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山川秀美话桑麻:固原生态农业建设巡礼
32285400000008

第8章 城市绿肺

李方

引子

最初的时候,固原并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方城池。城市和城池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城市具有不可质疑的生活性质,它是繁华而安详的,既弥漫着男欢女爱的腻甜又喧腾着市井的高声叫卖,柴米油盐酱醋茶非常具体地呈现着;城池却是坚硬如钢但动荡不安的,闪耀着刀枪剑戟的冷光和翻卷着遮天蔽日的烽火狼烟的,是用来坚守防御和被攻占和掠夺的。固原往南,气候渐暖,花红柳绿,物产渐丰。跨泾水,越秦川,可直抵中原腹地;往北,朔风沙海,古道驼铃,黄河冲击形成的平原同样可以栽禾插稻,直到碧草连天,飞马嘶鸣的草原。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手握权柄、拥兵自重、想成就帝业的人,想要忽略固原是不可能的。农耕文化的中原皇帝既是不想、不愿也不能向北发展,他起码是想保持原状的,是想积极防御的,所以才挖沟筑城派重兵把守。而将沾满了马粪和草屑的头颅抬起来南望的草原游牧民族的头领们,目光无论如何是越不过固原城西北那条坚硬如铁的长城的。

马蹄踏碎了秦砖汉瓦,烽烟薰黑了千年古柳。固原的历史,实际上是十分惨烈的。无数次的进攻与防御,不但成就了固原成为三边总制府的地位,而且使进出固原的道路变得飘忽不定,但最终,形成了两条大道。由北向南而来是翻下长城入西门,由南而北是趟过清水河进南门。当然现在你要是进出固原,那种青砖墁墙、敌楼高耸、瓮城三叠的雄伟气势是看不到了。想要看,只能到固原博物馆去看那一方弥漫着青灰的历史气息的古城模型,但是进出的方式和路线都呈现出了更多的选择。城东顺清水河一线并着比河更长的铁路线,南来北往的人在火车的喘息声中出了站台,乘公交,打出租,或者就是步行,怎么着也能进了固原城。从南进入固原,过去是一定要过鞍鞍桥,然后穿过过店街才算是到了固原城的南关。过店街这儿还保留着阴森的、幽暗的、铺满着硕大地砖的城门洞,但如今是从南河滩大桥上平平展展、亮亮堂堂地走了,没有人再去穿城门洞了。

人口逐渐增多,交通压力越来越大,政府不得不多想办法。就又开了两条路。

一条是擦着清水河西岸的固(原)胡(大堡)路从北进入固原,比原来的那条由北向南的老路路途上可以缩短一些,而且沿途还可以看到沈家河水库的湖光山色和河道里剩余不多的绿柳,多少能够消除旅途的疲劳和寂寞。另一条,就是从秦长城下来,擦短山头而过,直接穿越开发区,甩开固原城向南直奔六盘山而去。

跨越历史的长河,穿越时光的隧道,对于已经有千年寿龄的固原城而言,无论是作为兵家必争之地、重兵把守的城池也好,还是作为安居乐业、生息繁衍的城市也罢,因为连年不断地防御与反攻,侵占与掠夺,派兵镇守与移民屯边,毫无节制地砍伐和过度放牧,当代的固原城,自然条件和周边环境实际上已经到了由盛而衰、濒临绝境的地步。

就说城市生活用水。我不清楚历史上固原城内的守军与居民是怎样解决日常生活用水的。到了明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引西海子水入固原城了。这说明,市内本身已经无法解决饮水问题了。据《宣统固原州志》记:西海子“群峰环抱,形如掌立,中有石隙,浸滴成潭,围阔数亩,激湍清冽,有二旋洞,土人谓东西龙口,水入洞由地中行,复出峡上流”。可以想象,那时候的这处于城市之外十余公路的“围阔数亩”的水面,足以使城内军民安然享用。可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城市停水已是家常便饭。提着水桶到处找水的人比比皆是。那是因为,一方面城市人口剧增,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用水,对水的浪费,造成用水紧张;另一方面,是水源地生态环境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还有第三个原因,那就是整个中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气候状况所构成的大环境,导致地表取水异常困难。地面不行就得向地下索取。所以在80年代后期,又在固原城西的彭堡乡钻井抽水,输水入城,以解燃眉之急。为长远计,进入新世纪之后,通过艰难勘察,反复论证,决定投入巨资,动工修建东山坡饮水工程。

阳光、空气、水、土壤,这是地球上任何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缺一不可。阳光不可改造,但土壤可以改良。水源一方枯竭,亦可再度寻找。那么,作为人类生存须臾不可缺少的空气,在遭到污染时能否进行改善,又该如何改善呢?

