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儿童医学宝典
32279600000027

第27章 幼儿用药与医疗

1.医疗用药与护理

□家庭药箱的配备

(1)物品。

体温计,止血贴,棉签,笔记本,热水袋,铅笔,冰袋,一次性注射器。

(2)外用药。

红汞(红药水):常用于皮肤擦伤、切割伤和小伤口的创面消毒。不能用于大面积的伤口,以免发生汞中毒;也不能与碘酒同时用,否则,两种药水相互作用会产生有毒的碘化汞,不但不能消毒杀菌,反而会损伤正常皮肤,使伤口糜烂。

龙胆紫(紫药水):常用浓度0.5%一2%,有杀菌作用,常用于皮肤、黏膜创伤感染时及溃疡发生时,也可用于小面积烧伤的创面。

碘酒:常用1%~2%浓度。用于刚起的皮肤未破的疖肿及毒虫咬伤等。因为碘酒的刺激性很大,当伤口皮肤已经破损时,就不要再用了(对碘过敏的人也不能用碘酒)。如用碘酒消毒伤口周围的皮肤,应在稍干之后即刻用75%酒精擦掉。

乙醇(酒精):作为消毒剂使用时,常用浓度是75%,低于75%达不到杀菌目的,高于75%又会使细菌表面的蛋白质迅速凝固而妨碍酒精的内渗透,也会影响杀菌效果。

所以,当消毒伤口周围皮肤损伤时,应用75%浓度酒精。由于乙醇涂擦皮肤,能使局部血管舒张,血液循环增加,同时乙醇蒸发,使热量散失,故酒精擦浴可使高烧病人降温。用于物理降温的酒精浓度为20%~30%,也就是说,用1份75%的酒精兑2份水即可作擦浴用。

创可贴:用于外伤、伤口出血时消毒止血。

其他:呋麻滴鼻液,鱼石脂软膏,金霉素软膏,肤轻松软膏,氯霉素眼药水,驱风油。

(3)内用药。

解热镇痛药有去痛片、小儿退热栓、复方氨基比林和阿司匹林。

止血药有云南白药。

止咳药有川贝枇杷止咳露、咳特灵。

抗生素有百炎净(复方新诺明)、头孢氨苄胶囊。

清热解毒药有黄连素、牛黄解毒片。

保健药有保济丸、藿香正气丸。

(4)其他。

棉花。

一般的消炎药膏。

纱布敷料,有干的和外面覆有一层石蜡油的两种。

外科用胶布。

用于扭伤和劳损的皱纹绷带。

普通绷带。

三角绷带。

钝头镊子、别针、剪刀。

有用的家庭医护用品。

可装入冰块的塑料袋作冷敷用。

报纸,对折后可用做特殊的夹板。

扭伤时需用的松紧带。

苏打(碳酸氢钠),孩子洗澡时加入水中可止痒。

盐,加入洗澡水中可清洁伤口。

醋,放入水中用于缓解螫刺后引起的疼痛。

□药品的保存

(1)放于清洁、干燥、避光的地方。

(2)标签清楚,标签不清楚要及时更换或不用。内服、外用药分开放置。

(3)定期检查药品,过期、变色、混浊、沉淀、发霉者不用,注明有效期。

(4)不同性质的药物,用不同的保管方法。因室温过高而易变质的药物,如青链霉素、乙肝疫苗、丙球、白蛋白放于冰箱。易氧化、潮解的药物,如新霉素、利福平,密封瓶装。需避光者应放于棕色瓶中。

(5)放于小儿不能拿到的地方,防止小儿误服药物引起中毒。

(6)中药、丸散类药要防潮、防鼠、防虫蛀。芳香类药要瓶装,防挥发。易霉变者要放于阴凉通风处。

(7)备有量杯和辗药钵。

□服药的注意事项

(1)镇静催眠药。如鲁米那、安定、冬眠灵、水合氯醛等,服后有精神萎靡、头晕、乏力等后遗症,久用可成瘾,过量可引起中毒,部分可出现胃肠道症状、皮疹等变态反应。水合氯醛对胃黏膜有刺激,胃溃疡,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氯丙嗪注射给药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注射后应平卧半小时。

(2)镇痛药。吗啡、可卡因、杜冷丁、颅通定等,服后有眩晕、恶心、呕吐、无力、多汗、呼吸抑制,连续反复应用可成瘾,过量致急性中毒。因此,剂量要准确,镇痛后停药,不要长期使用。

(3)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APC、复方氨基比林、非那西汀、扑热息痛、消炎痛、保泰松等,有胃肠道刺激症状(胃痛、胃出血),变态反应症状(皮疹、药热),粒细胞减少,降低凝血机能,引起出血。因此,饭后服用,或同服氢氧化铝凝胶,多饮水,出汗后换衣服,胃溃疡者忌用,长期服用者,定期查血象。

(4)消化系统药。胃蛋白酶合剂用吸管服。乳酶生不宜与抗生素、活性炭合用。

碳酸氢钠久服可引起溃疡穿孔,继发性胃酸增多,过量致碱中毒,忌与酸性药物如胃蛋白酶配伍。氢氧化铝凝胶服前摇匀,否则易致便秘。解痉药如阿托品、颠茄、普鲁苯辛可引起口干、视力模糊、颜面潮红、皮肤干燥、便秘、心悸、肠及幽门梗阻,青光眼者不宜使用。导泻药如硫酸镁、果导,大剂量服用可致脱水,肠出血者禁用。止泻药如鞣酸蛋白、次碳酸铋长期大量用可致便秘。

(5)呼吸系统药。如止咳糖浆、氯化铵、咳必清可待因,可引起恶心、呕吐、胃部不适、口干、头晕、嗜睡、偶有过敏。氯化铵、必咳平禁用于溃疡病患者,痰多者不宜用可待因、咳必清。平喘药如氨茶碱、舒喘灵可致恶心、呕吐、失眠、不安、头晕、心悸、口干、食欲不振、头痛、手指震颤等。氨茶碱剂量要准确,以防中毒,舒喘灵久用可产生耐药性。

(6)血液系统药。硫酸亚铁,有胃肠道刺激症状,饭后服可减轻。服铁剂可使大便变黑色,长期服用可致慢性中毒,小儿误食1克以上,可致急性中毒,忌与茶、奶同服,溃疡病慎用。

(7)抗过敏药。常用的有异丙嗪、苯海拉明、扑尔敏等可引起头晕、嗜睡、口干、恶心等,肌注可引起局部头痛,静注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静注后平卧半小时,不要突然抱起。服药期间不要做危险工作。钙剂如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等静注时漏出血管外有强烈刺激性,正在用洋地黄类药及用药后1周病人忌用。

(8)激素类药。如强的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多,在医生的严格控制下用药,剂量准确,长期大量应用者,不可突然停药,避免漏服,应逐渐减量,缓慢停药。

不良反应有水钠潴留(水肿、少尿)、低血钾、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脂肪堆积、向心性肥胖(水牛背、满月脸)、肝肿大,扩大感染灶,加重溃疡,易激动、兴奋、失眠。

(9)生物制剂。丙球、转移因子、白蛋白等,一般易分解失效,应放冰箱保存,用黑纸包裹,避光,以免引起变态反应。

(10)磺胺类。如百炎净,有变态反应(药热、皮疹、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肾功能损害(血尿、结晶尿、尿闭),服等量碳酸氢钠,大量饮水。有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的要饭后服。服用此类药时,要嘱患儿多饮水,饭后服药。

(11)抗生素类。抗生素类药根据感染病菌性质不同,选用不同的抗生素,注意控制剂量,勿乱用,以免形成耐药性。

(12)抗病毒药。阿糖胞苷,用后可有消化道症状,骨髓抑制,大剂量免疫抑制。

□服药的时间

儿童用药大多为每日3次,为了避免漏服最好在每顿饭之后半小时左右服用,既可避免药物刺激胃部,减少副作用,又能使药物随食物较快通过胃进入小肠有利于吸收。

如抗风湿用的阿司匹林及消炎用的红霉素,如果空腹服用会刺激胃而引起呕吐。但有些药物必需饭前服用,如驱虫药在空腹时服用药物迅速进入肠道才能有足够的浓度驱虫。有些药要求睡前15~30分钟服用,如大黄类泻药配合驱虫中药在睡前服用,8—12小时发挥作用,使第二日上午排便和驱虫。此外含非那根的镇咳药睡前服用可使孩子镇咳入睡,如在白天吃会发困、扰乱生活规律。

收敛药如止泻用的幌酸蛋白、活性炭及保护胃壁的氢氧化铝及阿托品、颠茄类解痉药都应饭前服用,因其可直接作用于胃壁起保护解痉作用。幌酸蛋白进胃直入小肠,遇碱性肠液释化。

与食物同服的药物如胃蛋白酶、淀粉酶等可在饭前片刻或与食物同服,以便充分发挥酶的消化作用。

总之,在给孩子用药之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没有说明的都可在饭后服用。

□用药剂量推算方法

(1)婴儿量。2岁以下婴儿剂量=年龄(月数)/150×成人剂量。

(2)老幼用药剂量快速折算法。

□吃错了药的处理方法

孩子好奇心很强,又不懂事,有时把各种清洗剂当作药水拿来喝了,家长一旦发现孩子错吃了药剂,一定要耐心地镇定地查看孩子到底吃了什么药,吃了多少,而不要打骂、训斥孩子,使他恐惧、哭闹,这样反而耽误了急救的时机。

当确定孩子吃错了药,若离医院较远,可在家先作处理,如,药刚吃下不久,可用手指刺激孩子的咽部,引起他恶心、呕吐,把药物吐出来。若是孩子错服了止痒药水、癣药水之类药物,可让孩子多喝浓茶。茶叶水中的鞣酸具有沉淀及解毒作用。若是孩子误服了碘酒,赶快让孩子多喝米汤,以淀粉类流食阻止人体对碘的吸收。经过初步处理后,抓紧时间送孩子去医院观察和抢救。

□小儿急送医院治疗病例

(1)无任何笑容。

(2)高烧,下痢,剧烈呕吐时。

(3)突然元气顿失,脸色改变,呕吐、精疲力竭,而且眼光不安定时。

(4)痉挛。

(5)腹泻的粪便中混有大量的黏液时。

(6)表情痛苦,手脚紧缩,长久哭闹不已时。

(7)呼吸困难,呼吸次数增加伴有高烧时。

(8)突然眼光无神,脸色发青,四肢冰冷时。

(9)看上去异常安静,嗜睡时。

(10)拒食,接连6小时以上无进食要求,伴有烦躁不安定。

□滴眼药水的方法

给孩子滴眼药水,家长要先洗手,拿过眼药水瓶,然后让孩子头向后仰,向上看。

家长用左手拇指和食指轻轻分开孩子的上、下眼睑,右手拿药水瓶先挤出一滴弃掉,然后从离孩子眼约2厘米高度滴下药水,要滴在白眼球上,别碰睫毛,再用左手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上眼睑,让药水充满结膜。随后轻压内侧眼角,防止药水流进鼻子。让孩子闭眼2分钟即可。

