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掌上流云
32143900000142

第142章 语丝

在天空观看大地

人在少年,都渴慕过天。看风筝、飞鸟和云彩,体会自由、辽阔和遥远的地方。

长大后,如果坐飞机往下面看,才知道大地是最可爱的地方。河流像一条项链,公路像鞋带,城市如一座蜂房,蜂房密密麻麻的小房间,就像从天上看到的城市的楼宇。

反过来再看天。在飞机上观察天,不知天在哪里。所谓“天”上只有云层,假如没有云的话,人只看到由光谱折射的无尽的蓝色。天上还有什么?空气。这是指在大气层之内所具备的空气,但看不到它的。

我们每天说的“天”,在天上竟看不到。这是说,作为空间的天固然存在,但和人们所想象所赋予的内容并不一样。

而地,在空中所见到的田园、茶山,担得住“锦绣”二字,比在衣服上见到的绣花还要美丽。

这差不多可以做人心的一个譬喻。人有眼,但看到的都是别人好,他乡好,未来好。而别人和他乡的人也觉着外人和异地的优越。而人真的进入未来,才知道童年的美好。

童年真的是美好么?这要看什么样的童年。对人来说,其实只觉得失去的好,或自己没有的东西才好。

那么,对“好”和“不好”的判定,一在主观感受和需求,对干渴之人来说,世上最好的不是天空、大地和童年,是水。第二项是观看的角度,眼睛所见,均是外界事物,看不到自我,也看不到时间,觉得“生活在别处”。

如果真有什么“好”的话,当下才好。

过去已不存在,成了人收藏的并不存在的珠宝。而未来,它无论可以设想得多么美好,都是以时间为成本的期货。

人拥有的只有当下,还可以叫现在、这时、此刻。人最不珍惜的,就是它。

良知如刺

一颗健全的心灵应该有刺,一根锋锐的、伴人一生的尖刺,始终对应着自己的恶行。

这根刺,哲学的名称叫做“良知”。

人受到的痛砭来自别人,很少在心里针砭自己,虽然自己清楚言行失范之处。

在人们心里,自我原谅的力量很大,这是人类本能当中的保护机制,但它强大到颠倒黑白的程度时,这个人就有可能被自己给害了。他的心地,就像一个到处是福利院却没有惩戒机构的国家,混乱。

自疚,在人的情感体验中,痛苦等级约为中等强烈。自疚而痛苦的成因在于:人格当中尖锐的力量突然开始攻击自我。自我在自我面前被怀疑,被贬低,甚至被唾弃,当然痛苦。

但这只是君子的痛苦。上帝保佑,使君子的痛苦不要太长久。他们发现了自我的过失之后,以过失作柴,生火煎熬心灵。

而在未来的生活中,会有别人包括这个人本身因为当初的痛而不致再痛。

自疚的人可敬。

常常自疚的人并不可敬,说可恨亦不妨。

他们在疚了之后仍然放纵自己。也就是说,他身上恶的力量太大,大到连他自己都害怕,惹不起。而自疚只是他该受的折磨之一。

自疚的成因分两种或好多种。

无知造成的过失。

有知,但冒险造成的过失。

不管有知无知给别人造成的不可弥补的伤害。

说到这儿始知,比自疚更重要的是恭谨,沉得住气,纳善言,不要让自我太大。让心里的尖刺锋锐但扎不到自己的心。

最后说,大恶从无自疚心,这是他们的根本特征。

日子上有一层光芒

日子上有一层光芒。

当我们感觉日复一日的生活有一些灰暗,有一些平庸,甚至有些破旧的时候,跟日子没关系,是忘记了擦掉它上面积落的尘埃,露出它的光芒。

人以为,好日子都在遥不可及的远方——宽敞的住宅、考究的起居室、汽车和名流聚会。这种想往从古时就开始了。如小轩窗、月摇竹影、邀二三好友把酒赏菊,这是文人的描述。在解放前夕,情景为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而后变成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最好的美景在放牛娃眼里是这种样子:你看人家皇上,一天吃三顿饭(放牛娃只吃一顿),顿顿都有炒鸡蛋。

上述向往,现在已太平常,把酒赏菊也不是什么难事。但别嘲笑这些愿望,在当时这也是遥不可及的良辰美景。想热炕头连老婆都没有,把酒赏菊连饭都吃不上,炒鸡蛋不过是放牛娃刚刚听说的。然而这些话作为故事可以流传至今,说明它当年曾经承载过许多人热辣辣的愿望。

不是说黄牛、菊或炒鸡蛋本身有多么好,它们在当时的境况下被指出来的时候,擦去了日子上面的灰尘,使它们活龙活现,美不胜收。

擦去日子上的灰尘,日子显示原本就有的光芒,像干净的棉布显露经纬、干净的桌椅显露纹路、花卉干净的叶子显露清晰的脉络一样。这是我们的日子,它属于我们——只有抹去灰尘,才能看到光芒。人在旅途,说的是人为了追求心中的目标不停地奔波。奔波的人哪有锦衣玉食?衣装朴素,居所粗伧,不等于它们委屈了我们,这些是日子的构成,每一样东西都有寻常人察觉不到的美与可爱,不妨称为“光芒”。

用什么擦去灰尘?只有用我们的心境和眼光,也就是“怎样看”和“看到了什么”。不光看别人的豪宅华车,还要看自己平淡生活中包寓的安宁、健康和未来的成功,这里面就有光芒。而在“看到了什么”当中,既有社会上越来越新和越来越高的消费标准,也有自己的潜质、努力和当下的快乐。

“生活在别处”是一句妄语。人们把目光盯着高不可攀的飘渺之地,而为自己的处境沮丧,甚至贬低和厌恶自己的生活。而智慧的目光是心灵的吸尘器,让无论怎样微不足道的生活现出原本就有的光芒。

时光的岸

时间的河流从不改道,它从天空中穿过,从墙壁、树木和钢铁中穿过,浩浩荡荡流向永恒。

如果可以把时间比喻成河流,岸在哪里呢?岸是汉唐城堞和秦兵马俑,表明时间曾流过了那些地方。

人类的思考终将指向时间,爱因斯坦即如此。他的思考穿越了力、重量、速度、光,最终归结到时间上。思考进入时间领域,所有的人都要止步——前面是上帝的领地。

人发明无数的东西企图捕捉时间,至少记录时间。钟楼的大钟、手敲的梆子、日晷、表还有沙漏。然而,敲钟的人敲的只是钟,表盘移动的只是发条与电池推动的表针,与时间无关。人把时间定为年月日,实际上,时间无法分割。对时间来说,它不知道什么叫“3点钟”。如果能够被称谓,被指出,它已经不是时间。人们在自己设计的时间观念中生活,看一看表说:时间过得真快,晚上8点了。然而时间不晓得什么叫“晚上”,也不晓得“早晨与中午”。