固原城市的绿肺在哪里?

人的肺在胸腔里。左右各一,和支气管相连。由心脏出来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经肺动脉到肺泡内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含有氧气的血液,经肺静脉流回心脏。如果肺部遭到感染和病变,人的整个身体健康必然会受到影响。

那么,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如果它没有一个绿色的肺,用来吸收城市所排放出的废气,不能给它提供清新的空气,它就是全部都由钢筋混凝土构成,也强壮不到哪里去!

固原这座城市,哪儿是它的肺?

可以很肯定地说,固原城以前的肺,应该是小西湖。

小西湖,原本叫做中山公园。这当然与修建的人和年代有关。1944年到1945年,当时驻守固原的国民党陆军第17军军长高桂滋,动员全军士兵在城内西南角清理墙脚地基,铲除杂草,平整土地,种植花草树木,开凿人工湖池,修复西惠渠,引西海子水入城潴为湖,在湖心建“宛在亭”,并从岸边修一木板曲桥直达宛在亭,供游人在亭内休息,观赏水中树、树中草、草中花,领略山光水色和自然风光。在城墙西南角的顶部建有八角砖塔,名曰“宁远塔”。全园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园内树木葱茏,花草茂盛,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对于处在群山包围之中,常年缺水少雨,难见亭台水榭、曲径游廊的固原人来说,实属重大创举,人间胜景,世外桃源。也许是因为这座公园让固原人引以为豪,认为将它可以与杭州西湖相媲美,但它又确实没有西湖的壮阔。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固原人习惯上都将这座公园称之为“小西湖公园”。1959年,固原地、县机关干部、学生削城墙为假山,栽树种草,维修景点。1980年,固原县人民政府将小西湖公园列入重点维修建设单位,先后增植花草树木,砖铺园中道路和维修假山石阶,整修园地和建设景点,挖通假山山洞,将园地拓展到原城墙外侧以西,扩大了公园面积,使园内重新恢复了生机。现在全园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其中湖水面积近10000平方米。园内树木成荫,百花争艳,湖光山色,晴波映带,交相辉映。山上草木茂密,曲径通幽,山坡松柏翠绿,树木掩映,满目青翠。湖区垂柳依依,碧波粼粼,随风荡漾。泛舟湖面,幽雅之极。碑、塔、亭台、曲桥、水榭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花坛、草坪、喷泉、水池镶嵌其间,显得多姿多彩。

除了公园这个城市的肺,城市里还有无数的肺泡和支气管,都在日夜不停地进行着气体交换。这一点,应该说是与人的生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并不一致。街道两旁排列整齐的大树,住宅区内的花坛、草坪,单位、家庭的室内花草,甚至那些在墙脚、地缝中艰难生长的不知名的草木,都在昼夜不息地吸纳着废气,释放着让人身心舒畅的清新的空气。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人们对生存居住环境质量有了更高更大的期待。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绿化,对于改善生存环境、陶冶市民情操,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绿化,应该贯穿于规划、建设的始终,从而做到城市绿化、净化、美化、亮化的和谐统一。

显然,对于十多万人口的固原城,只让小西湖公园担当城市绿肺这样的重任,既不堪重负,也勉为其难,更力不从心。

必须寻找固原城市新的绿肺!

寻找这样一个地方,有一些先决条件。它必须具有相对处于城市中心的地理位置优势,又具有相对良好的先天生态条件,还必须具有相当的规模。距离城市太远或太偏,起不了城市绿肺的功能和作用;先天自然生态条件太差,发展当然可以,但跟不上城市建设的步伐;规模太小,肺活量不足,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环视固原市内及周边,古雁岭,切入了决策者和普通老百姓的眼睛。

关于这条岭

前面我说过一条路,提到过古雁岭。不过我说的是短山头。就跟中山公园最后叫了小西湖公园一样。短山头现在的名字是古雁岭。

这条岭,老百姓还是习惯叫它短山头。距离市区5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5.5公里。西南接银平公路,东北至西郊乡十里村。是固原城区西面的一道天然屏障。

2002年固原撤地设市。固原面临一次难得的大发展大跨越的历史新机遇。2003年,市委、市政府按照把固原市建设成为宁夏南部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将市区及外围“五山两河”(东岳山、黄峁山、九龙山、明庄梁、古雁岭和清水河、马饮河)的绿化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工程之一。将固原城区作为老城区,古雁岭以西作为新城区。这样,古雁岭就处于固原新老城区的中心了。