□滴药三要素

(1)把滴耳药和滴鼻药的药瓶放入温水中温热几分钟,这样滴入时,孩子不会感到凉。

(2)不要让滴管碰到孩子的鼻、耳或眼,否则会把细菌带回药瓶内。如已碰到,要彻底洗净后再收藏起来。

(3)各种滴剂药物如未征得医生同意,使用时间一般不能超过3天。用药物时间过长,会引起较多不良刺激及炎症反应。

□不吃药的处理

孩子往往对吃药有一种排斥心理,因此在吃药时经常哭闹,灌进去又吐出来,小婴儿甚至连奶和饭也连带吐出来,这也使不少家长宁愿让医生打针也不愿意喂药。

小儿有灵敏的嗅觉和味觉,很容易把药物辨认出来。因此给孩子吃的药应尽可能把味道调好,如水剂或片剂要轧碎用少量糖调匀用勺子喂服。每次量要少,用勺子送入口腔待下咽后才取出,以便小儿在吞咽时返流可顺势把药接住。教导幼儿把药咽下后再给好吃的食物,尽量不用灌药法。对于2—5岁的孩子,可把药轧成的粉末撤在已涂果酱的饼干上,夹上另一块饼干让孩子自己吃。不喜欢吃甜的可把饼干上涂上麻酱,把粉末放在麻酱上(麻酱可先用盐水调匀),尽量减少药物的形象引起孩子的反感。在孩子顺利吃掉药物后,要给予表扬,有过几次成功的经历,孩子就不害怕吃药了。

□禁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能够引起非常严重的雷耶氏综合征,雷耶氏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儿童肝脏和大脑疾病,因此绝不能给12岁以下的儿童服用任何形式的阿司匹林,除非有医生的特殊指导。

□不能服用成人解热止痛药发热是小儿常见的症状,以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者最多。但是,小儿发热时不能服用成人的清热止痛片,这一点一定要引起注意。

小儿的肝脏、肾脏发育尚不成熟,那些须经肝脏代谢,然后才能从肾脏排出的药物如扑热息痛、非那西汀、消炎痛等解热止痛药,以及含有这些药物的复方合剂,如去痛片(又名镇痛片),复方阿司匹林等,还有优解散、克感敏、复方扑尔敏、安痛定等,若给小儿服用,由于它们在肝脏代谢缓慢,在肾脏排出困难,势必在小儿体内积蓄,对肾脏形成化学性刺激,导致肾脏无菌性炎症,进而引起肾乳头坏死。

解热止痛药是家庭常备药物,成人服用的解热止痛药不能给15岁以下的儿童服用,孩子年龄越小,服用此类药物的危害也越大,千万要注意。

□流行性感冒的用药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突然高烧、头痛、全身酸痛、极度疲乏和呼吸道炎症,在幼儿中传播极广。

幼儿患流行性感冒、水痘,不能使用阿司匹林治疗,使用APC治疗上述病同样要慎之又慎。目前,西药尚无理想药物治疗本病,而中医有理想疗效,既可缩短病程,又可防止并发症。

处方一:连翘、银花各9克,防风5克,柴胡、葛根、荆芥、法半夏、黄芩各6克,木通、甘草各3克。水煎服,1日3次。预防、治疗都可以用。

处方二:菊花、黄芩、防风、葛根、荆芥各6克,板蓝根9克,柴胡、辛夷、苍耳子各3克,川书、桑叶、法半夏、杏仁各5克。水煎服,日服2~3次。治疗用。

以上两处方在流行感冒大流行期间,在门诊不治疗各年龄组流行性感冒时,作为常用方,有良好效果。药量适合于3岁以上儿童。

□疾病恢复期要注意吃补药补药即为用于滋补的药物,包括人参、鹿茸、阿胶等。正常情况下,小儿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就足可供应身体所需,不必服用补药,否则会破坏稚弱的阴阳平衡。例如新生儿喂服人参会引起兴奋、抽风而死亡,还有5岁女孩长期随父母吃人参蜂王浆可出现乳房增大、月经初潮,停服后才好转。目前有许多保健品中都添加人参,如人参糖、人参麦乳精、人参可乐、人参奶粉等。虽然人参含量很少,但长期服用仍会发生不良作用。

在治疗疾病时要在医生指导下辨证下药,其中有一些补药,对纠正一时的虚弱确有疗效。但凡是药品都有一定的适应证,该补则补,否则成了火上浇油对治疗不利,因此应谨遵医嘱严格施用,不可误用及乱用。

□怕打针的处理

首先,要去除孩子对打针的恐惧心理。

大人平常不要拿打针来吓唬孩子,有的大人当孩子不听话时,就说“你再不睡觉的话,就让医生来给你打针了……你如果不洗手的话,生病了,就应该让医生给你打针了。”这些话无意中增加了孩子对打针的恐惧。平常大人生病了,打针时,可以让孩子看着,看到大人镇静自如的表情,孩子就不会把它看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了。然后大人可与孩子一起讨论一些问题,如:人为什么要吃药和打针?通过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生病了就要吃药或打针,这样病才会好。

岁孩子完全可以理解这些概念,并学会控制对吃药和打针的恐惧感。

其次,当孩子打针时,事先对孩子要亲热一点,使他心情愉快。可以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头,表扬孩子今天的成绩:“今天你的积木搭得真好”、“今天你真乖”等等。然后跟孩子说:你今天有点不太舒服,对吧?

我得让医生给你打几针,不过没关系,一会儿就过去了。

当孩子打完针后,应及时加以表扬:“宝宝真棒,打针都不怕。”等等。

□孩子发烧抽风的降温处理发烧是孩子容易患有的病症,但也有些孩子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容易抽风,表现为意识不清、口吐白沫、双眼上吊、四肢抽动,使家长十分害怕。要学会在家中为孩子降温,可预防抽风。

(1)物理降温。

①头部冷敷。

②温水擦身体或用75%酒精加水一倍,或65度白干酒加水2/3,用小毛巾擦拭四肢或背部。也可用34—35度的温水让孩子泡入盆中10~15分钟然后擦干,能较快降温。

③高烧不退兼有便秘或怀疑痢疾时可用一次性空针去掉针头,套上针头套,尖端轧孔插入肛门内,将冷盐水注入灌肠,既能通便也能降温。

④如果手足发凉,体温甚高,要注意末梢循环保温,即用40度温水泡手和足,或用热水袋热敷使足手温暖,四肢毛细管扩张,便于散热。

(2)药物降温。

①口服阿鲁片(内含有阿司匹林及鲁米那),有降温镇静的作用。

②口服泰诺滴剂或安佳势、扑热息痛等退热药,注意用药时,要严格掌握剂量。

如果经过物理降温没有任何作用或病情初始即极为严重者,应及时送往医院就诊,以免耽误诊治时机。另外,经物理降温后,也应到医院就诊,千万不可在退烧后放任不管,延误了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长针眼的处理

针眼即为眼皮长出小红疙瘩,摸到有疼痛的硬结,常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

此时应当服用抗生素,局部点眼药水,睡前涂眼药膏,每天用热毛巾敷2~3次。如果去医院做治疗效果更好,也可以自行消退。

如果已形成脓肿就不必等待自行破溃,马上到医院切开排脓。因为切开的伤口比自行破溃的伤口整齐,愈合后疤痕小,排脓充分不留后遗症。自行破溃之后也应到眼科就诊进一步使引流充分,否则会形成包囊形成肉芽肿而不易愈合。切开排脓后仍须点眼药水,涂眼膏及服用抗菌素。

千万不要挤压或自己用未消毒的针去挑,因为面部血管与颅内血管相通。挤压后炎症扩散会引起败血症,甚至引起颅内海绵窦血栓,严重时危及生命。

□出现爆发火眼的处理

火眼即为春秋两季易在公共场所流行的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儿表现为眼睛结膜充血,眼红,眼屎粘住眼睑睁不开眼,或者被眼屎遮挡而视物不清,眼痛痒怕光、流泪、灼热、球结膜充血、水肿。双眼同时发病,3—4天最重,持续2周。愈后不影响视力。

患病时可选用氯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等。用两种药水交替点眼,睡前用大量眼药膏既可杀菌,又可避免醒后睁眼困难,注意眼药水或眼膏专人专用以免交叉感染。

点眼可频繁,多点几滴以冲洗黏液。治愈后仍应再用药4~7天以免复发而转成慢性。

红眼期间要用冷敷,因为温度上升有利于细菌繁殖。每日冷敷2~3次,每次20~30分钟。

婴幼儿结膜肿胀甚至突出眼外,切忌包扎。否则分泌物不能排泄会使感染加重。

由于传染性极强,患病后应马上到医院就诊。

此病以预防为主,对患者应隔离,用品应严格消毒。流行期间,毛巾、手绢、水、手均成为传播途径。流行期不要带孩子到公共场所,避免到游泳池游泳。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使用公用的毛巾、手绢。到人多的公共场所、乘坐公共汽车后不接触手绢和眼睛,外出回家时要先洗手才接触一切用品。

□皮肤上长疖肿的处理

疖肿常长在毛囊处,形成圆锥形凸出皮肤表面,中心有毛发贯穿,周围发红。渐渐表面变亮而坚硬,压痛,顶部形成脓疤,中心有脓栓及坏死部分。破溃后脓栓脱落而排脓,排净后炎症消失形成紫斑及疤痕。有时成批出现或此起彼伏常年不愈。

由于疖肿在化脓部位四周形成薄的泡状壁,如果挤压排脓就会使薄壁损伤,脓液进入周围地区,使周围再形成疖肿。最危险的部位是鼻周和上唇,称为危险三角,若挤压此处的脓疖,会引起脑海绵窦栓塞及脑脓肿危及生命。挤压也会引起脓液入血引起全身脓毒血症。所以一旦引起发烧及全身症状应马上到医院治疗。

毛囊炎初起可热敷促使炎症消退,局部用龙胆紫或红霉素软膏涂敷。已经成疖后要切开引流。可口服红霉素、交沙霉素等消炎药物。

防止皮肤长疖肿,平日应注意勤洗澡,保护皮肤清洁,不要抓伤皮肤以防引起感染。夏季防痱子,不要用碱性肥皂以免去脂过多降低皮肤的保护作用。蚊虫叮咬后及时涂上风油精及虫咬水止痒防止抓伤。常患疖肿者要注意营养,多吃含维生素A及胡萝卜素丰富的食物,注意锻炼身体以增强抵抗力。

□头上长癣的处理

头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可直接由患者传染,也可通过猫狗传染。由于真菌种类不同,头癣可分3种:

(1)黄癣。又称秃疮,由黄癣菌感染,先见红斑,沿毛囊扩散,红点变小脓疱,干后结黄痂,痂渐变厚,中央凹陷边缘翘起,分泌物有鼠臭,有传染性。去痂后出现溃疡面,愈后萎缩成疤,该部位没有毛囊,成为永久脱发。

