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影响孩子一生的十大教育方法
32110500000053

第53章 激发孩子爱祖国的热情

名人名言

一知半解的知识最为危险。

——英国谚语

知识幼稚者,必自以为多知多能。

——英国俗语

汇人间群书博览者,何其好也;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

——何叔衡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精蜒立上头!

——杨万里

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鲁迅

能巧妙而恰到好处地引用他人之言的人,一定是位聪明的读者。

——阿尔科特

我无论做什么,始终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

——巴甫洛夫

爱祖国是一种最高尚的情操,最崇高的美德。父母要引导孩子爱父母、爱家庭、爱人民、爱祖国。

1922年9月22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23年,父亲杨武之考取官费留学生留学美国,去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留下妻子罗孟华和杨振宁相依度日。罗孟华是一位传统、明智且坚强的女性,她把儿子和丈夫视作她全部的希望,始终将他们的前程放在首位。

从杨振宁呀呀学语开始,母亲就教他学习各种小知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识字,母亲教得很认真,聪明的儿子学得很专心,仅仅在一年的时间里,杨振宁便认识了3000多个字。在杨振宁5岁时,母亲特意请来一位家庭教师,专门教杨振宁和他的堂兄堂弟们读书,读的头一本书叫《龙文鞭影》。此书从明朝即开始编辑,后经陆续增订续编,并以“龙文鞭影”这一典故命名,“龙文”即良驹,“鞭影”意指不需驱策,奋蹄疾驰。书中不少历史典故和自然知识,均为四音韵文,读来琅琅上口。半个多世纪后,杨振宁对这本书中的许多内容还记得很清楚。他说,由于教书先生只教读书不作讲解,当时虽凭记忆力强,背得滚瓜烂熟,但并不懂得书中含义。

1928年,杨武之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阔别5年的祖国,6岁的小振宁和母亲一同到上海迎接他。父亲见到久别重逢的贤妻爱子,自然十分高兴,他向儿子询问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情况。父亲问:“你念过书没有?”杨振宁爽快地道:“念过了。”父亲又问:“念过什么书?”杨振宁说:“《龙文鞭影》。”父亲当即叫儿子背来听听,杨振宁流利地背出来了。不料,父亲又“抽样”地提问书上的一些段落和句子讲的是什么意思,杨振宁却不能解释。他以为父亲会责备他一番。可是,父亲却通情达理地对母亲说:“老师没有讲解,小孩子没有生活经验,讲了也难理解,不会解释是正常的。”说完,还送了杨振宁一支钢笔。钢笔在当时是十分稀罕的东西,杨振宁从未见过,能得到这样珍贵的礼物自然十分高兴。不过,聪明的杨振宁明白父亲送钢笔的用意是要他好好读书。正是这次父亲的提问,使他第一次懂得了读书要求甚解的重要性。

杨武之回国后首先被聘为厦门大学数学系教授,在厦门大学任教一年。在这期间,他有机会亲自教儿子许许多多新的知识。他用大球和小球讲解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公转情形;教授英文字母A、B、C、D……也教杨振宁一些算术知识。广博的知识开阔了杨振宁的视野,也大大增强了他的求知欲。在厦门,杨振宁进了比较现代的小学读书。由于学前的文字基础较扎实和父亲的影响,他国文和数学都学得相当好,但遗憾的是动手能力却较差,手工课并不好。有一次手工课,杨振宁用泥做了一只鸡,高兴地拿回家给父母看。父母看到儿子做的鸡倒像一节藕,并未取笑或批评他,而是很幽默地说:“做得很好,是一节藕吧?”这使杨振宁既不难堪,又懂得了自己应在这方面下苦功。

杨武之在厦门大学任教一年后,便到清华大学任教,历时8年。清华园的8年,在杨振宁记忆中是非常美丽、非常幸福的8年。在这里,他除了能和校园围墙外动荡纷乱的世界保持距离,还可以与小伙伴们在校园里到处游玩。父亲给了杨振宁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了他各方面的兴趣。杨武之经常牵着儿子从自家门口东行,穿过幽静的树林,走过农田与荷塘,去古月堂或科学馆。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杨武之举家迁至昆明西南联大。那时,杨振宁已念高中。有一天杨振宁挺认真地对父亲说:“爸爸,我长大了要争取得诺贝尔奖!”杨武之慈祥地看着儿子,热情地鼓励他:“好好学吧!”

