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空间》(Inception)集梦境、现实、梦中梦以及心理学知识于一身,使观影者产生了无比的好奇心,诺兰导演成功地利用了它,使其成为2010年口碑极佳的影片之一。Inception这个词和汉译的“盗梦”之间有什么联系吗?《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2005)对乏“Inception”的解释如下:n。the beginning,as of a project or under-taking。就是开始,起初的意思。片中以Cobb(发音和梵语、北印度语、乌尔都语、旁遮普语里的“梦”的发音相同)为首的团队从最初盗取别人意识中的信息到后来要在富二代Robert Fischer,Jr的头脑中植入信息,这才是真正的开始,也是电影的核心所在。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几重梦境和梦中梦的情形。那么,梦到底是什么呢?
通常人们认为梦是一种主体经验,是人在睡眠时产生想象的影像、声音、思考或感觉,通常是非自觉的。绝大部分的科学家相信所有人都会做梦,并且在每次睡眠中都会有相同的频率。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梦,“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梦是欲望的满足,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即通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解释说,梦是潜意识的欲望,由于睡眠时检查作用松懈,趁机用伪装方式绕过抵抗,闯入意识而成梦。冯乌·斯拉认为:“凡是被称为梦的梦,只要是被梦见了,便是一个世界,不是彼世界中的世界,而是此世界。”诺兰导演似乎很倾向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学说,片中Cobb他们能进入他人的梦境中获取信息,首先他们有强烈的愿望;此外,他们在梦境转换的过程中都有清醒的意识,每一个梦境中都必须有能让大家回到现实中的人(梦主)。在Cobb他们的梦中,其主题就是提取他们所需的秘密和隐私信息,而安·法拉第(Ann faraday)指出西方文化中最多的梦的主题有8个:跌落、飞翔、裸体、应考、落牙、遗失贵重物品、捡到贵重物品以及性。显然,影片中这个盗取他人意识中的隐私和秘密的主题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中梦境和现实之间联系的强烈思考。
影片中一系列的梦境,梦中梦都发生在飞往洛杉矶的航班上。其实Cobb他们在进入他人的意识时需要使用一种叫做梦素(comnacin)的药物(从医学上讲,心理药物会改变梦的回忆,l型多巴胺和血清吸收抑制剂能使梦的回忆改善,而抗抑郁剂则抑制梦的回忆;莫达非尼则能够使人们持续保持失眠状态)和一台仪器,把一段意识上传至某人的梦境之中从而进入梦境。我们就以影片中非常精彩的第一重梦境为范例,来体验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微妙联系:
第一层梦境是大雨密布的纽约街头:梦主药剂师多喝了几杯免费的鸡尾酒。喝水过多会梦见下大雨,符合梦境研究的理论。不过Fischer受过训练,他有潜意识守护者(依照恩斯特·哈尔特曼等说法,这是“厚”防线的理念,暗示着Fischer是一个务实的人,理性的人,严格限定人际关系的人),在冲突中,Saito受了重伤。通常,一个人在梦中死去,他会在现实中醒过来,可是,这次他们都在极度睡眠的情况下,一个人死去,便会沉到limbo(潜意识边缘),而且可能无法回来。Cobb他们别无选择,只能逼问Fischer保险箱的密码。此时,Cobb向Ariadne说出了他和妻子Mal用50年在潜意识边缘建造的世界;弗洛伊德指出:以愿望达成来表现的梦当然预示我们期望的将来,但是这个将来(梦者梦见是现在)却被他那不可摧毁的愿望模塑造得和过去的完全一样。后来Mal意识到limbo是梦境可是她选择了遗忘,把limbo当成了现实。这里似乎映射了古老的哲学思辨:在梦境足够真实的情况下,人类能否辨别现实和虚幻。英国诗人丁尼生(Tennyson)曾经说过:“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中的吗?”这也许说明Mal不愿意回到现实中来的真正原因。后面的梦境都以第一层梦境展开,直到最后的第五层梦境潜意识边缘(limbo)。这又回到了影片的开头,limbo和第四层梦境的时间不同步,所以Saito比Cobb老。最终两人同时回到了飞机上。Saito履行了承诺,Cobb回到了家,见到了自己的家人。演员表也向观众传递了一些信息,从Cobb的子女扮演者来看,Cobb离家逃亡已有两年左右的时间。在整个影片中只有最后Cobb看到了孩子的脸,说明他们回到了现实。
其实人们对梦充满了好奇,因为在梦里可以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在现实中,有些光幻觉会变得很“真实”。例如,荷兰艺术家埃舍尔创作的没有尽头的楼梯就出现在《盗梦空间》中;他的另一幅作品瀑布,更是他最为非凡的又不可实现的建筑作品,他依据彭罗斯的三角原理,将整齐的立方物体堆砌在建筑物上。总之,《盗梦空间》激发了我们对于梦境和现实的思考,到底哪个是真实,哪个是虚幻的,在影片展示出来的意境中,竟让人难以分辨。由此,对于什么是梦,梦和现实的关系,我们也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