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免疫系统的抗原与功能
免疫系统排除侵入机体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因子,是生命的卫士,其主要功能是特异地或非特异地排除侵入机体的抗原。免疫系统里有双重的防御组织,即天然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
天然免疫系统通常是指溶菌酶、补体、干扰素等可溶性物质,还有作为细胞的巨噬细胞、NK自然杀伤细胞等,它犹如机体内的常设防卫部队。但天然免疫系统经过反复感染后,免疫力变得不强了。而且,具有非常强的毒性物质或者受到容易侵入机体内的病原菌或病毒感染时,仅靠这个系统是难以起到防御作用的。此时,担任紧急防卫任务的获得性免疫系统开始工作。
获得性免疫系统是指可溶性物质如抗体,还有作为细胞的T细胞。它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是指当病原菌抗原侵入时,由抗原呈递细胞(APC)将抗原吸纳进来,把抗原的信息转送给T细胞,T细胞再将此信息转送给B细胞,指令其生产抗体。
这些细胞原本都是由骨髓产生的,移动到胸腺处的成为T细胞,而在其他地方的,就成为B细胞或抗原呈递细胞。
细胞免疫的功能是杀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同时使病毒停止增殖。简而言之,就是免疫细胞与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进行特异结合后将其杀死。我们的身体用这种功能防御病毒的冒犯。
下面以病原菌和病毒为例来说明免疫。
病原菌和病毒是经肠道或皮肤伤口等处的黏膜侵入体内的。我们的机体通过产生抗体来对付病原菌。抗体是对外来侵入者起抑制作用的蛋白质。不过,对付病毒的办法与病原菌不同,是将淋巴细胞调动起来把病毒细胞破坏掉。
一般情况下,是天然免疫系统在起作用,但当它力所不及时,则获得性免疫系统开始起作用。
侵入细菌时,抗体与它对抗,称为体液免疫。侵入病毒时,以称为杀伤T细胞的细胞来与其对抗,此称为细胞免疫。
当然,也存在有中间性的作用者,但基本上与细菌对抗的是抗体,而病毒是由细胞免疫来对抗的。
再有,获得性免疫的另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将一次得病、再次就不得病的病原菌制成低毒化的疫苗,机体接种后能产生长期免疫记忆。
免疫系统的刺激抗原
所谓抗原,即指最初刺激免疫系统的物质,病毒或细菌就是抗原群中典型的代表。抗原主要分为同种抗原(输血、移植、妊娠等)、异种抗原(宠物的毛等)、植物抗原(花粉、食物等)、合成抗原(合成肽、疫苗等)、微生物抗原(细菌、病毒、真菌、寄生原虫等)。总之,我们周边存在的机体成分以外的非自身的物质都可能成为抗原。
如果给抗原严格地下定义的话,那么,抗原就是单独靠它就可以诱生抗体的物质。以细菌为例,其结构是非常复杂的,是由蛋白质、核酸、脂肪以及多糖物质构成的。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完整的细菌本身可作为抗原,但实际上是细菌的中心结构成分的蛋白质才是抗原。蛋白质中与抗体结合的只是其结构的一部分。
由于抗原的分子量不达到一定大小,就不能与抗原呈递细胞或T细胞结合,不能刺激抗体生成细胞。因此,只有两个分子以上的氨基酸进行结合的化合物(分子量为1000~2000的肽)才可以成为抗原。此外,多糖、核酸也可作为抗原。
也就是说,分子量不达到一定程度,就不能成为诱发抗体的抗原。再有,脂质或低分子化合物不能单独引起抗体的生成。但若与蛋白质等结合,可以生成抗脂质特异的抗体。这样结合的脂质及其他低分子化合物由于其本身不具有引起免疫反应的能力,称为半抗原,蛋白质称为载体。
当对机体有害的低分子化合物侵入体内时,多数情况下是由肝脏来把它分解掉。
免疫系统的排除抗原
免疫中排除抗原的物质是抗体,因此,抗体被称为对付外敌入侵的导弹。抗体是在由成熟的B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中经合成并分泌出来的物质,它是与刺激抗原具有特异结合的蛋白质分子。当抗原侵入时,开始与抗原作用而使其失去功能,称为排除作用。
例如,细菌进入机体内时,就产生与抗原相应的抗体,由这个抗体产生排除病原菌的一系列功能。
抗体的外形呈Y字型,其前端部分具有能与各种物质相结合的多样性,其末端部分总是保持抗体特有的功能,所以是固定结构的。
抗体称为免疫球蛋白(Ig)。根据形状的不同,已知有IgG、IgM、IgA、IgD和IgE等。
抗体通常是在抗原呈递细胞及T细胞、B细胞等免疫系统细胞配合下生成的。
首先,当细菌等侵入体内时,由抗原呈递细胞收集其物质信息。T细胞得到其信息后,而T细胞表面也存在着抗原受体,能与抗原结合,T细胞吸纳了信息后本身活化。接着T细胞又和B细胞相互作用,把生产抗体的指令交给B细胞,后者演变成抗体生成细胞(浆细胞),才开始生成抗体。
事实上,生成抗体的细胞是B细胞。在B细胞的表面上存在有称为免疫球蛋白的蛋白质。
抗体具有识别侵入体内抗原的功能。对外来侵入的物质(抗原)能特异地结合,如能与细菌放出的毒素或细菌本身以及血清中的细菌结合。
细菌毒素是通过各种细胞表面上的受体而进入细胞的。在进入细胞前如果已经有抗细菌毒素抗体产生的话,那么当毒素进入细胞的同时,抗体就会与之结合。彻底与毒素结合的抗体,使得毒素不能对身体产生伤害作用。
抗体的这种功能是在巨噬细胞协同作用下进行的。巨噬细胞的表面上具有能与抗体的恒定区结合的受体,通过它们把抗原、抗体复合物吸纳进来。巨噬细胞好像体内的“清洁工”,将吸纳进来的复合物完全破坏,使其失去功能。
此外,细菌如在细胞外,细菌本身会与抗体结合。随后由巨噬细胞表面对抗体特异的受体将这些复合物吸纳进细胞,将其破坏。
再有,如细菌侵入含细菌的血清时也会发生几乎相同的作用,只是有一些不同之处,即血清中有补体。补体的作用是当细菌与抗体结合时有部分抗体与补体结合,补体的成分与抗体合作在细菌上钻开小孔,把细菌破坏掉。
总之,具有这种功能的除了抗体之外,还有T细胞的抗原受体,这是在免疫系统中独特存在的。
2.改善免疫系统的方法
(1)调节机体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担负发挥各种各样作用的细胞间调节功能的多种生理功能。而细胞因子就是与免疫细胞的分化、增殖、应答和反应等有关的蛋白质,起到调节免疫细胞间的作用。受到外界某种刺激后,T细胞、巨噬细胞和白细胞就会合成细胞因子。但细胞因子只对有细胞因子受体的细胞起作用。
调节有关免疫的细胞功能的细胞因子从生产细胞中放出后与受体结合而活化。通常,此细胞因子受体,从基因工程角度按其结构的类似性细胞因子受体主要分成四类:免疫球蛋白族、造血因子受体族、TNF受体族和化学运动性受体族。
细胞因子是超微量的,但超微量就有可能起作用;各种细胞因子有不止一种作用,反之,不同的细胞因子间也有共同的作用;分子量为6×103~6×104的蛋白质;与免疫应答和炎症有关,可促进或抑制;是局部的产物,对产生细胞本身或其周边的细胞起作用;通过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每个细胞存在10~10000个)起作用;细胞因子相互间形成网络来调节其作用。
这样,免疫应答就用细胞因子来增强和抑制,这是复杂的调节作用。总之,细胞因子是借形成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来调节免疫应答的。
细胞因子主要是使免疫系统能有正常运转的功能,也能对免疫系统以外的神经系统等起作用。细胞因子中,其性质已知道较多的是白细胞介素。
