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人四十养性
32347800000006

第6章 中年男人要兼具韧性和耐性

40岁的男人开始和自己的缺陷和命运讲和,显然已经明白要渡过生命这条河流,最可靠的方式就是顺流而下,千万不能往河中间扔大石头,让它堵住;也别挖个深坑,弄点漩涡什么的跟自个儿过不去。你只能依着它,该拐弯的时候跟着拐,拐到哪儿是哪儿。这都体现出40岁的男人已经开始拥有了20岁、30岁时所没有的坚忍和耐性。

微小的勇气可以让你取得重大突破

一些40岁的男人安于眼前的悠闲、舒适,并且认为步入中年的自己很难再有更大成就,于是他们不愿进取,不敢改变,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有时只要微小的勇气就可能完成无限的成就。

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说:不恐惧不等于有勇气;勇气使你尽管害怕,尽管痛苦,但还是继续向前走。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真实地付出,就会发现许多门都是虚掩的!微小的勇气,能够完成无限的成就。

有一个国王,他想委任一名官员担任一项重要的职务,就招集了许多威武有力和聪明过人的官员,想试试他们之中谁能胜任。

“聪明的人们,”国王说,“我有个问题,我想看看你们谁能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它。不过我有个规定,假如你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好它,那么就来试试,成功之后,我将重重有赏。但是,如果你不能确信自己可以完成就不要去试,因为不成功那是会杀头的。”国王领着这些人来到一座大门——一座谁也没见过的最大的门前。国王说:“你们看到的这座门是我国最大最重的门。你们之中有谁能把它打开?”许多大臣见了这门都摇了摇头,其他一些比较聪明一点的,也只是走近看了看,没敢去开这门。这时,一位大臣走到大门处,仔细检查了大门,用各种方法试着去打开它。最后,他抓住一条沉重的链子一拉,门竟然开了。其实大门并没有完全关死,而是留了一条窄缝,任何人只要仔细观察,再加上有胆量去开一下,都会把门打开的。国王说:“你将在朝廷中担任重要的职务,并赏黄金万两,因为你不光限于你所见到的或所听到的,你还有勇气靠自己的力量冒险去试一试。”就这样,这位大臣身任重职后确实作出了很大贡献。

史东是“美国联合保险公司”的主要股东和董事长,同时,也是另外两家公司的大股东和总裁。

然而,他白手起家,创出如此巨大的事业却是经历了无数次磨难的结果,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史东的发迹史也是他勇气作用的结果。

在史东还是个孩子时,就为了生计到处贩卖报纸。有家餐馆把他赶出来好多次,他却一再地溜进去,并且手里拿着更多的报纸。那里的客人为其勇气所动,纷纷劝说餐馆老板不要再把他踢出去,并且都买他的报纸。

史东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踢出餐馆,屁股虽然被踢痛了,但他的口袋里却装满了钱。

史东常常陷入沉思,“哪一点我做对了呢?”“哪一点我又做错了呢?”“下一次,我该这样做,或许不会挨踢。”这样,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出了引导自己达到成功的座右铭:

“如果你做了,没有损失,而可能有大收获,那就放手去做。”

在史东16岁时的那个夏天,在母亲的指导下,他走进了一座办公大楼,开始了推销保险的生涯。当他因胆怯而发抖时,他就用卖报纸时被踢后总结出来的座右铭来鼓舞自己。

就这样,他抱着“若被踢出来,就试着再进去”的念头推开了第一间办公室的门。

他没有被踢出来,那天只有两个人买了他的保险。从数量而言,他是个失败者。然而,这是个零的突破,他从此有了自信,不再害怕被拒绝,也不再因别人的拒绝而感到难堪。

第二天,史东卖出了4份保险。第三天,这一数字增加到了6份……

20岁时,史东设立了只有他一个人的保险经纪社。开业第一天,销出了54份保险单。有一天,他创造一个更令人瞠目的纪录——122份。以每天8小时计算,每4分钟就成交了一份。

在不到30岁时,他已建立了巨大的史东经纪社,成为令人叹服的“推销大王”。

推销员,可能是世界上最需要脸皮的职业之一。可以说,不经过千百次的被拒绝的折磨,就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推销员。史东有句名言,叫“决定在于推销员的态度,而不是顾客……”

1968年,在墨西哥奥运会百米赛道上,美国选手吉·海因斯撞线后,转过身子看运动场上的记分牌,当指示灯打出9.95的字样后,海因斯摊开双手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话。这一情景后来通过电视网络,被全世界至少有几亿人看到,但由于当时他身边没有话筒,海因斯到底说了什么,谁都不知道。直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夕,一名叫戴维·帕尔的记者在办公室回放奥运会资料时出于好奇心,找到海因斯询问此事时,这句话才被破译了出来。原来,自欧文创造了10.3秒的成绩后,医学界断言,人类肌肉纤维承载的运动极限不会超过10秒。所以当海因斯看到自己9.95秒的成绩之后,自己都有些惊呆了,原来10秒这个门不是紧锁的,它虚掩着,就像终点那根横着的绳子。于是兴奋的海因斯情不自禁地说:“上帝啊!那扇门原来是虚掩着的。”

鼓起勇气去寻求突破吧,这世界上并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40岁的你正当壮年,只要你奋起进取,就一定可以获得非同一般的成就。