人把时间的行进想象为匀速的,难道不是吗?昼夜均为12个小时,每小时60分钟。什么可以证明时间的匀速?表。表能够证明时间吗?还是不晓得。时间也许是匀速的,因为地球转动是匀速的。人们脚下的这个星球,如果转起来忽快、忽慢、忽停,大家则认为时间有变速,有停止,像汽车一样。那时,人们会挑时间快的时候上班,做功课,练功和听报告。总之,去做一切不大情愿的事情。挑时间慢的时候听戏,享受美食,谈恋爱,旅游和睡觉。在时间刹车的时候算账,赚了多少钱,赔了多少钱。好在时间是匀速的,让受煎熬的人没多煎熬,让快乐的人没少快乐。

然而,越是想象时间的流逝,就越想不通。时间在小孩和老人手里分明不一样,在表面上的公平中实际不公平。时间流逝了吗?它去了哪里?哪里有这么大的空间装载时间?抑或时间是循环的,统共就有一年时间,年年用,它不磨损、不需要备份吗?

哲人说,时间是静止的,流逝的是我们自己。这话像把一个人从梦中推醒。在我们流逝的时分,连时间都不肯做伴,何其吝啬。梦醒的好处是不再推测时间,也不再无谓地怀想青春和年少,让自己慢点流逝或者快点行进就是了。

尊重失败才能尊重创造

美国弗吉尼亚的约翰·道吉,是一家市场情报服务公司的经理。2000年,他开设了一间“失败博物馆”,里面共收藏7万件“失败品”。向人们展示每一件东西是如何失败的,从它的构思、设计一直到生产成型。参观的人不绝如缕,道吉仅门票收入一项就成了富翁。

然而受益的不仅是道吉一个人。许多产品设计人员,包括顶级公司的首席研发科学家,常到这家博物馆漫步浏览,不期然满载而归。

所谓“失败品”,有的可能仅仅是功亏一篑,最后的桂冠落在善于总结经验的观察者头上。还有一些产品败在用途上,即社会需求,了解这一点,就等于贴近了用户。还有一些,告诉人们才智是怎样被白白浪费的。总之,一百种失败的产品,就有一百种失败的原因,总会给别人可贵的启示。

有人戏称这是一间“愚蠢博物馆”。人在进步的过程中,特别在科技进步过程中免不了做一些蠢事,蠢事的含金量在于让后来者规避,可启他人之智,又成了一件善事。

还有人说这间博物馆在出卖“笨拙”。笨拙是什么?是反映迟钝、效率低下,同时是坚韧的精神。任何时候看过去的时代,都会感到其中的笨拙,然而也包含着厚重。面对笨拙,观察者一面总结出快捷的道理,另一方面,也为旧时的创业者所付出的辛苦而生出敬意。

从来不失败的人是从不做事的人,他们因为一事无成而获得“从未失败”的好名声,也因此永远地默默无闻。不甘现状的人才发愤变革,变革才会有胜败。然而失败的人不会永远败下去,每败一次,就意味靠近成功一步。如同爱迪生所说,他“掌握了几百种使电灯不发光的方法”。有志者即使以每小时几厘米甚至几微米的速度朝正确方向前进,总有一天能获得成功。怕就怕被失败吓倒,在别人的讥笑中羞愧并停下脚步。

“失败博物馆”能够开起来,能有众人参观并受益,证明社会已经具备了文化上的成熟和博大,能够正视失败并珍视失败。这种文化的导向不是“成者王侯败者寇”,而把社会看成一个共生体,共同参与和完善这种创造,人们的潜能自然源源不断地迸发出来。

“困”字当中是一棵树

面临困难的人,都有一种被尊敬的理由。

做事才有困难,改变现状使之向好的方向变化的人才需要克服困难。

困难也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平静的生活中突然遭遇的阻遏。别人感到平常的事情,在这里不平常,要用大的力量维持。

另一种困难,是向上的努力。所以有困难,是不甘心当下的处境。处境不一定有什么不好,和缓平实,和大家相同。有志向的人被自己的志向激发得坐卧不安,横下心来打碎坛坛罐罐,向高处攀升。这是自找苦吃,但每一份苦的背后都写着一个字:甜。

当人们自找苦吃又被苦所激怒的时候,既不要往前看,也不要向后看,立身站稳,持久功成。

为何不前瞻?置身困难之中,往往看不到出路,如同黎明前的黑暗,越看越灰心。此际,比睁大眼睛更有智慧的是合上眼帘,拒黑暗于心外。总有一刻曦光会透过来,把人唤醒。

为何不后转?人比动物灵慧也比动物愚钝的特点是——易生悔意。做了错事,悔恨让人改过自新。但在创业中,在成功未见端倪之际,一个“悔”字就可以砸碎人的意志力。人在困难之中往后看,看到的是什么?宁静的旧日时光、温馨的往事,足以让不坚强的人生出悔意。这时候,回忆无情,而现实更无情,人难免要萌生退意。

在任何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中,中途退出的人,大都占到十之八九。与其说他们失败,不如说被不适当的前瞻吓倒,被不必要的回望逼退。天下事有几件败在事情上?多数败在意志上,败在心理上,败在前瞻与回望之中。

与困难搏,是苦事。但人们想到这不是寻常的困难,是改变命运,是上升,是让生命更有光彩的拼争。这时,困难都显出尊贵。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困难,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困难,难道不尊贵吗?经过千难万险去西天取经与经过千难万险变成一个囚犯不一样,虽然表面上“千难万险”有点一样,结果不一样,人的信心也不一样。

再把“困难”拆开了说,困是套,难是解套的烦杂。在困难中,人们遇到的只是难,虽然像被困住了。然而在“难”的破解之中,其困自解,别忘了“困”字当中是一棵树,它一定要生长,一定要冲破藩篱,既然此字之中含有生机,就应该知难而上,满心欢喜。

成功难,不成功更难

成功难是因为想从众人拥挤的独木桥上第一个走向对岸;是以勇气做火把驱退周遭的寒气;是由泥土化为小虫化为蛹,最后蜕变成美丽会飞的蝴蝶。

人们在成功人士的采访录中,看到许多艰辛。其中的一些是艰辛,也有矫情。成功人士有时会不自觉地渲染成功的艰难。不妨提一个问题,如果这些成功人士不成功怎么办呢?