免疫系统中细胞因子的功能,从大的分类来看如下几种功能:
促进T细胞中的CD4T细胞向Th1、Th2细胞变化。
从B细胞向抗体生成细胞变化,再到不同类的抗体生成细胞变化。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到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变化和自身增殖有关系。
与炎症的发生、抑制有关,也与淋巴细胞等的运动、肿瘤细胞的破坏等有关,可见有非常广泛的功能。各种细胞因子间相互促进或抑制,或是连锁性地工作(细胞分子的网络)。
细胞与细胞相互结合的过程,除了T细胞抗原受体的作用之外,作为承担细胞与细胞黏附浆糊任务的黏附因子的存在是令人注目的。黏附因子由于细胞黏附的方式不同而有各种型,可以分为整联蛋白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和纤维连接蛋白族。整联蛋白族是细胞与其他细胞表面物质结合的辅助物质,在细胞外的部分与对手相结合、细胞内的部分与细胞骨架相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具有与免疫球蛋白相似结构的细胞间起到黏附作用。纤维连接蛋白族,分子内有植物凝集素、细胞生长因子类似的部分,也有补体结合区。
一个淋巴细胞上有若干粘附分子。例如,T细胞和抗原呈递细胞粘附时很多粘附分子起到浆糊的作用。此黏附分子如不起作用,只有T细胞抗原受体就不发生任何反应。生成对付黏附分子的抗体就能抑制免疫反应。
在小鼠的心脏移植中黏附分子的功能充分表现出来。此时通常发生排斥反应,但向其中投入抗黏附分子抗体时,就不引起移植反应。
移植时,因细胞免疫通常引起排斥反应,而投入抗体使黏附分子一个也不起作用就能封闭了。其结果,免疫系统不起作用就防止了移植排斥反应。
在免疫系统中,抗体和T细胞的受体识别抗原,而补体将识别后的抗原最终破坏掉。
补体是由补体成分、血浆补体调节蛋白、膜补体调节蛋白及补体受体等蛋白质组成,有着精密调控机制的复杂的蛋白质反应系统。补体最初是靠病原菌和肿瘤细胞等活化,最后又担当起排除这些细胞的任务。
补体主要是利用下列三种生物活性来保护机体:一连串的链锁反应用膜攻击复合物(MAC)将细胞溶解的作用。附着在细菌等上面,有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效率的调理素的作用。产生炎症的传递物质,使各种细胞活化。
补体系统经过两种不同的途径来活化。第一途径,病原菌等表面蛋白质与其对应的抗体结合时,此抗体吸附补体的一种成分,由此复合物将补体成分活化,这样就生成把病原菌等的孔穴打开的成分,结果把病原菌溶解了。
第二途径是病原菌自身将经典途径的途中某处活化。此外,补体的一系列的功能产生出来的分解生成物附着在排除细胞的表面上,被红细胞所识别,运送到肝和脾中处理。
(2)改善机体免疫系统功能
既然免疫系统对我们身体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就要好好地养护它,使它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如何保护免疫系统呢?
①饭前吃点水果。据免疫学家观察,人在进餐后由于熟食的刺激,会给免疫系统造成侵敌来临的错觉,从而促使其立即进入戒备状态,经常如此会损害免疫系统。若饭前1小时吃点水果,则可以消除熟食的这种不良刺激而保护免疫系统。
②经常吃一些植物类食物。如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食用山楂、橘子、生姜、香菇、大豆、人参、甘草、丝瓜等植物类食物,对养护免疫系统大有益处。
③避免有害因素。现实生活中,环境污染、过分服用药物或防腐剂、精神忧郁或发怒,都会损害免疫系统,只有远离这些有害因素,免疫系统才会免遭损害。
④经常参加户外生活磨练。科学研究发现,经常刺激人体应激反应,可以调动免疫系统,使它在战斗中壮大自己。饥饿、寒冷、轻度冻伤、碰伤出血等都是锻炼免疫系统的好办法。
⑤加强体育锻炼。长年坚持长跑,或练气功、太极拳和按摩等,对改善免疫系统有明显作用。
⑥激活免疫系统。大家都知道,免疫力降低会提高疾病的发病率,诸如肿瘤、糖尿病、慢性肝肾疾等等。由此可见,增强免疫力对预防疾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激活自己的免疫系统,远离病魔呢?
中医认为,要想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主要从肺、脾、胃、肾及经络与气血着手。道理很简单,肺气要周密。肺脏及皮肤是人身接触外界的第一道防线,肺脏及皮肤的正气要周密才能抵御外邪。脾胃功能要健旺。若有很好的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摄取五谷杂粮而化生气血,五脏因此强盛,身体自然就健壮。肾气要充固。肾气除了先天肾气外,还有后天肾气,后天肾气是凝聚五脏精气而化育的。简而言之,肾气是人体体能的根本,要时时保持充固。全身的经络与五脏间的气血要畅通协调。一个开完刀的大伤口,渐渐痊愈,除了药物和卧床休息的作用外,最根本的还是依赖人本身所具有的修复潜能。因此,提高免疫力主要应调整饮食、运动、心理、生活等方面。
⑦调理饮食。饮食以清淡而富有营养为好,每天吃些鱼类、牛奶、蛋类、豆类及豆制品、海产品、食用菌和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体内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帮助增强机体免疫力。不可过多摄入高脂肪类及高糖饮食,以免引发肥胖,导致体内脂质代谢系乱,罹患心脑血管疾病,降低免疫功能。理智对待进补,适当吃一些滋补品,如人参、黄芪、山药、蜂王浆、锌制剂等,有一定的增强免疫力和抗衰老的作用。如何进补,选择何种滋补品,应听从医生指导,不可随意滥服补品,以免适得其反。
⑧科学锻炼。适度运动可延缓胸腺等免疫器官的衰老,提高淋巴细胞对病菌和癌细胞的杀伤力。体内的干扰素也会因运动而分泌增多,抗氧化能力增强,有利于消除自由基,保护免疫系统免遭伤害。运动还可使人处于愉悦的情绪之中,对心血管和免疫系统大有裨益。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锻炼项目并持之以恒,能起到延缓免疫系统老化、祛病延年的作用。
⑨注重心理免疫。心理免疫学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的变化对人体免疫系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神经系统通过各种神经对免疫器官起着支配作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任何一个环节出了毛病,都会影响到机体的免疫力。可见,注重心理调节和心理免疫是重中之重。人们应学会自我调控和驾驭情绪,理智地对待生活环境及人际关系的变化,正确应对各种刺激,养成乐观开朗、宽容豁达的性格。有了心理平衡,才有生理平衡,才能延缓大脑和免疫系统的老化。
⑩生活保健。培养广泛兴趣。广泛的兴趣爱好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提升自身的免疫力,让疾病远离。
生活要有规律。按时作息、劳逸有度、保证充足睡眠,可使体内生物钟正常运转,大脑兴奋与抑制等生命节律和谐平衡,无形中便加强了免疫功能。
3.加强免疫力的途径
(1)饮食提高免疫力
良好的免疫能力,是决定个人健康的关键。而营养摄取的均衡完整,则是维持免疫力的重点。与免疫有关的营养素有:
①蛋白质是构成白血球和抗体的主要成分。实验证明,蛋白质严重缺乏的人会使免疫细胞中的淋巴球数目大减,造成免疫机能严重下降。
②维生素A(及β—胡萝卜素)与维持上皮及黏膜细胞(它们是阻绝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的健全息息相关,它们参与捕捉破坏细胞的自由基,同时,维生素A还可以维持正常的视觉反应及上皮组织的正常形态与功能。
③维生素B群与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分裂关系重大,缺乏维生素B群家族的任何一员都会使细胞的活力下降。
④维生素C能保护细胞,增强白血球及抗体的活性,更能刺激身体制造干扰素(一种与免疫机能有关的活性物质),用来破坏病毒,减少白血球的损失。
维生素C可以防治感冒。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促成不易感冒体质的形成,预防流行性感冒的病毒入侵。
维生素C可以防治骨质疏松。骨骼并不是单靠钙质就可以形成的,胶原蛋白质可以制造网目状组织,让钙质密实,而胶原的形成离不开维生素C。
维生素C可防治脑中风及动脉硬化。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防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附着在血管壁上,同时它也可以将胆固醇变成胆汁酸,排出体外,促进血管壁的胶原生长,防止血管破裂。
维生素C可以防止贫血。贫血需要补充铁质叶酸片、维生素C等成分,维生素C可以帮助肠道充分吸收铁质,可以让铁质被人体充分利用,同时也可促进骨髓中血红蛋白的形成。
维生素C可预防色斑形成。维生素C是美白佳品,其强抗氧化作用可有效抑制黑色素的活动力,具有美白作用,可有效预防色斑形成。
⑤维生素E可增强T淋巴细胞的活性,产生抗体,以清除滤过性病毒、细菌和癌细胞,而且维生素E也能维持白血球的恒定,防止白血球细胞膜产生过氧化反应。
⑥维生素B6可保持免疫系统活性,如缺乏,可引起免疫系统的退化。
除此之外,营养素中的叶酸、维生素B12、铁、锌等矿物质都和免疫能力有关联。最近被广泛讨论的SOD酵素,它们的核心元素就是锌、硒、铜、锰等矿物质。微量矿物质含于海藻、绿藻、全谷类、蔬果等之中,因此,常食这些食物,将会有助于免疫力的增强。
营养不良会导致机体的免疫力降低和对感染的敏感性增加,而感染使机体增加了对营养素的需求,同时又影响或限制了营养素的吸收,进一步诱导营养不良而加重感染,甚至引起死亡,这是许多感染性疾病的病变规律。营养不良分为两类,由于食物供给不足或偏食而使营养素的摄入不足(外源性)所引起的营养不良,称为原发性营养不良;由于机体本身消化、吸收功能不良或消耗增加(如分泌、排泄过多或代谢增加)等(内源性)所引起的营养不良,称为继发性营养不良。对于后者,主要通过治疗原发病灶来解决。对于前者,则应加强营养供给,改变不良膳食习惯来解决营养不良问题。一般营养不良常常是多种营养素缺乏和营养素之间平衡失凋的结果,尤其与维生素A、B、C、E、叶酸、泛酸及铁、锌、碘、硒等微量元素密切相关。此外,热量过剩、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多,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也有较大影响,因此,改善营养可以有效提高免疫功能,增强对病毒、细菌等感染的抵抗力,维护机体健康。
(2)运动提高免疫力
适当的运动对于增强免疫力是很有帮助的。
中度及重度的运动可以增加免疫力,但是长久持续的运动却会降低免疫力,因为持续运动后,血浆中的氨酸浓度降低,血中葡萄糖浓度降低,自由基及前列腺素会增加,进而影响淋巴球的功能,降低了免疫力。
①有氧运动,增强免疫力。锻炼的类型包括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两大类。有氧运动指大肌肉群的运动项目,包括散步、慢跑、原地跑步、游泳、爬阶梯、骑自行车、划船、滑冰、跳舞、打篮球、打网球、打羽毛球。有氧运动时体内代谢有充足的氧气供应,可以提高人体的摄氧量,提高心肺功能。无氧运动包括举重、短跑等项目。运动时体内代谢处于缺氧状态。这种运动可以增长肌肉,但对心脏无益,还会导致血压增高。因此提倡做有氧运动。
②合理运动,增强免疫力。每个人在有氧运动时脉率都有一定的范围,所以运动强度也因人而异。运动前首先要科学计算出在运动中有助于提高自己免疫力的心跳数:利用(220-年龄)×(60%~70%)这个式子,求出的区间数即为最合适自己的运动心跳数,然后根据这个心跳数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动。健身运动的主要原则是:有氧运动,大肌肉群,规则、重复的方式,每周3~5次,最好每天1次,每次持续30~60分钟,每次活动的能耗为1005.6~1257千焦(240~300千卡),循序渐进,然后保持一定的活动量和强度,这样就可达到健身及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③过度运动会使免疫力下降。增强免疫力的适度的运动量为每周3次有氧运动,太高强度与密度的运动(每周5次或更多的有氧运动)反而会让免疫力下降,主要原因是过度运动破坏了自身的免疫系统,从而致使免疫力下降。
(3)心理提高免疫力
①心理因素对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医学研究发现,如果人长期处于猜疑、偏激急噪、嫉妒、抑郁悲观、孤寂、焦虑等心理状态下,就会减弱机体的免疫功能。因为当人脑意识到微妙的心理变化时,脑下丘就会将负性的心理情绪传递给脑垂体分泌激素,引导肾上腺素来分泌来对抗;如果心理压力是长期的,脑子还会命令身体制造一种由胆固醇转化而来的皮质固醇,这是一种压力蛋白,如果在身体内累积过高的量,免疫细胞的活性就会受到阻挠。长此以往,陷入困境中不得解脱。结果,机体对外界来的病原菌、细菌的抵抗力削弱了。
也就是说,短期的心理压力会抑制免疫力,但如果长期面临强大的心理压力,则可能会对免疫功能造成极大的恒久伤害。
②身体需要锻炼,心理也一样需要锻炼。心理锻炼是健康的需要,是平衡调节的措施,更是增强免疫力的重要手段。
人的心理可以分为积极心理(如愉快)和消极心理(如愤怒、不愉快等),心理必须控制好“度”。以愉快和不愉快心理为例,“愉快”过度了,就会乐极生悲。不愉快过度,忧则伤心,郁则伤肝,80%的溃疡病患者有心理压抑的病史。就餐时常受到批评的孩子也往往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至于“气病了”、“气坏了”,高血压、中风发作,也屡见不鲜。
心理不是不可控制的,关键是平时的锻炼。
看问题要一分为二,不要看“死”。
培养广泛兴趣,如书法、绘画、种花等,择其所好,修身养性。
不要经常无缘由地发脾气,遇事量力而行,有自知之明,相信别人,为别人着想。
要学会发泄。有欢乐,可跳一跳、唱一唱;有苦恼,不要问在肚里,可向朋友倾诉或大哭一场。广交朋友,排除孤独,还要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对心理锻炼会起到辅助作用。
总之,心理锻炼中要掌握;激怒时要疏导,平静;过喜时要转移,抑制;忧愁时宜释放,自解;思虑时应分散,消遣;悲伤时要转移,娱乐;恐惧时寻支持,帮助;惊慌时需镇定,沉着。
医学警告人们,由心理压力引起的负面压力造成身心疾病已呈大幅度上升趋势。这种状况应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那么,如何进行自我减压锻炼呢?