永远不要停下前进的脚步

40岁的男人大多小有成就,一般者如科长、主管,成功者如经理、总裁。但无论你身处何种位置都不要因此自满,甚至故步自封。只有不断地超越,才能获取最后的成功。

1887年12月24日晚,希尔顿生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圣安东尼奥市的一个小商贩之家。中学毕业后,他考上了新墨西哥州矿冶大学,不过他对矿冶并不感兴趣,而是希望成为一位银行家。

1917年,希尔顿怀着做一位银行家的梦想筹集了5000美元开办了一家小银行。然而当时的美国银行业中早已涌现出了摩根银行、花旗银行、波士顿银行等垄断性大银行,以区区5000美元想在银行界求发展,简直是有点“痴人说梦”了。无情的事实给了希尔顿以沉重的打击,银行家的美梦破灭了。而立之年仍无所成就,甚至还没有确定自己事业的方向,一想起这些,他就烦躁不安。但是希尔顿不相信自己这一辈子会默默无闻,他时时刻刻地渴望着成功。

就在这个时候,他偶尔得知得克萨斯州发现了石油,有人在那里靠挖石油而一夜之间就成了百万富翁。于是,希尔顿大胆决定去那里碰碰运气。

到了得克萨斯之后,希尔顿发现石油行业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这是自己远远不能承受的。因而他更加失望,决定过几天就回家另谋他途。这天晚上,闲逛了一天的希尔顿又困又乏地来到一家叫玛布雷的旅馆里,想找个房间睡一觉,不料旅馆却已客满。

希尔顿找个伙计一打听,更是吓了一跳。原来由于来这里找石油的人异常的多,旅馆的每个房间不单住满了人,而且店里还规定一个房间一天一夜分三次出租,每个人只准住8个小时,也就是说,住一天一夜的话就要比其他地方的旅馆多付2倍的钱。这种情况启发了希尔顿,使他觉得开家旅馆是有利可图的好买卖。因而,他千方百计地设法买下了玛布雷旅馆。从此,希尔顿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旅馆,为他未来的旅馆王国铺下了第一块基石。

但希尔顿并没有为成功满足。不久之后,40岁的希尔顿制订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打算建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旅馆王国。

1925年,第一家“希尔顿酒店”在达拉斯完工。1929年正当希尔顿的事业蒸蒸日上时,遇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和能力挺了过来,并使企业继续发展。接着,希尔顿酒店继续一家接一家开业,有些是自己兴建的,亦有一些是买下来改名继续经营的。这样,希尔顿酒店陆续分布于美国各州的土地上。

此后,在成功欲望的支配下,希尔顿又把投资重点转向了国外,先后买下了英国、日本等地的著名酒店。时至今日,希尔顿的资产已从刚开始的5000美元发展到数百亿美元,他的酒店也已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各大城市。希尔顿也早已成为全球最知名的酒店大王。

希尔顿的成功绝非偶然,正是他对成功的渴望伴随他一步步走过来的。

很多40岁的男人都没有意识到,只有砸烂较差的,我们才能创造更好的,满足于眼前的成绩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1.决不安于现状

平凡的人之所以一事无成,就是因为他太容易满足而不求进取,一旦得到舒适安逸的位置,便混吃等死。这样,他一生只会盲目地工作,争取勉强温饱的薪金,以静待死神的光临来结束自己的命运。他怕因为不满足而感到痛苦,所以竭力抑制自己的欲望,推卸自己的责任。

至于会追求幸福的人,那就绝不相同了,他会尽力寻求不满足的一方,以发现自己的缺点,并作为改进的方针,不文过饰非,自炫己长,所以客观的态度是严格批评自己,不稍放纵,也不躲闪。

不满现实,是进步的先决条件,唯有不自我满足的人才能不故步自封,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幸福的路。

有些人心里常这样想:“我现在的生活充满喜悦和满足,往后要怎么做才能维持目前的这种状态呢?”

这些人对现状心满意足,一心一意想要继续维持下去。“想要维持现状”这种观念是采取“守”的态度,终究会演变成消极的态度,而失去以前所拥有的积极及前进的动力,成长便会停顿。

不要满足于现在的自己,应该要求更好,时时努力超越自己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生。

2.敢于自我挑战

有句格言说得好:“失败者任其失败,成功者创造成功。”

格言强调,胜利者天生是倾向行动的人。他们将自己视为世界舞台的演员,而非被动地被他人行动牵制的受害者。

即使失败了,胜利者也宁愿选择一种有声有色的方式失败。如果无法避免失败,就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那是成功者的处事魅力。

敢于自我挑战者,即使失败,也是人群中的胜者。因为,他激励自己向着更高的人生境界攀登。

3.永远不言放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功成身退、生活立刻由绚烂归于平静的丘吉尔退出政坛之后,有一回应邀在剑桥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那天他坐在首席上,打扮一如平常,头戴一顶高帽,手持雪茄,一副怡然自乐的样子。

经过隆重但稍嫌冗长的介绍词之后,丘吉尔走上讲台,两手抓住讲台,注视观众,大约沉默了两分钟后,他用那种他独特的风范开口说:“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放弃!”接着又是长长的沉默,然后他又一次强调:“永远,永远,不要放弃!”最后在他再度注视观众片刻后蓦然回座。

无疑地,这是历史上最短的一次演讲,也是丘吉尔最脍炙人口的一次演讲。

但这些都不是重点,真正的重点是你愿意听取丘吉尔的忠告吗?

