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电视摄像艺术
32114500000009

第9章 景别

3.2.1 景别的划分

说到景别,我们可能不是很熟悉,可是说到特写我们可能就比较了解了,可以说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样的镜头是特写镜头,可是说到其他几种景别可能好多人的概念就比较模糊了。那么什么是景别呢?景别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摄像机所拍景物在镜头(或画面)上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是指被摄主体在镜头中所占的面积范围的大小。区分景别是为了让人们对画面中的被摄主体的大小状态有一个可以明确定位的称呼,在实际工作当中有一个共同的交流语境。

其实我们读唐诗的时候就可以感觉到景别了,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近景),一行白鹭上青天(远景)。窗含西岭千秋雪(大远景),门泊东吴万里船(全景)。”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千百年来所传诵的唐诗,可以说每一句基本上就是一幅不同景别的画面,四幅画面又共同构成一轴画卷,不光写出了春天那盎然的生机,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生活满足感。摄像的时候也需要练意,摄像师也需要从千古流传的古诗词中去领会意境,并能用生动的画面来表现意境。

不同的景别可以通过距被摄对象的不同距离或用拍摄的不同范围的画面来获得。景别是为了适应人们在观察某种事物或现象时心理上、视觉上的需要而应用到影视节目当中的。比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根据当时心理需要或趋身近看,或翘首远望,或浏览整个场面,或凝视事物主体乃至某个局部,那么景别也就带给我们这样的感受,这样,映现于银幕或荧屏上的画面形象,就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

早期的电影,固定在一个地方,并且是固定镜头,不能变焦,只能机械地、呆板地摄录一个事件或一出舞台剧。后来人们在实践中采取了变动摄影距离或使用变焦镜头的方法,使它和人的视觉转换特点结合起来,从而成为电影特有的表现手段。不同景别的运用,就整部影片或场面段落来说,使观众可以从多种多样的视点去观看,仿佛身临其境,但就每个镜头本身来说,它又规范了观众的视线,只能从一个特定的视点去看,所以又带有某种强制性。因此,景别的运用,与影片创作者强调什么和如何强调密切相关,它可以根据故事的需要和内容的主次,给予大小远近的恰当表现,从而塑造出鲜明、生动的银幕形象。

景别的运用是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手段。为了塑造好鲜明的影视形象,突出主体,要求创作者根据人物的主次、节目的需要和观众的心理,处理好景别的大小以及远近。不同景别画面的组接可以使节目富有变化和节奏感。有些电影导演由于偏好使用某些镜头,还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比如,台湾导演侯孝贤一般不用特写镜头,以保证置远旁观的电影风格;美国电影则常通过复杂多变而流利的摄影机运动而在一个镜头内变换多种景别,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美国文化的活跃求变。

景别的划分没有非常严格的界限,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影视节目通常是来表现人的,因此为了使景别的划分有个较统一的尺度,通常以画面中人物的大小作为划分景别的参照物。如果画面中无人物,就按景物与人的比例来参照划分。

(1)远景摄像机远距离拍摄主体的镜头。镜头离拍摄对象比较远,画面比较开阔,景深悠远,主要表现主体所处环境及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电视新闻拍摄中一般用于展示全貌,比如关于三峡工程的报道,要想让观众能在主观上对三峡工程的雄伟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摄像师可能要爬上附近的小山用远景来拍摄整个三峡工程的全貌;全景在电视剧当中还可以用来抒发感情,渲染气氛,创造某种意境。远景中视距最远的景别,称为大远景。它的取景范围最大,适宜表现辽阔广袤的自然景色,展现宏大场面,体现大的时代背景,创造深邃的意境。在高处拍摄三峡工程大远景,庞大的水利设施全貌尽收眼底,画面主体是三峡大坝,在大远景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坝与长江、群山以及周边设施的关系。

(2)全景出现人物全身形象或场景全貌的镜头。此种景别的视野相对小些,既能看清人物又可看清环境,故可以表现人物的整体动作以及人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展示一定空间中人物的活动过程。它常常用来拍摄人物在会场、课堂、集市、商场等一定区域范围中的动作。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物的整体以及他的动作,可以完整地认识一个人。