适当降低生活要求。对生活高标准严要求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应该学会适度放松;
接受帮助。不要认为自己能够做好一切事情。如果遇到力所不能及的事,最好能请别人帮忙;
不要同时做好几件事。不要总想自己能够同时做好几件事。与其同时忙碌做好几件事情,不如考虑如何提高效率;
把家务分开做。最好是把家务分成几部分来做。例如:今天整理浴室,明天给房间除尘,后天再擦窗户。心理学家认为,适度的家务劳动不仅不会使人感到疲劳,而且还会给人带来愉悦感;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任何项目的体育活动都能使人感到惬意,但前提是不要运动量过大。另外,与其在家中使用健身器械,不如到公园散步,同朋友踢球或者登山、游泳;
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要学会多留些时间给自己。一个人如果总是不闲着,会使周围人的情绪也随之紧张。如果感到累了,一定要休息;即使不累,为了爱惜自己也不妨躺下来放松一会。
长吁短叹是人们各种心理的一种自我调整锻炼,有益于免疫力的增强。
心理学家曾经为竞赛前的运动员和迎考的考生分别检查了血压、心跳和呼吸,然后让他们长吁短叹一番。结果发现,他们的血压都有所下降,心跳和呼吸也均较前减缓和平稳,心理紧张状态得到改善。这些都有利于临场发挥和取得良好的成绩。
心理学家指出,当人们在悲伤、忧愁、焦虑的时候,长吁短叹后会有胸宽郁解的豁亮感;在惊恐、惆怅的时候,长吁短叹后会有心安神定的坦然感;在疾病困扰时,长吁短叹能够有效地减轻痛苦。这是因为长吁短叹可以使体内横膈上升,促进肺部气体排放,增加肺活量,血液因此得到充足的氧分;长吁短叹还能加快血液循环,让身体处于松弛状态,这样就改善了大脑兴奋和抑制失调的状况,从而消除悲伤痛苦和紧张焦虑情绪。
长吁短叹在吸气放松时吐音不同,会收到不同切身效果。“噬”、“呵”、“呼”、“嘘”、“吹”、“嘻”六字各种变化的口型应有目的地运用。养生学家曾记录:肺有疾作“噬”,可润肺;心有疾作“呵”,能补心;脾有疾作“呼”,可健脾;肝有疾作“嘘”,可养肝;肾有疾作“吹”,可同肾;三焦有疾作“嘻”,可理气。
因此,当在悲哀惆怅、心情忧郁的时候,在工作、学习紧张疲劳的时候,在进行体育运动之前,在决定某项策略和决策之际,不妨长吁短叹一番,你将觉到胸宽神定,豁达舒畅,精神愉快。
“笑”是不花钱的,并且还是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每一回发自真诚的微笑,或捧腹大笑,人体的生理机制都会感受到这份愉悦,全身细胞也会鲜活起来。
“笑”对于人体免疫系统尤其有帮助。大量研究指出,让癌症患者观看幽默性节目的录像带,然后分析他们观看前及观看后血液成分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愉悦的心情与会心的笑,能使病患者的淋巴细胞数量增加35%;相应地,氢基皮质激素(一种压力荷尔蒙)则减少了45%;笑也会提高人体内免疫球蛋白A的数量,并刺激脑内吗啡的产生。
大脑处于快乐情境时,会自然分泌出内啡肽,此种荷尔蒙有对抗疾病入侵的防御机能,并负责将愉快的感觉向体内传递,进而激活各种器官组织,使其运行顺畅。它可使人永葆青春、快乐、健康、长寿。
开怀一笑的好处有:促使内啡肽的分泌,能使人体血管收缩正常;让血液运行顺畅,身体细胞自然活性化;可预防成人病及延缓老化;活络免疫细胞,提高免疫力。
因此,一般人应保持着正面积极的情绪,平日多笑有助于免疫力的提升;而生病的患者应多培养幽默、乐观的性情,因为身心愉悦的人在配合疾病的治疗上,会有相当良好的反应。
③幸福家庭能生产免疫力。人自身60%的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家庭健康几乎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家人若能生活幸福快乐,无论是春夏和秋冬、寒暑和冷热之变,每个家庭成员都能神清气爽,精力充沛,皮肤滋润有光泽。
医学专家研究表明,幸福能使体内啡肽含量升高,生长激素浓度也升高,从而促使机体免疫力增强。最新研究表明:对幸福的期望和预期也有神奇的效果,可使人感受压力的肾上腺素水平下降70%,皮质醇下降39%,而使人感觉愉悦的内啡肽增加27%,生长激素水平上升87%,这种涨跌现象无疑会增强免疫力。
其一,幸福和睦的家庭没有误解,因为家庭成员可以开诚布公地消除误会,舒解郁闷之气,大家心情好,自然可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其二,科学、健康、艺术的性生活是家庭的、生理的、心理的、伦理的滋补品,能使双方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心灵净化,人格升华。这一点,万万不可掉以轻心,而且从青年、中年到老年,其重要性丝毫不减。
总之,家庭健康是全方位、多层次、动态变化的,不是一次关心就够了,无法一劳永逸,它需要家庭全体成员用整个身心去关心它、呵护它、爱惜它,一天也不能放松。
(4)医药提高免疫力
①现代医学提高免疫力的方法:免疫疗法就是通过免疫调节剂来调动机体的各种免疫防御机制,即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免疫细胞杀伤抗原的生物效应,也可使免疫缺陷得到部分纠正。
卡介苗又称为结核活菌苗。卡介苗可以增强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能刺激T细胞增殖,增强各种抗原的免疫原性,加速诱导免疫应答,提高免疫水平;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力,增强溶菌酶的活动,能促进白细胞介素-1的产生,因而可以增强辅助T细胞的功能;并能选择性地提高巨噬细胞杀伤细菌的能力。
干扰素是一种蛋白质,为机体非特异免疫功能的一种重要因子,通过活化淋巴因子,增强T细胞、NK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具有抗病毒作用。
白细胞介素-2是由T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原称T细胞生长因子。其可直接或间接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作用,从而改善机体抗病毒能力。
转移因子是免疫淋巴细胞释放的一种淋巴因子,是一种小分子物质,能提供某些细胞免疫能力转移给受体,使受体具有供体的细胞免疫能力。
核酸是机体内细胞核与细胞质中的核蛋白的组成部分,是从致敏淋巴细胞中摄取的大分子物质。
短小棒状杆菌是一种厌氧杆菌,能刺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激活巨噬细胞,抑制肿瘤生长,具有免疫性剂的作用。此外,短小棒状杆菌还可增加干扰素的产生。
②增强非特异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方法:当疾病流行时,人们是否会受到感染,这主要取决于自己对这种传染病的防御能力(通俗地称为“抵抗力”)。人的防御能力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提高人体免疫力的措施,即从这两方面进行。
所谓非特异性免疫,即指机体的皮肤、粘膜对病原体的阻挡作用,以及皮肤、粘膜所分泌的杀菌物质的杀菌作用、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以及补体、溶菌酶、酵解素、干扰素等物质对病原体的作用。
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饮食均衡补充营养素,增强免疫防护屏障;进行体育运动锻炼增强体质;改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控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减少心理压力。