时常听见有些人哀叹自己时运不济,无论任何事都不能如愿。

事实上,真正失败的原因是他做任何一件事,只要一遇挫折就半途而废。可是继续接收他那份工作的人,却因自己不断地努力,反而获得圆满的成功。

由这里我们可以明白地看到,并不是这个人运气差,只是因为他欠缺耐心。

只有不断超越,人生境界才能得到升华,因此请不要停下进取的脚步,你要随时提醒自己,大胆突破,才可以得到更好的。

让生活简单些

40岁的男人常常抱怨自己活得太累,上有老,下有小,还有堆积如山的工作要去应付。但事实上,很多时候,他们的“累”是自找的,如果不是自己把生活搞得那么复杂,劳累感就一定会少很多。

体力性疲劳,多见于体力劳动者,乃是繁重的体力劳动或过强的体育运动所造成的。此时全身肌肉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产生大量代谢废物(如乳酸、疲劳毒素等)堆积于体内,并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表现为手脚酸软无力,胸闷气短,体能明显下降。

脑力性疲劳,主要见于脑力劳动者。由于长期进行复杂的脑力劳动,大量消耗能量,导致大脑血液和氧气供应不足,削弱了脑细胞的正常功能,表现为头昏脑涨,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涣散,失眠多梦,精神紧张,疲倦忘事等。

心理性疲劳,是由生活高强度紧张与超强压力造成的。由于超负荷的精神负担使心理处于一种混乱与不安宁的状态,表现为情绪沮丧、抑郁或焦虑,精力下降,食欲不振,心跳加快等。

人们的体力劳动强度虽然在不断地减轻,但现代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却在不断增加人们的精神负荷。当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超过人的承受限度,或因长期反复地刺激形成持续的劣性应激状态,即心理失去平衡的状态时,必然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失控,波及内脏使其功能紊乱。从而导致体内的免疫球蛋白减少,免疫细胞和多种酶的生物活性也降低,生化代谢、内分泌功能也随之发生紊乱等,这种疲劳比体力性或脑力性疲劳症状更重,危害更大,会对许多身心疾病的发生和加剧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将其消除也困难得多。

快速多变的现代都市生活节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激发了人们的进取心,锻造着人们的耐力和韧性;另一方面也必然使人们付出高昂的心理代价,尤其是在各种刺激明显增多和人际关系复杂多变等因素的影响下,人们的心理负荷日益加重,由此造成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所以,就像汪国真写的那样:“你要想活得随意些,你就只能活得平凡些;你要想活得长久些,你就只能活得简单些;你要想活得辉煌些,就只能活得痛苦些。”

在很多时候,我们会忙到没有时间享受生活,似乎一分一秒都在计算之中,也都排在计划之中。我们经常由一个活动赶到下一个活动,对手边正在做的事毫无兴趣,反而对“该做什么”充满期待。此外,大多数人都会想要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更多的衣服与更多的东西。无论我们已经拥有多少,总之永远不够。我们对物欲的需求已然是个无底洞。

大多数人都会陷入这种无止境的需求、渴望与物欲当中。似乎许多人都相信多就是好——更多的东西、更多的事情、更多的经验,等等。担心自己跟不上邻居的生活水平,平日汲汲于单调乏味的工作,最后变得心情沮丧,而且持续着这样的恶性循环,最后生活中只有压力、疯狂的消费与被浪费的时间而已。但是,生命的真相真的仅止于此吗?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妻子要在客厅里挂一幅画,就请丈夫来帮忙。画已经在墙上摆好,正准备砸钉子,丈夫说:“这样不好,最好钉两个木块,把画挂在上面。”妻子遵从意见,让丈夫去找木块。

木块很快找来了,正要钉时,丈夫又说:“等一等,木块有点大,最好能锯掉点。”于是便四处去找锯子。找来锯子,还没有锯两下,“不行,这锯子太钝了,”丈夫说,“得锉一锉。”

锉刀拿来了,丈夫又发现锉刀没有把柄。为了给锉刀安把柄,丈夫又去灌木丛里寻找小树。要砍小树时,丈夫又发现家里那把生满铁锈的斧头实在是不能用。于是又找来磨刀石,可为了固定住磨刀石,必须得制作几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条。为此丈夫又到郊外去找一位木匠,说木匠家有一些现成的。然而,这一走,一上午妻子也没见丈夫回来。

当然了,那幅画,妻子还是一边一个钉子把它钉在了墙上。

下午再见到丈夫的时候,是在街上,他正在帮木匠从杂货店里往外抬一台笨重的电锯。

工作和生活中有好多种像这位丈夫那样走不回来的人。他们认为要做好这一件事,必须得去做前一件事,要做好前一件事,必须得去做更前面的一件事……他们逆流而上,寻根探底,直至把那原始的目的淡忘得一干二净。这种人看似忙忙碌碌,一副辛苦的样子,其实,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起初,也许知道,然而一旦忙开了,还真的不知忙什么了。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过一个时期,或每走一段路程。不妨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身后。看看在太阳落山之前是否还能走回去,或干脆停下来,沉思片刻,问一问自己:我要到哪里去?我去干什么?这样或许可以活得简洁些,也不至于走得太远,失去现在,失掉自我。

为此,需要提倡简单生活,简化生活。简化生活不是完全抛弃物欲,清心寡欲,过一种苦行僧式的清苦生活,也不是要学梭罗带上一把斧子,走入森林,做一名当代隐士。而是在欲望之上自我设限,鼓励自己认清生活的真相,学会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中定期抛开包袱,随时寻找减轻负担的方法。比如,有时候简化生活代表着你会选择住一间便宜的小公寓,而不是拼命挣扎着要买一间大房子。这样的决定可让你的生活轻松自在,因为你有能力负担便宜的租金。另外一种简化生活的例子是吃得简单、穿得简单、生活得简单。

