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目击天安门-(三)
32334400000037

第37章 广场升旗仪式变迁

1949年的秋天是一个不平凡的季节。

1949年9月30日晚间,林治远、梁昌寿为了保证第二天升旗仪式万无一失,再做最后一次试验。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一直运行正常的升降开关,在这关键时刻出了故障。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成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1969年冬天,不少群众对国旗升降提出意见。

从1989年起,社会各界要求改革和完善国旗升降仪式的呼声日趋强烈。

为了练就这手绝活,王俊华付出了艰辛和代价。

紧急修建国旗杆

1949年的秋天是一个不平凡的季节。

8月9日至14日,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上,作出了迎开国庆典,整修天安门广场的决议。市人民政府责成建设局拿出修整天安门工程计划,建设局副局长赵鹏飞任总指挥,整修工程具体任务之一是在位于天安门广场北端,天安门城楼与正阳门之间的中轴线上修建国旗杆。

修建国旗杆是修建天安门广场整个工程中的重点任务,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因为开国大典时,毛泽东将要亲手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赵鹏飞深感责任重大,他经过周密布置后决定了旗杆底座,汉白玉栏杆等建筑设计由建设局建筑师钟汉雄负责;旗杆的结构设计由建设局技术负责人,天安门广场整修工程设计、施工负责人林治远完成。

林治远接到任务后,感到无比激动,他感谢党和政府对自己的信任,但他也十分清楚任务的艰巨,责任的重大。

当时,要求旗杆的高度应与天安门城楼同高。林治远经实地测量,得出的数据为35米高。

35米,在现在来说,并不是很高的数据,制作起来也没有什么困难。但在当时,刚刚获得解放的北京,一切都处于百废待举之时,要找出一根适合用于承做旗杆的材料都是相当困难的。

林治远绞尽脑汁,想来想去,最后想到了市自来水公司。于是,林治远立刻奔赴自来水公司,在自来水公司选用了四根直径不同的自来水管,一节一节地套起来焊接上。焊完之后,经测量为22.5米,不能再加高,不能达到35米高的要求。

林治远显得有些无奈,便将焊接后测量的结果报告给天安门国庆工程指挥部。指挥部听取汇报,并当场进行了研究,还争取了有关方面的意见,最后确定国旗杆的高度可以定为22.5米。

最后安装在天安门广场上的旗杆是建设局车碾厂金工车间用四根无缝钢管套接后焊接而成的;旗杆底座、汉白玉栏杆,由局企划处钟汉雄建筑师负责设计,陈干建筑师按国旗规定图样进行匹配设计。升旗方式,原定由人工手抽旗绳升降,施工负责人是建设局三科哈汝俭工程师,并由他按设计在实地测量将旗杆定位。

开工后,国庆筹备小组领导同志来现场检查工作时提出:升旗要是自动的,请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自升旗就更好了,更有政治意义了!这个意见立即付诸实施。赵鹏飞亲自部署研究自动升旗方案,并将任务交给了林治远。

这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林治远接到任务后,找来了建设局搞机电的技术员梁昌寿同志,和他一起研究自动升降的开关设施。他们首先设计出这样一个方案:国旗自动升降,升降速度与国歌演奏时间一致,国歌奏完后,国旗升到顶端并自动停止。

梁昌寿根据这个方案,先设计出了一个简单的机械设施控制升降速度,又在升降旗用的钢丝绳两端各焊了一个钢球来控制升降开关,只要升降速度设施碰到两端的钢球,便会自动停止升降并且自动断电。

这个设计方案上报后,很快批示下来。方案得到批准后,林治远和梁昌寿便立即进行安装调试,试验升旗运行正常,升旗所需时间符合要求。

一个月后,旗杆底座、汉白玉栏杆制作工程完毕,国旗杆也竖了起来。为了毛泽东主席能在天安门城楼上操纵升旗开关,林治远设计从旗杆下引出一条导线,将导线通过补修天安门前东西长安街道路工程埋设的钢管横穿过长安街,跨越金水河,然后顺着天安门城楼东南角上升至城楼当中,与天安门城楼上安装的开关连接上。

