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感性做人.理性做事
32245300000032

第32章 在对自己的关爱中寻求快乐

斯曼利·布兰顿博士在一本书中写道:“对每一个正常人来说,适当的‘自爱’是健康的表现。为了从事工作或达到某种目标,适度关爱自己是绝对必要的。”

的确如此。要想活得健康、快乐,“喜欢你自己”是必需的条件之一。但这并不要你“充满私欲”的自我满足。这应该意味着“自我接受”——一种真实的、深刻的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并伴随着自尊心和人类的尊严感。

喜欢自己,像喜欢别人一样重要。憎恨每件事或每个人,只暴露出他们的挫折感和深深的自我毁灭。

真正成熟的人不会事事与别人分个高低。他会批评自己的失误,或觉察到自己的不足,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他仍愿意继续克服自己的弱点与不足而不是怨天尤人。

他对自己、对别人都有同样博大的宽容心,不会因自己的一些缺陷而感到活得痛苦难受。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常常以物质上的成就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再加上对名望的追求、枯燥乏味的工作,处处都能使我们的精神错乱,心灵迷失。

有对夫妇,丈夫是位成功的律师,有事业心,做事积极,也相当专制。这对夫妇的社交圈子自然是以丈夫的朋友为主,也都是相同类型的人——都以社会名望和物质的富有来衡量人的价值。而这位太太个性十分宁静、谦逊,这样的生活环境常常使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难以把优点表现出来;而她所具有的品质也常常被人忽视,因此她越来越对自己没有信心,也为自己不能达到别人的期望而痛苦不堪。她慢慢变得讨厌自己。

其实,这位太太的问题不在于如何调整自己去适应环境,而在于如何适应自己、接受自己。她不能愉快地接受自己的真实面目,却幻想能变成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她不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自己可以在生活中发挥作用。这种作用必须依着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而不是盲目模仿他人。明白了这一点,她才会对自己产生信心,积极热爱生活。

她重新肯定自我的第一步,是不再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标准,然后以此作为生活的指导。她也必须学习如何喜欢自己。

不喜欢自己的人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过度自我挑剔。适度的自我批评是健康的、有益的,对自我发展极有必要。但若过分对自己责备求全,则会使我们无法采取积极的行动。

有位女学生在下课之后跑来向老师抱怨自己的演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我上台讲话的时候,立刻意识到自己的笨拙和胆小,”

她说:“班上的其他同学似乎都表现得镇定自如,很有信心。

但我一想到自己的种种缺点,便感到害怕,就表达不出心中想说的话了。”

她把自己的弱点分析得十分详细。

等她讲完之后,老师对她说了一句忠告的话:“别总盯着自己的缺点。并不是缺点使你的演讲不好,而是你没有把长处发挥出来。”

的确如此,并不是缺点导致我们的演讲、艺术作品或个人性格的失败。莎士比亚的戏剧里有许多历史和地理上的错误;

狄更斯的小说也有不少过于矫情造作的地方。但谁会去关注这些缺点呢?这些作品闪耀着不朽的光辉,瑕不掩瑜。我们热爱自己的朋友,是由于他们的种种优点——而不是缺点。

把注意力放在我们自身的优势上,培养优点,克服缺点,如此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当然,我们也会随时更改错失却不必一直放在心中,而不得解脱。

当上帝遇到身体或精神受折磨的人时,他不会先去查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也不会过度给予安慰。他不会说:“可怜的人哪,你的运气真不好,什么事物都与你作对。告诉我,你是如何落难的?”

不,上帝会直接切入问题的主题。他说:“你的罪被宽恕了,回家去吧,不要再犯罪了。”

罪恶感和自卑感,再加上过去和现在所犯的种种过错,常让我们自惭形秽。我们不能保持这样的自己。为了让自己跳出这种情境的困扰,我们必须把过去的种种统统忘掉,然后从零出发,重新开始。

没有人——包括我们自己——能永远达到百分百的成功率。

期待别人完美是不公平的,期待自己完美更是愚蠢荒唐的。能够偶尔停下来自我欣赏一番,是学会喜欢自己的一个好方法。

我们可以每天找出时间独处,以进一步看清自己。独处也是学习喜欢自己的好方法。除非我们能与自己好好相处,否则很难期待别人会喜欢与我们待在一起。

安妮·马罗·林柏在其著作《来自海洋的礼物》中曾说过:

“我们只有在与自己内心相沟通的时候,才能与他人沟通。对我来说,我的内心就像幽静的泉水,只有在独处时才能发现其美丽。”

独处能使我们更客观地对待自己。圣经的诗篇里有一句忠言:“要安静,便可知道我是谁。”独处的确对我们的灵魂十分有好处,就好像新鲜空气对我们的身体很有帮助一样。

法国蒙因说:“总是乐呵呵的人最能说明他聪明。”

假如我们要依赖别人才能得到快乐与满足,则无疑为他人增加负担,并影响到彼此之间的感情。要喜欢、尊重、欣赏我们自己,这不但能培养出健康快乐成熟的个性,也能增进与他人交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