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儿童医学宝典
32279600000024

第24章 婴儿用药与医疗

1.医疗用药与护理

□用药注意事项

(1)注意抗生素的使用。常用抗生素或多或少均有一定的副作用,滥用抗生素会延误诊断和治疗,容易继发二重感染。小儿一般不要用四环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药。

氯霉素可抑制骨髓造血机能,新霉素可引起婴儿高胆红素血症和耳聋,小儿均不宜使用。

(2)注意退热剂的使用。小儿发热的原因很复杂,在没有明确的诊断前,使用退热药往往会掩盖病情而延误诊治。尤其是小儿在不适当地使用退热药后会引起出汗增多、体温突然下降而导致虚脱。小儿所用小儿退热片、APC片还可引起青紫症、贫血以及肚脐出血、吐血、便血等严重不良反应。

(3)不宜滥用维生素和其他补剂。盲目用维生素,不仅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发生副作用或毒性反应。如过多地服用维生素AD胶丸,会出现毛发干枯、眼球突出、烦躁不安以及发热等副作用。有些中药补剂可引起小儿性早熟,因此小儿慎用补药,如需进补,也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外用药不可过量用。小儿皮肤黏膜吸收能力强,外用药使用过量也会出现毒副作用。如鼻眼净、硼酸水、硼酸软膏、酒精、红汞、氢化可的松软膏、高锰酸钾等药,过多使用均可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小儿家庭用药的误区

(1)用一只普通汤匙或茶匙来量药水喂给小儿吃,而不用专门为小儿而设的量药水用的试管形匙。随便用一只平常用的匙来喂药水,很容易喂了太多或太少的分量给小儿,影响疗效。1茶匙的分量相当于5毫升,但一般餐具用的茶匙的容量由4毫升至9毫升不等。喂小儿吃药水,最好是用试管形匙,喂婴儿吃药可用滴管。

(2)没有依说明在吃药前摇匀药水。

摇匀药水才吃是有原因的,因为需要把各种成分混合在一起,否则,开始吃的2/3药力不够,到最后吃的1/3又嫌太冲,会对小儿有害。

(3)保留着已过期的药物。每种药物有它的有效或安全日期,已过期的药物是有害无益的。必须养成习惯先看看药物是否已过期,才喂给小儿吃。最安全的做法是每3个月清理一次药品或药柜,丢掉已过期的药物。若不敢肯定是否已过期,为安全起见,宁愿弃掉,不要怕浪费。

(4)小儿服食了买回来的成药已数天,仍未见改善病情,却依然继续给他吃下去。

假如小儿吃了这些成药已两三天,还未见好转便应该停止,不要再吃,须尽快带小儿去看医生。

□别用茶水喂药

茶是中国人最喜欢喝的饮料,具有提神、助消化和防癌等作用。尽管茶水有这些优点,但是不宜用茶水给孩子喂药。这是因为茶叶里含有鞣质,鞣质略带酸性,遇到某些药物,可引起化学变化,改变药性或发生沉淀,影响药物吸收,产生副作用。所以说不能用茶水给小儿喂药。

□不要常吃小中药

有许多家长常在小儿看完病后,还要求大夫加开一点小中药,如至宝锭、妙灵丹等,理由是怕小儿生病,常给小儿吃点小中药预防着。这种作法既不妥当也不科学。

因为人体食入的任何药物都要在肝脏解毒,由肾脏排泄。小儿的身体处在成长发育过程,许多脏器功能尚未成熟,肝脏解毒功能差,肾脏排泄的功能不完全,应尽量少用药,更不要随便经常滥用药。许多小儿中药制剂中,都含有朱砂,用来镇惊,但朱砂是炼汞的原料,长期服用,可蓄积中毒,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易患的感冒类型与用药误区(1)感冒类型。

感冒是婴儿常见的病症之一,它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目前已知道的能引起感冒的病毒就有150种以上。感冒的症状也因病毒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咽喉红肿、发烧等,有的感冒严重时可发展成为支气管炎及肺炎。

下面介绍7种小儿易患的感冒。

①普通感冒。是指临床上最常见的那种感冒,主要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咽喉红肿疼痛、发烧、全身酸痛无力、气喘等,有时还伴有不思饮食、睡眠困难、轻度腹泻等全身症状。一般3—4天就能好转,恢复如常。

②手、脚、口综合征。这是夏季感冒中的一种,是因感染了柯萨奇病毒所引起的,多发生在6~8月份,最常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有时也会在幼儿园及小学中流行。

主要临床表现:在手掌、脚底板和口腔中出现一粒一粒的红色小疹子,有时在膝盖和臀部也出一些小疹子,但几乎都不会扩展到全身去。由于这些疹子主要出现在手、足、口腔内,因此而得名。一般体温不高,但有时体温也会上升到38左右。口腔内疹子出得多时,口水就会增多。

③疱疹性咽喉炎。这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夏季感冒之一。由于较容易传染,所以常在托儿所流行。发病时,身体表面不会出现疹子,但在喉咙里小舌头处产生水肿、溃疡,而且还伴有高烧。有时体温可达40qC以上。喉咙受刺激就会呕吐,而且情绪很坏。

但一般只需三四天即可治愈。这种感冒和手、脚、口综合征一样,都是感染柯萨奇病毒而发病的。

④咽结膜热(游泳池热)。这是由于腺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感冒,它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咽喉通红,结膜也发红,眼屎多睁不开眼睛,有时还会伴有高烧(体温38C-40CC左右),有的身上还出一粒一粒的红色疹子。

本病传染性极强,因常在游泳池中集体感染,故又称“游泳池热”。小儿很少发生这种感冒,但家中一旦有人患病,很容易通过毛巾、手、玩具等传染给小儿。一般在1周之内治愈。

⑤急性喉头炎。这是发生在秋冬两季的一种感冒。发病时呼呼直喘,声音嘶哑,咳嗽声似远处狗叫。白天发病较少,经常在晚上睡了2—3个小时突然大声咳嗽,甚至会导致呼吸困难。但只要提高室温,或在房间内煮开水产生蒸汽,发作就会减轻。此病一般会有一些低烧,约二三天就能恢复正常。但严重时有呼吸困难、嘴唇青紫等缺氧现象,如症状严重时,应及时找医生进行治疗。

⑥流行性感冒。这是具有代表性的冬季感冒。由流行性感冒病毒所引起的。流行性感冒又称为热性感冒,体温可升高到39℃-40℃,而且要持续三四天。患儿情绪极坏,食欲下降,有些因此而精疲力竭。倘若大人或大孩子患此感冒,则在发烧的同时一般都会有头疼、腰痛、肌肉疼或全身疼痛等症状。但婴儿却看不出有明显的全身疼痛,只是表现情绪极坏,严重时会导致肺炎,必须十分小心。

