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指血浆脂原浓度超过正常范围,当血浆脂蛋白超过正常高限时称高脂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罕见,属遗传性脂质代谢紊乱疾病;后者多为未控制的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病所伴发的并发症。
临床表现为:
Ⅰ型:极罕见,属遗传性。在肘、背和臀部可见疹状黄色瘤;肝脾肿大,其大小程度随甘油三脂含量而改变;腹痛反复发作。
Ⅱ型:高β脂蛋白血症,显性遗传,多见。临床表现为眼睑部有黄色瘤、肌腱黄色瘤及皮下结节状黄色瘤;早发动脉硬化,约60%以上患者40岁以前即有心绞痛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
Ⅲ型:较为少见,隐性遗传。患者常在30~40岁时出现扁平状黄色瘤、结节性疹状黄色瘤和肌腱黄色瘤,早发冠状动脉及周围动脉疾病,常伴肥胖及血尿酸增高,约40%病人可有异常葡萄糖耐量。
Ⅳ型:此型患者非常多见,常于20岁后发病,可为家族性,显性遗传。其特点是内源性甘油三脂异常增高,有肌腱黄色瘤;皮下结节状黄色瘤;皮疹样黄色瘤及眼睑黄斑瘤;视网膜脂血症;进展迅速的动脉粥样硬化等。
Ⅴ型:可同时具有I型和Ⅳ型的特征:常于20岁以后发病,常继发于急性代谢紊乱,也可为遗传性。
高脂血症患者应控制饮食,注意限制总热量,使体重正常。Ⅰ型需低脂饮食;对内源性高甘油三脂即Ⅲ、Ⅳ、Ⅴ型要重点限制总热量及糖,以减轻体重;Ⅱ型宜采用低胆固醇饮食、低饱和脂肪酸饮食并加用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等。另外,要保持情志舒畅,增加运动和体力活动。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菸酸:首用100毫克口服,每日3次,维持量200毫克口服,每日3次,本药副作用为皮肤痒、潮红,胃部不适,肝毒性反应,溃疡病;孕妇慎用。
②烟酸肌酸脂:0.2~0.4克口服,每日3次。
③消胆胺:适用于Ⅱ型。首剂4克口服,每日3~4次,维持量4~8克,每日3~4次。副作用有便秘、腹胀、恶心等。孕妇慎用。
(2)中医药治疗。
①脾虚湿盛:体型丰满,四肢倦怠,腹胀纳呆,咳嗽有痰,大便溏薄,舌淡苔腻,脉滑。治宜燥湿健脾。
方药:苍术、厚朴、白蔻仁各12克,陈皮、桂枝、石菖蒲各10克,泽泻、霍香各9克,茯苓15克,薏苡仁20克。
②湿热壅滞:烦渴,发热尿少,身重,腹大浮肿,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
方药:金银花15克,荷叶9克,连翘、草决明、虎杖各12克,泽泻10克,茯苓20克。
③肝火炽热:口苦烦躁,面红目赤,胸胁胀满,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草、黄芩、泽泻各10克,山栀子12克,柴胡9克,木通6克,车前子、石决明各15克。
④阴虚阳亢:头晕耳鸣,少寐多梦,肢体麻木,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育阴抑阳。
方药:天麻、钩藤、栀子各10克,生决明15克,桑寄生、川牛膝、玄参、白芍、麦冬各12克,生地18克。
2.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所致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
本病早期或轻型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典型症状可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尿量增多、排尿次数增多及夜尿增多)、多饮(口渴而饮水量大增)、多食(食欲亢进、多食易饥)及体重减少(逐渐消瘦,但中老年轻型患者可因多食而肥胖)。常伴乏力,面色萎黄,皮肤瘙痒,女子多见外阴瘙痒及月经不调,小儿则毛发少泽、生长发育迟缓。