简化生活也不是让人抛弃期望,降低人生的目标,而是尽量悠闲、舒适。你的人生目标尽可以高远,但要记住的是,人生的目标应该是促进生活的品质,而不是相反。生命里填塞的东西愈少,你就会生活得更自在、更轻松、更简单。

人生如舟,承载着所有的欢乐与哀愁,在岁月的长河中,能决定命运的只有你自己,因此别让太多的重负拖累了自身的生活,试着让生活更简单一点吧,把欲望的沉重、失意的惆怅、进退维谷的困惑通通扔掉。

工作中要劳逸结合

40岁的男人,万虑集于一心,万劳聚于一身,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很多人因此感叹,一个人到了这个年龄就再也轻松不起来了。果真如此吗?未必。从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说,40岁男人不能让自己始终绷紧神经,如果工作倦了、累了,就应该放下工作大胆出走,偶尔的“翘班”换来的会是一身轻松。

自从走出校园踏上工作岗位那天起,男人便进入了无穷无尽的工作状态。一周5天,朝九晚五,机械化的工作就这么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进行下去。日子一长,对工作倦怠的心态便从此而生。

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高级职员的陆涛,参加工作9年,一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但是从今年春天开始,他突然厌倦工作了,不想上班,特别是在长假或双休日过后,一想到上班就想哭。早上听见闹钟一响,就觉得心烦,出了门,心就开始发慌,觉得胸闷、头晕、气短,觉得上班简直就是冒险,但一想到还得供房,又不得不打点行装往公司走。

女人如果觉得倦怠了,只要条件许可,她就可以在家里做一个全职太太,这不会遭人非议,更重要的是男人也会觉得这是很正常的。可男人不行,还没有听说哪个正当盛年的男人不工作歇在家里做全职老公的,就是有,长时间如此,估计结果也不会很乐观,因为没有一个女人会愿意和只靠老婆的男人生活。更何况40岁的男人往往都已经成家立业,可谓是上有高堂,下有儿女,中间有娇妻,所以不得不咬紧牙关,硬撑着每天去工作。然而事实证明,如果一个人总是处于超负荷工作的状态,持续下去,对工作、对自己的身心都是一种伤害。

与其在每天疲累地工作之后,让不想工作的念头折磨着心灵,还不如从现在开始,调整好心态,让不想工作的痛苦离你远去。因为身处工作、生活方式激荡变革的“后工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有更加自主的选择。

每个人不想工作都有自己的理由,如果你患有这样的“上班恐惧症”,即在精神高度紧张的工作中,期待着每周两天的休息日,而每到周日晚上,又会对即将到来的工作日产生恐惧,那你就可以和工作说拜拜了,至少是暂时的。

心理学家告诫我们,不想上班时就不上,可以去读书充电,也可以请假去旅游,最终的目的都是放松自己。要知道,只有以饱满的状态去工作和生活,人生才是有质量、有意义的。

对于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的男人,可以选择重新走入校门,久违的校园生活会让你的心态变好,这样,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不但自己整个人精神好了很多,还获得了很多的知识,当你再回到工作中时,你完全可以选择一份比目前待遇好很多的工作,既调整了心态,又使自己的事业迈了一个台阶,岂不是两全其美。

有一些40岁的男人对于自己的现状很满意,就是觉得工作压力太大了。那也很好办,外出旅游好了,流连于山水之间,徜徉在历史积淀的文化中,又有什么放不下的呢?如果暂时脱不开身,那就权当目前的工作是为自己攒旅游费好了,有了那么动人的目标,工作起来应该不会很痛苦了吧?

不要对自己太吝啬,总是觉得辛苦赚来的钱舍不得花,因为还要买房子,还要买车。要清楚一点,那就是只顾向前冲却从来不加油的车是跑不了多远的,只有给自己适时地放松,才能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去,也只有良好的工作状态才会给你带来良好的收入。所以说,一定数量的消费和钱财的积累并不矛盾。

当然,如果你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充分的物质准备的话,完全可以换一种工作模式,做个潇洒的SOHO吧,40岁的马先生就是这方式的受益者。这个打过高级工,也曾经当过老板的人现在在网上开了一家小店,不但店铺经营得有声有色,还可以每天自由地安排工作、生活和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他说自己对现在的工作是甘之如饴,再也不想过那种每天打卡上班,经常超时工作的梦魇般的日子了。

对于一段时间内还不能放松的上班族来说,要克服上班恐惧情绪,可以从生活内容、作息时间两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深呼吸是一个最好的办法,早晨起床时,工作间歇中,总之,感到任何不爽时,都可以做几次深呼吸,吐故纳新有助于缓解紧张的心情。给自己每天的工作做一个安排,每做完一件事,就打一个勾或者圈掉,看着那些工作一点点地被自己划掉,成就感会油然而生,焦虑感也会逐渐消失。这也算是暂时缓解焦虑的一个小处方吧!

