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王芗斋进了北京城。北京不愧是帝王之都,红墙绿瓦,琼阁黄寺,确是不少。那一个个四合院,方方正正,灰门高墙,古槐翠柏,甚是气派。街面上,店铺栉比鳞次,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熙熙攘攘。那大碗茶、油炒面、杏仁茶、豆腐脑的叫卖声,悦耳动听。唱大鼓的,说相声的,耍空幡的,拉洋片的……在集市上应有尽有,比深州县城可大得多了。他走到西四时,觉得口干舌燥,见路旁有个畅怀春茶馆,便走了进去。茶馆内有二十多个座位,大八仙桌,大板凳,有几个茶客正聚缩在那里下围棋,还有一伙人在下象棋。一个伙计一边提着大茶壶,一边还伸长脖子往人群里看,嘴里还连叫着“跳马,跳马!”人群中传出一个哑嗓的声音:“你这臭棋篓子,车都锁当心了,还跳什么马,老头都保不住了!”那伙计退出来,捂着嘴笑道:“这棋真臭,真是芭房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伙计见王芗斋进来,招呼道:“先生,沏壶香片吧,来,里边坐!”他把王芗斋安排在屋角的一个茶桌坐下,一忽儿,端来香片并四碟瓜籽、花生米、蜜枣、榛子。然后又招呼别人去了。几杯香片入腹,王芗斋顿觉身上暖融融的。他见旁边桌上坐着两个人,正谈得热闹。一个三十多岁,身穿蓝布棉袍,显得文诌诌的,眼泡儿浮肿;另一个四十来岁,穿一件古铜色旧夹袄,肩下的一个钮子未扣着,有一张苍白透明的脸庞,态度轩昂。
穿古铜袍子的人道:“谈起这亭子,有景有亭,亭景联芳,我所看见的有单柱伞亭、三柱角亭、四柱方亭、五柱圆亭、梅花亭、扇亭、六角亭,还有双方、双圆、多角构成的鸳鸯亭和群亭。有的上下两重、三重、四重;有的又是内外双层,大亭套小亭。千姿百态,蔚为壮观。琳琅满目的亭,有因园而筑的景观亭,有因地而建的游憩亭,有因人百设的纪念亭,有因物而设的庇护亭,有因事而造的谕世亭。亭最多之处,莫过于北京。北京有亭上百座,仅颐和园内就有四十多座。”
穿蓝布棉袍的人道:“宣统皇帝退位后,我曾到颐和园看了一回,十七孔桥东的廊如亭,里外三层,八角重檐,由二十四根圆柱支承,朱栏藻井,十分壮丽。据说是中国最大的亭子,与之遥望的万寿山铜亭,是青铜铸造,雄踞于白玉石基之上,重207吨,是中国非常珍贵的文物亭。”
穿古铜色袍子的人道:“北京海的五龙亭,五亭临水,曲桥相连,宛若五龙游水。景山五峰上的五亭,重檐攒尖,黄蓝绿三色琉璃瓦辉映,绚丽多彩,登临中峰万春亭,纵目俯瞰,锦绣北京雄姿,尽收眼底。这些皇家宫阙中的亭,大都富丽堂皇,庄重肃穆,给人一种唯我独尊的感觉。这些年我游历江南,寓民杭州,看到不少天然秀美的亭子,没有矫揉造作之态,既为山水生辉增趣,又供游客赏荷观鱼。有亭必有名人楹联题咏,那西湖风景、苏州名园,没有一处不是‘百遍清游未拟还,孤亭好在云水间’。”
穿蓝布棉袍的人抄起大茶壶,为他斟满了茶水。那穿古铜袍子的人呷了一口茶,又兴致勃勃地说下去:“安徽滁县‘醉翁亭’,以文墨与景物而珠联璧合,蜚声遐迩,游人不绝。亭扉上有朱联:‘公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欧阳修当年亲植的三株梅花,依然暗香如故。旁有古梅亭、隐香亭,意在亭和茶仙亭,山石突兀,流水淙淙。湖南岳麓山,秀如玉琢的清风峡上,有亭柱石刻:‘山径爱晚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滴翠,一双驯鹤待笼来。’漫山枫林,四季变幻,依亭观景,饶有乐趣。凡是名山古岳,沿途总有长亭更短亭,可以小憩、饮宴、凭眺、登高,造福于人。”