(2)白癣。常见于儿童,毛发处见红色丘疹很快有白色鳞皮覆盖,形成单个1厘米白斑。也有成片融合,鳞屑堆积,患处头发灰暗无光,易于折断。癣区外围白色,愈后无疤痕。

(3)黑癣。为点状鳞屑,每点3—4根头发,易折断,使头发参差不齐。毛囊口有黑色残根故称黑癣。炎症反应不重,易被忽略而延至成年。若遍及全头就会发生全头脱发。

患癣病可用5%硫黄膏,2%磺叮达克宁霜,3%~5%克霉唑霜中的一种外涂,每日2次,坚持6周。口服灰黄霉素10~15毫克/千克/日,分2次,连服2~4周。

患儿注意不要互戴帽子、互换头巾及共用卧具。梳子及理发工具被患者用后要煮沸或用福尔马林熏蒸。日晒不能灭癣菌。

养猫狗的家庭要仔细检查猫狗有无皮肤病,防止传染人。

□患蛲虫病的处理

蛲虫病是幼儿园孩子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蛲虫寄生在小肠下段到直肠,夜间会爬到温暖的肛门口排卵。蛲虫长5~10毫米似小线头,雌虫一次可排卵1万个,虫卵遇空气就会发育,6小时就有传染性。孩子感到肛门虫爬,瘙痒,用手抓挠,蛲虫虫卵就会藏在手甲缝中。通过手、玩具、被褥,易于在幼儿园中传播和反复感染。蛲虫只能存活20~30天,如果不反复感染可不治自愈。如果不清理环境,反复感染就出现症状。

感染后孩子肛门痒影响睡眠,有时还会引起尿道炎、阴道炎,偶见阑尾炎。有时会出现恶心、腹痛及呕吐。肛门周围及大便内可见活动的小白线样的蛲虫。

治疗可服用驱蛔灵,剂量为50~60毫克/千克/日,分2次早晚服,连服7—10天,以后每周服2天,共服4周剂量同上,可预防蛲虫再感染。此外肛门周围可涂用蛲虫膏既可止痒也可杀灭虫卵。

防止蛲虫病,关键在预防,孩子应穿满裆裤。内衣裤被褥单换下应煮沸暴晒杀死虫卵。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所有玩具每周刷洗或用紫外线消毒一次。患儿应有专用的毛巾、牙刷等用具。

□患蛔虫病的处理

蛔虫病是小儿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

虫卵随粪便排出,通过施肥及用河水洗便桶会使虫卵随水散布。泥土中的蛔虫卵会污染手而带入口中。通过施肥会污染蔬菜,洗不干净凉拌生吃也会感染。

……虫卵在肠道孵出幼虫,幼虫钻进肠壁静脉入门静脉经过肝入肺,在肺中脱皮,从气管到咽部,再吞进胃中而进肠道长大变成虫,这个过程需两个半月。因此疾病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幼虫周游期如大量入肝脏会引起肝大,肝功能异常;入肺时会咳嗽甚至引起蛔虫性肺炎。如果入脑会出现脑膜炎及癫痫;还会引起全身过敏出现荨麻疹。成虫阶段掠夺营养,分泌抑制酶的物质使人消化不良、贫血、孩子生长发育迟缓。孩子可表现肚阵痛、偏食和异食癖。成虫代谢物吸收后会引起低热、精神不振或过于兴奋,睡眠咬牙,易惊等。

蛔虫症还会引起危险的并发症,如胆管蛔虫、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阑尾炎及蛔虫性肝脓肿。

治疗可用驱蛔灵、肠虫清及安乐土等驱虫。并发症要住院治疗,先用药物镇痛解痉和驱虫。也要及时抗感染,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防止蛔虫症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粪便应经过发酵处理之后才可施肥。做凉菜时要彻底清洗,刀板生熟分开,根茎类易污染蔬菜用开水抄过才凉拌。食物要防被蝇虫叮咬。

□百日咳的家庭护理

百日咳是传染病,需要隔离,隔离期为1个月。百日咳1般1个月至一个半月能痊愈。家庭护理主要注意减少孩子痉挛咳嗽发作,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家里有百日咳患儿,就要保持室内空气洁净、新鲜,不要有烟雾和刺激性气味,使患儿免受呼吸道刺激。家长要陪伴孩子,保持孩子安静愉快,少说话,以减少咳嗽。

要给孩子营养丰富的饮食。孩子咳嗽发作了,就先不要吃,待不咳了再吃。有时咳得太厉害了发生呕吐,不必惊慌,等不咳了,安静下来再吃。但不要吃得太饱,可以多吃几顿,吃饭时要慢一些。

室内空气要湿润,有条件可买加湿器,也可用塑料浴帐,帐内放小床,在孩子睡前放一盆沸水,使帐内温度、湿度升高,孩子可i舒适入睡。20分钟左右取下帐子。

2.疾病与治疗方法

□感冒

感冒是幼儿时期常见的病症之一,影响着幼儿的健康发育。由于感冒无特效药,家长做好对幼儿感冒的预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重视户外活动。经常在室外进行活动,可增强抗菌能力,提高免疫力,有效地防止感冒的发生。切忌把幼儿关在室内,不外出活动或晒太阳。

(2)及时补充维生素A。体内缺乏维生素A时,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就会下降,易患感冒。所以应该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充维生素A,同时增加高蛋白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绿色蔬菜及动物肝脏等。

(3)避免接触感冒患者。在家庭中,一个感冒,往往会传染全家,幼儿的抵抗力差,尤其容易被传染。在家庭中,幼儿的毛巾、碗筷最好单独使用,与患者分开。

在感冒流行期间,应尽量少带幼儿到公共场合;居室内注意保持空气清新流通,以减少幼儿发病率。

□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小儿最常见的腹外科疾病,可发生于小儿任何年龄,最常见于5—12岁,10~12岁发病率最高,3岁以下则很少见。

小儿急性阑尾炎的发病原因较复杂,目前仍了解不够,但最有可能的是以下几种因素:

(1)阑尾腔梗阻。阑尾腔机械性阻塞,分泌物滞留,腔内压力增高,阑尾壁血运发生障碍,有利于细菌的侵入。最常见的梗阻原因是粪石、异物(果核、蛔虫)、阑尾扭曲、管腔癜痕狭窄等造成。

(2)细菌感染。细菌可经破溃或损伤的黏膜及血循环到达阑尾,引起急性炎症。

如咽峡炎、上感、扁桃体炎等。

(3)神经反射。当胃肠道机能发生障碍时,常伴有阑尾肌肉和血管的反射痉挛,阑尾腔发生梗阻及血运障碍引起炎症。

典型阑尾炎有腹痛、发热、胃肠道症状及右下腹部压痛和肌紧张4大症状。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许多病都可以有腹痛,阑尾炎腹痛的特点是转移性腹痛,即开始时在心口窝或肚脐附近,经过几个小时或半天左右转到右下腹痛,即肚脐右下方。少数患者也可以一开始就是右下腹痛。疼痛呈持续性,不太剧烈。如果是由于蛔虫钻入而引起者,可有阵发性剧痛。患儿常屈着右腿侧躺着,不敢直腰走路。幼儿说不清疼痛部位,婴儿则常常蜷着腿哭闹不安。

小儿阑尾炎发烧比成人出现早,一般于发病几个小时后即可出现发烧,体温38℃

左右,重症可达39C以上。多数患儿病初就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有些患儿还有便秘或腹泻。右下腹部压痛是比较可靠的体征,如果还有肌肉紧张、抵抗,那么诊断就更明确了。有些阑尾炎症状可以不典型,年幼者不典型症状更多见。比如有的一开始就只是腹泻,常以为是肠炎,如果同时有咳嗽、嗓子痛,病初容易认为是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等。但随着病情发展,大多会出现上述阑尾炎症状。

对小儿腹痛应特别注意,凡是腹痛或哭闹2~3小时以上,应怀疑有阑尾炎(或其他腹部外科病),要及时到医院诊治。小儿阑尾炎一般需要手术治疗。轻症或早期症状还不典型者也必须在医生严密观察之下用抗生素保守治疗,切不可大意。

□急性喉炎

本病是由细菌或病毒侵犯喉部而引起的急性炎症。常见病原菌为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近年来各种呼吸道病毒亦为主要致病原因。

小儿急性喉炎多发生于冬、春季节,2—3岁多见,也可发生在较大儿童,可直接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喉部,也可继发于麻疹之后,为麻疹常见并发症之一。

因为小儿喉部比较狭窄,黏膜下血管丰富,故在发炎时,易发生黏膜充血、水肿,使声门、喉部管腔变得更狭窄。轻的全身症状不明显,体温正常,仅有声音嘶哑及犬吠样咳嗽,或呈破竹样“空空”声咳嗽,无呼吸困难症状;重的常起病急,突然高热,起病不久除有声嘶、犬吠样咳嗽外,还常伴有呼吸道梗阻症状,即吸气性呼吸困难,吸气时有喘鸣声,伴胸骨上窝、胸骨剑突下及肋间软组织凹陷,如果不严密观察及处理,梗阻程度可由轻度发展至重度,甚至引起窒息,此时面色青紫,全身极度衰竭,或烦躁不安;肺部体征不多,仅有呼吸音粗糙,或有少许粗湿啰音。

预防伤风感冒是防治本病的主要措施,患麻疹后应细心护理,防止并发喉炎。发病以后要积极治疗,预防喉梗阻的发生及进展,给患儿多饮开水,保持室内湿度及温度,当有严重喉梗阻情况时,必须分秒必争积极抢救,必要时插管吸氧或须作气管切开。

□痉挛性喉炎

痉挛性喉炎的典型症状为喉部痉挛,常在夜间骤然发作。其病原体主要为副流感等病毒,患者年龄大都在2~6岁之间。

上呼吸道发生轻度感染时易致喉痉挛。

患儿常在前半夜骤然发病,咳嗽声紧促如犬吠。严重者有显著喉梗阻,并出现喉鸣,吸气时胸壁凹陷,唇色青紫。经过治疗后痉挛缓解,随即沉睡。次夜可重发,并连续数夜发作。白天声音嘶哑,但无痉挛现象,至夜间症状又加重。

本病须慎防冷空气的侵袭,夜间睡眠时尤应注意保温防风。

治疗方法为:增加室内温度与湿度,以舒缓喉痉挛;利用呕吐剂。可将2~4毫升吐根糖浆给予2~4岁的幼儿,隔20~30分钟给1次(一般只需重复给药1~2次),直至呕吐为止。呕吐后痉挛大都缓解,此时宜给鲁米那等镇静剂促使入睡。预后良好,一般不需气管切开术。在痉挛较重时还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了防止痉挛复发,患儿要多休息,保持室内温、湿度。如夜间发作,可给小剂量吐根糖浆(0.5~1毫升/次,每日3次,连续3天,并宜在晚睡前重复1剂,同时加镇静剂)。