感到疲惫时,就应该主动放松,放松过后,还要全身心投入工作。40岁的男人要明白,放松无罪,但是要把握度,不要让放松变成了放纵。

做事应以心巧制胜

蜘蛛会飞吗?不会,可是它却能够在两个檐头间结一张大网。那么,它拉第一根丝的时候是怎么拉的?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蜘蛛会走许多弯路,从一个檐头起,打结,顺墙而下,一步一步向前爬,小心翼翼地翘起尾部,不让丝粘到地面的沙石或别的物体上,走过空地,再爬上对面的檐头,高度差不多了,再把丝收紧,以后也是如此。

蜘蛛不会飞翔,但它能够把网结在半空中。这是因为它是勤奋、敏感、沉默而坚忍的昆虫,它的网织得精巧而规矩,八卦形地张开,仿佛得到神助。这样的成绩,使人不由想起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和一些深藏不露的智者。

聪明人面对一件事情时,常常不是马上行动去实施的。他通常会先冷静思考,寻找一种最好的方法。他们不仅懂得要做正确的事情,更懂得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情。所以,尽管很多人看起来并不显得十分忙碌,却可以得到非常高的回报。

很多时候,限制自己发展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创新的理念总能改天换地,开拓未来。来看一个为情所逼的亨特发明别针的故事:

在美国,亨特和郝斯达真心相爱了。但是,他俩要结婚并非易事,因为郝斯达小姐的父亲表示反对。

亨特站在郝斯达的父亲面前,诉说他非常爱恋郝斯达,并保证让她得到幸福。

“你能让我的女儿得到幸福?恐怕你穷得连50美元都拿不出来!”郝斯达的父亲相信两个年轻人真诚相爱,但怎能相信家境贫寒的亨特能给女儿幸福呢?

亨特和郝斯达苦苦哀求,老人仍铁石心肠。为了摆脱亨特的纠缠,郝斯达的父亲以攻为守地对亨特说:

“你若在10天内赚到1000美元,我就答应你和我女儿结婚。”

“爸爸,你怎么能提出这种条件呢?”郝斯达知道这是父亲有意刁难亨特,不高兴地跑进房内去了。

亨特没想到郝斯达的父亲如此看重金钱,赌气之下脱口而出:

“好吧,等我赚来1000美元,你可不能反悔啊!”

郝斯达的父亲料想在10天之内,亨特靠正当手段赚1000美元是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的事情,便斩钉截铁地说决不食言。

情势所迫,亨特为1000美元的事废寝忘食,绞尽脑汁,郝斯达也为亨特的草率承诺担心。

第二天,亨特还是想不出一点办法。

第三天,亨特仍一筹莫展。

怎么办呢?到了第四天,一队迎亲的队伍从楼下通过,亨特望了望那些襟前别着缎花的人们,突然一个主意涌上心头。

“我可以搞发明出卖!”亨特转愁为喜。原来,在举办喜事时,一般人都要佩戴缎花。

于是,他剪下一截铁丝开始试验。他先做出别针的原型,再思考改进的办法。他想来想去,觉得将别针弯个圈,再用一片薄铁皮做一个尖套,固定在一端。使用时,先弹出针尖,别好缎花后再将针尖嵌进保护套里,既安全又保险。仅用了半天,亨特就发明出“安全别针”。

亨特马上请人办理了专利申请,接着找到一家缎花店出卖他的专利权。老板看了亨特的发明后,认为设计合理,市场前景广泛,便表示愿用500美元先买下专利权,然后按生产额的3%作为佣金支付给亨特。

“不,我只要你一次性支付1000美元。”亨特表明自己的态度。

“这样你会后悔的。”老板还算是开明之士,把心中的话说了出来。

“不,我不后悔。”听说老板愿一次付出1000美元,亨特十分高兴地说。

亨特拿到老板给他的现款,三步并作两步,急忙跑去找郝斯达的父亲。

这已是期限的最后一天了。郝斯达的父亲正端坐在客厅中,看见喘着粗气的亨特,问都懒得问。

当亨特从袋里掏出1000美元,并述说了他赚钱的经过后,郝父脸色大变。但为了不食言,只好同意他的求婚。

由于亨特发明的安全别针非常实用,问世后深受广大社会人士欢迎,不多久就畅销全美国,缎花店老板赚得连嘴都合不拢了。

后来,当郝斯达抱怨他太傻时,亨特却泰然地说:“我虽然没有成为富翁,但是我得到了最心爱的你。”

我们为亨特如愿娶得娇妻欣慰,更为他的聪明喝彩。面对岳父的刁难,亨特穷极所能,在4天里发明了别针。这样的创新给他带来了娇妻,给缎花店老板带来了财富,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忘了是哪位哲人说的:创新的理念能改天换地,开拓未来。然也。

以巧制胜,这是那些生存高手们的法宝。因此40岁的男人要记住,一味地遵循别人的老路而行,无异于自断生路。只有突破旧观念的束缚才能给自己带来上升的契机,过与常人不一样的生活。

不断提升自我

40岁的男人在工作中常会遭遇种种尴尬:有能力,却往往赶不上变化的节奏;知识结构完善,但在面对新事物时却常常不知所措……而要避免这些情况出现,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增加自己的资本。

1.书是40岁的男人的晋身阶梯

在研究成功人士的事迹时,我们常常发现:他们的成功一直可以追溯到他们拿起书籍的那一天。在我们接触过的事业成功人士之中,大多数人都酷爱读书——自小学开始,经由中学、大学,以至于成年之后。

一项针对成功人士与普通人的调查发现,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喜欢读书。大约有3/4的成功人士在小学和中学时读过的书,是其他人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的;60%左右的成功人士在大学时的阅读量远远超过他们同班的人。

时至今日,这些成功人士的年平均阅读量也在20本书上下,小说与文学传记各占一半,高出普通人很多。

这些成功人士一年要阅读的书平均起来每人大概有20本左右,或每三周至少看一本书,他们阅读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学等各个方面。

事实上,有19%的成功人士说他们一年至少要阅读26本书,这些书中小说类与传记文学类各占一半。

也许一些40岁的男人会反驳说:“工作这么忙,我哪有时间去读书啊!”好吧,如果你没有整块的休息时间,那么每天抽出15分钟去读书应该不是难事吧?