穿蓝布棉袍的人徐徐说道:“我到过四川,以‘天下幽’闻名的青城山,叠翠的山径上就有雨亭、山荫亭、冷然亭、翼然亭、卧云亭、四望亭、观日亭、神灯亭、呼应亭等,好像彬彬有礼的女佣,笑迎游客。”
穿古铜色袍子的人又说道:“亭亭而立,供人观赏,亭有堂堂明磊的气概,因此常为缅怀前人而建亭。湖南汩罗江边有纪念诗人屈原的‘独醒亭’;山东营县有纪念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亭’;江西九江有纪念诗人白居易的‘浸月亭’;广西合浦有纪念文学家苏东坡的‘东坡亭’;云南晋宁有纪念航海家郑和的‘郑和亭’;广东海丰有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方饭亭’。为庇护历史文物,各地还有碑亭,最有名的是山东曲阜‘十三御碑亭’,为金、元、清三代保护祭孔修庙的石碑而建。十三座方形木亭,重檐八角,彩绘斗拱,金碧辉煌。四川广汉有‘圣谕碑亭’,里面竖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立的石碑:‘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此外,还有寓教于物,训诚子孙的亭。妇孺皆知的‘铁杵成针’故事,出在湖北武当山,距玄岳山十公里的登山路旁,至今有‘磨针井’,井上凌空飞展轻俏秀雅的一座方亭,内供一尊铁铸的老妪磨针像,亭外竖着碗口大的两根铁杵,千百年来激励后人知难而进,真是壮哉!”
穿蓝布棉袍的人道:我还听说有一座最高的亭子,在云南勐海县,依照西天如来佛祖的帽子样式建的‘景真八角亭’,高有十五米多,八个边上,每边都有十个人字形屋脊,一层套一层,呈塔锥形,泥木结构,镶彩色玻璃,配以陶瓷花卉禽兽饰品,涂金粉银片,上面刻有网状哨眼,风吹哨鸣,实是一件无价之宝!
这时,那穿紫铜色袍的人又唤伙计蓄上一壶茶,王芗斋见二人谈的多是风雅之事,忍不住又凑过来听。
这二人的话题又转到国画上来,穿蓝棉袍的人说道:“你那么爱字画,能否向我讲讲这中国画的工具‘文房四宝’的来历?”
穿古铜色袍子的人顿时来了兴致,说道:“文房泛指读书之地,也称书房、书斋、画室、画斋,自古以来,把笔、墨、纸、砚誉为‘文书四宝’,如今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作为‘文房四宝’的代表。我国自有书契以来,便已开始使用笔,秦代后才叫做‘笔’。唐人制笔,精选毫毛,以劲挺为主。尽管笔毫中有狸、猩、狼等兽毛的区别,但仍以秦朝蒙恬发明的兔毫为主。羊毫造笔,大约是南宋以后才盛行的。明清以来,除竹笔管外,又出现了金管、银管、瓷管、班竹管、象牙管、玳瑁管、玻璃管、缕金管、绿沉漆管、棕竹管、紫檀管、花梨管等。古人曾经利用各种兽毛制笔,如鹅毛、鸡毛、雉毛、羊毛、羊须、鹿毛、猪毛、豹毛、虎毛、人须、胎发、鼠须等,后来罗多用兔毛、狼毛、和羊毛制笔。最早时安徽宣州的宣笔大兴,元代之后,浙江湖州的湖笔,异军突起,取而代之。墨的历史悠久,早在几千年前人类就知道利用墨色装饰了。传说刑夷始制墨。有一天,刑夷在溪边洗手,看到水中漂浮一块松炭,无意中随手捡起一,手上染了墨的颜色。他当时很惊异于是带回家中,捣炭成灰,先用水和之,不能凝在一起,后又用粥饭之类的东西拌和,效果很好,从此以炭为墨。近代以胶制墨,漆黑光亮,使用流畅。王羲之父子的墨迹,迄今光泽夺目,犹然如新。唐代奚氏父子在安徽歙县,改进了捋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徽墨闻名于世。”
穿蓝布棉袍的人问道:“东汉蔡伦造纸,但宣纸始于何时何地呢?”
