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顾恺之流传千古的杰作《洛神赋图》,就是以三国时期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脚本,描画出的道教神仙谱系中的洛神传说。整幅画面以曹植从京师返回封地途中,梦遇洛水女神的爱情故事为主题,用绘画形式形象生动地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及情节展示出来,画为长卷,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画中曹植在侍卫及仆人的簇拥下来到洛水边,他那双充满惆怅的眼睛远眺洛水,情态忧郁,恍惚中曹植在洛水之滨与恋人怅然相对,然而近在咫尺却也只能望洋兴叹,可望而不可即,情意缠绵而哀伤。第二部分,画中洛神美貌绝伦,而且深情绵邈,她缓步洛水微波、乘仙云神鸟出现在洛水波光之上,虽是在水面上凌波微步,但却若隐若现飘忽不定。神态流露出她“进止难期,若往若返,含辞未吐”的复杂心情。第三部分,洛神光润玉颜,幽兰般的气息,她那难言的哀怨与苦楚,使曹植失魂落魄,最后千般无奈坐在东归的马车上,仍充满眷恋地回头张望,“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将绵绵无尽的长恨留在了悠悠洛水。大画家顾恺之用他传神写照的画笔,通过以形写神的形象,向人们解读了一个浪漫凄美的神仙爱情故事。画幅中除刻画主要人物洛神宓妃和曹植之外,还刻画了女娲、雷神、鱼龙、侍从等气韵生动的形象,又衬以车船、山水、树木等配景。山石树木及浩渺的烟波与人物形神一脉相连,构成整体。再调配着青绿、朱砂、白粉、赭石等明丽斑斓的色调,表现出似真似幻、人神难分的梦境。《洛神赋图》让观赏者步入一个神话般的梦幻世界,整幅画面充满了浪漫主义情调和“超尘出世”的神仙境界。
从《洛神赋图》中可以看到,神仙是虚幻的、无形的存在,有什么样的人便有什么样的神仙,有什么样的人间世界便有什么样的神仙世界。换句话说,神仙是由人所造,其职能也是人赋予的,神仙的内容,就是人的本质内容的映象。《洛神赋图》充分展示出“道教哲学”这种神仙意蕴。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画家普遍产生一种很有趣的文化心态,喜欢传奇色彩浓厚的道教传说中的神仙、鬼魅,并常常把这些“道教情结”渗透到绘画作品之中,以“道学”的思想观照世俗的人生,借以比兴抒怀。将世俗生活所普遍追求的“建功树名”、“家用肥饶”等人生理想一一消解,用追求长生不老修炼成仙思想将其代替。有的还常常将代表邪恶的鬼妖与体现正面价值的神仙融为一体,善与恶在同一画面上交相辉映,甚至在人世间相恋却不能相伴终生的有情人,在另一个世界化为神仙终成眷属。
《洛神赋图》将道教的审美趣味与世俗人情融合在一起,折射出传统绘画的审美取向。画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充满了世俗情趣和人生真谛。传统绘画伴随着道教的民间化、世俗化,画面神仙人物形象也具人性化、通俗化,神仙情结已融入到世俗生活之中。
“道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它的哲学理念成熟发展也伴随着道教的实践和发展。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土壤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道教,以道立教,以道化人,得道成仙。它既注重世俗现实生活,又追求出世理想的仙境神界。《洛神赋图》的题材和内容都是围绕着神仙信仰而展开的。可以说“道学”对传统绘画的影响是极其广泛的,其中道教经典思想深深浸润着传统绘画理论、审美趣味和创作主张。历代文人、画家也常常以道家“道学”思想作为出世入世的人生取向。尤其是神山仙境和众多的神仙人物传说故事,为中国传统绘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资源和艺术营养,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