⑦非感染性感冒。上面所讲的是小儿易患的几种代表性的感冒,大部分是由病毒感染所致。但在小儿中尚有不传染的非感染性感冒。一般常见于那些皮肤和黏膜过敏的婴儿,在外界气温发生变化时,就会出现流鼻涕、咳嗽、打喷嚏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但不发烧、食欲好、情绪正常。这种感冒不会传染给他人,故称非感染性感冒。

传染性感冒和非传染性感冒在初发时很难分辨,但传染性感冒有发烧和情绪变坏等全身症状,而非感染性感冒食欲好,不发烧,精神也正常,不用吃药治疗也很快就能痊愈。

(2)用药的误区。

小儿用药误区主要集中在感冒药上。

小儿一般器官功能发育不全,酶系统发育不成熟,药物代谢及排泄速度较慢,此外,小儿时期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较成人大,水、盐转换率较成人快,但对水、电解质代谢的调节功能较差,易致平衡障碍,加之小儿还无法准确描述病情等,因此我们在小儿感冒用药方面要熟知上述生理特点,慎重用药。

感冒通:是中西药复合制剂,主要含双氯芬酸钠、人工牛黄及扑尔敏,在成人中广泛使用,有报道小儿用后引起血尿、肾小管功能受损,停服后血尿很快消失,虽然是暂时的,可儿童肾脏发育尚不成熟,加之感冒通中的双氯芬酸钠还可以破坏胃黏膜屏障的脂蛋白层,使氢离子弥散,导致胃黏膜损伤引起出血,因此小儿最好不用或慎用,更忌超量服用。

快克新速效感冒片等含金刚烷胺的感冒药:金刚烷胺是一种抗病毒药,能影响脑内多巴胺的合成释放与摄取,副作用有多动、抑郁、失眠、幻觉等,因此1岁以下婴儿不宜用,1~8岁儿童由于神经部位发育尚未成熟,神经细胞兴奋性较高,对快克新速效感冒片等含金刚烷胺的抗感冒药也应慎用。

康泰克:主要含有盐酸苯丙醇胺。苯丙醇胺是化学合成的拟交感神经药,具有较强的缩血管作用,能迅速缓解流鼻涕、鼻塞等症状,同时也能引起血管紧张性头痛,小儿需用低剂量,但专家建议小儿禁用该药。

速效伤风胶囊:主要含扑尔敏、扑热息痛、咖啡因、人工牛黄,因扑热息痛有很强的肝毒性,3岁以下小儿应避免使用。

泰诺感冒片:主要含扑热息痛、盐酸伪麻黄碱、氢漠酸、右美沙芬及扑尔敏,6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

拜阿司匹林等含阿司匹林的感冒药:主要成分为乙酞水杨酸。有的家长常用拜阿司匹林来降温,但应注意使用阿司匹林后,带来了种种严重的不良反应,有报道阿司匹林易导致患儿虚脱,对患儿消化道也会产生刺激,导致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引起或加重小儿哮喘,可诱发小儿发生“瑞氏综合征”等等。所以务请家长谨防阿司匹林危害小儿的健康,不宜用含阿司匹林的感冒药。

对于百服宁、幼儿泰诺林液、散利痛、感康、尼克、康必得、白加黑等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3岁以下小儿因肝、肾功能发育不全,应避免使用。爱菲乐、诺合、臣功再欣等感冒药含布络芬,布络芬的抗炎、镇痛、解热作用比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强,偶见轻度消化不良、皮疹等,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患儿慎用。成人用感冒药种类很多,小儿使用应严格注意其不良反应,严格掌握用药剂量、给药间隔时间等。

中药因其毒副作用小,深受家长喜爱。

但当小儿有鼻塞、高热等严重感冒症状时仍不去医院、不吃西药,可能会延误病情,增加患儿痛苦。在感冒症状轻时尽量选择中药治疗是可以的,如小儿感冒冲剂主要含广蕾蠢菊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等,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al岁以内每次6克,1~3岁每次6—12克、4~7岁每次12~18克,8—12岁每次24克,每日2次。小儿热速清口服液主要含柴胡、黄芩、板蓝根、葛根等等,清热、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感冒。1岁以内每次2.5—5毫升、1~3岁每次5—10毫升、3~7岁每次10~15毫升、7—12岁每次15~20毫升,每日3~4次。金银花露主要含金银花,清热解毒,用于小儿痱毒、暑热口渴。7岁以上儿童每次60—120毫升,每日2~3次07岁以下儿童每次30~60毫升,每日2~3次。导赤丸主要含连翘、黄连、桅子(姜炒)等等,清热泻火、利尿通便。10岁以上儿童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小儿感冒以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引起为主,抗生素治疗无效,有的把抗生素和感冒药一同给孩子使用,认为这样双管齐下,比较安全。恰恰相反,这种做法不但不能提高疗效反而可导致病毒感染的加剧。

近年研究证明,抗生素可降低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与细胞内的杀菌作用,抑制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和T细胞功能等多种免疫功能:

因此,小儿感冒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但如3天不愈或咽炎、扁桃体炎、体温和白细胞增高不退,则可考虑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药工业也突飞猛进,新的药品不断出现,为病人、医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手段。但有些家长对新药的认识不足,认为新药一定比老药好,对新药要正确看清其优点、特点,不要盲目迷信滥用新药。另外,“一分钱,一分货”的思想影响着许多家长喜欢用贵重药品,但有些时候不仅造成浪费,加重自己负担,更为严重的是药不对症,给患儿造成了新的痛苦,而且还延误了治疗时机。

□发烧不要急忙吃药

小儿发烧时不要急忙用药,应先对发烧做仔细检查,以便采取针对疗法。

(1)查明发热以外的其他阳性体征属于哪一系统,结合年龄、季节、流行病等病史以及必要的化验或X线检查等进行鉴别。

(2)-般来说,小儿体温升高比成人多见,甚至在室温升高时或小儿哭闹后,体温均可超过正常,体温的波动范围亦较成人大。

(3)发热与病情轻重不一定平行。比如急疹病儿,体温可高达400C,而一般情况比较良好。相反,体质虚弱的小儿,即使感染很严重也可以体温不升。

(4)除急性感染之外的急骤的体温升高可见于热辐射(中暑、环境温度太高)、大量出血、严重贫血(溶血危象时)、过敏体质、恶性肿瘤及手术后等恶性高热等。

由于小儿进食高热饮食过量,比如大量的巧克力,还有运动、哭闹之后,可以表现为体温的暂时轻度升高。此外,家长误以为小儿有病,给小儿穿衣服过厚,盖被子过多,这些均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

小儿时期正常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短暂的体温波动,但全身情况良好,现象一般不考虑为病态。正常小儿上午体温一般在36qC一370C,下午36.7℃。夏季上午36.C一37C,下午为37℃。饮食、运动、衣被、室温等因素均可使小儿体温暂时上升或下降,饥饿、少运动、保暖条件不佳,小儿体温可低于35℃以下,这些属于正常生理现象,而非病理症候。