高中毕业生的平均阅读速度是每分钟250字。但是,我们都会时不时地停下来重读某些句子,或者是停下来想想某些新想法。所以大部分成年人的平均阅读速度是每分钟200字,按照这样的速度来计算,15分钟之内,你就可以读上7页。

一本厚一点的书可能要花1个多月的时间,但总的来说,如果你每天读15分钟,你就有可能在1个月之内读完一本书。

到了年底,你就至少读过12本书了。10年之后,你会读过总共120本书!想想看,每天只需要抽出15分钟时间,你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读完120本书,它可以帮助你在生活的各方面变得更加富有。如果你每天花双倍的时间,也就是半小时的话,1年就能读25本书——10年就是250本!还有别的什么事情能够让你得到如此多的回报而花的时间却如此的少?

那些说没有时间来阅读的人所讲述的理由,大都是无稽之谈,他们是有时间的,他们只是把时间花在了别的他们认为是更重要的事情上了。

你是怎么做的呢?你会为你应该阅读的书籍没有阅读而找借口吗?好了,你干嘛不找点让自己读书的理由,而不是不读书的理由呢?为什么不告诉你自己,你应该在生活的各方面都更丰富呢?为什么不告诉你自己,没有什么事情比眼下就开始读书更好呢?

告诉自己,你会去应用阅读的那一点点时间,以获得生活中的巨大收益。

告诉自己,去翻开那些以前买了却从未动过的书……然后,再告诉自己每天坚持读15分钟。

2.勤奋是40岁男人成功的不二法门

天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曾这样评价另一位同样了不起的天才人物——拉斐尔:“他是有史以来最美丽的灵魂之一,他的成就更多得自于他的勤奋,而不是他的天才。”当有人问拉斐尔怎么能创造出这么多奇迹般完美的作品时,拉斐尔回答说:“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一个习惯,就是从不要忽视任何事情。”这位艺术家去世的时候,整个罗马为之悲痛不已,罗马教皇利奥十世为之哭泣。拉斐尔终年38岁,但他竟然留下了287幅绘画作品,500多张素描。其中一些画作价值连城。对那些懒惰散漫、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个多好的教训啊!

鲁本斯成为著名画家并变得富有以后,一位炼丹师想劝说他参与把普通的金属炼成金子这种荒唐事,这位炼丹师说这是只有他一个人才知道的秘密。但鲁本斯回答他说:“你晚了20年,其实,我早就发现了这个秘密。”他指着自己的画布和画笔,又说:“我有一双勤劳的手,我碰过的任何东西都会变成金子。”

特纳经常引用老师对他的劝告,他的老师约舒亚·雷诺德常说:“那些想要超过别人的人,每时每刻都必须努力,不管愿不愿意。他们会发现自己没有娱乐,只有艰苦的工作。”确实是艰苦的工作,但是对特纳而言是他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朗费罗宣称,如果把伟大的诗歌作品比喻成露出水面的桥梁的话,那么诗人静静地研究和学习则是水面之下的桥基。虽然桥基沉没在水面以下看不见,但却是不可或缺的。

研究一下一些伟大作品的“初稿”是件很有意思的事,从《独立宣言》到朗费罗的《生命之歌》,没有哪部作品在最终完稿前不是经过不断修改和润色的。据说,拜伦的《成吉思汗》写了100多遍,因为拜伦一直都感到不满意,一个没有勤奋精神的人能做到这一点吗?

安东尼·特罗洛普曾经说过,一个人要想等到自己的心情好转或者诗性大发再着手工作完全是无稽之谈。

“那么多偶然成功的例子真是让人觉得很不错。”一位朋友对大律师罗弗斯·乔特说。“简直是胡说!”这位伟大的律师说,“你还不如把希腊字母丢在地上,指望着捡起来就成了伟大的史诗《伊利亚特》呢!”

在丹尼尔·韦伯斯特70岁生日的时候,他谈起了他成功的秘密:“努力工作使我取得了现在的成就。在我一生中,从来还没有哪一天不在辛勤地工作。”

所以,辛勤工作被称为“使成功降临到个人身上的信使”。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个天才,如果你觉得不必太过努力就可以得到一切,那可真是太不幸了。你应该尽快放弃这种错觉,一定要意识到只有勤勉的工作才会使你获得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在有助于成功的所有因素中,勤勉的工作总是最有效的。

即便你真的有过人的才干,如果不采取任何有价值的实际行动,最终也会一事无成。比彻曾经说:“就我所知,在任何的知识领域,从来没有哪一本书,或者哪一种文学作品,或者哪一种艺术流派,其创造者没有经过长期艰苦的创作就获得了流芳百世的名声。天才需要勤奋,就像勤奋成就天才一样。”

这个世界上留存下来的辉煌业绩和杰出成就无一例外都得益于勤勉的工作,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作品,不管是诗人还是艺术家。

在遥远的非洲,一位智慧的老人留下了这样的话:从早到晚,不管阴天还是晴天,也不管我们身体如何——可能会牙疼、头疼或者心脏出现毛病——我们每天都必须到达指定的地方,并开始做安排给我们的工作。而只有在坚持干上8~10个小时后,休息才显得格外甜美惬意。