我最早知道这条岭,是在父亲的一次“讲鬼”故事中。父亲说:短山头,那个地方古得很。方言土语中,所谓“古”,就是特别空旷,特别恐怖的意思。父亲说,那个地方古得很。那一年,他和队里赶马车的到固原城里去给生产队买东西。当时是冬天,白天短。买完东西,也就是晚上七八点,吃了饭就从城里动身往回走。从城里走到短山头,也就是晚上九点钟。那时候一出西门口,就黑咕隆咚啥都看不清了。走到短山头,呼呼呼的一阵阴风,马灯就灭了。他就说,老赵,马灯咋灭了?老赵不说话,只是抡马鞭子。他说马灯灭了就不敢走了,万一来汽车看不见咱们的灯光就糟了。老赵还是不说话。他就跳下去看马灯。刚一下去,一股旋旋风刮过来,不知道谁扬了一把土,把他眼睛就给眯上了,头发也竖起来了。只觉得周围都是人,黑衣黑袍黑帽子,在他四周打转转。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一辆往固原城里去的汽车过来了。车灯里,他看见老赵已经赶上马车走出去老远了。他撒开腿就追。追上老赵,他还骂人家不等我。那时候风已经停了。老赵也把马灯点亮了。老赵才给他说,你不知道,短山头这一截子路了不得。灯灭了就灭了,不要出声,赶紧走。鬼吹灯呢。老赵经常走这条路,老赵知道。所以他问老赵,老赵就没言传。啊呀!短山头那个地方,古得很!

就是说,古雁岭这地方,早先,也就是1975年前后,还是非常荒凉和寂寞的啊。

关于这条岭,还有一个不知年代的传说。

固原,为什么又叫古雁城呢?短山头又为啥叫古雁岭呢?说是在很早以前,有一个大将军,奉君王的命令,到了现在固原城的这块儿地方来镇守。当然那时候还没有固原城。他要筑城驻军,就先找了一个风水先生来勘察位置。风水先生转悠了几天,就把城中心的位置定在了短山头上。大将军就地插了令旗。以令旗所在的地方为中心准备筑城,但还没有等到开工,守旗的士兵就跑来对大将军说,令旗被一只大雁叼走了。大将军命令:马上去追,把大雁射下来,把令旗追回来。士兵得令,就在地上跑,大雁在天上飞。大雁飞了十里地,嘴一张,令旗从天上掉下来,落到了一个土包上,而且插得端端正正。大将军听了士兵的报告后,立即飞马前去查看。一看,令旗所插的地方四周平坦如砥,东有一条河,西有一道岭,正是筑城守备的好地方。就说,这是天意。既然古雁把令旗插到了这里,天意不可违,就以此为中心筑城。城筑好以后,就把这座城池叫做古雁城。把古雁起飞的地方,叫做古雁岭。慢慢地,人们叫来叫去,因为发音的关系,就把古雁城叫成了固原城。这就是固原城的来历。

很显然,这只能是美丽的传说而已。既然人们能把古雁城叫成了固原城,那为什么没有把古雁岭叫成固原岭呢?

但传说并非空穴来风。毕竟,固原城坐落已越千年,而且也以古雁城作为别称。******主席站在六盘山巅,也挥笔写下“望断南飞雁”的诗句。“风水轮流转”,斗转星移,时光流逝,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到了现在,古雁岭真的成了固原城的中心了。

那么,把它确定为固原城市的绿肺,是否恰当和正确?

为城市绿肺把脉

现在城市绿化,有许多急功近利的做法,看似大规模,大场面,大手笔,大动作,而结果,除了显而易见的短期的所谓“政绩”而外,于生态系统和环境建设而言,那是并无大的关系的,甚至可以说,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的,更不要说取得长远的良好的生态效益了。比如说,以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为代价,修建大广场;绿化工程与城市建设不能同步,超越城市现有规模修建大公园。而且因为种树生长周期太长,不能立竿见影,只好大造草坪。为了有草有树,花大价钱造假树,在处于温寒带的地方,栽的却是塑料椰子树,不说是假,还显得不伦不类,让人感到可笑。

