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一个人办事,都想求得一个圆满的结果。恐怕没有谁只想去办事而不去考虑最终结果的。从事物发展的角度来看:成事须有条件,须顺应客观规律,一味去强求,只会适得其反。
两千多年前,老子告诉我们,办事需顺其自然,顺应客观规律,乱来不得。所谓顺其自然,就是要顺时而动,依势而动;就是要冷静行事,相机行事。需要等待时便等待,需要行动时便行动,而且行必果断,行必迅速。以前有人提倡“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这种想法近乎一厢情愿。在许多情况下,没有条件,想上其实也上不了,硬上则往往碰得头破血流。因为事物遵循其规律发展的自然过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孟子说:“我们厌恶使用聪明,就是因为聪明容易陷于穿凿附会。假若聪明人像大禹治水,使水循着正常的轨道运行,就不必厌恶聪明了。大禹治水,就是行其所无事,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假若聪明人也能行其所无事,不违反自然之理而努力实行,那他的聪明也就不小了。”
孟子这里说顺其自然,一是说要顺应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办事,二是说要依凭客观条件和情势办事。从行事有为的情况看,顺应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往往就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违逆了客观规律,往往天时、地利、人和全失。比如治水。因为水能流,总往下流,所以我们就可以或堵或导,以使它更好地流。人类学会治水以后,大体上都采取堵导结合的方法,修堤筑坝,该堵则堵,疏浚河道,当导则导,堵和导都是为了让水好好地流,驯服地流。如果像上古鲧那样,只是一味去堵,人类今天是什么状况?很难想象。这就是顺其自然。
俗话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末与本相对,尾与头相反。末大、尾大相对而言,乃是本小、头小也。它违反了常规,如逆转来,就形成了喧宾夺主的悖伦现象了。如果一件事或一个事物处于次要地位的、从属地位的部分超出了居于主要地位的、支配地位的部分,那么该事物就要发生质的变化,变成其他事物了。
围绕这一主题,还有一个典故:
楚灵王派公子弃疾灭掉蔡国后,想封弃疾为蔡公,心里未决,便与上大夫申无宇商议怎么办。
申无宇答曰:“知子莫如父,知臣莫如君’。关于此事,还是大王您自己决定吧。若要臣表态,那我就给您讲一个故事吧——从前,郑庄公建成栎城后,派子元去防守。子元去后,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其势越来越大。到了郑昭公时代,子元的势力能够箝制王室,逼得昭公连‘公’字也称不起了。有这么一种说法:不能同时把五个身份高贵的人置于远方,也不能同时把五个身份低贱的人留在朝廷。不能让血亲到外界去,也不能让外臣进入朝廷机要处。这是治国安邦的好方法。大王您不依这个道理办事,竟想让弃疾戍守在外,而使郑丹为臣居于朝内,这将招致大祸呀!请大王明察!”
灵王认为申无宇说得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建议。接着他又问道:“国内筑大城是好事,还是坏事?”
申无宇回答:“郑昭公因筑栎城而见杀,宋子游为建亳城而被诛,齐无知因渠城被害,卫献公却因蒲城而遭放逐。栎、亳、渠、蒲都是大城,甚至与国都相等。这好比大树一样,当树枝的末梢过大时,树干就不堪其累而折断,又如动物一样,其尾太粗,超过了头部,它就无法摇动、掉转。因此,敦请君主再慎重斟酌。”
申无宇以他头脑清晰,思维敏捷的辩才,深入浅出、有理有据、立论环环相扣的答案,简直无懈可击,不怕灵王不听。申无宇给灵王提供的答案,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办事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头脑发热盲目地去办事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还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第六章 在生存竞争中掌握好攻与守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