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就是你能信任他,他也了解你的人。朋友能分享我们的成功带来的喜悦,而不嫉妒;能倾听我们的烦恼,给我们有益的建议而不泄露隐私;能在我们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而不求回报……友谊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就像银行里的存款,在困难时刻帮我们度过危机。
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没有人能够单独地走完一生。于是,茫茫人海中,你总会追寻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朋友。朋友不需要你对他许诺什么,只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全力以赴;朋友不需要你赞扬他什么,只要他成功时在心底为他祝福;朋友不需要你给予什么,那颗真诚的心就是全部;朋友不需要说什么冠冕堂皇的话语,一个眼神足以令心中的伤口愈合。
林绍良是一位善交朋友的人。谁能想到,他的这些朋友当中竟出了一位总统。
林绍良1917年出生于福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其父为人忠厚朴实,全凭土地为生,务农养家。林绍良弟兄三个,他最小,幼年时在林氏祠堂里读了七年私塾。
14岁结束私塾生涯时,林绍良的父母在村子东头的路口上租下了一间小屋,开了一个小面店。家里把小店的主要经营业务放在了绍良身上。绍良经营也颇为有方,头几个月竟赚了不少钱,颇得乡邻的夸奖,父母也很满意,指望他有更大的出息。后来,日寇的铁蹄踏上了福建的土地,为逃避兵役,林绍良随同一个从印尼回来探亲的华侨到印尼中爪哇投奔他的叔父。当时,他的叔父在中爪哇的一个小镇上开一个花生油店,林绍良在其叔父店中干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每天坐在店中等顾客上门,生意清淡,收入微薄,不是经营的上策。他征得叔父同意后,当上了推销员,到顾客门上去销售。效果果然不错,每天的收入比在家里高出了许多,因此颇得叔父赞赏。这个时期的林绍良生活非常艰苦,为了多挣钱,他每天顶着烈日,冒着风雨,不停地奔波。
林绍良给叔父当了一段时间伙计,有了点节余,于是征得叔父理解,开始了独立的小贩生涯。他选中了人们每天喝的咖啡,买来咖啡豆在家磨成粉,粗糙地加一层包装,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先是在自己所住的小镇上卖,后骑上自行车到几十里以外的中爪哇首府三宝垅去卖。若干年后,林绍良回忆起这段艰苦的生活尚深为感慨:“吃不得苦中苦,哪来的甜上甜,一个人不经磨炼考验,哪会有进步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尼获得了独立,但荷兰军队却卷土重来,几场大规模的战斗之后,爪哇岛被人为地划分为荷占领区和印尼共和国独立区。在印尼人民的独立战争中,当地华人为保卫家园,纷纷投入支持印尼人民的斗争中。一些华商冒着生命危险,从当地偷运白糖、椰干等土产到新加坡去贩卖,然后购军火、药品,冲破荷军封锁,送给印尼军队。林绍良也投入了这一队伍中。他凭着几年来与人为善的商风建立起来的广泛的社会关系,很顺利地购进一批军火,又凭着机智勇敢和对地形的熟悉,左右回旋,见缝插针,将第一批军火运到印尼驻军总部所在地三宝垅,交给了急需军火的军队。
这次成功,增添了信心,取得了经验,林绍良一次次地往来于荷兰和印尼军队之间。在贩运军火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印尼军官,其中包括当时三宝垅驻军的中校团长,后来成为印尼总统的苏哈托。每当苏哈托的军队陷入经济窘境,林绍良总是义不容辞地全力支持,因此,两人结下了非同一般的友谊。当然,当时的林绍良仅仅是出于为人忠厚、与人为善的本能,他并未曾料到苏哈托将来会成为国家总统。
在贩卖军火的同时,林绍良又敏锐地发现了另一宗可获厚利的买卖,这就是丁香。当时中爪哇生产的一种丁香烟闻名遐迩,销路很畅,中爪哇大大小小上百家的烟厂赖此为生。但丁香产于马鲁古群岛,要将丁香运到中爪哇,须经过荷兰军队重重封锁线。一些商人虽看中了这一诱人的发财机会,但害怕无情的战火,不得不忍痛割爱,一些铤而走险的人,也多数砸了锅。经过周密的谋划,林绍良决定干这桩买卖。他设计了一条比较保险的运输路线:从马鲁古群岛及北苏拉维西装货,绕道新加坡,避开印尼国内的战区,从三宝垅登岸,运到古突土镇,再发往各烟草厂家。这样,从马鲁古到古突土,林绍良一次次频繁往来。言而有信的苏哈托为他提供了一次又一次特殊的军事保护。于是林绍良终于告别了走街串巷的小贩生涯,成为印尼商界小有名气的商人。
