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地处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故宫正南偏东,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这个建筑综合体是帝王祭天的场所,总面积为273公顷。北京的祭坛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大景观,拥有天、地、日、月、社樱、先农、先蚕等众多祭坛,至今已有590多年历史的天坛是众多祭天场所中最大的一个,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个皇家祭坛。它以实体的形式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认知水平和他们朴素的宇宙观,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在祭坛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充满智慧的中国先人自觉地将他们所处时代朴素的哲学观念融入其中。北京现有的祭坛建筑就是这些建筑哲学理念的形象体现,大量的建筑哲学理念,如方位观念、阴阳观念、布局观念等无不完美地体现于北京祭坛建筑之中。
天圆地方观念和阴阳合和观念。“天圆地方”观念很早就在中国出现,据说最早是由伏羲氏提出来的,而后经殷商传至周公。其主要观点是“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也就是说苍天似弯隆圆顶笼罩在大地的上方,而大地如方形棋盘一样承载着世间的一切。“天圆地方”的观念反映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最早、最感性的理解,这一理念被一直传承下来,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祭祀建筑。天坛是“天圆地方”观念的形象表现形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它的“象天”思想,非常明显地体现在圆与方的运用上。天坛的主体建筑如圆五、祈年殿、皇弯宇都是圆形构造,以象天形;圆丘四周矮墙、皇弯宇、祈年殿的屋顶都用蓝色琉璃,以象天色;圆形之外又使用方形围墙,以象地方。刘敦祯先生通过对天坛建筑进行的研究,认为“天坛的整个组群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围墙的平顶接近于正方形,但北面的两角采用圆形,南面采用正角,是附会中国‘天圆地方’之说而设计的”,地坛的设计同样如此。
五行观念。古代先哲认为宇宙生命万物是由五种基本要素,即金、木、水、火、土构成的,同时这五种元素之间既相生又相克。这一观念在天坛中五色土的设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天坛的坛面铺设着黄、青、白、红、黑五种色彩的五色土。之所以黄土居中,是因为黄帝在以上五位神祇中地位最高。黄土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依次为青白红黑四色,表示皇帝的四方分别有一个统治者辅佐。坛上五色土同时象征全国的土地,即“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
贵阳观念。我们一般说天坛位于都城的南方,但准确地说,天坛并不真正建立在北京城的正南方向,而是东南方向,这与中国哲学中的“阴阳”思想中的贵阳观念密切相关。传统的阴阳观念在肯定阴阳都是世界本原的同时,竭力拔高阳的地位。他们认为天属阳,南方亦属阳;正南方向为“赤天”,不是最适宜的祭天场所;东南方向属“阳天”,大吉。因此,从东汉以来,历代郊坛多选择都城的东南方位建造。另外,中国古人崇尚数字“九”,他们将单数(奇数)看作阳数,而将双数(偶数)视为阴数;再者,他们认为阜天上帝居住在九天之上,为了表示上天的崇高和展现祭天建筑的纯阳性,在祭天建筑的建造格式采用九或其倍数进行设计。明清的圆丘的建造完全照应古人“阴阳”理论,选址上,按古人“阳中之阳”的观念,将坛址定在都城的东南方翼位,以合东南阳天的说法,而且建筑中的各种数据也尽可能为阳数,即为九或九的倍数。圆丘建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圆丘坛共有三层,每层四面各有九级台阶,每层皆以汉白玉栏杆环绕,白玉栏杆的数目均为九或九的倍数——上层七十二根、中层一百零八根、下层一百八十根。另外,坛台各层铺有扇面形石板,其数目亦为九或九的倍数。最上层的中心为天心石(也称太极石),从天心石向外,第一环为九块,外层依次以九的倍数增加,直至第九环的八十一块;中层则从第十环的九十块至十八环的一百六十二块;下层从十九环的一百七十一块至二十七环的二百四十三块。同时,坛台的上层直径为九丈(取一九),中层直径为十五丈(取三五),下层直径为二十一丈(取三七),共合四十五丈,既体现了至阳的含义,同时蕴含着所谓“九五”之尊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