实际上,要真正为一座城市营造绿肺,就要注重城市绿化隔离带和绿化防护体系的建设。应该是乔、灌、花、草品种杂陈,形成立体空间,以草铺地,减少城市扬尘;多种乔、灌,形成大块城市森林景观。因为栽植草坪,投资大,管护费用高,而且从生态角度考虑,也远远不如种树。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量、蒸腾水汽量、蒸腾吸热量上,同等面积的乔木分别是草坪的27.2倍、25.2倍、23.3倍和32.2倍。一棵大树昼夜的调温效果相当于10台空调机工作20个小时,乔木与草坪的投资比例为1∶10,而生态效益比却是30∶1。20米左右的高大乔木可以使一些5层以下的房屋掩映在绿树丛中,改善居住环境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地平面起6~20米空间内,是决定城市生态质量的关键层面。况且,成片的大树更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可减缓风速30%~40%,提高相对湿度5%~15%。每平方米草坪的造价是5~10元,年管理费用5元左右。树木管理费用只有1~2元。因此专家指出,在营造城市绿肺中,应该是三分草七分树,应该把植树造林作为城市绿化的主格调加以定位。十年树木,既是古训,也是自然规律,让树木的成长见证城市的历史才是最具有意义的。

而古雁岭的自然状况是:它属于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海拔1800~1850米,坡度15°~30°,年平均气温6.3℃,年平均降水量460毫米,无霜期120天左右,土壤属缃黄土,适合乔、灌木生长。整个古雁岭总面积6217.5亩,有人工林912.0亩,护林点、瞭望台、蓄水池、机井都有,西南段已基本形成针阔混交、乔灌结合的多树种结构、功能稳定的森林生态群落。这些已有的条件,为把古雁岭营造成固原城市绿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3月,固原市林业勘察队、固原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固原市公路勘测设计院联合对古雁岭进行了详尽的勘察和论证,并写出了《固原市古雁岭生态示范园初步设计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对于主要建设内容是这样描述的:通过综合应用旱作林业适用新技术及组装配套技术完成营造林工程面积6217.5亩,林区道路12.711公里,水利配套工程灌溉面积6217.5亩。建花卉园2亩、树木园10亩、科普中心1处及节能日光温室2座666.7平方米;建设护林点2处160平方米,建蓄水池10座。建设规模为:示范区南起古雁岭,北至明家庄梁后长城遗址,东接公路两侧,西接农耕地、村庄,总面积6217.5亩。完成人工造林6217.5亩;修建林区道路12.711公里;水利灌溉面积6217.5亩,其中干管长5.3公里,支管长18.9公里。建设期限2年。

也就是说,通过科学地规划设计,经过两年的艰苦创业,进行实验示范,探索出黄土区生态治理的有效途径。生态示范园建成后,随着林木的不断生长,小区域生态系统就可以构成,它就会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逐步改善该地的生态状况,促进生态示范区内的植被、土壤、生物类群向良性转化,有效遏制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并能形成以古雁岭生态示范园区为中心,带动周围环境有所改观的大好局面,将为固原城市筑起一道绿色屏障,营造一个巨大的城市绿肺,改善固原市的生态环境。

打造固原城市绿肺

这是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的一笔。古雁岭具有先天优势的一面,但同样有它受各种环境和条件制约的一面。按古雁岭生态示范园规划,它的范围中有一些村庄、人家和坡度农田。人家的搬迁,村庄的迁移,农田的退耕,这些都是牵扯到人和钱的事情。具体地说,古雁岭生态示范园区的南面是公路,也就是老百姓说的短山头,是古雁岭的南终止点;北面是马饮河小流域,都被规划在范围内。东面,是坡度农田。这是需要退耕植树种草的。最重要的是西面,山脚下就是村庄人家。而这些人家村落就处在园区规划的环山路上。不迁移,就不能将整个环山路修通。这是一个难点,现在还没有解决。什么时候解决,说不准。按理说,退耕还林还草,这是国家的一个大政策,而且东面全都是30°以上的坡地,应该说退下来没有什么问题吧?也有!农民不答应。

笔者当年也是打造古雁岭这个城市绿肺的义务劳动者之一。因为当把古雁岭作为生态示范园区来建设这个决策定下来之后,连续两年,固原市直单位、城区学校的职工和学生,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参加植树造林义务劳动,但是那么多人来到山上划分好的区域内,却被村民阻拦不让平整土地、挖坑种树!理由是这是农田。

