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金融运行研究
32282800000032

第32章 在我国引入社区银行的战略思考

杨蔚东 杨宝臣 董越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与金融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加入WTO和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发生重大变革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金融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金融在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金融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在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到核心作用,具有引导和配置其他资源的作用。由于资金的转移都以增值为目标,所以无论是银行还是非银行金融机构,都不是简单接受资金存入和转移支出,而是在有选择的收支活动中充当中介人。因此资金活动实质就是资金的配置活动。

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上有两种模式,即“需求追随型”(强调随着经济增长会产生对金融服务的更多需求,从而金融不断发展)和“供给领先型”(强调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需求),两种模式概括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随着经济的发展,“供给领先型”金融的主导地位逐渐被“需求追随型”金融取代。在“供给领先型”关系主导阶段,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而在“需求追随型”关系主导阶段,经济增长是金融发展的直接原因。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而发展起来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体系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金融通渠道,但也必须承认,我国的金融发展水平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目前还处于“供给领先型”主导的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将逐步发展到“供给领先型”与“需求追随型”的共同主导的阶段。一方面,金融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经济持续增长,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强劲增长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比例的增大,对金融产生了多层次的需求。中国20多年的金融改革和发展历程,实际上主要致力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金融结构的发展和调整过程;另一方面则是在这种调整中伴随的金融体系的效率变化。中国从建立金融系统到将来的相当长的时间里,银行都在金融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经济可持续增长对金融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金融发展的需求将更加强劲。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也日趋突出。

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最近15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银行发展,可以预期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真正建立起来以前,银行发展仍然是经济发展对金融的主要需求因素。在目前资本市场环境下,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强劲的民营经济对金融的需求主要是信贷需求。而目前银行业的供需不平衡的矛盾突出,经济发展的不同层次对银行业也提出了多样性和多层次的需求,在现有的银行体系中,需要优化和调整银行的结构。我国以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大银行为主的银行结构明显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一个有力的证明是近万亿地下金融的存在。

客观地讲,一些民间金融机构或者“地下钱庄”的经营相当谨慎规范,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尤其中小企业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在大银行不能或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情况下,这些民间金融机构的存在成为当地金融部门的必要补充。浙江温州地区的民间金融机构发展的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目前,经济的持续增长对金融的需求,除了大中型企业对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需求和银行的间接融资需求之外,民营经济、社区居民和农村城乡经济对金融的需求更有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广大的小企业与个体经营者的信贷需求及相关服务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迫切需要专门针对它们提供服务的中小银行。第二,社区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第三是近些年我国提出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对适宜城乡建设的低层次、小规模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第四是大银行撤并网点使得银行服务出现真空地带。第五是城市与农村信用社改革正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与市场化的银行服务需求相去甚远。第六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层次与不均衡为社区型金融机构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内生的要求。

(二)银行金融机构在金融结构中的地位

鉴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发育过程中,银行仍然是金融体系的核心。在我国,银行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金融支撑。中国目前的GDP增长率为8%~9%,那么银行贷款的年增长率必须要达到15%才能支撑GDP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深化进程明显推进,货币和其他金融资产相对于社会总产出的比重大幅上升,金融相关率(即全部金融资产与同期GDP之比)明显上扬。在发展中国家中,我国的金融相关率处于较高的水平。一般说来,金融相关率越大,经济运行中储蓄与投资分离的程度越高,外源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重越大,金融活动的能力与规模相应越强。不过,从中国的国情来看,较高的金融相关比率也表明中国的企业部门更多地依赖借入资金,依赖银行部门。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部门对银行体系的高度依赖,不完全是相应的金融深化的结果,而在很大程度上是金融结构失衡的结果。其中特别地表现为国有银行部门将金融资源投入到低效率运用资金的国有企业部门,形成国有企业对于国有银行的资金依赖和供应关系,具体表现为相当规模的不良资产。从国内金融市场整体融资结构来看,2003年国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规模约为3万亿元,占融资总量的85%,而同期股票、国债、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新增规模为5340亿元,只占融资总量的15%。可以看到间接融资占有绝对比重,融资结构严重失衡。从国内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结构来看,2003年直接融资发行量为1.2515万亿元,其中,国债发行6280亿元(占比50.2%),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发行4520亿元(占比36.1%),股票发行1357亿元(占比10.8%),企业债券发行量358亿元(占比2.9%)。企业直接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融到的资金仅占13.7%,而政府融资占86.3%,政府拥有过多的资金支配权。因此,在目前的金融体系下,银行体系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有支配地位。必须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加快银行业的市场化进程,推进融资交易市场化,改善国有银行的治理结构,同时优化和调整银行的结构,发展民营银行特别是社区银行,提高银行金融机构的效率和间接金融的融资效率。

