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中由康德启始的那个运动的顶峰,不仅限于德国,19世纪末年,在美国和英国,一流的学院哲学家大多都是黑格尔派。
——题记
一、黑格尔的生平
黑格尔,他于1770年8月27日出生在符腾堡公国的斯图加特城。黑格尔有一个多灾多难的童年。他6岁时得了天花,一只脚踏进了鬼门关,不过总算被医生拉了回来。几年后母亲又死了,正当此时,祸不单行,他又患上了痢疾和热病这类可怕的恶疾,他还得过一种叫“间日热”的怪病,一会儿冷得发抖,一会儿又热得冒汗。黑格尔5岁时开始上小学,两年后就上了中学。黑格尔在早年就显示出了两大优秀的学者特征:一是爱观察,二是爱做笔记。他总是仔细观察周遭的一事一物,从花鸟虫鱼的形态到别人的一言一行,并将所感一一记录下来。1788年,他进了图宾根大学,主修的是哲学和古典文献。两年之后他便通过考试,获得了哲学学士学位。读大学时的黑格尔还是个20来岁的年轻人,却已经露出学究气了,经常陷于哲学的沉思默想之中,因此同学们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小老头”。大学毕业后,黑格尔没有按惯例去做牧师,而是到了美丽如画的瑞士去当家庭教师。他除了做家教之外几乎把所有空余时间都用在了当地一家大图书馆里,读了大量的哲学、文学和历史等著作,从《美狄亚》一直读到《罗马帝国衰亡史》。当然,黑格尔读得最多的还是哲学,例如孟德斯鸠、康德等人的哲学著作。他就这样在伯尔尼共待了三年。1796年,他离开了伯尔尼,也许是因为在这个小小的山城里他感到很孤独,没有一个谈得来的朋友。他大学里的好友荷尔德林来信,说为他在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找了一个好家庭做教师。黑格尔一接到这个好消息,立即飞一般赶来了。他想这时可有朋友能够畅谈终日了。但不久他就失望了,这时荷尔德林陷入了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之中,抱着一肚子美好希望的黑格尔再次陷人孤独之中。而且这次孤独得更厉害,甚至于患了严重的忧郁症,他只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哲学沉思之中,在冥想中逃避现实的苦恼。他这段时期冥想的主题之一就是人。
1801年,他来到了耶拿大学,以一篇《关于行星轨道的哲学论文》获得了私人讲师的职位。此后两年他便在耶拿大学开课,内容是有关逻辑和形而上学的,开始选他课的学生有十多个。1805年,黑格尔认为自己有资格做教授了,也不等别人推荐,自己向政府当局递交了一份材料,要求让他当教授。他的要求竟然顺顺当当地得到了政府的批准。1806年,拿破仑来了,趾高气扬的法国兵搔扰民宅,其中也包括黑格尔的家。黑格尔这时尝到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的滋味,为了免遭进一步伤害,他断然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逃之夭夭了,腋下夹着他的第一部杰作《精神现象学》的草稿。
逃离耶拿后,黑格尔到了一个叫班堡的小城。当地的报纸《班堡报》请他做编辑,他便在报馆里靠编编稿子维持生计了。1807年,黑格尔终于出版了使他不朽的著作之一《精神现象学》,它被称作黑格尔哲学的“独立宣言”。做了一年编辑糊口之后,黑格尔时来运转,终于得到了一个比较理想的职位,纽伦堡埃吉丁高级中学请他去做校长。1811年,他娶了图切尔小姐。图切尔小姐系出名门,她的家族在德意志鲁恩邦是挺有名的。黑格尔娶她时已经41岁了,这位小姐的芳龄却仅有19岁,不及丈夫的一半,据说长得还相当漂亮。他们后来生了两个孩子。老大叫卡尔,也是个聪明家伙,后来成了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小儿子叫伊曼努尔,后来做过不小的官儿。此外黑格尔还有一个私生子,是他在耶拿时不知同哪个苦命姑娘生下的,黑格尔丢了姑娘,但认了私生子,给他起名叫路德维希。他看来很爱这个孩子,婚后竟然把他带进了家门。不过好像图切尔女士不但没有怪丈夫,而且接纳了路德维希,让他成为了家庭的一员。
黑格尔在埃吉丁中学八年之久,直到1816年,这时黑格尔已经是名声在外了,海德堡、爱兰根等大学纷纷争聘他做哲学教授。黑格尔得意之余,欣然选择了海德堡大学。到了海德堡大学,黑格尔如龙归大海,虎入深山,立即显示了他超凡出众的哲学才华。第二年,1817年,就出版了《哲学全书纲要》,展示了他哲学的完整体系。这部书再次将他业已到处传播的名声推得更高、传得更远,一直传到普鲁士教育大臣耳朵里,他赶快邀请黑格尔到柏林大学这所整个德意志最高贵的大学,去主持哲学教席。这个教席算得上是全德国最尊贵的哲学职位,原来由一度执德国哲学之牛耳的费希特主持,并且自费希特死后一直空缺,现在成了黑格尔的囊中之物。这是1818年的事。
至此,黑格尔已经是无可争议的德国哲学界之王了。他再也不用愁谁敢抢他的饭碗,他遇到的只是一群群崇拜者,他们将他的课堂挤得满满的,仿佛这里不是在讲哲学,而是在讲发财秘诀。他凭着惊人的渊博学识、深邃动人的分析征服了听众,让他们都成了他虔诚的弟子和追随者。
1821年,黑格尔出版了他的第三部经典之作《天赋权利和国家理论概说》,就是后来的《法哲学原理》。此后他就不再埋首创作,而是把精力投入到授课之中了,他此后的著作实际上只是他上课的讲稿了,有些是他自己出版的,但更多的是他的学生们根据听导师讲课的笔记整理出版的。这时,黑格尔哲学已经不是一个人的思想了,而是一个学派“黑格尔派”的主张。这个学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但统治了德国哲学界,还几乎统治了整个西方哲学界,如罗素所言:19世纪末,英美的一流的学院哲学家大多数是“黑格尔派”。至于德国,那不是“大多数”,而几乎可以说是“全部”了!1830年,黑格尔被授予了一个尊贵至极的职位:柏林大学校长。第二年,国王腓特烈三世郑重授予他勋章,对于一个哲学家而言这是几乎闻所未闻的崇高荣誉。至此,黑格尔终于走到了他人生的顶点。
他当柏林大学校长的第二年,柏林爆发了霍乱,他不幸染上了,溘然长逝。
二、黑格尔的主要哲学思想
(一)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即绝对理念,它是概念与存在的辨证的统一,即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辩证的统一。它是运动的、联系的和要外化为现实的。
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正是说明了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理念自身就包含了矛盾:要向对立面转化,这种转化就是从绝对精神转化为现实。并且,根据这种转化的需要将之分为三个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