答案一:他们默默无闻,做着平凡的事情度日。

答案二:对一个梦想成功的人来说,不成功是对他最大的折磨,其痛苦会远远超过平庸的人。

成功不是为所有人准备的广场舞会,只有少数人才会成功,否则不成其为成功。如果不成功就痛苦,如何面临人生呢?

放弃痛苦(与努力)复归平静,和在痛苦中继续努力,划出了不一样的人生。前一种生活态度并非不好,大多数人都追求过,终因自身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放弃,放弃之后反获安适。后一种生活态度,反映着征服者、成功者的价值观,同时他们也可能是殉难者。对他们来说,成功是前程,而不成功却不是退路。他们早已把退路封死了,退是什么?是从悬崖间找出一条下山的路,比向上攀登更难。

在通常的议论中,对成功的艰辛渲染得太过,使许多性情和缓的人望而却步。人们往往忽略一个事实,不成功,生活可能更难。不光是具有万丈雄心的人不甘平庸,对平庸的人来说,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将无情地淘汰平庸者。社会并不体谅被淘汰的人是否善良和蔼,是否安分守己。也就是说,竞争不仅在强手之间进行,也会涉及到每个人的生活之中。

因此说,把人分成成功者和不成功者,分成争强好胜和老实本分,分成自找苦吃和独享宁静,分成荣华富贵和自甘清贫等等,并不合乎当下的情形,即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人们总要一搏,生活中没有哪一个角落可以躲过竞争。不管心中树立的成功目标多么小,小到难以启齿的程度,也值得为之一搏。

人们常说,不成功就算了,何必执着,条条大路通罗马。事情在今天却没这么简单。成功难,不成功更难。正是在这么一股巨大的时代洪流的裹挟之下,每个人尽力争取,生活才展露出全新的面貌。

看不见的更有价值

婚礼看得见,爱情看不见;书信看得见,思念看不见;花朵看得见,春天看不见;水果看得见,营养看不见;帮助看得见,关心看不见;刮风看得见,空气看不见;文凭看得见,水平看不见。

在看得见和看不见这两样东西中,后者更有价值。

人在梦想中所期望的,都是看得见的东西。如豪宅,包括林边的豪宅,湖边和麦田边上的豪宅,带露台、可以在月夜下喝咖啡的豪宅;如钻戒、去世界各地旅游、攒够充当一个小资应备的琐碎玩意儿。这就是生活的物质性,只有物质的生活才能表达生活的实在性和实在价值。如果生活不能被物质化,你的努力和乞丐的不努力有什么区别?一个读了10年金融专业的博士和一个守夜人又有什么区别?物质——准确说财富告诉别人你是谁,你做了些什么,以及你现在身在哪里,这就是物质对人的梦想的回答。这种回答不一定准确,也不见得公平,但的确是回答。

但物质答不出来所有的问题。

比如,劳力士手表和路易·威登旅行包可以回答其拥有人过着一种优裕的生活,但表与包回答不出其拥有人是否健康、幽默和智慧。

这不是品牌产品所能回答的问题,也没有人这样问,除非他是一个傻瓜。

然而,一个人梦想一些东西,并在努力中获得这些东西,就已经在把它们当作答案,一个人才华、汗水与心血的答案。只可惜这些答案回应不了更深入和更有价值的提问。

在梦想的完成过程中,答案分成了两部分。

一部分向左转,化为物质;一部分向右转,变成精神。精神是什么?如同沉淀到骨骼当中的钙元素。人在努力过程中沉淀的毅力、自信心和勇气,就是沉淀到人格当中的精神。它们不被人们看到,但比被看到的更宝贵。

它宝贵在哪里?

梦想期望的东西,可得也可失,豪宅、钻戒、汽车,包括身份地位都可能由于难以预料的原因而失去。说是你的就是你的,说不是也就不是了。然而精神不灭,人积累于内心的积极品格不会被剥夺。有它就有希望,照样建构物质财富的新天地。

人看自己,不须太津津乐道于可视的、物化的成果,也应该想办法看一看自己的内心积累了哪些看不见的财富。人看别人,也别光看外在之物,其内里可能还有更令人关注的东西。

美国人爱说一句俗语:“如果你摸得到,那就不是真的了。”这是说,看不见的东西更有价值。至少更值得留心。

你不能指望别人宽容

人生的成败大体上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靠自己打拼,另一部分指望别人。

指望别人的地方很多,比如父母的荫庇。从小到大,如果没有父母的帮助,生活不知有多难,所以孤儿可怜。指望别人的地方还包括:指望老师学问好,指望警察破案快,指望医生技艺高超。这样的“指望”说起来,多不胜举,也说出了“社会”的重要。但“指望”的局限性很大,比如不能指望别人宽容。

“宽容”这个词,近年来频频出现。现在大家都接受了它所含有的包容、宽厚的含义,视同美德。宽容不仅是一种人格描述,还包括在观念上的开明。然而,宽容也常常被误用,比如不允许别人对自己提出批评,提出来,就容易被扣上一顶“不宽容”的帽子。

宽容可以使人生进步,批评同样使人生进步。牺牲了批评、严谨、是非尺度的宽容只能造成社会的倒退。

正用与误用的标准在哪里呢?

宽容只能运用到自己身上。譬如容忍别人不经意的触犯,包括态度上的不恭谨,接受与自己观念相左的意见,常常想到他人的优点,等等。如此为人处世,都叫宽容。

误用“宽容”,是指责别人不喜欢自己的缺点,比如粗暴、惰性、狭隘,甚至不讲道理与不讲卫生。别人凭什么要喜欢你的缺点呢?为什么不改正自己的缺点之后再让别人喜欢呢?特别是,当一个人侵害了另一个人的利益之后,对方一定会批评或反击,这时候别指望别人宽容。

还有,当伤害发生之后,比如恶语伤人,别指望对方会忘记。他可能永远也不提这件事,但永远不原谅对方。只有极少数的人,如颜回那样的人,甘地那样的人和雷锋那样的人才会从心里谅解并忘记别人的过失。

在人际交往之中,如果认为别人都宽容,无异于给自己开了一张胡作非为的通行证。如此,一定会碰壁,一定得不到宽容。宽容常常是这样发生的:你对别人宽容,别人再以同样态度对你。但这是有限度的,如果提前透支了别人的善意,就永远得不到宽容。