二、美国银行体系对我国银行体系的借鉴

(一)美国银行体系与社区银行的发展

在美国有两种类型的银行:政府银行与私人银行。只存在两个政府银行,它们是美国进出口银行和联邦储备银行。其余都是私人银行。其银行体制的最大特征是单一银行制,即一家银行只有一处营业机构,不准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制度,长期以来,由于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经营州际银行业务均有着诸多的限制,导致中小型社区银行的大量设立。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银行业管制的放松、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美国银行业以实现规模经济,改善经营业绩为目的的兼并收购持续不断,直接导致了美国银行机构的大幅度减少,市场集中度大幅度提高。美国社区银行数量的减少,主要有以下特点:其一,社区银行减少的数量多,幅度大。1985~2003年间,美国银行机构总数由1.4772万家下降到7840家,主要是社区银行的数量大幅度减少。期间社区银行由1.4064万家减少到7335家,减少了47.8%。但是,不同规模的社区银行数量减少的形态是有差异的。从规模分类上看,规模越小的社区银行,减少的数量越多。近20年时间,社区银行中数量减少最多的是小社区银行(资产在1亿美元以下),数量由9738家下降到4338家;中社区银行(资产在1亿~5亿美元之间)的数量由3845家下降到3172家;而大的社区银行(资产在5亿~10亿美元之间)则基本没有变动。虽然社区银行数量大幅度减少,但社区银行在美国银行总数中的比例基本没有变化,1985年社区银行占美国银行总数的95%,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并购重组,到2003年仍然占94%。其二,社区银行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并购所致。由于受政府对单一银行制各种保护法案的影响,美国单一银行制的主导地位仍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改变。以社区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显示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美国社区银行之所以能够在大变革之下依然保持着活力与生命力,关键在于其所具有的若干比较优势。

1.社区银行从事关系贷款的能力。大型银行则主要面向大型的公司,而社区银行则主要面向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近期的许多研究都提出了社区银行向“信息不透明”借款人放贷的能力、从事基于关系或声誉的贷款或低规模市场贷款的能力。而大银行喜欢硬数据(如信用记录、收入、债务和其他能够从财务报表和信贷报告中得到的信息)。

由于具有处理软数据的能力,社区银行被认为在向信息不透明的借款人放贷中具有比较优势,而且这些优势在承销和监督向小企业和农场主的贷款中是有帮助的。

2.社区银行获得大量稳定的核心存款的能力。大型银行通常将其在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转移到另外一个地区使用,而社区银行则主要将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社区银行一般比大银行更加依赖零售和投保存款筹集资金。

3.社区银行与客户互动的方式。虽然信息技术的进步如互联网的使用使很多客户能够无须进入银行就办理业务,但明显地还有不少客户更喜欢与银行工作人员面对面地接触。社区银行一般将人性化服务作为其最重要的竞争优势。许多社区银行通过在其社区中活跃表现展示其服务和地区性。例如,相当大比例的社区银行参加民间组织、与当地商会合作、支持当地学校、支持当地的公益工作,并向社区的低收入人群提供特别的帮助。

4.社区银行的信贷管理能力。大型银行的业务管理者通常是通过金融风险管理工具来进行信贷风险管理,而社区银行具有信息对称性优势,他们的员工十分熟悉本地市场的客户,同时这些员工本身也是融入到社区生活的成员。在审批中小企业和家庭客户的贷款时,社区银行的信贷人员不仅会考虑财务数据,而且还会考虑这些作为邻居的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庭的历史和家庭的构成、日常的开销特征等等个性化的因素,因而使贷款具有了更强的安全性。

5.社区银行的运营能力。由于社区银行的运作都在本地,因而社区银行做出信贷决定相当迅速,而大型银行则需要经过必要的内部审批程序。同时,因为社区银行本身就是中小企业,因而它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小企业在经营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因此,目前美国的社区银行已经成为中小企业主要的金融服务咨询、支持机构。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已使社区银行成为美国的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之一。