糖尿病若合并眼病,可见视力减退、白内障、眼底出血、眼底动脉硬化等;合并肾病,可见浮肿、蛋白尿及贫血等;合并神经病变时,肢体酸痛麻木、性欲减退、阳痿、便秘或腹泻多汗、体位性低血压、大小便失禁、失眠、眼肌麻痹、及膝腿、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等。
糖尿病主要可分为Ⅰ、Ⅱ两种类型。
胰岛素依赖型(Ⅰ型):多于幼年发病,体内胰岛素呈绝对不足,需依赖胰岛素治疗,否则易出现酮症酸中毒。
非胰岛素依赖型(Ⅱ型):多于40岁以后发病,体内胰岛素呈相对不足。可通过血糖测定、尿糖测定、葡萄糖耐量试验、血浆胰岛素、C肽测定等以助诊。
糖尿病患者应保持情绪乐观,避免情志过激和精神紧张。坚持劳逸结合,控制饮食,保持标准体重。忌辛辣及烟酒,节制房事,顾护正气,提高抗病能力。注意足部和皮肤的护理,保持清洁卫生,防止感染、坏疽的发生。
本病的治疗分饮食疗法、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疗法。
(1)饮食疗法。
饮食治疗是任何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都必须严格执行和长期坚持的一项基础治疗措施。
总热量:适当控制,休息者每日每公斤体重给予25~30千卡,而重体力劳动者可给予40千卡以上。孕妇、乳母、营养不良者酌加,肥胖者酌减。
营养成分比例: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5%,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20%~30%。
三餐热量分配:大约早餐占1/5,中、晚餐各占2/5.如饥饿难忍时,可适当多吃蔬菜(薯类除外)充饥。
(2)口服降糖药。
服用降糖药时,要及时掌握血糖下降情况,调整药量,以避免低血糖反应。
磺脲类:可促进胰岛素分泌。适用于胰岛β细胞尚有功能的轻、中度患者。此类药物可选甲磺丁脲(D860)、优降糖、达美康、美比达、糖适平等。
双胍类:适用于症状较轻,体型较肥胖者。可选降糖灵、降糖片(二甲双胍)等。
(3)胰岛素疗法。
其适应症如下:
所有Ⅰ型糖尿病患者;
Ⅱ型患者经饮食控制及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
合并重症感染或消耗性疾病;
合并进行性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肾小球硬化症、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
糖尿病患者大手术前后;
糖尿病患者妊娠、分娩等。
3.痛风
痛风为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一组疾病。其特点是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可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
关节炎、痛风石及肾脏损害为痛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起病急,疼痛剧烈,多于半夜发作,关节周围有红肿热痛的表现。急性发作数天至数周后可自行缓解。饮酒、湿冷、疲劳、外伤手术及感染等都是诱发因素。急性炎症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僵直、畸形。
痛风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或住院治疗,发作期间应依症状轻重决定劳动强度。肥胖者应注意减少热量摄入,宜多饮水。避免受潮、受寒,忌烟、忌酒。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急性期治疗:秋水仙碱,初剂1毫克口服,以后每2小时0.5毫克,直至症状缓解或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反应时停药。但全程总药量一般不超过6毫克。症状多在12小时内减轻,48小时内控制。
