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预防注射
孩子8个月时应到所属地段医院保健科、街道保健站,农村卫生院注射麻疹预防针。
麻疹是一种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发病时可有高烧、眼结膜充血、流泪、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3~5天后,全身出现皮疹。出麻疹的孩子全身抵抗力降低,这时若护理不好。或环境卫生不良,很容易发生合并症。最多见的是麻疹合并肺炎、喉炎、脑炎或心肌损害,严重者可以死亡。得过麻疹的人可以终身免疫。
注射麻疹预防针的目的是提高小儿血中抗麻疹病毒的抗体水平,使之对麻疹产生免疫力,避免发病。个别情况即使发病也很轻微,不至于危及生命。
婴儿发烧与测量体温的方法
当家长感到孩子不活泼、不爱玩或吃饭不香时,别忘了给他测测体温,看他是否发烧了。
有的家长只用手摸摸孩子的前额,这是很不准确的。有时候孩子体温正常,摸着他的头也许感觉热。有时孩子低烧,摸着感觉是正常的。还有的时候是家长的手太凉或太热,所以不能正确估计出孩子是否发烧。最准确的方法是测量体温。
给孩子测量的体温计不能放在口里,因为他也许会把体温计弄破,割破口、舌或咽下水银,这是很危险的。给婴儿测体温只能在腋下或肛门处测量。在量体温之前,先将体温计中的水银柱甩到35℃以下,然后把体温计夹在小儿腋下,体温表要紧贴小儿皮肤,不要隔着衣服。由家长扶着小儿的手臂约3~5分钟,取出观察体温计上的度数。
小儿的正常体温是36℃~37℃(腋下)。
如果孩子发烧,应让他卧床休息,多喝开水,体温太高时以物理降温,如酒精擦浴、冷毛巾湿敷、头枕冷水袋等,也可服退烧药片。
家长还要观察一下孩子其他的症状,如是否呕吐、腹泻、咳嗽、气喘等,以便带他去医院看病时给医生详细地介绍,协助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
看病之后,就要按医嘱吃药,只要没有出现特殊情况,就不要接连不断地去医院。
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方法
脊髓灰质炎(脊灰)是脊灰病毒所致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的脊髓灰质部分,临床表现以发热,肢体弛缦麻痹为特征。好发于婴幼儿,故又称为小儿麻痹症。本病可防难治,可引起肢体麻痹成为终生残疾。我国现在使用的疫苗均为三价疫苗,为脊灰减毒活疫苗。接种对象:小于5岁儿童。常规免疫:初次2月龄开始服用,连续服用3次,每次间隔1个月。在第三次服用后,间隔10~14个月。加强免疫一次,4岁对其再加强免疫一次。因为本疫苗为活疫苗,要凉开水服用。极少数婴幼儿服用脊灰疫苗后发生一次性腹泻可不治自愈。
预防脑脊髓膜炎的方法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发病年龄集中在儿童及青年,我国儿童病例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起病急骤,往往1~2日内即出现流脑症状和体症。高热、头痛、呕吐,呕吐为喷射状。皮肤出现出血样皮疹、休克、昏迷。接种A群腋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可提高人群的特异免疫力,是预防流脑的主要综合措施之一。接种对象:6个月~15周岁儿童。初次一针,间隔一年接种第二针。接种反应轻微。
预防球菌性肺炎的方法