在逻辑阶段中,绝对理念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矛盾转化,从一种逻辑范畴发展到另外的逻辑范畴,逐渐发展成所有的概念和范畴,显示其无限丰富性。
在自然阶段中,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在这个阶段中又可分成三个小阶段,即机械性阶段、物理性阶段和有机性阶段。在机械性阶段中,理念外化为零星、互相没有联系的分散的物质状态。在物理性阶段中,开始形成行星系统和身体的物体,出现了风、雨、光、磁等自然现象。而到了有机性阶段,前四个阶段的统一,在经历了地质有机体、植物有机体和动物有机体后,出现了人。
到了精神阶段,理念终于又恢复了它自身的形式,即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这种精神主体的内在本质,在抽象的形式下是绝对理念,在具体形式下是绝对精神,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理性的内涵。它整个都是在追寻自身的缘由,和作为一切活动和实存形式之目的和终结的自身意识,是所有思想和所有存在中包含的东西,它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只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普遍性和法则所辖制的多样性。在外部自然界中,它表现在现实的或固有的形式中,在那里,它自在地存在。
自然界散乱的时空多样性,使其在任何地方都受到“形式”的制约,自然是一个无意识的思想体系,是僵化的理智。而只有精神才是自由的普遍性和解放自身的主动性,唯有精神是普遍性从各自的直接感性桎梏中,从其在意识内部的自我陶醉中,从它们后来表白的,对感性自然界的详尽把握中把自我解放出来。这种表白既出现在理论的认识努力中,使世界隶属于一个历来最严密的连锁必然性之网,也出现在意志的努力中,使同样一个世界却隶属于一个理性实践的连锁图式。
尽管黑格尔的世界观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这种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辩证统一也为其打上了客观性的烙印。不过,黑格尔是从唯心观点出发的,肯定了理念的第一性,从而就使他无法解释“逻辑概念如何产生物质”这个世界观中最基本的问题,这也是他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所被人诟病的地方。而这种客观的唯心主义不仅体现在其世界观上,更是其哲学思想的最重要特征。
(二)黑格尔的辩证法及其辩证精神
辩证法既是黑格尔哲学思想中最辉煌的成就,也是最难懂的一块内容。正是因为这种矛盾的特殊性,提到黑格尔则不得不提他的辩证法。
辩证法其实是我们思想的反思式的后退,或是它对先前自身行为的不断的自我解释,仅当完成了这个后退时,才清楚那个事物的全部要义与主旨。
黑格尔认为,辩证法的相继的步骤都由其先前步骤的所有必然所决定的。每一个辩证阶段只能有一个合适的后继阶段的意义下,这些相继的步骤才起作用。辩证的环节构成了一个连续的完整的系列。人们从某些最初的抽象开始,继而将把它们分解开,并有规则地从较为丰富的经验中引出独特性来。因此,就辩证法可能成功的范围而言,它不可能是其起点的唯一的逻辑结果,也应该包括那些不可预料的、新奇的,往往是凭经验获得的要素。
一个辩证法的步骤,必须是有动因的,而这些动因又必须是受欢迎的,并非是被迫接受的原因。而它所要达到的新观念则必须是具有那些不能从旧的观念中提炼出来的特性,必须是崭新的、富有鲜活的生命力的。在辩证法的很多点上,都具有很大的供对立的或矛盾观念活动的余地。已经显示出新的关于某些观念的解释,其实就是使这一观念同其矛盾的对方同一起来的过程,亦或是对这一观念与其对方之间的不可分离性或不可分裂性的一种断言。
因此,当一个观念成为辩证法解释的对象时,这一观念就开始向其对立面转化。而这种内在存在的对立面,是先前就已经预设好的,即我们在学习马哲时经常要提到的矛盾概念。当然,这里的矛盾与我们在马哲中所认识的矛盾又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不仅是作为转化的对立面,更是辩证过程中否定的否定。
(三)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其哲学体系中另一个极富生命力的成就,也是其辩证法思想应用到具体哲学分支中的最重要尝试。而黑格尔对美学的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把辨证发展的道理应用到了美学里,替美学建立了一个历史观点。
1.美的本质: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理念、概念与客观实在的统一,普遍与个别、本质与现象的统一。创造或追求艺术美的内在驱动力便是心灵的自由。心灵,即绝对理念从异质的物质世界解放出来,回复到精神状态的体现。自由是心灵的最高定性,也只有心灵自由才体现了精神阶段绝对理念的特点。人作为自由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自身的对象化,在对象世界中实现自己,复制自己,观照自己,认识自己,这就是艺术创造的动力。
2.艺术美创作的基础和出发点:现实世界
外在现实世界是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也是艺术美创作的基础和出发点,这是很多美学家、哲学家们在谈到艺术发生论时都会得出的结论。而黑格尔的独到之处就在于能认识到人与现实世界的辨证统一关系,是美学中实践观点的萌芽,也是黑格尔美学最基本的合理内核。
(四)黑格尔的社会历史观
在黑格尔有着浓厚宿命论色彩的历史观中包含着宏伟的历史感和真理颗粒。恩格斯曾指出,黑格尔的“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
1.黑格尔预见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黑格尔以前无古人的视角反思历史,认为这些千恣百态、千奇百怪的历史事件不是历史的真面目,其中深藏着不依赖于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动因与客观过程,这才是历史的真实。哲学的职责就要透过历史上种种表面的偶然事变把握潜藏着的客观规律。这就是黑格尔历史的伟大之点,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格尔从偶然性中揭示历史的必然性