古贤教导一个人处世要如履薄冰,要谨言慎行,说的都是不要指望别人无端地宽宥自己的过失。过失就是过失,即使别人宽容,也不能说它不是过失。一个好人不外分两个方面,一是自己的人好,二是原谅别人的缺失。用孔子的话说,叫“忠恕而已矣”。然而人好是根基,而且只有好人才对别人采取“恕道”。假如一个人不怎么好,太乖张,太毛糙,太缺乏诚信,谁都不会以宽容待之。

拜自己为师

在谋略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一般人都有两面性:一、遭遇自己的难题一筹莫展;二、针对别人的难题妙计迭出。

一个人,无论多么不成功的人,对别人的困境都能不假思索地提出一整套完善的方案。至于自己为什么这样不成功,则另有缘由,譬如运气不好。如果用录音机把一个人劝谕别人的话录下来,就是一部人生宝典。

如,对待孩子学业——别给太多压力,分数不是唯一的标准,树大自然直;对待财务困境——钱是人赚的,够花就行,为了赚钱累坏身体不值;对待职务升迁——没升职不等于没能力,职务越高,操心的事越多,不如平头百姓自在;对待夫妻矛盾——两口子不忍让,还对谁忍让?夫妻之间无是非;对待老人——能孝敬赶紧孝敬,免得后悔;对待诉讼——官司能不打就不打,伤神伤身;对待健康——有什么都不如有一副好身子骨,少进烟酒多运动。

上述种种,谁都听别人说过,谁也如此这般劝过别人。当自己遇到难题时,听别人所劝的也是这些内容。

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个修行的人准备下山,临行时请教师傅:“我怎样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

师傅说:“怎样劝别人,照你所劝的话去做,什么困难都能战胜。”

这是说,我们原本是自己的人生教师,为什么还常常地求助于别人呢?

原因是:不自信、不自觉和不自制。

在大的理念上,人们熟知如何应对困境,就像他们为别人提供的办法。自己为何不起身一试?要么这些话有虚伪的成分,不具备实践的可行性,要么就是不相信自己或抵抗不住自身的惰性。

就人的一生而言,不需要太多的招数与谋略,若肯躬行,一两条善念足以受用终身。人们不打算按劝别人的方法做,是这些方法太“好”了,好的含义是需要耐心与毅力。人的内心深处藏有一个秘密,即走捷径,走不成捷径宁肯苟且也不想付出太多的辛苦。这些“好主意”的成本高,我们不相信自己能够奉行。也就是说,谁都清楚,实行一个好主意需要人格的支持。既然做不到,干脆送人算了。人们不按劝别人的方法去做的第二条理由是“当局者迷”,情急之下,忘了自己还有那么多的好主意,此为不自觉。遇事不妨对着录音机哇啦哇啦说一遍,然后照着办就是了。劝不了自己的第三条理由是懒惰,因此,虽为别人解套,受困的却是自身。

闯天下可先拜自己为师,仔细倾听自己是怎么劝别人的,然后一心一意地奉行,多数情况会成功。

黄金不用是废铁

讲一个故事吧。故事说,有一个老汉勤劳致富。他种粮食,自用之外卖钱,再把钱换成黄金。这些金子放在一只瓦罐里,摆在房檐下面。老汉累的时候,或者需要娱乐的时候,背着手看这些金锭,它们闪闪发光,像歌颂老汉的不凡。

当然,喜欢黄金的人并不只老汉一个人,别人也喜欢。别人不想经历种粮食、卖粮食、换钱再买黄金这么复杂的历程,把老汉的黄金偷走了。

黄金没了,老汉就哭。他没想到别人用偷的方法积累黄金。他觉得自己的粮食啊、汗水啊、青春啊,特别是黄金,都让这个人偷走了。悲声惊动了邻居,大伙儿围成一圈儿,听老汉哭。

一位邻居说,这些黄金你用过吗?用的意思是打个戒指,或者换一小毛驴替代劳动,也包括送给别人施善。

老汉说:没有。

邻居说:没用过,你哭什么?

老汉说:什么话?没用过就不心疼么?没用过就没有价值吗?

邻居说:嗨,没用过的东西就跟没有的东西是一样的。

老汉说:你这样说话是胡说。

邻居说:黄金对你来说,用处只在看。别哭啦,你可以看其他的东西,比如花,比如天空的云彩。还有,你拿几块镀金的元宝放在罐子里,不也好看吗?

老汉止住了哭泣。他不赞成邻居的话,但这一番话让他无法反驳,只好认为自己不曾有过黄金,别人也未曾偷走它。

故事就是这样,不一定真正发生过,但有一点趣味。谁会把黄金放在屋檐下呢?我认识的有黄金的人都把黄金戴在手上,或放在保险柜里。

但——黄金不黄金的事就不提了——一个有才能的人不运用才能,贫穷如老汉,最后也悲伤如老汉。所谓才华、才学、才识,只有变为才能并施于生活的时候,才有用。别忘了,才和能在造词的时候是联在一起的。人们,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崇尚诗书,也用过功,积累满腹才华却吝于用,用的话也用于炫耀。换句话,读书是为了挤对别人。人们爱说一句话:行善。其实行善之小端是施舍,大端是以满腔的能耐作用社会。

书中并无黄金屋,读而有识,笃做笃行,才有金屋,而且别人偷也偷不走。

勤勉的背后站着上帝

勤勉是在时间这根绳索上挂满了珠宝,像渔民晾鱼。

从人性的角度说,勤勉的人多少有一些贪婪,为什么不呢?当农民知道“只要手脚勤,泥土变黄金”的道理之后,开始用勤勉寻找黄金。对掘金者来说,金子自然越多越好。

勤勉不光是懒惰的对立面,还是时间的追索人。如果没有时间相逼,何必勤勉。所谓人生,说的也是时间,所谓春暖花开、风华正茂说的也都是时间。时间是这样一种精灵,它把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时间交给你之后,就溜了。它躲得无影无踪,寻至天边也抓不回来。而时间在我们的手里,仿佛很安静很驯服,仿佛可以挥霍无尽,然后在不觉间遽然蒸发。

勤勉的人最了解时间的本性。他们知道世上最靠不住的就是时间。时间忠诚过谁?古罗马帝国、阿房官、康乾盛世?没有。一到时间,它就溜了。世上最守时的是时间本身。勤勉者在造一所屋、修一道渠、铺一条路,在时间背叛之前做好活下去并活得很好的准备。

勤勉按时间的消逝速度烹制生命的晚餐,否则就没有过夜的食物了。勤勉的人手忙脚乱,如同不会享受生活。殊不知,这就是生活。一个人在劳动之外找到安逸,是享受;一个人在劳动之内找到快乐,也是享受。而且,到了某一天,手忙脚乱的人能在困窘到来之际安逸,而安逸的人手忙脚乱已然无补了。

