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世界社会主义纵论
32344900000030

第30章 附录 始终关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曹长盛教授学术思想评介

周余云

2003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2周年纪念日,也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曹长盛教授入党50周年之际。此日,他有幸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他深为感动,深受鼓舞,为党的新一代领导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兴奋不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50年来,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牢记党的使命和宗旨,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与时俱进地观察世界,了解中国,始终关注着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曹长盛教授1932年1月生于闻名全国的陶都一一江苏省宜兴县丁蜀镇,这里也是全国有名的教授县。故乡的茂竹修林、青山绿水孕育了他温文尔雅的气质。1950年,他考人北京大学法律系,次年遵照中央教育部的决定,同本系师生一起参加北京四大学南下土改工作团到广西柳城参加土改工作,先后参加了三个乡的土改。任乡土改工作队队长、区工委委员。1952年夏返回北京,后因院系调整由北大调到北京政法学院参加工作,开始了漫长的教学生涯。1956年,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生班,攻读三年,1959年毕业后回到北京政法学院玛列主义教研室工作,任讲师、教研室副主任。1973年调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工作至今,历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教研室主任,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主任、北京大学世界社会党研究中心主任、北大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同时,他还兼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所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50年来,曹长盛教授一直从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理论、现状和当代社会党、民主社会主义课题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该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具有颇深的学术造诣。1979年至1989年间,他三次参加制定和修订供全国高等院校统一使用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学大纲》,参加了教育部推荐的供全国高校文科选用的教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本》的编写工作。他先后主编出版了《简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当代共产主义运动概论》、《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当代社会党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比较研究》、《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的前景》、《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等专著、教材;参与了《世界社会主义思想通鉴》、《社会主义大辞典》的编撰工作;在《人民日报》《求是》、《高校理论战线》、《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在上述著作和论文中,曹长盛教授表述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对有关问题作了开拓性的研究。

曹长盛教授参与发起和筹建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和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的工作,历任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会长、会长(两届)和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会长(两届)。20多年来,为两个学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很大努力,得到了广泛好评在国际共运史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作为国际共运史方面的学科带头人之一,曹长盛教授对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和队伍建设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一、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研究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研究对象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一门新学科,也是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政治理论课。明确国际共运史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对于学习研究国际共运史的目的、意义和方法至为重要。1958年,曹长盛教授参加了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编写工作,1961年参与了高教部組织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编写任务。1979年后多次应邀参加高教部组织的供高校文科政治理论课使用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并主编了《简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材。在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不断明确和阐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研究对象。他认为,国际共运史的研究对象是国际无产阶级为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而斗争的历史进程和规律。诚然,各国无产阶级及其解放运动的出现有先有后。进展有快有慢。成就有大有小。且共产主义运动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运动,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不是各国共运史的简单综合,而是把国际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西欧一隅发展到全世界五大洲、从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的历史进程,并从其曲折的历史过程中总结出它的发展规律。研究对象决定了研究内容。国际共运史是各国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而斗争的历史;

是各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为夺取政权并巩固政权、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斗争的历史;是广大革命人民和无数革命志士为共产主义事业前赴后继、艰苦奋斗、流血牺牲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他反复强调,国际共运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表明,学习研究国际共运史,有助于完整准确地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提高对党的认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和执政水平;有助于深入考察和认识各国无产阶级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提高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规律的认识;有助于学习历史上众多革命先烈为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到底的革命精神和优秀品质,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値观。

2.注重国际共运史的当代部分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以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为发端,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共运被称为当代共产主义运动。当代共产主义运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阶段,时间近,现实性强。曹长盛教授在教学研究中十分注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当代部分。1980年,在教育部于大连召开的全国高等院校马列主义课教师暑期讲习班上,他应邀作了《五十年代后的国际共运史如何教学》的专题报告,对全国高校当代国际共运的教学研究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87年他主编出版了有人大、北大、复旦、宁夏等大学专业教员参加编写的《当代共产主义运动概论》一书。该书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精神,从纵横两个方面论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到80年代后期这40多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变化的历史;介绍分析了社会主义各国建设和改革的情況;评述了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人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的态势;展示了国际共运的发展趋势。该书当时不仅为一些高等院校作为政治理论课教材,而且为一些国家机关、厂矿企业干部作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世界政治经济的参考用书。