一边是北风雪飘,干部职工手执铁锹等着取土筑埂,平整土地挖鱼鳞坑,一边是村民们聚集在一起,与前来维持秩序的警察的对抗。植树造林还要警察的保护,这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吧?这是在揭固原的伤疤和短处吗?不是!我只是想说,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有许多我们想不到的事情。首先必须是人的思想观念的更新,其次才有城市的发展和变化。古雁岭的生态效益是长远的,它的城市绿肺的功能是逐渐才能发挥和显现出来的,但是我们的村民们不了解,不理解,所以才会有对抗!还有山坡东面的无数的坟墓。原来这里只是短山头而已,并不是什么生态示范园。所以有许多亡人入土,坟堆散落在四处。规划了,规范了,就不能再埋死人了。有些活人不甘心,还想把亡故了的亲人往这里埋!原因是他早就在这里买下了一小块地。就是那些已经入土为安多少年了的人,还有他们的亲人逢年过节来祭奠。你铲了草,种了树,或者把原来的坟地缩小了,他也不乐意!这些工作,那是比种多少草,栽多少树,修多少路,打几眼井这些硬任务更难办的事情,是软工程!

但困难再大,工作再难做,古雁岭生态示范园还得建!

两年。多少人在山上挥汗如雨,多少人在山上顶风冒雪!

2003年整地847.5亩,造林847.5亩。建成山脊主干道6.11公里,支道1.257公里。建成花卉园2亩、树木园10亩、温室2座666.7平方米,护林点两处80平方米,并对该区的未成林进行抚育。

2004年,完成造林2443.0亩,修筑环山道路5.03公里。完成了园区内三区的供水管道的埋设,修建蓄水池4座,再建护林点一处,面积40平方米,防治鼢鼠2443.0亩。

写写这样一些数字,那是何等轻松快捷的事情,而要完成这些数字,又是何等的艰难。

仅以笔者单位为例。

那是2004年的深秋。固原的冬天来得早。虽说是秋季植树,实际上已经开始落雪。那时候是挖鱼鳞坑。具体修筑方法是挖掘近似半月形的坑穴,排列呈三角形。挖坑时先把表土堆放在坑的下方,按照要求规格挖好后,再把熟土垫入坑内,用生土围成半环状高20~25厘米土埂,并在上方左右两角各斜开一道小沟,以便引蓄更多的雨水。坑长80~100厘米,宽60~80厘米,深30厘米,坑距2~3米。

技术要求如此之严,规格尺度如此之精,单位男女老少9人,分了4亩的任务。要在一周之内挖好鱼鳞坑,检查验收之后,再由别的单位在第二年春天栽树。

大雪横飘。土地已经开始封冻。表层很难一下子就挖开。单位上的人,虽说都是从农村出来的,但毕竟已经远离了生产劳动,平时又缺乏锻炼,面对如此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还真有些吃不消!常常是挖不上几铁锹就得直起腰来喘一口气。看看周围,别的单位上的人也好不到哪里去,都是坐办公室的人,情况都差不多。一早上,干得好的人,也只能按标准挖出两个坑。中午,雪下得更大,挖好的坑里,已经有了积雪。大家就坐在雪地上,泥脚泥手,啃酥馍,喝开水,难得的是有一只烧鸡,你争我抢,反觉得比在城里大饭店吃的鸡要香得多。

下午,雪停了。继续挖坑。满山坡的人,都在雪地里像黄鼠一样地打着洞。80厘米深,人呆在里面,也就露着半个身子。如果要低头弯腰铲土,连头都看不见,只看见脊背在晃动。

一周时间,天天如此。林业局技术员随时随地过来检查挖坑的质量。只要发现有不合格的地方,立即返工。到了最后一天,每个人都已经是筋疲力尽了,人人都成了“土贼”,坐在地埂上喘息。在劳动中,女人往往比男人更具有忍耐性。妇联的一帮女将已经将分给她们的任务保质保量的完成,检查验收通过了,正往回走。看到文联这帮子文人狼狈不堪的样子,立即挥锹增援。人多力量大,很快就将最后的几个坑解决了。验收通过!

两年里,古雁岭生态示范园共挖了778503个坑!也就是说,在两年里栽了778503棵树。当然,这中间坑和坑是不一样的。因为针叶树、阔叶树和灌木树种配套的坑是不同的。但是无论如何,要把这几十万的树苗培育好,移栽活,管护成长起来,跟养育一个孩子有什么区别啊!为打造固原城市绿肺,又岂是林业部门一家之责?有多少人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啊!