●扁桃腺炎

扁桃腺炎是指腭扁桃体和咽部黏膜淋巴组织的炎症。该病常在春秋两季发病,主要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也有病毒或者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致病菌从外界飞沫传入,隐藏在扁桃体小窝内,当身体抵抗力良好时不生病;如果遇冷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时,隐藏的病源会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使孩子生病。症状为:

孩子突然高烧达39C-40C,怕冷,头痛无力,咽喉痛,吞咽时加重。孩子食欲不振也会恶心呕吐、便秘(如果发病的是婴幼儿就表现为腹泻)。炎症会侵犯咽鼓管引起耳鸣、耳痛甚至耳聋。

病毒引起的炎症使表浅组织充血红肿,无脓性分泌物,全身症状亦较轻。细菌引起的会使扁桃腺出现化脓性滤液,陷窝内有脓性改变,表面可见脓点或者连成片块,颌下淋巴腺也肿大压痛。

如果孩子全身症状重,应卧床休息,由于吞咽困难,水的摄入量不足,所以应输液并输入大量抗生素以对抗炎症,同时可用药物或酒精擦浴缓解高烧;可用盐水及药物漱口。病毒引起时可用中药配合治疗。

由于反复发作,扁桃腺肥大,所以陷窝内会积留脓性。如孩子睡眠时打鼾、口臭,炎症分泌物经常被咽下就会引起头痛、疲倦乏力、消化不良、贫血等全身中毒症状,甚至会蔓延为中耳炎、颈淋巴腺炎、喉炎等,还会引起并发症如风湿热、肾小球肾炎、心内膜炎等。

因为扁桃腺能产生多种抗体,在急性发作时要彻底治疗,避免残留病源而引起复发;同时要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增强抵抗能力:注意营养,服用鱼肝油维生素C等强壮剂;经常用盐水漱口,季节改变时注意保暖以防止复发。

□瘊子

瘊子的学名叫疣。疣是经过病毒传染后才生出来的。常见的疣有以下几种:

(1)传染性软疣。俗称“水瘊”,多见于儿童,为米粒到黄豆大串珠样隆起,表面有蜡样的光泽,传染性软疣呈灰白色或珍珠色,中心有小脐凹,用针将顶端挑破后,可挤出白色乳酪样物质,其中含有大量病毒。这种软疣可发生在躯干、四肢,症状不明显,有时有痒感。

(2)寻常疣。俗称“刺痕”,是最常见的瘊子。多发生在青少年,开始在皮肤上出现针尖到黄豆大的隆起,表面较硬,呈灰褐色。

这种疣的表面顶端呈乳头状、菜花状或刺状,故叫“刺痕”。其多发于手部、足部、鼻孔等处。

(3)扁平疣。俗称“扁瘊子”。为米粒到绿豆大小扁平隆起,棕色,表面光滑,数目多,多发生于面部及手背。

长了瘊子以后,数目少的可用液氦冷冻治疗,也可涂抹软膏。传染性软疣可在用针挑破挤出白色物后,涂2%~3%碘酒。有的瘊子不经治疗,几年后自行消退。有的反复发作,就需到医院治疗了。

□疝气

常见的是腹股沟斜疝,在哭、闹、咳嗽、站立或用力排便时腹股沟或阴囊部可见一个肿物,安静平卧时可消失,肿物进入腹部时可听到咕噜水声。轻型不经常出现,随着腹肌发育结实后会有自愈的可能。但有时疝不能自由回到腹腔,会疼痛变硬,恶心、呕吐,即为嵌顿疝。如果治疗不及时,局部红、肿、热,全身发热,称为绞窄性肠梗阻,是卡,住的肠管开始发炎坏死,应马上手术治疗,否则会导致腹膜炎而有生命危险。

能回纳的疝也应在3~6岁之内手术。

孩子太小不懂话不易于合作,术后哭闹腹部压力增加不利于伤口愈合。由于6岁孩子要上学,带着疝囊不便于过集体生活和参加体育活动,而孩子过了3岁又基本上无自愈可能,所以最好在4岁时手术治疗。

疝带会压伤皮肤及疝内的肠管,对活泼:

好动的男孩甚感不便,许多孩子宁愿手术也不愿用疝带。3岁以下孩子要防止感冒咳嗽,注意大便通畅,不能大哭大闹,防止腹部压力过大使疝突然嵌顿。难以安抚的孩子可同医生商量是否可早期手术。

●呆小病

所谓“呆小”,包括小儿长得既傻又小。

主要是由于甲状腺功能不足,甲状腺激素缺乏而导致体格、智能发育障碍,医学又称“克汀病”。因此,当父母发现小儿无论在体格和智能发育上与同年儿童相差甚远时,应想到此病。

甲状腺激素在调节机体代谢过程中,尤其是对小儿的生长发育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可促进骨的生长,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因此,在胚胎发育期及婴儿早期出现甲状腺激素缺乏,不仅使脑组织受到严重损害,影响小儿智力,而且生长发育也受到影响,小儿明显矮小。由于引起呆小的原因及发病年龄和临床特征的表现不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区别。

(1)散发性呆小病。主要原因是甲状腺先天性缺陷或发育不全使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发生障碍。一般散发性呆小病多见于女孩,约为男孩的3倍。大多数小儿因在胎内受孕妇甲状腺激素的影响,所以出生时多无症状。但此病症状出现的早晚及轻重程度与小儿甲状腺组织的多少及功能低下的程度有关。如果先天无甲状腺组织的小儿,大多数在出生后1~3个月就出现症状。有少量腺体者,多在6个月后,偶可至4—5岁才渐显症状。

患儿的主要表现是身材矮小,身体比例不均,显得四肢短小,上身比下身长,同时精神呆滞,反应迟钝,有的认为特别“乖”,因为多睡很少哭吵,即使哭吵,声音也低哑,吞咽缓慢,体温较低,怕冷,出汗少(夏天也很少出汗),皮肤粗糙,尤其是手足部更明显。

i面无血色,头发稀少而干枯,发际较低,眼裂小,眼睑浮肿,两眼分开较大,鼻梁宽而平,鼻翼肥大,舌大而宽厚,经常伸出口外,额部有皱纹,外表看上去像“小老头”。总之,呈“不聪明”的表现。这种面容又称克汀病特殊面容。

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小儿突出表现“五迟”,即立迟、行退、齿迟、发迟及话迟。

对症状典型的呆小病诊断并不困难,如症状不典型,通过X线检查可发现小儿的骨龄明显落后于正常小儿,严重者要延迟3年以上。T3、T4明显减低,甲状腺131I吸收率测定也可降低。血糖、血清碱性磷酸酶等均有变化。此病宜及早诊治,越早越好。因早期治疗与预后密切相关,否则将会带来不良后果。

(2)地方性呆小病。主要发生于甲状腺肿流行地区。是由于地区中的水、土、食物中含碘量不足,或因当地水和食物中含钙或氟过高,以及母亲在怀孕期饮食中缺碘,或饮水受细菌污染以致影响碘的吸收和利用。

地方性呆小病的表现特征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往往出生后不久即表现智能显著低下、听力障碍、肢体强直、不会坐立、运动障碍,而如上述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其他表现可较轻或不明显。另一种是以虚肿表现为主,看上去皮肤粗厚,纹理增多,为非凹陷性浮肿,称为黏液性水肿。

体格发育及智力发育落后,四肢短粗,同样有以上所述的特殊面容,膝外翻,扁平足,骨龄检查较同年龄落后,青春发育期性成熟延迟,然而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以上两种情况在不同的流行地区发病比例不一样,它与散发性呆小病的主要区别是甲状腺发育正常,有些甚至代偿性肿大。

甲状腺本身功能可正常或稍偏低。

散发性呆小病要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其在新生儿期),智力和体格发育可。

以接近正常健康人的水平。一般认为生后3个月以后治疗效果就明显减低。所以治疗本病需要耐心长期服药。甲状腺素片是治疗本病唯一有效药物,但必须遵照医嘱,一般开始剂量为足量的1/3左右,逐步增加,以免产生甲状腺危象。还应加强学习辅导,重视教育促进智力的发育,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应得到家长的配合,使病人树立信心,坚持终身不间断服药。

地方性呆小病则需对于患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进行甲状腺功能的检查,以便及时治疗。尤其在孕妇妊娠末3—4个月,应每日加服碘化钾20~30毫克,多吃含碘丰富的食物,流行地区孕妇应加服碘制剂。

□弱视

(1)遮盖法。把视力好的一只眼睛遮盖住,强迫用弱视的那只眼睛看事物。经一段时间的强迫刺激,弱视眼的视力可有提高。也可用交替遮盖法(健眼与弱视眼交替遮盖),此法简便易行。如每周遮盖健眼5—6天,遮盖弱视眼1—2天,效果是较好的。

(2)后像疗法。在强光刺激下视物10秒钟后,闭上眼睛仍感觉该物呈现在眼前,这个影像医学上叫后像。医学上利用这种后像的原理,用后像镜的强光刺激(一般照射20秒至1分钟),使视网膜产生后像,从而提高黄斑中心凹的视功能,起到治疗弱视的目的。

(3)红色滤光镜治疗。用600~640纳米波长光线的红镜戴在弱视眼前,同时完全遮住健眼,练习写字、画图等作业,每天1-

2次,每次10N15分钟,逐渐延长时间至数小时,能够达到治疗弱视的目的。

治疗弱视的方法很多,到底哪种最好,这要根据每个孩子弱视的性质、程度、年龄及视力屈光度来选择,并注意在7岁前抓紧时间治疗。

●假性近视

现在孩子们都懂得多读书、读好书,但往往忽视了在用功学习过程中的眼卫生问题。如学习时间过长、姿势不端正,有的孩子玩游戏机一玩就是几个小时,这些都是造成假性近视的因素。要有效地预防假性近视并不困难,只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起注意就可以达到目的:

(1)无论是阅读还是写字都要注意保持30厘米的距离和正确的姿势。

(2)光线要适当,不论是过强或过弱的光线,对眼睛都不利。

(3)学习时间一次不能太长,一般不超过1小时就要休息10分钟左右,休息时最好到户外活动一会。

(4)不要在躺着、乘车、走路时看书。

□“对眼”

孩子患有“对眼”会影响到形象和学习。从生活和美观出发要说服和鼓励孩子积极治疗。治疗方法有几种:

(1)验光配镜子。这样可以为远视和散光找到准确的度数。配眼镜矫正视力的同时,斜视得到了治疗。要坚持戴眼镜不能间断,无论看远处或近处都要戴着眼镜,一般坚持半年左右就可见到疗效了。以后每年要到医院检查一次,以观察视力变化,调整眼镜的度数。

(2)遮盖健眼法。这是治疗“对眼”弱视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由于双眼屈光参差太大,如将好眼睛遮住,让斜视的眼睛看东西,让其多受一些光刺激,促使视网膜发育。如经遮盖健眼治疗后斜眼视力有所提高,需戴镜检查斜视度数,如有所减少,则需要坚持遮盖,每月查一次视力和斜视度。