所谓懒惰,是不拿生命当生命看待,不把人生当人生过。他们如同误人人间的走错了路的人,只在观察此处发生了什么事,不想介入。而生命,不管人喜欢拥有或不喜欢拥有,都是无比宝贵的。即使厌世的人也应想到有多少人渴望生命却不可得,并由此珍惜。“珍视”两字含义丰富,不光可资享受才珍惜,唯其能够创造更值得珍惜。勤勉的人不错过生活的一分一秒,由此把成本降到最低。而懒惰者受到谴责的原因,冒领了别人的生命的干粮。

勤勉的人琐碎,勤勉的人目光短浅。他们是事务主义者,没有宏大目标。勤勉的人好像普遍缺乏思想。思想是什么?规划和谋略又是什么?读历史大约只能读到两本书,一本叫人类史,另一本叫人类思想(艺术、文学、科学)史。人类史所述的一切,无不赞美人的勤勉。而人类思想文艺的形成,也无非是人勤勉的结果。人其实不需要对每一件事、每一年或十年的事都赋予深刻别致的思想,它并不比行动更有用。大的思想(实为准则)有一两个就够了,如善良,如宽容,如勤勉,笼罩人生。而如果不勤勉,恐怕连善良都善良不出去。

勤勉的背后站着一个上帝。勤勉的人在工作的时候不需要向后看,当你竭尽全力的时候,财富、尊敬包括上帝都会出现在那里。

上天用失败庇佑那些正直的人们

并非所有的失败都值得赞颂,但一件坏事的失败,就是好事的开始。

很难找到一点坏事都没做过的人。“坏事”包括撒谎、背叛朋友、在明知的前提下损害他人利益、不忠贞等等。从童年开始,几乎有源源不断的“坏事”等着人去做。说到底,“坏事”是诱惑。

一个人不怕做一些坏事,就怕做成。而坏事的失败,是上天庇佑正直的人们保持正直。

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接受双重标准的检验,一是利益标准。所谓利,无非在物质上、名望上、情感上趋近使自己得到满足的追求目标。在这个追求过程中,趋利的速度、方向和力量或许和社会规范冲突,与他人利益冲突,由此派生出伦理标准。除去法律的约束外,人的努力必然受到道德判断的约束,规定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何事如何为。所谓的“坏事”,是损害了自己,尤其是损害了社会公德的事情。而违法,已经不只是坏事,是变了性质的另一件事。

道德的力量其实很大。虽然人们常见有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发生,但做这些事的时候,当事人也有激烈的内心冲突。这种冲突如果停止了,是由于坏事屡屡成功,内心惊悚已经平复,这个人恐怕也坏透了。

外在的道德诉诸于内心感受,叫做良心。它可以是人格支撑,可以是心灵栖居地,还是无情的审判官。去试一试“坏事”,是考查一个人离开良心能够走多远。在一些情况下,人走得越远心里越愉悦,至少是轻松。因为良心毕竟是一种压力,时常站在利益的对立面上自我弹压。

当做“坏事”得利之后,当“坏事”不被发现、不被谴责的时候,当良心软弱的时候,我们靠什么拒绝诱惑呢?靠祈祷。

向上天祈祷,不使所做的坏事成功,使人仍然走在正直的道路上。

在所谓利与害、是与非之外,有一种独立的力量承担着人格的塑造工作,那就是惯性。惯性是盲从的,不懂是非,也无视法律。无论做什么事,当第一次成功之后,惯性就会形成,它不断推动一个人继续尝试。一个窃贼在一家超市行窃成功之后,会继续到这里作案,不换地点,也不换手段。为什么?心理定势已经成为安装完毕的软件,不断发出“成功”的虚假判断,直到完蛋。

人不论看上去多么清醒,有时也是盲从的。在利益、道德和心理活动之间,有时也会迷路。因此,当我们回首所谓“失败”的时候,看一看,是好事失败了,还是坏事失败了。如果是后者,不妨满心欢喜,额手称庆。

在心里留出一块空地

每一本成功人士的传记,都可以叫做《××成功史》。人们读这些书是想知道这些人的成功之道。为了让这些书更有趣,满足人性多方面的需求,成功史还离不开爱情、感伤和哲理。因此,成功人士的传记还可以叫做《××成功和爱情史》。

然而,成功人手里永远拿着两本书,都是自己写的。一本叫成功史,另一本叫失败史。其实读者最需要阅读的是成功人士的失败史,失败是常情,是通识,适合于所有渴望成功的人。而成功史只适合写书的人,别人怎么看都是镜花水月。

成功人士不见得敢写自己的失败史,否则怎么配叫成功人士呢?他们也不一定敢于回首这一段历史。遗忘是人类所具有的最好的疗伤机制之一,成功人士也不例外。同时,成功人士在写成功史的同时,一般都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勤奋与聪明,而淡化机遇或运气。其实,运气是造就成功人士的基础之一,它几乎无法总结。买彩票中大奖的人一般不写自传发售,道理就在这里。但成功人士与中奖人士的区别之一,是前者在运气中闯入江湖,如何跌倒又如何爬起来。所谓成功人士从出道算起,如果不跌十个二十几个跟头,而且还能爬起来就算不上成功。所以,人们想知道成功人士面临着怎样的失败,以及怎样从失败中胜出。失败史,是反败为胜史,还是成功史。

成功人士如果真的坦述失败,读者未必接受得了,以为故弄玄虚或感到失败得太平淡,这是在世上讲真话困难的原因之一。告诉你真话,你反而以为是假的。进一步说,对没经历过失败的人来说,倾听失败的原因和摆脱失败的方法未必能理解。原因也在于太平实和太琐碎。

天下所有的失败都平实,由于平实,而引不起别人的注意。因此,失败的人从先秦两汉开始,常因为一些小节细行失败着,譬如拖沓、失信、猜疑、口祸、轻率、懒惰、盲目等等,从那时一直败到今日。人类的弱点即是人的缺陷总成,又是失败总成。但人常常期望在不费气力改正弱点的情况下,学一两下新招就解决问题,并热忱地读大人物的传记,读说法越来越新颖的流行书:《谁动了我的奶酪》和《把信送给加西亚》。

如实说,人的行为结构和价值观结构如同一个管子,旧的不除,新的也进不来。不革除核心的毛病,失败总在你这里打转,成功永远是别人的事情。因为,成功无非是在人性的弱点中清理出一块空地,让机遇降临。