所以,40岁还不是停下来享受的时候,你必须通过勤奋的工作让自己更出色。

3.以成功者为师可增加40岁男人的智慧资本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曰:“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这就是在告诫我们,仔细观察行善者的行为,不耻下问,向能者求教,学会用他们的思维和角度来分析问题,并对比自己作为局外人的想法,找出其中的差异,看看自己的不足,从而能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

对于“不善人者”的行为,要观察和分析其“不善”的原因以及整个过程中的不足,以此作为自己的镜子,避免自己遇到类似情况犯类似的错误。

个人体验也是有限的,应通过向多数人的体验学习,接受多数人的影响,获得多方面的培养。也就是说,通过与人交往,从多数人的体验中学习。被称为日本“银座犹太人”的藤田冈,为了让下级学会观察和思索别人行为的成败之处,规定每月由公司出钱,选一部最新而能够训练经商头脑的电影,命令全体员工都必须去看,如果无特别的原因而缺席者,便从薪水中扣除一张电影票的钱,他本人也不例外。这种方法既使人学到了东西,作用也不小。

美国数百位创业家谈了自己学习创业的亲身经历,以供他人借鉴:

到大公司学习。如有机会到其他公司服务,应悉心观摩其老板的经营长处。

雇用精明能干的员工。许多创业家认为,雇用精明能干的员工,不但有助于业务的发展,而且自己也可以向他们学习。

时常与创业经验丰富的人打交道,只要他人具有你所缺乏的实际经验,你不妨主动积极地邀约对方,多与这类人聊聊,学习他们的点子和心得体会。

利用视听教材充实管理知识。如电视上播放有关企业管理的节目,应按时收看或设法录制下来等有空时再观看,必定会有所帮助。

与政府有关部门人员交朋友。他们可能是极佳的学习来源,多与他们联系交往,可获得一些新资料或新机会。

敢于采取大胆摸索的学习方法。摸索经验或许并非是最有效的方式,但自己所领悟的经营要诀,通常是最珍贵、最实在的。

加入企业家协会。出席演讲、研讨会或聚会等活动,可使你通过非正式场合而获益甚多。

听取家人的意见。或许你的另一半很有创意,或许你的父母亲在某一特定领域颇具经验,总之,听取家人的意见,可获益匪浅。

多阅读书籍、杂志、报刊以及交易刊物等,这些均是较好的信息来源。

聘请精明的顾问。不仅可以解决问题,也可以作为学习的资源。尤其当公司业务开始增长时,管理顾问可教你授权的艺术及管理员工的诀窍,同时也可以辅导你开展公司的业务。

倾听员工意见。你之所以雇用员工,是基于其长处和知识,所以,你应注意聆听员工的心声。

从潜移默化中学习。多与经验丰富或才华横溢的人相处,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大有收益。其诀窍是,时常外出走动,与顾客、员工、专家等多聊聊。

运用供应商的智慧。供应商通常不仅熟悉本行业务,而且能够提供许多对你有益的特殊咨询。

每周邀请专家前来演讲,使员工获取最新的商业知识。

注意倾听顾客的抱怨。从顾客的抱怨中,足以发现你的缺失,以便及时改进。如果某些措施是正确的,则你应继续保持并做得更好。

模仿他人。如果你知道某人在A城市创业成功,则设法在B城市用同样的方法创业。最好直接拜访该人,请他倾囊相授。

学习管理课程。目前,管理顾问公司时常开办专题演讲,而许多大学也开办管理进修班,应利用晚间或周末的时间学习或进修。

协助员工成长。为了让员工与你一样维持同样的专业水准,应资助员工,学习或进修管理课程或参加研讨会。

持续找寻问题。只要你提出问题,大多数人都会乐意解答你的疑问,你的疑问能吸引他人的注意力,进而获得他们的重视。同样地,如果别人问你问题,你要尽可能地答复。换言之,希望知道的多,你首先就要付出更多。

只有短视的男人才会满足于现在的成就,聪明的男人绝对不会因为年过40便放弃完善、提升自己的努力,他们知道只有多给自己充电,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

勇于竞争方能笑到最后

不可否认,40岁的男人大多有一种求稳、畏惧竞争的心理。然而竞争在世界上是客观存在的,根本无法逃避。中年男人必须适应竞争,勇于竞争,才能成为成功者。

不可否认的是,在任何一个领域内,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竞争。有人给竞争下了一个定义,那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团体在一定范围内为了夺取共同需要的对象而展开较量的过程。大千世界,因为存在竞争而充满生机和活力;芸芸众生,也由于竞争才能使得人才脱颖而出。时代的每一步发展,社会的每一次变革,无不充满竞争。竞争的结果就是优胜劣汰,成功者前进,失败者落伍。古往今来,概莫如此。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类有5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自我实现需要是人们最高层次的需要,人类往往为了得到一个与自己的能力及其他条件相适应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竞争,这些需要导致人们去参与竞争。同时,竞争成功也可满足需要。而当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会自然而然地萌发新的需要,出现新的竞争。所以竞争和需要是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而人们在不断追求生活的更高目标时,则将竞争注入了激烈和残酷的内容。

积极的竞争能给生活带来生机,能使工作和学习产生动力,这都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在看到其积极的一面时,你却没有理由忽视它所存在的另一方面。由于不能正确认识竞争而造成的负面影响,一位自寻短见的大学生在写给父母的遗书中悲伤地感到,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不善于竞争者则不能生存,像自己这样的人怎能适应呢?每天处在使人十分厌倦的这种充满竞争的学习环境之中,还不如及早地彻底解脱。某公司的一位干部也因长期处在一种激烈的竞争气氛中,感到十分沉重的压力,终于不堪重负而做出了极端的行为。类似于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人们在叹息之余,也不由自主地去认真思考其悲剧的原因所在。