(3)用同视机训练。斜视儿童可到医院做立体镜和同视机训练,这些训练对斜视的眼位矫正有很大帮助,而且对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和立体知觉的建立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4)手术治疗。经上述方法治疗1~2年后,仍有斜视的儿童或斜视治疗过晚者,在戴眼镜的基础上仍不能纠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发生外伤

外伤是儿童经常会发生的情况,这与孩子活动量较大、好奇心强以及动作不够协调等诸多因素有关。根据损伤情况,一般将外伤分为擦伤、挫伤、扭伤、刺伤、切割伤等数种。下面要介绍的是孩子在发生这些外伤后的简单处理方法。

(1)擦伤。

擦伤多发生在孩子跌倒后,为皮肤的损伤,但有深浅之分。如伤得较浅,仅出现轻微疼痛,只需抹点红药水,两三天即会好的。

如果伤得较深,伤口可有渗血或渗液,疼痛可较剧烈。如伤口表现较清洁的话,亦只需抹些红药水或紫药水即可,一周左右多痊愈。如创面较脏,则应用自来水或凉开水冲洗干净后,再抹上红药水或紫药水,然后用干净的敷料包扎两三天。深擦伤往往有一结痂的过程,痂盖脱落后创面即已愈合。有时候,如痂尚未成熟即被剥落,则须重新结痂。须注意的是,发生在脸部的擦伤,如创面有泥土或其他污物而没有及时清洗,则以后会在表皮上留有斑点,以至于影响面容。

所以对面部的擦伤,应尤为重视清洗处理。

如创面嵌入了煤屑或石碴等异物,一定要去医院处理。

(2)挫伤。

如皮下组织受伤而表皮未破,则称为挫伤。多为身体某处遭受碰撞或受钝器打击的疼痛,尤其在按压时疼痛加剧。如肿胀和轻微疼痛,不影响孩子日常生活及活动,则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多在3—5天可痊愈。

如肿胀较严重,则应去医院进行中药外敷等治疗。如受伤部位为孩子的脑部、胸部、腹部、腰部及关节处,则有可能引起内脏或深部组织的损伤,此时应密切注意孩子有无异常情况出现,并及时送往医院诊治。

(3)扭伤。

多发生于孩子奔跑或进行其他剧烈运动时,由于关节过猛地用力扭转,损伤了附着在关节外面的关节囊、韧带及肌腹。扭伤最常见的部位为踝关节及手腕部。此时可突然出现局部较剧烈的疼痛,并伴有关节的活动受限和逐渐肿胀及皮肤青紫,其处理方法与挫伤相同。同时应注意减少受伤关节的活动。如局部肿胀明显,扭伤后24小时可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亦可遵嘱外敷中药。在踝关节扭伤后的最初两三天内,孩子最好多卧床休息并避免走动。卧床时可用枕头将患侧的小腿垫高,以利消肿。少数情况下会发生同一处关节的反复多次扭伤现象,此时应注意寻找原因。如踝关节的反复扭伤可与鞋子不合适有关,须及时改进。尤其不应给学走路前后的幼儿穿着皮鞋或硬底鞋。

(4)割伤。

割伤多由刀刃、玻璃等锐器划破皮肤或皮下组织而引起。浅者可发生表皮的破损,深者可达肌肉、肌腱、血管甚至神经。出血量因损伤的部位和深浅而异。孩子最易发生的是手指处小而浅的切割伤,此时将其手指举高,捏住指根两侧,即可将血止住。然后用碘酒或酒精涂抹伤口四周皮肤或上些红药水,再用干净的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上即可。一般三五天即可痊愈。此期间须注意孩子伤口周围有无红肿、疼痛等感染现象。

如有,应去医院进行处理。如切割伤的伤口较深或较大,须立即用干净手帕或纱布将伤口包扎,并及时送往医院进行缝合处理。但包扎时间不要太长,以免引起局部组织的长时间缺血而发生坏死。如伤口受到污染或切割物为生锈的锐器,则应该在孩子受伤后24小时以内,去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以防止破伤风的发生。如较深、大的切割伤发生在胸、腹、背等处,则应立即去医院诊治,以明确有无内脏器官的损伤。

(5)刺伤。

长而尖的物体刺入人体会造成刺伤。

多经过皮肤刺入,孩子有时亦可发生经口、鼻、耳等其他途径而引起的刺伤。此类损伤伤口多为小而深,且较易伤及深处的神经、血管及重要器官。如仅为肢体处的较表浅的刺伤,可以立即将异物拔除后保护好伤口送往医院。如刺入较深,并不能确认是否有深部组织或器官的损伤,即不要轻易将刺入物拔掉,以免引起异物断离残留、大出血或加重组织、脏器的损伤。此时应立即将孩子送往附近医院。对这类外伤,亦须及时给孩子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以防止破伤风的发生。

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是防止孩子发生上述外伤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应避免孩子玩弄尖锐的物品,并不要用硬物相互打斗。另外,不要让孩子嘴里咬着冰棍或糖葫芦、筷子等物乱跑,对避免经口、鼻腔引起的外伤尤为重要。

□杵状指

杵状指是由于缺氧,引起手指(趾)端微血管扩张,血流减缓或停滞,使有害的物质聚集,从而促使手指(趾)的软组织增生。

小儿的指甲基部隆起脊,逐渐增大、膨隆,形成小鼓槌状。杵状指主要见于下列疾病。

(1)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最易出现杵状指,包括法乐氏四联症、三尖瓣闭锁、肺动脉闭锁、大血管错位等。小儿出现严重紫绀,活动时气促,血液中红细胞增多,瘀滞在扩张的微血管内,使眼结膜、颊黏膜等呈暗红色,小儿喜欢蹲着,或蜷曲四肢侧卧睡觉,有的小儿因缺氧严重而致昏厥发作。这类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需早日手术矫治。经过手术,青紫消失或明显改善,那么半年至一年内小儿的杵状指会渐渐消失,手指(趾)恢复到正常。杵状指的出现时间一般在孩子2—3岁时,与年龄增长和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2)其他心血管疾病,也易出现杵状指。如无青紫的先天性心脏病并发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小儿会持续发热、贫血、肝脾肿大、皮肤有细小出血点等。风湿性瓣膜病、慢性心力衰竭、指(趾)端淤血等,日欠也会出现杵状指。

(3)肺部疾病。多见于肺部慢性感染,如肺脓肿、支气管扩张、先天或后天性的多发性肺囊肿、肺纤维化病变、大片状肺不张等。小儿处于慢性缺氧状态,同时伴有咳嗽、咯痰、咯血、反复发热。杵状指的发生速度很快,一般起病后1个月左右可辨认。

(4)其他。如慢性肝硬化、肥大性骨关节病等也会出现杵状指,但此症小儿不易见。此症有明显的外在症状,很好识别。

由于杵状指发生于多种疾病,所以要注意原发病症状。如有无急慢性肺部疾病症状,咳嗽、胸痛、胸闷、气急、发热等,或有无心血管疾病的症状,紫绀、呼吸困难、心脏杂音等。必须及时到医院诊治,通过体检、X线胸片、心电图等检查,以及作血常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沉等检查,明确诊断后,及时治疗原发病变。

治疗杵状指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原发疾病,随着原发疾病治愈,杵状指也会随之改善或者消失。比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需手术矫治:由肺脓肿引起的杵状指,治疗首要选择抗生素(如青霉素、先锋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同时加以体位引流、药物雾化吸入等,必要时作手术切除。

□手指扎刺

竹、木、铁、玻璃、植物都可能刺伤皮肤。

扎刺后,一要将刺挑出;二要消毒防感染。

将镊子或缝衣针在火上烧一烧(打火机或火柴),将伤口周边皮肤擦洗干净,顺扎入方向将刺挑出或拔出。

刺挑出后,用手挤一挤,挤出几滴血,然后涂些酒精。如果刺扎得深,或很脏,要请医生处理,并注射抗破伤风预防针。

□手指割破

手指割破是常见外伤,要注意止血后预防感染。

止血注意两点:一是将受伤的手指高举过心脏水平:二是用另外一只手的两个手指捏紧受伤指的指根。

把伤口周围用清水、肥皂洗干净,用纱布将伤口周围擦干。

可在伤口上涂红汞,或使用创可贴包扎。不可用药棉或有绒毛的布块直接盖在伤口上。

包扎后的伤口,不要再沾水。如发现伤口周围红肿,要请医生处理。

●手指戳伤

手指戳伤是手关节的扭挫伤,是在指头碰到硬物时发生的。

手指戳伤后,可用冰冷物敷在伤处,每次10~15分钟,可以消肿。如果已受伤三四个小时,就不能冷敷了。

冷敷后,可贴敷消肿止痛贴剂,如伤湿止痛膏、七厘散等。

为了使伤指减少活动,避免再受伤害,可用厚纸裹住伤指。消肿后,可轻轻按摩,并缓缓活动。

如果肿痛严重,可能有骨裂或骨折,应用较厚的纸片裹住伤指,以免伤指再活动,速请医生诊治。

手指夹伤或砸伤如无出血,也可如上处理。

□脚扭伤

孩子活动量大,不小心踏空,脚向内翻,发生扭伤是常见的。扭伤后,外踝可出现肿胀、皮下发青等。

受伤后,可冷敷,使肿胀减轻。

让孩子卧床,不要再下地活动。足要抬高,垫上棉垫,使伤脚高过心脏。如脚下垂,会加重肿胀。

可请医生诊治,外敷药并内服七厘散、跌打丸等。

如无骨折,只是部分韧带撕裂,可用手指轻轻按揉伤处至小腿。如韧带撕裂较重或完全断裂,或出现骨折,要固定1~1.5个月。

有过脚扭伤的孩子,注意不要再次扭伤。

□轻度烫伤

轻度烫伤指很小的局部受伤,皮肤发红或起泡。

发生烫伤后,要立即冷却,将伤处泡入冷水中,或用冷水冲,可10~30分钟。如果还疼,可再泡20分钟。这个方法不仅可止痛,而且可使烫伤减轻。但要注意,不要使孩子着凉。

烫伤后伤处起的水泡,不要挑破。水泡的皮完整,便可保护伤口,减少感染。

将伤处用肥皂轻轻洗净,可抹上獾油,然后用绷带轻轻包扎。

如果水泡已破,衣服粘在皮肤上,不可往下撕,要先做消毒处理,再设法扯下衣服。

不可在伤口上乱涂东西,如食油、白糖等。不可在伤口上贴橡皮膏或创可贴,不能用棉花或有绒毛的纺织品盖在伤口上。

□化学烧伤

孩子受到化学烧伤后,要先做处理,再送医院。

皮肤沾了强碱或强酸等,要迅速泡入水里,越快越好。不能泡的话,可用清水冲。

水要更换,水量要大。

如果眼睛里溅入强酸强碱,要用手把眼皮分开,用壶;中洗10~15分钟以上。一时来不及,可将头浸入盆内,叫孩子睁开眼睛,左右晃动。这样来争取时间,再改为用壶冲洗。冲洗时孩子要不停地眨眼睛。