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实现自己所作的坚定不移的努力意向本身就构成了历史事件中的必然联系。历史的偶然性事件背后有着一始终同一的、稳定的“普遍法则”。恩格斯说: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尽管他的历史哲学中的许多东西现在我们看来十分古怪,如果把他的前辈,甚至把那些在他以后敢于对历史作总的思考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观点的宏伟,就是在今天也值得钦佩”。
3.黑格尔接近了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历史这个领域中,黑格尔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是许多个人活动的产物、社会中的人都怀有目的,充满着激情而去行动的。人的热情、需要、欲望成了历史的“纬线”,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把情欲连着劳动放到历史发展动力的视野之内,是黑格尔历史观的又一突破性的贡献。
黑格尔以晦涩和思辨所表示的所谓历史“经纬线”,接近了历史发展动力的真实。恩格斯指出:“黑格尔所代表的历史哲学,认为历史人物的表面动机和真实动机都不是历史事变的最终原因,认为这种动机后面还有应当加以深究的别的动力。”
4.在哲学史的研究中,黑格尔提出了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统一的原则。
在黑格尔看来,这是因为哲学发展的过程和逻辑理念的推演过程都是同一个“绝对理念”的自身发展过程,因此,两者必然是同一的。撇开它的唯心主义形式,黑格尔提出的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统一的原则,实质上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黑格尔名言语录
1.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
2.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3.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内。
4.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会没有出头之日。
5.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合理的都是存在的。
6.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
7.一杯水是清澈的,但海水却是黑色的。就像小的道理可以说明,而真正的大道理是沉默的。
8.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
9.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
10.背起行囊,独自旅行。
11.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
12.悲观的头脑,乐观的意志。
13.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14.凡是存在的事物就天然具有合理性……
15.恶是发展的原动力。
16.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
17.如果你生活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无法改变的痛苦里,那么这种痛苦将是你的幸福。给自己一个希望和勇气,大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慷慨地说句“大不了就是一死”。
18.“世界历史即是世界审判”揭示了其历史观兼有神义论和人义论的双重品格。
19.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
20.人死于习惯。
21.人民必须体会到宪法是自己的权利,可以落实到实处。否则,宪法就只是徒有其表,不具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22.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3.一个恶徒的犯罪思想也比天堂里的奇迹更伟大,更崇高。
24.历史常常惊人地重演。
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在英、法、德、占据了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建立并巩固了自己的政权,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日益尖锐,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已开始由资产阶级争取政治平等的民主革命转变为无产阶级争取人类解放的社会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需要新的理论引领。
19世纪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新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土壤。19世纪,自然科学由原来主要是“收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整理材料的科学”,一些揭示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之间的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的原理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给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基础。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圣西门、基佐等引入了阶级斗争的概念,探索社会运动的经济源头,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可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其中主要是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毕生研究下,人类社会历史上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