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健康健美长寿学(四)
32280900000094

第94章 “举头望明月”

月亮是人类的亲密伙伴,抬头可见,终生相随,我们应该对这位挚友作更深入全局的了解。

(一)月球的来历

月球的起源是个十分古老的问题,科学家们众说纷纭,至今未能解释清楚。将几个世纪以来的月球起源假说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类,即同源说、分裂说、俘获说和大冲撞说。

“同源说”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月球起源假说,其论点为月球和地球拥有相同的起源。

“分裂说”则认为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地球还处在熔融状态时,地球的转速相当高,以至于一些物质被甩出去后形成月球。甚至有人认为太平洋就是月球分出后留下的痕迹。

“俘获说”认为,月球和地球是在不同的地方形成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地球把月亮俘获,使之成为自己的卫星。

“大冲撞说”认为,月亮是由于宇宙间行星的冲撞,通过吸引周围的天体,滚雪球般形成现在的模样。这四种假说都获得了一些实验的证明,但证据都不是很充足。

(二)走近月球

月球俗称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本身不发光,它和地球一样靠反射太阳光而发光。月球的轨道呈椭圆形,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44万千米,约为地球周长的10倍。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等,都为27.3天。

月球的半径是1738千米,为地球的1/3;表面积为地球的1/14;体积为地球的1/49;质量为地球的1/81;平均密度为地球的3/5;引力为地球的1/6.月球的大气体积只有地球的百万分之一,没有水分。月球表面温度相差悬殊,白天最高温度达137℃,夜间则下降到-183℃。月球周围没有明显的磁场,也没有辐射带。月球的年龄和地球一样,也是46亿年。

传说月亮里有一座广寒宫,住着一位绝代美女嫦娥,她原来是玉帝宫中的一位仙女,后来偷跑到凡间嫁给了后羿。婚后她又思念天宫,偷吃了人间的长生不老药,结果一个人飘到了月宫中。在晴朗的夜空中或许你还能看到嫦娥在广寒宫中的身影。

(三)月球的内部结构

月球的结构从内到外可分为月核、月幔、月壳和表层四个部分。月核厚1000千米,温度约1000℃,由熔融物质构成。月核的外面是月幔。月幔分下月幔和上月幔两部分,下月幔厚250—1000千米,处于局部熔融状态,上月幔厚65—250千米,由基性岩、超基性岩组成。月幔的外面是月壳,分下月壳和上月壳两部分。下月壳厚25—65千米,由辉长石、富铝玄武岩、斜长苏长岩组成;上月壳厚2—25千米,由玄武岩和非玄武岩组成{L-End}

。表层厚2千米左右,由岩石碎块和月壤组成。

传说有一位名叫吴刚的神仙,因为得罪了玉帝,被贬到广寒宫中去砍伐桂树。那棵桂树天天砍、天天长,把吴刚忙得不亦乐乎,只有在每年8月15月圆的时候才能休息一天。在晴朗的夜空,你或许能看到月球中吴刚挥动大斧砍树的忙碌身影呢!

(四)月球的北面

月球正面的月壳厚度,一般在60千米上下,而月背月壳比正面的要厚,最厚的地方达到150千米,是正面的两倍半。

1959年10月,前苏联“月球”3号探测器绕到了月背上空,拍摄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张月背照片,为我们揭开了月背之谜。

月球背面的结构与正面的有很大不同。月背环形山比正面的要多得多,地势起伏较大,但没有像正面那样的高大山脉。月背环形山也是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如爱迪生环形山、波波夫环形山、罗蒙诺索夫环形山等,被冠以中国科学家名字的环形山有5座,它们分别是石申环形山、张衡环形山、祖冲之环形山、郭守敬环形山和万户环形山。

月球背面有一种很有特色的同心圆结构,叫做月盆。其中最典型的是东海月盆,月盆呈圆状构造,它的最外层构造的直径超过900千米。

(五)月海

月海是月面上的暗灰色区域。月海事实上一滴水也没有,它们只不过是一些平坦广阔的平原,是月面上低凹的区域。这些区域的表面堆积层厚照率低,只有约6%,因此用肉眼看上去它们就显得比较阴暗。月海四周是山脉,大多呈封闭的圆形。

月海总面积占月球总面积的17%,大多数位于月球的正面。已经命名的月海有22个,如雨海、东海、静海、危海、澄海、丰富海等。最大的月海叫“风暴洋”,位于月球的东北部,面积达5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中国面积的一半。关于月海的成因,多数学者认为是小行星或陨石冲击月面而形成的。

(六)月脉

月球上除了星罗棋布的环形山外,还有一些与地球上相似的山脉。这些山脉反射太阳光的本领也比月海上的尘土强得多,因此在人们的视觉中,月球山脉是月球表面比较明亮的区域,被称为“月陆”。

月球山脉通常比月海高出2—3千米,外貌与地球山脉差不多。它们有一个普遍特征:两边坡度很不对称,向月海的一边坡度很陡,有的呈现为断崖状,而另一侧面则相当平缓。月球山脉大多以地球上的山脉名称来命名,如阿尔卑斯山脉、亚平宁山脉、阿尔泰山脉、高加索山脉等。

(七)月谷

月球上最大的月谷是位于南海东北部、詹森环形山东面月陆上的里塔月谷,总长达500千米。

月谷又称月隙,是月球表面的一种地形构造。月面上不少地区有一些弯弯曲曲的黑色大裂缝,它们绵延几百到上千米,宽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宽大的月谷多出现在月陆上较平坦的地区,而那些较窄、较小的月谷(称月溪)则到处都有。