因此,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给自己定位,怎样才能保持一种正常的心态,这是必须首先弄明白的问题,然后才是如何去正确地对待竞争这一问题。二者的顺序不能倒置。同任何道理一样,不弄清楚事情的意义就匆匆忙忙去做,终究会将事情做坏。

由于企业机制的改革,大批的40岁的男人下岗,面临着再就业的挑战;同样也是由于机制的改革,不少人主动“跳槽”,去寻求更好的发展。两者之间有相同之处,即都面临着重新择业的问题,但又有着本质的不同:下岗之后的再就业是由于生存的需要而参与竞争,而“跳槽”者的愿望则是为了改善工作环境,选择一项更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客观地认识自己,给自己在生活中定位,则可以使自己在竞争中制定出可行的方案,而不致脱离实际导致失败。对于前者来说,这种竞争必须全力以赴,认真地评估当前的形势和选择方向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还要客观地检验自己所具备的条件,包括本人的能力、家庭的态度以及思想上和物质上的准备,等等。只有将目标条件达到统一时,然后再进行努力,这样才有成功的把握。对于后者来说,尽管目标定位高,但若自己各方面的条件不具备,则这种竞争就会显得没有必要。因此,即使不“跳槽”,也不会出现生存危机。相比之下,后者较之前者具有更大的安全性。不少人在“跳槽”前过多地考虑到实现目标后的美好前景,面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考虑过少,从而导致适得其反的后果而追悔莫及。

人到中年,对自身以及外部环境的把握更理性,这就在如何给自己的定位方面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把握。虽然说,40岁的男人在人生中负担最重、责任最大,但当他们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工作历程之后,基本上没有生存上的危机,是处在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时机。在保证已有成果的前提下进取,并获得更大的收益固然可喜,但要以这些成果作为筹码去进行冒险,则应谨慎从事,要尽量减少或根本杜绝在自身进一步发展时出现的痛苦。

在解决了如何正确定位的问题后,再来看待竞争的态度才是可取的。既然是竞争,肯定会出现胜与负、成与败的结果。对此,能否持有科学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换言之,正确对待成败是人们参与竞争后所得结果的关键。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是,只要存在着主观要求与客观可能的矛盾,就会出现竞争。就如下岗人数与就业机会之间的供求矛盾,导致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并因此而引发竞争。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人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但也有更多的人未能如愿。我们还可以用体育竞赛来加以说明,冠军只有一个。可以肯定,这是经过努力拼搏才取得的,但其他名次的获得者也同样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一场激烈的比赛结束后,人们自然对首先冲线的运动员报以热烈的掌声和真诚的祝贺。然而,没有人会认为跑在最后一名的运动员不是在顽强拼搏。所以说,凡是参与竞争的人,尤其是失败者,既要敬重竞争中的强者,也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失利。处理不好这一点,就会因失败造成极不平衡的心态,导致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要想培养和完善自己的竞争意识,就要做到既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还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这种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表现在欢迎别人超过自己并认可这一事实,同时还要有勇于赶超他人的雄心大志。生活中,有些人对于自己的失败尚能正确对待,但对于别人的成功则由羡慕进而嫉妒甚至仇视,这些都不能说是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竞争中要审时度势,善于适时转移竞争方向。一个人的需要、兴趣和能力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人与人又各有千秋。在某一竞争领域内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在别的领域内不成功。况且,每个人几乎都有未被自己意识到的潜能,要在竞争的实践中不断升华和提高,注意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有效地转移目标,可以增加竞争成功的几率,从而减轻或者消除竞争造成的负面影响。

即使自己几次努力均遭到了失败,也不要认为这就是耻辱,觉得自己没脸见人。既然明知努力者并不一定是优胜者,那么,再持有悲观的自暴自弃就不是明智之举了。在这种情况下,要善于转化这种危机感。当你创业失败后,可以和自己的亲人或朋友诉说自己的苦恼和气愤,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去宣泄心中的冲动,还可以到文化娱乐场所去调整一下自己不平静的心态,而不能一头顶在南墙上不转身,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生闷气,此种做法不可取。因为,一次两次的失败并不等于丧失了所有的机会。尽管你可能面临“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尴尬,但谁能担保不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呢?比如乘公交车上班的人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一辆车过来后,拼命往上挤也没挤上去,正气喘吁吁地自叹倒霉时,后面又很快来了一辆空车。这回不但轻松上车,还有座位,你说走运不走运?当你幸运地坐在座位上时,别光顾了暗自庆幸,仔细想想,正是有了前面那辆车拥挤的前因,才出现了后面这辆车空荡的后果。作为一个经多见广的中年人,化解自己失败情绪的方法是很多的。

我们都听说过“酸葡萄”的故事:一只狐狸看到藤架上的葡萄非常诱人,可是跳跃了几次都够不着。于是这只聪明的狐狸说,这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吃无所谓。“酸葡萄心理”是化解忧愁的一剂良药。此外,阿Q的“精神胜利法”对化解沮丧情绪也有奇效,小说中的阿Q若不用这个“精神胜利法”来自慰,恐怕他早已走上极端的道路了。在自我安慰中寻求自我解脱并自得其乐,这是男人们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的。

当然,参与竞争时也要有个度,如果竞争的压力超过了你能承受的限度,弄得自己心神不定,疲惫不堪,那么这种做法就是不可取的。