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曲折历程和历史前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运遭遇巨大挫拆。西方反共势力因此断言,21世纪将是共产主义运动“在地球上彻底消灭”的世纪。有人也为此感到迷茫和困惑。显然,在曲折面前应该怎样看待国际共运的过去,评估世界共运的现状,展望共产主义运动的未来,关系到能否坚持共产主义方向,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的问题。曹长盛教授在其主编的专著《苏联兴亡与社会主义前景》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回顾与展望》等论文中,着重阐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生发展及其曲折历程和历史前景。

曹长盛教授阐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进程。共产主义运动是随着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动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诞生而兴起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诞生就孕育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矛盾,并派生出一系列固有的弊端,使广大群众陷于贫困苦难的境地。由此出现了代表无产者和劳动人民的愿望、反映对资本主义社会不满情绪和幻想建立一个消除贫富对立的美好社会的思潮,这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一开始,它只能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直到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値学说,才赋予共产主义以科学的内涵,创立了科学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要求,因而得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拥护和信任。共产主义理论把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作为自已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所共产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精神武器,两者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运动架起了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之间的桥梁,共产主义思想体系通过共产主义运动来实践,共产主义社会制度通过共产主义运动去实现。如果没有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只能停留在理论上,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也只能停窗在想象中。所以,共产主义运动不是任何人能够随心所欲地制造出来的,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是完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进程。

然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直线丄升的。它发展如同任何人类历史事物的发展一样,是螺旋式上升的。一个半世纪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发展出现了多次高潮和低潮。尤其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社会主义各国在实践中不断发生失误,社会主义阵营分裂。社会主义国家形象受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工人运动处于较为沉寂状态;发展中国家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的日渐减少,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始步入低潮。苏东剧变使这次低潮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但在这次低潮中,80年代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预示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将经过总结和调整,在相当时期后将会获得新的复兴。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发展表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伟大运动,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必然性的产物,也是不断迎接各种挑战。遭遇各种挫折,经受各种考验的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运动。当代资本主义虽因新科技革命等多方面的因素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并没有克服和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目前。在两极格局终结走向多极化的发展过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还存在,种种矛盾的发展,必将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准备条件,共产主义运动定将迎来新的发展。

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与中国

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导师。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马克思也是中国人民的真挚朋友和伟大导师。近百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伟大变革的过程中,马克思的学说传播到中国并与中国革命的实贱相结合,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变革力量,对中国革命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马克思在世时,虽然中国人民还不知道他的名氏。但他在革命实践和科学研究活动中。一直关注着中国和中国人民,经常密切注视着中国人民反压迫、反剥削的解放斗争。曹长盛教授专门撰写了《马克思与中国》一文,着重阐明了在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马克思始终站在中国人民一边,无情地揭露和遣责英、俄、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掳夺,热情地颂扬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人民战争。他还论述了马克思如何分析研究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前后的社会政治经济特点。科学预见中国革命对世界革命的影响和意义。马克思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关注与教导,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而奋斗。

二、关于世界社会主义及其经验教训的研究

1.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价值

苏联解体、东欧易帜,原执政的共产党有10个丧失政权,前苏东地区的9个社会主义国家裂变成27个以资本主义为取向的国家,全世界除中国外的共产党人总数从4400万人减少到1000多万人,共产党总数从180多个降至120多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西方资产阶级断言,20世纪社会主义本来“不应该发生”,现在已经“历史终结”。如何评价20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这是关系到对人类历史上的这一运动是肯定还是否定的问题。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曹长盛教授旗帜鮮明地表明了自已的态度,表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立场和世界观。

