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的技巧。为人处世,惟有“方圆结合”,才能无往而不胜。因此,一个40多岁的男人应当学会方圆处世。
1.内方,但须外圆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之道,是妥妥当当处世的锦囊妙计,只有内方外圆才是为人处世之最高境界。
“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个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人所左右。“圆”,圆滑世故,指一个人做人做事态度不鲜明,八面玲珑,永远让人琢磨不透。
商界有巨富,官场有首脑,世外有高人,情场有老手。他们的成功要诀就是精通了何时何事可“方”,何时何事可“圆”的为人处世技巧。40多岁的男人,只有学会了内方外圆的为人处世艺术,才能使自己更容易走向成功。
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无论是在商界、官场,还是交友、情爱、为职等等,都需要掌握“方圆”的技巧,才能无往不胜。
现实生活中,在学校成绩一流的,进入社会却成了打工的;在学校成绩二流的,进入社会却当了老板。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成绩一流的同学过分专心于专业知识,忽略了做人的“圆”;而成绩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学却在与人交往中掌握了处世的原则。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
有方无圆,则性情太刚,太刚则易折,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愤世嫉俗,牢骚满腹,自命不凡却又处处碰壁;遇挫折缺少变通,很容易歇斯底里,自暴自弃,将自己推向极端。有圆无方,则谓之太柔。太柔之人缺筋骨,乏魄力,少大志,在生活中难以有大作为。所以方圆相生才是为人处世之本。
总之,40多岁的男人只有运用“方圆”之道,才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无论是趋进,还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不为世俗的眼光和评论所左右。
真正懂得“方圆”之道的男人,既有勇猛斗士的武力,又有沉静蕴慧的平和。他行动时干练、迅捷,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
因此说,对于40多岁的男人来说,必须懂得:人生不能没有方,但不可太迂;人生不能没有圆,但不可太滑。“方”而有度,“圆”而有限,才能存乎一心,游刃有余。
2.诚实,但不要太老实
诚实正直的品质如同沙漠中的泉水,黑暗中的灯火,对于40多岁的男人的为人处世,可谓弥足珍贵。人与人的交往中,一切的虚情假意、曲意奉承总会有被揭穿的一天。
人要了解他人、褒贬他人是容易的,若要真正了解自己、正视自己却十分困难。要打扮、粉饰自己的外貌是容易的,但要做到事事都无愧于心并不容易。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做到以诚待人,要对人真诚,不要用欺骗的方法来与人相处。
世界上假的东西太多,它们在一时间也确实蒙蔽了不少人。但假的终究是假的,经不起真实的考验。我们在生活中,靠欺骗手段可能会赢得别人一时的尊重与信任,但远不如诚实更有用。
日本山一证券公司的创业者、小池银行和东京煤气公司董事长小池,就是靠诚实的品德走向成功的。小池曾替一家机器制造公司当推销员,有一个时期他推销机器非常顺利,在半个月内就跟33位顾客签了约。但很快他发现了他卖的机器比其他公司出产的同样性能的机器要来得贵。他认为,跟他订约的客户一旦知道会被当成冤大头而感到难受。于是,大感不安的小池立即带上订约书和定金,整整花了三天的时间,逐家逐户地去一一拜访,老老实实地向他们说明情况,并请顾客废弃契约。这种诚实的做法使每一个订户都深受感动,结果不仅33人之中没有一个跟小池废约,反而加深了对小池的信赖和敬佩之心。
当消息传开后,人们知道小池经商诚实,纷纷前来他的商店购买东西,或是向他订购机器,他很快便成了有钱人,不久就创立了山一证券公司。这位出身贫寒的小池成为大企业家之后说:“做生意成功的首要条件是诚实,诚实就像是树木的根,如果没有根,树木就别想有生命了。”
做生意是这样,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作为一名40多岁的男人,即使做不到完全的大公无私,也不能时时处处光想到自己,更不能把利己的动机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
然而,有不少人把诚实正直这些优秀品质和处世原则贬为不屑一提的东西,甚至认为诚实就是傻,诚实之人就是傻子,混不开,吃不香,似乎只有“又厚又黑”才能成功。