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00万人死于球菌性肺炎。对于儿童来说,球菌肺炎感染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肺炎球菌与正常菌群共存于上呼吸道,多达30%的健康成人和60%的健康儿童鼻咽部携带肺炎球菌。肺炎球菌常在家庭内部或学生之间,特别是幼童之间传播。肺炎球菌在上呼吸道的局部转移会造成咽炎和中耳炎,当肺炎球菌随着吸入的气流进入肺泡后,迅速扩增,造成肺炎。当感染到周围组织时,会导致胸膜炎、脓胸、心包炎,当菌体进入血循环后,会引起败血症和肺外一些部位如脑膜、心瓣膜、关节、软组织的感染。球菌性肺炎临床表现为:高热、咳嗽、咯痰。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肺炎球菌的耐药性在世界范围内大量增强,故常导致治疗失败。
预防肺炎球菌感染的最好办法是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接种对象:2岁以上儿童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免疫缺陷者、无脾者。接种一针,抗体有效保护水平可持续5年。接种反应轻微。
预防乙型脑的方法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乙脑病毒经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在人畜间流行。常累及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轻重不一,重型患者病死率很高,幸存者常残留有明显的后遗症。注射乙脑疫苗预防乙脑能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接种对象:乙脑流行区1周岁以上健康儿童。初次注射1周岁,接种二针。间隔7~10天,第二年及6周岁各接种一次,作为加强免疫。接种反应:一般无反应,少数人局部红肿,偶有发热和过敏性皮疹。如发生过敏性皮疹、发热要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的方法
百日咳是一种儿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典型症状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并带有吸气性尾声或伴有呕吐,并发症多且严重,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白喉由白喉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症状为在咽、喉、鼻部等处形成白色假膜,白喉杆菌产生强烈外毒素进入血循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破伤风为破伤风杆菌所致。当机体受到创伤时,或产妇分娩时使用不洁用具剪断脐带,破伤风杆菌可侵入伤口,在缺氧的条件下生长繁殖,分泌外毒素,引起以肌肉强直及阵发性痉挛症状为特征的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病死率较高。目前使用百日咳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即百白破三联疫苗来预防以上三种疾病,免疫效果好,使发病率明显下降。接种对象:出生3个月~6岁的儿童作全程免疫。婴儿出生后3个月注射第一针,连续打三针,每次间隔1个月。第3针后,间隔10~14月注射第四针。北京地区,在小学一年级接种白破二联(白喉、破伤风类毒素),初中一年级、高中三年级接种白类(白喉类毒素疫苗)均为加强免疫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百白破三联疫苗在接种后,局部可有红肿、疼痛或硬结,婴儿可哭闹不安,伴有发热。发热程度不一,但一般持续1~2天。若发热超过38℃可服退热药。个别婴儿局部硬结不能吸收而形成脓肿,这种脓肿为无菌性脓肿,需到医院诊治。
预防夏季热的方法