曹长盛教授认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价值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容抹杀,也不容低估。首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合乎规律的历史进程。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它与无产阶级的有机结合,成就了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由一国发展到多国,由一种模式发展到多种模式,成为决定世界历史进程的强大力量。其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为人类历史做出了重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这些国家人民的地位,提高了他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同时极大地推进了第三世界国家人民反帝、反殖,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促使殖民体系瓦解的进程,更新了世界基本结构;还制止和战胜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维护和保卫了世界和平。再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不仅直接冲击了资本主义,而且对资本主义本身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迫使他们不得不采取一些改善劳动条件、缩短劳动时间,提高实际工资,增加劳保福利的措施,甚至不得不吸取一些社会主义的经验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总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揭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推动了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为人类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并不能否认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2.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化探析

苏东剧变前后,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化的倾向逐渐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种潮流,也是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一个重要表现。曹长盛教授敏感地注意到这个新趋向。并对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化的具体表现、原因及其中的经验教训作了全面的分析研究。

曹长盛教授注意到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化的倾向主要发生在原苏东地区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体地表现为四种情况:一是共产党改旗易帜。正式加人社会党国际,完全社会民主党化。如意大利共产党改名为左翼民主党,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改名为社会党,西班牙劳动党并入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它们完全放弃了马列主义,把自由、平等、公正、团结等伦理观念作为自已的基本价值观念。声称“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思想比共产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更符合自由、民主、社会公正这些社会主义理想”。二是基本上改名易帜,但还没有加人社会党国际组织。它们基本否定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宣称既不走传统的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走原苏东国家的老路,而要走西欧社会党的民主社会主义道路。这类政党主耍是原苏东地区的共产党,如乌克兰、白俄罗斯、保加利亚等国共产党。三是共产党的名称、目标未变,但纲领、策略和行动方针等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民主社会主义的多党制、议会制和经济民主等观点,具有明显的民主社会主义的色彩。如西共、法共等。四是有些共产党人公开声明退出共产党而加人社会民主觉,或另行组成社会民主党。如俄罗斯一些原共产党人组建了劳动人民社会党、罗马尼亚组建了社会民主团结党等。

曹长盛教授具体分析了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化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社会历史与现实原因。他认为,首先要从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对资本主义的影响来看。战后几十年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社会的经济和阶级结构。但是,大多数共产党对此认识滞后,反映迟缓,固守于传统的理论,未能及时进行战略策略调整,使自已的力量和影响持续下降,60年代起步入低苏东剧变时达到了最低点。但另一方面,社会党却得到相对发展,有的社会民主党长期执政并取得了不少成绩,在国内外赢得了较大影响。对比之下,似乎共产党还不如社会民主党,以致促使一些共产党人倾向社会民主党的理论、纲领和主张,甚至有的共产党领导人公开提出要向社会党学习。其次,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弊端、苏东国家社会主义改革的失误和挫折,使一些具有社会党思想倾向的人企图从社会党和民主社会主义那里寻求药方,促进了共产党的社会民主党化。第三,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倡导民主化、公开性、政治多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多党制、议会制等,不仅导致了苏共的蜕变,也带动了东欧国家共产党的社会民主党化。第四,80年代以来,意共、西共和法共等“欧洲共产主义”政党,逐步放弃了“欧洲共产主义”的主张,提出了发展左翼运动、争取联合执政、实现“民主替代”、要求与社会党全面合作的主张,推动了欧洲共产党的社会民主党化。第五,社会党国际和各国社会民主党是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化的外部推动力量。70年代以后,社会党国际逐步改变了对共产党的策略方针,一方面提出“新东方政策”。在缓和东西方关系的同时,缓和同共产党的关系;另一方面提出“以接近促转变”的策略,促使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向民主社会主义转变。80年代以来,社会党国际及其所属成员党,或是通过访问,交流活动进行渗透和施加影响,或是通过决议、声明支持共产党的社会民主党化倾向。社会觉国际在1989年18大通过的《原则宣言》中明确提出,耍通过“民主化”、“多元化”、“自由化”促使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向民主社会主义转变,1991年社会党国际19大再次表示支持苏东演变、支持其向市场经济和多元化民主过渡的进程。此外,在历史上共产党同社会民主党曾是工人运动中的两个政党,长时期内曾相互斗争、互相影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社会主义运动高涨的形势下,有大批社民党成员退出社民党加入共产党。有的社民党与共产党合并。这样,不可避免地给共产党带来了社会民主党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共产党遇到困难挫折的情况下浮现出来。助长了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化的倾向。