(3)中景显示人物膝盖以上部分形象的镜头。此种景别的人物占有空间的比例增大,观众能看清人物的形体动作,并比较清楚地观察到人物的神态表情,从而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情绪。中景在影视作品中是使用较多的基本景别。中景在主要表现人物的同时,也提供一定的活动范围,如房间的一隅,院落的一角等。一部影视镜头的成功与否,主要看中景的运用处理。

(4)近景表现人物的腰部或胸部以上形象的镜头。此种景别人像占据大部画面,环境变得零碎而模糊。观众已难以看全人物的动作,注意中心往往在人物的肖像和面部表情上,所以常用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心理活动,它的作用相当于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适宜于对人物音容笑貌、仪表神态、衣着服饰的刻画,突出人物的神情和重要的动作,也可用来突出相当的景物,是影视作品中大量运用的景别。该景别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相当于人们之间进行面对面交谈时的感觉,新闻主播的演播室出像、现场记者的出镜,以及人物采访时常用近景。

(5)特写表现人物肩部以上部位或有关物体、景致的细微特征的镜头。它是视距最近的一种景别,能把表现的对象从周围环境中强调、突出出来。近景使观众去注意某些关键性细节,诸如惊愕的眼睛、欲滴的泪水、颤抖的睫毛、抽搐的肌肉等,造成强烈而清晰的视觉形象。当视距特近时,就称为大特写。特写镜头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介绍人物,突出影片的主体形象;可以突出贯穿的物体;可突出人物细致的表情或动作;可作转换时空的手段;还可与其他景别镜头反复,使速度节奏加快,造成紧张激烈的气氛。特写镜头不宜毫无节制地滥用,一般应和全景等结合起来使用。

在进行电视拍摄的时候,一定要善于运用不同景别的独特作用和独特意义,景别变换应该符合人类的观看心理。就像我们去博物馆观看艺术品一样,我们可能离得很远就看到了博物馆,那巍峨的建筑令我们感到震撼,这是我们看到大远景的感觉,但我们不会看到这里就止步不前。走到大门口,我们可以从正面来看一下它的建筑风格,还可以看到络绎不绝的人流在往里走,这是全景。到了博物馆里面,我们会在稍远处看到出土的陶俑,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全景。我们被陶俑所吸引,逐渐向陶俑走去,随着距离的变化,我们观看的景别也由全景逐渐向近景过渡,近景反映的是人们在正常交流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安全距离所看到的景别。到达这个安全距离后,我们可能想仔细观察陶俑的眼睛、衣饰和手的造型,于是我们或探头或蹲下来进行细部的仔细观看,这时看到的景别就是特写。也就是说这些景别的划分依据还是我们观察事物的习惯和心理特征。但是景别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概念,同时景别在不同的编导和摄像师间有不同的感觉,虽然相差比较细微,但有时应用起来表达的含义又有所不同,因此摄像师与编导在合作的初期要进行沟通和协商。尤其是在多机拍摄时,演播室导演应该首先要求每一位摄像师拍摄各种景别的画面,同时,导演根据看到的画面构图要求摄像师调整景别——在他们原来的基础上稍微松(拉远)一点或紧(推进)一点,调整头顶预留空间等,直到导演满意,从而使整个拍摄团队对基本画面达成一致。景别非常关键的作用还在于引导观众注意力,调整画面节奏。

3.2.2 根据景别拍摄成组镜头

常言道 “文喜看山不喜平”,“尺纸兴波贵在曲”,写诗就要静水起波,平地见山,我们看电视也不喜欢总是一个景别或镜头重复,因此我们在进行电视拍摄时一定要根据景别拍摄成组镜头,这样在后期编辑时就可以根据内容和情节需要,需要什么样的镜头就可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而初学者往往由于紧张或对事件整体难以把握没能拍到关键镜头或同一景别的镜头过多,造成很多废镜头,使后期编辑很难选择合适的镜头进行编辑,致使节目呆板、重复、意味索然。因此作为初学者在拍摄电视节目时一定要对所拍事件的流程和整体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合理安排时间对不同的景别进行拍摄,做到该拍摄的镜头一个不少,时间充裕的话镜头构图要优中选优。