“这个史籍没有记载,但盛产宣纸的故乡安徽泾县却流传这么一个故事:东汉安帝永宁二年,蔡伦服毒自杀后,他的徒弟孔丹在泾县以造纸为业,一直想造一种洁白如玉的好纸,为其师父画像修谱,以示怀念。一天,他偶然发现一棵青檀倾倒在山溪流水中。随着溪水涨落而长期受到水浸日晒,木质素腐烂为洁白。他用这种原料,反复实验达十年之久,终于造出洁白如玉的宣纸。宣纸又分为生宣和熟宣两大类,生宣富有吸水性,包括有单宣、夹宣、二层贡、三层贡、札花、龟纹、罗纹、棉连等;熟宣是指在生宣的基础上,经过复制加工的宣纸。宣纸素有”墨为五色“之称,具有松而不驰,紧而不实,淡而不浑,光而不滑的特点,生宣适宜作山水人物的写意图画和书法,熟宣适宜于传统工笔画和书法。‘文房四宝’中最后一类是砚,上古无砚,到处可以砚墨,所以砚者研也。砚始于西汉,据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制天子,以玉为砚,取其不冰。’除瓦砚、玉砚外,还有陶砚、金砚、银砚、铜砚、铁砚、石砚。我国砚可分为二大类,一是古砚,包括陶土砚、汉瓦砚、汉砖砚、澄泥砚等;二是名砚,主要是歙砚、端砚、洮砚、红丝石砚等;三是石砚,包括各地所产的石砚。端砚产于广东高要、德庆之端溪。诗人李贺诗赞道:‘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端砚始于唐而盛于宋,石品有青花、鱼脑冻、蕉叶白、雨过天晴、冰纹、火捺、胭脂晕、悲翠斑、黄龙纹等,而每一石品中又有不少类别,如青花一品中有徽尘青花、鹅毛毛花。蚁脚青药等;石眼一品中有鸡翁眼、鹦哥眼、绿事眼、泪眼、猫眼等。端石石眼,堪称奇品,有眼有瞳,以圆而有六七重晕者为‘活眼’,即如鸲鹆鸟的眼睛一样神气活现,最为名贵。四边浸渍者为‘泪眼’,瞳子赤者为‘珊瑚眼’。歙砚是江西婺源县龙尾山的龙尾砚,亦称‘罗纹砚’,还有‘金星’、‘刷丝’、‘眉子’等,传说有个姓叶的猎人来到龙尾山,见到山溪叠石如玉,晶莹剔透,光洁照人,便捡了一块回家。他的子孙后来把这块石砚献给县令。县令请雕刻艺人雕琢成砚,温润适宜,发墨与一般砚不同,歙砚的名气从此大盛。苏东坡有《咏砚小诗》一首:‘罗细无纹角浪平,米丸犀璧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端砚以石眼为奇,歙砚以眉子、细罗纹、玉带为名品,各有千秋。砚的形式,千姿百态,天文、地理、动物、植物、文物、亭阁,无所不有。如月、龙珠、凤池、鱼龙、瓜、葫芦、马蹄、马蹄、天池、莲叶、人面、古钱、宝瓶、玉堂、笏头、蟾蜍、犀牛、蟠桃、琴、古钟、云芝、兰亭、石渠、井田等,如今又发展有水风景、苍松翠柏、秀竹名花、花鸟草虫等;‘文房四宝’是中国山水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俗话说,好马配好鞍,这是必不可少的。”
穿蓝布袍的人叹道:“今日多方知这文房四宝的来历……”
正说间,只听外面人声嘈杂,一群清兵穿梭般往来,他们持持兵器,来去匆匆。这时,茶馆的伙计走了出去,一会儿慌里慌张的进来说:“哎呀,大事不好,光绪皇帝刚没了,慈禧太后也没了,清宫里皇后戴的凤冠也丢了!当兵的正满街搜查呢!……”
门外闯进一伙清兵,气势汹汹。一个清兵管带耀武杨威地在茶馆里巡视一番,毫无目标地问:“你们看没看见一个偷凤冠的飞贼?”他见众人没有理他,便来到那个身穿蓝布棉袍的人面前。他的目光落在这人白皙的脸上。管带咳嗽一声,问:“你叫什么?从哪儿来的?”
穿蓝布棉袍的人站起来回答:“我叫许禹生,是做小买卖的,家就住在护国寺。”
管带斜睨着眼睛又望了望穿古铜色袍子的人,问道:“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