正确认识和对待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化问题,关系到共产党和一些国家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关系到社会主义运动能否走出低谷,走向振兴。对此,曹长盛教授呼吁学术界和理论界要认真总结和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一是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共产党同社会民主党的关系问题。明确共产党同社会民主觉在目标、性质、任务、价值取向、指导思想等方面的区别。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同民主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民主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作用问题。三是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共产党自身的革新问题。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国际形势的变化,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各国共产党为适应新形势需耍实现自身革新。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共产党的革新,一方面要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相结合,提出符合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情况的纲领、方针、政策,明确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如何走向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反对照搬别国模式,也要反对实用主义。另一方面要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和条件,加强自身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同时,共产党的革新决不能改变自己的性质和宗旨,决不能以革新为借口,使自身社会民主党化。当然执政的共产党和未执政的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内容应有所不同。

3.意识形态在苏联演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苏联的剧变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关于这场悲剧发生的原因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争论不断。人们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和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分析、试图厘清其中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内因和外因等。

曹长盛教授认为,苏联演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忽视意识形态在其中的作用。在其参与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九五”委托项目——《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中,曹长盛教授对意识形态在苏联演变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曹长盛教授认为,苏联不是被入侵的外敌灭亡的,苏共不完全是被政治反对派击跨的,苏维埃政权也不是被他们推翻的,应该说,苏联是出它的领汙人以“改革”为名搞乱的,是他们最后宣布不再存在的,苏共是它的总书宣布解散的。苏联剧变的书要原因是执政的共产党特别是它的上层出了问题。这些人以发展和创新为借口,歪曲和篡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从实质上改变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任凭资产阶级思想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结果使人们逐渐背离和抛弃了社会主义理想。

曹校盛教授认为苏联的演变首先是意识形态的演变,并对苏共意识形态的演化过程作了详尽的分析研究。他认为,20世纪50年代。在西欧社会党大力宣扬抽象的人道主义、奉行伦理社会主义之际,赫鲁晓夫在反对“个人迷信”、“专制独裁”的口号下。打起了人道主义的旗帜,把“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幸福”作为党的纲领性目标,用人道主义的唯心史观取代马克思主义。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鼓吹“全民国家”、“全民党”。认为苏联在“现阶段已变成全民国家”。同时,他声称苏共已“成为全民政治组织”。这样,超阶级的人性论、人道主义价值观逐步在理论和輿论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使得哲学、经济学、史学、文学等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逐步缩小。它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不断遭到削弱,最后终于完全丧失,为以后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为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伊始就接受了“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旗帜。在1986年苏共27大上提出了人道主义,用人道主义作为阐述国际国内问题的准则。在1987年11月发表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明确把“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全人类利益高于阶级利益”作为“新思维”的核心。为放弃社会主义原则,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提供理论依据。在1988年6月苏共19次代表会议上正式举起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旗帜,具体地论述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1989年11月26日,戈尔巴乔夫在《真理报》上发表了《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性改革》一文,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作了全面论证。1990年7月苏共28大在戈尔巴乔夫的主持下通过了《走向人道的民生的社会主义》的纲领声明和新党章,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确定为“理想”和“奋斗目标”。把“民主化”、“公开性”、“政治多元化”并列为苏共提出的二个“革命性但是议”予以宣扬。这作,“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不断地得到深化,成为苏联整个改革的纲领和苏共行为的准则,成为完整系统的思想政治路线。

