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藏獒生存法则
32273300000071

第71章 把最得意的一手露在最关键的时刻

社会的发展进步让草原上的牧民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藏獒,于是藏獒的角色由斗士变成了宠物,价值上升了,但藏獒身上那让狼群生畏的战斗力却无可挽回地在衰退。尽管很少有机会展示,但我们还是不应该忘记藏獒在各种紧急关头、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挽回危局的身姿。

在关键时刻出手,用最拿手的绝技解决问题,这是藏獒赢得牧民倚重的原因。其实对于人来说要想成功又何尝不如是。

关键时刻的难题最能考验人,所以必须具备冲上去的勇气。有的部属确实有才能,但害怕困难,或者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明哲保身的态度,因而不敢在紧要关头站出来,自己的才能也不会被人发现。有智无勇或有勇无谋均不能成功。以培根先生曾说过一段与此关联的话为证:“如果问:在政治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那么回答是:第一,大胆;第二,大胆;第三,还是大胆。同样,如果要问:在关键时刻获得领导赏识的东西是什么?那么回答是:第一,勇气;第二,勇气;第三,还是勇气。”

但是,单凭满腔热情和勇气并不足够。关键时刻表现出色还必须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马谡虽然具备了足够的勇气使他承担了守街亭的重任,但他并不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没有认真观察地形,同时刚愎自用,不听劝谏,于是稀里糊涂打了败仗。老古语也说: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即不能正确估价自己的能力,也不能估计事情的难度,势必有很大盲目性。马谡在估价自己时认为:“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马谡在估价对手时放言:“休道司马懿、张合阝王,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马谡看了街亭地势后,嘲笑孔明多心,还违背孔明的交待驻军在山头上,却执意不听王平的劝告。这些失误没有理由不导致失败,如果马谡能正确分析敌我形势,不至于到这种结局。

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基本上能心中有数。知己者明,知彼者智。如果认为关键时刻有把握解决好难题,要毫不犹豫地承担下来,取得领导的赏识。如果认为自己把握不大,也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不要硬着头皮硬上,如果是领导安排的要向他说明自己的难处,须知,推辞掉的代价并不比失败的代价大,这样做也可以把机会让给别人。

一位处长买了一张新的计算机桌,他就让小何把桌子安装起来。小何动手能力平时就很差,加上对计算机桌架结构不了解,忙了一上午,满头大汗也没安装好。处长很不高兴,就让一位叫小邓的女部属去帮着做,桌架很快安装好了。处长当面把小邓表扬了一番,转过来批评怏怏不乐的小何道:“你干不了,早说不就结了。何必装腔作势,不懂装懂。”这种情况下,小何讨了个没趣,承担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真可谓犯了大忌。或许小何会埋怨自己的好心做了驴肝肺,但主要原因还得从他自身找起,这种适得其反的事情千万不要硬着头皮去做。

善于把握关键时刻获得领导的信任和重视,一方面要善于发现那些关键时刻,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把某些时刻变为关键时刻,善于创造关键时刻。一般地讲,关键时刻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

(1)上级派下难度较大而且影响较大的任务时,做好这样的工作对领导而言至关重要,部属应当全力以赴,协助领导圆满完成任务,不可袖手旁观。

(2)其他同事忙于某些事情,人手不足但事情却很多时,也要多承担任务,井井有条地把每一件事情都干得相当出色,领导自然会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所以不要推卸责任。

(3)遇到意外的突发事件,上司与大多数同事都拿不出办法时,要冷静、稳妥地出谋划策,把问题解决好,表现你的超群的才干。

(4)假如你刚到某单位工作或新调来一位上司,也是推销自己的重要机会。

(5)上司陷入逆境时,如果你能在他最需要部属的支持和帮助时,伸出你援助的手。雪中送炭千金难买,锦上添花一文不值,的确有一定的道理。

对关键时刻的把握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有的部属平时并不见得有什么过人之处,但在一些领导非常关注的场合下,他却表现得尽善尽美,有的甚至只不过是“十俗一清”,但也能受到上司的赞赏,不能不说他高明。

藏獒其实是一直都不会松懈,时刻准备出击行动的,这就使它不会在任何一次关键之时怕半拍。其实对于人而言,能拥有这种品质的一大半就足够了。只要你智勇双全,又善于把握关键时刻表现自己,也就很容易得到上司的赏识了。保持良好的应激状态趴在主人家门口、负责看家护院的藏獒看起来似睡非睡,但是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它会立刻挺身昂头,随时准备做出进一步的反应。熟悉藏獒的人说,如果你的身上带有它不熟悉的气息,当你贸然靠近它,即使在睡梦中它都会咬你一口。

应激似乎成了藏獒的一种本性。它能够在最仓促紧张的情况下,使各种力量迅速集中起来,思维变得特别清晰明确。

一个人的应激状态如何,对其具有重要影响。一个人在其一生的职业历程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和突如其来的变故,困难和危机会经常发生,在意外的事变面前,应激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好的应激状态在紧张情况下,能调动各种潜力应付紧张局面,可以使人急中生智、化险为夷。

