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清王朝之爱新觉罗
32163400000015

第15章 平定准噶尔叛乱,维护国家统一

准噶尔叛乱,是分裂国家的行为,也是对爱新觉罗家庭统治的挑衅。对于这种挑衅,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战争中将对方置于死地,以维护天朝大国的尊严。

明末清初,我国北方的蒙古族分为三大部:在今内蒙古地区的是漠南蒙古,在原外蒙古一带的是漠北喀尔喀蒙古,游牧于天山以北一带的是漠西厄鲁特蒙古。厄鲁特又称卫拉特,又分为四部,即和硕特(游牧于今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准噶尔(游牧于今伊犁河流域)、土尔扈特(游牧于今新疆塔城地区)、杜尔伯特(游牧于今额尔齐斯河流域)。四部中,准噶尔部的势力最强,先后兼并了土尔扈特部及和硕部的牧地,迫使土尔扈特人转牧于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流域,和硕特人迁居青海。到噶尔丹执政时,在吞并了新疆境内的杜尔伯特和原隶属于土尔扈特的辉特部后,开始进占青海的和硕特部,又攻占了南疆维吾尔族聚居的诸城。随着准噶尔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噶尔丹分裂割据的野心愈益膨胀。

清·彩色玻璃带座瓶

沙俄政府在雅克萨失败以后,并不甘心,就在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第二年,又唆使准噶尔部(蒙古族的一支)的首领噶尔丹进攻漠北蒙古。

噶尔丹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抵抗一阵失败了,几十万的漠北蒙古人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给予保护。康熙帝派使者面见噶尔丹,要求他把侵占的地方还给漠北蒙古。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腰,十分骄横,不但不肯退兵,还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

康熙帝召集大臣会议宣布他决定亲征噶尔丹。他认为噶尔丹气势汹汹,野心不小,既然打进来,非反击不可。公元1690年,康熙帝分兵两路:左路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率领,出古北口;右路由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出喜峰口,康熙帝亲自带兵在后面指挥。

右路清军最先接触噶尔丹军,打了败仗。噶尔丹长驱直入,一直打到距离北京只有七百里的乌兰布通(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噶尔丹得意洋洋,还派使者向清军要求交出他们的仇人。

康熙帝命令福全反击。噶尔丹把几万骑兵集中在大红山下,后面有树林掩护,前面又有河流阻挡。他把上万只骆驼,缚住四脚躺在地上,驼背上加上箱子,用湿毡毯裹住,摆成长长的一个驼城。叛军就在那箱垛中间射箭放枪,阻止清军进攻。

清军用火炮火枪对准驼城的一段集中轰击,炮声隆隆,响得震天动地,驼城被打开了一道缺口。清军的步兵骑兵一起冲杀过去,福全又派兵绕出山后夹击,把叛军杀得七零八落,纷纷丢了营寨逃走。

噶尔丹一看形势对自己不利,赶快派了一个喇嘛到清营求和。福全一面停止追击,一面派人向康熙帝请示。康熙帝下令说:“快进军追击!别中了贼人的诡计。”果然,噶尔丹求和只是缓兵之计,等清军奉命追击的时候,噶尔丹已经带了残兵败将逃到漠北去了。

噶尔丹回到漠北,表面上向清朝政府表示屈服,暗地里却重新招兵买马。公元1694年,康熙帝约噶尔丹会见,订立盟约。噶尔丹不但不来,还暗地派人到漠南煽动叛乱。他扬言他们已经向沙俄政府借到鸟枪兵六万,将大举进攻。内蒙古各部亲王纷纷向康熙帝告发求援。

公元1696年,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分三路出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从东路进兵;大将军费杨古率陕西、甘肃的兵,从西路出兵,截击噶尔丹的后路;康熙帝亲自带中路军,从独石口出发。三路大军约定时期,对噶尔丹进行环境夹攻。

康熙帝的中路军到了科图,遇到了敌军前锋,但东西两路还没有到达。这时候,有人传说沙俄将要出兵帮助噶尔丹。随行的一些大臣就有点恐惧起来,劝康熙帝班师回京。康熙帝气愤地说:“我这次出征,没有见到叛贼就退兵,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再说,我中路一退,叛军全力对付西路,西路不是很危险了吗?”

当下,康熙帝决定继续进兵克鲁伦河,并且派使者去见噶尔丹,告诉他康熙帝亲征的消息。噶尔丹在山头一望,看到康熙帝黄旗飘扬,军容整齐,连夜拔营撤退。康熙帝一面派兵追击,一面急忙通知西路军大将费扬古,要他们在半路上截击。

噶尔丹带兵奔走了五天五夜,到了昭莫多(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南)正好遇到费扬古军。昭莫多原是一片大树林,前面有一个开阔地带,历来是漠北的战场。费扬古按照康熙帝的部署,在小山树林茂密的地方设下埋伏,先派先锋四百人诱战,边战边退,把叛军引到预先埋伏的地方,清军先下马布战,听到号角声起,就一跃上马,占据了山顶。叛军向山顶进攻,清军从山顶放箭发枪,展开了一场激战。费扬古又派出一队人马在山下袭击叛军辎重,前后夹击。叛军死的死,降的降。最后,噶尔丹只带了几十名骑兵脱逃。

经过两次大战,噶尔丹叛乱集团土崩瓦解,康熙帝要噶尔丹投降,但是噶尔丹继续顽抗。隔了一年,康熙帝又带兵渡过黄河亲征。这时候,噶尔丹原来的根据地伊犁已经被他侄儿策妄阿那布坦占领,他的左右亲信听说清军来到,也纷纷投降,愿意做清军的向导。噶尔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之下,服毒自杀。至此,沙俄支持下的噶尔丹的民族分裂叛乱被清政府平定下去。