国外某大公司公开招聘副经理,总经理一见到应聘者,就马上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大喜地说道:“上个月我在高速公路旁出了车祸,幸好您救了我。等我清醒时,您已经走了。今天,我一定要好好谢谢您!”应聘者之一汤姆瞪大双眼,不得其解,但是仍然回答说:“抱歉,恐怕您弄错了。”总经理很不高兴地说:“难道我蠢得连恩人都记不住吗?”汤姆仍然正色答道:“很抱歉,那确实不是我。”回到家以后,他想这次肯定落选了。没想到第二天公司居然通知他去上班。后来,总经理才告诉他,根本就没有车祸那回事,可悲的是那么多的候选人中只有汤姆是诚实的。这位总经理如此考察人,真是煞费苦心。但他遵循了一个基本原则,即诚实正直是良好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的保障。
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先生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也会了解的。”他还说:“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而容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不会对你怎么样的。”
我们把诚实的人一般叫做老实人。老实人说话、办事都非常实在,很少有欺瞒之心,更没有骗人、害人的想法。虽然他们有时也因不分时间、地点和对象而诚实得过了头,并因此为自己惹来不少的麻烦。但总的来说,诚实仍是老实人不应放弃的一大优势。从长远和全局的观点来看,诚实并不会使老实人吃亏。
因此说,40多岁的男人应该懂得,真诚待人,恪守信义是赢得人心,产生亲和力的道德基石。恪守诚信,在激烈的竞争中就会处于不败之地。
3.高明,但不可太精明
40多岁的男人,已过不惑之年,对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是“世事洞明”了。所以40多岁的男人理应具有高明的处世能力。不过我们同时也应懂得,处世高明,但不可太精明。
何谓“高明”?何谓“精明”?
高明就是站得高,看得远,能够见人之所未见,窥一斑而知全豹。由于目光长远,能够防患于未然,放长线钓大鱼,最终赢得全局的胜利。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是高明;锱铢必较,斤斤计较,只争目前一时之利,不是高明。这充其量不过是“精明”。精明之人,事事争先,处处出头,抓了芝麻,丢了西瓜,看似比别人聪明,但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常常是引火烧身,招灾致祸。
真正高明者,外愚内智,大智若愚,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他们善于藏锋露拙,匿锐示弱;他们能够居安思危,避招风雨;正如一首歌中所唱,他们善于“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处世过程中,能够处处留有余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境。
外智者,工于计巧,惯于矫饰,喜好张扬,事事计较,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儿亏。内智者,外为糊涂之状,不善斤斤计较,事事算大不算小,达观、大度、不拘小节。
明代时,况钟最初以小吏的低微身份追随尚书吕震左右。况钟虽是小吏,但头脑精明,办事忠诚,吕震十分欣赏他的才华,推荐他当主管,升郎中,最后出任苏州知府。
初到苏州,况钟假装对政务一窍不通,凡事问这问那。府里的小吏们怀抱公文,个个围着况钟转悠,请他批示。况钟佯装不知,瞻前顾后地询问小吏,小吏说可行就批准,小吏说不行就批不准,一切听从部属的安排。这样一来,许多官吏乐得手舞足蹈,个个眉开眼笑,说况钟是个大笨蛋。
过了三天,况钟召集全府上下官员,一改往日温柔愚笨之态,大声责骂道:“你们这些人中,有许多奸佞之徒,某某事可行,他却阻止我去办;某某事不可行,他则怂恿我,以为我是个糊涂虫,耍弄我,实在太可恶了!”况钟下令,将其中的几个小吏捆绑起来一顿狠揍,鞭挞后扔到街上。
此举使余下几个部属胆战心惊,原来知府大人心里明亮着呢!所有部属一改拖拉、懒散的样子,积极地工作,从此苏州得到大治,百姓安居乐业。
人生当学大聪明,当有大智慧。精明外露者常常外强中干,而面如止水者常是睿智超人。
大部分40多岁的男人都拥有坚定的信念。那些掌握着成功的主动权的男人,他们在面对困难和失败时从不气馁,有着不畏艰难奋斗到底的坚强意志,同时,信念坚定的男人也是恪守生活信条的人。
有一位男人把不迟到、不缺勤作为自己的生活信念。20年来,他除了结婚和天灾人祸之外,从未迟到过一次,也未缺过一次勤,始终不移地贯彻自己的生活信条。他曾说过下面的一席话:
“我从未认真地考虑过什么生活信条,只是持有一种不耍滑、不偷懒、绝不旷工迟到的信念。开始倒也不觉怎样,只是时间一长便发展为一种类似于信条的信念了。我立下了誓言,工作中一定要埋头苦干,一定要不迟到,出满勤。然而,在立下这种誓言之后,我才真正地认识到要做到这一点是多么不容易呀!它不仅需要健康的体魄,还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家庭环境。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就难以忍受各种繁重工作带来的劳累,就不得不休息;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就会缺少工作的情趣,最后便难以保证自己不迟到、不旷工;如果没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环境,你谈东,他道西,常为一些油盐酱醋、鸡毛蒜皮的小事争执不休,也势必影响工作情绪。鉴于这一点,我便非常注重平时的身体锻炼,注重搞好自己和他人、自己和家人的关系。这些问题看上去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就不那么简单了。20多年来,我为此究竟花费了多少心血和代价,惟有我自己心里最清楚。”
是的,贯彻生活信条的确是一种非常艰难的事情。但是,有毅力的男人都能凭着坚定的信念坚持下去,都能培养出自己的个性,加速自身的成长,所以他们得到了人们的信赖,显示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常常有男人这样想:为什么别人都有魅力,而我却没有呢?打开电视,翻阅报纸,或是走出家门,十个男人碰到九个都比我成功,比我有魅力。
所以,40多岁的男人,不要事事争刚强,招招显示出自己的聪明来。而是应该能够超乎常人地处理“愚”和“智”之间的关系,寓智于愚,外愚内智,似愚实智。
4.忍让,但不可软弱
处世要忍,但必须忍让有度。一味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对男人来说,显然是胆小怯懦的表现。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男人决不可缩手缩脚。因此说,40多岁的男人更应懂得要有所忍,有所不忍。
男人进入40多岁,从性格上讲,已开始从轻率变为沉稳。因此,他们开始懂得处世要忍的道理。
哲学上常常把度作为质和量的统一。也就是说,在度的中间,包含了具有一定量和质的结合。在度之中,事物的性质变化于一定的范围之内,不会出现根本性的变化。而一旦超出了这个度,事物的性质便会出现新的特点。正如水在100度之内仍然是水,可一旦烧开便变成了汽一样。在对待“忍”的问题上,也有一个度。
这即是说,在这个度之内,我们是可以忍的,也可以接受各种屈辱和不公,承担一定的痛苦和冤枉等等。但是,一旦超出了这个度,那么,便是不可接受的,也是不能再“忍”的。这个度,也就是忍的界限。
如何掌握这个度,乃是一种人生的艺术和智慧,也是真正作为“忍”的关键。
这里,很难说有什么通用的尺度和准则,更多的是随着所忍之人、所忍之事、所忍之时空的不同而变化。它要求有一种对具体环境、具体情况做出具体分析的能力。一味地,毫无界限的“忍”不能算是真正强者的“忍”,它只是一种懦弱和无能的表现,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愚蠢。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些维护封建专制的没落文化总是告诫人们要“忍”,以此来尽忠、报恩等等。这便是一种不讲界限的“忍”,一种愚“忍”。
为了帮助40多岁的男人较好地掌握这种“忍”之度,这里也不妨粗略地提出几个参照性的原则,供诸位参考。
(1)事不过三
所谓“事不过三”,说的是人们对同一对象的“忍”,可以是一次、两次,但决不可一退再让。忍让到一定份上,必须有所表示,使对方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退让不是一种害怕和无能,而只是出于一种礼貌或尊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一些不识好歹的人,他们为所欲为,得寸进尺,把同事及其他人的忍让当成是好欺负,可以占便宜,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步步紧逼。对待这种人,在经过几次忍让之后,看清了其真面目,则不应再忍让下去,可以适当地给对方一点颜色看看,并通过正当的方式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权利。这样,使对方认识到自己的不是。当然,这种晓之以利害的方式和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对方了解自己真正的态度。这便是可以参照的一条原则。
(2)转化原则
所谓“转化原则”,指的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些事情随着自己本身的发展,或者是外部条件的变化,会不断地转化,从一种性质变为另一种性质,而这种转化也是我们掌握忍之度的重要参照原则。