为自己开保修单

一个人难得有一个思想上的纠错机制。所谓“从善如流,知过必改”是人人向往的崇高境界,可比圣贤,但没几人能做到。“做不到”的原因多数是“不想做”。

为什么?一、改正一种缺点要比养成一个优点难得多。夸大地说,许多人仰仗缺点而活,或者说他们的人生的乐趣主要集中在缺点上,改掉怎么能成?以戒烟为例,无人不知吸烟有害,也不存在所谓“戒不掉”的情况。当烟民们说到这个问题时,把“不想戒”这个词换成了“不好戒”,然后继续吸之吐之。对吸烟的人来说,不管养成多少种好习惯,如见人鞠躬、义务拣拾垃圾、早起、学小语种外语、每日扩胸30次,都比改掉一个坏习惯如吸烟容易得多。因此说,观察一个人,不光看他具有多少罕见的好习惯,还要观察他具有哪些常见的坏习惯。大凡叫做“习惯”的东西,即佛家称之为“习气”的东西,体现在人身上,往往坏的比好的多,坏的比好的更加根深蒂固。你看吸毒的人有多么可怜,一旦沾上这种东西,用全部生命的力都打不过它,最后输给它一条命。且不说毒品的化学依赖性如何,说在一个人身上拔掉习惯的根很难,也说明养成好习惯不亚于拥有良田百亩、果林满山。其二,除去明显的缺陷——如吸烟、随地吐痰、欺负妇女儿童——之外,有一些“缺点”不容易确认,也就不好改。比如,直爽是缺点还是优点?不好说,须置于一时一事之中才能判断。另外,有一些“缺点”是别人把他感到的不满意当成你的缺点送给了你。比如,比尔·盖茨的“缺点”是太有钱,而他真正的缺点如桥牌打得臭没人知道,知道也不跟他说,巴不得他把这些缺点永久性地保留下去。然而,这些被拒绝的“缺点”不太好甄别,多数人把自己的过失当成别人的嫉妒,拒绝改正并沾沾自喜,这也是人性的悲剧之一。

那些重视自我完善的人,感激别人指出自己的缺陷,善于判断并能改正。他们真的看重自己的人生,把自己当作珍宝加以呵护的人才能从善如流。如果一个人把自己当成瓦罐,有没有缺陷、改不改正都不重要了。

意识到自己有错是向善的初步,能判断出错在什么地方才是大善。为什么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一是他们不想改,二是改得不是地方。改正错误比修理一件电器复杂得多。人的错误也有线路和程序问题,检测起来比较麻烦。父母虽然生育了我们,却不能为我们的错误买单,更不能提出终身保修与保退,因为我们都不是品牌产品。

有本事、有能耐的人敢对自己开一份保修单,像海尔人对待产品那样,出了问题就立刻解决,不讲路途、代价和理由。

抱怨是往鞋子里倒水

抱怨的人不见得不善良,但常常不受欢迎。

抱怨的人以为自己经历了世上最大的困难,他忘记了听他抱怨的人也同样经历过这些,但感受不同。

抱怨是什么?

像烟头烫破一个气球一样,让别人和自己泄气。

天下有好几样无价值的行为。譬如,在沙漠里推销一只船,收藏鱼刺,再就是抱怨。

宽容地说,抱怨属人之常情。“居长安,大不易”,难道不许别人说一说苦闷吗?然而,抱怨之不可取在于:你抱怨,等于你往自己的鞋子里倒水,使行路更难。困难是一回事,抱怨是另一回事。抱怨的人认为自己是强者,只是社会太不公平。如同说,全世界的人合伙破坏他的成功。这就可能把事情的因果关系弄颠倒了。

抱怨不同于坦然承认自己的失败。敢于承认失败的人,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如同看到一个伤痕累累、神色平静的勇士,如同英雄。而抱怨,是明明失败却不承认失败,明明有伤,却把伤口装扮成花朵一般的庸人。人本来同情弱者,由于抱怨的人气急败坏,反得不到别人的同情。

抱怨的人在抱怨之后,非但没轻松,心情变得更糟。怀里的石头不但没减少,反而增多了。常言说,放下就是快乐。包括放下抱怨,因为它是心里很重又无价值的东西。

人们所以倾心于那些乐观的人,是倾心他们表现出的超然。生活需要的信心、勇气和信仰,乐观的人都具备。他们在自己获益的同时,又感染着别人。人们和乐观——包括豁达、坚韧、沉着——的人交往,觉得困难从来不是生活的障碍,而是勇气的陪衬。和乐观的人在一起,自己也得到了乐观。

许多人都抱怨过处境的烦难,发现无济于事之后便缄口了。抱怨相当于赤脚在石子路上行走,而乐观是一双结结实实的靴子。

抱怨失去的不仅是勇气,还有朋友。谁都恐惧牢骚满腹的人,怕自己受到传染。失去了勇气和朋友,人生变得很难,所以抱怨的人继续抱怨。他们不知道,人生有许多简单的方法可以拨乱反正,闭嘴是其中的真谛之一。

生命是道路,不是家

每个人都抱着期望生活。人们吃苦或遇到挫折的时候,用期望抵挡苦难,由此获得勇气,这是期望的功劳。只有人才有期望,这又是人的神奇。

期望是人生目标,是对幸福的解析和物化。把它树立在远远的高处,每一次的努力都好像离它更近一些。

在期望中生活的多是年轻人,譬如住出租房半夜爬起来写诗的民工。然而在努力中,在成功和破灭中,人会发现,所谓幸福并不是那个“期望”,而是生命的流程。

不是说期望不可靠,而是人在强大之后,期望反变得渺小。一碗阳春面,一双运动鞋,一张机票与一处住房都可以是期望的化身,而这些物质的东西跟拼搏相比,得到后反显得平淡无奇。它们说不出一个人的辛苦和喜悦,仅仅是物。

就这样,生命的力量常常啄破“期望”的蛋壳。也就是说,一个人所获得的,会比他期望的更好。而最有价值的那部分,并非物质,而是“故事”,包含着奋斗的酸甜苦辣。它的价值在于常常回味,在回味中看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命是旅途,不是家;是道路,不是一个城市。”诗人波纳的诗句,说出生命的露珠悬在枝头闪闪发光,它比城市和家更宝贵。

期望吧,人有期望是一件好事,没有期望的人几乎不可救药。然而在期望实现之前,在“革命处于低潮阶段”,不要以为期望欺骗了你,它像庄稼那样按时间和节气生成,不会早也不会晚。期望实现之后,也不须骄纵得意,跟人的能力相比,实现什么目标都没什么了不起。得意骄纵,总有一天后悔。