小儿夏季热是儿科的常见病,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在春夏之交或夏季发病,好发于幼弱儿童,发病原因多为小儿体质娇嫩,脾胃虚弱,在夏季炎热的环境中,感受湿热之气而致。
本病特征
夏季持续发热(体温39℃~40℃),口渴、尿多、汗少。起病缓慢,有夜热早凉的,也有早热暮凉的,部分病例喜伏地而卧。每年6月~8月多发生在我国南方省份。本病在秋凉后多能自愈,有的到了第2年夏天可再度发病。患儿因持久发热,机体抵抗力降低,往往容易导致合并感染,故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积极予以治疗。
暑热扶湿滞型
夏季持续发热,体温常在39℃以上,肢体无力、胸闷不适、懒于说话、食欲差、大便塘薄、舌尖赤、苔白腻、脉滑数,治宜清暑解热,健脾化湿。
处方
荷梗、荡荷、连翘、藿香、神曲、青蒿各6克,金银花、六一散各10克,水煎服。
小儿夏季热多发生于体质娇弱的儿童,为预防本病的发生,在炎热夏季,体弱小儿宜居凉爽通风之地,并常饮西瓜汁或金银花露。
预防高烧惊厥的方法
高热惊厥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多为上感、扁桃腺炎及各种急性传染病初期引起的。体温上升越快,体温升的越高,越容易发生惊厥。患儿多为6个月至3岁的孩子,惊厥多在发烧后24小时内发生。发作时患儿突然意识丧失,两眼凝视、斜视或上翻,头向后仰,面部和四肢肌肉抽动,手握得很紧一般持续数分钟,多数每次发热只抽1次,发作过后神志很快清醒。这种高热惊厥叫单纯性高热惊厥,愈后一般不会发展成癫痫,对智力影响不大。有些高热惊厥发生在6个月以前或6岁以后,多在发烧时发生,抽风时间往往超过15分钟。抽风多为局限性或两侧不对称,中等程度发烧也可发生惊厥,一次发烧可抽风几次。这种惊厥叫复杂性高热惊厥。愈后恢复比单纯性高热惊厥差,部分患儿会发展成癫痫,应该去小儿神经科门诊做进一步检查。
惊厥发作时,家长应就地做下列处理。让患儿侧卧,防止呕吐物吸入;解开衣领和腰带用干净布包裹牙刷柄或筷子放在上下磨牙之间,防止舌头被咬伤;枕冷水袋,用白酒兑少量温水擦拭降温;指压人中、合谷穴止抽;咽部有分泌物设法吸出;如有条件可给患儿吸氧。惊厥不缓解,应及时去医院儿科急诊。
因高热惊厥容易复发,所以孩子每次发烧时;家长不要给孩子穿得过多、盖得过厚,即不要“捂孩子”,积极用物理方法或药物退烧。即使体温不高也应及时服退热药。
内热重的孩子感冒时容易发高烧,而且体温上升很快,也容易出现高热惊厥。所以平时不要吃得过多;舌苔厚、腹部胀满时应吃些消食的中成药,如促脾消食丸、婴儿素等。大便秘结的孩子,应服用小儿牛黄散、清降片等缓泻药。
婴幼儿湿肺症治疗方法
湿肺症又名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较多发生于足月儿或过期产儿。出生时有窒息史或剖腹产的小儿较易发病。
小儿在出生后2~5小时出现呼吸急促:呼吸60次/分以上,有时伴青紫和呻吟,但一般情况尚佳。本病为一自限性疾病,一般在2~4天内恢复正常,有气急、青紫时可给氧气吸入并及时住院治疗。
婴幼儿出血症治疗方法
本病又称为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是由于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显著缺乏所致的一种自限性疾病。多在出生后2~4天发病,以消化道出血为最常见症状。一般病情较轻,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病因
(1)新生儿初生时肠道无菌,奶量不足,影响维生素K的合成。(2)肝酶系统不成熟。(3)母亲缺乏维生素K及胎儿肝内维生素K贮存不足。(4)胆酸含量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胆汁中胆酸的含量较低,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