所谓特异性免疫力,即指人体对某种病原体所具有的针对性的抵抗力,这种抵抗力是因人而宜的,也是因病而宜的。一般可通过预防接种、患传染病或隐性感染而获得这种抵抗力。显而易见,特异性免疫主要是在人出生后形成的,所以也叫后天免疫。
(5)生活提高免疫力
①搓揉脚心法提高免疫力:人体足部共有94个穴位,这些经络穴位联系着五脏六腑,重要脏器在足部都有相应的投影集中区,几乎汇集了人体全部器官信息。搓揉足部能刺激足部穴位,可增强血液循环,疏通经络,增加免疫力。
每晚足浴的水只需浸过脚背,水温38℃~45℃,连洗带泡,片刻水凉后可逐渐加入热水,使水温保持恒定,一边浸泡两足一边相互搓动,每次持续10~20分钟。现代医学认为:热水能刺激脚上丰富的神经末梢,使之反射到大脑皮层,达到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调节组织器官功能,加强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免疫力。
②干沐浴法提高免疫力:干沐浴即“全身按摩”。干沐浴能使人体气血流畅,肌肤光莹。一般全身按摩是从头顶百会穴开始,顺次为面、肩、臂、胸、腹、背、腰、腿、脚。按摩的生理作用:一是调节神经功能,使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达到相对的平衡,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如头痛、牙痛可在相应的合谷穴进行按摩即可止痛;二是增强机体抵抗力,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体质增强,防治诸多疾病;三是疏筋活络,对扭伤、挫伤、疼痛血肿、止痛消肿疗效明显;四是促进血液循环,激活组织细胞的活性,促进新陈代谢,排除堵塞废物,增加皮肤组织细胞的营养供应,保养皮肤变美。
③半身浴法提高免疫力:所谓半身浴就是长时间地浸泡下半身。洗“半身浴”的好处就在于变热的血液可以在体内反复循环。其操作要点是:将浴盆内的水温用温度计测量,调至37℃~39℃;浸泡到肚脐部位;浸泡30分钟以上。在37℃水温中浸泡的人血压和心跳稳定,这是因为,副交感神经处于最佳状态,整个身心得到了放松。
浸泡到肩部的“全身浴”效果理应更好,为什么只浸泡下半身?因为浸泡到肩部,身体大概要承受56千克的水压,水压会给心脏带来负担,心脏是顶着水压输送血液。此外,肺部受到压迫,会造成呼吸紊乱。心脏不好的人和老年人不宜洗“全身浴”。
④现代刷身法提高免疫力:现代刷身养生法,指用已经使用过的椭圆形棕刷子摩擦全身,以求健身益寿。具体实施方法:先脱去衣服,用旧棕刷子由左小腿、右小腿、左手、右手、左大腿、右大腿、左臂、右臂、臀部、背脊、腹部、胸部,顺次摩擦,擦至肌肤微热,并呈现出淡红色为止。夏季可先用水淋湿刷子,轻轻用冷水摩擦。摩擦完后,应立即穿上衣服,防止感冒。每天早晚各1次。刷身养生法,与中医按摩、推拿、刮痧等方法近似,有增强血液循环、醒神益智、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促进毛发生长等效果。
⑤按摩长寿穴法提高免疫力:每个人都有两个最重要的穴位:一个是“涌泉穴”,一个是“足三里穴”。若能充分利用这两个“资源”,不仅能使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还能达到延年益寿。
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筋壮骨之功。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前1/3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具体方法是这样:每晚睡前,盘腿而坐,用双手按摩或屈指点压双侧涌泉穴,力量以该穴位达到酸胀感觉为度,每次50~100下。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重要穴位。众所周知,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的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器脏才可以得到充足的养分,人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不但能补脾健胃,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青春常驻。
除了涌泉穴和足三里穴之外,按摩、揉捏三阴交、合谷、曲池、内关、委中承山、太溪也能调节内分泌,平衡免疫系统,健脾益肾,起到抵抗疾病的作用。
⑥腹式深呼吸法提高免疫力:腹式呼吸法也称深长呼吸法,简称“深呼吸”,是以隔肌大辐度地升降和腹腔的扩大与收缩的呼吸方法。“吸”气尤如在闻花香,“呼”气恰似在喊船过河。此种呼吸术可清理脏腑内的浊气,补益脏腑。腹式呼吸可提高人体的摄氧能力,肺泡通气量大,人体氧的摄入量增加,从而改善全身各气管组织的氧供应。横隔膜的上下往返运动,使胸腹肌内毛细血管收缩和舒张,极大地促进血液循环,使脏腑器官的功能得到改善,从而增强人体机能和疾病的抵抗能力。
⑦科学睡觉法提高免疫力:睡眠是生命活动的一种生理现象,是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一个主动性抑制过程,能对大脑皮质细胞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使其免于破坏和衰竭,使人的精神和体力得到很好的恢复。人每天所需要的睡眠时间,一生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年龄、工作情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一般地说,新生儿每天约需睡20小时,儿童为12~14小时,成年人为7~9小时,老年人为6~8小时。可见,睡眠的时间会因为人的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
人在睡眠时,体内会产生一种被称为细胞酸的睡眠因子,可促使白血球增多、巨噬细胞活性强、肝脏功能增强,从而将侵入体内的细菌性病毒消灭。因此,睡眠对机体免疫功能十分重要。需注意以下几点:
宜黑暗无光亮,忌睡卧对灯光,使心神不能安定,不易入睡,且易醒;
环境宜安静,空气宜新鲜,睡前卧室要通风;
宜向右侧卧,上下肢呈半屈曲状;
宜养成固定的“睡眠节奏”,定时就寝,按时起床。长期坚持,到时候就会条件反射,自然发困想睡了;
睡前忌生气或情绪过于激动。因为情态的变化会引起气血的紊乱,从而导致失眠,甚至疾病;
睡前忌饮茶或喝咖啡。这些饮料含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咖啡碱,会影响睡眠;
睡卧忌对火炉。卧时对着火炉,易受火气蒸犯,令人头重目赤,或患痛肿疮疖,并易患感冒。而且由于温度高,在入睡后易将被子撩开,反而会着凉;
睡眠忌忧虑。睡时一定要专心安稳地睡,不可想事。如果睡下后东想西想,思前想后,不但会失眠,而且对身体的损害会比白天更大。古人芸:先睡心,后睡眼。这是睡眠的重要秘诀;
睡前忌看情节节奏紧张的电影、电视或小说,情绪要稳定,思想要平静;
睡前宜用温水洗脚。温度40℃~50℃,约20分钟左右。这样可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消除全身及足部疲劳,对睡眠有帮助;
室温忌太高,宜稍有凉意;
枕头忌太高。因为太高的枕头使头颈过分向前曲屈,影响椎动脉对脑的血液供应易产生颈椎病。但患有心肺疾病的人和心肺功能较差的老年人,枕头可垫高一些,甚至可取半卧位的姿势,因为抬高了上半身之后可减轻心脏的负担;
睡前宜适当活动。在睡前15~20分钟的时间里,如做一些保健操或散步,都可帮助睡眠;
被褥宜轻软,忌盖厚被。因为厚被的重压使脑血压增高,容易引起中风;厚被重压在胸部,妨碍呼吸,使人无法入眠,易引起情绪烦躁,使血压升高;
