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炎帝与民族复兴
32299200000029

第29章 炎帝精神光照千秋

杨善群

炎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始祖之一。他既是人名,又是一个部落或部族的名称。他活动的时间约在父系氏族社会的前期,即公元前4500年左右,与黄帝同时。炎帝的发祥地以陕西西部渭河上游的宝鸡一带最为有据。因为《国语·晋语四》明言:“昔少典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而《水经注·渭水》述:岐山之南的“岐水又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按《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于姜水’,是其地也。”今宝鸡市附近正有姜水、姜氏城和不少有关姜姓村落的地名,多年来考古工作者又在市区发现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是炎帝部族曾经在此生息繁衍的明证。此外,在晋东南的山西高平市一带、湖北随州市的厉山和湖南炎陵县等地,也都有炎帝部族活动的文献记载、民间传说和文物遗迹。炎帝后裔所建立的姜姓古国相当多,见于历史记载的有许、申、吕、伊、共(今属河南)、耆(或作黎,今属山西)、齐、纪、向、州、莱(今属山东)等。据有的学者研究,后来的西戎、氐羌等少数族亦为炎帝部落向西北迁移所形成。正因为炎帝后裔分布极广,至春秋时就有人称历史上和现存的一些国家“皆黄(帝)、炎(帝)之后也”《国语》卷三《周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07页。可见炎帝和黄帝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祖先由来已久。

值得注意的是,炎帝部族及其后裔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精神风貌,它激励着人们不断开拓进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宗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炎帝及其后裔的精神风貌,梳理起来约有如下五点:

一、总结经验,发展生产

人类要长期生存于世,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发展物质资料的生产。这是炎帝部族在实践中得出的一条生活原则,并坚持着努力去实行。春秋时鲁人展禽说:“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国语》卷四《鲁语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66页。韦昭注《国语》云:“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这个说法,当有一定根据。《礼记·祭法》云:“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郑玄注:“厉山氏,炎帝也。”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烈(厉)山氏是炎帝后裔中的一支。详见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09页。炎帝的子孙“能殖百谷百蔬”,应该是在农业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的结果,且为后来的周弃所继承。炎帝部族的这种精神是值得大大发扬的。

共工是炎帝的后代。《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子孙的世系,其中就有祝融、共工、后土。当时在中国的大地上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庄稼和房舍住宅,危害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国语·周语下》载:共工治理水患采取“壅防百川,堕高堙庳”的方法,即在各大河流旁修筑堤坝,又把高地上的土填在低处,以使低处不受水淹。这样做不但没有治好洪水,而且使水害更加严重了。共工的儿子后土总结其父治水的经验,疏导江河,终于把水害平服。《国语·鲁语上》又说:“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所谓“九有”和“九土”,应该是指许多区域和许多土地。后土平服许多地区的水害,就使农业生产继续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保障。

炎帝及其后代以这样执著的精神,不断总结经验,发展农业生产,变水害为水利,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刻苦的品质和智慧聪颖的风格。这种精神,长期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而不懈努力。

二、前仆后继,顽强奋斗

在与大自然的斗争及人类自身的矛盾摩擦中,常会遇到灾害,甚至会牺牲生命。炎帝及其后代在遇到这种灾害时,不是畏首畏尾,彷徨恐惧,而是前仆后继,顽强奋斗。

据《山海经·北山经》记述,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叫女娃,因为在东海海滩边游玩,被突然而至的巨浪卷走,溺水身亡。她后来变成一只像乌鸦那样“文首、白喙、赤足”的鸟,名为“精卫”。这只精卫鸟经常衔着西山上的木石去填塞东海,以排除人们被海水卷走的危险。炎帝的女儿在死后变成精灵,以顽强的毅力不停地与大海搏斗着。

炎帝与黄帝这两个出于同源的部族,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利益的冲突,曾经发生过战争。经过激烈的恶战,炎帝终于不敌黄帝而败下阵来。作为一个战败的部族,不仅在物质上受到损失,而且在精神上受到屈辱。因此,炎帝族的许多官员都心中不服,总想要报仇雪耻。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述,炎帝族有个官员叫刑天(一作“形夭”),一次与黄帝发生争执。黄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刑天在被斩首之后,又从葬地爬出来,“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戈以舞”,继续进行抗争。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曾做诗说:“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集》卷四《读山海经》其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6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10页,表示对刑天顽强不屈抗争精神的赞美。

精卫填海和刑天抗争虽有神话性质,不一定实有其事,但它反映了炎帝部族人民不怕险恶、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它象征着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极其可贵的品质。这种精神,长期激励着中国人民,在抵御自然灾害、反对外来侵略者和国内残暴势力的斗争中,义无反顾,英勇果敢。

三、气吞山河,藐视困难

原始社会的人们对大自然知之甚少。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炎帝部族的人民不怕困难,追根究底,并欲征服自然,驾驭自然,做大自然的主人。他们这种气吞山河的壮举,在今天读来犹使我们感到由衷的钦佩。

炎帝后代中有一个名“夸父”的人。据《山海经·大荒北经》的记载,炎帝后代共工的儿子“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每天看着太阳从东边升起,又至西边落下,他要探究太阳运动的轨迹,便向西追赶太阳,到达日落之地禺谷。由于奔跑太快,夸父“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卷八《海外北经》,四库全书本第1042册,第59页。夸父为探索日落之谜,奋不顾身,耗尽精力,终于壮烈牺牲。应该说,夸父是为追求科学真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而献身的第一人。

