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32136900000015

第15章 西部经济开发与生态伦理构建

中国的环境保护在一些官员眼中一直是发展中的次要问题。为了所谓政绩,一些地方以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GDP增长数字,造成环境日趋恶化,人民的健康受到影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中国近1/3的国土被酸雨污染,流经城市的90%以上的河流遭受严重污染,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干净的水,大气污染最严重的世界10大城市中,中国占3座城市,1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清洁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疾病和呼吸道癌症。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东西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不仅要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投入西部开发,而且还需要有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道德等各种社会力量的协调配合。开发西部,使经济和社会得到发展的同时,又要促进环境的良性循环,使环境得到保护,维护生态平衡。这不仅需要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作为保障,而且必须从伦理道德上关心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问题。

一、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早在20世纪50年代,******同志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就强调,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80年代,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以后,******同志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一个大局是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支持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江****同志高度重视这个具有全面意义的重大战略问题,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意义。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央从总体上把握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抓住历史机遇,对我国跨世纪经济发展作出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提出的宏伟战略。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就是要通过扶持和加快西部发展,使东西部经济缩小差距,形成互相补充、相互交融、协调发展的新态势,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广泛的空间和推动力。但是,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我们还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正视西部大开发当前的发展现实,清醒认识西部与东部发展差距,并对形成差距的原因作出恰如其分的估计和分析。又要在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之时,注意克服突进发展模式;变以资金的投入为主为以人的投入为主的方式;重视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重要问题。

首先,在西部大开发的模式上,传统的可依赖模式是“突进发展”。突进发展又称突进的经济增长方式,其主要特点是以经济增长为社会奋斗的目标,以牺牲环境质量,延期环境消费(即资源的过量消费),忽略环境保护为代价来达到强制的、单一的经济发展目标。突进发展或增长往往以很高的代价换取“立竿见影”短期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不顾这种增长对自然、人类和社会是否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以往教训看,生态环境的破坏,区域资源的浪费和枯竭乃是其必然的结果。经济大起之后势必大落,形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更有甚者,突进发展对系统平衡破坏的代价不仅由当代人偿还,而且还殃及子孙后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屡受突进发展之害,50年代末期的工业“******”,以及稍后实行的“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便是突进发展的典型例子。另一种可供选择的模式是可持续发展。即以现代系统科学原理为指导的可持续发展,是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大生态系统及各子系统平衡、协调的良性循环的全面发展模式。以目前现实状况而论,在西部大开发中选择可持续发展已经不再是一个是否合理的理论问题,而是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真正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问题。人们虽然承认可持续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必然选择,而在具体操作上却往往偏离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转向突进发展模式的依赖。因此,只有打破发展模式选择的依赖,才能真正实现西部的可持续开发与西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均衡协调与全面发展。

其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打破以往以资金的投入为主的方式,变为以人的投入为主的方式,这是“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在区域发展上的具体体现,即以对人的投入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把西部大开发投资的侧重点放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一种战略性的开发,是把人力资本要素转化为生产能力的过程以及人的能力得以充分有效释放的过程,这是一条成本低、效益高的快捷之路,也是西部开发的根本出路。人力资源开发首先是对人的投资,即人力资本投资。它包括正规教育、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在职培训、中学、自学等多种形式。其中教育是很重要的部门,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渠道,教育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整体素质的高低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利用状况,从而决定着经济的健康、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坚持以教育为主导的人力资本开发战略,重视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是西部大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