另外测体温的方法在反映小儿真实体温的数值上亦有差别,测体温的时间和条件均有影响,如腋表、口表和肛表所测得数字依次相差约0.5℃,即用腋表者最低,肛表者最高,若固定试表的时间(分别为5、3、2分钟),则3种试表方法所得数值差异较小。

一般测腋温应以5分钟为准,不宜延长至10分钟以上,因随时间延长体温有渐增趋势。

若口腔、肛门内有局部炎症则可测得较高数值,在寒冷环境中腋表所测得数值可偏低。

因此,对可疑发热的患儿,应认真核对体温测量的准确性。

总之,小儿发热,不能随便给他吃药,要先查明原因,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不要多喝止咳糖浆

小儿止咳糖浆是人们熟悉的一种家庭常备药,由于此药味甜,小儿喜欢喝,一些年轻的父母也误认为小儿止咳糖浆能止咳又无毒,多喝点好得快,常常过量地给小儿服。

其结果,有的小儿出现了不良反应,影响了小儿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

任何药物都有其安全范围,小于最低用量则不能产生治疗作用,而超过极量却会出现不良反应,甚至产生药物中毒。

小儿止咳糖浆中的主要成分是盐酸麻……黄素、苯巴比妥和氯化铵等药物。小儿止咳糖浆服用过多,会出现盐酸麻黄素的不良反应,如头昏、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还可出现大脑兴奋,如烦躁和失眠等;苯巴比妥的不良反应是头昏、无力、困倦、恶心和呕吐等;

氯化铵服用过量可产生酸中毒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小儿服用小儿止咳糖浆不宜过多,应遵照医嘱按规定的剂量服用。

□不要乱用镇咳药

小儿咳嗽应当明确诊断,确定引起咳嗽的病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首先控制感染,口服抗感染药物,消除炎症:或对抗过敏原,配合对症治疗,才能使止咳祛痰药收到良好的效果。不宜单纯使用镇咳药。

只有因胸膜、心包膜等受刺激而引起的频繁剧咳,或者只有当痰液不多而频繁发作的刺激性干咳,影响患儿休息和睡眠时,或为防止剧咳导致合并症(如肺血管破裂、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咳血)时,才能短时间地使用镇咳药。对咳嗽伴有多痰者,应与祛痰剂(如氯化铵、滇已新)合用,以利于痰液排出和加强镇咳效果。

对痰液特别多的湿性咳嗽如肺脓肿,应该谨慎给药,以免痰液排出受阻而滞留于呼吸道内而加重感染;对持续1周以上的咳嗽,并伴有反复或伴有发热、皮疹、哮喘肺脓肿症的持续性咳嗽,应及时去医院明确诊断或咨询医生。

除用药外还应注意休息,注意保暖,忌食刺激性食物。

□喂药不能捏鼻子

小儿生病怕吃药,这是常有的事。有些父母为了让小儿吃药,捏着小儿的鼻子往下灌,这样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轻则使小儿发呛,重则使药物镶嵌在小儿气管上端,引起窒息、死亡。

为什么捏着鼻子喂药会造成这样严重的后果呢?因为在人体咽部下端有气管和食道,气管起始处有一块“会厌软骨”。在人们进行呼吸、说话、唱歌等活动时,它会自然张开;当进行吞咽时,它便会自然关闭,以防止食物进入气管。当小儿不肯吃药时,往往会以哭闹表示反抗,这时父母捏着鼻子喂,他就会哭闹得更厉害,会厌软骨必然会大开,如强行把药喂下去,药物极易进入气管。若喂下去的是药水,就会使病儿发呛;若喂下去的是药片或胶囊,就会堵塞气管。这样,要是药物进入肺部则会引起肺部疾病;要是药物嵌在气管不进入肺部则会造成窒息,抢救稍不及时,就会造成死亡。

2.疾病与治疗方法

□色盲

色盲就是不能用眼睛分辨出物体的颜色。这里应分清是辨色能力丧失还是辨色能力差。根据三原色学说,不能识别红颜色的叫红色盲;不能识别绿颜色的叫绿色盲;不能分辨蓝颜色的叫蓝色盲。如果这3种颜色都分辨不出,那就叫全色盲。

有一部分人辨认颜色比较困难,需要多看一会,才能分辨出来。这种辩色能力比较迟钝的人,被称为色弱者。

色盲和色弱都是由一种先天遗传因素造成的,目前还没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据多方面资料统计,男性色盲发生率为5%,女性为0.8%,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夜盲

夜盲指在夜里及黑暗的环境中看不……清事物,是由于在人们的视网膜中有一种杆状细胞,在合成视紫红质中缺乏其原料而无法形成或是由杆状细胞本身的病变而引起。

造成夜盲的病因可以归纳为以下3种:

(1)父母的遗传基因造成的,称为先天性夜盲。遗传造成视网膜色素变性、杆状细胞发育不良,以致丧失了合成视紫红质的能力,而产生夜盲症。

(2)由于全身病变继发引起的眼部病变,也叫获得性夜盲。常见于弥漫性脉络膜炎、广泛的脉络膜缺血萎缩等,引起这种夜盲,可随疾病的痊愈而好转。

(3)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维生素A缺乏引起,此种夜盲者为暂时现象,只要不缺维生素A就可以避免此种夜盲症的发生。

□疱疹性口炎

本症为小儿容易发生的急性口腔黏膜感染,也可能单独发生在唇及口周皮肤,以学龄前儿童多见,有自限性。

单纯疱疹常发于唇部及邻近口周皮肤和口腔黏膜,呈散在或成丛的小水泡,周围有红边。初起时发痒,继而有痛感。

水泡很快溃破,形成浅溃疡后迅即结痂,数日即脱落自愈。全身症状较轻,所属淋巴结有时略肿大。婴儿发生在口腔黏膜者,常因拒食啼哭才被发现。

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效药,但可涂擦鱼肝油软膏以促其愈合,并可减轻疼痛。进食时宜用流食或软食,食前可用1010奴弗卡因液漱口或涂擦,也可以减少疼痛。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本病是因化脓病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侵入中耳而发生,为婴幼儿多见的耳病。因婴幼儿抵抗力弱,较易患上呼吸道炎及各种疹热病;咽鼓管短,位置低而平,平卧吃乳,易反胃呛咳,带菌分泌物可侵入咽鼓管;婴幼儿中耳常遗有胚胎期的结缔组织,容易发生感染。这些因素均易招致鼓室发炎。

发生本症一般体温在38.5℃~40℃,鼓膜穿孔流脓后,体温可降至正常。

年长儿可诉耳痛,疼痛可放射至头部及齿部。鼓膜穿破流脓后疼痛减轻。婴幼儿不会诉说耳痛,则哭闹烦躁不安,常用手抓耳。有明显的胃肠症状,如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极似胃肠道疾病。间有惊厥及颈部强直。

本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并发急性乳突炎、急性化脓性脑炎及重症婴儿腹泻。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若能及时治疗,多能控制流脓并使穿孔愈合,恢复听力。治疗若不及时可迁延成慢性。

