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冬日的恩典
32286800000001

第1章 序

耿占春

看到夏汉的诗实属一种意外,在三四年前,那时他已从乡镇长职务上转任夏邑老干部局,他的这些诗实在叫人纳闷、惊讶,夏汉的履历完全与诗无关,但夏汉的出色之处在于他能够将过于琐碎、也过于官僚化的生活转化为他的那些涉及地方官场事务性的诗,这里的秘密在于,一切事务都能够穿过他内心的审视,一切经验都能够在他那里发生一种修辞学的或感知方式的转换。《从殡仪馆归来书》如此写道:

你又一次从殡仪馆走回来——

在雾里,你辨不清该奔往哪条路。

该留下的,已经留下

现在已经化成灰。比羽毛还轻吗?

说不了,但比姓名轻了;

比人言更轻了——他可飞向

天空任意的地方,会是天堂吗?

出生总是不一定。死:定了——

就在前一天,傍晚。

你的履历复杂吗?就像刚才

那活着的局长为死去局长做的

悼词。你要主持

就把一个人念三次名字,

顺序是:病重期间,吊唁期间;

还有:参加今天追悼会的……

夏汉的诗歌所处理的是一个政治伦理彻底破产的官场经验,一种道德感知已经被严重污染的环境,小城,会议,窥视,官话,私语,喧嚣,妓女,乞丐,官吏,噩梦,“世界的糜烂”,当然还有虚幻的欲望,漫游,饮酒,交游等。夏汉诗歌处理的就是这样一种非诗意的负面经验,一种纯属个人经验值的不良资产。他如此描绘着——

……公安局长的决绝。你果敢

从容地作着夹杂错别字的报告,

唾液飞溅;恶臭;谎言

是罪恶的又一个分支。(《罪恶》)

这样的一类诗如《会议之夏》《游戏规则》《无题》(罪恶之花)等,它们有着强烈的讽刺性意味,触及并触痛着人们的社会敏感性。一些古代官吏的诗歌传统,要么是厌弃官场而采菊东篱,要么纵情山巅水涯,似乎诗人并不想描述那个非诗意的世界。现代社会大部分官吏们的诗歌如果不是生逢盛世歌功颂德之类,就是陶、谢的田园与山水诗歌传统的一种特别堕落的表现。而夏汉的诗则没有那么怯懦,他或许提供了一种没有丝毫浪漫意味的、没有作伪的“官僚的诗学”(王东东的说法)。或许,“官僚的诗学”并不确切,确实存在着的是一种身份的分裂,正像现实生活中权力与道德的分离所产生的社会后果一样。夏汉在《秋日》中如此独白:

我看见痛苦已经开始疲惫——

它们已经不及一片降压药,不及黎明前睁开的

一双失眠的眼睛。

这几行诗几乎就是一个良知尚存的基层官吏的内心写真,“痛苦已经开始疲惫”,降压药和一双“失眠的眼睛”。然而作为一个诗人,无论置身何处,他总在通过描绘世界的可见性而参与到生活世界的意义建构之中去。在古典诗歌中,这是诗人对自然事物的凝思、静观。然而在现代诗歌中,对自然事物的凝思已是如此奢侈,仅仅属于度假村中的模仿性的感受。目前的事物已经不再属于自然,它们有了新的非自然属性。夏汉的诗歌很少单纯地写到自然事物,因为事物早已脱离了它的可再现性的结构。在一首秋日出游的诗里,他如此写到庄稼:“玉米是农民的黄金。”这个视觉经验或视觉隐喻揭示出今天我们的社会——实体经济、艰辛的劳作——只能带来贫穷的生活这一事态。诗歌体现了敏锐的现实感,这种经验与直觉是在其他领域生活的人很难感知到的。夏汉在写玉米的时候已经不是许多诗人跟着海子写麦子那种状况,不再是自然,不再是乡村田园景观,它就是我们的生活,是政治经济学。夏汉的诗歌表明,这个时代的“自然”和“乡村”可以写出其他的东西,不是陶渊明也不是王维,是权贵资本及其虚拟经济支配下的破产的乡村经济。这首诗虽然诗艺自身并非完善,但其感受力却很尖锐独特。

在现代诗歌中,随着自然事物的退席,诗人能够进行凝思与直观的是他身边的社会生活。遗憾的是,这种凝思与直观再也不会像自然事物那样满足人的审美感受,充满利益纷争与政治伦理困境的社会生活时刻刺伤着观察者,“世界的可见性”或社会生活的表象变成了一种道德上的折磨而非纯粹感性的愉悦。夏汉的更多诗篇似乎是一种《城市写真图》——

