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目击天安门-(四)
32334800000156

第156章 厉兵秣马惩“台独”!世纪阅兵振国威(8)

1984年的大阅兵,具有特别重要意义。这次阅兵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时举行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检阅了三军将士,再次吹响我军新时期向现代化进军的号角。阅兵展现的是一支有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现代之师、合成之师,其阵容和武器装备都是前所未有的。军事院校、步兵、水兵、空降兵、女卫生兵、武警和男女民兵方队后,反坦克导弹、火箭布雷车、步兵战斗车、自行火炮、地空导弹、战略导弹等摩托化与机械化方队,引人注目。空中上百架飞机组成的四个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我国自行制造的战略导弹首次展示,引起世界舆论的高度关注,美国、日本、德国、瑞士等国家媒体作了大量报道,英国《泰晤士报》称:“中国今天第一次将它的导弹家庭展现在世界面前,足以证明它有覆盖地球每一个角落的能力。”

今天的阅兵,是本世纪我国最后一次极为重要的阅兵,是我军具有现代防卫能力的钢铁之师、科技之师的一次大展示。我军具有性能先进、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新一代坦克,装备先进的步兵战车、装甲运输车、各类火炮、先进的直升机、轰炸机、加油机、歼击机、歼轰机、强击机,陆海空三军已分别具有一定规模的导弹部队。

江主席乘坐检阅车巡视在钢铁般的阵容中,他的每一声问候,都得到排山倒海般的呼应。

检阅完毕,受阅部队16个徒步方队、25个车辆方队和10个空中梯队呈立体方式通过天安门广场。这些队列里,既有董存瑞、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有击落U-2高空侦察机、立下战功的部队,也有培养了“上天能驾机、下海能操舰”的我军新时期典型柏耀平的部队,还有记者熟悉的、在长江抗洪前线拼死奋战的空降兵部队将士。

望着呼啸着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的、我国自行研制的战机,看着性能先进的坦克、装甲车和具有威慑力的各种导弹隆隆驰过,不少老将军、老功臣老泪纵横。

巍巍长城,保卫着人民的家园,保卫着劳动的果实,这是强盛的中国最坚强的后盾!

第二乐章 历史的选择

天安门广场上,英雄纪念碑前,耸立着一位伟人的巨幅画像。

1866年,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诞生了一位中国近代史上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他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颠沛流离,奔走呼号,但终未遂愿。在中山先生之前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揭竿于阡陌之中,厮杀在血腥之河,但无一逃脱失败的厄运。

此刻,孙中山先生那睿智而深邃的双眸穿越历史的时空,遥视天安门城楼。城楼上,中国走进新时代的领路人江泽民正在讲话中抚今追昔,回顾中国革命的足印。

血雨腥风、乱云飞渡的1921年,一只忽闪的火种在中国的东部亮起,它冒着随时被凄风苦雨浇灭的危险,隐秘而顽强地冲破上海法租界的白色重围,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芦荡小船里。

火种的名字,叫中国共产党。

长夜必定选择日出,苦雨必定选择云开,带着屈辱的镣铐挨到20世纪的中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爝火,把沉沉夜幄撕开一道裂口。

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北伐战争、农民运动、建红色根据地、反白色恐怖,芦荡火种呈燎原之势烧遍久睡的古国。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到亘古未有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共产党进行着艰难而执著的跋涉。是中国共产党在外强入侵的危急时刻,以拯救民族为己任,率领中华儿女展开长达八年的浴血奋战;是中国共产党指挥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了全中国,建立起人民自己的政权。百年旧中国,终于结束了“长夜难明”的历史。

五星红旗刚刚飘扬在共和国的天空,中国共产党就迅速领导了全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尽管面临西方铁幕的封锁,在自然灾害最严重时期又遭受“老大哥”的背信弃义,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完成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还表现在它能正视自己,勇于纠正自身的失误。

历史不会忘记,1978年5月11日,本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邓小平同志的支持和推动下的大讨论,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闸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思想上、理论上和舆论上的准备。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为中国经济大船跨世纪的航程的再次起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

历览帝王将相、志士贤达,无一不在封闭的封建体制窠臼中挣扎。近代中国维新先驱龚自珍痛斥大清吏治的黑暗和官僚制度的腐败:“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半,屠牛那不胜栽禾?”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首倡“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封建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它不能创造新的生产方式,也就不能建立起一个符合历史发展的新社会;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主义虽然是推翻封建帝制的战斗号角,但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略,竟找不到一面平静的墙来悬挂。

惟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当家做主的人民热火朝天地建设自己的人民共和国,摆脱封建桎梏和资产阶级盘剥的人民,发挥出史无前例的创造力和积极性,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饱受战乱、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终于提升到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七的新中国。