印荷之战结束后,印尼领土得到了统一。此时的林绍良已积累起相当丰厚的资本。事业上的成功,经济实力的增长,使他萌生了扩大领域、大展宏图的强烈愿望。经过冷静分析,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印尼目前的状况是经济全面崩溃、百姓穷困潦倒。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一个商人,必须把自己的立足点放在百姓的衣食住行方面,同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接轨,才能有利可图。在贩卖丁香的商务活动中,他也获得了一个新的启示:办厂比行商更为有利,因为他虽然赚了丁香园主的钱,可烟厂又赚了他的钱。如果选准目标办厂,一定能得到更大发展。经过深思熟虑,1954年,他在首都雅加达开办了一家肥皂厂。这一步迈得非常扎实,肥皂生产工艺简单,原料充足,劳动力又非常低廉,因此不须花多大投资就可见效。刚刚平息战乱的印尼,物资极度匮乏,林绍良的肥皂一上市就呈旺销势头。他凭此立住了脚跟后,又在尼默和布拉巴亚兴建了两座纺织厂。为了增加市场竞争力,他又与人合资,在古突土和万隆建立了两座中等规模的纺织厂。
林绍良的资金越来越多,办厂热情也越来越高。他遵循应民族之所需,补民族经济之所缺的原则,办起了轮胎厂、自行车零件制造厂、铁钉厂……总之,他审时度势,明察行情,占领了一个阵地,便迅速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随着事业的发展,在经营活动中,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成为一个立于不败之地的实业家,必须建立自己的金融机构。于是他求得泰国金融巨头——泰籍华人陈弼臣的帮助,办起了自己的银行——中央亚细亚银行,从而摆脱了为应付企业资金周转而四处拜佛烧香的被动局面。中央亚细亚银行业务迅速发展,很快成为印尼最大的私营银行。
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哈托就任印尼总统,林绍良的事业更得到了空前发展。1968年,鉴于印尼长期遭受殖民主义掠夺,粮食缺口很大,每年须拿出大量外汇进口粮食,林绍良向政府提议,在国内自行加工面粉。印尼政府很快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把全国生产面粉2/3的专利权交给了他。林绍良为此成立了波戈沙里有限公司,并获得印尼国家银行28亿盾(约合280万美元)的贷款,总统苏哈托亲自主持了公司第一座面粉厂的落成典礼。经过10年的努力,波戈沙里公司属下的几座面粉厂已能生产国内面粉需求量的80%,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面粉公司。同年,林绍良又获得了经营丁香的专利权,并与苏哈托家族共同创办了拥有三十多家银行、建筑、水泥、钢铁等行业的“根扎那企业集团”,该企业集团后成为印尼华人实力最雄厚的五大财团之一。
随着外资、合资企业在印尼的出现,多年冷落的建筑业渐渐复苏。林绍良机敏地抓住了这一时机,投资一亿美元巨款,建成狄斯丁水泥厂,使生产能力由每年的50万吨猛增到100万吨,同时着手另建两座水泥厂。仅用三年时间,一个占全国水泥年产量38%的“印尼士敏土集团”就形成了。年销售额达两亿多美元,成为印尼最大的水泥生产集团。
林绍良的成功,凭的是什么?许多人认为他的发迹,半靠机会,半靠个人奋斗。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应该说,他的成功,得力于朋友的支持。况且,机会也是由人创造的,林绍良以一个到处叫卖的小贩起家,其成功主要凭的是左右逢源的人和。他认为,不论干什么事,成败皆决定于人。因此在经营活动中,他极为重视人际关系的处理。他注重与上层人士的关系,更注意与社会各界友好相处。为了让个人的事业深深植根于印尼民族的土壤,他在雅加达证券市场上公开上市自己集团的股票,以吸引更多的印尼人参加自己集团的经营,从而牢固地在印尼土地上立住脚跟。在集团内部,他很注重思想交流,经常与下属交换意见,沟通感情,以儒家的“性善”论为基点,不断开采人性中蕴藏的能量,使每一个职工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