从此以后,清政府重新控制了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蒙古,并给当地蒙古贵族各种封号和官职,又在乌里雅苏台设立将军,统辖漠北蒙古。

康熙帝亲政诏书加图《二十四史》的685的S23897.多子非福,精心选择皇位继承人历朝历代,权力的交接都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让统治者头疼的事。对最高权力的迷恋,会让人失去理智,忘记父子兄弟的情份。如果选择的继承人是个二百五,很遗憾,这不仅是让祖宗蒙羞的事,更有可能危机到家族的统治。康熙能够在众多的儿子当中,选出雍正,从后来的历史来看,可谓是慧眼独具。从此,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逐步走向了黄金时代。

康熙一生共有35个儿子,长大成人者过半。皇二子允礽为孝诚皇后所生,因其出生后母即逝去,格外得到康熙的宠爱,未满两岁,便被康熙立为皇太子。这位皇太子在康熙的精心栽培下,能文能武,既兼通满汉文字,熟读诗书,又娴熟骑射武艺,却未有“心系天下,纯孝仁慈”的胸怀抱负,并且性格暴戾无常,行为不够检点。另外,长期的储君地位,在他周围形成了与封建绝对专制的皇权对立的“第二权力”中心。父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种种劣迹被康熙发觉后,康熙忍无可忍,于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废掉允礽。废储君事件如同一支火把,点燃起了康熙诸位皇子抢夺储位的战火。

皇长子允缇因系庶出,未被立为太子。见太子被废,以为时机已到,怂恿康熙杀掉允礽,遭到康熙的斥责。后皇三子允祉揭发允缇请喇嘛用巫术镇压太子,致使太子精神失常,康熙极为震怒斥允缇为“乱臣贼子”。允缇因此而被康熙囚禁,被开除出争储局外。清·“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皇八子允祀才具优长,在诸皇子中属于佼佼者,又能交结朝中大臣,且心有主见,所望甚高。在康熙征求大臣立新储意见时,允祀苦心经营拉拢兄弟和朝臣。这种在王公大臣中的“威望”本是允祀的优点,但因过于急躁,且与皇权会有矛盾冲突,引起了康熙的疑忌。康熙大骂允祀,亦将其囚禁。

第一次废除太子后,皇四子胤禛得到了康熙的赞赏。反对太子的皇三子允祉揭发允缇被康熙认为心术不正,皇长子怂恿康熙杀掉允礽被康熙斥为乱臣贼子,皇八子允祀积极策划储位被康熙骂为“妄蓄大志”时,只有皇四子胤禛一方面在康熙前替太子开脱,另一方面体察康熙的内心苦楚以孝诚之心宽慰了康熙。

允缇、允祉、允祀的所作所为使康熙对废太子之事颇觉后悔,终于在太子被废三个月后,借允祉揭发皇长子用妖术镇压以致太子行为不正常为由,于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复立允礽为太子。太子复立后,未改前愆,终被康熙于五十一年九月第二次废除。此后,康熙心力交瘁,一直到死,未再立太子,而争夺储君的斗争却越演越烈。

康熙晚年,皇十四子成了皇位继承的最大可能者,十四子与皇四子胤禛同母,但却与皇八子允祀交好。他既是一员“良将”,有“带兵才能(康熙语)”又聪明绝顶,“才德双全”(允祀语)。恰逢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准噶尔进兵侵扰西藏。31岁的十四子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主持西北军务。此次任命,使朝廷大臣及外省都抚认定十四子乃康熙晚年属命之人。

康熙晚年由于太子废废立立而引起的皇子夺嫡之争,由开始的各树党羽,招罗大臣至此已演变成两大集团。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四子是最有希望的一个集团。其领袖也因前期允祀被康熙疑忌而转为康熙最相信的皇十四子。另一集团则有皇四子胤禛与皇十三子。似乎势单力孤,但皇四子的韬略显然优于前一集团,其争夺皇位的计划一直都在暗中进行着。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戌(晚上7—9点)时,康熙病逝于北京西郊畅春园。死前传位于四皇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雍正继承父业,有所成就,作为康熙的继承人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

康熙窑五彩镂空香薰加图《二十四史》的685的S2387雍正(1722—1735)在位,名爱新觉罗·胤禛,庙号世宗。

胤禛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康熙废除太子后,胤禛继承皇位,改元雍正。胤禛诚信佛教,工于心计,性格刚毅,处事果断。在位期间严整吏治,清查亏空,并对满清的赋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虽在位仅十三年,但他励精图治,力求改革,整顿吏治,清理钱粮,摊丁入地,扩大垦田,火耗归公,以银养廉,创设军机处,革除旗主,平定青海,安定西藏,改土归流,等等这些措施促进了生产发展,使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政局稳定,边疆巩固,统一增强,为乾隆创建“大清全盛之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雍正是清朝历史上一个能干的皇帝,他勤政务实的13年统治,使“康乾盛世”得以维持和发展。即位之初的清皇朝实际上已浮现官僚组织膨大腐败,农民生活水平恶化的危机,由于雍正即位时正处于精神与人格上的成熟阶段(45岁),因此得以精准地分析问题并有魄力地作出应对。他的改革同时包含了力行整顿与和现实的妥协(如火耗归公与养廉银)清朝得以建立起一套继续运行百年以上仍大致有效的统治体制,而未沦为“立国百年而亡”的异族王朝,仍应归功于雍正一朝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