可立即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及磺胺药消炎,治疗全身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平时应保持耳部清洁,清洗外耳道脓液,用各种消炎药水滴入耳内。如用3%

过氧化氢液洗耳:将药滴入耳内,2~3分钟后,使患耳朝下倒出药水,反复2~3次,然后用棉签清拭干净。

需清除耳周围病灶,治疗鼻炎、鼻窦炎、增殖体炎或扁桃体炎。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由于外界物质接触皮肤引起的皮肤急性炎症。

小儿某个部位的皮肤瘙痒,局部出现红色的斑丘疹,或者患处明显肿胀,严重的可能发生水疮,如果皮肤的界限清楚,这就很可能患上了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理有两种:一是原发性刺激,即接触物本身对皮肤的刺激引起皮肤炎症。一是过敏性反应,也就是少数人对某些物质过敏所引起的皮肤炎症。有些过敏反应的皮炎不马上发病,可以有几天的潜伏期,而再次接触时多在24小时以内发病。引起接触性皮炎的物质很多,可以简单地分为植物性、动物性和化学性3大类,植物类中生漆是常见的致敏原。动物类中如一些家禽的羽毛或羽毛饰物往往引起过敏。化学类中如化纤织物、肥皂、玩具等物可引起过敏。

根据突然出现皮疹、皮疹的界限清楚、有接触史,一般比较容易做出诊断。

当然,有些患儿接触史不明确,给诊断与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家长仔细地观察小儿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再次接触发生皮疹时,则可以明确过敏原。

对于接触性皮炎的治疗主要是去除病因,如已明确致敏原,就应该避免再次接触。对于皮炎的局部治疗,可以到医院开一些对症治疗的外用药,如果病情较重,医生还会给孩子开一些内服药。应该注意的是,对已经发生的皮炎要避免搔抓、洗烫,不要用肥皂等有刺激性的液体涂抹局部,已经发生糜烂的皮炎要防止感染。

□淋巴结肿大

淋巴系统是身体的自然防卫组织,可以抵抗毒素的侵入,浅表的淋巴结群存在于颈部、腋窝、腹股沟、膝盖后面以及耳朵前后。

孩子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肿大的部位取决于感染的位置。喉和耳朵感染可能会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

头部感染会使耳朵后的淋巴结肿大;手或手臂感染会使腋窝下淋巴结肿大;脚和腿部感染会引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小儿最常见的是颈部淋巴结肿大,母亲很容易注意到小儿的这一部位。对大多数人来说,咽喉痛、感冒、牙齿发炎(脓肿)、耳朵感染或昆虫叮咬都是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原因。不过假如淋巴结肿大出现在颈部前面正中间或是正好在锁骨上方,你就必须考虑感染之外的原因,如肿瘤、囊肿或甲状腺功能紊乱。

大多数母亲一看到孩子颈部淋巴结肿大,首先想到的是肿瘤,这是自然反应,肿瘤的确也是引起孩子淋巴结肿大的一个原因,不过感染是更为多见的原因。对此,进行血和尿的化验、X线检查、皮试以及活体切片检查等,可以明确诊断。

□风疹

风疹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它和麻疹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得了麻疹仍会得风疹,反过来也一样。风疹的特点为全身症状轻,有特殊的皮疹,并伴有耳后、颈部及枕部淋巴结肿大。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所致。病毒存在于患儿出疹前5—7天的唾液及血液中,但出疹2天后就不容易再找到。风疹病毒在体外生存力很弱,所以传染性较麻疹小。一般可通过咳嗽、谈话、喷嚏时的飞沫传染他人。风疹多见于1—5岁小儿,6个月以下的婴儿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而获得抵抗力,所以很少发病。一次得病后,大多不再第二次感染。本病多见于冬春季节。

从接触感染到症状开始,一般要经过14~21日。初起1~2日症状很轻,有低热或中度发热,轻微咳嗽、乏力、胃口不好、咽痛、眼发红等轻微感冒现象。病人口腔颊黏膜光滑,无充血及黏膜斑,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并伴轻度压痛。通常于发热1~2日后即出现皮疹,皮疹初见于面颈部,在24小时内蔓延到全身。皮疹初为稀疏的红色斑丘疹,以后面部及四肢的皮疹可以融合,类似麻疹。出疹第二天开始,面部及四肢皮疹可变成针尖样红点,如猩红热样皮疹。皮疹一般于3天内迅速消退,留下较浅的色素沉着。在出疹期体温不再上升,小儿常无疾病感觉,饮食嬉戏如常。年长儿童患风疹后,个别并发关节炎。当皮疹隐退2~3天后,患儿又出现发热、暂时性关节疼痛,但无关节红肿,膝、踝、肘关节均可受累,一般在5~10天内自行缓解。

患风疹小儿应予隔离,直到出疹后第5天,并卧床休息,给予维生素及富有营养易消化食物如麦乳精、菜末、肉末、米粥等。皮肤瘙痒时可用1%氧化锌溶液涂擦,同时应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防止细菌的继发感染。风疹的合并症很少,但少数病人可有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脑膜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关节炎和出血等倾向。

□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皮肤病。有的小儿突然发生皮肤瘙痒,在搔抓部位很快出现了红斑和淡红色的风团,并且迅速增大,融合成片,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荨麻疹。荨麻疹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持续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一般的持续时间不会超过24小时,也有的荨麻疹一天发作好几次。

发生了荨麻疹不要紧张,一般来说,首先应该明确为什么会发生荨麻疹,也就是应该找出引起荨麻疹的原因。有些情况需要自己回忆,如果能查出引起过敏的物质,就可以避免再次接触。如果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荨麻疹,则首选抗生素治疗。对于局部皮肤的瘙痒,尽量不要抓破,以免继发感染,可以用一些抗组织胺药物减轻瘙痒,保证必要的休息。当然,这些药都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荨麻疹消退后皮肤上是不留痕迹的,因此不会影响皮肤的美容。

●急疹

本病又称婴儿玫瑰疹,为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性出疹性发热病。其发病特点是突然高热3—5天,全身症状轻微,体温下降,同时全身出现皮疹,并在短时期内迅速消退。小儿急疹可能是由病毒引起的,可通过唾液飞沫而传播,但不如麻疹传染力强。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大多数为6个月—2岁的婴儿。患过此病后,一般不再患第二次。

小儿急疹从接触感染到症状出现,大约需10日。其临床症状为起病急,小儿突然高热39℃~41℃,伴有烦躁、嗜睡、咳嗽、流涕、眼发红、咽部充血、恶心、呕吐、腹泻等类似伤风的症状。少数患儿,在高热时可出现惊厥,但惊厥后神志清晰,精神食欲仍好,从外表看来毫无病容,这是和其他发热性疾病的不同之处。发热第2~3日,患儿的枕部、耳后、颈部淋巴结轻度肿大,但无压痛。高热持续3—5天后很快下降,退热后或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皮疹。皮疹为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最先出现在躯干和颈部,以腰臀部较多,面部及四肢较少,一日内出齐。皮疹多在1~2日消失,且不留色素沉着。因此无疤痕脱屑。小儿急疹预后良好,皮疹退去后能顺利康复,极少有合并症。