有些人在侵犯别人的某种利益和权限之后,由于对方采取了“忍”的态度,使之得逞。可是,这种人在得逞之后,发现了新的目标、新的利益,从而刺激了其利欲,以至于使原来的行为转化为另一种难以接受的事情。这时,作为当事人,便不能自然保持一种“忍”的态度,而必须随着事物性质的变化而毅然决然地予以反击和抵抗。例如,有些罪犯在打家劫舍的时候,起初目的只在于一些金银财宝,但后来发现男主人还有一位非常漂亮的妻子,便顿生邪念,企图强暴。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只是出于不愿为一些身外之物而惹来性命之忧,而克制了自己抵抗。如今事情已经不是一种身外之物了,而是自己的爱妻了,便不可再行“忍”让了。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之所以会这样,就在于那些不识好歹的人常常会由于得到某些不公正的利益之后,使自己的行为在一种恶性膨胀了的邪念的驱动下,由一般的越轨而发展为犯罪。如果是这样,我们便不可再一味地“忍”下去了。
(3)忍无可忍时则不忍
这里的“忍无可忍”,说的是,有时尽管在同一事件中,人们起初还比较客气,谦逊地做出一些必要的忍让,但由于对方实在是过于无礼,而且行为方式和欲望令人发指,实在是难以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便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忍无可忍”了。此时此刻,便不应再行“忍”下去,而可以有所表示。
忍无可忍的情况通常出现在一些公共场合之中。有些人以为别人也不认识自己,而且以后彼此间很难还会有相遇在一块儿的时候,因而处于一种匿名者的状态中。这样一种状态往往使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过去所承担的某些义务和责任,也会不同程度地放松良心对自己的约束,因而发生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过分的行为举止。例如,在火车上、在公园里、在公共汽车里等等。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这种公共场合中,有些人也常常抱着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尽量少惹麻烦的心理,对于一些过分的、带有侵略性的行为持“忍”的态度。
这样,一方是咄咄逼人,另一方却又是息事宁人,很容易造成一种有利于某些人不断膨胀其侵犯心理的环境和条件。但是,也恰恰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有些人肆无忌惮地一意孤行,也很容易地把人们逼到一种“绝境”,以至于产生了一种忍无可忍的心理。
当然,这种忍无可忍是很有弹性的,它需要更多地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反应。
忍是有界限的,在界限中的“忍”是强大的、有力的,在这个界限之外的“忍”便是软弱的、无力的。只有掌握了这个界限,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忍”。
因此,一方面男人要谨记“小不忍则乱大谋”,同时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不要一味迁就别人,“该出手时就出手”。
5.避实就虚,圆滑处世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避实击虚,以诈制诈,以奸制奸,也是圆滑处世的手段之一。对于一个做事力求光明正大的男人来说,这表面上看来好像有点不清不白,但是如果确实能够用这些方法来对付商场交际中遇到的奸诈之辈,定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
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英国商人威尔斯向香港茂隆皮箱行订购了3000只皮箱,价值为20万港元。双方签订的合同明确规定,全部货物要在一个月之内交清,若逾期不能按质按量交货,那么卖方需赔偿英商损失费10万元港元。
一个月内,茂隆皮箱行经理冯灿如期向英商交货。然而威尔斯却大言不惭地说,皮箱夹层使用了木板,因此这批货不是皮箱,要求茂隆重做“真正的皮箱”。显然,此时再去做“真正的皮箱”为时已晚,原来制做的皮箱不但要积压下大部分资金,还要凭白无故地赔偿10万元损失费给英商。冯灿经理怒不可遏,但面对威尔斯的泼皮无赖行径却又可无奈何,多次交涉无效之后,双方只能诉诸公堂,以求一个公断。
法庭开庭审理之后,港英法院却有意偏袒威尔斯,好像冯灿经理已经“犯下”诈骗罪。这时,冯灿委托的律师罗锦文不慌不忙地站起来,冷静地面对着强词夺理、气焰嚣张的奸商和貌似公正、心怀私意的法官,随手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只英国伦敦制作的大号金怀表,高声问法官:
“法官先生,请问这是什么表?”