睡觉时枕头边应放手电、手帕、便纸、水杯、小暖瓶、痰盂等,便于夜间急用。夜尿多的人,应在床旁放置尿壶或便盆;
睡前应尽量少饮水,因为夜尿增多也会干扰睡眠;
晚餐忌过饱,睡前忌进食。过饱的晚餐和临睡前进食都容易增加胃肠的负担,既影响入睡,又伤害身体。如果临睡前感到饥饿,可进少许食物,稍事休息一段时间再就寝;
卧处忌当风。因为人入睡之后,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最易受风邪的侵袭;
被褥、枕头宜常晒。阳光中的紫外线能杀灭多种细菌和微生物,起到消毒作用。晒时可用力拍打,既拍去了灰尘,也可大大减少被褥上的病菌。再则,阳光暴晒过的被褥和枕头蒸发了潮气,变得又干燥又松软,空隙中充满了空气,盖在身上使人舒适暖和,帮助人更快入睡;
睡衣(内衣)宜柔软宽大,睡时要解开衣领扣。
⑧克服失眠法提高免疫力:脑子要空,精神放松。睡了睡了,“一睡了之”。不要带着思想负担去睡眠,这是催眠的前提条件。
靠安眠药入睡的长期失眠者,最好在睡前不看书报和少想问题,在室内外活动一阵子再上床休息。还要安排最佳时间催眠。如果是脑力劳动者,想争取更短的睡眠时间和最佳睡眠效果,那么最好将睡眠时间安排在晚上10点至凌晨两点半,因为这段时间激素水平和体温下降,各种生理功能处于低潮;
如果想睡得香甜,请在睡前先用温水洗脚,然后喝一杯热牛奶或40克糖制品,以增加体内胰岛素的分泌,帮助氨基酸“进驻”肌肉细胞,促进更多具有催眠作用的色氨酸进入细胞,从而使睡眠深入持久;
如果由于精神紧张或情绪兴奋难以入睡,请取仰卧姿,双手放在脐下,舌舔下腭,全身放松,口中生津时,不断将津液咽下,几分钟后,便可进入梦乡;
眼球使劲地看自己的眉,坚持10来秒钟,眼疲自闭,可快速入睡;
睡前进行较大活动量的体育运动,然后,洗个热水澡或用热水烫脚。还可用健身球催眠。健身球在手掌中旋转时,能起到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的作用,可消除疲劳,使血压恢复正常,改善睡眠;
仰卧床上,轻轻叩齿,每秒2次,同时默数叩齿次数,由1数到100,再从1数起,一般情况下,叩齿200~300次即可入睡;
仰卧床上,头部从正中向右侧轻缓地摇摆,摆角为5~10度,摆速为1~2秒1次。摆动时,默数摆动次数由1数到100,再由1数起,数至300次为止。随着摆动次数的增加,摆角愈来愈小,摆动愈来愈轻;
夜间睡觉时,枕下放块磁铁,有快速催眠的奇特效用。
⑨正确穿着法提高免疫力:服装的实用,最主要的是要利于增进人体健康。有些衣料如毛织品、化纤品对皮肤有一定刺激性,如用来制做贴身穿着的内衣,就可能引起瘙痒、疼痛、红肿或水疱、过敏性皮炎等。一根腰带的束法也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问题。如果收得太紧,可产生胃肠障碍,带来腰痛、便秘。有些少女用乳罩将胸部缠得太紧,不但影响了乳房的发育,还阻碍了正常的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生理机能也在不断变化,对衣服的要求也应有所区别。婴幼儿的皮肤和肌肉比较细嫩,发汗机能旺盛,所以在制做童装内衣裤时就应选用质地轻柔、吸湿性良好、通气性适当、无刺激性的衣料,缝制衣服时其衣缝要求不直接接触皮肤,以免擦伤;款式应宽松,衣领、两肩、袖口不易过窄,青年人讲究体型美,爱穿紧身瘦小,衣料质地也以松软为佳,这样有利于健康;人到中年,肌肉和皮肤开始松弛,皮下脂肪增厚,为了不给人产生臃肿的印象,服装款式不妨稍紧一些,但又不宜穿过于瘦小的衣服,以防血管受压而影响血行;到了老年,各种机能明显下降,大脑反应迟钝,肌肉收缩力下降,动作欠敏捷,肌体热量减少,因此,服装应选择轻、软、保暖性好的衣料,款式要宽大,穿起来行走方便而舒适,血压偏高或偏低的人,尤其不宜穿紧口衣服。
气候的变化也会给穿着带来一些问题。年轻人精力充沛、体质结实,对外界适应能力强,衣服穿着薄一点好,有利于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加食欲。但是,老年人和小孩应穿得稍厚一些。春秋季节气温一日数变,衣服穿着也要随之增减。如果稍有疏忽,也会有碍健康。
衣着符合健康和审美:穿用服装的目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用服装来保护身体,御寒避暑,利用服装的增减来使人适应外界环境气候的变化;另一方面是为了美化自身和表现自我,可见服装的审美需求是服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服饰的健康要求和审美需求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只过分注重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有的人为了让自己更加美丽、漂亮,在炎热的夏季却穿着厚厚的、紧身的牛仔裤以显示自己健美的曲线;在严寒的冬季却只穿着单薄的健美裤或裙子来炫耀自己的美丽,孰不知这种只追求审美效果的作法却是以牺牲自我的健康来换取的,使服装失去了它最基本的功能,这是错误的作法。要知道服装的主体是人,人的身体健康是参加社会活动的基本保障,人的健康受到了损害,主体若是没有了,服装的审美需求也就没有意义了。
同样穿用服装时,也不能只顾蔽体保暖而忽视审美需求。服装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特殊的审美对象,人既是审美主体,又和服装一起成为审美对象,人们选用服装除了基本生理要求外,也是为了让他人欣赏。在当今的时代,人们不可避免地要参加各种社交生活,人和服装一起自然而然地成为别人的审美对象,衣着过分随意,衣冠不整,形象邋遢,很可能会使形象受到损害,使活动效果受到影响,严重时会伤及自己的自尊,影响自己的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构成危害。
因此,我们在选择衣着时,一定要兼顾健康要求和审美需求,使其既能很好地满足生理上的健康要求,又能恰如其分地体现出自己的风采和气质,也能保证身心健康。
衣着直接影响情绪:生活当中你可能会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穿着一套整洁美观而又非常合体的服装出现在公共场合时,你会感到自己心情舒畅,精神焕发,办起事来信心十足,而你周围的人也会被你健康愉悦的情绪所感染,为你的着装所吸引,使你易于被他们所接受。一套服装为什么能产生如此的效应呢?这是因为衣着与人的情绪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衣着可以影响人的情绪,人的情绪可以通过衣着反映出来。服装的选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审美问题,它与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是息息相关的,服饰选择得当,能够让低沉的情绪得以振奋。
衣着对人的情绪的影响是借助于服装的暗示效应产生的。服装的暗示效应是服装的款式设计、色彩搭配、面料质量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所产生的效应,它与穿着者自身的气质特点相互映衬,可以体现出穿着者自身在一定的环境场合下所要展示的特定的情绪。服装的暗示效应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一是穿着者自身的直观感觉。当一个人穿起自己精心选择的服装时,会不自觉地利用各种途径(如商店的橱窗、镜子等)来欣赏自己的形象,当觉得自己的着装非常合体、光彩照人时,心情自然特别舒畅,情绪颇佳;而感到自己的着装存在某些缺陷或有些不合时宜时,兴致就会大大降低,情绪随之受到影响,甚至会产生十分别扭、不舒服的感觉。
暗示效应的另一个途径是着装者周围环境对其着装的反应。当你出现在各种公共场所和社交场合时,你的着装引起别人的瞩目和称赞时,你会感到十分惬意和自豪,活动兴致会极高;而当你发现自己的着装引来的都是诧异的目光和窃窃的私语,你自然会感觉很不自在,甚至产生躲避、离开的念头,情绪非常糟糕。