患儿宜卧床休息,给予充足饮水、容易消化的食物和水果等。高热可用冷毛巾敷前额或服退热片。烦躁或抽搐时可给予镇静剂。个别患儿可并发呼吸道继发感染、中耳炎、脑病,此时必须送医院治疗,多数能完全康复。极个别患儿留有癫痫、轻度瘫痪、精神障碍等后遗症。

□痱毒

在炎热的夏天,气温高、湿度大,如果汗不能及时蒸发,就容易使汗腺堵塞,汗液排泄不通畅,引起汗管破裂,造成皮肤轻度发炎,产生痱子。痱子好发于颈、肘弯、腿窝、胸背和头面部,密集排列,互不融合。痱子周围稍红,有痒和灼热的感觉。如果搔抓,容易感染,引起汗管及汗腺发炎、化脓,形成痱疖,俗称痱毒,痱毒有豆子大小,大的可有葡萄大小,表面红紫色,疼痛、发烧,局部淋巴结肿大,严重的可引起败血症。

在夏季,要预防痱子和痱毒的发生,关键是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用温水洗澡,不要用冷水。温水不会刺激汗腺,不引起血管收缩,洗后容易干爽。在炎热时,不要让小儿赤裸,皮肤没有衣服的保护,更容易生痱子并发生感染。小儿夏季的衣服要宽大,室内要通风,多喝水,特别是绿豆汤、红豆汤等。如发生痱毒,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并外涂10%鱼石脂软膏或如意金黄散,成熟后,切开排脓。

□水痘

水痘和带状疮疹是两种特殊的感染形式,几乎遍及全球,都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初次感染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即为水痘,而潜伏在体内的病毒被激活后则为带状疱疹,后者多见于成人。水痘是最容易传播的疾病之一,在儿童中的传播占90%以上。

水痘患者全身可见水疱疹。平均数量为200~300个,还伴有发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皮肤感染、水痘病毒性肺炎和脑炎,水痘患儿不能入托、上学,须等全身疱疹完全干燥结痂后才能解除隔离,一般在10天左右。

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可以预防水痘。

接种对象是12月龄以上的健康个体、高危及其健康密切接触者。接种反应是轻微和暂时的。健康儿童接种后的血清抗体阳转率可达98%以上。

□厌食症

厌食症是指较长时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是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消化功能及其调节受到影响而导致厌食。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另外还有家长的喂养方式不当、饮食结构不合理、气候过热、温度过高、患胃肠道疾病或全身器质性疾病、服用某些药物等。

患儿由于长期饮食习惯不良,导致较长时间食欲不振,甚至拒食。表现为精神、体力欠佳,疲乏无力,面色苍白,体重逐渐减轻,皮下脂肪逐渐消失,肌肉松弛,头发干枯,抵抗力差,易患各种感染。

治疗可口服胃蛋白酶合剂、乳酶生片、多酶片、酵母片等。中药可选:

曲麦枳术丸加味神曲、麦芽、白术各6~10克;枳实、陈皮、鸡内金各3~6克。若舌苔厚腻湿重者,白术易苍术6—10克。

养胃增液汤加味石斛、北沙参、玉竹、白芍各10~15克,山药15—20克,甘草、乌梅各6~10克。

参苓白术散加减太子参、扁豆、莲米、苡仁各10~15克,白术、茯苓、神曲、炒二芽各10克;砂仁、陈皮、甘草各3~6克。

另外,要注意调节饮食,纠正不良的偏食、零食习惯,禁止饭前吃零食和糖果,定时进食,建立正常生活制度和良好习惯。

纠正家长对小儿饮食不正确的态度,合理喂养,针对小儿的口味变换花样。

患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者应及时医治。

□异食癖

异食癖是指小儿在摄食过程中逐渐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嗜好,对通常不宜取食的异物,进行难以控制的咀嚼与吞食。发病年龄以幼儿为多,但学龄儿童亦可见到。

本症患儿常喜食煤渣、土块、墙泥、砂石、肥皂、纸张、火柴、纽扣、毛发、毛线以及金属玩具或床栏上的油漆。对较小的物品能吞食下去,较大的物品则舔吮或放在口里咀嚼。他们不听从家长劝阻,常躲着家长暗暗吞食。一般临床症状为食欲减退、疲乏、腹痛、呕吐、面黄肌瘦、便秘和营养不良等。

小儿异食癖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不良习惯;缺乏铁锌等;肠内寄生虫病。

对心理异常引起的异食癖,不能责罚和捆绑患儿手足,因其不但不能解除异食习惯,反而使他们暗中偷吃此类不洁食物。对于铁锌缺乏者或肠道寄生虫病,可到医院去治疗,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铁剂、锌剂或驱虫治疗。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本症又称婴儿性手足搐搦症,多数见于婴儿时期,主要是因维生素D缺乏而引起血清钙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出现惊厥和手足搐搦等症状。

本病常发于初春季节,可伴有不同程度的佝偻病症状。1岁以内患儿,常表现突然四肢抽动,面部肌肉颤动,两眼上翻,可暂时失去知觉,一般不发热。每次发作可数秒钟、数分钟或更长,发作次数也多少不定,可数日发作1次,或1日多次。

发作缓解后多入睡,醒后神志、吃奶皆正常。

少数婴儿表现为喉痉挛,吸气困难,吸气时可有喉鸣,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幼儿及儿童发作时神志清楚,仅表现为手足痉挛,手痉挛时大拇指贴近掌心,其他四指向掌心方向伸直,腕关节稍屈,足痉挛时踝关节伸直,足趾下屈,足底略弯,发作时神志清楚。

发作时如有惊厥及喉痉挛症状则兆示病情危急,必须急救处理,可以针刺人中、印堂。喉痉挛较重者,应立即将患儿舌拉出,进行人工呼吸,即刻将患儿送往医院,迅速控制惊厥或解除喉痉挛。

本病主要原因是血钙过低,因此治疗首先是用钙剂而不是用维生素D,一般用10010葡萄糖酸钙静脉缓慢注射。惊厥、喉痉挛控制后,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钙剂,钙剂勿混在牛奶中或喂乳前后服用,因会产生奶块,影响钙的吸收。经钙剂治疗,低血钙症状控制一周后,即可加用维生素D治疗。

□维生素A缺乏症

本症一般见于3岁以下的小儿,多由于维生素A摄入量不足所引起。可影响全身皮肤,以眼部表现最为显著。

引起维生素A缺乏的原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喂养不当,较长期缺乏富含维生素A或胡萝卜素的食物。另一种原因是某些疾病的影响,如慢性腹泻,使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的吸收不良,肝或胆管的一些病也会影响维生素A吸收、贮存及胡萝卜素转变为维生素A。