法官神气地说:“这是大英帝国的名牌金表,可是,先生,我提醒你一下,这金表与本案毫无关系!”
“有关系!”罗锦文高举金表,继续向法庭上的人大声说道:“这是一块金表,尊敬的法官已有定论,恐怕没有人表示异议了吧?但是,我要问一下,这块金表除了黄金之外是不是就没有其他的成分?这块金表除了表壳镀了少量黄金之外,内部机件都是金制的吗?”
法官和威尔斯这才发觉中了“埋伏”,但为时已晚,自己言之确凿的回答早已成为对方最有利、最无可辩驳的证据。在两人垂头丧气之时,罗锦文不失时机地继续说:“既然金表中的部件可以不是金子,那么,皮箱中的部件为何非要全都是皮革呢?很显然,在这个皮箱真假案中,原告威尔斯纯系无理取闹,存心敲诈而已!”
天理昭昭,众目睽睽,威尔斯理屈词穷,法庭也不得不判威尔斯诬告罪并罚款5000元港币了结此案。
如果在这个案件的审理中,罗锦文一味求理求直,只简单强调理在己方,那么双方就会相持不下,最终只能以茂隆逾期认罚。而他巧妙地避实击虚,曲迂求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敌人的弱点和心计悉数暴露出来,从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由此可见,一个男人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社交关系中稳居主动,单靠其一方行事原则的公正是不够的。在适当的时候,以圆滑的手段来处理事情,才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拿捏好和人交往的分寸
40多岁的男人在社交中,如果能有节制、有分寸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有关的事情,也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表现。下面都是我们在社交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开玩笑要有分寸
开玩笑应该注意以下分寸:
注意格调。玩笑应有利于身心健康,增进团结,摒弃低级庸俗的玩笑内容。
注意场合。正规场合一般不宜开玩笑,彼此不十分熟悉的情况不宜开玩笑。
因人而异。对性格开朗、喜欢说笑的人,开些“国际玩笑”也无妨;而对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人,一般不要过分地开玩笑。
掌握分寸。凡事有度,适度则益,过度则损。
避人忌讳。不要拿别人的生理缺陷或其它短处开玩笑。
(2)表示厌烦要适度
有的人因为种种原因,在社交场合十分明显地显示出对谈话不感兴趣,常有许多不耐烦的表现,这也是十分不礼貌的交谈习惯。在交谈中应尽量少使用这种方式来逐客。如果你确实时间很紧张或对话题不感兴趣,应在谈话之初就向对方表明,使对方尽早知道你的兴趣所在。当然,如果确实让你遇到了不识趣的人,那你也可以在不伤其面子的情况下,巧妙地缩短不愉快的交谈。
(3)适当注意有关数字禁忌
许多数字例如13.欧美文化认为它不吉利;4和9.日本人的忌讳;中国人喜好偶数,喜欢成双成对等。这些都是在与不同的交际对象交往时应当注意的。
(4)需要禁忌的倾听方式
一是漫不经心地听。听时,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或摆弄钢笔、钥匙,或处理他事,时而倒茶水,或上卫生间,或边听边与他人絮语。这种方式,伤害对方自尊,使对方不愿再讲下去。
二是批评性地听。这种方式,听时虽然认真,但先入为主,喜欢挑剔对方所讲内容,频繁插话,容易引起争论,并且使对方小心翼翼,不敢吐露真情。
正确的倾听方式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听,移情式地听,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原意,比较宽容。这种倾听方式,容易和谐气氛,有容人之量。因此,应该以这种态度去倾听别人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