真正有志气的人,不把期望当成家。他们不流连,穿过期望继续前行,而生命枝头的露珠越发晶莹闪亮。

快乐如四季花开

在植物界,越名贵的花卉越矜持,花开的也越少。这些花并没有因为花开的少而容易莳弄,却相反。

我想起一种大众花卉,名“四季海棠”,草本,天天开花。红花累累挂在枝上,开不够。

四季海棠开花,像是笑声最多的人,看到了什么都笑上一阵,是花里面的幽默家。幽默家并不是遇到幽默之事最多的人,而是发掘快乐的人。两者的区别在于态度的不同。

海棠花开,如同感恩,感激给它浇水施肥的人。《诗经》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更要感激高天上的太阳。没有阳光,何来红花?趁着水多肥多阳光多,海棠把花开得越来越多。

给花开赋予快乐的寓意,未必合乎植物学的道理,诉诸人生,却有相通的地方。

人生比“花生”难,经历许多预料不到的事情。穷有穷的困窘,富有富的艰难。等到成功之日才开颜一笑,恐怕已经忘了笑的方法了。况且,一个大的成功由无数小成功和小失败连贯组成,前程迢遥,扑朔难料,执着于大胜利,实在是笑也笑不出来的一件难事。仿佛是一株严肃的树,从不开花。

快乐的前提不一定是成功,如同花开的理由不一定是名贵。人生不见得非要伴随成功,但一定需要快乐。快乐是什么?是安慰,是感恩,是在缺少光亮的前路上找到光亮。就做事而言,没做成或没做好的只是某一件事,而不是所有的事。处境不论多么狼狈,我们仍然要感谢世上许许多多的照顾。有些能够察觉,有一些察觉不到。这都是快乐的理由,对海棠,是花开的理由。

偏执的人不快乐。他们给开花设定一百种理由,少一样也不开。这样的人,有时也担着“完美主义者”这样一个高明的称誉,但不一定完美。终日皱着眉头是完美的表现吗?永远不肯开花怎么会完美呢?

挑剔的人不快乐。世界的组成方式,人群的组成方式,以及天气、艺术、生活的组成方式都不是为挑剔的人们所准备的。挑剔的人也想快乐,但没时间,也没机缘。他们忙于挑剔,哪有工夫快乐呢?

不快乐说到底是心中的“自我”太大。如花卉把开花这件事看得太重。有花不妨先开出来,不一定比某某花香,比某某花艳。你开你的,我开我的。开出一朵,就已经找到生活的一种意义与价值,这些价值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也大得多。既然如此,不妨时时快乐,如四季花开。

走过去见山

先知对弟子说,你们看着,我让山走到我们面前。然后,他对山说:山,走过来吧。人们注视了很久,发现山还在原处,丝毫没有移动。先知说,既然山没有走过来,我们走过去吧。

多年来,人们以为这不过是一个笑话,一个荒唐的假设。没思索出其中的哲理。

从这个命题的表面上看,是山到底能不能过来,它的底蕴是怎样与山汇合。先知的用意不在命令山,而在说明怎样才能见到山。

人生的所有目标,都可以比喻成山。而怎样与山汇合,则是方法和过程的问题。不要以为只有先知向山发出过祈使的指令,面对一个目标,人人都发出过这样的指令。

高考的孩子在心底无数次呼唤:山(大学)请过来。比赛前的运动员、买彩票的人、恋爱的人、生意场上的商人,不都在说:山——成绩、财富、爱情——你过来吗?

在实践一件事情之前,先期望它成功,尤其期待具有偶然性的成功,不就是“山,走过来”吗?然而,正像先知和他的弟子所看到的,既然连山都不肯过来,财富、荣誉和爱情为什么会“走过来”呢?

这时,先知所说的貌似自我解嘲的第二句话就显示了朴素的真切性——让我们走过去吧。这是命题的核心。它提示了梦想的谜底是实践。见出先知并不比我们更蠢,而是更聪明。

在“山不过来,我们就过去”这一命题中,了解实践的重要性并不难。而将它置人人际关系的语境,则另有一番天地。人在职场、商场难免有竞争,竞争就有对手。人与人如此,国与国亦如此。团结别人和化解怨恨意味着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用经济学的话说,叫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结构。如果在人际关系上烦恼,耗费很大精力,便是资源的浪费和人际结构的恶劣化。在交往方面,不仅仅是直爽好还是含蓄好的问题,要点在于均衡。无论得罪了什么人,或被别人所误解,都不要指望“山走过来”。山永远也不会走过来,始终在原处。那我们走过去吧,这一点最难。有人不愿走过去是因为等山走过来,有人不走的理由是“凭什么我要走过去?它为什么不过来”,对方同样也这样思考问题。因此,人和山永远也不会汇合到一起。在这种语境下,我们咀嚼先知和山与弟子的对话,不仅深邃,而且亲切。当年中美关系解除冰冻期的时候,尼克松就是说着这番话来到了中国。美国人中间还流行一句话:如果打不过他,就要和他结为好友。这是“山不走过来”的延伸版。譬如许多公司竞争不过对手,就主动与其合并,共同占有市场。

走过去干什么?去见山,去实现所有的目标。它不仅在倡导行动,更在倡导节省成本的人生智慧。

聪明人与傻瓜有什么不同

结识一个人,一般都会不自觉地揣测对方的身份、财富和智力水平。若在古代,还要加上一项,体能与武功,如今取消了。

凭单纯的经验,这三项判断都可能出错。

身份。除周知的官职外,身份不一定反映一个人的实力。中学体育教师的身份,跟全国武术冠军也许有联系,也许没联系。对刚通公路的山区农民来讲,松下电器总裁和县城电器修理部经理看不出太多的区别。也就是说,信息的占有量决定着判断的准确度。

财富。有人把钱穿在身上,如藏区的康巴人,衣装首饰加一起可能上万元,也可能几十万元。穿戴过后,家里着火都不怕;也有人不愿意像温度计一样,以服饰显露财富占有量。在县里,能从西装看出一个人财大到什么程度,到北京就看不出来,到纽约干脆看花眼了。叫花子穿得都挺体面,比尔·盖茨反而是职员穿着。

智力。看人智力比观察人的身份和财富要难得多。有身份的人可以用指手画脚表示身份,有钱的人能够用买单的方法表示有钱。聪明人不一定有外在的表现。固然,言语可以表现聪明,但更聪明的人以沉默应对言谈,怎好说谁愚谁贤?