②慢性期及间歇期治疗:
别嘌呤醇:抑制尿酸合成,初剂每次100毫克,每日3次,逐渐增加剂量至200毫克,每日3次。
丙磺舒: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从小剂量开始,初用每次0.25克,每日2次,2周内增至0.5克,每日2次,最大剂量每日不能超过2克。
(2)中医药治疗。
①湿热痹:关节肿胀,疼痛,痛处掀红灼热,其痛剧烈,夜间痛甚,口干,心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或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方药:防己、山栀、赤小豆各12克,滑石、薏苡仁、蚕砂、赤小豆、连翘各15克,杏仁10克。
便秘加大黄;痛甚加三七、乳香、没药;红肿甚者,加金银花、黄柏、土茯苓;上肢关节痛,加羌活、威灵仙;下肢关节痛,加牛膝、木瓜。
②顽痹:关节红肿疼痛反复发作,关节肿大,畸形僵硬,关节附近及皮下出现痛风石,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治宜祛痰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当归、五灵脂各10克,地龙、秦艽、川芎、牛膝、羌活各12克,没药6克,甘草9克,黄柏15克。
③肾虚:夜尿增多,蛋白尿、少尿,下肢浮肿或全身浮肿,腰痛膝软。偏阳虚者畏寒肢冷,面色白。偏阴虚者头昏耳鸣,潮热盗汗。治宜补肾利尿。
方药:枸杞子15克,菟丝子、女贞子各12克,车前子20克,白茅根30克。
阳虚明显加仙灵脾、仙茅;阴虚明显加黄柏、知母;腹胀、便溏者,加党参、白术;头昏头晕、肝阳上亢者,加钩藤、菊花、天麻。
④石淋:尿中时夹砂石或X线片显示泌尿系结石,小便涩滞不畅或尿时中断或时不能卒出,或尿中带血,腰腹疼痛,脉弦。治宜通淋利尿、消除砂石。
方药:石韦、瞿麦、茯苓、鸡内金各15克,车前子12克,木通6克,冬葵子10克,金钱草30克,滑石9克,海金砂20克。
腰腹绞痛者,加芍药缓急止痛;尿血者加小蓟凉血止血。
4.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所致的一组常见内分泌疾病。临床上以高代谢症群、神经兴奋性增高、甲状腺肿大、不同程度的突眼症为特征。女性发病多于男性,尤以20~45岁的中青年女性最常见。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可有以下临床表现:
(1)精神、神经系统:早期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神经过敏、急躁、精神紧张、多言善动、思想不集中等。严重者可见忧郁、狂躁。双手臂面前平举伸展时有手指细震颤。腱反射亢进。
(2)高代谢率症群:怕热多汗,皮温增高,皮肤湿润,颈、脸皮肤潮红,可有低热,多食易饥,体重减轻,疲乏无力。
(3)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呈弥漫性、对称性、轻度至中度肿大、质软,表面光滑,吞咽时上下移动,在腺体两侧外上下可扪及震颤和听到血管的杂音。
(4)眼征:眼裂增宽,伴突眼,两眼聚合欠佳。
(5)心血管系统:心悸,心动过速,收缩压增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第一心音亢进,常有收缩期杂音。
(6)其它如消化、内分泌、运动系统等也可出现异常表现。最严重的是以上症状加剧加重,出现甲状腺危象,可危及生命。
