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雨果创作出不朽巨著的故事
32169700000014

第14章 完成了长篇巨著

年少的雨果攀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从1829年起,他在青年作家中已经占据了不容置疑的巨匠的地位。经济状况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很多出版商争抢着出版他的诗集,当时他要写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还只是一个打算,就已经有出版商愿意付出7200法郎作为订金了。

《欧那尼》初演的成功把雨果的事业推向了峰巅。然后,出版商的行为却让他又跌到了低谷。

原来在雨果去剧院的时候,一位叫戈斯兰的书店老板来拜访过他。他想买雨果的剧本。因为那天客人很多,阿黛尔又不认识戈斯兰,因此没有跟他说话。后来有人问起剧本将由何人出版,雨果太太匆匆地把出卖经过说了一遍,戈斯兰一听便恼怒地走了。

事后,戈斯兰给雨果写信,说雨果太太怠慢了他。为了报复,他便要求雨果如期履行合同书。原来雨果曾和他签过合同,把两部小说的版权卖给他。《巴黎圣母院》便是其中的一部。合同规定的交稿日期是1829年4月。

但是,当时雨果因为忙于剧本的创作没有动笔写这部书,而戈斯兰也从未催促过他,现在却要逼他马上交稿了。雨果没法,只得托人与他商量,最后达成协议,多给雨果五个半月的时间,到1831年2月1日一定要交书,否则退一星期罚款1000法郎。

已经没有任何退路。雨果买了一瓶墨水,用灰色粗毛线织了一件毛衣把自己从头到脚裹了起来,将礼服锁进了衣柜,决心不受晚会的诱惑。他完全沉浸在那部像地狱一般阴森的长篇小说中去了。

到1月14日,他用最后一滴墨水写了最后一行文字,终于完成了这部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因为这个缘故,他曾想把小说改名为《一瓶黑水的内涵》,后来这个名字被另外一个作家要了去,他用这个名字发表了一些小说。

其实,为了这部小说,雨果已经整整构思了三年,读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考察了路易十一时代巴黎古老建筑残留的遗迹。小说应该表现的意旨和小说中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已经活在他心中。因此,当他拿起笔时,只是把他们从肺腑中喷发出来罢了。

《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雨果第一部具有重大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长篇小说。

小说的背景是15世纪的巴黎。当时正逢1月6日的宗教主显节和愚人节。人们聚集在巴黎圣母院前的广场上观看宗教剧,竞选愚人之王。美丽的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则牵着一头洁白的小羊在广场上作马戏表演。

谁也不知道在这喧嚣热闹、情调奇特的中世纪生活场景中正在酝酿着一个悲惨可怕、震撼人心的悲剧。这一年的愚人之王是一个又聋又哑、长相丑陋的畸形人卡西莫多。他是一个弃儿,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收养了他。

狂欢游行之后,人群渐渐散去。当爱斯美拉达牵着羊准备回家时,从小巷里突然窜出一个人,背起她就跑。爱斯美拉达高声呼救,国王的弓箭队队长弗比斯正好带着一队人马巡逻到这里,成了她的意外救星。抢劫少女的强盗被抓住了,他不是别人,正是丑人卡西莫多。

唆使卡西莫多抢劫爱斯美拉达的是他的养父克洛德。克洛德曾是一个善良、渴求知识的年轻人,然而他所信奉的宗教教条却把他变成了一个阴险、狠毒、人格分裂的人。

他为爱斯美拉达的美丽所吸引,但是他的身份决定了他不可能通过正常的方式去追求她,更可悲的是宗教禁欲主义使他在内心深处往往把这种正常的对异性的爱视为恶,谴责自己因此而荒弃了多少德行。由于长期实行自我压抑,因此当这种爱一旦到来时便显得分外强烈。于是他最终采取了最卑鄙的手段来达到目的。

爱斯美拉达曾是一个被人置换的女婴,很小就离开了母亲,生活在吉卜赛人中间。15世纪的巴黎,乞丐成群,雨果以他丰富的想像力虚构了一个神奇的乞丐王国。爱斯美拉达便是这个王国的一员。