如果一个人的应激状态不好,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往往感知发生错误,思维变得迟缓而混乱,动作受到抑制而束手无策。这种应变能力不强的人是不会有大的成就的。

从情感和情绪的不同表现,特别是情绪的三种不同形式对领导者及其所属群体、工作的重大影响,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领导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积极而稳定的状态是极其重要的。

东汉末年时的袁绍长得一表人才,很有威仪。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虎踞冀州,兵众粮多,士多归附;刘表是皇室宗亲,占有用武之国,威镇九州,是当时逐鹿中原的两个很有势力的军事集团。但后来袁绍被弱于他的曹操打败,而刘表也无所作为。陈寿为他俩在《三国志》作的传中指出,二人的弱点是:“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由于他俩的好谋无决,屡次失去大好战机,使曹操坐大,致被动挨打,所建立的割据政权终于败亡。

袁绍身边开始确是人才济济,不少智谋之士向他提出图天下的良策,但不被他所采纳。沮授曾建议:西迎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将从其计,后听郭图等说:“汉室将亡,兴之灾难,今迎天子,反受其制,不是善计。”沮授说:“如不早定,必有智者先行。权不失机,功不厌速,要早图之。”袁绍终不听。后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收关中地,黄河以南皆归附。这时袁绍后悔已迟了。曹操征刘备时,田丰劝说袁绍起兵袭许昌,绍却因幼子有病,不愿出征。田丰以杖击地,叹气说:“得此难遇的战机,却以婴儿有病而失掉,太可惜了!”

袁绍对曹操的攻势没有充足的准备,对困难考虑不足,这都是应激不力的表现。同时他又当决而不决,不当决而自决,官渡之败,实由此所致。袁绍恃有兵数十万,骄心转盛,意欲南征。田丰谏说:“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敌。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用奇兵乘敌虚出击,以扰河南,敌救右而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敌已困,不过二年,可坐而胜。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如不得志,悔之无及。”绍不听,田丰恳切苦谏,袁绍大怒,将他关进监狱。于是,率大军南征,曹操率军于官渡相拒。沮授分析敌我形势说:“我军数众而敌军精锐,敌粮少而我粮多,故敌利急战,我利缓战,宜持久战。”绍不从,便进军逼近官渡与操会战。操坚守。许攸建议派奇兵袭许昌,首尾相攻,操可擒。绍又不能用其计。因许攸家人犯法,彼恐累及便投操,使袭乌巢烧其军粮。绍军无粮大乱,操军勇猛出击,袁军大溃,袁绍带去十万大军只剩下八百骑兵跟他逃回。绍军既败,有人对关在狱中的田丰说:“你有预见之明,必被重用。”田丰说:“如我军胜,必能赦我;今军败,我必死。”绍回冀州,对左右说:“我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便把田丰杀了。袁绍外表宽雅,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田丰之被杀,便是他“内多忌害”的表现。不久,袁绍病死后,冀州也被曹操攻破。

在群雄逐鹿中原之时,不是你灭我,便是我灭你,要想不灭人又不被人所灭是不可能的。刘表居用武之国,四可出击,战机有的是,而他既不图进展,却企图左右逢源,以独保其存,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袁绍派使求助,表答应却不派兵,但亦不助操,想保持中立,以观天下变,从侍中郎韩嵩、别驾刘先对表说:“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于将军。将军欲有所为,要乘其弊;如果不是这样,要择所从。将军想以十万之众保持中立是不可能的。以曹公的英明必将胜绍,以后举兵向江汉,将军恐不能抵抗。为将军计,不如举州附曹公,曹公必德将军,长享福贵,传之后嗣,这是万全之策。”表狐疑不决。

刘表遇事就是这样犹豫不决,虽有战机,因其好谋无决也失掉。且因其人多狐疑,故不能任人信人,也就不易听大计。刘备来投,表厚待之,但不重用,曹操征柳城,刘备说表使袭许都,表不听。及曹操胜利回师,刘表后悔,对备说:“不用君言,致失去这大好机会。”刘备说:“今天下分裂,互相征伐,战机有用,不会只是这一次。如果能抓住以后出现的战机,是不必后悔的。”对于刘表这种人来说,他的最大愿望是据江汉以自保,即使以后有战机,他也会同样失去的。曹操大军下江南讨伐时,适表病死,其子刘琮无力抗拒,便率众投降。

战场上风云莫测,作为军事指挥员,如果不能摆脱犹豫不决的心理障碍,就会贻误战机,失去优势,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尤其对可能出现的被动局面不预做打算和准备,那就只有挨打的分了。在藏獒的行动范围内,它会保证每一次战机,每一个对手的破绽都不会被遗漏。人生的战场其实也是良机值千金。成仁败寇,人们何尝不需保持随时出击的应激状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