眼部症状出现最早,症状可有夜盲、眼干燥、畏光,接近角膜的眼球上可有灰白色皱斑(结膜干燥斑)。角膜混浊,继之可有角膜软化、溃疡、穿孔以致失明。

皮肤症状可出现皮肤干燥、脱屑、角化增生,摸上去如鸡皮疙瘩。皮肤症状多见于年龄较大的小儿。毛发干脆容易脱落,指甲多纹缺少光泽。容易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亦容易发生泌尿道感染。小儿常见体格发育迟缓,营养不良,或伴有其他维生素缺乏症。

预防本病,首先应充分供给维生素A含量丰富的食物,提倡母乳喂养,若母乳量不足则添加牛乳或羊乳,及时添加富有维生素A及胡萝卜素的辅食。早产儿应及早给予维生素A制剂,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儿,应积极治疗,并及早补充维生素Ao不要盲目忌嘴,例如麻疹时忌嘴、封眼会引起角膜软化、溃疡,甚至失明。

孕妇应多吃含维生素A及胡萝卜素的食物。

治疗主要以调整饮食为主,并适量补充维生素A及治疗原发病。一般给予维生素A 2.5万—5万国际单位/日,分2—3次日服(浓维生素A胶丸每丸含维生素A 2.5万国际单位),眼部症状数天内即可好转。重症应根据医嘱可先用维生素AD注射剂,待病情好转后改为口服鱼肝油或维生素A胶丸,症状消失后,继续口服预防量。眼部治疗可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或局部涂入抗生素眼膏(如0.25%氯霉素眼药水或0.5%红霉素眼膏或0.5%金霉素眼膏等),防止继发感染。如有角膜溃疡,可用消毒鱼肝油及抗生素眼药水每1/2~1小时交替滴眼1次,并用1%阿托品扩瞳。注意切勿压迫眼球,防止角膜溃疡穿孔。

□癣

癣病是由致病真菌传染的皮肤病。

有些动物感染的真菌,也能感染人,使人患癣病,例如牛、马、骆驼、兔,孩子们常接触的猫和狗。

猫狗长了癣的地方,毛稀疏脱落,并常用爪子搔抓。人们常说猫、狗长癞了,其实就是长癣了。被动物传染的癣,多发生在手、前臂和躯干上,患处为圆形或椭圆形脱屑斑片,癣的边缘由小红疙瘩或小水疱组成圆圈,所以又叫钱癣。癣再发展,圆圈皮疹融合成片,如同地图。如果长在头发里,往往到头发脱落时才被大人发现。

小儿患钱癣,因皮肤娇嫩,不要随便使用大人的外用药,应到医院请医生诊治。

为了预防小儿长癣,最好不要让孩子饲养猫狗,更不要随便收留被人遗弃的病猫病狗。家里的宠物患病,要及时治疗,不要把患病的动物送给他人。

□过敏

随着医学的进步,传染病不再是小儿的主要死亡原因,越来越多的小儿却为过敏这一慢性病所苦。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30%的人口患有过敏性疾病,以气喘、过敏性鼻炎和异位性皮肤炎最常见。过敏已成为现代幼儿5大健康威胁之一。

过敏性疾病是如何产生的呢?即有异位性体质的人,接触到环境中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后,会制造大量的免疫球蛋白E,产生不当的免疫反应所致。这种炎症反应若发生在支气管时造成气喘;发生在鼻腔造成过敏性鼻炎;发生在眼结膜称过敏性结膜炎;发生在皮肤造成异位性皮肤炎:发生在胃肠道时则称为过敏性肠胃炎。异位性体质是指易患气喘、干草热和湿疹性皮肤炎的体质,常出现在同一家族内,具遗传倾向,目前认为是一种多基因的遗传。

气喘是最常见的小儿过敏性疾病,它的发生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暴露在过敏原及污染源的环境,罹患气喘的机会增加,据调查显示,多达10%~15%的男孩及7%~10%的女孩曾在儿童时期罹患气喘。1974年气喘罹病率为1.3%,1985年为5.08%,1994年为8.0%,20年间增加6倍以上,现患儿人数仍在增加中。

气喘可发生在任何年龄,30%的病人在1岁前即有症状,80%~90%的病人在4~5岁前发病。从遗传因素来看,父母一方有气喘,其子女约有1/4的机会发生气喘;而父母两者皆有气喘,其子女发生气喘的机会约为1/2.

导致气喘的致病因子有室内过敏原(尘螨、动物过敏原、蟑螂、霉菌)、室外过敏原(花粉、霉菌)、阿司匹林和工作场所的致敏物。促成因子有呼吸道感染、出生体重过轻、饮食(大豆、螃蟹、牛奶、蛋白等)、空气污染、抽烟及吸二手烟。而使气喘恶化的诱发因素有过敏原、呼吸道感染、运动、过度换气、气候变化、二氧化硫、食物、防腐剂和药物。

气喘病人常有间歇性的呼吸困难、喘鸣、胸闷以及咳嗽,尤其是在夜晚或凌晨时发作。其临床特征为:症状可自然缓解;可由支气管扩张剂和抗发炎治疗来缓解;会随季节变换的症状;有气喘和异位性体质的家族史。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经常反复咳嗽,特别是在夜间、运动后或在病毒感染时反复咳嗽。

不满2岁的小儿因为呼吸道发育尚不完善,常会产生下呼吸道阻塞,类似气喘发作的症状,较难确诊。不过,小儿如有反复喘鸣发作,有异位性体质(如异位性皮肤炎),加上过敏的家族史,日后患有气喘的机会很高。

治疗气喘的药物可分为两类:一是控制药物,可降低支气管黏膜炎症反应,包括类固醇(有口服型和吸入型)、咽达永乐和新的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二是缓解药物,包括乙二型交感神经兴奋剂、抗乙酰胆碱和茶碱制剂。除药物外,还需要注意避免过敏原和环境控制。此外,免疫疗法,又称减敏疗法,也是治疗佳选。

有下列情形可考虑选择免疫疗法:

过敏原无法避免,尤其吸入性过敏原,如尘螨和花粉等;

虽然努力控制环境,也使用了适当的药物仍无法改善症状者。

异位性皮肤炎也属于一种过敏性病,是一种以红、肿、瘙痒、渗出液、结痂和脱屑为特征的发炎性皮肤疾患。患者血液内免疫球蛋白E的浓度增高,但很难找出真正的过敏原。大部分在出生后2~3个月开始发病,通常在3—5岁时缓解。婴儿期的症状有两颊皮肤干燥、发红和脱皮,再延伸到脸部、颈部、手腕、手、腹部和四肢的伸侧。瘙痒导致患儿焦躁不安,患儿常因瘙痒而烦躁不安,难以入睡。搔抓常导致续发性的细菌或病毒感染。