治疗本病可给予抗甲状腺药物,甲基或丙基硫氧嘧啶,每日300~600毫克,或他巴唑、甲亢平,每日30~60毫克,分3~4次口服,直到症状缓解,逐渐减量,一般疗程1.5年左右。精神紧张或高度兴奋者,可给予镇静剂;心率过快者可给心得安等。
甲亢患者平日常应保持精神愉快,防止情志内伤。饮食有节,防止暴饮暴食或五味偏嗜。补充足够的热卡和糖、蛋白、B族维生素,忌进辛辣燥热之品。
5.甲状腺机能减退症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是由甲状腺激素合成或分泌不足所致的以机体代谢率降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简称甲减。如根据发病年龄、病理生理改变的不同,可将本病分为呆小病、幼年型和成年型3类。
本症幼年发病可由于甲状腺激素影响脑发育及骨骼形成,因而幼年发病者表现为智力障碍、痴呆、身材矮小、眼距宽、鼻梁塌陷、唇厚、舌大外伸、表情呆滞、聋哑等。
成年发病时起病缓慢、隐袭。早期症状轻微者由于垂体代偿性分泌TSH增加,尚能维持甲状腺激素在正常范围。病情进一步发展,早期表现为出汗减少、乏力、怕冷、嗜睡、智力减退、体重增加、便秘。严重者呈粘液性水肿面容:面颊及眼睑浮肿、眼裂变窄,鼻翼及唇变厚,舌大而发音不清,声音嘶哑,毛发稀疏干脆,睫毛和眉毛外1/3脱落。皮肤呈蜡黄色,粗糙而少光泽、干而厚、冷而鳞屑多,以手、臂、股部明显,有非凹陷性粘液性水肿。神经精神系统表现为反应迟钝,理解力和记忆力减退,视、听、触、嗅觉均迟钝,伴耳鸣、头晕。患者可呈抑郁,易激惹、痴呆、幻觉、精神失常。跟腱反射减退,脑电图异常。血液系统表现较轻,中度贫血,少数可有恶性贫血。消化系统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顽固性便秘,少数发生麻痹性肠梗阻。泌尿系统表现为肾血流量降低,酚红试验延缓,轻度蛋白尿。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动过缓、心音低钝、心输出量减低、循环时间延长。心电图表现为低电压、P-R间期延长、QRS波时限增加。
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孕妇要供应足够碘化物,妊娠后期应适量加服碘化钾。
以手术或131碘放射治疗甲亢,必须恰当处理切除的多少和131碘的剂量,以免处理过当,导致本病的发生。
本病的治疗主要以中医药治疗为主。
(1)气血两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反应迟钝,面色萎黄,纳呆便溏,手足不温,月经量少或闭经,舌淡苔薄,脉细弱。治宜益气养血。
方药:党参、黄芪、丹参各30克,白术、茯苓、熟地、白芍、当归、山药各15克,川芎10克,肉桂5克,砂仁、甘草各6克。
(2)脾肾阳虚:精神淡漠,神疲嗜睡,畏寒肢冷,面色白,皮肤粗糙,肿胀,腹胀,纳呆,腰脊酸痛,面部臃肿,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而缓。治宜温肾助阳、益气健脾。
方药:附子、桂枝、仙灵脾各10克,党参、黄芪各30克,白术、茯苓、熟地、菟丝子、泽泻各15克,砂仁、干姜、甘草各6克。
(3)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失眠多梦,怕热,视物不清,口干舌燥,月经量少,舌偏红少津液、苔薄黄,脉细数。治宜滋肾益肝。
方药:熟地、山药、枸杞子、菟丝子、白芍、炒枣仁各15克,鹿角胶、肉苁蓉、山萸肉、杭菊各10克、黄芪、丹参各30克,甘草、柴胡各6克。
6.急性甲状腺炎
急性甲状腺炎是咽头和甲状腺附近发生病变,细菌侵入甲状腺内而使甲状腺发生急剧肿胀的疾病。
患者除高烧外,同时前颈部有剧烈疼痛、肿胀并变红。另外血液中的白细胞增加,红细胞的沉降速度加快,类似败血症的剧烈病像。
治疗本病可行局部穿刺排脓,根据细菌的性质可使用抗生素。症状严重时,可用手术切开,并使用抗生素。在很短时间内即可痊愈,其后可完全恢复正常。
7.慢性甲状腺炎
慢性甲状腺炎是整个甲状腺出现程度不同的硬化和肿胀的疾病。原因不明,大都认为是一种自我免疫性疾患。多见于中年以后及女性。