林治远、梁昌寿对工作认真负责,他们一丝不苟地检查每一个部位。他们在旗杆下和天安门城楼上反反复复,不知试验了多少次,当认定自动升降设施运行情况正常,没有问题时,才于9月下旬拆除了旗杆周围的脚手架。

至此,新中国第一根国旗杆高高地竖立于天安门广场上。

最后一次试验升旗出了故障

1949年9月30日晚间,林治远、梁昌寿为了保证第二天升旗仪式万无一失,再做最后一次试验。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一直运行正常的升降开关,在这关键时刻出了故障。

他们以一块大红布代旗,安装好后,按动升降开关按钮,这块红布徐徐地向上升起,但红布升到旗杆顶部后,马达却没有按规定停止运行,把这块大红布绞到旗杆顶的滑轮里面,马达不能转动,旗子也退不下来。此时,安装旗杆的脚手架已全部拆除,人上不去,无法修理。

林治远、梁昌寿感到事关重大,心急如焚,建设局局长曹言行、副局长赵鹏飞闻讯后马上赶到现场。看完现场,弄清故障原因后,赵鹏飞迅速与消防队联系,请消防队火速增援。消防队运来了云梯,但云梯升起后,仍差几米够不到旗杆顶,大家更加焦急了。见此情景,赵鹏飞又找来熟练搭棚的兄弟两人。兄弟两人来到旗杆下,毫不犹豫地穿上铁鞋,冒着生命危险从云梯顶爬到旗杆顶,把那块大红布取了下来。此时,市长聂荣臻和有关单位负责人也来到现场,对这一试验发生的故障进行了分析,并责成有关人员检查时一定要细致,每个环节都不能有疏漏。

林治远、梁昌寿更加感到责任重大,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他们从头到尾,对每一部位、每一个环节开始进行检查、修理。经过反复试验,直到10月1日凌晨,才确认国旗升降设施没有问题。但为了防止意外,经天安门国庆工程指挥部同意,林治远安排梁昌寿守候在旗杆下面,准备万一毛主席按动电钮时国旗升到顶还不停,便立即切断电源。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成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诞生了。

这天,林治远奉命在开国大典升国旗时,站在毛主席身旁协助升旗工作。升旗电钮设置在一个三脚架上,林治远经工作人员指点,把三脚架放在毛主席将要站立的地方。

下午2点55分,毛泽东主席、党和国家领导人陆续登上天安门城楼。3点整,历史性的时刻来到了,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请毛主席升旗”。

这句话有一个明显的缺陷,站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意识到,赶紧小声提醒道:“请毛主席升国旗。”林伯渠又大声宣布了一次,增加了一个“国”字。

毛泽东听到“请毛主席升国旗”后。便大步走到升旗按钮前,用力地按动了电钮。

那面巨大的国旗缓缓地被蓝天搂到怀里,定格在22.5米高的白色铁杆上。

10月2日《人民日报》第一版,登载了新华社记者李普采写的报道开国大典的文章。见报前,分管新华社的胡乔木同志审看了这篇报道。当他看到有关升旗这部分内容时说:“电钮升旗的那句话,要加上一根电线连着的细节,否则虽然你懂我也懂,但有些读者可能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呢?”

40年前的中国百姓,还有不少相信神灵的人。本来就流传着解放军能飞檐走壁、神仙保佑之类的故事。如果再亲眼见到毛主席远离旗杆竟能把国旗升起来,那又不知道要编出多少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来。还是应该不嫌累赘,写细一些,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是用电线连着的。

于是《人民日报》便有了这样的特别报道:“毛主席亲自按动有电线通往广场中央国旗旗杆的电钮,使这一面新国旗在新中国首都徐徐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