当爱斯美拉达回到家时,发现许多妇女正围着一个青年男子。原来他就是那个编演宗教剧的青年甘果瓦,狂欢活动结束后他在街道纵横的巴黎街头迷了路,误入了乞丐王国。

根据乞丐王国的奇特的法律,他必须被处死,除非有一个女公民愿意要他做丈夫。围着他的妇女谁也看不中他,爱斯美拉达却把甘果瓦从死亡的边缘救了出来。

乞丐王拿一个瓦罐摔在地上,瓦罐碎成四片。这就是说爱斯美拉达可以与甘果瓦一起做四年的夫妻。其实爱斯美拉达一点也不想与甘果瓦生活在一起,她只是不愿眼看他白白地死掉罢了。在她心中已经有了她爱慕的白马王子,那就是英俊高大的弗比斯。

第二天,爱斯美拉达又牵着小羊去圣母院前的广场了。她看到烈日当空,被鞭打得遍体鳞伤的卡西莫多被绑在高台上示众。他不断地叫着:“水,水。”

可是围观的人谁也没有理睬他。善良的爱斯美拉达大步走上高台,用水壶喂卡西莫多喝水,这水似甘露滋润了卡西莫多那干涸的心田。使这颗因长期受歧视而变得僵硬的心软化了,复苏了。他抬头望着爱斯美拉达那秀美的脸,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美……美……”的赞叹。

轻浮的弗比斯在街头遇见爱斯美拉达,便邀她去小饭店幽会。克洛德跟踪而至,他很妒嫉弗比斯,于是便拔出短刀向弗比斯刺去。克洛德逃走了,而爱斯美拉达却被当做嫌疑犯抓了起来。

法庭不问青红皂白,对爱斯美拉达严刑拷打,迫使她承认了强加于她的罪名,随后她便被处以绞刑。行刑的那天卡西莫多单枪匹马,冲进行刑队,抢了爱斯美拉达就跑,因为巴黎圣母院是圣地,军队不能入内,因此卡西莫多便把爱斯美拉达安置在巴黎圣母院中。

乞丐王不知内情,以为爱斯美拉达被幽禁起来了,于是就带领着浩浩荡荡的乞丐军队,前来攻打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也不知内情,独自一人坚守城门,迎战千军万马。

克洛德让甘果瓦出面,把爱斯美拉达骗出了巴黎圣母院。他指着耸立在不远处的绞架,要爱斯美拉达在绞架和他之间选择一个,爱斯美拉达宁死不从。于是克洛德便去叫军队了,他不愿意让爱斯美拉达活着与别人结合。

克洛德把爱斯美拉达交给一个苦修的老妇人。这个人的女儿被吉卜赛人偷走了,所以她最憎恨吉卜赛人。在拉扯中,她发现了爱斯美拉达挂在脖子上的绣花童鞋,这是她亲手绣的。这时她才知道往日她这么憎恨的吉卜赛姑娘,竟是她的亲生女儿。她想把女儿藏起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军队已经冲了进来,把高声叫着“妈妈求我”的爱斯美拉达抓走了。

爱斯美拉达终于被处死了,克洛德在高高的圣母院的钟楼上望着绞架上的爱斯美拉达,发出了阵阵狞笑。卡西莫多见了,这才明白是克洛德一手造成了爱斯美拉达的死,于是力大无穷的卡西莫多举起克洛德,把他从高高的钟楼上扔了下去。

卡西莫多后来找到了爱斯美拉达的尸体,他紧紧地抱着爱斯美拉达,绝食而死。不知过了多少年,人们在一座公墓里发现了这两具紧抱着的尸体,当人们把尸体分开时,这两具尸体立刻化为灰烬。

在雨果创作《巴黎圣母院》期间,法国爆发了一场革命,那就是发生于1830年的七月革命。

1830年7月,法国历史经历了“光荣的三天”,也就是史书上所称的“七月革命”。

这三天对于雨果来说十分重要。1830年7月28日,他与阿黛尔的第五个孩子,也是他们最后的一个孩子小阿黛尔降生了。同时,雨果的自由主义立场受到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

查理十世自己是七月革命的催生者。

波旁王朝1815年的第二次复辟,是建立在俄、普联军占领巴黎的基础上的。尽管穷兵赎武的拿破仑在国内也是一个专制的角色,但在生性傲慢的法国人心目中,仰赖外力的波旁王朝与拿破仑却人是一码事。