最著名的月谷是阿尔卑斯大月谷,长130千米,宽10—12千米,它从柏拉图环形山东南一直“流入”平坦的雨海和冷海,将月面上的阿尔斯山拦腰截断。根据“阿波罗”15号宇宙飞船获得的资料分析,月谷可能是由顺山而下的岩浆冲蚀形成的。

(八)环形山

月面环形山多以地球上著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如哥白尼环形山、阿基米德环形山、牛顿环形山、伊巴谷环形山、卡西尼环形山等。科学家认为,环形山大都是由流星体、小行星和彗星撞击而成,个别的则是由火山爆发形成的。

月面上密布着大大小小的环形山,环形山的特征是中间有一个陷落的深坑,四周有高耸直立的岩石。环形山的高度一般为7—8千米,大小不一。大的环形山直径超过100千米,而最小的环形山直径则不足10千米,最大的环形山是位于月球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达295千米。最深的环形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阳光总也照不到它的底部。据统计,在仅对着地球的月面上直径大于l千米的环形山总数就达33000多个。

环形山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有的环形山中央有一个很深的坑穴;有的环形山中内再套一个小环形山;有的环形山中央陡然立起一座山峰,叫做“中央峰”;还有的环形山有向四周散射的一些明亮的光带,称为辐射纹。

(九)月面辐射纹

月面辐射纹是在月球少数环形山四周的辐射状的明亮条纹,是月面上的一个主要特征。辐射纹一般宽数千米,长数百千米以上。整个月面约有50个环形山具有辐射纹。其中位于月面南端的第谷环形山,有12条又亮又长的辐射纹,最长的一条达1800千米以上。

即便用普通望远镜也能清楚地观测到哥白尼环形山和开普勒环形山的相当美丽的辐射纹。一般认为,月面上的辐射纹是由小天体撞击月面形成环形山时,从环形山中抛出的碎小物体堆积而成的。辐射纹形成年代较晚,比月面上的其他“地貌”年轻。

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生于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县石桥镇),很小的时候就在家中发奋读书,17岁去长安和洛阳一带游历,求师访友。张衡一生中在天文学、地震学、机械制造、数学、文学、绘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在天文学方面,他提出天就像一个鸡蛋,大地就像鸡蛋中的蛋黄那样居于中心。他还认为天外有天,宇宙无垠。他正确解释了月食成因,认为月食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的。他估计中原一带肉眼能看见的星数约为2500颗,他还测定了太阳、月亮的视角直径,这些都与实际情况十分接近。

(十)月球的运动

行星拥有卫星,这是自然现象,但对于地球来讲,自己的卫星——月球显得太大了,其半径达到地球半径的3/11.月球的确不寻常。

月球与地球一起共同构成了地月系。在地月系中,地球是中心天体,因此一般把地月系的运动描述为月球对于地球的绕转运动。地月系的实际运动,是地球与月球对它们的公共质心的绕转运动。地球与月球绕它们的公共质心旋转一周的时间为27天7时43分11秒,公共质心的位置在离地心约4671千米的地球体内。

由于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同步卫星,因此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自转和公转方向也都是自西向东的。月亮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表面现象,科学家们称之为月球的周日运动。月球本身每日会移动大约13°,因此偶尔我们可以看到“月掩星”或“月掩行星”的特殊现象。

每年,月球都从地球上吸取一点自转能量,并利用这些能量来使自己在轨道上向外偏离3.8厘米。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当月亮形成的时候,它与地球的距离仅仅是22530千米,而现在的距离已经拉大到了450000千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会走得越来越远。

(十一)月球的圆缺变化

月球的圆缺又叫月相。月球每天在天空中自西向东移动的过程中,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的圆缺(位相)变化。

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我们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是农历初一。过了新月,月球亮区逐渐转向地球,我们可看到一弯银钩似的月球,弓背朝向夕阳,叫“娥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到了农历初七八,月球半个亮区对着地球(凸面向西),叫“上弦月”。

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叫“满月”,也叫“望”。满月过后,月球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叫“下弦月”。再过四五天,月向旭日,叫“残月”。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时,月亮又回到“朔”的位置。月相就是这样周面复始地变化着。

一般人认为每月农历十五天空的月亮是全月中最圆最亮的。但事实不是这样,十六或十七的月亮比十五的月亮更圆、更亮。

(十二)月食

月食是月球圆面被地球遮掩的现象。当月球运行到地球背向太阳的一面,即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时,如果这3个天体处在一条直线或接近一条直线的情况下,月球被地球的本影(地球被太阳照射后在背向太阳的方向形成的长长的阴影)遮住,它朝向太阳的部分月面或整个月面得不到阳光,于是就发生了月食。

月食的过程包括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5个阶段。月食分为全食和偏食两种。当月亮部分被地球的本影遮住时,就叫做月偏食;当月亮全部被地球的本影遮住时,就叫做月全食。

月食总是发生在满月望日即农历的十五或十六,但并不是每次望日都发生月食,只有在望日时月亮运行到白道和黄道的交点附近才会发生月食。

由于月球是跟随地球自西向东运行的,所以月食是从东边开始的,与日食相反。每年月食最多发生3次,有时一次也不发生。

(十三)月震

在月球上面,也会发生类似地震的现象,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月震。1969年人类首次将月震仪送上月球,开始记录月震。月球既无大气又无海洋,对月震记录的干扰背景很低,因此月震仪的灵敏度可比地震仪提高约1000倍。

月震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热成因型月震。这种月震是在太阳辐射产生的热应力作用下,月球表面破裂或坍塌而形成的,震中距在几千米的范围内。第二种是高频远震型月震,发生在月球浅部,周期性不明显。这类月震是月壳早期残存应力的释放,最大震级约相当5级地震,每年发生约5次。第三种是深源型月震,数量较多,但震级不大,有明显的周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