营造固原城市绿肺

2004年6月1日,固原市人民政府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了古雁岭生态示范园区的景区建设问题。

可以这样说,这个“绿肺”通过两年的连续奋战,算是已经大体上打造好了,但是它的内里结构、附属功能、外围观感等等还并不是十全十美。对于这个城市的新器官,还有继续完善、不断营造的必要。这是因为,古雁岭生态示范园区处在固原城市的中心地段,属于新区与老区的结合部,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城中山了。古雁岭生态示范园区的景区建设,是构筑山水、园林及生态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成为固原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当年新区建设的重点项目。

在这次专题会议上,原则同意了市林业局提交的《古雁岭生态园总体规划》、《古雁岭生态园局部规划》、《古雁岭生态园一期工程建设方案》和部分景点效果图。

至此,古雁岭南门、长廊凉亭、拱形桥、人造小湖、人行道、办公用房、护林点以及林间、草坪、道旁的石桌、石椅、石碑、石狮子、厕所等,都被列入了建设项目。就连古雁岭生态示范园区内的移动、联通公司的信号发射塔,都明确要求用霓虹灯装饰。对园区内的高压线路,因影响园区内的工程建设和游人安全,要求供电部门对高压线路进行入地改造。

前文曾经说过,古雁岭上有许多坟墓,严重影响生态园区建设效果。在这次专题会议上对此也做了决定,严禁修建新坟,对旧坟逐步搬迁,并对毁林开荒、周边取土、乱占乱建等现象,有关部门要依法严肃处理。

按照这个会议纪要,我们看到,古雁岭将彻底脱胎换骨。它的景观规划,被归纳成为“强化一个中心,突出五条轴线”。

一个中心,就是结合古雁岭的生态作用,强化其生态特色,营造茂盛浓密的林地景观,给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感受,在作为固原城市绿色背景的前提下,随着树木的成长,发展成为城市绿肺。

五条轴线,是指入口景观轴线、自然景观轴线、历史景观轴线、休闲景观轴线和文化景观轴线。在这五条轴线上,分别划分出了诸多的功能小区。比如休闲广场区,位于文化西街的轴线上,与东岳山遥相呼应,是现代城市景观与古雁岭生态园区的过渡。休闲广场是游人交流、休闲的广场,沿广场轴线设置了丰富的景观序列:灯阵、铺装广场、柱廊、雕塑、旱喷泉、览胜塔、音响设施等,最后连接古雁岭生态林地,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它原本是一座荒山,它的花草是自生自灭的,它的山坡是掩埋亡人的,它的夜晚是荒凉与恐怖的。现在,它穿上了绿色的衣裳,它佩戴了各色的花卉,它变成了一个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充满了青春活力的城市绿肺。将来,它要成为集生态示范、环境保护、林业科研、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中多功能花园。

当然,这和2003年的《固原市古雁岭生态示范园初步设计报告》一样,起先都是一纸设计,要完成它,实现它,同样需要像2003年、2004年以及2005年续建项目那样,经过多少人殚精竭虑的思考和探索、脚踏实地的细致工作和挥汗如雨的劳动!

在这里,还要特别提写一笔的是古雁岭生态示范园管理站。

这条岭,在短短三四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现在,每逢黄昏、周末,都会有许多情侣、游人徜徉在绿树花丛之中。也有人驾车,顺着山脊路,直上高山顶。逢年过节,还有一些人来山上,焚纸点香,祭拜亡灵。春暖花开,游人更多,攀树折花,大有人在。这些,都对古雁岭的生存、发展和保护留下了隐患。为此,固原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以固市机编发[2003]30号文件的形式,批复成立了固原市古雁岭生态示范园管理站。

管理站的成立,使古雁岭的发展和保护有了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管理站负责区域内的造林绿化以及市直单位义务植树工作的长远规划、年度计划、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实施方案和规程的制定及其组织实施工作,同时负责园区内林地、林权的管理,承担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检疫和预测预报及护林防火工作、林业科研项目的实验及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栽培、推广普及等工作。

我在古雁岭生态示范园管理站看到,园区的各项规划、年度计划、管理办法等等制度,都是厚厚一大本。仅仅森林防火工作,就有扑救预案、防火规划、防火工作目标责任状等制度、措施和文件。

是啊,寻找这样的一个城市绿肺不容易,打造这个城市绿肺更不容易,而营造和保护好这个城市绿肺,更是道路长远,责任重大!但是,古雁岭,作为固原城市的绿色屏障,作为固原城市的绿肺,正如我们每个人爱护自己的心脏一样,将得到我们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的精心呵护、精心管护和精心照顾!

古雁岭的绿,必将永远!

(作者为固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