正因为如此,复辟后的波旁王朝国王,老迈的路易十八在位时,对国内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柔和政策。继路易十八登位的查理十世就不一样了,这个年轻气盛的国王总在思量着如何扩展自己的权力。

1830年7月,忠于波旁王朝的内阁首相波林雅克向查理十世打了一个报告,认为报刊是对政府的一种威胁,是所有弊端的渊该,是败坏民风、低毁民族精神的力量。因此,为了稳固政权,必须取缔新闻自由。

这个报告当然符合查理十世的心意。他很快就以这个报告为由头,签署了四项敕令,把资产阶级经过大革命取得的一点儿权力和自由,剥夺得一于二净。

愤怒的巴黎人走上了街头。查理十世命令军队总司令马尔蒙元帅严厉镇压。

1830年7月27日,随着马尔蒙元帅开枪命令的下达,巷战开始了。革命如火如荼地席卷了巴黎的每一条街巷。到29日,起义者已经占领了巴黎的大部分城区。

直到这个时候,傲慢的国王才发现情况不妙。他宣布解散内阁,收回敕令,但是已经晚了。当国王的三个代表宣布国王的决定时,巴黎民众的回答是:革命已经开始,必须让它完成,必须以一个更为自由的王朝取代一个过时的不可救药的王朝!

查理十世不得不宣布退位,逃往英国。历时15年的复辟王朝又一次寿终正寝了。

巷战爆发的三天,恰恰是小阿黛尔出生的前后。雨果守护着妻子,虽然没有投入巷战,但呼啸的炮火仍然使他激动不已。他在心里念叨着:看来新的共和国就要诞生了!

可以说,雨果对共和国期待已久。虽然他写过颂歌,歌颂过那个被民众反对的皇帝,还受到了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的隆重礼遇,但剧本《玛丽容》被禁演的经历却使他对波旁王朝不能不心冷。

因此,他对革命一点也不害怕。他没有投入街垒的巷战,但那些在街垒与王朝拼杀的战士,正是高喊着“向夏多布里昂致敬”他一块儿完成法兰西文学革命的青年朋友。

共和国的三色旗刚在巴黎重新升起,年轻的诗人就以极大的热情与真诚,写出了他的新的颂歌《致年轻的法兰西》:

弟兄们啊,你们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

用月季和桂冠把胜利装饰起来,

同时对死去的人们要深深一拜。

英勇无畏的青春是美好的,

人们将羡慕战旗已经织就,

奥斯特里茨!

骄傲吧!你们有如父兄一样豪迈!

他们在战争中争取到了胜利,

在生活的阳光下你们从坟墓中夺了回来。

为了下一代的幸福,七月革命赠送给你们的,

是烧毁巴士底狱的三天,那样的日子,

父老们才有过一天。

雨果的诚挚与热情感动了年轻的法兰西。他申请参加国民自卫军的要求被批准了,被编人一军团四营,职务是纪律委员会文书。这个职务使他不必去值班、站岗,也使他终于可以拿起笔,书写他那部名垂千古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在这场革命中,革命人民经过三昼夜的巷战,推翻了拿破仑失败以后卷土重来的封建王朝——波旁王朝的统治。这场革命对雨果影响很大,使他充分认识到人民的伟大。在这之前,通过自己的切身遭遇,雨果已经对波旁王朝非常不满了。

1829年,在《玛丽容》被禁止演出时,雨果就曾愤慨地写信给朋友说:“这班审查委员们大部分都是剧作家,都是怀有私心的旧派保护者,同时也是旧制体的保护者,他们是我的对头,必要时也就是我的自然敌人。”

在七月革命的前一个月,雨果曾写过一首题为《一个行路人对一个国王的想法》。在这首诗里雨果写道:

人民走到的地方,人民到得很迟;

但是他终于到了,他已经在憎恶!