患者只是甲状腺肿胀,没有其他的特别症状。只要摸一下甲状腺,由于整个甲状腺或者部分甲状腺的硬度增加即可确诊。如果长期不治,也可引起甲状腺功能降低症。
治疗上通过服用干燥甲状腺粉末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即可减轻症状。不过,一旦停止用药,就有可能复发,所以要终生用药。
8.单纯性甲状腺肿
单纯性甲状腺肿是因缺碘导致甲状腺肿大或酶缺陷所引起的甲状腺代偿性增生、肥大。可为地方性或散发性,一般不伴机能改变。本病多呈地方性,称为地方性甲状腺肿,散发者较少,多见于青春期或妊娠期。单纯性甲状腺肿,早期症状不明显,甲状腺呈弥漫性肿大,以后继续发展,逐渐形成结节,可为单个或多个结节。甲状腺功能多数正常或有轻度减低巨大者可有压迫症状:压迫气管出现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可致吞咽困难,压迫喉返神经引起声嘶,压迫上腔静脉而致上腔静脉综合征,出现面部及上肢浮肿。
临床检查可发现基础代谢率正常或少数偏低;血浆蛋白结合碘和T4基本正常或稍低或略高;甲状腺摄碘率常高于正常,但高峰时间很少提前出现;T3抑制试验呈可抑制反应,甲状腺扫描为弥漫性肿大或放射性分布不均匀。
另外,单纯性甲状腺肿伴神经官能症患者,应与甲亢鉴别,甲亢患者有心慌、兴奋、多汗、怕热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如发生出血、疼痛,应与甲状腺炎鉴别。如有压迫症状,应与颈部或上纵隔肿瘤鉴别。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早期轻度肿大者,每日口服碘化钾10~30毫克或复方碘液3~5滴,经3~6个月治疗,多数患者可痊愈。中度以上肿大者,每日口服甲状腺片60~120毫克,服用6~12个月可使甲状腺缩小,半数可愈。甲状腺素治疗不仅可纠正甲状腺功能不足,并且可抑制TSH,使甲状腺缩小,多发结节可稍减少,但很难消失。
②有压迫症状者应考虑手术。青春期轻度甲状腺肿常属生理性,不需治疗。
③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地区应进行饮水碘化,或食用1:10000的加碘食盐,或肌注碘油2.5毫升,可以保证5年内对碘的需要量。
(2)中医药治疗。
①气郁痰阻:颈前弥漫对称肿大,光滑柔软,边缘不清;病久者可有结节;囊肿较大者可有压迫症状,如胸闷、咳嗽、吞咽困难,苔薄白,脉弦。治宜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方药:海带、海螵蛸、海蛤壳、丹参各15克,瓜蒌、海藻、昆布、青木香、郁金各10克,陈皮、香附各9克。
②痰结血淤:颈前肿块偏于一侧,质较硬,有结节,胸闷气促,咳嗽少痰,苔薄黄,脉弦滑。治宜理气化痰、活血化淤、软坚散结。
方药:海藻、昆布、海带、连翘各15克,青皮、陈皮、浙贝母、半夏、川芎、当归各10克,甘草6克。
9.下丘脑综合征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听说这样一些情况:某人特别能睡,除了吃饭、大小便外,其他时间都在睡觉;某人特别能吃,总是吃不饱。这些人多是患了一种叫下丘脑综合征的疾病。一般情况下,病人除了上述症状外,还有其他表现,如头痛、体温过高或过低性早熟或不发育、多饮、多尿、精神异常以及内分泌失调造成侏儒症或巨人症等等。
之所以出现上述症状,是由于先天或下丘脑部位肿痛、细菌感染和炎症、颅脑外伤、药物等因素,损伤下丘脑不同部位引起的。例如,病变累及下丘脑后部表现为嗜睡,累及下丘脑内侧即饱觉中枢引起贪食症,累及下丘脑外侧的出现厌食症,累及下丘脑前部或后部的,出现体温过高或过低或二者交替,累及下丘脑下面的多引起多饮多尿的尿崩症,累及下丘脑后外侧及临近部位可能出现哭笑无常、情绪起伏很大的精神症状。