如果眼内进了生石灰,应先把石灰粒用棉棒擦出,再用水冲。冲后用纱布盖在眼上并送医院治疗。

衣服上有强酸强碱,要将衣服脱掉,并注意不可粘皮肤。

冲洗后请医生做进一步处理。

三、异常情况原因与处理。

1.异常情况表现的原因

□体重偏低

体重偏低,是指小儿的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体重均值减1个标准差,又称为“低体重”。根据体重偏低的程度不同,可分为轻度体重偏低(小儿体重在正常体重的均值减1个标准差至均值减2个标准差之间)、中度体重偏低(小儿体重在正常体重的均值减2个标准差至均值减3个标准差之间)、重度体重偏低(小儿体重在正常体重的均值减3个标准差以下)。

孩子体重偏低,尤其是轻度偏低不等于孩子一定就有问题。因为体重偏低的孩子,可能个子比较矮小但长得却比较匀称甚至还比较胖,这种孩子一般都属于正常的孩子,而不能说他们有“急性营养不良”;体重偏低的孩子也可能个子比较高但身上很瘦,或者又矮又瘦,这两种情况都属于异常情况,说明孩子有“急性营养不良”(又称“近期营养不良”)存在,这类孩子往往需要尽快给予治疗。

导致孩子体重偏低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

(1)营养问题。这是引起体重偏低的常见原因,主要因孩子吃得太少或偏食、挑食引起。

(2)疾病因素。许多疾病尤其是一些慢性疾病(如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肝炎、肠……寄生虫病等)都易导致孩子体重偏低,且多伴有消瘦。

(3)体质因素。多有家族史,孩子没有明显疾病因素存在,生长速度正常,小儿体重较轻,看上去仍较匀称(不瘦),但也可看上去稍瘦,此外小儿无其他方面异常。这类小儿多数也活泼好动。

孩子一旦出现体重偏低,最好的办法是尽快带孩子到医疗保健部门去做进一步的检查以尽快明确病因和诊断。如是营养不良引起的,主要通过调整饮食、适当增加营养、合理喂养进行调治;对于疾病因素引起的,主要通过治疗原发疾病,辅以营养调整和补充;对于体质因素引起的,可适当增加能量和蛋白质的供给,活动多者适当减少活动量,除此之外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个子矮小

个子矮小是指小儿的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身高均值减1个标准差,又称为“发育迟缓”。根据个子偏矮的程度不同,可分为轻度发育迟缓(小儿身高在正常身高的均值减1个标准差至均值减2个标准差之间)、中度发育迟缓(小儿身高在正常身高的均值减2个标准差至均值减3个标准差之间)、重度发育迟缓(小儿身高在正常身高的均值减3个标准差以下)。

个子偏矮一般是由于慢性营养不良(又称“远期营养不良”)引起的。个子偏矮的孩子可以长得较匀称,如果个子偏矮不很严重,一般不需特殊处理,但可以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是否有疾病因素存在;如果同时伴有消瘦,这时既要尽快采取营养干预措施,又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导致孩子个子偏矮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

(1)遗传因素。父母身材较矮,一般孩子的身材也较矮,这是比较多见的一种。

(2)躯体疾病因素。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的垂体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内分泌疾病、粘多糖病等遗传代谢性疾病、21-三体综合征、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等遗传性染色体疾病、慢性营养不良、慢性肝脏疾病、慢性肾脏疾病、严重贫血、反复呼吸道感染、低出生体重等,均可影响孩子身高的增长而导致个子偏矮。

(3)精神因素。如家庭破裂或不和睦、被遗弃、遭受虐待等均可影响孩子生长激素的分泌而导致个子偏矮。

一旦发现孩子个子偏矮,应带孩子去做检查以尽快明确诊断,并给予相应及时的处理。

□过于肥胖

小儿的体重超过同身高、同性别的正常体重均值的20%以上的称为肥胖。肥胖又可进行划分:超过20%—30%为轻度肥胖,超过300/0~40%为中度肥胖,超过40%为重度肥胖。另外,将体重超过正常体重10%—20%者称为超重。

根据肥胖发生的原因及处理的方式不同,通常将肥胖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

(1)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是最常见的肥胖,儿童的肥胖绝大多数属于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主要是由于糖和脂肪的摄入过多而体内能量消耗较少,多余的能量将转化成脂肪积储在体内,从而出现肥胖。

单纯性肥胖和遗传因素也有关系,父母均肥胖者,其70%~80%的子女也肥胖。

单纯性肥胖的小儿生长发育一般较快,智力、性发育均正常,皮下脂肪分布一般较均匀,但有时因会阴部脂肪堆积过多而出现假性阴茎短小、假性隐睾等性发育异常的假象,尤其多见于男孩。肥胖的小儿活动后易出汗,易出现呼吸急促,也容易出现疲劳。

同时,小儿会因肥胖而感到害羞、怕与人接触,精神上压力较大,由此可引发性格改变。

(2)继发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多由各种疾病引起,如肾脏疾病(多因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引起肥胖)、脑炎后遗症的肥胖等。

这类肥胖患儿,其皮下脂肪分布不均匀。小儿除了肥胖外,还有原发疾病的表现存在。

单纯性肥胖的治疗,主要是调整饮食和适当地增加运动量。调整饮食和增加运动量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不能求之过急。目前,市场上各种所谓“减肥”药很多,但对儿童来说,最好不要用减肥药。

对继发性肥胖的处理,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变“瘦”

父母看3—4岁的孩子,多数觉得孩子似乎较以前要稍微瘦了些,不如以前胖了,一般情况下这属于正常现象,原因可归结为3方面:

(1)身高的增长相对体重的增长要稍快些,因而孩子似乎逐渐变得“苗条”起来。

(2)活动量增加,能量消耗就增加,而能量主要靠体内积储脂肪的转化来提供,脂肪消耗增加,孩子就不长胖了。

(3)这阶段的孩子,玩的欲望占上风,进食的欲望相对要差些,吃得少了,自然会瘦。

□腿痛

幼儿腿痛的原因很多,有生理性的,也有因疾病引起的。

(1)生长痛。这是发生在生长发育期儿童身上很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幼儿生长发育快,腿部负担过重,下肢骨端充血,从而引起腿痛。其特点是下肢轻度胀痛或酸痛,午后或傍晚较重,一般很少同时双腿疼痛,局部无红肿,可随幼儿的生长会自然消失。

(2)急性良性肌炎。有些幼儿患流行感冒1~3天后会出现剧烈的小腿肌肉疼痛,还有厌食和头痛等症状。睡眠初醒时双侧小腿部突然疼痛,局部不红、不肿,足呈跖屈状,但恢复极快,一般1—5天内迅速消失,不需特殊治疗。

(3)佝偻病。佝偻病后遗症之一是下肢畸形。幼儿走路时关节左右摇摆不稳,关节周围的肌肉容易疲劳,因而发生腿痛。这种腿痛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也会逐渐消失。

(4)维生素A中毒性关节病。患儿长期(3个月以上)摄入过量的鱼肝油而导致慢性中毒症状。病症除下肢胀痛和触痛外,常有激怒、烦躁、全身瘙痒等症状。血液检查可辅助诊断。

总之,幼儿的腿痛有不同的情况,3—4岁的幼儿以生长痛为多见。

□牙颌畸形

患了牙颌畸形的儿童牙齿和领骨发育不正常,有碍口腔、颔及脸部的正常发育和咀嚼,严重的还会引起消化和营养不良。牙颌畸形常见的有:牙齿错位和排列拥挤;上颌或下颌前突;上下牙弓咬合时,一部分上下牙齿不能接触,咬不拢,而形成较大开口距离。

引起这些畸形的原因有如下几种:

(1)吮手指。如果幼儿吸吮手指的力量对门牙的推动力长期大于嘴唇肌肉的力量,就会影响牙颌的正常发育,使整个牙齿向外翘起,形成开唇露齿。

(2)啃笔头、咬唇。牙齿受到外来阻力,使牙齿不能正常地往外生长,而容易造成上颌突出,下颌收缩。

(3)偏用一侧吃东西。这会使两侧颊肌、颌骨发育不正常,脸型变歪。

(4)睡眠姿势不当。有的幼儿喜欢趴着睡,枕头顶着上下颌嘴,造成颌头发育异常,这些幼儿往往面孔扁平;上下牙咬合时,不是上前牙在下前牙的外处,就是上前牙在下前牙的里处。

以上几种行为均会导致牙领畸形。为了幼儿的健康,父母应教育幼儿注意口腔卫生,不要养成上述几种坏习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异常情况的预防与处理●避免发生意外事故许多意外事故都是在粗心大意没有预计后果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事先加以预防,许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为了避免孩子发生意外事故,应排除潜在的危险。

家里的有毒、有害物品如药物、农药等要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如锁在柜子里或放在高处,因为孩子很可能因好奇而吃进肚子里去。其他危险品如针、刀、钉子等也是如此。

给孩子清洗时,要先倒凉水,后倒热水。

如果先倒热水,孩子一不小心把手或脚伸进了盆里,就会被烫伤。不要让孩子随便玩火,教育孩子让他知道火是很危险的。如果孩子不听,可以故意拿火放在孩子的手指边燎一下,使他知道被火烧灼的痛苦,了解到火的厉害,以后就不敢随便玩火了。

妈妈缝衣服或织毛衣时,不要让孩子靠近自己,以免扎伤。不要让孩子随便进入厨房,尤其是炒菜时,油星四溅、烟雾笼罩,对孩子的健康不利。油的温度很高,如果溅到孩子身上,也是很危险的。

孩子放爆竹烟花,大人应在身边陪伴,并指导孩子,以免炸伤。最好是不让孩子燃放鞭炮。

另外,要注意道路上的危险。马路是最易出事故的地方,不要让孩子在马路等危险地方玩耍,甚至附近地区也不要让他去。较小孩子玩耍时应有大人看着。孩子逛街时应有成人陪伴。

虽然时时处处都潜在危险,但因此就把孩子锁在家中,不让孩子出去玩或不敢让孩子大胆地玩,也是不对的。应该要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自由自在地活动。还应教育孩子自己保护自己,如不要跟陌生人走:知道玻璃等物品是有危险的,不能随便拿着玩;腐烂的东西是不能吃的等等。

□烫伤

实验证明皮肤接触50CC以上的热水就能烫伤,因此在为孩子准备洗澡水时要先放凉水再放热水,调好水温才让孩子进入浴室。洗盆浴时先用温水淋一下手腕,如果不烫,用手先在盆内搅一下,无不适后再让孩子洗。

刚从锅内取出的食物要避免让孩子接触,放凉后才让他接触。过热的汤和粥应暂放厨房,防止孩子碰倒打翻而烫伤。餐桌上不必铺桌布或塑料布,避免拉动桌布时泼洒热粥热汤烫着孩子。

家中的热水瓶应放在高处或孩子不易看着的低矮处,防止孩子爬上桌椅去够取而打翻或者找到打翻。冬天如果需用热水袋,农村用热砖取暖,要认真用厚布包好,防止孩子睡着时蹬开直接烫着。

