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目击天安门-(四)
32334800000164

第164章 厉兵秣马惩“台独”!世纪阅兵振国威(16)

如此超强度训练,队员不生病,那是不可能的。尽管他们大都是书生兵,但为了共和国大庆的这一天,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8月14日上午,正在进行阅兵方队合练时,天突然下起倾盆大雨,队员们全身湿透了,雨水顺着乐器流进乐管里,有的重达十几公斤。但在风雨中,官兵们像一尊尊雕像,依然一丝不苟地演奏着……

在军乐团采访,听官兵们演奏的是催人奋进的好歌,而看他们演奏时的姿势,就如同读一首充满意象和空灵美的好诗。这“好歌、好诗”的背后蕴含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中校刘谦是武警军乐团团长,得知笔者来采访,他滔滔不绝地几乎想把每个队员感人的故事都告诉我们,而惟独不提他自己。可我们还是从一战士口中得知关于他的事迹。今年7月15日,刘团长母亲患脑血栓住院,一直希望儿子能回来看看,可因训练太忙,他没能回去。直到不久前家里来电说母亲已经不能说话了,他也没告诉任何人。

谈及此事,刘团长眼里闪烁着泪花,但他仍然要求笔者不要在文章中提他,要我们多写写那些队员们。然而,我们失信了。

队员方东宇的母亲专门从辽宁赶来看望儿子,没想到,到了驻地门口,却不让进,一直到第三天才见面,小方向母亲讲明了担负任务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部队的有关规定,深明大义的母亲当天下午就乘车返回老家。

与方东宇有些相似的是队员张虎山,母亲因患严重脑钙化专程来京治疗,可自己竟没能陪母亲一天。是他绝情吗?不!这位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的小伙子,当初就是为圆一个绿色的梦而拒绝了留校任教的好机会来到了军营,在韩国经商的哥哥多次来信要他出国,在日本的妹妹也希望他能去东京跻身商海,而他都婉言拒绝了。谈起此事,他说,每当我演奏着国歌走过金水桥时,每当成千上万不同肤色的人们面对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投来仰慕和惊叹的目光时,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所以,这次我理所当然地要好好投入到训练中去,演奏好乐曲,奏出我们的国威军威,奏出共和国的最强音!

仪仗标兵

10月1日,国庆盛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9时40分,由陆海空三军仪仗队60名官兵组成的标兵队伍,首先登场亮相。他们健步走过金水桥,整齐地排列在天安门前东西两侧的金水桥畔,成为国庆盛典中第一道亮丽的风景。

以前国庆阅兵时,标兵从金水桥前两侧入场向中间行进,可以看见对面标兵的动作。而今年是从天安门城楼出发,穿过金水桥,然后由四路纵队变换队形成两路纵队向东西两侧就位。队伍分开后,在总长385.5米的标兵线上,相互之间根本听不到步音,但两路行进速度却要保持绝对一致,在就位时相邻两名标兵的距离必须是5米,一次到位,不能有任何的误差。为此,他们在操场上的模拟标兵线上每隔5米画上一个“T”形标记,反复进行体会练习,同时在操练中采用高音喇叭放音乐、其他官兵喊口令的“干扰训练法”,以增加训练难度。有的战士干脆自己找来一块黑布蒙上眼睛进行练习。记者在训练场上看到,60名标兵,个个都能闭上眼睛,按照阅兵的要求,准确无误地走到自己的位置,分毫不差。

标兵常常被称作是有生命的雕塑,无论蜂蜇虫咬,石走沙飞,身姿要始终保持不变。阅兵盛典中,面对裹挟着浓厚油烟味的坦克、火箭兵方队和扬着滚滚尘埃的行进长龙,仪仗兵必须军姿端正,仪态端庄,还要双目圆睁,炯炯有神,不流泪,不眨眼。为此,仪仗队员们总结出一首“五子歌”――身子上挺顶帽子,练军姿贴墙根子,纠正军姿照镜子,腰不当家别棍子,头型不正别针子。