由于下丘脑体积小,功能非常复杂,病变常累及多个生理调节中枢,多表现为复杂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还包括病变在局部造成的病症,如头痛、睡体功能低下、癫痫等,如进一步检查,还会发现许多内分泌异常。
下丘脑综合征比较少见,不同病人的表现差别很大,对它的诊断有时比较困难,综合各种检查所得,综合分析后一般能作诊断。最好针对病因治疗,如肿瘤引起的手术治疗;不能去除病因影响的,予以相应的药物和行为治疗。
10.肢端肥大症、巨人症
巨人症与肢端肥大症为垂体前叶机能亢进症,有两型:发生于青春期前,骨骺未融合者为巨人症;发生于青春期后,骨骺已融合者为肢端肥大症。病因不明,主要由于垂体生长激素细胞瘤或生长激素细胞增生,分泌生长激素旺盛,引起软组织、骨骼及内脏增生肥大,以及内分泌代谢紊乱。
巨人症的早期为形成期,常始于初生幼婴,躯干内脏生长过速,发展至10岁左右已有成人高大。骨骺融合前,可继续生长,手足粗大,身高可达2米以上,肌肉发达,臂力过人,性器官发育较早,性欲强烈。晚期为衰退期,当患者生长到高峰后,逐渐出现早年衰退,精神不振,四肢无力,肌肉松弛,性欲减退,外生殖器萎缩,智力迟钝。
肢端肥大症,起病缓慢,病程可长达20年以上,早期有多种内分泌功能亢进,在中、晚期出现一些腺体机能减退征象。主要表现有:
骨骼及软组织增生、肥大,皮肤变厚,枕部头皮出现皱纹。皮下结缔组织和深筋膜增厚,毛孔大,粘膜厚,舌、唇、耳及内脏均肥大,肌肉无力,体重增加,手足厚大,喉节变大、声音变粗,颅骨、上颌、前额、眉弓、枕骨粗隆均增大,下颌前伸,下牙前错,牙缝加宽,面部粗陋;
多数患者伴有其他内分泌代谢紊乱症状,部分伴有甲状腺肿大,10%患者基础代谢率升高,但很少有甲状腺机能亢进。性腺功能早期多亢进,晚期则减退。女性表现月经失调或闭经。1/3病人伴有糖尿病。偶可出现泌乳症;
因腺瘤压迫周围组织可致严重头痛,压迫视神经致视神经萎缩,出现双颞侧或同侧偏盲,若黄斑受损则视力障碍,严重者可失明;
X线检查:多数病人蝶鞍显著扩大、颅板骨增厚增粗、骨质疏松等。
肥大症、巨人症的治疗分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疗法。
(1)药物治疗。
①溴隐亭:为了避免不良反应,必须从小剂量开始,最初1.25毫克,每日1次于睡前或进餐时与食物同服,数日后能适应者,可隔3~7日增加1.25~2.5毫克,渐渐达到需要量,有时每日需60~70毫克,一般在15毫克以上,分2~3次口服。约2周后症状开始减轻,压迫症状减少。常见副作用有恶心、呕吐、便秘、头晕、低血压、雷诺现象、红斑肢痛等。本药适应症较广泛,为目前首选药物。
②性激素:可作为放疗或手术的一个辅助手段,女性患者可服雌二醇,男性患者可服丙酸睾丸酮,对抑制生长激素分泌有一定作用,亦可服甲地孕酮(安宫黄体酮),每日10~30毫克,2周为1个程,并加服氯丙嗪每日75~100毫克,其疗效较好。
③赛庚啶:每次2~4毫克,每日2~3次,但长期疗效未明。
(2)放射治疗。
适用于无视野变化的病人,手术治疗无效者也可进行放疗。
(3)手术治疗。
适合伴有严重头痛、恶心、颅内压增高,以及视野明显障碍,或不能耐受放射治疗者。
(4)其它。
如有垂体低功,高代谢率或甲亢、糖尿病、尿崩症等症候群者,可采用各种对症治疗。严重头痛者须适当给镇痛、镇静剂,并注意预防和治疗感染。
11.尿崩症
尿崩症是一种综合征,其特征为排出异常大量的稀释尿。从目前研究的状况来看,它由4种基本不同的原因所引起。最常见的原因是缺乏抗利尿激素的排泌,即中枢性尿崩症;另一种原因是肾原性的,为肾脏抵抗抗利尿激素的抗利尿作用,即肾性尿崩症;还有一种原因是过多水摄入,也是由于缺乏抗利尿激素,但这种病人的激素缺乏是继发于过多的体液摄入,即原发是多饮,这又可进一步分成渴源性和精神性,前者多饮为一种不正常的烦渴机制,后者普遍认为是一种无目的饮水造成的缺陷;最后一种原因为妊娠性尿崩症,也是由于抗利尿激素的缺乏,部分原因是由于激素的清除增加。