临床表现
本病可发生于正常的新生儿,多在出生后2~4天内发病,出血很少,发生在生后20小时以内或5天以后,但早产儿可晚至生后2周发病。如母亲服用药物(双香豆素、苯妥英钠等)则多在生后第1天发病。出血可急可缓,或自然出现或经轻伤引起。程度可不同,轻微渗血常被忽略而自愈,严重者较少见,但也可发生致命性大出血。最常见的是胃肠道处,可吐血及便血,吐出物呈棕色,便血轻者只有2~3次黑便,重者有黑便或鲜血便,甚可导致贫血、休克、死亡。其次是皮肤出血;也可自取血及注射部位、轻度的外伤及术后伤口等处渗血不止。脐部出血与脐带结扎无关,轻者为渗血,重者则出血不止。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多于生后10天内止血,不再复发。但如出血过多,治疗不及时可致死。
防治措施
维生素K的最小需要量是每公斤体重0.5~1毫克。新生儿出生后早期喂牛奶也有预防作用。
如遇出血过多时,应输血10~30毫升/公斤/次,轻者可输库存血浆以补充凝血因子。早产儿因肝功能不成熟,最好输新鲜血或库存血浆。
婴幼儿败血症治疗方法
本症是严重的全身性的细菌感染。由于细菌进入血液循环,不断繁殖及产生毒素而致病,也可以同时停留在某些脏器上,发生转移病灶。
新生儿容易发生败血症,一方面因经过分娩过程时有感染机会,另一方面新生儿本身免疫能力差,皮肤嫩薄,皮下血管丰富等,所以细菌比较容易进入血液循环,尤其当脐部未愈合或发炎时,更易导致细菌侵入。
临床表现
未成熟儿表现为厌食、拒奶、溢奶、虚弱、面色苍白、口周发青、体重不增长。体温不恒定,可以发热、正常或不升高。
足月儿(生后2~4周)多表现发热、精神反应差、吃奶不好、烦躁不安、皮肤老化等。
重症患者可出现不规则的体温,甚至高热,有明显中毒症状,面色苍白、发青或发灰。安静时出现心律增快、黄疸加重、可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败血症常并发肺炎,可见呼吸增快、不规律、呛咳、呛奶,并伴有腹胀、腹泻和呕吐。有时可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引起呕血、便血或因肺出血而死亡。早期病例往往局部病灶不明显,只表现为全身症状。因此,当局部症状不重,难以解释全身中毒症状时,应考虑败血症。
防治措施
虽然新生儿容易发生败血症,但了解了细菌入侵途径后,还是可以预防的。
孕母要做好产前检查,保证孕期健康和接生时无菌操作。对出生婴儿应每日清洁全身皮肤,大小便后清洁臀部,脐带未脱落前,要防止大小便污染,包脐带的纱布应消毒,脐部如有少许渗出或脓性分泌物可用3%双氧水清洁脐部后涂1%龙胆紫,如处理无效应到医院就诊。避免用布擦口而损伤口腔粘膜。室内需保持空气新鲜。孕母如有感冒,喂奶时须带口罩。婴儿如有皮肤感染、感冒、腹泻等,须及时治疗。
婴幼儿脓疱病治疗方法
新生儿脓疱病又称包手天疱疮及剥脱性皮炎。新生儿皮肤防御功能差,较易发生传染性脓疱病,并往往形成流行。
病原大都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病症重者发生大疱,内含混浊液体,但不发生化脓和结痂,称为新生儿天疱疮,更重者由于表皮和真皮联系薄弱,水疱破后发生全身的表皮剥脱,则称为剥脱性皮炎。
临床表现
单纯性脓疱病新生儿表皮柔嫩,易受感染而出现细小的脓疱,患处大都位于皮肤皱褶处。疱的直径约2~3毫米,较周围的皮肤微高,基底微红,大都在生后第1周出现。但在流行时却发病较晚,甚至2周后才显著。
天疱疮脓疱较大者自0.5至3~4厘米。疱内含有透明或微浊的液体,当膨胀至相当程度时,即行破裂。破裂后形如灼伤。严重者可有全身症状,并出现脱水及休克。轻者仅有微热或体温正常。经治疗约需2周可痊愈。
剥脱性皮炎病重者皮肤感染迅速蔓延全身。先为皮肤发红,随即大片脱落,偶可先有少许天疱疮,然后出现表皮剥脱。剥脱处红湿如火灼。往往出现一系列全身中毒症状,如拒食、发热、呕吐、腹胀及休克,偶见黄疸,可于2~3日内发生性命危险。若幸免死亡,脱屑渐止,于1周后皮肤逐渐恢复原状。