冬天暖气片要有护栏,炉子也要有木栏,防止孩子走近火炉而烫伤。通火用的钩子火棍也要放在孩子够不着处,防止烧热的火具烫着孩子。炉子刚扫下来的热灰也会烫着孩子,要马上拿走。最好用室外点火取暖的炉子,以防出现意外。

家人尽量不在室内抽烟,以防孩子会突然走近,被烟头烫伤。要谨防孩子学大人的样子去划火柴或动用打火机而发生危险。

如果不慎发生烧烫伤时,应马上用干净布单包裹直接送医院急救,千万不要用香灰油膏等撒在伤口上以免造成大面积感染,给清创救急带来麻烦。

●跌伤

现有越来越多的家庭住进楼房,楼房对孩子来说危险较高,家长要为孩子作必要的保护。窗户要安上防护栏,避免孩子从椅子桌子上探头向外观看而掉下。

有些5~6岁孩子喜欢在楼梯上玩,坐在扶手上当滑梯玩,一不小心就会从高处摔下,因此,要告诫孩子,禁止孩子做尝试。

带孩子外出坐公共汽车时也要注意,有些家长把孩子放在售票员的高桌子上,急刹车时头会撞到柱子上而受伤。坐小汽车时孩子如果坐在司机旁边的前排,一定要系上安全带。孩子坐后排由大人抱着,要注意急刹车时保护孩子的头部不要撞到前排的椅背上。骑车带孩子时要特别注意孩子的脚勿夹在车轮的辐条里。

不要让5~6岁孩子在马路边踢球,有时追球,因司机来不及刹车会发生车祸。有些孩子经常围在建筑工地上的沙土边玩耍,这是很危险的,因为工地上有各种车辆来往,高楼上也会有东西落下易于造成危险,所以,要禁止孩子到有危险隐患的地方玩。

□触电

现在家用电器已普及,孩子对电器的接触很多,也爱玩。他们喜欢电视,喜欢操纵遥控器,尤其看到大人和用手机交谈时,喜欢抢过来学着大人讲话。孩子也喜欢学演员拿着扩音器唱歌和讲话。只要不去碰接电源的插头这些东西,基本上不会发生触电现象。但是有些电器旧了,或电线的外面保护层磨破了,或者孩子手中有汗的情况下就会导电。所以如果表层不完整的电器用品应及早修理,以免大人孩子发生危险。

有些电器如落地灯、落地扇等要注意表面有无漏电,因为孩子在玩耍时会碰到它,或者用它作为支柱支撑着积木及其他玩具。

如果有漏电就会出现危险。

最易出危险的地方是插头和电板,要让孩子知道这里有电,不要用手去摸或者用手指去探插头的小洞,这会出危险。插头和插座要接触得紧密,不要让插头与插座之间有缝隙,避免孩子伸出指头去接触而触电。

此外,院子的电线杆和高压线也是危险之物。有时孩子的羽毛球、风筝等玩具夹在高压线上,孩子会用竹竿铁棍及铁丝之类导电物品去够取,一定要告诫教育孩子不要这样做。

5-6岁的孩子应教会他们一些电的常识,如要修理家中的电器或安装高处灯泡时可先拉闸断电,以免危险;知道哪些东西导电哪些不能导电,必要时可作出选择;暴风雨时不贴高墙及树干站立以防雷击等。

□水淹

5—6岁的孩子能明白一些道理,是学游泳较放心的年龄。这时候可以领孩子在齐肩的水中练习,并且学习深吸一口气把身体扎入水中慢慢呼气,要吸气时把头伸出水面。孩子随同大入学游泳,通过模仿渐渐可以独立游泳。如果在海边游泳,游泳之后的淋浴要用淡水冲掉海水。

冬季时孩子可在室内游泳,逐渐练习到能耐寒时,可以在天气暖和有太阳时到室外冬泳。年龄略大一些,如10~12岁身体强壮一些的孩子才能够在隆冬冰天雪地时参加冬泳。游泳对于耐寒训练十分有效。因为游泳时皮肤要接触水,而水温常比气温低。皮肤经受温度改变,就会增强抗寒功能促使新陈代谢加快以供给身体较多的热量,动员全身的力量抗寒。经常冬泳,孩子的抗寒能力良好,不易患感冒。

如果孩子不慎呛水或溺水时,大人要把孩子驮到岸上,采取伏卧于大人肩部的体位,这个姿势使孩子的头和双足下垂,双臂自由颤动,大人走动时身体一高一低起到人工呼吸的作用,同时又能将水从呼吸道排出。走到岸边马上撬开孩子的口腔,清除泥沙及污物,将舌头拉出防止舌垂咽部阻碍呼吸。如果急救人员已到,可注射急救药物或针刺人中、合谷、内关、太冲等穴位。

如果心跳呼吸微弱或停止也不要放弃急救,应该用手掌放在胸骨下进行冲击压迫,每分钟60—80次帮助心脏排出血液。

每冲击4下用手捏住鼻孔向口内吹气一次,一面急送医院一面做心外按摩及口对口人工呼吸,分秒必争、不可停止,直到孩子出现心跳或自动呼吸才可停止。与此同时,脱去溺水儿童的湿衣服,用干爽的衣服包裹,注意足部保温,可用热水袋保温以利全身循环。

送医院后马上进行气管抽吸,吸出肺中水分并正压供氧。接上心电图监测有无心跳,发现纤颤即马上除颤,看心跳全停还可进行直接心脏按摩。

溺水后易发生肺水肿吸入性肺炎,输液时要使用抗生紊。淡水溺水渗入血液会引起肺水肿和低钠性抽风,海水溺水会引起高钠血症,不能用钠盐输液。急救时尚需加入细胞呼吸促进剂,需用另一条管道输液。溺水急救全程要配合得快才能挽救生命。

幼儿用的游泳池或帆布塑料制的游泳池每周应认真刷洗换水,因为水下常长出青苔类生物会使孩子滑倒而溺水。就连家庭浴缸内也要铺上一块毛巾防止婴幼儿站起后滑倒而溺水。冬季不要让孩子在薄冰上游戏,尤其不能到鱼池上玩。鱼为了吸氧要在冰上打洞,打洞处经一夜冻上后表面无痕迹,容易误导孩子跌入冰洞内而遇险。

□昏厥

昏厥是突然发生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状态,由于大脑一时性广泛性供血不足所致。

此外,还常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引起昏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血管性昏厥。是由于血管舒缩反应障碍所致,恐惧、紧张、悲伤、创伤、注射等情况都会引起发病。另外,在应用血管扩张药物或氯丙嗪后,若体位突然改变易产生体位性低血压而引起昏厥。平卧或久蹲后突然起立时,也易发生昏厥。

(2)心源性昏厥。当病毒性心肌炎、细菌性心内膜炎及中毒性心肌炎等心脏疾病导致心律失常时,均可引起脑缺血而发生昏厥。化脓性或风湿性心包炎引起急性心包填塞,发生脑缺血,也可引起昏厥。引起小儿昏厥的主要原因是法乐氏四联症、肺动脉瓣狭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等。

(3)神经精神性昏厥。见于癫痫小发作、高血压脑病、蛛网膜下腔出血、癔病、脑部肿瘤等。

(4)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失液。如上消化道大量出血、肝脾破裂、严重吐泻,严重贫血等也易发生昏厥。

(5)其他。如血糖过低、换气性碱中毒以及吸入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中毒),也会引起昏厥。

当昏厥发生时,应尽快让小儿平卧着休息,以利于脑部恢复足够的血液供应,防止跌倒引起外伤。如疑昏厥由低血糖引起,应立即给小儿饮糖水,提高血糖浓度。昏厥好转恢复后应去医院诊断,做全面的体格检查如心电图、脑电图、CT等必要检查化验。查明引起昏厥的原因。随后,针对原发病作积极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应手术纠治,病毒性心肌炎应休息和药物治疗。肾上腺肿瘤引起的高血压脑病所致的昏厥,应手术切除肿瘤而控制疾病。贫血引起要纠正贫血。

为预防昏厥的发生,应增强体质,每天保证足够的睡眠。早上一定要吃早餐,以防空腹引起低血糖。饮食要有足够的营养,防止营养不良性贫血。

□外出旅行安全

每逢节假日,父母会带孩子去旅游一番,在这里提醒家长注意在兴奋之余别忘要做好准备工作:

(1)带孩子急需用的药物,如退烧、消炎、止泻或必要的镇静药。可事先到孩子经常看病的医疗机构按孩子适当的剂量准备好。旅途中孩子会因食物不洁而患腹泻、腹痛、呕吐等,或会着凉而咳嗽、发烧、嗓子痛。

环境变化时会烦躁不安不能入睡,小剂量镇静药会减少许多麻烦。

(2)带孩子常吃的水果、饼干、糕点、奶粉,或准备一些方便面、方便粥、小罐头之类,比在摊点吃东西方便卫生。

(3)要带好换洗的衣物和鞋袜。夏季要带上雨具。

(4)父母或另有亲人同行。有时家长要买票或办事有另一人陪同孩子就安全得多,许多拐骗孩子事件都是在人多的地方在大人忙于办事时发生的。父母同行或另有亲人同行比一个人带着孩子妥当得多。

(5)坐火车时嘱咐幼儿不要离开车厢,尤其不能在无人带领的情况下穿越几个车厢。停站时要随同大人下车活动,按时上车,以免在车站遗失。尽可能不在车站上买零食。

(6)如晕船,可在上轮船前半小时按医嘱服用乘晕宁。幼儿要在大人带领下才可以在甲板上活动,有风浪时应呆在客舱内。

(7)幼儿乘飞机要系好安全带,尽量减少来回走动。起飞和降落时可嚼口香糖使咽鼓管与中耳相通气压相等,起降时不能离。

开座位。

(8)不要抱着孩子去挤车,孩子缺乏反抗能力,易于受到挤压而出现“挤压综合征”。外力会引起骨折和肌肉损伤。大量肌肉损伤的物质进入血液循环会导致肾功能衰竭而死亡。旅途中如出现突然事件时,带着孩子的父母应尽量躲避人流而不随之拥挤着走动。

(9)带孩子旅行应事先安排好接送,到达后不必操劳交通安顿问题,减少许多麻烦。

□脑外伤

小儿脑外伤多是由于跌伤、车祸与运动事故所致。在直接或间接的外力作用下,可以引起头皮损伤、颅骨骨折、颅内脑组织损伤3种。

常见的颅脑损伤有:

(1)脑震荡。脑震荡是一种轻型脑损伤,占小儿脑外伤绝大部分。受伤后主要表现为短暂的神志恍惚或意识丧失,历时数秒至10余分钟不等,清醒后可有反应迟钝、嗜睡,及头痛、头昏、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缓慢等现象。但一般情况稳定,很快恢复正常。但有些小儿嗜睡时间较长,但过后神志清醒,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