国王们,赶快!——回到当前的世纪。

离开腐朽的作风!——在这漫漫的人海里,

对潮流让步吧,否则,潮流必然淹没既往,

我们看吧,你们留恋过去必然要随过去死亡。

显然,雨果这时候已经开始离开保王党的立场。雨果的父亲曾经预言:“小孩子相信母亲,成人就相信父亲了。”意思是雨果小时候接受的是母亲的保王党观点。长大后,当他能独立思考时,一定会转而接受父亲的共和主义的。现在,他的预言果然实现了。

《巴黎圣母院》便是雨果清算自己早年的保王主义思想,由保守派转向民主派的标志。

在《巴黎圣母院》里,雨果通过爱斯美拉达的冤案,把封建统治的黑暗与残暴非常突出地表现出来。

作者在小说中称法官为“黑猫”,法庭记录为“野猪”,皇家律师为“鳄鱼”,显示了整个封建司法机构的野蛮、残忍和愚昧。他们依据封建迷信把爱斯美拉达诬为女巫、杀人犯,她要抗辩,说出真情,招来的却是酷刑。

因此,小说中一个人物称法院开庭就是“法官们吃人肉”,爱斯美拉达自己的感觉是“这里真是地狱”。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爱斯美拉达被屈打成招后,还要付给宫府三个金里尔作为招认费。

类似这种辛辣的讽刺在法庭对卡西莫多的审判中也表现得很明显。负责审问的检查官是个聋子,被审问的卡西莫多也是个聋子,结果审问便成了一场滑稽剧。

雨果在写作《巴黎圣母院》前后,对英国浪漫主义作家司各特的小说很感兴趣。司各特喜欢在一种真实的历史背景中来展现他那些虚构的故事,因此他的小说中有虚构的人物,也有历史人物。

司各特的这种写法后来为许多作家所采用,因此他获得了“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的称号。

《巴黎圣母院》也有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这种背景主要是通过小说中的国王路易十一表现出来的。在雨果的笔下这个瘦小病弱的国王身穿普通市民的服装,头上戴着用最坏的黑布缝成的旧而脏的帽子。

他紧紧控制着他的国家和宫廷。王朝的每一笔开支、每一分钱的支出,他都要亲自过目,每一个案件他都要过问。

他很少来巴黎、来时也只作短暂的停留,因为他觉得他周围的暗门、绞架和卫队都还不够多。

到了巴黎他也只是到巴士底监狱的祈祷室去安息,因为它比卢浮宫坚固。在这个人物身上作家写出了法王路易·菲利普吝啬、胆小的特点。

中世纪封建政权对人民进行精神统治的工具是教会,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对教会的揭露也是极为深刻的。副主教克洛德便是教会恶势力的代表。他犹如黑夜里的一个魔鬼,严密监视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不断地散布迷信,掀起宗教狂热,伙同皇家检查官制造所谓的巫术案,残害良民百姓。同时他本人又是宗教教条的受害者。

宗教禁欲主义不但没有抑止他的欲望,反而使他的欲望极大地膨胀了。他不但要占有美丽的女人,还要占有金子。他躲在阴暗的房间里,苦心研究着炼金术,他幻想着,有一天他拣出了金子,那么法兰西的国王就将是克洛德而不是路易了。正是在这种毫无价值的活动中他白白地耗费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虚掷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在艺术上,《巴黎圣母院》犹如一幅色彩斑调的油画,这幅画的各个局部是用反差非常大的色彩描绘出来的,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雨果对古典主义割裂美和丑、高雅和鄙俗的做法非常不满。古典主义认为悲剧所表现的一切应该是高雅的、美的,而喜剧则可以表现滑稽、丑怪的东西。雨果认为,这种做法,不仅背离了生活真实,而且影响了审美效果。

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写道:

古代庄严地散布在一切文学上的普遍的美,不无单调之感;同样的印象老是重复,时间一久,也会使人厌倦。崇高与崇高艰难产生对照,于是人们就需要对一切都休息一下,甚至对美也是如此。

相反,滑稽丑怪却似乎是一段稍息的时间,一种比较的对象,一个出发点,从这里我们带着一种更新鲜更敏锐的感觉朝着美上升。鲤鱼衬托出水仙;地底的小神使天使显得更美。

在《巴黎圣母院》里雨果便尝试使用了这种美丑对照的表现手法。小说中的加西莫多是一个极丑的人,看上去像一个被打碎了而没有拼装好的巨人:“巨大的头颅上长满了红色的头发,两个肩膀之间隆起着一个驼背,两条腿像两把相连的镰刀,两脚肥大,两手粗壮。他的脸也是极丑的,鼻子呈四面体形,嘴像马蹄,猪鬃似的赤红色的眉毛下面只有一只小小的左眼,左眼完全被一个大瘤遮住了。他的牙齿如破旧的城墙一样参差不齐,一颗牙齿如象牙似地从嘴唇上伸出来。当他出现的时候,他是个驼背,当他走路的时候,他是个跛子;当他看着你的时候,他是个独眼;当你要跟他讲话的时候,他是个哑巴。”