杨振宁16岁时,就准备提前报考大学了。这时,杨武之才不慌不忙地介绍儿子了解近代数学的精髓,让儿子渐渐明白纯数学太虚,不够实用。杨振宁的目标转到化学上,但在准备入学考试时,他自修了高三物理,发现物理更适合自己的口味,认为自己具有学物理的气质和风格,于是,就毫不犹豫地报考了物理专业,从此矢志不渝地攻读物理科学。这一切,杨武之夫妇丝毫未加干涉,只是静观其变。关于这一变化,西南联大的人们还戏言:“杨武之的儿子数学很好,为什么不子承父业攻读数学呢?哦,大概因为数学没有诺贝尔奖吧!”当杨振宁在1957年8月9日领取诺贝尔物理奖的时候,有谁还会怀疑他当年的决定呢?

母亲常常嘱咐杨振宁千万不要以升官发财为人生的目的。为使儿子奋发向上,她曾推荐杨振宁阅读父亲藏书中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传》,使杨振宁读后决心以富兰克林为榜样,激励自己刻苦学习。杨振宁后来谈到他母亲时非常感慨地说:“到现在我自己年纪大时,从我和子女的接触中,才深深体会到母亲对我的成长所给予的熏陶和影响。”

杨武之夫妇不仅教授儿子文化知识,而且还注重对他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成就了杨振宁一生的爱国情结,培养了一位爱国赤子。

在杨振宁长大成人,学有所成,甚至成为世界名人之后,父亲对他的谆谆教诲仍不减当年。1957年8月,在杨振宁即将获得诺贝尔奖之际,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杨振宁第一次在日内瓦与久别的父亲见面。父亲以“有生应感国恩宏”的题词教诲儿子要不忘祖国人民的养育之恩。

科学点击

热爱祖国,热爱家园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情操和美德,更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时刻要进行对孩子爱祖国、爱人民、爱家庭的培养。

建议

(1)父母要有选择地让孩子看一些图书、画片、电视、电影

可以让孩子了解祖国的山川、物产、名胜、古迹、发明创造、建设成就和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当今的英雄模范等,给孩子以系统、形象的教育。

(2)父母要引导孩子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自己的父母。

一个连自己父母和自己家庭都不爱的人,是很难想象他会爱祖国、爱人民的。

(3)父母要教育孩子热爱家乡。

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爱祖国总是与爱家乡分不开的。因此,父母要通过讲述家乡的地美、人美,讲述家乡的名胜古迹、英雄人物和丰富物产,并通过与孩子一起游览家乡的山山水水,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

(4)父母要教育孩子热爱自己的学校

学校生活,特别是家乡的学校生活,对一个人来说,往往是一生难忘的。因此,父母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热爱学校的情感。

(5)父母要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父母可通过讲述或在可能的条件下,带孩子参观名胜古迹,让孩子知道长城、大运河、兵马俑等名胜古迹及历史文物,激发孩子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6)父母要让孩子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状

父母可通过影视节目、历史故事,使孩子既了解祖国的光辉历史,也了解祖国过去的屈辱;只有了解国情,才能激发孩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为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7)父母要教育孩子维护祖国母亲的尊严

父母应教育孩子勇敢地维护“祖国母亲”的荣誉与尊严。当有人侮辱和攻击国旗、国徽、国歌等祖国母亲象征的时候,必须挺身而出,坚决斗争。

(8)父母要深化对孩子的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除了正常进行升降国旗的仪式外,还要结合重大节日,如:国庆节、建军节等,开展一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对这些活动,父母不仅要热心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而且要真诚地关心和询问孩子在这些活动中的体会和感受,帮助孩子把在活动中所培养起来的对祖国的感情稳定、巩固、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