就说练“眼功”吧。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眨眼如同呼吸一样,是人类一种潜意识的活动,正常人眨眼的频率多在5-10秒之间,要想不眨眼或少眨眼,谈何容易。训练中,战士们个个瞪圆了眼,使劲强支着,练不了多一会儿,上下眼睑就像失去了神经控制,直打架。于是,炽热的阳光、奔驰的列车、飞漫的黄沙,都成了他们寻找的目标,10秒,30秒,60秒,阳光强烈地刺激着眼睛,片刻间,酸麻、疼胀。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日日夜夜,他们每个人都练出了一双神奇的眼睛。当执行任务时,个个标兵不仅动作规范,就连眨眼睛也几乎一致,每30秒一次。

吃、喝、拉、撒、睡本来是人类最基本最正常的生理需求,但参加庆典的标兵却要改变这个规律。在正式任务中站立不到3个小时,但由于现场环境和心理因素等原因,他们的训练时间必须达到6个小时以上才行。标兵训练不同于其他队列训练,要求“静功”,也就是说要求每一个人在站立过程中不仅要纹丝不动,还必须具备6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的本领。经过刻苦训练,所有标兵终于练就了这套硬功。

阅兵方阵的坚强后盾

1.牵动阅兵的五大通信系统

在国庆受阅部队背后,有一支没有徒步走过天安门,但又无形地接受着检阅的阅兵保障部队,这就是被誉为编织阅兵指挥“中枢神经”的北京军区司令部直属通信部队。他们开发、研制、改装的“五大通信系统”(有线电、无线电、卫星定位、电视监控、扩音),使国庆阅兵通信做到了“天上通、地下通、处处通、时时通”。

此次国庆阅兵,受阅兵种和员额之多,装备种类和数量之多,均创下了共和国阅兵史之最。因此,通信保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历史上从没有过。仅安装电话就达1400多部,动用电台1100多部,铺设光缆数百公里。

为了适时对受阅部队进行监控指挥,针对北京地区电磁环境复杂的情况,阅兵指挥部决定,在北京西山顶上安装一座集光端传输、无线电集群通信为一体的无线发射装置。接受任务后,某通信总站官兵们扛电缆,钻地沟,爬山坡,冒酷暑昼夜加班,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安全优质地完成了数千米电缆沟的开挖、铺设和机器设备的调测调试任务。与此同时,阅兵电视监控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的建设,也加紧进行施工。

阅兵扩音是保障江主席检阅部队最重要的通信保障。为此,某通信修理所抽调精兵强将刻苦攻关。为了解决阅兵车扩音设备易受干扰等问题,他们多次与有关厂家协商解决办法。在车水马龙的长安街上,一次次地模拟阅兵车开进中的扩音效果,测试音质、噪音和干扰情况。经过上百次试验,终于达到了扩音音量大、音质好、声音不失真的最佳效果。

经过艰苦奋战,该直属通信部队建成了纵横贯通、直达为主、定点保障的有线电通信系统,并利用有线电开通了自动化指挥网和保密传真系统;以集群通信为主体,形成全面覆盖、话音为主、灵活调度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利用10个采集点,形成了覆盖阅兵现场的全天候、全方位的现场高清晰度大屏幕电视监控系统;以全向覆盖受阅部队开进路线,适时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动态位置的卫星定位系统;保障首长检阅车扩音、受阅部队列队方阵扩音、天安门城楼扩音和联合军乐团扩音的扩音系统。

2.铁甲方阵有“神医”

“把发动机至散热器的机油管由钢性连接改为胶管连接,这样因发动机震动引起该管路断裂,造成机油泄漏而损坏发动机的隐患就消除了。”随着技术组长张正洪侃侃而谈,在场的某新型高炮总设计师李魁武和技术专家赞许地伸出了大拇指。

某红军师参加国庆阅兵的三个受阅方队,都刚刚换上新装备,装备维护保养难度大。这个师由71人组成的技术保障队,用汗水和智慧确保了训练和受阅时装备良好。

为了尽快提高对新装备的维修保养技能,技术保障队紧紧抓住专家和厂家技术人员随队保障的时机,开办阅兵村夜校,学习钻研与新装备相关的高科技知识,请专家讲解新装备的构造原理和维修保养方法,努力掌握新装备维修保养和判断、排除故障的技能。战士宁万军是修理能手,但面对一些新装备,他却感到无从下手,于是他白天跟着工厂师傅在车场和保障现场学,夜晚对照《构造原理》琢磨,两本教材被他翻破,终于练就了一手硬功,被官兵誉为“铁甲神医”。他听一听车的声音便能判断出转速,相差不超出50转;他能从发动机的声音中,排气管排出的烟雾中找到“毛病”。一段时间,几台轮式装甲车的排气制动管连续破裂,影响了训练。他琢磨了几天后发现,原来是铜质排气管在车辆行驶的震动中,因强度不够而造成破裂。他向专家和技术人员提出用不锈钢管代替铜管,此后再也没有出现类似故障。