治疗方法
病的初期只有少数小脓疱时,宜将表皮穿破,吸去液体,然后用2%硝酸银溶液点于患处,使患处皮肤变干,或涂2%龙胆紫溶液,(溶于水内,或溶于25%酒精内),或涂上新霉素0.5%油膏,或杆菌肽油膏(每克内含400~500单位)。患处四周的正常皮肤,应每隔2~3小时用50%酒精涂抹,以减少自体接触感染的机会。若表皮已大块剥脱,则应住院治疗。
婴幼儿破伤风治疗方法
本病是由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所致。破伤风杆菌广泛地生存于泥土、尘埃、水、人类和畜类粪便中。
新生儿破伤风可通过脐部伤口感染而得,主要是在接生断脐时消毒不彻底,通过接生员的手,或各种用具(包括剪刀、纱布和绷带等),将破伤风杆菌带到新生儿的脐部伤口,细菌在脐部伤口繁殖生长,不断放出毒素,毒素和神经结合后,通过神经传到脑部和脊髓。
新生儿破伤风的起病时间多在婴儿出生后第4~6天,所以俗称“四六风”。发病时间越早,病情越重,则预后越差。早期症状有哭闹、烦躁、张口困难、不会吸吮奶头等。进一步发展,便可出现新生儿破伤风的典型表现,如“苦笑面容”,表现为牙关紧闭,面部肌肉痉挛,眉毛上抬,额纹明显,口角向外牵引,一张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痛苦面容,全身肌肉呈强直性抽动。此外,外界刺激如微不足道的声、光、轻触、喂水、换尿布等,都能诱发患儿抽动。所以,要使周围环境安静,并立即送医院治疗。
本病多因使用未消毒的剪刀断脐及污染的绳线结扎脐带,破伤风杆菌从脐部侵入所致。故预防应做到1强调新法接生。2若遇急产、脐带未适当处理后,宜重新处理,可用无菌操作剪剪去一段,另行结扎。也可肌内注射青霉素及破伤风抗毒素1500单位预防。
婴幼儿硬肿症治疗方法
本病主要表现为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只硬不肿者称新生儿皮脂硬化症。单纯由于受寒所致者,称之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
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及代谢功能尚不完善,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嫩薄,皮下血管丰富,致使身体的热量容易散失,尤其刚生下时,身体表面潮湿,周围环境温度远远低于母亲体内温度,更容易使热量丧失。此外,因新生儿具有特殊产热功能的棕色脂肪在早产儿体内含量少,如再伴有其他疾病或饥饿等,将更能抑制产生热量,如此造成新生儿体温很低。因新生儿脂肪成分在体温下降时易凝固,因此易发生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
新生儿硬肿症多发生在寒冷季节,但由于早产、感染等因素引起者亦可见于夏季。绝大多数于生后不久或生后7~10天内发生。其症状为体温低至31℃~35℃,甚至26℃左右,哭声低下或不哭,不能吸吮,少动作,皮肤暗红色或伴黄疸,严重者苍白或青紫。四肢或全身冰冷,脉弱。皮肤和皮下组织变硬,严重者似硬橡皮样,可伴有水肿。常先发生在小腿、大腿外侧,以后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也受累,甚至波及全身,因胸腹硬肿而发生呼吸困难。心率常先快,以后变慢。尿少甚至尿闭。可伴酸中毒。终末时,肺部出现细湿罗音,以后口鼻流鲜血样液体,发生肺出血。
如患儿反应正常,吸奶佳,硬肿范围小而不发展,仅单纯因受冷而引起的,病情容易恢复,但仍需采取保暖、喂养、药物、输血等综合治疗措施。
为预防本病,产前应做好孕母保健工作,尽量避免早产、难产等;产室做好保暖工作,准备好干热的软毛毯,小儿一出生就给予包裹及擦干身体;出生后尽量避免感染,注意保暖,对于体弱早产儿可与母亲贴身同睡,以维持其身体热量,此外还应早期开奶,避免饥饿等。
给婴幼儿喂药的方法