炎帝部族中还出现过一位聪明能干的巧匠互人。《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互人是炎帝之孙所生,当是炎帝的曾孙一辈。其时夸父欲追寻太阳运行的轨迹,探求日落之谜的真相;互人则要创造一种器械或练就一种本领,“能上下于天”,实现人类征服自然的宏伟理想。

夸父追日和互人上天,都应该是由人们的传说和想象加工过的,并非真人真事的实录。但从这些传奇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炎帝部族及其子孙豪迈的气概,壮烈的胸怀,为追求理想一往无前的精神。这种精神,长期激励着中国人民敢想敢干,攀登科学高峰,为揭开大自然的奥秘和征服自然而探索、奋斗。

四、顾全大局,维护合作

炎帝族虽然因为利益的冲突而与黄帝族发生过激战,在战败后其部下还与黄帝族不断发生龃龉和抗争,但在关键时刻,炎帝族还是顾全大局,拥护黄帝的领导,维护团结和合作。当炎帝与黄帝发生冲突之后,蚩尤又出来兴风作浪,向黄帝族发起猛烈的进攻,并在四处煽风点火,攻击黄帝,企图造成天下大乱。这时炎帝坚定地站在黄帝一边,与黄帝联手,把气焰嚣张、荼毒生灵的蚩尤制服。据史书记载:蚩尤作乱,“九隅无遗。赤帝(即炎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逸周书》卷六《尝麦解》,《逸周书汇校集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782-783页。平服了蚩尤的叛乱,“诸侯咸尊轩辕(即黄帝)为天子”《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版标点本,第3页。显然,这时炎帝再不与黄帝闹对立,而是尊重黄帝的首领地位,保持合作的态度,维护天下的和平。

至炎帝的后代共工时,又与黄帝的后代颛顼发生争执。史载“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淮南子》卷三《天文训》,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册,第53页。可知共工与颛顼的争执曾非常激烈。但到尧、舜时,派禹治理洪水,“共(工)之从孙四岳佐之”《国语》卷三《周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04页。据《史记·夏本纪》及《五帝本纪》记载,夏禹是颛顼之孙,尧、舜也都是颛顼的后代。共工的从孙四岳在佐禹治理洪水时,不但不计前嫌,而且出大力进行协作,“佐禹平水土甚有功”②③《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477、1478-1480、1480页。《国语·周语下》记,尧、舜为此特意“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韦昭注:“姜,四岳之先(祖),炎帝之姓也。……至四岳有德,帝复赐之祖姓,使绍炎帝之后。”这又一次说明炎帝部族及其后代在关键时刻顾全大局、维护合作的精神,四岳的功德和精神受到当时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的隆重嘉奖。

炎帝部族这种顾全大局、维护合作的精神,长期激励着中国人民,当有严重灾害或外敌入侵时,各派势力就会联合起来,团结一致,共同维护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五、足智多谋,灵活应变

炎帝姜姓子孙中还有一位能人姜太公吕尚。《史记·齐太公世家·索隐》引魏晋间史学家谯周《古史考》说:吕尚“姓姜,名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后,掌四岳有功,封之于吕,子孙从其封姓,尚其后也。”吕尚在周文王时西奔周国,以他足智多谋、灵活应变的策略助周灭商,又开发封地齐成为东方大国。吕尚继承了炎帝精神的积极方面,使其得到进一步升华。

当吕尚西奔周国时,正逢西伯(即文王)被纣拘禁于羑里。于是由吕尚出谋,“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赎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国。”西伯出狱归国后,“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经过一系列的策划、攻伐,“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文王去世,武王即位,尊吕尚为“师尚父”。武王与师尚父一起观兵孟津,进行伐纣的临战准备。“武王将伐纣,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终于在牧野一战,杀纣灭商。接着,“散鹿台之钱,发钜桥之粟,以振贫民;封比干墓,释箕子囚;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师尚父谋居多。②由此可见,炎帝后代吕尚计谋韬略出众,在助周灭商的过程中屡建奇功。

武王灭商、平定天下后,封师尚父于营丘,建立齐国。姜太公至国,“修政”,做了这样三件事:一是“因其俗,简其礼。”保存当地的民俗风情,简化过于繁琐的各种礼节,以便于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这必然受到人民的欢迎。二是“通商工之业”。即鼓励人民自由经商,交流各地的物产,同时发展官营和民营的各种手工业,使国家和人民都富裕起来。三是“便鱼盐之利”。齐国濒临大海,河流众多,有着丰富的鱼盐资源。根据这一地理特点,国家着力开发“鱼盐之利”,使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在经过这些改革措施后,百姓普遍感到齐国政策开放,生活自由,各业发展,大有奔头,于是“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③由此而奠定了齐作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的基础。

炎帝部族及其后代足智多谋、灵活应变的精神,在姜太公吕尚身上又一次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这种精神,长期激励着中国人民,在发展国家各业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道路上,谋求改革大计,多方寻找策略,根据时代和地域的特点,不断变换方法,以达到民富国强的目的。

上述炎帝部族及其后裔所形成的五个方面的精神风貌,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它在历史上光照千秋,激励人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机智勇敢地去争取胜利,哺育着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行动指南。在历史进入21世纪,中国人民正沿着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昂首阔步建设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的时期,更应该把炎帝部族所形成的精神风貌发扬光大。发扬总结经验、发展生产的精神,发扬前仆后继、顽强奋斗的精神,发扬气吞山河、藐视困难的精神,发扬顾全大局、维护合作的精神,发扬足智多谋、灵活应变的精神。炎帝部族的这些精神,今天必将进一步激励中国人民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