江泽民主席发自天安门城楼的声音,回荡在中华大地:“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实践也充分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康庄大道。”

从小岗村的手印,到华西村的金塔;从海边渔港,到经济特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始终在遵循一个伟大的理论――邓小平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理论基础。“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三个有利于”“三步走”“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一国两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精练、生动、准确、深刻的语言已森林般深植于中国大地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在带领全国人民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一个富裕、民主、文明的中国推向21世纪!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理论。

历史选择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中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第三乐章 英雄的赞歌

共和国的生日是全国人民的节日,是改天换地的英雄举杯同贺的日子,来自祖国东西南北各条战线的人们,在金秋季节捧出了金灿灿的果实。

宛如长龙,异彩纷呈、争奇斗妍的彩车在欢天喜地的锣鼓声和兴高采烈的人群方阵簇拥下,汇聚到共和国的观礼台前。

“开国大典”方阵走过来了,毛泽东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话语还回响在世界的上空;“春天的故事”方阵走过来了,邓小平那深邃的目光和“发展是硬道理”的话语激励着富裕起来的人们;“走进新时代”方阵走过来了,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战斗动员令,是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的建设跨世纪强国号召。

――经济建设成就的彩车开过来了。工业、农业、水利、交通、信息、冶金、能源、机械行业的彩车生动形象各具特色。

大庆工人一声吼,把中国“贫油”的帽子扔进了太平洋,不竭的动力源泉使共和国的机器奏出异彩华章;座座崛起的钢城,支撑起共和国经济的万丈高楼;铁路穿山越岭、横空出世,高速公路盘旋疾驰、四通八达;桥梁如长虹卧波,勾连天堑;万吨级远洋轮鸣笛下水,国产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汽车项目依次上线。

一曲《翻身道情》唱出了新中国农民的感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的能量得到充分释放,“万元户”“亿元村”不再鲜见,农民联合收割机“远征军”浩浩荡荡,集约化经营、精细化耕作、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成为新一代农民的观念。温饱的农村环境美了,家庭美了,人也美了,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已发生历史性的转变和提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彩车开过来了。彩车上方一尊巨大的“1”字昂然耸立,动感十足,这既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寓意,又喻示着50年来新中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50年前,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使大批散居海外的中国科学家归心似箭。华罗庚、李四光、钱学森等纷纷回国,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1978年3月18日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被誉为“科学的春天”,神采奕奕的邓小平走上主席台,着重澄清了两个问题:第一,承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二,承认中国的科技队伍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随着“中国硅谷”在北京中关村的崛起,联想、四通、方正、紫光、同方……一个个现代气息浓烈的名字呱呱坠地。

1986年3月3日,一份由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等四位院士《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呈送到邓小平案头。两天以后,邓小平批示:“此事宜速做决断,不可拖延!”“863”计划由此诞生,并一下子把中国推到了世界高科技的竞技场上,也再次点燃了曾拥有四大发明的国度科技强国的希望之火。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流动越来越快的今天,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敏锐地察觉到,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是各国在21世纪的发展战略,机遇稍纵即逝,不可复得!

1995年5月底,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消息传出,科技界一片欢腾,不少老科技工作者热泪沾襟。世纪之初多少仁人志士呼号“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但在山河破碎、战乱频仍的旧中国,那近似哭泣的声音显得那么凄凉与苍白。只有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新中国,才能发此铿锵之声。

1964年10月16日,“东方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在西方人心里尚未消失,三年后的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又给世界一个震惊;又隔三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伴随着“东方红”的乐曲进入了太空。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国的科技事业如骐骥飞跃,一日千里。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第一艘远洋万吨轮下水、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研制成功、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填补了一项项空白,抢占了一个个制高点。

生物技术、农业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激光技术、高能物理研究装置、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能源技术、科学考察……在自然科学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中国与世界拉近距离,展开了全面的角逐!

――“桃李芬芳”教育方阵开过来了。首都各高校挥舞的校旗,喻示着新中国蓬勃兴起的教育事业。

教育乃千秋基业,是共和国大厦的基石。

有这样一个苦涩的故事。一个村里要选干部,却找不到一个能捏稳笔画圆圈的“文化人”,聪明的农民们想了一个妙招:同意谁就往谁家的碗里投粒豆!时光飞逝到50周年大庆的前夕,记者在大连市金州区八里村见到村干部苏成武,他递来的名片上有他家的网址,并说村里有20多户上了网,有的人家里还有扫描仪、数码相机。从豆粒撞击粗碗的叮当声,到敲键的嚓嚓声,中国农民奏响了共和国同时代的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