衣着对人的情绪确实具有很大的影响。当一个人认为自己的形象(包含衣着)能为别人所接受时,就会积极而活跃、乐于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结识新朋友,保持与老朋友的联系,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更为充实,情绪更为乐观向上,心理更为健康。反之就会感到精神压抑,情绪低落而消沉,影响身心健康。
穿着显现精神焕发:首先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着装基调。所谓着装基调,也就是人自身的生理特点(如体型、肤色等)和气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服饰等因素所构成的着装风格。要找到合适的着装基调,最重要的一点是应该对自身的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着装的基础,它制约着服装美的展现。同时服装还同人的气质密切相关,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社会环境和职业会造就不同的气质。气质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流露,穿着应选择表现自己气质的装束,从而形成自己的风度美。着装基调一旦确定了,就可以根据它来选择着装,利用服装来展示自己的气质和风采,使自己的形象出现在公共场合时,能够表现得自信、得体、从容自如。
其次必须要因时因地地选择着装。这也就是说服装的选择要讲究时间和场合。
服装演变发展至今,种类繁多,每一种类的服装适用于什么样的场合都有其特殊的“规矩”。例如:锻炼身体时,一身轻便的运动服不但可以体现朝气和活力,而且运动起来方便、灵活;参加一个正式宴会,笔挺的西服可以显得风度翩翩,潇洒自如。而如果要将这两种服装调换个场合,则会显得不合时宜,甚至有些不伦不类。为什么同样的服装在不同的场合所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呢?这是因为每一种类的服装其所产生的视觉效果是一定的,其中的某些设计是专为体现和满足所使用场合特定的气氛和要求的,这种对应关系在人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印象,一旦发生改变,就会在人的意识中产生不和谐的感觉。
由此看来,选择服装必须要讲究场合,注重目的性,否则不但不能使精神振奋,反而会有损形象,影响活动的效果,甚至陷入手足无措、非常尴尬的境地,影响情绪,有害于心理健康。
选用服装还应掌握好“流行”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过分注重“流行”,会使自己的形象没有特色,过于肤浅;过分注重“自我”,容易与时尚产生“格格不入”或“衣着落伍”的感觉。恰到好处的服饰并不是最时髦或最独特的装束,而是在流行的大范围中,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的服饰。服装发展的规律是使各种年龄,各种层次的人在流行的潮流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人的意识并不能控制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以在流行款式和流行色彩中保持兴趣和关注为好,对衣着打扮的主体性持肯定态度,保持着对生活的新鲜感,就会自然而然地找到能充分表现自我与实现自我的服装款式。
只要在选择衣着时能够充分考虑到上述三个方面的要求,就能够选择到最适宜自己的服装,就可以振奋自己的精神,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信心十足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因为精神振奋和情绪提高,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会很有好处。
服装选择上的卫生要求:选择一套得体的服装,必须要考虑卫生和健康的需要,这是很多人常常忽视的。服装是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的隔离层,它与人体之间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服装环境”,服饰选择不当,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那么服装在选择时应注意哪些卫生要求呢?
首先服装应能保持人体舒适的“服装气候”。人体躯干部的皮肤与衣服里层之间的温度保持在32℃左右,湿度在50%,气流在25厘米/秒时,人体感到最为舒服,有人称之为服装的“标准气候”。服装能阻断人体皮肤散发的长波红外线,温暖了服装的内表面。同时,服装纺织纤维中含有许多静止空气层,可显著减少服装内热量交换,起到御寒作用。而透气性和吸湿性良好的服装能阻挡环境热量传导到人体皮肤,但却不影响体表热量的散发,在高温时能起到降暑作用。衣料的透气和吸湿性还可起到调节湿度,吸收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的作用。因此根据时令季节的变化,合理地选择着装,利用数量的增减,材质面料相应的更替,能够很好地保持人体适宜的“服装气候”,确保人体健康。
其次服装要有良好的防污性能。随着工业的持续发展,人类生活的空间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有害物质也不断增多,对人体健康构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对服装选择,特别是外衣,应具有良好的防污性能,减少将外界的有害物质带入起居的空间。人体外部的生活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如:尘土、污水、细菌、病毒、油污化学药品等在衣服表面滞留的时间,及保持量的多少与织物的组织结构和所带电荷数多少有关,织物的通气性越大,质地越粗糙、稀疏,织物带电荷数越多,就越易污染。一般合成纤维带电荷多,所以特别容易积留灰尘。因此在选择服装时要选择防污性能好的面料制成的服装,特别是外衣选用要质地致密,较光滑的面料较好,可以减少有害物质的携带量,减轻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另外,在选择服装时,注意不要使服装束缚人体的活动,因此应该注意:一是着装不要过紧。着装过紧对人体有很多不利影响。人体经体表散热量为90%,其中靠辐射对流方式散发热量占70%,夏季如果衣服过紧就会影响体温的对流散热。使人体温度不易散发而中暑。冬季过紧的衣裤压迫躯体局部,有碍血液循环,特别是容易使末梢血流受阻,既不利于体表水分的蒸发,也不利于四肢的保温,还易使局部受压和遭受寒冷而受损伤,导致寒冷性脂膜炎。因此着装不要过紧。二是材料要柔软、具有伸缩性,有一定的压缩弹性与拉伸强度,硬度不宜过大,这样才能保证活动自如,不妨碍血液循环,且容易着装,又不影响服装的美感和耐用性。
目前,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日益加强,服装的设计越来越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既注重样式的新颖、独特,又要讲究有益于人体健康,使服装真正达到既美观实用,又舒适得体。希望朋友们在着装上都能多一分健康意识,为自己的身体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服装环境。