6.存款保险制度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为了保护存款者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由各商业银行强制或自愿地将吸收的存款到存款保险机构投保,以便在非常情况下,由存款保险机构向商业银行提供财务救援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的制度。存款保险制度自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出台以后,迅速被西方国家所广泛采用,实践表明,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一道安全防线对维护金融业的稳定与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是建立在以单一银行制为主导、以众多小规模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商业银行组织体系基础上的。

社区银行的存在使美国的银行体系更加完善,金融体系的效率更高,其独特的比较优势构成其继续存在与发展的基石,但是一些比较劣势的存在又必然会使社区银行群体中的一些弱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兼并而消失。在可预见的未来,社区银行仍将在美国银行业中占重要的位置,但是将继续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数量继续减少,同时效率进一步提高。

(二)美国银行体系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银行法》出台,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职能和责任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为了更好地行使中国人民银行执行中央银行的职能,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又对其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主要措施是撤销人民银行省级分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人民银行分行,以增强人民银行的独立性,方便其不受影响地进行金融监管和执行货币政策。

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的恢复首次打破了大一统的传统金融体制格局。在此之后,与中国人民银行转变为专门的中央银行同步,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先后建立或恢复。四大银行各司其职,初步形成了一个专业银行体系。随后在80年代后期又组建了一批股份制银行和股份制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部分地区引进了一些外资金融机构。这样,我国金融机构的种类逐渐增多,金融服务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共有政策性银行3家、国有商业银行4家、其他商业银行11家、住房储蓄银行2家、城市商业银行88家、非银行金融机构328家、农村信用联社2367家、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191家。我国的银行体系还是建立在国家信用的基础上,市场化程度很低。银行业发展的布局结构仍然很不合理。近年来,四大国有银行大量撤并了基层网点,加上邮政储蓄对基层资金的“虹吸作用”,基层金融面临着严重的金融空洞化危机。各大银行在经营战略方面普遍采取了“大银行、大企业、大城市”的市场定位;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具有社区银行雏形的城市信用社及后来的城市商业银行,存在着产权结构缺陷、市场定位偏差和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目前主要作为地方政府掌控的金融机构,经营行为受到地方行政的高度制约,无法承担为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的重任。

三、经济发展对银行体系的需求

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适合其发展的金融体制,而在我国现阶段,银行体系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在何种融资结构下的何种金融体制下,金融体制的运行的实质,无非是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所谓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就是通过一系列的金融中介,把盈余部门的资金导向资金短缺部门,促进资本的形成和资源的配置优化。在不同的融资结构下,不同的储蓄向投资转化方式的成本和效率就存在差异,因而从理论上说,随着融资结构的变动,金融体制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从而提高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社区银行作为一类特殊的金融组织,从其功能来看,社区银行主要面向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主要服务对象是个人消费者、中小企业、家庭农场和当地经济。主要功能是将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目前我国融资渠道存在的问题

我国融资渠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之一是在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兴起与居民家庭消费层次提高三方面需求与目前的融资渠道之间的矛盾。而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更是当前经济增长的焦点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是不适合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组织,主要原因是:第一,国有银行由于受到政策、资金和人力资源的限制,主要为国有企业、大型企业服务,无法涉及种类繁多,情况复杂的中小型企业;第二,由于中小型企业的资信情况不像大型企业易于查询和了解,大多数的银行把它们看作是高风险的客户。除非提高贷款利率,否则不愿轻易贷款给它们。而国有商业银行受国家政策限制,不可随便提高利率,因此不便向中小企业贷款。其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利润和风险因素的考虑,同样不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与此相反,很多国外的社区银行,可以根据风险大小变动利率,从而提高收益,而且社区银行可以选定一两个行业、几家企业,建立密切而长期的关系。社区银行对这几家中小型企业的资信了如指掌,从而大大降低贷款风险。

(二)社区银行应成为中国银行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经济对于资金的需求向着多层次、差异化的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地区差异、群体差异,以及产品差异。全国性银行的体系很难满足如此多层次的融资需求,甚至在某些层面上产生了“真空地带”。社区银行业态的引入无疑会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群体,提供适合他们的金融产品和个性化服务。发展社区银行有必要成为一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银行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改善和优化银行结构,实现融资市场化交易,促进银行体系均衡协调发展。

