,顾毓琇率国立中央大学学生赴南京车站送第十九路军将士出征,接着就编写了《岳飞》。这次针对汪精卫附逆,顾毓琇满怀愤激之情,重新改写了《岳飞》。他借历史影射现实。秦桧蓄意求和,存心通敌,正是国贼汪精卫的写照。岳飞精忠报国,心怀“还我河山”壮志,正是我抗日将士的缩影。

国立剧校这次演出《岳飞》规模盛大,全体师生充满了还我河山的壮烈之情。学校组成演出委员会,校长余上沅任主任委员,吴祖光任领队,张骏祥任舞台主任……1940年3月1日,顾毓琇以顾一樵署名撰写了《写在枙岳飞枛排演以前》一文,附于《岳飞》演出说明书。他说:“改写《岳飞》的动机不止一个,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我们正式抗战了一年半以后,竟发现秦桧典型的大汉奸——汪精卫,所幸运的,现代秦桧不在临安,而自动驱逐出境,逃避在上海。

我们的时代决不是南宋,这是我们相信‘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人的基本认识。秦桧已跑到金兀术那里去了,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以岳武穆未竟之志,一定可以在这次伟大的抗战中得到空前的成功。中华民族多少历史上的耻辱遗恨,在这次英勇的战斗里都要洗雪净尽。这是何等令人兴奋的启示。”《岳飞》的导演是著名戏剧家杨村彬。他根据作者的意见,对戏的场面、人物的调度、角色的心理活动都作了精密的构思和设计。岳飞一出场亮相,就把观众的注意力紧紧抓住了。扮演岳飞的耿震素有金嗓子之称,戏中几大段愤慨之言,凭着他嗓子深厚的功底,字字声声悲壮地送入全场观众耳中,唤起了观众强烈地共鸣。主题歌《满江红》由音乐家张定和重新谱制,歌声悲壮慷慨,气势恢宏,烘托了戏的意境,深化了舞台效果。剧中蔡骧饰岳云,寇嘉弼饰秦桧,赵韫如饰王氏,何治安饰牛皋,刘厚生饰倪完,杨育英(沈杨)饰哈迷嗤。他们都是剧校3年级高材生,在新中国成立后,都成了知名的艺术家。这样优秀的阵容,5天演出7场,连连爆满。

顾毓琇频频前往剧场看戏。他切实感受到戏剧艺术也是抗日救亡强有力的武器。

重庆的中国国民外交协会目睹《岳飞》演出轰动山城,乃想到招待各国驻华大使观看《岳飞》,借此宣传国人抗日爱国的信心。4月5日上午加演早场,到场的有美、英、苏等各国大使及使馆人员,外国记者等共80余人。国民外交协会主席陈铭枢主持其事,邵力子、陈立夫、叶楚伧、吕超等亲自招待外宾。时任“行政院”副院长的孔祥熙也到场作陪。顾毓琇则忙于接待,作剧情介绍。

这么多国际友人看中国话剧当时还是少有的事。美国詹森大使能听懂中国话,也能说。他完全理解剧情,看时反映强烈,看后十分高兴。苏联大使潘友新另有办法。他事先派秘书看了演出,等到他看时,秘书进行解说。他完全看懂了演出,并和在场的观众一起,痛恨汉奸误国。英国大使卡尔爵士看完戏后说,他这些年来从未看到过这样好的戏剧,并亲笔致函剧校余上沅校长,表示祝贺!

看戏之前,国民外交协会特制三角形锦旗,秋海棠形的中国版图上印岳飞墨宝“还我河山”四个字,锦旗赠使馆人员,以示中华民族有光复中华的坚定信心。受此礼物者喜不自胜,再三称谢。演出结束时,掌声不息,谢幕5次。在场的曹禺兴奋不已,情不自禁地高喊“ENCORE”。

兹后,《岳飞》由老戏剧家朱双云改编为京剧剧本,在北碚由汉剧名优吴天保领导的汉剧团公演此剧,顾毓琇亲临观赏。《岳飞》继续被移植为各种地方戏,在全国各地城乡广为演出。

顾毓琇在国民政府中位居教育部次长。他拥护抗战,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对进步戏剧持支持态度。1939年,重庆市戏剧审查委员会成立,由国民党中宣部、教育部、内政部各派委员2人,联合组成这个审查机构。另由教育部调派两位专家委员负责初审。这个负责初审的专门委员是个重要职位,但却不是个“光彩的角色”,对进步戏剧心存偏见即可把剧本扼杀于摇篮里。顾毓琇细心考虑后,派胡绍轩去担当这个角色。胡绍轩是国民党的剧作家,但爱国且不反共,任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理事,和阳翰笙、陈白尘、宋之的、曹禺、老舍等都有往来。胡绍轩上任后遇到的第一个剧本是曹禺刚写的《蜕变》。这个剧本讽刺大后方医院贪污腐化,意在促进国民党政府蜕旧变新。胡绍轩签署意见:“照原稿通过。”全体委员开会时认为胡绍轩没有看出问题,要曹禺修改四处才准上演。

胡绍轩乃迅速找到曹禺通风报信,请他赶紧找人疏通,才没有耽误演出。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消息传来,顾毓琇即向国民政府提出辞呈,不料当局派给他一项参加日本受降典礼的任务。9月9日,他在南京紫金山受降台上,亲眼看到岗村宁次向中国最高军事当局的何应钦递上降表,心中大为快慰。

1946年,他担任上海市教育局长,同时又在上海交通大学执教,讲授电机及运算微积课程,江泽民就是他的运算微积课的学生。1947年9月,他被委以国立中央政治大学校长的职务,后去台湾,1950年经香港赴美国。70年代后,顾毓琇多次回国探亲,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接见。1979年,顾毓琇在香港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表达他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赞赏。台湾国民党当局为此取消了他的国大代表资格。

顾毓琇为增进中美两国友谊,多次返回大陆,与江泽民多次会面。

1997年,江泽民在访问美国期间专程到费城看望了顾毓琇,称“顾教授是电机专家、戏剧家、诗人,是我在上海交通大学时的老师”。

1989年,重庆出版社出版《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戏剧编》一书,我任编选者,乃在顾毓琇抗战期间出版的诸剧本中,选取《岳飞》列为所选28个剧本中一部,这是顾毓琇的剧本建国后首次在大陆面世,也是对抗战期间顾毓琇在戏剧方面光辉业绩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