(2)脑挫裂伤。意识障碍较脑震荡更为严重。头痛呕吐剧烈。婴幼儿表现为烦躁不安,且持续时间长。大多数在伤后数小时或数天内发生早期癫痫,还有颅内压增高及脑神经损伤的定位症状,如颈项强直、偏瘫、失语、失明、抽搐等。

(3)脑干损伤。昏迷时间较长,常有抽搐,呼吸、脉搏、血压生命体征不稳定。会出现40℃以上的高热现象。瞳孔双侧不等大或散大,时大时小,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呼吸,心跳随时都有可能会停止。

(4)脑内血肿。是颅脑损伤导致颅内出血。特急性常在伤后3小时内,急性在伤后3天内,亚急性在伤后3周左右,慢性在伤后3周以上,均会出现脑内血肿。头痛加剧,恶心、呕吐频繁;意识障碍,出现昏迷是脑内血肿的主要表现。累及运动区时可引起偏瘫、失语。可出现脑血症状,瞳孔大小不对称。

(5)颅骨骨折。线形骨折多见。严重者可出现凹陷性骨折,如颅骨凹陷严重时压迫脑实质,会引起局限性癫痫或意识障碍。

脑外伤需卧床休息,保持安静,情绪稳定。呕吐频繁者应暂禁食,有意识障碍者应放置胃肠减压。定时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瞳孔、意识的变化情况,一般每隔1~2时察看1次,严重者30分钟察看1次。反复观察神经系统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适当限制进入体内的液体量以降低对颅内的压力。同时应用降颅内压药物,如20%

甘露醇、激素等静脉滴注。如有创口或脑脊液漏,应该使用抗生素。如果是颅内血肿或脑疝,需做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及减压。平时要防止小儿从高处跌落,教导小儿不要到高处玩耍。

□狗咬伤

狗咬伤以后,有感染破伤风或狂犬病的可能。

狗咬后皮肤上可有1个或数个小洞样的伤口,有的发生撕裂伤,出血多不多,与咬伤部位有关。

孩子被狗咬伤后,立即用带子将伤口以上及以下扎紧,扎的时间不超过40分钟。

家长可用口吸吮伤口的血液,然后用高锰酸钾水或肥皂水、醋、清水反复冲洗伤口10分钟,用纱布盖好伤口立即送医院。

□毒蛇咬伤

让患儿坐下或卧下,不要乱动,不要哭闹,以免毒液吸收扩散。

点燃火柴烧伤口,对毒牙较短、排液量少的毒蛇咬伤,疗效较好。方法是在蛇毒未被吸收扩散之前,将几根火柴放在伤口上方,点燃火柴头爆灼伤口。局部高温可使虹毒蛋白凝固而失去活性,达到减少毒液吸收的目的。

在伤口近心端扎止血带,阻止蛇毒经血液或淋巴液回流,注意每隔15N 30分钟放松止血带1分钟,以防肢体缺血坏死。

用1:5000高锰酸钾液或清水冲洗伤口,用小刀在咬伤处作十字形切口,挤出有毒血液。也可用拔火罐等吸出毒液。

使用季德胜蛇药,或用新鲜半边莲捣烂敷于伤口周围,加雄黄外敷。不宜用酸类或碘涂伤口。

初步处理后,立即送医院治疗。

□异物入眼

异物进入眼里,可引起刺痛、流泪,较大较硬的异物还有可能伤害眼结膜。

异物进了眼里,叫孩子不要乱揉,应该提起眼皮轻轻动,让眼泪把异物冲出来。

可往眼里滴1~2滴眼药,既可预防发炎,又可冲出异物。

家长可把手洗净,让孩子向上看,用手按住下眼皮往下拉,可看下眼睑内有无异物。用拇指和食指提起上眼皮,食指轻轻一拉,拇指将眼睑往上翻,可看上眼皮内有无异物。如有异物,可用棉棒蘸水将异物沾出。

□异物入耳

幼儿常会把小的物件塞在耳内,也可能有小虫爬进耳内,如不处理,可发生感染。

让幼儿把头歪向一侧,患耳向下,让异物滚出来。

如果是小虫入耳,可向耳内滴几滴温水,使小虫浮出来。

如果在家里不能排除异物,要尽快去医院检查,千万不要自己试着用镊子或耳勺挖取。

●异物入鼻

幼儿有时把纸团、豆子、小球等塞入鼻孔,如家长不发现,会引起感染、出血。

豆粒、纸团等如未泡涨,可用擤鼻涕的方法将其擤出。如已泡涨,则需医生处理。

如果是小虫子进鼻腔,可用纸捻刺激鼻腔,使孩子打喷嚏,将虫子喷出。

不要自己胡乱给孩子掏,否则异物进入咽喉部、气管,易引起窒息。

□异物入气管

气管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通道,一旦进入固体或液体物质,便会发生堵塞,影响气体交换。引起幼儿发生气管异物的主要原因有:幼儿好奇,常把小物件含在口中,不小心滑入;大哭、大笑时将口中物体i。滑入气管;牙齿未长全,因咀嚼能力差,使食物进入气管;咳嗽反射不健全,咳嗽时呛入气管;蹦跳、跌倒时把口里的糖等食物呛入气管。有的家长一边喂孩子一边逗孩子,也易将食物呛入气管。

异物掉入气管后,引起的症状很明显,但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异物的大小、性质和掉入气管的部位有关。矿物性异物很少引起炎症反应:动物性异物,如鱼刺、骨等对气管黏膜刺激较大;有些植物性异物,如花生米、豆类等可引起严重的呼吸道急性炎症,甚至发生支气管堵塞;光滑细小的金属异物对气管黏膜刺激很小;尖锐的异物,可能刺破附近的组织,引起其他并发症;表面生锈的异物对黏膜刺激较大。异物在气管内存留的时间愈长,对身体的危害愈大。

异物掉入呼吸道后,首先引起剧烈的咳嗽,甚至咳出血,并有气喘、呼吸困难、呼吸声音异常等一系列表现。较大异物堵塞总气管时,可引起窒息而死亡。随后咳嗽表现为阵发性。过一段时间后,异物可引起炎症反应,患儿出现体温升高、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如异物堵塞支气管,则可引起下端的肺气肿或肺不张,患儿感到胸闷,这时的情况更严重了。

总之,气管异物是危险的急症,应分秒必争地送孩子去医院抢救,绝不能耽误。在医院,医生可根据异物的部位,在直接喉镜或气管镜检查下,把异物取出。

□异物吞咽

幼儿有时玩耍时喜欢把玩具放在嘴里,不小心可滑入咽喉,吞咽下去。异物可卡在食管中,被卡的食管发生疼痛,吞咽时疼痛明显,特别是咽下困难,甚至滴水不进。大的异物可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异物在食管内存留时间过长,可引起局部水肿和炎症。尖锐的异物容易刺破食管黏膜,引起周围器官发炎。

幼儿发生食管异物后,必须立即送医院治疗,医生会通过食管镜检查,取出异物。

如果异物已滑入胃,医生会在X线观察下,促使异物排出。

如发现别针不见了,可带幼儿做X线检查,以明确别针是否被吞进,在什么位置。

如果别针停留在食管中,医生可用专用设备取出。如果到了胃里,需要2~7天才能通过肠道,不会有什么损害。可每日仔细地检查大便,如果没有检查到别针,一周时应再次透视。别针在胃中停留几个星期的情况很少见,如果在胃中久不排出,医生可用胃镜将其取出。

●异物卡于咽部

幼儿在玩耍时可将小玩物、纽扣、硬币等放在嘴里,一不小心,这些东西滑下去易卡在咽部。另外,家长给孩子的饭里,有小骨头或鱼刺没挑干净,也可卡在咽部。

发生咽部异物后,吞咽疼痛加重,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异物较大时,可压迫喉头和气管,引起呼吸困难。如果异物刺破咽壁,局部可发生感染。

幼儿被异物卡住后,可让他张大嘴,将舌头压下,用镊子轻轻夹出。如果是鱼刺,可用威灵仙30克、米醋50毫升煮汤饮服。

如果上述办法无效,可到医院请医生处理。

鱼刺卡住后,不要给孩子吃馒头、饭团等,因为这样做有时不仅不能带走刺,反而会将刺压得扎入更深,更不易取出。如果是硬而尖的异物,这样硬压危险更大。

●误食的处理

幼儿由于好奇而误食了某些有毒物之后就会表现出不同症状,有时由于送医院不及而产生严重后果。在这里简单地介绍几种应急办法:

(1)幼儿误食来苏水、碳酸、脚气药水等腐蚀剂后,要迅速服用橄榄油、鱼肝油、生蛋清等。

(2)幼儿误食碘酒后,可以给喝米汤或太白粉糊,因为米汤、太白粉糊有中和碘的特性。

(3)幼儿误食强酸(硫酸、硝酸、盐酸、王水等)后禁止使用苏打,以防止产生大量气体而造成胃穿孔。可立即给孩子喝牛乳、生蛋清、橄榄油或食用植物油。

(4)幼儿误食强碱(如苛性钾、苛性钠、氨等)后,不宜洗胃和催吐,应该立即服用大量的稀酸溶液,如食醋、柠檬汁等。经过1小时后,分多次给幼儿喝少量温牛乳。还可以喝些生蛋清、橄榄油、面糊等,以保护消化道黏膜。

采取了相应应急措施后,还应及时送幼儿到医院作进一步诊治。

□误食药物中毒的处理

幼儿年幼无知,好奇心很强,有时看见大人吃了某种药,也悄悄地拿来吃,有时还会误食毒药,那么该怎样处理这些情况呢?

当发现幼儿误食过多的药物毒物后,首先应当先向幼儿了解情况,弄清楚药物的名称、吞食的时间和数量,以便医生能针对性地进行抢救。如果发现还有剩余的毒物,应把它带到医院,以便于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抢救。

其次,应尽快将幼儿送往医院,医生会根据各种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但如果情况非常严重和紧急,可以采用一些简易的急救措施,如用羽毛搔喉部催吐。如果误吃了药物,可让幼儿先喝两三杯水或果汁,然后用筷子或汤勺柄等按压舌根,借以催吐。如误食碱类,可灌以食醋、橘子汁中和。如果误吞金属或植物碱类,可立即喝浓茶以减少毒物的吸收。

家长最应该做的是做好预防工作,如把药物、毒物锁在柜子里或放在幼儿拿不到的地方。

此外,平时家长应注意对幼儿进行有关的安全教育。告诉幼儿有许多东西是人可以吃的,还有一些东西是有毒的,是不能吃的。例如我们平常吃的食物都是可以吃的,但有些野菜、野果是有毒的,因而不能吃;还有的药也是有毒的,吃多了会不舒服,甚至会死的,如安眠药等;杀虫剂毒性特别大,它是专门用来杀虫子的,也不能吃等等。幼儿有一种怕生病怕死的本能,经过这样的教育,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分辨出哪些是可以吃的,哪些是不可以吃的,而不敢因好奇而贸然把什么东西都拿来吃了。

§§第六章 学龄期预防与医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