1.发展社区银行将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当前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中国金融市场巨大的差异性更加明显。这就决定了全国性的大型银行难以有效掌握不同地区的市场和客户信息。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全国性的大银行实际上很难制定一个适用于全国不同市场的发展战略,也很难全面地掌握不同地区的市场和客户信息,从而难以对不同地区的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金融服务,这必然促使大型银行更多地面向全国性的大型公司提供服务。在这一点上,立足于不同地区的社区银行在掌握不同地区的客户信息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同时,国有银行更多地注重将全国范围内吸收的存款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使用,这造成中国资金流动的“虹吸现象”,即本来急需资金的欠发达地区的资金通过大型银行的分支机构网络,被转移到资金已经较为充裕的发达地区,这也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扩大的金融方面的原因,社区银行有助于缓解当前中国资金运行的“虹吸现象”,填补因为大型银行的战略调整所出现的金融服务真空。

2.发展社区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和融资渠道的有效补充力量。目前中小企业发展急需社区银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的70%左右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虽然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但其所占用的金融资源仅占商业银行信贷总额的50%左右,其中非国有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占用比例则更低,它们的资金需求量非常大,但却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融资难与当前我国缺少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社区银行有很大关系。民营中小企业大多孕育于小城市和大中城市周围,很多创业者最初都是农民,创业之前作为农民时还能从农村信用社获得信贷支持;在创业起步发展最需要资金时期却无法得到银行的支持,只能自筹或求助于民间借贷;只有当企业足够强大后商业银行才愿意投入,但这时企业大多已过了最需要融资的时期。由此可见目前这种缺少社区银行的“哑铃形”银行体系,由于其存在的制度缺陷在很大程度抑制了小企业的创立成长,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发动机的民营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发展民营性质的社区银行是完善融资结构的有效解决途径。

3.发展社区银行能够满足多层次金融产品的需求和个性化金融服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需要多层次的金融产品和个性化社区银行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左右,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居民消费信贷具有额小、量多、面广的特点,大银行要达到规模效益要求,只能提供少量的标准化信贷产品实行面向大众的无差异营销,并且为了规避风险往往要求严格的抵押担保条件,这不仅难以满足千差万别的居民个性化消费信贷需求,也抬高了居民信贷“门槛”。国外经验表明,与当地居民近距离接触的社区银行不仅能够比大银行更好地满足居民个性化消费信贷要求,而且还能进一步挖掘和引导社区居民形成新的消费信贷类型,创造出符合个性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根据我国消费信贷薄弱状况,发展社区银行将有助于进一步释放我国居民的消费潜能。

4.发展社区银行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增强整个银行业的竞争力。中国经济改革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在国有企业尚未充分改革之前,放手发展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出现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对国有企业也形成了压力和挑战,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如果在国内首先建立起竞争机制,让国有银行在国内的竞争中先经受锻炼,增加竞争力,对整个银行体系也是有利的。金融开放以后,竞争主要来自于外资银行。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实际上对于网络庞大、客户基础众多的全国性银行的冲击力度有限,从其经营规模、针对部分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等经营方式来看,与社区银行更为接近,设立社区银行,能够促使中国的金融机构迅速学习外资银行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经验,使得外资银行开拓中国市场时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总之,发展社区银行有助于完善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功能,丰富金融服务品种,刺激金融产品创新,填补细分市场的供给缺位,并有效制约大银行跨地域调拨资金产生的“虹吸现象”。发展社区银行可以推动或带动诸如担保、担保保险、储蓄保险等新兴服务产业的诞生。发展社区银行有利于推动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社区银行强调社区的融合,而信用是社区融合的一个重要基础。发展社区银行还可以推动银行业的职业化、专业化,有利于培育真正的职业银行家。

四、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战略

(一)民间资本是社区银行的主要资本来源

美国是对金融体系实行市场导向政策的典型国家,实行单一银行体制。其社区银行的资本来源主要来自市场区域内的居民、雇员和企业等私人资本。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与之密切结合的,这样可以强化公众对存款机构的信心,防止对问题银行的挤兑波及到其他正常金融机构,防范局部性的银行金融风险演变为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从而保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中国引入社区银行业态的资本来源必须依靠民间资本。鉴于经济转型期的时代特殊性和银行业的行业特殊性(高风险性、风险的强波及性及金融的脆弱性等),我国监管当局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一直采取高度审慎的态度;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银行业的体制改革需要不断深入。