这就是加西莫多,一个全身没有一处正常的残废人,一个丑得无法再丑的畸形者。

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爱斯美拉达,则是一个美得令人目眩的姑娘。她个儿不高,但她那优美的身材看起来是那样细长,她的皮肤略带棕色,在阳光下呈淡金色。她能歌善舞,当她伴着鼓声急速旋转时,那一次又一次从人们面前一晃而过的脸,那一闪一闪的黑眼睛,那随风飘逸的长发,那灵巧的舞步,常常使人不能一下子断定她究竟是人,是仙,还是天使。

当她被法比叫到他的未婚妻家里时,在那个装饰华丽的房间里,置身在一群装扮入时、容貌秀丽的贵族姑娘中间,她仿佛是谁在大白天带进阴暗里的一个火把,一切美丽的东西都因她的到来而黯然失色了,以至每一个姑娘都觉得在这个吉卜赛女郎的美丽中受到一种伤害。

雨果这样安排小说的男女主角不是偶然的,他所追求的正是这种极美与极丑间的强烈对比,这种外貌上的明显对比赋予小说以一种新奇的浪漫色彩,使这个单恋的故事显得非同寻常。

除了这种外貌的对比之下,在小说中还有一种内在心灵的对比。爱斯美拉达是善良的,她曾经两次救助别人,而与她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克洛德,他曾经两次置人于死地。

小说中三个男子都爱着爱斯美拉达,法比的爱是肤浅的,克洛德的爱是自私的,而加西莫多的爱则是既高尚又深沉的。以恶作善的陪衬,善显得分外光彩夺目,而善行与败德相间,则大大地增加了小说的丰富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这便是雨果所追求的效果。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个所谓有教养、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舍己为人的美德。小说中巴黎流浪人为救出爱斯梅拉达攻打圣母院的场面,悲壮、激烈、慷慨、惊心动魄。

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这部小说最明显的标志之一,是雨果把善恶美丑做了鲜明的对比。但这种对照却不是按传统的方式把美与善,丑与恶分别集中在两类不同的人物身上,或是根本回避丑怪的一面,而是让他们互相交错:外表美好的,其内心未必善良;外表丑陋的,其内心未必不美,未必不善。

《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就是为了叙说“命运”一语而写作的。

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雨果寻求的是命运的真实内涵。无论是克洛德,还是卡西莫多,他们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人,他们内心的分裂、冲突,反映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求知之间,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着的脆弱个人之间的分裂、冲突,终于导致悲剧中一切人物统统死光的惨烈结局。

在这部巨著中看见的命运,就是在特定环境即中世纪的法国首都,愚昧迷信、野蛮统治猖獗的那个社会之中,发挥其横扫一切的威力。

《巴黎圣母院》作为一部浪漫主义代表作,正是由于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画中世纪的法国社会真实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据动人的情节发展,凝聚、精炼在这部名著中而呈现出它们的生动面貌和丰富蕴涵,赢得了继《欧那尼》之后浪漫主义打破古典主义死板桎梏的又一胜利。

小说《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

小说中的反叛者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克洛德和贵族军人弗比斯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

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它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

小说的发表,使雨果的名声更加远扬。

巴黎又一次轰动了,好评如潮。自由主义的首领人物拉马丁评论说道:“这是一部宏伟的创作,史前大洪水时代的巨石。这是长篇小说中的莎士比亚,中世纪的史诗。”

著名评论家戈第埃则盛赞小说有“花岗岩般的风格”,“有如中世纪教堂一样不可摧毁”。

这种评价应该说是中肯的,实事求是的。更有意思的是,雨果对于巴黎圣母院这座中世纪教堂的生动描写,对法国的建筑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法国艺术审美领域一场真正的革命。

《巴黎圣母院》使29岁的雨果当之无愧地进入了全世界一流作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