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是指由人工制造出来的,并由电脑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模拟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与空间技术、能源技术并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也被认为是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之一。
人工智能的传说可以追溯到古埃及,但随着20世纪以来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不再是传说,人们已最终可以创造出机器智能。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1956年达特茅斯大学学会上提出的,从那以后,研究者们发展了众多理论和原理,人工智能的概念也随之扩展,科学对其的研究也开始快速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工智能前进的脚步更为迅速,已经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最活跃、最有成效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是一种具有特定领域内大量知识与经验的程序系统,能解决人类专家所解决的问题,而且能帮助人类专家发现推理过程中出现的差错。在人工智能被引入了市场领域后,更显示出了强大的实用价值。杜邦、通用汽车公司和波音公司都大量依赖人工智能系统。人们开始感受到电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
人工智能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对人工智能的讨论也出现了“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的说法。
持强人工智能观点的人认为,有一天人类有可能制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并且,这样的机器能将被认为是有知觉的,有自我意识的。而持弱人工智能观点的人认为,不可能制造出能真正地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这些机器只不过看起来像是智能的,但是并不真正拥有智能,也不会有自主意识。
其实,早在1941年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就已经在思考人工智能在未来的智慧程度能否达到人类的智慧水平,以及未来的人类如何与人工智能相处。并且还在他的作品《Runaround》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大定律”,即:(1)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看到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2)在不违反第一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绝对服从人类给予的任何命令;(3)在不违反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尽力保护自己。阿西莫夫希望用这样的定律来规范人工智能机器人。这虽然只是科幻小说中的假象,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电脑的飞速发展,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小说引起了更多人的思考,当人工智能有了人类大脑的推理能力、感知能力以及自我意识,那时的世界会怎样?未来的世界和人类会被机器人所控制吗?
有的哲学家提出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更不会超过人的智能;人工智能只是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而人类智能主要是生理和心理的过程;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而且人工智能没有人类的意识所特有的创造能力。
但是在1997年5月11日,人与电脑之间进行的国际象棋挑战赛中,机器人“深蓝”在正常时限的比赛中首次击败了排名世界第一的棋手——加里·卡斯帕罗夫时,人们开始感受到了人类的智慧尊严受到人工智能的强力挑战。正如最早提出“强人工智能”的科学家约翰·希尔勒所说:“电脑不仅是用来研究人的思维的一种工具,只要运行适当的程序,电脑本身就是有思维的。”
人工智能不仅仅是逻辑思维与模仿,科学家们对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研究得越多,他们越加肯定:情感是智能的一部分,而不是与智能相分离的。因此人工智能领域的下一个突破可能不仅在于赋予计算机更多的逻辑推理能力,而且还要赋予它情感能力。许多科学家断言,机器的智能会迅速超过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霍金的智能之和。有的科学家认为用克隆技术复制智能比制造人工智能要有效而且容易得多,但是未来学家们预言,总有一天,人类所能做的大多数事情,电脑会做得更好。
虽然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相对人们的期望与想象的还有差距,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电脑的发展,都已经为人们展现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因此,无论在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达到人类智慧水平甚至超越人脑,它带给人类乃至这个世界的都将是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
美国人工智能专家曾大胆预测:未来地球上将有两种聪明的物种同时存在,人类将不再是万物之灵,机器人将具有人类的意识、情绪和欲望,电脑智能将比人脑高出1万倍。在2045年之前,人类跟机器会融合成一体。
当机器人真的被赋予了人类式的情感和意志,它将像人类一样,具备各方面的人性特征:创造性的思维、独立的思考与决策、自觉性的行为及各种人情世故,面对与人类一样有人格自尊的机器人,人类该如何以待?机器人是不是也该像我们一样拥有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权利,谋求政治上的自由和平等?它们会不会凭借自身强大的功能揭竿而起,来一场人工智能的反叛以摆脱人类的控制?一手缔造了机器人神话的人类,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未来的机器人时代?
科技的发展给了人类无穷的想象空间,其实这些场景在各种科幻作品,尤其是电影中已经常可见。这些影片中不仅演出了对未来的畅想,更表达了人类对自身的反思。
《我和机器人》
影片《我和机器人》(《I,ROBOT》)是根据著名科幻小说家史萨克·阿西莫夫1950年发表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中展现的是公元2035年的世界。智能型机器人已被人类广泛利用,作为最好的生产工具和最忠实的伙伴,人类对这些能够胜任各种工作且毫无怨言的机器人充满信任。
影片《我和机器人》但机器人控制系统,巨型高智能机器人“薇琪”认为人类正在危害自身的安全:国家发动战争,人类摧残地球,而根据机器三大法则,薇琪认为机器人必须保护、拯救人类。它因此利用了上行线路来控制机器人的程序来实施“拯救计划”——不允许人类走出家门。而这种“保护”在人类看来,无疑就是“监禁”与“奴役”。
影片的最终薇琪被摧毁,“人类保护计划”的所有命令也随即终止。城市恢复了正常,机器人重新开始为人类服务。而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正是现在人们担心和热衷讨论的话题:随着科技的飞快进步,机器向智能化靠拢,人性在机器面前萎缩,甚至被它反制,人们对于那些逐步替代人类工作的电脑和机器人产生了担心,是否真的会有一天,人类会反被自己的设计所控制呢?