从现实情况看,目前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体系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由于民间资本规模和投资潜力庞大,进入银行体系后,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第一,可以有效提高民间资本使用效益。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投资咨询引导、价格引导、融资体系等对民间投资的引导机制,民间投资收益难以保障。且由于民间资本分散在众多私营企业或居民个人手中,很难集中起来进行大规模的实业投资,加上过去很多投资领域限制民间资本的进入,因此,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民间资本并未进入投资领域,而以投资形式进入银行体系的则更少。民间资本通过银行储蓄转化为投资,一则不利于培育民间战略投资者;二则加重了获得资金(贷款)企业的财务负担,不利于民营企业的长足发展。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体系,有利于更好地动员民间资本实现由实业投资向金融业与实业投资相融合的转变,从而有效提高民间资本使用效益。且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民营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第二,可以有效促进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优化。随着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已经严重制约着其业务扩张和市场竞争,因此,为广大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建立一种有效和充裕的资本补充机制显得十分迫切。吸收国家资本入股商业银行,必然导致产权归属不清、责任不明,以致管理低效,不利于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由于民间资本产权清晰,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体系,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多元化和股权民营化,进而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法人治理和市场运作。

第三,可以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大力强化集约经营,根据成本与效益管理的原则,主动收缩了一些分支机构,信贷重点向大中型优势企业,使得一些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的“真空”。由于金融服务的缺位,区域经济不得不依靠民间借贷融资。在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温州等地,则出现了大量私人“钱庄”。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体系,可以组建主要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中小银行类机构,有效遏制民间借贷风险。

第四,可以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民间资本参股组建的民营银行,由于产权明晰,具备一个独立的市场利益主体所需要的全部特征。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它必须把经济效率和资金安全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由此决定了其对客户的选择必须突破所有制、规模、行业或地域的限制。对民营中小企业而言,只要有市场、有效益,民营银行就可以给予支持。

(二)社区银行的目标市场与定位

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社区银行面临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分析社区银行的目标市场、战略定位和发展战略。

1.SWOT分析。

(1)社区银行的优势。

A。组织形式上的股份制。社区银行是民营银行采用股份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产权体制,产权关系明晰,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责任明确。法人的地位、权利、责任明确,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以行长为首的金融专业人才队伍则进行日常经营管理。

B。经营体制上的自主制。社区银行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平衡的经营机制;赢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成为其主要经营原则;在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的前提下,各银行都能根据其所处的市场环境、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等,根据自身的经营目标、经营战略,以及自身具有的客户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等,适时地采取市场最新技术、发明、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方式,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同时,社区银行不会受到政策性贷款任务的干扰,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实现资金的优化运作,将资金投入到投资回报率高而且稳定的项目上。

C。资产优良,资本充足度高社区银行作为新兴的银行业态,资产优良,不良资产比重小,呆滞账少,无历史负担。另外具有较高的资产充足度,从而发展潜力较大。

D。具有地域优势。社区银行多为地方性银行,常常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对本地市场比较熟悉,与本地工商企业有较多联系,并保持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再加上业务员对当地客户资信和需求状况也较为了解,从而可充分利用地方的人才、信息、资源,降低经营成本。

E。为客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强调将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同丰富的金融产品结合起来,为社区企业和居民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产品创新和品牌定位。

(2)社区银行的劣势。

A。信用体系和存款保险制度不完善。公众对社区银行的信任度不高,影响了它的筹资能力。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信用保障,而社区银行则没有这层保护,影响了公众对它的信任度。

B。整体实力不强。与国内外各大商业银行相比,社区银行在资金、规模、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地位。由于资金不足,银行难以扩大经营规模,难以吸引人才,难以进行金融新产品的开发,银行管理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差。另外,由于银行整体实力不强,影响了银行商誉的树立,阻碍了银行的长远发展。

(3)社区银行面临的机遇。

A。外资银行的进入促进社区银行的发展。国外银行在营销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系统的营销模式。随着我国的金融完全开放,与我国银行竞争过程中也给我国银行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在金融营销技术、营销机制、营销服务等方面按国际标准进行改革,就可以不断提高社区银行的营销水平,改善营销手段,大大加快国内商业银行营销业务的发展步伐。

B。加入WTO有利于国内银行拓宽营销活动的领域。加入WTO以后,大量外资银行将进入中国与国内银行业竞争,而根据互惠原则,我国银行也可以进入其他缔约国金融市场,并享受该国银行业的国民待遇,这就为社区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开展营销活动,寻求合作伙伴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为银行的产品开发与金融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机遇。