曹长盛教授认为,戈尔巴乔夫把社会主义的本质归结并等同于人道主义,强调社会主义是“现实的人道主义制度”。把改革归结为揭示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本质”,并主张在国际关系领域实现“人道主义化”,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消极后果。首先,不可避免地导致改变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动摇乃至取消党的领导地位,使党产生混乱和分裂,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其次,政治多元化的归宿必然是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削弱了党在国家政权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政治反对派的得势及夺取政权创造了条件。再次,加剧了社会矛盾,党和政府威信下降。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短短几年间。苏联日益陷人混乱,全国政治、经济、民族和社会等方面的危机加深,导致苏共先被取缔后遭解散,联盟政府先被夺权后遭取消。最终解体,社会主义苏联不复存在。

曹长盛教授还注意西方对苏联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这是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重要内容。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提出要采用“意识形态的广泛持久渗透的手段,来达到促迸和平演变的目标”。几十年来,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花费大量金钱和人力从事意识形态的渗透工作。首先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攻击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鼓吹西方的“民主”和“自由”,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为此专门建立了针对苏联的自由电台以及针对东欧及苏联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自由欧洲电台,创办了一系列报刊。其次是通过所谓的广泛接触和交流对苏联思想界和学术界人士施加影响,甚至进行收买。第三是采取各种方法扶持和培植所谓的“持不同政见者”,使苏联党内和知识界出现了一个人数相当多的西方派,这些人成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支持者和依赖的骨干。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亲西方的情绪。所有这些都与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所做的工作有关,这也是苏联剧变的原因之一。

4.新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

千年之交,世纪转换,不仅意味着年代上的更新。而且意味着人类社会开启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迸步的新时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耍特征。而这对于世界社会主义来说意味着什么?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如何?这是所有关心社会主义的人们所共同关注的话题。

曹长盛教授认为,近年来,经过十余年的反思、调整、恢复和探索,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从冷战结朿初期的震荡、滑坡和混乱状态中逐步稳定下来,并在困难中探索前进、谋求发展,显示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形势、新特点:第一,现有社会主义国家积极进行政策调整,确定了从本国实际出发的发展道路,程度不同地实行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醒目的成就。越南自1991年以来,逐步地调整了内外政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革新路线,经济、政治、外交等取得了一定成就。古巴在美国封锁和苏东剧变的双重打击下,稳住了局势,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朝鲜也顶住了西方“和平演变”的压力,坚持党的领导,保持了社会稳定。第二,各国共产党出现了分化调整,整顿总结,或是积极活动,或是有所发展。原苏东地区共产党在剧变初期基本上被解散和取缔,近年来,多数国家中的共产党已逐步恢复活动并取得合法地位,有的党已进入议会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进行了整顿。除一些党力量继续下滑外。还有一些党基本能稳定下来。亚非拉国家共产党在苏东剧变的冲击下,除个别党改旗易帜外,大多数党都坚持下来,有的还有新的发展。第三,各国共产党在吸取苏东剧变教训的基础上,普遍地开展了思想理论反思,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国情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同时。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和左翼政治力量。举行了一系列国际性和地区性会议,共同探讨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的理论观点。

一时成败决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这个理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展望新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曹长盛教授认为,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将进一步恢复发展。首先,包括共产党人、社会民主党人、民族社会主义者、新社会运动从事者和其他左翼人士及其政觉、组织在内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将进一步呈现多元性、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发展其次,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将从主要依靠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转变为主要依靠具有现代知识和管理能力的脑力劳动者和体脑双重劳动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第三,世界社会主义的国际联合将在双边和多边、地区和国际的层次上进一步加强。