根据时令和季节变化选择着装:服装具有调节人体气候的能力。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分明,因此根据时令和季节的变化合理地选择着装,对保证人体的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给人以闷热的感觉,因此适宜的服装应当是宽松、透气、吸湿性好的衣服。人体皮肤的表面温度为32℃,当环境气温达到30℃时,主要靠出汗来散热,因此服装必须具有良好的吸湿性能和防湿性能。应选择棉织品或亚麻、丝绸等面料制做的衬衣和长裤,可以使人感到凉爽舒适。同时衣服必须具有良好的透气、通风性能,有利于衣服内外的空气对流,保证透气散热,散发体表的热量。因此衣料要选择密度小、厚度薄、表面较粗糙、弹性较好、柔软的面料。另外,服装的颜色以白色或其他浅色调为宜,能够有效地反射太阳的辐射,减少热量的吸收。
冬季的着装选择应注重衣料的保温性能。衣料的保温性能取决于衣料纤维中的空气量的多少,纤维中固有的空气多,保温性能就好,如羊毛、鸭绒、蚕丝、棉花等都是较好的保温材料。冬季的着装要有“层次”感,内衣应是吸湿性透气性好的棉织品,便于吸收水分向外散发、调节服装内气候。中层要穿含气量大、通气量小的服装,在人体周围形成一个干燥而静止的空气层,保暖性好。外衣要穿含气量小、通气量大、导热性小的织物,避免体热外散,利于防风和保暖,服装的多层次,既有利于保暖,又有利于增减衣服数量。
春秋季节的大部分时间里,气温冷热相宜,着装的自由度比较大。但是在初春和深秋时节应注意自己的着装,这两个时节天气变化多端,温差较大,处于季节交替的时令,着装不易掌握好。“春捂秋冻”这句民谚为我们提供了穿着的要领。在秋末时节,不应过早地穿上厚衣服,否则会抑制人体体温调节机能的适应性。适当少穿衣服,经常受点冷刺激,即使人的皮肤血管收缩扩张功能加强,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耐寒能力。初春季节,气温变化无常,过早地脱去冬衣,一旦出现寒流,气温骤然下降,极易导致人体疾病的产生。因此春秋季节服装的选择主要是注意根据时令和气候的变化进行适宜地增减,这样才会益于健康。
正确选择内衣:内衣和人体的皮肤直接接触,内衣选择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皮肤甚至人体的健康。
人体通过皮肤散发的热量约占人体散发总热量的90%,皮肤散热的方式之一是汗液蒸发,皮肤汗腺在分泌汗液的同时,也排泄体内的废物,因此内衣质地应该柔软,保暖性能好,无刺激性,对皮肤不造成伤害。
市场上的内衣种类很多,既有棉、麻丝织品,也有人工合成纤维制品,因此在选择上要比较慎重。棉布和棉织品吸湿性强,柔软保温,无刺激性,适宜于做内衣,尤其是春秋和冬季穿着的内衣。麻纱制品和丝织品导热性能好,散热能力强,适宜作夏日的内衣。
人工合成的化纤制品,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一些有机溶剂,对人体的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容易使皮肤产生过敏反应。另外,化学纤维的带电量大,产生的静电可使人体有短暂的麻痛感;再则静电易使血液碱性过高,血清中钙含量显著减少,尿液中钙排泄量增加,不利于人体健康,因此应慎重选用人工合成的化纤制品做成的内衣。
戴帽与人体健康:帽子是服饰的一种,帽子的历史非常悠久,其作用也很广泛。从审美角度讲,帽子对着装的整体效果有很大影响,起着调节、呼应和点缀整体的作用。从健康角度讲,它起着防寒避暑,保护人体健康的作用。
帽子的选择也要与季节相适应。寒冷的冬季,帽子的材料要选用比较厚实,保暖性强的毛织物,东北高寒地区则应选择皮帽和棉帽,对耳朵、脸部都可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冻伤、避免头部受寒,预防感冒。在气温并不是十分寒冷的时候,也不要戴过厚、过重的帽子,把头部捂得过于严实,使头部容易出汗,若再遇风吹,也易生病。
春秋季节气温冷热相宜,戴布帽或呢帽即可,避免头部受风吹。
炎热的盛夏,可以选用经纬稀薄和柔软的布料或丝织物做成的纱凉帽和遮阳帽,草帽也很适宜,这些帽子的特点是轻而透风,便于头部汗水散发,戴着既可以遮阳,又感到凉爽,可以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
戴帽子还要注意讲究帽子的卫生,帽子戴久了难免沾上灰尘和污垢,如果不及时地清洗,就会成为有害病菌和污染物质的集中地,时间长了不但难以清洗,而且会有害于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在戴帽子时,要经常注意保持其清洁,及时清除灰尘。帽子不用时,也要妥善保管。同时戴帽子时,还要经常洗头、理发,保持帽子里的卫生,这样才能达到美观舒适的效果,有益于健康。
正确地穿用鞋、袜:鞋、袜也是衣着重要的组成部分。脚部由于经常处于活动状态,是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从审美角度讲,鞋、袜搭配协调,与服装和谐统一,就能构成整体美。同样,人只要腿脚灵便,就离不开行走,那么鞋、袜的穿用是否得当,对健康的影响也非常大。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正确地穿用鞋、袜,从而导致了一些疾病,因此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些穿用鞋、袜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穿鞋的选择上,除了美观之外,还要注重两点,一要跟脚、舒适、不受挤压;二要轻便、灵活、走起路来平稳安全。鞋子的大小要适宜,鞋子过大,拖沓不便,易使足部疲劳。鞋子过小过窄,压迫血管神经,使脚趾麻木,通气障碍,容易使脚部畸形,易产生脚癣,引起胼胝、鸡眼等疾病。
一双合适的鞋,鞋头部位不应过尖,要有足够的宽度和高度。鞋子的内缘要直些,以保证脚趾的活动空间,鞋底要有弹性,最好有一定的吸湿性,鞋帮的质料要柔软通气性好。鞋跟也很有讲究,高跟鞋对人体的健康有着诸多的害处,无跟的平底鞋,在进行剧烈的运动时,易使脊柱和脑部受到振荡。因此平常穿用时,最好选择带平跟的平底鞋。选用袜子要以“夏季轻薄易透汗,春秋底厚要松软,冬季筒高须保暖”为原则。袜子的质地以棉线、毛线织的为好。线袜吸水性好,柔软穿着舒服。尼龙袜子结实耐磨,丝袜透气性较好,棉、毛袜子保暖性好,可以根据季节的需要来选择。
随季节的变化来正确地选择鞋、袜十分重要,特别是寒冷的冬季,正确的选用防寒的鞋、袜对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俗话说,寒从脚起。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耐受时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鞋、袜的保暖性能,保暖性能不好,耐寒的能力下降,耐寒的时间缩短,如果足部受寒,肯定会影响内脏器官的健康。冬季穿用的鞋、袜尺寸要大些,脚与鞋之间应留有一定的空隙,利用空气的隔热作用来增加保暖性,切忌脚上的袜子穿得过厚将鞋子塞得满满的,这样会将鞋内的空气挤走,失去了隔热保温层,保暖性反而降低,易生冻疮。鞋底应该选择得厚一些,有脚汗的人应选择透气性较好的棉鞋和棉袜。鞋垫和袜子湿后要及时烘干。脚跟易干裂的人应选用透气性较差的皮棉鞋和吸湿性较差的尼龙袜子,有利于保持鞋内具有一定的湿度。
总之,鞋、袜的穿用也一定要从满足人的健康的需要出发,千万不能因单纯地追求美观效果而忽视鞋、袜穿用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足部健康、身体健康。
另外,衣着还有手套、耳套、手饰等,一定要根据自己形态、气质等进行选择,在冬季到来时要保护好手和耳,对艺术家、雕塑家、外科医生等常用手的人更要随时保护好手,防止各种损伤,比较有效的办法是经常带手套。另外,对于经常用手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时更要配带各种手套,特别是乳胶手套、特制防护手套,例如洗衣工长期与洗衣粉接触,一定要带胶皮手套,防止有毒物质慢性吸收。
§§第六章 常见病防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