C。高新技术应用改变了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环境。在网上银行的时代,银行的优势不能单纯以资本实力,分支行数来衡量。凭借低廉的上网成本和开放型的客户优势,网上银行只需在网络上不断增加新功能,再将不同产品组合成新产品,先推上市场,就能后来居上,抢夺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

(4)社区银行面临的威胁。

A。对优质客户的争夺日趋激烈。随着银行业经营范围的扩大,大型商业银行更能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尤其是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应用,地域限制越来越小,关系型贷款愈加缺乏优势,使社区银行在优质客户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B。对相关业务的争夺更加激烈。受到人员、网点的限制,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中间业务以及金融产品交易将会成为各家银行竞争的热门业务。而社区银行在这些业务领域才刚刚起步,同时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可能被排斥在增量的发展空间之外。

C。营销人才上的争夺。随着外资银行全面进入国内金融市场,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他们急需既掌握客户情况又了解中国国情的人才。为了拓展业务必然会通过以高薪聘请、委以重用、出国培训等手段,吸收国内银行的营销骨干。这些优厚的条件远远超过社区银行所能提供的待遇,对于银行营销人员来说具有无比的吸引力,这可能导致中资银行中诸多才能突出的营销人员“跳槽”,导致人才大量流失,对我国国内银行的营销造成无法回避的冲击。

2.社区银行的目标市场与定位。

在美国,社区银行的目标市场划分包含以下几个标准。

(1)社区银行的市场营销区域可以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社区银行把整个市场划分为不同的地理区域单位,如地区、县城、乡镇或街道,根据各地区之间的需要和偏好的不同,及自身的实力决定在其中一个或一些地理区域中开展业务。

(2)社区银行的市场营销可以根据人口统计细分标准选择客户群体。即根据人口的特征如年龄、性别、收入、职业和地位来对服务对象进行划分、同组归纳,或者说同组同质化。如根据职业上的差别,银行可以把律师、会计师、医生或其他白领阶层选择作为特定的服务对象。

(3)社区银行的市场营销可以根据特定行业选择。也就是银行只选择其服务范围领域内的某一个或一些特定的行业作为服务对象。当然这一行业应该有相当数量规模的企业,具备潜在的盈利条件和具有较为独特的金融需要。这些行业典型的有医疗行业如医院、养老院、疗养院等,高等教育机构如各大中专院校,保险机构、房地产开发商及政府机构部门。

对于一家具体的社区银行则需要把几种细分标准结合起来使用。如一家银行按照地理变量把全国市场细分为若干区域,而一旦选定了其中的某一区域原则,又有可能按照行业变量来划分设立只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行业上的业务部门,或者在另外一些区域上则按照人口统计变量来进行细分。从而确定出符合自己的业务种类,最大限度地用好它有限的资源以求获得最大收益。

(三)社区银行的发展策略

1.存款保险制度是引入社区银行的重要制度保障。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指商业银行或其他吸纳存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保险机构承诺在银行或其他存款金融机构遇到财务危机或面临破产时,由保险机构提供流动性资助或代为清偿债务的一种制度。

(1)社区银行的建立是以存款保险制度为基础的。在中国的金融环境下,作为真正意义的民营银行,必须独立承担风险,从机制的设计上不需要政府对社区银行提供隐含的担保。在中国目前的银行体系中,社区银行的风险扩大化和公共化是核心问题,因此从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和风险防范的角度,存款保险制度无疑是既能减轻央行管理的难度,又能规范央行的监管职能和行为的一种制度。

(2)社区银行的经营也是以存款保险制度作为基础的。银行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对于存款的吸纳,在与其他银行的竞争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竞争力,存款保险制度是基础,也是社区银行构建信用体系的基石。

从我国金融业的现状来看,构建一个市场化的、渐进和多层次的存款保险机制对于引入社区银行,以及社区银行的健康发展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的防范社区银行业务经营风险扩大化和公共化,提高社区银行竞争水平和信誉度。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对金融行业的严格控制已经使我国公众形成了国家对问题银行必然实施救助的稳定预期,因此在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还能够降低公众对国家救助的预期,加强人们存款的风险意识,从而加强人们监督银行行为的动机。

2.良好的社区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是社区银行发展的重要保证。

良好的社区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是未来的社区银行发展的重要保证,社区银行公司治理中包括清晰的产权结构、合理的资本结构、良好的制衡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及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等基本内容。