《人工智熊》
影片《人工智能》(A。I。)描写了人类对于电影《人工智能》机器人情感的幻想。莫妮卡·史文顿的爱子马丁因重病而离开了她,丈夫为排解她的寂寞,特意收养了一个看来与真人无异的机器人男孩——大卫,与她做伴。聪明的大卫竟然学会了人类的感情,与莫妮卡发展出亲如母子的关系。不料马丁奇迹般康复回家,重新夺回莫妮卡的爱,大卫妒意大发,与马丁争宠。莫妮卡无奈之下忍痛将大卫遗弃在野外。
大卫开始了他的寻爱历险,他一直想变成真人,获得莫妮卡的母爱。在机器舞男“乔”的帮助下,大卫进入冰河期的水底世界找寻仙女实现他的愿望。两千年后,沧海桑田,水底世界变为陆地,冰封的大卫得以复生。他终于在机器人统治的世界利用DNA技术将早已去世的莫妮卡复制出来,母子俩度过了最快乐的一天……
电影中,导演斯皮尔伯格以一个非人类为主角,讲述了一个机器男孩的心路历程。人工智能是人类科技的产品,人类一如既往地对自己的科技产品怀有敌意和偏见。虽然大卫探求与人类平等的情感的努力孜孜不懈,但最后仍以失败告终,片中包含了斯皮尔伯格对于科技如人类自身的一些反思:当科技力量已经足够强大的时候,科技是否只能为人类服务,还是能拥有和人类对等的地位?人类惧怕科技的毁灭性力量,但是毁灭人类的并不是科技而是人类对于科技的狂热与偏见。
剧终时的温情毕竟留下了一丝希望:大卫终于能与人类母亲重会共叙天伦。在未来人的世界中,人类、机器人、仙女终于平等地相处在了一起。
《机器人瓦力》
公元2700年,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地球却因污染和生活垃圾大量增加,而不再适于人类居住。人类被迫乘坐飞船离开故乡,进行一次漫长无边的宇宙之旅。临行前他们开发了名为瓦力(WALL·E,WasteAllocation Load Lifters Earth,地球废品分装员)的机器人担当清理地球垃圾的重任。
电影《机器人瓦力》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恶劣环境的侵蚀,瓦力们接连损坏、停止运动。最后只有一个仍在运行这项似乎永无止境的工作。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他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意识。他喜欢将收集来的宝贝小心翼翼藏起,喜欢收工后看看几百年前的歌舞片,此外他还有一只蟑螂朋友做伴。直到有一天,一艘来自宇宙的飞船打破了他一成不变的生活。瓦力遇见了前来地球探寻生命体的伊娃,并爱上了这个显然比自己高级许多的女机器人。追随爱人而去的它采到漂浮在太空中的城堡,发现这里的人类已经退化,他们有着肥胖的四脚和脑袋,生活在机器人给予的虚幻世界中。
这个被人类遗弃在地球上的瓦力,最终把人类从机器人给予的过度保护中唤醒了过来,让这些在椅子上生活了一辈子的人们恢复了直立行走,然后一起返回地球重建生命。
在影片中的机器人瓦力拥有丰富的内心情感:初遇伊娃时就如一个青春期的懵懂少年,向她大献殷勤,请人到家里做客却又手足无措,想方设法找些让她感兴趣的话题,献上自己的宝贝收藏以博取其欢心,偷偷地想牵人家的手却又不敢……之后瓦力又如同一位爱情坚贞的守护者,始终不渝地守护着陷入休眠的伊娃,陪着她经受风吹日晒,雨淋雷劈,甚至追随她飞向茫茫宇宙……
而反观人类却因自身的贪婪和欲望对地球环境资源严重破坏,导致人类最终走向太空的深渊。结果却被人类创造的智能机器所管制,使得人类变成了傻乎乎、胖墩墩的群体并失去了自主意识。好在最后的希望并没有破灭,在瓦力的帮助下,人类重返地球,开始了家园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