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生三用
32289300000011

第11章 用心学习就要做到亲身体验

相对于听而言,人们往往更相信自己直接感受到的东西,但是实际生活中,往往会出现我们预料不到的一些复杂情况。例如,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们对自己眼睛所见到的现象总是十分相信,但是实际上眼睛是会欺骗我们的,一种情况是观察对象利用我们认识的误区对我们实施欺骗,如生活中的魔术,自然界中的“海市蜃楼”现象等。其次是我们人体自身的“错觉”,如法国的国旗蓝、白、红三色布横拼接,眼睛看三色布条宽度是一样的,但其实际宽度比为37:33:30.类似还有时间、空间、运动等错觉。再有就是观察中出现了我们原来未知的、预期之外的真实现象,往往能触发灵感引出新的发现和发明。

要学到适合自己的知识就要养成“亲口尝一尝梨子滋味”的习惯,要亲身参与观察,而不能仅凭道听途说就轻易下结论。

如果用细线悬挂一个重物,在物体下面再挂上一根同样的细线。先用手慢慢地拉下面的线,逐渐增大拉力,注意观察,是物体上面的线先断还是下面的线先断?用细线把物体重新挂好,然后用力猛拉下面的细线,这时又是哪根先断?如果我们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我们会发现,在实验中出现了两个现象,当用手慢慢拉下面的线时,逐渐增大拉力,物体上面的线会先断。其原因是上面的线受到重物的拉力和手的拉力。当用力猛拉下面的细线时,物体下面的线却先断。其原因是重物具有保持原静止状态的能力(即惯性)。在下面细线瞬间力的作用下,重物仍保持静止状态。因此,物体上面的细线受的力基本不变,而下面细线由于猛拉而断。

这个实验涉及的物理知识并不复杂,但假如不亲自参与实验的话,绝不会有如此鲜明的感受,对所涉及的物理知识也不可能有很深入的了解。

学习的目的在于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对物理实验的亲身参与,在细微的观察中,我们会感觉到复杂的物理知识的应用变得简单了。因为,观察实验,往往能创设我们所需要了解的物理环境,使问题变得明显、直观。有时,实验能告诉我们直接的答案。

所以,要深入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就必须亲身实践一下。

1986年我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测队,经过179天的漂流生活,克服江源地区低温缺氧和暴风雪等恶劣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穿越无数峡谷险滩,创造了全程漂流长江6300公里、落差5400米的纪录,带回了开发和利用长江水利资源的第一手资料,开创了长江实地研究的新纪元。

又如,1984年11月20日,我国首次赴南大洋和南极洲进行科学实地考察。在这次考察中,科技人员登上了南设得兰群岛中的乔治岛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实地研究基地——中国“长城”考察站。这次考察的收获单是地质矿产一项,就取回上百件的实物标本,以及一大批珍贵的反映南极过去地质演变痕迹的录像图片,为探索漫长的南极史,开发和利用南极资源,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对于那些考察员来说是艰辛的,但它却又是最富探索性的活动,是其他任何观察方式所无法代替的。

与实验相比,实地考察并事先做好的“框架”,因此,有时得到的结果会比实验更丰富、更具有开创性。

实地考察告诉我们:第一,只有深入实地考察,才能获取第一手丰富的、真实的、最具有研究价值的观察资料。否则,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所得的资料只能是虚设的、苍白的、毫无价值的。第二,只有具备坚忍不拔的吃苦精神和探索精神,才有可能获得始料不及的新发现。

而学习生物的人,就应该到大自然中去。

大自然以它的美丽和奥妙吸引着人们,它是人们天然的乐园和知识宫殿。青少年喜爱大自然,可以从那里得到无穷的乐趣,获取丰富的知识。盼望成才的青少年,不要忘记自然这个广阔的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汲取成才的营养,更茁壮地成长。

大自然蕴含着丰富的知识,等待人们去探求、去获取。面对太阳东升西落、月亮阴晴圆缺,风雨雷电、冰雹雪花、飞禽走兽、花草树木、高山川河等等自然现象和自然景物,去那里走走看看,去发现里面的知识和神奇。还可以试验自己所学过的知识。

大自然也犹如一座巨大的披着面纱的知识宫殿。它所储藏的知识涉及到天文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地质学、化学等科学领域,又同历史、地理、文学、美学、音乐等等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又完全可以把大自然称作一部百科全书。大自然也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它以种种新奇的现象启发人们思考问题,吸引着人们探求知识,成为推动人类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大自然的激发下不断追求新知识,对大自然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知识面越来越扩展,智力也日益得到提高。

总之只满足停留在表面的知识,是不够的。正如有时面对同样的事物,同样是亲自观察,得出的结论却大不一样。镁带的燃烧实验因为其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并放出大量的热,因而常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和注意,其实,镁带燃烧实验重点学习的应该是镁带和氧化镁两种物质的颜色、状态、光泽等区别。镁带是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和延展性的金属,燃烧后的生成物则是白色、无金属光泽、无延展性、易碎的物质。而对剧烈的发光、发热等现象的观察是第二位的。

可见,亲自参与仍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入地学习,这样才能通过学习对象所反映的同类事物的共同点,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