……骚动依然存在,尖叫依然乖戾,

让耳朵倾听眼睛的真实。

而你,过早地患上了小儿麻痹症。

发生的,与未曾发生的

拥挤在一起吵嚷着看黑白电视。

超市顺利通过宽屏的变形——

直接抵达城市的真理;

这里,楼宇快于树木的生长,

给刺破的天空添加抑郁症,

……

夏汉描绘的是一个常见的、失去了地方特性的小城市,而对于他生活工作的古老的小城夏邑来说,夏汉的诗又具有着相当真切的地志意味。或许它增加了夏汉所关注的诗歌现实感这一问题的分量。如同夏汉经常交流诗艺的诗友罗羽所说,现实感如果没有语言是无效的。在生活中人们会有一种现实感,而在诗歌中这种现实感是和语言的表现力分不开的。如果没有找到转喻的或隐喻的叙述,现实感就难以在诗歌里呈现出来。只有在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中一个诗人才能处理他的不良经验。在这方面,夏汉在诗歌中说,“我或许比你想象的还自由;我亲近于宗教和哲学。”(《相遇》)

这是一种夏汉式的《自赎》方式——

现在,我携带着半生的罪恶

去作终身的忏悔。像火焰,亲吻了土地;

那心中必有蓝色的忧伤。

我的念头是一条蛇。它们时常穿越肉体,游离于世界——

它们让遇见的善良人惊嚎;

让我的梦有骷髅的晃动。

我的幸福绽放一朵淫邪的罂粟花。

这样的诗歌就像是诗人的内心独白。诗人不能改变看到的一切、已经历的一切,但一种“官僚的诗学”准许一个诗人在内心中为这个时代配音,这是一种有力的旁白,一种自我审判式的旁白。这个为时代配音的旁白有可能伴着焦虑、甚至诅咒,然而也伴随着救赎的冲动。这是诗歌与社会之间的一场古老争吵的延续。对夏汉来说,所谓现实感即他的社会环境和他的官吏生涯所施加于自身的负面经验。这是一种充满罪感和自赎意识的经验。夏汉使用着“宗教”的和哲学的话语去处理这一经验,并渴望获得内心的自由。

诗人坦诚,“在俗世,我做着粗俗之事——”

在这里,谁寻求光明谁就背叛了我。

哦,他们背叛我

我也背叛他人——这世界,正在这世道里

惩罚着自己。我充当着一个帮凶。

而这一切并非“官僚的诗学”的全部,前面的叙事表达了官僚生活的逻辑,诗的最后才出现了真正的具有宗教与哲学意味的“自赎”,而其实,这或许仅仅是一种美学上的救赎——

现在,请准许我寻求信仰,如同一棵树

在风中寻求生长的空气。

……

如果说还有一个未知的、作为更多的可能性出现的诗人夏汉,他就植根和生长在这些地方。所谓诗歌的现实感并不仅仅是现实的事情,而是诗人的感受力对现实及其可能性开放到何种程度。《降落》一诗似乎预示了夏汉诗歌的写作将置身于更复杂的经验——

那个深夜,我跌入困境——

梦中,纷乱的云穿行于树林里。

而此刻,语言在词语中生长犹如夏日的玉米拔节。

我的额前涌来更多的黑暗。

另一个我,像农人在田野边际眺望

最初永恒的澄明。

这一刻,诗到来——

伴随风:我的耳畔一场滂沱大雨正在降落。

在这个异常美妙的“梦”里,可以看到年轻时代研读农学的夏汉,继而长期在乡镇工作作为基层官吏的夏汉,与一个自从农业学校起就喜欢阅读诗歌与文学的夏汉在语言之梦或诗歌之梦中重新获得了身份的统一。这种诗歌之梦的统一似乎缓解了作为官吏的诗人身份分裂感与生活的焦虑感。梦中的农业景观和农业话语弥合了官吏与诗人之间的距离。最后我想说的是夏汉诗歌里引起我兴趣的,正是像《降落》以及《更多的唯一》、《错过》等诗作里面的那种沉思性的质素,在批判性的罪责之上,对生活世界多少怀有一点史蒂文斯式的玄想。植根于生活直观之上的这一玄想或抽象能力给了夏汉诗歌更开阔的视野。

夏汉把他的“退位”视为“冬日的恩典”——

我不畏惧这一切的孤独。掌声

已经成为过去;我甘于做那些枝条的朋友。

现在我乐于疏朗的世界。

我们有理由期待着自获得“冬日的恩典”之后,作为诗人的夏汉能够逐步接近他的诗歌之梦。

这一刻,诗到来——

伴随风:我的耳畔一场滂沱大雨正在降落。

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