在通向社会主义的未来道路上,曹长盛教授认为,社会主义实现的方法和模式将更加多样。随着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所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世界社会主义实现的方法和途径。那种“一条道路、一种模式”的社会主义已成为过去。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国家必将出现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争取社会主义的途径。

三、关于社会党和民主社会主义的研究

社会党与共产党是工人运动中的两支同源队伍。民主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流派。曹长盛教授是国内较早从事社会党和民主社会主义研究的知名学者之一,长期的辛勤耕耘使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社会党的区别和联系

曹长盛教授认为,作为当今世界具有重大政治影响的两大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社会党(包括社会民主党、工党)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当今各国的共产觉,大都是共产国际时期建立并延续下来的。由于国情不尽相同,建党时间、成熟程度也不一样。各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以及策略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他们有着共同的基本特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具有自己鲜明的纲领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代表本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至于当今世界的各国社会党。

曹长盛教授认为,它们大都是由第二国际时期奉行修正主义的社会民主党延续而来的。社会民主党的主要特征是思想理论上的多元主义,纲领政策上的实用主义。它们否认和反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认为自己的理论渊源是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的,包括基督教伦理、人道主义、古典哲学、马克思的社会分析方法、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以及现代西方哲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流派的思想观点等。

社会民主党对这些学说、思潮进行了实用主义的取舍或现实主义的解释,使之适合自己的需要。它们的思想理论远不是一个内容稳定、结构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在党的性质和作用上,社会党自称是“具有不同信仰和思想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认为自已不再是工人政党而是“人民的党”、“改良的党”和“民族的党”,党的阶级基础由工人阶级的惟一性向社会各阶层的多元性开放,党的主要任务是在“民主制”条件下争取在议会中取得多数,成为执政党。在党的组织原则上,社会党认为,党内不需要有严格的纪律,“党内没有忠于共同意识形态的义务”,党应当成为“思想自由的党”,允许党内成立不同派别,主张为适应民主化、多元化的要求,党必须实行完全的民主和自治原则,反对实行民主集中制,称民主集中制会造成党内独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新科技革命兴起、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背景下,各国社会党在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现实政策。虽然它继续以民主社会主义为目标,但它所关注的问题日益广泛,从提高群众的经济政治地位、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政策、争取改善群众的切身利益到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活质量;从参与推动和平运动、妇女运动到人权运动等,只要能扩大自已的选民基础,均被例人社会党的议事日程。

2.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二次大战后,社会党所奉行的民主社会主义在参与塑造西方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方面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如何认识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及其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和联系,是学术界和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曹长盛教授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同科学社会主义相对立的改良主义思想体系。它最早出现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历来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这个概念是不科学的,只是由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把它视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同义语,并赋予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所以容忍了这个提法和名称。19世纪末,在马克思主义内部出现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他们借口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打着“批评自由”。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号,声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已经“陈旧”、“不完备”和“过时”,攻击和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要使革命的工人政党改变为“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改良政党”。伯恩施坦等人赋予社会民主主义以修正主义的内涵,这样社会民主主义成为修正主义的同义语。社会党人自己也承认,“民主社会主义逐步用修正主义来表达自己的理论和纲领”,“修正主义的主要内容成为现代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1951年社会党国际重建时发表的《法兰克福宣言》,阐述了民主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政策主张,第一次明确宣布把“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各国社会民主觉的纲领性目标,民主社会主义正式确定为社会党所主张的理论体系的总称。