把别人的身份与财富判断错了容易纠正。况且,在现今的生活中,没人刻意隐瞒自己显赫的身份与金钱,一般错不了。而错误地判断别人的智力水平,首先就置自己于傻瓜的地位。

聪明人有许多长处,长处之一是洞悉别人怎样看待自己。当有人得意忘形,把聪明人当成傻子的时候,他在聪明人眼里跟小丑差不多。当一个小丑还不打紧,如果按照错误的判断处事,说不定会吃多大的亏。

怎么判断别人是不是聪明人?这其实没有标准。傻子们彼此相像,聪明人如果规格统一,也算不上聪明了。常人说的聪明,大约是记忆力强,观察敏锐,注意力集中,再就是信息占有量大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快捷。如果非要从外表上对聪明人进行描述,他们可能有下列表现。

言语。如果一个人言辞敏捷、旁征博引,无疑很聪明。如果一个人十分沉静,善于倾听,表情显示听懂了一切,有可能更聪明。一个人讲笑话时绘声绘色,聪明。一个人用忧伤的神色讲笑话,也聪明。

表情。愚人自有愚人的表情,属于本色。聪明人有时也露出愚的表情,可能在愚弄别人或环境,也可能是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

穿戴。聪明人衣着整洁与不整洁的几乎一样多,看不出来。

做事效果。愚人做过愚事,并努力避免愚事的再度发生。聪明人也做愚事,次数比愚人多一些,做的时候主动欣然。但聪明人有完善的纠错功能,所以成功率仍然比愚人高。只有一个特性是聪明人独有的,是讨厌别人把他们看成傻瓜。把别人当成傻瓜的人,是真正的傻瓜。从这一点说,无论别人的表现多么令人费解,都不要低估他的智力,记住了这一点,基本上就不会被别人指斥为傻瓜。

翅膀与梦想

想飞的人飞起来,一半系于翅膀,一半系于梦想。

飞,是以更快的速度、更自由的姿态穿越人生,也就是在理想的追寻过程中不甘于爬行。

想飞的人,目标不一定比别人更高,但要实现得更快,所以需要飞,像鸟儿那样。对他们来说,翅膀是工具,如船桨,如猎豹矫健的四肢,是知识、经历和勤奋。说不好知识和劳作哪一项更重要。爱迪生说,成功是九十九分勤奋加一分灵感,证明勤奋是基础。比尔·盖茨说,我的财富来自无休止的思考,证明知识比埋头苦干更重要。然而,成功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描述成功,不一定是通用法则。如果把一百位成功者的经验加在一起,会发现勤奋和知识都是推动力,有时两者形成合力,使人辨不清哪一点在发生决定性作用。

然而,这里说的仅仅是翅膀的问题。

有多少勤奋而又学富五车的人飞不起来,一辈子在人们后面踽踽独行,因为他们缺少梦想。有了翅膀而没有梦想的人,永远不会飞,最后翅膀也像火鸡一样退化为装饰品。

勤奋说的是耐力、吃苦精神和劳动态度,不见得意味创造,意味与众不同,反过来甚至会因循守旧。想飞的人是想做一件石破天惊的事,马可尼发明隔海通话的无线电装置,莱特兄弟发明飞机,难道不让人震惊吗?他们的勤奋不同于矿工掘矿的勤奋,农民插秧的勤奋,不是重复别人,是在创新之火灼烧下的不由自主的反应,是在神庙前对着太阳神祭献舞蹈,并非“勤奋”所能尽述。

知识会代替梦想吗?知识可以催发梦想,比如物理学知识催发了霍金关于宇宙的梦想。然而没有知识也照样可以产生梦想。哥伦布和麦哲伦的知识都不算多,后者作为航海家的知识优于哥伦布,但他们都是伟大的梦想家,并在梦想中拓展人类的认知领域。

知识有时会扼杀梦想,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以高不可攀的地位、深邃的内涵俯视芸芸众生,仿佛对于传统的任何轻举妄动都属不敬。但是,梦想会超越它。也就是说,创新的力量敢于挑战一切权威,包括知识和学界泰斗。否则,只好在地上爬行。

锻造翅膀的同时,要养护自己的梦想。保持梦想之时,要伸张和强壮翅膀。忽略了其中一项,不是庸人就是疯人。而拥有这两件利器的人,早晚会飞起来,越飞越高。

像冰雪一样明快

做人如冰,说的不是冷,而是明快。

水者透明,水还能够沉淀杂质,而冰不能。冰里若有草、沙或落叶,会显露得一清二楚。让别人看清自己不是坏事,反得便宜。如果一个狭隘的人偏装大方,早晚会翻脸。别人用对待大度人的方法对待你,你受不了,不如早点告诉别人“心胸不宽,请多关照”,就像冰里包裹的草屑,让人知道。反过来讲,如果觉得狭隘不好——其实它也有好的一面:谨严——就学习大度。这是说,缺点摆在外边比藏在里边好,一来提醒别人注意,二来督促自己上进。

冰的比喻,用在人格上还有另一种特点:痛快。天下恐怕没有比冰更痛快的什物。春天,融化的冰排如山崩一般顺江而下,表达对春的欢迎。往小处说,取一块冰放嘴里咀嚼,其声也如山崩地裂。冰不屑于委婉,不屑于胶着,更不需弹性十足,可融,可化,可坚,可明。这也是一种做人的高远境界。

一般认为,做人太透明不好。但想一想,人们还是喜欢和比较透明的人交往,他们不设防,让别人感到轻松。道理相同,若获得友谊,不妨让自己有一些透明。

还有一种观点,觉得痛快难免莽撞。这也未必,天下事并非每件都需要深思熟虑。换言之,深思熟虑于琐屑之事,往往是白白浪费时间。痛快乃决断,决断带来的好处并不少于深思熟虑。关键在于,哪些事宜于三思而后行,哪些事宜于痛下决断、立竿见影,这其中的界限需要靠智慧识别。不决断肯定是人生缺憾之一,而痛快之人的经历常常是酣畅的。

古人道:冰雪聪明。两者怎能结合一体?所谓聪明,不外是洞察力,是快捷而不迟钝,是清澈见底。说来归去,与冰雪品质相同。其间,又包含高洁纯净。透明的人如果一肚子坏水,必招人憎;而痛快的人横行无忌,就成了一人间祸害。

当人们把一种行为赋予一种美誉的时候,都有高尚的期待。称人冰心雪操也是如此。透明与痛快其实不难,难的是做一个好人而又痛快透明,让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