镜头成组是一个编辑术语,在编辑电视节目时,一般要对镜头进行成组编辑,即表现同一物体时一般把2个或2个以上不同景别、不同构图方式的镜头组接在一起,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拍摄的优势,使人们对事物的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把握,从而在保证叙事清楚的基础上,还可以产生画面表现上的节奏感。那么既然镜头是成组编辑的,因此在拍摄的过程中就要遵循成组拍摄的规则,即拍摄同一物体时要选取多个不同景别和角度拍摄多个镜头。

拍摄成组镜头时,一般应把握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两种组合形式,这其实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两种方式。由远及近是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场所,首先从远处观望,然后逐渐进入内部,到达核心,从而对事物产生整体认识;由近及远一般是身在此山,逐渐远离的过程中对事物从里到外、从微观到宏观的整体把握。在拍摄时,由远及近主要是指景别的发展变化是从大到小,即从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到特写的镜头拍摄方式,而由近及远则和上述方式相反。

其实许多古文能给我们的拍摄带来很多启示,比如宋代周密的《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对于钱塘大潮,有过很多记述,但都远不如周密的《观潮》生动形象。我们来看这段描述,本文劈头两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从大处落笔,提纲挈领,先给人一个总的印象(好比航拍)。接着,补充交代“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特写),引出典型场面。然后转入集中描写:“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大远景);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近景),大声如雷霆(声响),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特写)。”由远及近,由画面而及声势,序次井然,富有生活真实感,它用动态的“镜头摄像法”描写了初来之状(“仅如银线”)、既来之状(“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又配之以“音响效果”(“大声如雷霆”),收到了文字尽管简约而令人视听连贯的艺术功效。这么一段文字就变换了几个不同的视角和景别,尽管电视图像不可能像语言文字那样变换这么灵活,但是我们如果运用不同的景别和角度拍摄的画面进行组接,配以适当的同期声,同样会产生很强的艺术效果的。

当然面对同样的被摄对象,不同的摄像师可能由于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视点和角度,因此每个人的处理方式也不大一样,正由于每位摄像人员的理论功底和生活积累不一样,才导致他们在画面处理方式和拍摄方法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作为初学人员在拍摄电视节目时往往会抓不住重点,该拍的没拍到,不该拍的反而拍了很多,造成这样的原因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对拍摄任务和编辑所需镜头没有清晰和完整地把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根据编导意图设计好拍摄提纲,并与有经验的编导进行充分沟通,大致勾勒出工作流程,到现场后先将所能拍到的镜头全部拍下来,然后针对实际情况随时修改工作流程,但一定要保证将最关键的镜头拍完整。有时到了现场可能与我们设想的有很大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首先要将能说明环境和时间的镜头拍下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成组拍摄关键画面。比如,拍摄一个主要领导视察地方工作的新闻,一般来说他们都有一个大致的安排和视察的流程,基本过程就是驱车前往,当地欢迎,友好握手,视察生产建设情况,当地汇报,领导指示,那么根据这样的流程就需要拍摄诸如车队奔驰的镜头,多角度拍摄欢迎领导的全景,领导与群众握手的近景和特写,领导亲切地抱起当地儿童的全过程,要求不停机推至领导的脸部特写,充分体现领导的亲民作风,还要拍到群众见到领导的激动神态,争相与领导握手的镜头等。在视察的过程中,要拍到视察场面的全景和视察单位的特点,领导在与视察单位人员交流时要拍到领导的近景,开会时要拍到全景,领导的特写和近景以及与会人员的近景等,这些都是必须要拍到的镜头,其他要根据现场情况随机应变。在拍摄的过程中一定要成组地拍摄各个不同景别的镜头,保证没有镜头遗漏,而且多拍的镜头还可以用来弥补跳越轴线带来的画面不适感。这样,镜头的各个景别都有,拍摄起来井井有条,避免了拍摄的盲目性,杜绝了“废镜头”的出现。对于初学者要列一个提纲,熟练后在头脑中基本已经形成了一些套路,针对不同场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不一定非要在纸上写出来,但头脑中一定要把握好过程和节奏。

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拍摄没有章法,从头到尾都是一种景别,或者是拍错景别,该拍成特写的拍成了远景,该平拍的拍成了俯拍,废镜头很多,致使镜头很难选择,造成镜头重复使用,令人难受。

注意运用技术和艺术手段,充分发挥摄像机镜头所具有的发现力、捕捉力和表现力,对我们利用摄像机来展现大千世界,描绘美好,将会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