技术保障队的官兵在保障车辆安全训练的同时,还研制了一批骑线镜、标齐镜等70多种辅助训练器材,有力地促进了训练质量的提高。刚开始训练的时候,车辆总是标不齐,原来是驾驶员在前进和标齐时,要通过两面镜子来观瞄,有时不免分心。装备部长李宏带领技术保障队的骨干连续几个昼夜摸索试验,终于研制了一套集骑线、卡距、标齐于一体的镜子,驾驶员只须通过眼前一面镜子便可看到卡距、标齐和骑线的情况。

几个月下来,这个方队的保障人员向工厂提出了十几条合理化建议,同时,他们还结合新装备检查维护保养和常见故障排除的实践,编写了《装甲车辆的维修与保养常识》《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和三种新装备《技术状况检查标准》等40余万字的参考资料。

3.激光精标炮阵齐

科技助力达到“三等三线”:驾驶训练是车辆方队受阅训练的重中之重。根据规定,车辆方队必须达到“三等三线”:等速度、等距离、等间隔;横向、纵向、斜向均成一线。发动,2秒钟之内必须一次点火成功;起步,挂挡无声,不能有明显晃动;等速,时速10公里,每200米之内时间误差不得超过0.3秒;骑线,方向正且偏差不超过10厘米;单排面标齐,误差不超过5厘米。为此,北京军区某集团军炮兵方队指导小组运用科技手段攻克了训练中的一个又一个难关,先后成功地革新了21类165件辅助器材,为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率插上了科学的翅膀。为解决车辆排面标齐难这一问题,指导组和清华大学下属的一个工厂联合攻关论证,反复研究试验,运用光学、电子学和声学等原理,研制出由激光器、接受器、显示器和附件组成的第一代“激光标齐仪”。然而,由于显示器上使用的光敏管对任何光都接收,驾驶员根本无法把握。在中国半导体研究所的指导下,指导组将光敏管换成了硅光管;又经国家光控研究所的帮助,对发射器进行了调整,将激光调成36K可见光,这样就较好地排除了其他光。由于同一排面的每个车上都装有显示器,而且显示器按照误差区、超出误差区和不足误差区每一厘米处都设置了一个硅光管,只要任何一辆炮车出现1厘米误差,驾驶员都能及时发现,而且白天黑夜都适用。

练抢救抢修硬功:集团军装备技术部副部长穆国良把抢救抢修训练形象地比作“保底工程”。为确保顺利受阅,这个集团军的两个炮兵方队强化抢救抢修训练。指导组针对可能出现的25种紧急情况逐一进行了研究探索,制定了《受阅装备常见故障排除措施》《受阅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其处置办法》《受阅车辆方队应急处置方案》等。他们从三个方面入手实行岗位责任制,提高干部的管装技能;突出重点,提高驾驶员的操作技能;加强针对性,分析研究、提高修理人员维修技能,狠抓抢救抢修训练。为了保证抢救抢修中做到“三不两快一稳”(不停车、不熄火、不挂车,快速接近、快速跟进,起步稳),他们摸索并规范了自救法、绕车补位法、互救法和托救法的“四个训练”,并且积极加大科技投入,先后革新研制出20多项辅助器材,安装了双电路、双油路和双气路,确保了受阅时万无一失。

4.精心呵护火箭威

车辆方阵最为威武,但也最难训练。车辆方阵骑线要正、标线要齐、卡距要等,要做到在行进中横看纵看都成一条线。

传统的“点线式”训练方法是划上线,竖上杆,由驾驶员凭着肉眼和感觉一遍遍地反复练。这种方法误差较大,一般都在10厘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