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的“引言”部分说道:“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作为电影本身,所创造出来的神奇影像世界,独具特色的画面、故事和人物关系总是内涵丰富的哲理,“因为人的诸心理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活动着,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察中都包含着创造”。
作为电影,里面文化背景、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社会内容、人际关系、人性总会包含着一些哲学思想,电影在实现众人之梦时,把丰富的哲学意蕴潜藏于电影本身,每一个华语电影的创作人员,从编剧、导演、表现、摄影、美术、音响、剪辑等各个环节来看,都不能缺乏电影的观赏者即观众。冯小宁说:“无论是写剧本还是拍摄现场,我都假设我的背后站着一排观众,对我写的每一句台词,拍的每一个镜头发表意见。”观众在进行窥视时,他们的观念、欲望、生存方式暗合着电影中的价值判断。就审美接受的终极目标而言,观众的领悟是人生的领悟,观众觉得这部电影深刻/毫无意义实际上是电影有没有将哲理内蕴投合到观众的潜在经验中。观众在欣赏一部电影时候,希望电影所展现的是自己的周围世界,包括无意识自我反映的本我的精神世界的展现,无论观众对于支配者的权力有没有循规蹈矩地接受和消费,他们的积极态度必然符合长期的哲理积淀和审美心理定势。
不少理论家提出“哲学是人学”,这句话突出了接受者在接受哲学中的重要性。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离开接受者空谈哲学是很不现实的事情。哲学本身是孤寂的,但是哲学不愿意保持自身孤寂的特点,它的诞生也不是自娱自乐的,它通过与接受者进行对话,从而将自身的理念表达,电影是哲学很好的载体,同时观众又是哲学的对话者,黑格尔认为:“把哲学从它陷入的孤寂境地中解放出来,——去从事这样的工作,我们可以认为是接受我们对时代的较深精神的号召。”
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字是美的,将数字作为哲学的载体,当代传媒的发达使得电影成为哲学的载体,观众在欣赏电影时又接受哲学,摆脱了哲学只是一味独白和喃喃自语的惯性,观众利用自己的心理定势和电影中的哲学展开了对话,对哲学进行感受、领悟和评价等活动,这样的文化形式加强了哲学与社会公众的交流,观众作为接受者和电影制作人们展开交流。观众欣赏电影,将原来哲学的枯燥说教变成接受者为主体中心,哲学成为客体存在,观众自身的对真善美的鉴赏能力和思维水平也能获得一定的提升。观众消费电影,表面接受的只是形而下、诉诸感官的画面声音,这无疑和哲学的原生态即形而上、抽象是违背的,实际上,拥有电影观众使哲学变得有生命力,哲学结合电影并面对观众并不是自身陷入陷阱,而是从虚无变成真正潜入观众的思维世界中,提升了人们的思想品质,在消费文化时代,能够结合电影对哲学来说是幸运的,面对大众文化时代之沸腾的观众,它不是被遗弃的,更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借助感性带给观众以现实领悟。哲学依靠电影的载体,在传播理念之时,必然要经受消费文化和大众社会的考验,哲学在以人为对象的时候,电影中包裹了哲学理念,接受者在观赏的时候得到了震撼性的体验,将哲学所依靠的电影载体当作可以接受的东西,受众转而变为电影哲学创造出来的动力源泉。
哲学的原初意义就在于它作为一种创造性产物的文化,当电影正在解说哲学之时,观众可以与认识进行契合,从而也激发哲学家的愉悦感和创造的兴趣。诞生的哲学必须和历史逻辑一致,不管是孔孟学说还是后殖民学说,能够以电影为载体,同时经受时间的考验,能保持自己的生命力,让自身的内蕴与时俱进,获得丰富与发展。
电影美学拥有哲学立场是毫无疑问的,电影美学无论发展到哪一天,都不能脱离哲学的浸润。中外的电影美学界都从哲学维度向电影本质作着不懈的追求。苏联电影美学家叶夫盖尼·米哈依洛维奇·魏茨曼的《电影哲学概说》是探讨电影美学与哲学关系的重要著作。
我们在这里所要讨论的并不是完全独立于电影美学之外的电影哲学,而是电影作为艺术本身所具备的哲学立场和态度,也就是电影本身所包含的哲学思维。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哲理内蕴突出的不少现代派的西方哲学思潮对电影美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受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不少存在主义电影表现为“追问”和“自我”,同时也注意使电影语言诗意般敞开“此在”的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与他本身所处的外部世界的真实性。近代不少欧洲电影能寻找到此类叙事、展开和显示。如果用海德格尔的“存在”来分析法国导演阿伦·雷乃的名片《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就会发现存在是抽象的,是无,有了存在者“有”才开始。此外,如意大利安东尼奥尼的《奇遇》、《蚀》,贝托鲁奇的《巴黎最后的探戈》、德国法斯宾德的《冯塔那的艾菲·布里斯特》、日本森田芳光的《失乐园》、王家卫的《阿飞正传》都表现了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人心难以沟通、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正应了萨特的名言:人是其“存在先于本质的产物”。有时电影的哲学立场是非常复杂的,一部电影的主题会在几种哲学观念中穿梭,即一部电影会同时体现数种哲学理念,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表现了人的欲念、幻觉、梦境和种种反常行为,弗洛伊德主义、唯意志主义、现象学、达达主义、存在主义等不同的哲学理念糅合在一起,这部电影是在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的帮助下完成的,电影宣泄了当时的“世纪病”,同时实践了布勒东以“梦和现实”结合来看待人生问题的意图。布努艾尔萨杜尔指出:“这种无力的愤怒呼声所表现的真实情感,使这部影片具有一种人间悲剧的气氛。”
课后思考:
1.在这一篇章里,我们探讨了电影中的哲学,并参引了多部较为经典的电影。从这些电影中,我们能不能发现一些电影在表达哲学思想时的共同手法?电影是通过哪些情节设置、剪辑手法、环境渲染等来达到传递哲学思想的目的的?结合以上的材料,谈谈你对于电影如何表达哲学这一问题的看法。
2.我们都知道,一部电影的主题思想主要来源于编剧和导演,那么除了他们之外,演员对于电影中哲学的表达有没有作用?在他们之外,时代背景又会对电影中的哲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