民主社会主义作为社会党特定的意识形态,其观点主张纷繁复杂,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社会党人的理论与实践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但就其思想体系来说,有着若干共同的特点,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本质区别。曹长盛教授认为,这些区别和本质特点主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指导思想上。民主社会主义主张世界观和指导思想多元化,崇尚多元主义,称多元性、开放性是“民主社会主义的重要特怔”,反对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统一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的目标上。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道主义、自由、平等、相助等人类理性和伦理原则的实现,因而其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公正、生活美好、自由与世界和平的制度”,是要“建立一个自由人以能平等地位共同工作的社会”。社会党人是从伦理道德中引导出社会主义,把个人作为社会主义思想和行动的中心,认为社会主义是伦理道德发展的结果。在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民主社会主义认为,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突变,而是一个渐进的、改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只能“通过民主手段建立一个自由的新社会”,“社会主义只能通过民主制才能完成”。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不是决定社会性质的主要因素。不是衡量社会性质的主要标准,所以社会主义不需要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他们主张在保留私有制的基础上,实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混合经济,强调私有经济在经济中应起主体作用。

曹长盛教授认为。从总体上说。民主社会主义是倾向于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经济模式和价值体系,它的理论和实践都没有超出资本主义实际发展的框框,因而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3.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比较研究

民主社会主义在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大体相似、实质相同而又各有特点、1:有差别的不同模式。国内学术界曾提出了“执政的民主社会主义”和“在野的民主社会主义”;“工党型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党型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党型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型民主社会主义”、“参与型民主社会主义”和“结构改革型民主社会主义”的不同分类。曹长盛教授在其主持的国家社科规划“八五”重点项目《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比较研究》中,另辟蹊径,把西欧民主社会主义划分为三大模式:内陆模式,即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国为主的民主社会主义;北海——波罗的海模式,即以英国、爱尔兰和斯堪的纳维亚三国为主的民主社会主义;地中海模式,即南欧的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国的民主社会主义。

在分析研究不同模式的具体内涵和外表特征时,曹长盛教授从政治意识与理论,经济纲领与政策。阶级基础与党派关系等方面对诸神模式的代表性内容和识别特征作了较为详細的比较分析。探讨了各国社会民主党人在世界观、基本价値论、社会变革方式、经济改良手段、阶级结构、党际关系等方面的异同,通过对社会历史环境的深入细微考察,揭示了各种模式的发展趋势。

曹长盛教授认为,在历史形成过程中,内陆模式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型模式,体现了欧洲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实质和内容,而北海——波罗的海模式更像一个扩大了的工会运动,地中海模式更倾向于一个政治改革运动。至于各种模式前理论特点,曹教授认为,内陆型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充满了伦理色彩和思辨色彩,如它的伦理主义,人道主义,“自由、公正、相助”的基本价値。北海——波罗的海民主社会主义更注重施政纲领和现实政策,从瑞典的福利社会主义——职能社会主义——基金社会主义,到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等,都是围绕具体施政纲领而展开的。相比较而言,地中海模式既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实践中也没有前后协调一致的方针政策。在组织特点上。内陆模式党纪相对严明,一般不接受利益集团集体人党,议会党团接受中央委员会的领导。北海一一波罗的海模式中,则接受集体党员,党与工会的关系比较密切,组织及活动方式与工会相似。议会党团主宰中央委员会。池中海模式中的各政党有着强大的地方组织。地方组织的独立性很大。在发展与共产党的关系方面,地中海模式最为积极,内陆模式偶尔为之,北海一一波罗的海模式最冷淡。在与保守党达成妥协方面,内陆模式相对固定。北海——波罗的海模式貌合神离,地中海模式作为最少。

在分析民主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过程中,曹长盛教授主张要注重纵与横的交融、点与面的结合,教导学生不要人云亦云,在对各种模式的比较研究中,既要强调它们作为同一社会政治思潮的共性,又要具体分析它们由于身处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而必然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同时,曹教授还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亚非拉民主社会主义作为民主社会主义的两个变异模式来研究。揭示了民主社会主义模式结构分化中的次性,反映了民主社会主义在其世界性扩展中的必然要受到的人文地理条件的制约。这对于我们研究、分析和借鉴国外思想文化成果是有启发意义的。