对中枢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和妊娠性尿崩症,如果限制病人饮水,由于激素水平的不足或抵抗激素的作用,尿量仍不减少,继续限制下去,可发展到脱水,甚至出现脑细胞脱水,会危及生命。对精神性尿崩症病人,可以采取限制病人饮水的方法,有时也需加用药物来治疗,可肌肉注射单宁酸和后叶加压素(利尿激素)。另外,还可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和口服糖尿病药。
12.先天性代谢异常
先天性代谢异常是指生来就不能进行某种物质的代谢。先天性代谢异常多达200种以上。
其发病的时期和症状,因各种疾病而稍有不同。一般是在生后几个星期到几个月期间,精神和肉体方面的发育明显迟缓,大都有痉挛、呕吐、肝肿大、脑电图异常、精神差等症状。
而且,这种疾病如果放置不管,不仅几乎没有痊愈的可能性,而且还会进一步发展,对其他物质代谢发生二次性或者三次性的不良影响而形成无可挽回的发育迟钝和重症心身障碍儿童,这种情况并非少见。因此,应该尽量在早期发现,并给予积极治疗。
一般来说,婴儿在生后1周做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先天性代谢异常症并给予对症治疗。
在饮食疗法中,为了纠正体内物质的平衡紊乱,可使用特殊的牛奶。在确定治疗方针之前要进行反复检查。也可住院检查然后再进行门诊治疗。
13.维生素B2缺乏症
如维生素B2缺乏,一般症状有全身倦怠感、疲劳感、无力感等,但其症状主要是表现在皮肤和粘膜上,如外眼角糜烂、角膜周围充血、嘴唇糜烂和变红、嘴角糜烂等等。舌头会变成紫红色,有些疼痛。此外,在眼皮、口鼻、肛门、阴道等皮肤和粘膜的移行部也可见溃烂等等。
确诊为维生素B2缺乏症以后,通过内服和注射维生素B2剂均有效,但如果能同时给予维生素B1和B6以及烟酸等其他维生素效果更佳。
14.维生素C缺乏症
如果缺乏维生素C,骨骼组织会变脆,骨骼和牙齿会发生变化。毛细血管变脆容易引起出血,最终导致坏血病。
初期阶段有倦怠感、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等,最终会出现皮肤苍白、可见点状出血。病情进一步发展,皮下出血范围会变大,肌肉内和关节内也可出血,牙床上发生出血,牙齿松动。
在治疗上,在内服或注射维生素C剂的同时,只要摄取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食品即可恢复。
15.烟酸缺乏症
缺乏烟酸易患糙皮病。偏食者,特别是酗酒者,易患该病。
患者手、脚、颈部和面部等的皮肤会出现像日光照射一样的红斑,不久引起黑褐色的很脏的皮炎。舌头也变成红黄色,并伴有轻微的疼痛。消化器官的症状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胃痛等。
治疗该病十分简单,如果使用烟酸或者烟酸酰胺,不久便可痊愈。与此同时,也可并用维生素B1、B2、B6,平时要做到饮食结构合理,避免偏食,充分摄取蛋白质。
16.脱水症
身体水分极端缺少的状态称为脱水症。主要有两种类型:因缺乏水分而引起的水分缺乏性脱水症(由水分的摄取不足所引起)和虽然水分不足,但矿物质(主要是钠)比水分更为缺乏的缺盐性脱水症(由严重的呕吐和腹泻引起的)。另外,在出汗时,同水分一道,矿物质特别是盐分也会丧失。因此,由出汗而导致脱水是同时失去水分和盐的混合型脱水症。
在水分缺乏性脱水症中,由于体液浓度高(水分虽少但盐类的浓度高),所以有严重口渴、尿量减少现象。当水分进一步缺乏而达到相当严重程度以后,皮肤和粘膜干燥、舌头也发干,出现明显的衰弱症状,最终可致死亡。
在盐分缺乏性脱水症中,由于体液浓度低(盐类的浓度低),虽然脱水,但无口渴感,有倦怠感、无力感,严重时还出现呕吐和痉挛等而陷入昏迷状态,最终导致死亡。
在治疗水分缺乏性脱水中,最重要的是补充水分,要让患者喝水或者注射葡萄糖即可痊愈。
与此相反,在盐分缺乏性脱水症中,不管给多少水喝,只要不给予矿物质,就不会痊愈。这种情况,应该给予含有某种矿物质的液体,至于剂量浓度则要请教专业医生。
因出汗引起脱水、出现口渴时,记住在让患者喝水的同时,还要给予适量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