(1)产权结构。社区银行的产权机构应该包括中小企业、个人,以及战略投资者在内的多元化产权结构。注意各种产权之间的制约关系,减少关联交易,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尤其要防止银行股东和经理可能对广大存款者利益的侵害,减少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害。社区银行排除了国有资产的控股权,也就避免了这种现象的发生,所以可以明确委托人。

(2)制衡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这一基本的制衡机制是社区银行公司治理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各权力机构的分工协作、相互制约,保证银行决策的正确性、经营的高效性、监督的有效性,使银行风险得到及时的关注和控制,保证银行的稳健经营。

(3)激励机制。为了将员工的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联系起来,需要建立有效的社区银行激励制度。目前国外社区银行广泛采用的股票和股票期权制度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激励机制。社区银行在激励效率的制定方面较为灵活,采取行政激励、经济激励和心理激励等多种手段,并且以效益工资、奖金,以及期权激励等为主,能够促使经营者和员工各尽其能,努力工作。

(4)信息披露制度。社区银行要求更为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机制,可以使得大量的分散的存款者和股东有效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确定是继续在该银行存款,还是从该银行提出存款。社区银行由于产权结构决定其利益导向,并且高层经理人员由市场选择,对外部压力敏感,所以信息披露会更充分一些。

3.社区银行的经营与产品服务策略。

(1)社区银行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行业性特点,银行的市场营销区域选择要依靠社区银行的特定业务选择来定位。银行重点服务于社区内的民营中小企业———选择特定的行业企业和社区内的居民、家庭,为他们提供多品种,灵活的商业贷款和个人消费信贷等服务。由此可见,社区银行的资金来源是该特定区域,从资金的使用和市场定位上看,社区银行是面向社区内的民营中小企业,社区居民和特定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并关注社区整体的发展。从社区吸纳的资金,用于社区发展,资金不会流出社区。

(2)社区银行强调开发社区范围内的市场和客户资源,业务模式主要为基于“软信息”的贷款和基于客户需求的贴身的个性化服务。保持与客户的长期和谐的关系,同时在社区内部为客户建立全方位的信用体系。从员工结构上看,社区银行设有客户服务代表职位安排。作为银行客户服务和市场开发的核心力量,客户服务代表必须来源于本社区,掌握扎实的金融知识,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同时对于社区的环境、文化、人员组成、业务所涉及的客户等有清晰的了解。客户服务代表在了解作为“邻居”的客户的性格特征,家族的历史和家庭构成,日常的开销特征等因素后,通过进一步分析,能够为今后的产品开发和贷款审批提供决策支持。

每个客户都配有专门的客户服务代表,能享受为自己提供贴身的专业服务,客户可以通过客户服务代表解答自己对业务的任何疑问,同时客户服务代表也会把更新的产品和服务推荐给客户。通过这种方式,客户服务代表能够更好地开发社区的市场。此外,社区银行为客户提供服务所收取的费用较传统商业银行会更低廉。

(3)社区银行总体营销目标主要体现为盈利最大化、风险最小化、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增加服务范围以稳定收入、拓展客户类型和塑造社区银行良好的形象。首先,通过细分客户群,建立客户分类档案,分析消费者心理,深入了解他们的需要,注重与客户之间一对一的交互对话,并努力提升客户的价值,使客户的份额得到有效扩张,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设计。其次,将多元化的服务方式同丰富的金融产品结合起来,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个人金融服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产品创新和品牌定位。总之,社区银行的营销方式将努力实现两大转变:由坐等客户上门的被动服务变为走出行门主动营销;由单一产品营销变为产品组合营销。社区银行将深入分析客户群体,不断发掘既定市场中的潜在机遇,为社区内特定群体组织设计并提供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的个性化金融产品;根据民营中小企业的规模、资金需求进行分类,提供有梯度的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产品等。通过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赢得社区内客户的信任,更广泛地吸纳存款,保持良好的经营业绩。

五、结 论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需要金融的发展,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银行体系仍将成为金融的核心。在银行体系中,发展以民间资本为基础的社区银行应该成为我国银行体系调整和优化的一种制度安排。社区银行能够为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是促进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对我国银行体系和融资渠道的有效补充。存款保险制度是社区银行发展的一种制度保障,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银行发展的保证。而服务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重视关系营销,强调个性化服务则是社区银行生存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