4,社会民主党的调整与变革

作为社会党和民主社会主义的研究者。曹长盛教授始终注视着民主社会主义理论思潮的潮起潮落,注意把握社会民主党力量跳动的脉搏。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社会党特别是西欧社会党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党顺时应变,吸取自身兴衰沉浮和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和政策调整,一度迎来了社会党历史上的“神奇复兴”,曾在欧盟15国中2/3以上的国家取得了执政和参政地位。如何认识社会党政策调整变革的动因、内容和实质,是人们关注的个兴奋点。

曹长盛教授认为。两极格局终结,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革命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使社会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首先是苏东剧变的政治冲击波不仅削弱了各国共产党,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自称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社会党,使其力量下降、成员减少、支持率降低其次,经济全球化日趋发展,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使社会党历来强调的国家干预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难以为继。再次,高新技术的发展,造成了传统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工人急剧减少。中间阶层的队伍和影响不断扩大,社会党逐渐失去了其传统的选民基础和主要载体。第四,利益多元化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使传统的民主社会主义意识受到冲击。有鉴于此,社会党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对理论纲领和实践敕策进行了调整,分别提出了“第三条道路”、“新中间派”、“现代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现代化”等主张。力图通过理论创新和形象修正,构建民主社会主义的新模式,确立自身在西欧国家政党政治中的主导地位。

在社会党纷繁复杂的理论调整和政策更新中,曹长盛教授抓住了其中的主要之点。第一,修改补充基本价値理论,淡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新定义社会主义。放弃原来强调的制度社会主义,反对将社会主义作为对资本主义的有限替代,把社会主义界定为一种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更多地从个人责任、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等方面对社会主义作出论证,把社会主义目标规定为“开放与多元、自由与团结、公正与安全的社会”。第二,调整经济纲领,构建新的经济模式。转变过去重分配轻生产、重社会公正轻经济效率的倾向,在所有制问题上,放弃了传流的“国有化”和“公有制”主张。强调建立拥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混合经济模式。在市场和国家作用问题上,重新界定国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角色与功能,主张减少国家干预,强调国家只是社会经济生活的“掌舵者”而非“划船人”。国家的主要作用是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规范市场秩序,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不应包揽一切。第三,调整福利政策,强调权利与责任的平衡,改革福利体制。强调社会保障体制耍适应人口老齡化、家庭结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创造条件促使公民学习新技能、接受新工作、提高冒险创业的精神和能力,从救济型的福利政策转向以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的“造血型”的福利政策,变消极福利为积极福利,变消极的社会保障政策为积极的社会保障。第四,进行党的改革,促迸“党的现代化”在织建设方面,向着民主化、分权化、地方化和组织功能分散化等方向改革。充分利用媒体工具,有的党甚至提出要建立“网络觉”,利用网络使党的领导人与党员群众、党的同情者直接沟通,宣传党的思想主张。在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上,强调自已是“跨阶级的政党”在执政方式上,强调建立公开、透明的管理体实行权力下放或地方自治,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以及公民的社会活动能力;主张政府与非官方部门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以“治理”代替“统治”。第五,在对外政策方面,强调“人权”、“人道主义救援”、“对地区事务的干预”和“提高自身的防务能力”。

一方面,主张实行对外开放的“世界主义”,强调以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提出“人权高于主权”的主张,倡导“有限主权论”,推行新干涉主义。打着维护“人权”、“人道”、“为价値而战”的旗号,介入主权国家的内部事务。表现出外向型的外交取向。曹长盛教授认为,社会党的这些新变化,有的是迫于形势变化而采取的调整,有的是自身主动采取的变革,但是所有这些都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这就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一个政党怎样才能做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铁臂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目前,曹长盛教授虽从教学岗位上退下来了,但他仍笔耕不已,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呼吁人们要加强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关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他认为目前国内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实践方面値得关注的问题主要有: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社会主义与全球化的问题,社会主义与科技革命的问题,社会主义与执政党建设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迎来光辉的明天。

(作者工作单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原载《高校理念战线》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