孩子多不肯好好服药,家长为此急得按胳膊、揪脑袋、捏鼻子,硬将药往孩子口里灌;孩子则拼命挣扎,大哭大闹,常常是药没有喂好,大人小孩弄得一身汗。有的家长则把药溶解在牛奶中,装入奶瓶,让孩子吃,这样也不好。因为小儿的服药量很少,有一部分沾在奶瓶上,药量就不足了。下面介绍一下喂药的方法。
喂药前不要喂奶,也不要让孩子喝太多的水,以免喂药时引起呕吐。
喂药时,勺子不要顺着舌头直往里插,这样容易呛着,应把勺子从孩子的嘴角处插入,倒在舌边稍停一下,等到咽下时再将勺拿出,动作要轻巧。
喂药后可给少量的酸味果汁,以避免呕吐。
如果孩子不合作,或是药味过苦,可在勺里放点果酱,哄其吃下。
在喂胶囊药粉时,有时需要一粒的一半,而一粒胶囊丸分开后,两个半粒都无堵头,吃药时难免撒在嘴里,小孩常因此呕吐。最好的办法是用饭粒或面食堵住被分开的开口处,这样既节约,又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给婴幼儿喂药不可强灌
孩子生病不可避免,家长应懂得有关服药的知识,正确引导孩子服药。
首先,应该给孩子讲一讲为什么要吃药,一天吃几次,并说明这药是“专门给你吃的”,问孩子有什么想法。现在的孩子智力开发早,都比较聪明,只要大人好好诱导,善于启发,孩子一般都能接受。
孩子最爱问的问题是“药苦吗?”当你知道难吃时,一定要诚实,不要骗他。更不要用糖水、牛奶、汽水或其它果汁饮料送服。生活中常有些孩子患慢性病,为了治好自己的病,经过家长的启发,一般孩子对苦药也能顺利吃下去,使药充分发挥疗效。对孩子积极配合治疗、听话的行为,家长应表扬。
幼儿已能将服药方法记几分钟至数小时。因此,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帮助家长记住什么时候该服药。
5岁以下的孩子宜服液体如糖浆之类,因为他们吞药片或服胶囊的能力还没发育好。给孩子服药最好用白开水送服,不能让孩子在哭闹嬉戏时喝药。特别指出,千万不能捏着孩子鼻子强行灌药,这样容易将药吸入气管,堵塞气道,造成窒息,发生危险。最好通过一个软管把药注入到颊与臼齿间,避免药液与舌面上的味蕾接触。有时把药液冷却也可使药味减少。孩子到6岁就可吞药片,叮嘱孩子将药片放到舌根区,并立即喝水,要强调孩子把“水吞咽下去”,以便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给婴幼儿喂药不宜捏着鼻子
小儿生病时常不肯吃药,有些父母就捏着病儿的鼻子往下灌,这样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轻则使病儿发呛,重则使药物镶嵌在病儿气管上端,引起窒息、死亡。
为什么捏着鼻子喂药会造成这样严重的后果呢?因为在人体咽部下端有气管和食道,气管起始处有一块“会厌软骨”。在人们进行呼吸、说话、唱歌等活动时,它会自然张开;当进行吞咽时,它便会自然关闭,以防止食物进入气管。当病儿不肯吃药时,往往会以哭闹表示反抗,这时父母捏着鼻子强喂,他就会哭闹得更厉害,会厌软骨必然会大开,如果强行把药喂下去,药物极易进入气管。若喂下去的是药水,就会使病儿发呛;若喂下去的是药片和胶囊,就会堵塞气管。这样,要是药物进入肺部,则会引起肺部疾病;要是药物嵌在气管不入肺部则会造成窒息。抢救稍不及时,就会造成死亡。
婴幼儿吃错了药的处理方法
孩子好奇心很强,又不懂事,有时把各种清洗剂当作药水拿来喝了,家长一旦发现孩子错吃了药剂,一定要耐心地镇定地查看孩子到底吃了什么药,吃了多少,而不要打骂、训斥孩子,使他恐惧、哭闹,这样反而耽误了急救的时机。
当确定孩子吃错了药,若离医院较远,可在家先作处理,如,药刚吃下不久,可用手指刺激孩子的咽部,引起他恶心,呕吐,把药物吐出来。若是孩子错服了止痒药水、癣药水之类药物,可让孩子多喝浓茶。茶叶水中的跷酸具有沉淀及解毒作用。若是孩子误服了碘酒,赶快让孩子多喝米汤,以淀粉类流食阻止人体对碘的吸收。经过初步处理后,抓紧时间送孩子去医院观察和抢救。
§§第十章 第9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