因此,治疗本病的重要一点就是防止痒一抓一痒的恶性循环。此外,还要维持室内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避免流汗;剪短指甲,避免羊毛、兔毛制品,使用柔软的棉纤品;减少过度洗澡和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沐浴后立刻使用保湿剂:避免食用会导致患儿皮肤过敏的食物,如花生、大豆、蛋和牛奶(可由食物激发试验或病史得知)。

喂母奶和6个月后再添加辅食可以减少食物过敏的机会,喂母奶的母亲也要尽量避免食用会引起过敏的食物。局部治疗可使用类固醇软膏,合并细菌感染时可使用局部抗生素制剂或口服抗生素。

严重急性发作期间,可能需要使用短期的口服类固醇。口服抗组织胺可以缓解瘙痒症状,帮助患儿入睡。

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有家尘、尘螨、蟑螂、猫狗皮屑、霉菌和花粉等。常见的食物性过敏原有牛奶、蛋白、鱼、有壳海鲜、坚呆类等。

尘螨是最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主要见于动物脱落的皮屑、指甲和毛发,适宜在常温25℃,湿度80%的环境中生存。

小儿有很多时间待在卧室里,因此卧室的环境控制非常重要。床垫、枕头和被子应以防螨套子包裹;每周以70℃以上的热水清洗寝具外套;不要使用地毯和填充式家具,移除填充式玩具;将室内湿度控制在50%以下,以控制尘螨和霉菌的生长。

另外,家中要避免饲养有毛宠物,如猫、狗等,因为动物皮屑和排泄物容易引起过敏。要保持居家环境清洁,减少蟑螂繁殖。

霉菌易生长于高温潮湿的环境中,如浴室和地下室,使用除湿机和空气滤器,并定期更换滤网,可减少暴露在霉菌和花粉的机会。冷气机滤网也需常清洗。

在呼吸道感染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小儿出入公共场所,因为呼吸道感染常会加重过敏症状;天气变化较大的季节,应注意保暖,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避免在小儿房间吸烟;避免食用会引起过敏症状的食物。

有强烈过敏家族史(干草热、气喘或异位性皮肤炎)的孕妇,从怀孕的第4个月起就要避免接触引起家族内过敏的过敏原,小儿出生后要喂食母奶,母亲禁吃被证实会造成过敏的食物,延迟到6个月以后再添加固体食物(特别是蛋、牛奶、麦、鱼、柑橘等水果和花生酱等具高度过敏倾向的食物)。如无法喂母乳,可使用水解蛋白婴儿奶粉,这样可以预防或减少高危险群过敏儿过敏病的发生。

□阳光过敏

有的小儿在春末夏初,经过日晒以后,被晒处皮肤出现红斑片,又痒又疼。

有的小儿是在吃了某种蔬菜或某种药物后,晒太阳时会出现红斑、水疱。这种情况叫日光性皮炎。

患日光性皮炎多是在太阳下暴露皮肤2~6小时以上,皮肤发红,出现红斑、水疱、豆疹,并有痒痛感,经过3—4日后,红斑逐渐变为暗红色,逐渐消退。水疱破裂后干燥结痂,表皮脱屑,留有色素沉着。

患日光性皮炎的小儿应注意以下问题:经常户外活动,增强皮肤耐受力;严重者避免日晒,外出时注意遮阳,穿长袖浅色衣裤;在外露的皮肤上涂防晒护肤品;

日晒出现红斑后,立即用冷水湿敷局部,以减轻反应。

□“风疙瘩”

遇冷起的风疙瘩叫做“寒冷性荨麻疹”。荨麻疹是一种抗原抗体相作用的变态反应,也就是过敏。这种病可由许多因素引起,由冷也可引起。当孩子接触凉水、冰块,在游泳或寒冷时,暴露在外的地方可发生瘙痒、水肿、风团块,严重的可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心慌等症状。

患过这种病的小儿,要避免冷风、冷水刺激,注意防寒保暖。患病时,可用抗过敏药,也可用中药防风通圣丸。如果到了冬季就犯病,那么一入冬就得注意服药预防。

□腹痛

腹痛是小儿常见症状,其病因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属功能性腹痛,多由单纯性胃、肠痉挛引起i另一类为腹部器质性病变,如炎症、肿胀、梗阻、损伤、缺血等。

在器质性病变中尤其要注意外科急腹症,因这类疾病常需紧急处理,有些要手术治疗,如延误可引起严重后果。胃肠痉挛常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大量吃冷饮、甜食造成消化不良引起的腹部受凉。

一些过敏症如荨麻疹、过敏性紫癜或上呼吸道感染、发烧时也可常发生腹痛。

当然一些器质性病变也可诱发肠痉挛如痢疾、肠炎等。

腹痛虽然多由腹腔内脏器病变引起,但其他系统、器官疾病也可影响到腹部而引起腹痛,例如腹壁、胸壁带状疱疹和大叶肺炎等。此外,腹部邻近器官如肛门、尿道、腰、背等部位的疼痛,对年龄小体检时不会合作的小儿的腹痛有时易混淆。

小儿常见引起腹痛的疾病有:

(1)急性阑尾炎。

多见于3岁以上的小儿。起初腹痛多位于脐周或上腹部,约6~12小时后转到右下腹,为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常有发热,可伴有恶心、呕吐,腹部检查右下腹有明显固定的压痛伴肌紧张。小儿阑尾炎的症状有时不如成人典型,所以更需要仔细观察。

(2)肠套叠。

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可见阵发性哭吵,面色苍白,伴呕吐,直肠样检可见果酱样血便。仔细按小儿腹部,常可摸到一个似“香肠样”块物,发现上述情况必须立即送往医院,早期通过空气灌肠可将套叠肠复位,时间太晚则需手术治疗且套叠处肠壁可因缺血而坏死。

(3)腹股沟症。

即“小肠气”,在腹股沟(大腿与躯干交界处)部出现一椭圆形隆起,大多进入阴囊。当小儿站立、咳嗽或啼哭时,肿块出现或增大;安静躺下时,肿块缩小或消失。这种能复位的疝,可等小儿稍大后再行手术。如不能复位即称嵌顿疝。有小肠气的小儿,如有阵发性哭吵应仔细检查腹股沟,有无疝的肿块突然增大及压痛,以便及时发现嵌顿疝,立即去医院就诊。

小儿腹痛病因复杂,诊断没有明确之前,不可乱用止痛药,以免遮盖了症状,增加诊断的困难,也不要在腹痛时自己服驱虫药或乱吃泻药等,以免使病情加重。

□癫痫症

癫痫是阵发性、暂时性的脑功能失调,既与遗传有密切关系,也与脑部疾患、代谢紊乱及中毒有关。

癫痫种类很多,主要有:大发作型:最为常见的特点是突然意识丧失,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伴有呼吸暂停、青紫、咬破舌头、口吐白沫、尿便失禁等。发作后入睡,经数小时后神志清醒。小发作型:

症状为短暂意识丧失,语言暂时中断,活动停止于某一体位,不跌倒,两眼凝视,持续2~10秒钟,不超过30秒。多在3~10岁间发作,青春期减少,智力正常。运动型:发作起病较早,常伴有器质性脑病变且智力落后;婴儿痉挛症。多在3—7个月发病,2岁后少见,发作时短暂意识丧失,头及躯干前屈,发作往往频繁,影响发育,智力明显落后。此外还有局限性发作等。

一旦确诊后,必须选用有效抗癫痫药,坚持长期规则治疗,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对频繁发作而控制不住的部分性发作癫痫,必要时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父母要合理安排患儿的生活、学习,尽量减少患儿精神负担及不良的心理影响,防止因癫痫发作而造成的意外。

小儿癫痫症在治疗期间,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癫痫不是“不治之症”,可以算是难治之症,如坚持施以正确的治疗,约有一半患儿可完全治愈,37%可减少发作一半以上。所以对癫痫患儿必须坚持服用药物,不能随意停药,药物的用量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应注意药物的毒性作用,长期服用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乙琥胺等应定期检查肝功、血常规等。

(3)应避免过度紧张、精神刺激及激烈运动,不要在高处或水边玩耍,以免突然发病发生意外。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自发性出血,大多数患儿在发病前3周左右有病毒感染史。

本病见于小儿各年龄段,分急性与慢性2类。小儿时期多为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且多见于婴幼儿时期,春季发病率较高,以往无出血史,发病突然,出血严重,出血前不久或出血的同时往往有感染。慢性病例多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多数发病潜隐,出血症状较轻。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血的特点是皮肤、黏膜广泛出血,多为散如针头大小的皮内或皮下出血点,四肢较多,但也可为全身性出血斑或血肿,有些患者以大量鼻衄或齿龈出血为主要症状。约1%患者发生颅内出血,成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致死的主要原因。出血严重者可有失血性贫血,偶可发生失血性休克。颅内出血时表现为头痛、嗜睡、昏迷、抽搐、麻痹等症状。

急性病例主要是在发病1—2周内出血较重,因此在病的初期应让患儿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外伤,积极控制感染,给予足量液体及易消化饮食,大量维生素C及P,以及局部止血等对症治疗。也可口服较小量强的松1—2毫克/千克/日,待出血好转即渐停用。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血不重或在缓解期均不需特殊治疗,但应注意避免外伤,预防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对出血严重者或久治不愈者应进行如下特殊疗法。

(1)输全血或血小板。输血适用于急性大量出血的病人。对血红蛋白较高的病人,可输血小板或含血小板丰富的血浆。

(2)肾上腺皮质激素。危重出血患儿,宜将氢化可的松10~20毫克/千克/

日,分2~3次静脉滴入,症状好转后改口服强的松。较重出血病人,开始即可用强的松2毫克/千克/日口服。急性患者出血现象消失即可减量,于3~·4周内停药。

慢性患者常需要足量用药3周,待出血停止,血小板升至一定数值后渐减量,停药。

(3)其他药物。免疫抑制剂,如长春新碱、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

□遗尿症

正常情况下10~18个月的婴幼儿即可开始训练自觉地控制排尿,但有些小儿到2~2.5岁时夜间仍有无意识的排尿,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但如在3岁以后,白天不能控制排尿或不能从睡觉中醒来而自觉地排尿,这就是一种病理现象,称原发性遗尿症或夜尿症。有些小儿在2~3岁时已能控制排尿,至4~5岁以后又出现夜间遗尿,则称继发性遗尿症。此症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偶可延长到12~18岁。

绝大部分小儿遗尿是功能性的,是由于大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的功能失调所致。引起功能性遗尿的常见原因是精神因素,如突然受惊、过度疲劳、骤换新环境、失去父母照顾及不正确的教养习惯等。遗尿大多见于易兴奋、胆小、被动、过于敏感或睡眠过熟的小儿。个别患儿有家庭性倾向。少数患儿是由于器质性病变所致,如蛲虫病、脊柱裂(隐性或伴有脊髓膨出)、脊髓炎、脊髓损伤、癫痫、大脑发育不全以及膀胱容积较小等。

患儿常在夜间熟睡时梦中排尿,尿后不觉醒,轻则1夜1次,重则1夜多次,有时消失后再出现,时好时坏,有的甚至持续至青春期。患儿常感羞愧、恐惧,精神负担加重,产生恶性循环,增加遗尿的顽固性。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正常。

西医治疗,可用氯酯醒、盐酸丙咪嗪、苯甲酸钠咖啡因等。

中医验方:①桑螵蛸3克,炒焦研末,加白糖少许,每日下午以温开水调服,连续服用10日。②益智仁10克,醋炒研细末,分3次开水冲服。③鸡肠1具洗净烧存性,牡蛎、茯苓、桑螵蛸各16克,肉桂、龙骨各8克。共研为细末,每服3—4克,1日服3—4次。④甘草、硫黄粉各50克,白芍、白术各20克,水煎浓缩后,加白矾粉10克。烘干研细末。每次用5克,以大蒜盐水调糊敷脐,2~5天换药1次。

⑤葱白7个,硫黄10克。共捣成泥,每晚睡前敷脐部,次晨取下。⑥五倍子、何首乌各3克。研末,用醋调敷于脐部,后以纱布覆盖,每晚1次,连用3~5次。

另外,在小儿10月以后可有意用良好的方法培养、训练小儿的排尿习惯,避免不良刺激。傍晚以后不用流质饮食,少喝水,临睡前排尿,在小儿经常排尿的钟点前唤醒其排尿。对患儿着重教育、解释、消除紧张、恐惧及不安等情绪,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避免过度疲劳,鼓励患儿树立信心。

□夜惊与梦游症

夜惊为一种意识朦胧状态,患儿的表现为在开始入睡一段时间后突然惊醒,瞪目起坐,躁动不安,面间表情恐怖,时有喊叫,其内容与受惊的因素有关。一般可持续10余分钟,清醒后对夜惊发作完全遗忘,偶尔可有片断记忆。部分患儿在发作的同时伴有梦游症,患儿起床走动,做一些机械的动作,如开抽屉等,醒后完全不能回忆。发作次数不定,可隔几天、几十天发作1次,偶可一夜发作数次。

引起小儿夜惊和梦游症的主要精神因素是受惊,如睡前听紧张兴奋的故事、看紧张兴奋的电影以及初次离开父母进入陌生环境而紧张不安等。

针对小儿夜惊与梦游症的特点,在预防和治疗上应采取以下措施:应注意培养和塑造小儿勇敢、沉着、顽强的性格,并注意合理安排生活,避免听讲使小儿过分紧张兴奋的故事、电影等。药物疗法可服用5%溴化钾(或溴化钠)5N10毫升,每日2次,睡前服鲁米那0.03克。年龄较大儿童可加利眠宁5毫克或安定片2.5毫克,以减轻紧张情绪,加深睡眠,对控制夜惊发作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