再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新思路的同时,还必须正确处理物质与精神、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是我们进行西部经济建设必须始终重视的一个大问题。西部地区人口众多,各民族都有着光辉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总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精神文明上不去,将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开发西部时,必须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既要排除各种干扰,一心一意地搞经济建设,又要坚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动摇,努力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努力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改善卫生条件,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当前要突出抓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伦理道德教育。防止和抵御不利于国家安定团结的干扰和影响,在各民族之间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以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和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西部地区就占了80%。全国每年新增荒漠面积约2400平方公里,也大都在西部地区。沙尘暴的袭击、日益恶化的环境,极大地制约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另外,一些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我国西部的某些地区正在不断地重演。由于某些企业片面追求产值、利润,忽视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所获取的“经济效益”远远比不上污染环境和破坏、浪费资源的代价,更不用说它给人们和社会所造成的长期的、难以用金钱统计的损失。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所走过的老路,并不是今天我们必须重蹈的覆辙。我们的环境只有一个,我们的资源又极其有限,如果我们听任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状况继续发展,对某些污染环境的做法不加以限制,我们的生存就会面临危机。因此,除了从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上来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外,还必须从伦理道德上关心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问题。强调整个社会对保护环境所担负的道德义务,形成强大的道德舆论,从而有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首先,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保护环境,树立生态文明道德观。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世界发展所面临的三大课题。从人类的历史发展看,三者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人口增长、需求增加、开发资源、影响环境,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类行为。顺应自然规律的行为在满足人类自身需求的同时,能促进环境的良性循环,使环境得到保护,维持生态平衡,实现西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协调一致,求得互动平衡。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主张确立这样一个基本的价值标准:开发西部,在发展经济、社会的同时,还必须共同承担环保的伦理责任,即在国家或西部地区,重点解决可持续发展与环保的和谐互动,采取直接的法律、行政和经济管理手段保护环境,并以此来体现可承担的环境伦理责任。即在人们共同生存于有限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形成环保共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采取政府与民间协调行动和共同承担责任的途径,保护共有的环境。然而,我们必须强调的是,既然我们同时追求经济利益和重视环境价值,在环保和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上,二者是并列关系,不可偏颇。当我们注重环境伦理时,不必受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更不能仅仅把环境视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工具。我们可以站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定立场上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强调首先消除妨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不必由此赞同经济可持续所引发的无视环保的另一面。例如,国家为了总体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关闭一些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工厂。这是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经济的最英明的举措。但是,如果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可能引起破坏环境,特别是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环境等,则需要对环保伦理价值和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论证和合理的评估。因此,只有尽快恢复西部地区的环境整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和山川地貌,才能为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有利的条件,才能有效地减轻西部某些地区的洪涝灾害,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其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树立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价值观。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西部的广大国土和自然资源,似乎可以任意开采,无需限制,也不需报偿。人们对西部资源的长期掠夺式开采,造成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西部地区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自身资源增值能力较差,资源利用程度较低,资源优势不能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必须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整体目标,避免过去在自然资源开发中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倾向。资源开发是否有价值,是否有成效既要符合市场机制的要求又要通过社会的检验,实现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充分发挥资源的潜力,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经济、社会效果。当然,我们重视环境伦理,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并不意味着可以反过来无视环保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结。我们思考环境伦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时,更要重视有关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伦理责任和义务。强调保证利用自然资源的合理化,注重对资源的可持续使用价值。因为有些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有些虽是可再生资源,但如果不合理地利用、消耗这些资源,会造成资源的枯竭。因此,当我们重视西部大开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合理利用资源与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当然,这两方面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显然是不同的。主要涉及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利用资源所带来的其他不利影响。而直接消除、降低污染和开发生产性能源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则包含更积极的意义,可以说,它是解决自然资源有限性以及消除利用自然资源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的有效途径。从这一意义上说,科技创新的正面价值更突出。而现有的工艺水平及管理水平,对许多自然资源的利用则往往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以及带来经济负效应。因此,我们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面临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总之,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保证经济和社会健康、有序、顺利地发展,不仅取决于法律的建立与完善,法制的健全与有效实施,而且也在于人的道德理性。如果人们没有自身的责任心、义务感、道德观和价值观,便难以执行各种法律。正如美国著名伦理学家麦金太尔教授所言“:只有对于正义美德的人来说,才可能了解如何去运用法则。”“法规”的健全固然重要,但“德约”基础和配合作用,对于“法规”的实施却是“有之未必然,无之必不然”,由此可见,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使环境得到保护,促进环境的良性循环,使西部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协调一致,求得互动平衡,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